空气质量与健康教案
空气质量与健康教案

空气质量与健康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质量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空气质量指数(AQI)的计算方法和意义。
3. 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4. 培养学生保护空气质量、关爱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空气质量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空气质量指数(AQI)的计算方法和意义3. 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危害4. 保护空气质量的方法和建议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空气质量的概念、空气质量指数(AQI)的计算方法和意义,空气污染的危害。
2. 教学难点:空气质量指数(AQI)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真实情况。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采用总结归纳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资料,用于分析空气污染的情况。
2. 准备空气质量指数(AQI)的计算工具或软件。
3. 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质量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介绍空气质量的概念、空气质量指数(AQI)的计算方法和意义,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危害。
)【案例分析】(分析真实案例,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保护空气质量的方法和建议。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空气质量地图,让学生直观感受空气质量的差异,引发学生对空气质量的关注。
2. 新课导入:介绍空气质量的概念,解释空气质量指数(AQI)的计算方法和意义。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探讨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危害。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保护空气质量的方法和建议。
5.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空气质量与健康的关系。
初中生物教案:空气质量与健康

初中生物教案:空气质量与健康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质量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空气污染的途径和危害。
3. 让学生了解空气质量与健康的关系。
4. 培养学生关注空气质量,提高环保意识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空气质量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空气污染的途径和危害。
3. 空气质量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空气质量的监测和改善方法。
2. 空气质量指数的计算和解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空气质量的相关知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进行课堂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准备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3. 提前让学生了解空气质量的相关知识,以便进行课堂讨论。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吗?2. 总结:空气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
二、空气质量的概念及其重要性(5分钟)1. 讲解空气质量的概念。
2. 强调空气质量的重要性。
三、空气污染的途径和危害(10分钟)1. 讲解空气污染的途径。
2. 讲解空气污染的危害。
四、空气质量与健康的关系(5分钟)1. 讲解空气质量与健康的关系。
2. 强调提高空气质量的重要性。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提醒学生关注空气质量,提高环保意识。
六、空气质量的监测和改善方法(10分钟)1. 讲解空气质量的监测方法。
2. 讲解空气质量改善的方法。
七、空气质量指数的计算和解读(10分钟)1. 讲解空气质量指数的计算方法。
2. 讲解如何解读空气质量指数。
八、实例分析:我国空气质量现状(10分钟)1. 分析我国空气质量的现状。
2. 讨论我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必要性。
九、实践活动:调查身边的空气质量(15分钟)1. 布置调查任务:调查学校周边的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与健康教案

空气质量与健康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质量的定义和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空气质量指数(AQI)的计算方法和意义。
3. 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危害。
4. 培养学生保护空气质量、维护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空气质量的定义和重要性2. 空气质量指数(AQI)的计算方法和意义3. 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危害4. 保护空气质量的方法和建议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空气质量的定义和重要性,空气质量指数(AQI)的计算方法和意义,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危害,保护空气质量的方法和建议。
2. 教学难点:空气质量指数(AQI)的计算方法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空气质量的定义、重要性、空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保护空气质量的方法和建议。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空气污染案例,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严重性。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保护空气质量的方法和措施。
五、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
2. 案例:准备一些典型的空气污染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3. 小组讨论材料:准备一些关于保护空气质量的方法和措施的材料,供学生讨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空气污染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空气质量的定义和重要性:解释空气质量的含义,阐述空气质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空气质量的重要性。
3. 讲解空气质量指数(AQI)的计算方法和意义:介绍AQI的计算方法,解释AQI的不同数值范围对应的空气质量状况,让学生了解如何判断空气质量的好坏。
4. 分析空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介绍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如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燃煤等,以及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如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5. 讨论保护空气质量的方法和建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空气质量,提出一些实用的建议,如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环保意识、参与环保活动等。
初中生物教案:空气质量与健康

初中生物教案:空气质量与健康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质量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空气质量指数(AQI)的计算方法和意义。
3. 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来源及对健康的影响。
4. 培养学生保护空气质量、关爱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空气质量的概念及重要性2. 空气质量指数(AQI)的计算方法及意义3. 空气污染的来源4. 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5. 保护空气质量、关爱健康的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空气质量的概念、空气质量指数(AQI)的计算方法及意义,空气污染的来源及对健康的影响。
2. 教学难点:空气质量指数(AQI)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空气质量的重要性。
2.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实际情况。
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4.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计算空气质量指数(AQI)。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资料,用于分析空气污染的实际情况。
2. 准备空气质量指数(AQI)计算工具或软件。
3. 准备小组讨论模板,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教案内容依次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进行展开。
每个章节的内容要围绕主题“空气质量与健康”进行详细讲解,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城市空气质量排行榜,引发学生对空气质量的关注,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空气质量吗?为什么空气质量对我们很重要?”2. 讲解空气质量的概念及重要性:简要介绍空气质量的定义,解释空气质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3. 介绍空气质量指数(AQI)的计算方法及意义:讲解AQI的计算公式,展示如何通过监测数据计算AQI,并解释不同AQI值对应的空气质量状况。
4. 分析空气污染的来源:介绍常见的空气污染源,如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燃煤等,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空气污染的现状。
空气质量与健康——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空气质量与健康——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质量影响人类健康的原因和危害。
2.掌握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基本知识。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4.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知识点:空气质量、健康、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环保意识三、教学过程:1.导入向学生展示某个城市的照片:“这是某座城市的照片,它看起来很美丽。
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周围的空气有没有让你觉得不舒服?”2.学习空气质量与健康的关系(1)让学生发言,谈一谈空气质量会对人类健康带来哪些影响。
(2)让学生表现几个空气污染指数如PM2.5、PM10、SO2、NO2等。
(3)让学生了解各种污染物的来源和带来的危害。
(4)让学生知道怎样保持空气清新与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3.了解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基本知识(1)通过图书和网络等途径了解污染物源和排放途径,了解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基本知识。
(2)通过实验模拟,让学生感受环境污染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1)通过展示活动、视频和案例等形式来展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并积极响应环保行动。
(2)让学生自主或集体参与环保工作,为保护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
(3)通过立法、法律指导和执法等环保行动来加强环境保护,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四、教学反思:本教案着重从环境保护、人类健康和环保意识三个方面入手,让学生认识空气质量与健康的关系,了解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科普、活动和实验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进而行动起来,推进众人参与的环保行动。
空气质量与健康教案

空气质量与健康教案第一章:空气质量的概念与重要性1.1 引入:通过展示城市空气质量图片,引发学生对空气质量的关注。
1.2 讲解空气质量的定义:空气质量是指空气中各种气体成分的含量和浓度,以及这些气体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1.3 强调空气质量的重要性:空气质量对人类健康、动植物的生存和生态系统的平衡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4 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空气质量的认识和体验。
第二章:空气质量的指标与评估2.1 讲解空气质量指标:介绍常见的空气质量指标,如PM2.5、PM10、SO2、NO2等。
2.2 空气质量评估方法:讲解如何通过这些指标来评估空气质量的好坏。
2.3 活动:学生分组收集当地空气质量数据,并使用给定的评估方法进行空气质量的评估。
第三章:空气质量污染的来源与影响3.1 讲解空气质量污染的来源: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燃煤、扬尘等。
3.2 空气质量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
3.3 活动:学生分组研究不同污染来源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并制作展板进行展示。
第四章:空气质量的改善与保护4.1 讲解改善空气质量的方法:减少污染源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能源等。
4.2 个人与空气质量保护: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减少日常生活中的污染排放。
4.3 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并制定一份改善空气质量的行动计划。
第五章:空气质量监测与预警5.1 讲解空气质量监测的方法和设备:卫星遥感、地面监测站、便携式空气质量监测仪等。
5.2 空气质量预警系统:介绍空气质量预警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5.3 活动:学生分组设计一个简单的空气质量预警系统,并进行演示。
第六章:室内空气质量与健康6.1 引入:讨论室内空气质量对健康的影响,如家中的灰尘、霉菌、家具释放的气体等。
6.2 室内空气质量问题:介绍室内空气质量的常见问题及其来源,如装修污染、家具释放的甲醛等。
6.3 室内空气质量改善:讲解如何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如通风、使用空气净化器、选择环保材料等。
空气质量与健康的关系教案

空气质量与健康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质量的概念和影响因素;2、了解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和预防措施;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空气质量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空气质量是指空气中各种污染物的含量和组成和物理因素等有关状态的总体反映,一般包括有害气体和颗粒物的浓度、温度、湿度、气压等参数。
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机动车尾气、工业废气、燃煤、焚烧、沙尘天气等。
其中,机动车尾气污染最为严重,占据了空气污染的主要贡献。
2、空气污染的健康危害和预防措施2.1 健康危害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1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空气污染物能够悬浮在空气中被人体吸入,加重呼吸系统疾病,例如哮喘、支气管炎、肺癌等。
2.1.2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长期暴露在空气污染环境中,会引起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2.1.3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空气污染会影响人体大脑的功能,导致失眠、头痛、嗜睡等症状。
2.1.4 对孕妇和婴儿的影响空气污染使孕妇易产生早产、畸形等情况,也会影响婴儿的发育和智力。
2.2 预防措施为了保护人类健康,减少空气污染造成的危害,人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2.2.1 减少机动车排放通过提高车辆的排放标准、采用新能源汽车等措施减少机动车排放物质的排放;2.2.2 开展治理工业污染减少工业企业的废气、废水排放,严格落实治理环保手续等措施,降低工业污染物排放量;2.2.3 控制燃煤污染燃烧燃煤也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通过提高燃煤的燃烧效率、采用清洁能源等方式控制燃煤污染;2.2.4 增加生态绿化人工改造绿地,增加森林覆盖率,引进天敌等方式,减少空气污染产生的负面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需要简单地介绍什么是空气质量,并讲解空气质量的影响因素。
根据污染物的危害程度,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如何预防空气污染的方法,教师可以结合真实案例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教学。
初中生物教案:空气质量与健康

初中生物教案:空气质量与健康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质量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空气质量指数(AQI)的计算方法和分级标准。
3. 引导学生认识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4. 培养学生保护空气质量、维护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空气质量的概念、空气质量指数(AQI)的计算方法及分级标准、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2. 教学难点:空气质量指数(AQI)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空气质量的概念、空气质量指数的计算方法及分级标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3.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保护空气质量、维护健康的措施。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课件。
2. 收集一些空气污染案例。
3. 准备空气质量指数(AQI)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空气质量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关注空气质量问题。
1.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空气质量吗?它为什么对我们很重要?2. 讲授新课2.1 讲解空气质量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空气质量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2.2 介绍空气质量指数(AQI)的计算方法,并举例演示。
2.3 讲解空气质量指数(AQI)的分级标准,让学生了解不同级别对应的空气质量状况。
3. 案例分析3.1 教师展示一些空气污染案例,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3.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措施。
4. 小组讨论4.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保护空气质量、维护健康的措施。
4.2 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建议。
5. 总结与反思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空气质量的重要性。
5.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反思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空气质量。
6. 作业布置6.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调查所在地区的空气质量状况。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了解了空气质量的概念、空气质量指数的计算方法及分级标准,认识到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
2.尝试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3.学会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了解空气受污染的程度。
4.学会抽样记数的方法。
5.尝试用所学的方法探究有关空气中尘埃粒子的问题。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有关资料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健康与周围的空气质量有密切的关系,爱护环境就等于爱护自己。
●教学重点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
2.做好探究实验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教学难点1.学会正确采集尘埃粒子和比较精确的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2.学会抽样记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综合法。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空气质量统计资料及数据、呼吸道疾病的有关资料、多媒体。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一个人每天要呼吸两万多次,每天至少要与环境交换一万多升气体,可见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
那么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的健康关系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话题。
(板书课题:空气质量与健康) [讲授新课]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教师:(组织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加入到小组内参与分析讨论。
)(1)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2)请你根据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分析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死亡率为什么会逐年上升?(3)请结合资料3、4和身边的实例,分析居室的空气质量与人的健康关系。
(4)除了以上资料所提到的,影响居室空气质量的因素还有哪些?学生:(认真阅读资料,分析讨论,相互补充,在老师的点拨指导下得出如下结论)(1)在空气质量差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人群,呼吸系统发病率高,即呼吸道容易患鼻炎、咽炎等,肺部容易患肺炎、肺结核、肺癌等。
(2)空气质量的恶化,是导致呼吸系统引起死亡率逐年上升的主要原因。
(3)烟雾污染和装修污染影响居室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
吸烟危害吸烟者自身的健康,也影响周围不吸烟者(被动吸烟者)的健康。
装修后的墙壁往往含有甲醛、苯、甲苯和二甲苯等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
这些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聚集到一定的浓度,可以使人感到不适,严重时可以使人患呼吸系统疾病和其他疾病。
(4)新购买的家具、清新剂等,往往也含有上述对人体有害的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也会影响居室的质量,等等。
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教师:同学们讲得很好,说明你们课前认真地收集并阅读了大量的资料。
大气中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这些有害物质既可以引起包括肺癌在内的呼吸系统疾病,还可以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引起其他系统的疾病。
我们当地的空气质量如何?大气主要有哪些污染物呢?(组织学生对课前准备的空气质量统计资料及数据,进行分析,总结本地区空气质量被污染的现状)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后发言)(1)我们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每天基本是“轻微污染”;(2)我们城市的空气中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3)常见的大气污染源一般有:工厂排放的烟尘废气和居民炉灶排放的烟尘废气,汽车、摩托车等各种机动车辆排放的尾气、农作物秸秆焚烧排放的浓烟、地面扬沙和沙尘暴等。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说明同学们课前进行了认真的调查访问,也查阅了空气污染的有关资料,那么我们如何自己测量周围的空气质量呢?学生:我们可以利用课前测量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数并计算尘埃粒子数,就能判断周围的空气质量状况。
教师:对。
同学们可以利用课前各小组采集到的尘埃粒子数,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数。
现在请各小组制定出科学的测算计划与方案。
学生:各小组按5点取样法算出,小组之间根据数据讨论,交流尘埃粒子数与环境的关系。
教师:(根据小组测算结果,让各组探究讨论以下问题)(1)楼层越高尘埃越少吗?(2)下雨前和下雨后尘埃粒子数量相同吗?(3)一天中不同时间,同一地点尘埃粒子的数量相同吗?学生:(各组在老师的点拨下,小组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共同讨论后得出以下结论)(1)楼层越高尘埃越少。
(2)下雨前和下雨后尘埃粒子的数量不一样(下雨前的尘埃粒子数量多,下雨后的尘埃粒子数量少)。
(3)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早、中、晚),同一地点尘埃粒子数不同。
教师:同学们做实验比较认真,计算方法也正确。
希望同学们以后继续发扬科学探究精神,研究生命现象。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空气质量既然与人体健康关系这么密切,我们应该如何防止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呢?你们有什么建议?现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学生根据已有知识互相讨论、补充后总结、作答)1.控制污染物排放是防止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
如:工厂必须注意消烟除尘,废气要经过处理才能排放到空气中去;城市要适当控制汽车的数量,改进汽车发动机,减少废气的排放;冬季要实行集中供暖,代替千家万户的炉灶。
2.植树造林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我们要大力植树造林。
因为树叶能吸附空气中的灰尘,有些树叶有监测空气污染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大力提倡植树造林。
3.为了防止空气污染,我们要注意搞好环境卫生,不乱倒垃圾,不随地吐痰,不在公共场所吸烟。
[课堂小结]教师:让学生做课后练习,给予指导、点拨、纠正。
学生:学生思考、讨论后作答。
(略)[巩固练习]1.下列疾病中,可能由空气污染引起的是( )A.感冒B.哮喘C.肝炎D.沙眼答案:B2.由于森林减少及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现在全球环境出现了( )A.赤潮B.沙尘暴C.温室效应D.酸雨答案:C3.小倩的爸爸吸烟,小倩和妈妈虽然不吸烟,却是__________吸烟者,所以小倩经常咳嗽、患气管炎等疾病。
这是因为烟雾中的尼古丁等有毒物质,抑制了气管、支气管内表面_________的摆动,使__________不能及时排除,呼吸道易受到病菌侵袭的缘故。
答案:被动纤毛痰4.某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为78,表明该城市的空气质量为( )A.优B.良C.轻度污染D.重度污染答案:B5.冬天上课教室门关闭较久后,不少同学会出现打“呵欠”的现象,是因为( )A.打“呵欠”会传染B.同学们想睡觉C.教室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D.大家养成了打“呵欠”的习惯答案:C6.住宅装修完毕,室内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苯、甲醛、氡等有害气体,除去这些有害的气体的根本方法是( )A.关闭门窗放大量的茶叶B.关闭门窗,放大量的醋C.喷空气清新剂D.打开门窗,通风透气答案:D●板书设计第三节空气质量与健康一、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二、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活动与探究1.某学习小组探究在擦黑板时,教室内空气的尘埃粒子含量。
他们将制作的载玻片采集装置,放到教室的中央,擦黑板后五分钟,将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五个抽样点的尘埃粒子数分别是10、16、14、17、8(每个抽样点的面积为4平方毫米)。
请同学分析:A.在400平方毫米的范围内有__________个尘埃粒子。
B.教室前排位置的尘埃粒子数应比测定出的尘埃粒子数__________。
C.在现有的条件下,应如何降低粉笔灰对同学的污染。
请谈谈你的看法。
2.写出你身边常见的空气污染源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一、空气质量周报中的三项指标从1997年开始,我国先后有几十座城市定期发布城市空气质量周报,以便为各地及时提供当地的空气质量信息。
在空气质量周报中,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和可吸入颗粒物是三项常用的指标。
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简称API),是将常规测定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转化成数值(1~300以上),并通过分级(一般为五级)来表示空气污染度和空气质量状况。
空气污染指数和空气质量级别使用于反映城市短期的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
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的重点,目前我国的空气污染指数和空气质量级别是:0~50,与其对应的空气污染物浓度为空气质量日均值一级标准,空气质量为“优”;51~100,与其对应的空气污染物浓度为空气质量日均值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为“良好”;101~200,与其对应的空气污染物浓度为空气质量日均值三级标准,空气质量为“轻度污染”;201~300,与其对应的空气污染物浓度为空气质量日均值四级标准,空气质量为“中度污染”;超过300的空气污染物浓度为空气质量日均值五级标准,空气质量为“重度污染”。
可吸入颗粒物(Inholable Particles,简称IP),曾叫做“可吸入尘”“飘尘”“微尘”,是指漂浮于空中的、粒径小于10 μm的颗粒物,包括固体颗粒物、液体颗粒,或固体吸附液体、气体后而形成的颗粒物,数量通常用mg/m3或μg/m3 表示。
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可吸入颗粒物容易被人吸入,因此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
近些年来,许多国家将可吸入颗粒物列为检测空气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跑步时不宜只用鼻呼吸跑步时,人体对氧的需要量增加。
如果跑步时只用鼻呼吸将满足不了人体对氧的需要,此时,势必迫使呼吸肌加强活动,加快呼吸频率,以提高肺的通气量,来满足人体对氧的需要。
其结果是,呼吸肌会较快地产生疲劳,反而影响氧的供应。
因此,人们常常在跑步时注意掌握呼吸动作的节奏,适当张口协助鼻进行呼吸。
据研究,兼用口、鼻呼吸,肺的通气量可由只用鼻呼吸时的80 L/min增至173 L/min,并且因呼吸频率不过快,而延迟呼吸肌疲劳的产生。
通过口腔,还可以辅助散发运动中体内产生的热量。
但是,在严冬进行跑步时,注意张口不宜过大。
这样,可以使吸入的冷空气经过口腔时得到温暖,从而减小对呼吸道和肺的不良刺激。
三、世界无烟日世界卫生组织于1987年作出决定,将每年的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
此举告诫人们吸烟有损健康,呼吁世界“烟民”在该日停止吸烟或戒烟,并呼吁这一天所有商人不卖烟。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选择了“青少年不要吸烟”作为本年世界无烟日的主题。
在我国召开的第三个“世界无烟日”座谈会上,有关专家呼吁:控制吸烟应从青少年抓起,还强调控制青少年吸烟要从小抓起;教育部门要充分利用教育阵地,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要绝对禁止中小学生吸烟。
据有关报刊报道,我国青少年吸烟率近年来不断上升。
如果不加控制,到2025年,我国每年死于吸烟的总人数将由现在每年10万人上升到200万人。
据调查,青少年吸烟已成为我国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我国70%以上的吸烟者开始吸烟的年龄都在15~25岁之间。
为推动我国控制吸烟工作的深入开展,必须杜绝青少年吸烟现象。
四、马路上的无形魔鬼——铅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铅。
铅多积聚在离地面1米左右的大气中,而距地面25~100厘米处正好是儿童的呼吸带。
儿童长期吸入这种含铅的尾气后,容易发生铅中毒,对孩子的健康造成极大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