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分析
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城乡二元结构是指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这种二元结构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
城乡二元结构不仅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与经济的影响。
首先,城乡二元结构在经济发展方面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由于城市拥有更为先进的产业和技术,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本投入。
因此,城市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也较高。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
这种不平衡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失,农村空心化加剧,导致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下降。
同时,城乡二元结构还加大了贫富差距,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其次,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公平和社会保障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在社会保障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
农民的社会保障覆盖面相对较窄,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不足使得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面临巨大压力。
另外,城市居民由于享受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高,公平问题也日益凸显。
城乡二元结构使得社会公平的实现变得更加困难。
第三,城乡二元结构还对农村和城市的人口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农村地区年轻人口流失严重,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这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挑战。
同时,城市人口过度集中也对城市的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压力。
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市化进程不平衡,导致了大城市不断扩张,乡村人口流失和市郊农村负担加重。
最后,城乡二元结构对文化传承和多元发展带来了问题。
城市的发达文化和教育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文化人才和知识产业的发展,使得城市的文化更加繁荣多元。
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文化资源相对贫乏,传统文化受到挤压。
这种文化和教育资源的不平衡造成了农村地区人才流失、文化传承困难等问题。
综上所述,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与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城乡二元结构与社会经济差距分析

城乡二元结构与社会经济差距分析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日益突出,社会经济差距也逐渐加大。
这一问题的存在,对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本文将从城乡生活水平、教育机会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城乡二元结构与社会经济差距的关系。
首先,城乡生活水平的差异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显著特征。
城市地区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较快,人们的收入水平普遍较高。
相反,农村地区由于资源匮乏和发展滞后,农民的生活水平依然较低。
据统计,城市居民人均收入高出农村居民50%以上。
这种差距导致了城乡居民面临的生活条件和质量存在较大分歧。
城市居民享受着较多的便利设施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而农村居民则面临着交通不便、医疗资源缺乏等问题,这使得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差距进一步拉大。
其次,城乡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社会经济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
城市的教育资源相对集中,拥有一流的学校和教学设施,教育质量较高。
而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却相对较差,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陈旧。
这就导致了城乡学生在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
统计数据显示,城市小学升入优质中学的比例要高于农村小学。
这种教育差距会直接影响到农村孩子的发展机会,使得他们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最后,城乡二元结构对公共服务的供给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如交通、医疗、文化等方面,人们享受到了较好的服务。
而农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资源配置不均,很多公共服务设施严重不足。
交通不便、医疗资源匮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潜力。
要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与社会经济差距的问题,需要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同时,也要加强农村教育建设,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确保农村孩子能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此外,还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医疗等公共服务条件。
中国城镇化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关系探究

中国城镇化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关系探究近些年来,中国城镇化不断加速,城镇化率也随之提高。
城镇化对人口分布、经济结构、社会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中一大关键问题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本文将探究中国城镇化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关系。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关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背景和现状。
从历史上看,中国一直存在着城乡收入差距。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乡经济的差异也逐渐扩大。
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3467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6757元,两者之间相差将近2.6倍。
因此可以看出,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仍然较为明显。
首先,城镇化会促进城市的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
由于城市的规模和消费市场更大,所以城市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
进而,刺激城市内经济活动的发展,提高居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
而农村地区由于人口稀少、市场相对封闭,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相对有限。
这就是为什么城市的收入水平通常比农村高的原因。
同时,城镇化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改善。
其次,城镇化改变了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增加了人们对文化娱乐、旅游、教育等方面的需求。
城市中的居民一般会消费更多的文化娱乐产品和高端服务,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类型则通常较为单一和低端。
这也导致了城乡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再次,城镇化加速了全球化和现代化趋势,强化了城市中的知识和技术优势。
城市中的人才更容易接触到新的知识和前沿技术,具备更高的科技素养和职业技能。
这使得他们在市场竞争中更有优势,收入也更可能高于农村居民。
因此,城乡居民的知识结构差距也变得更为明显。
总之,城镇化水平确实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尽管城市化给城市居民带来了新的机会和发展,但同样也增加了农村居民的生计等方面的压力。
而且,它也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愈加严重。
因此,为了实现社会全面繁荣和共同富裕,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逐步消减收入差距。
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分析——以湖北省1981~2010年为例

现 代 商 贸 工 业 Mo d e r n B u s i n e s s T r a d e I n d u s t r y
2 0 1 3年 第 O 7期
城镇化 、 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收人差距影响分析
一
以湖北 省 1 9 8 1 ~2 0 1 0年 为 例
即农 业 和 冲击对 经济变 量 形 成 的影 响 。本 文考 虑 将 城镇 化 、 城 乡 二 产值 比重与 劳动力 比重 之 差 的绝 对 数 的 平均 值 ,
二 元 反 元经济 结构引 入 向量 自回 归模 型 , 综 合 考 虑 这 些 因 素 对 城 工 业 产 值 比重 与 劳 动 力 比 重 之 差 的 绝 对 数 平 均 值 ,
差系 数越小则二 元经济结 构就越不 明显 。 ( 4 ) 城 乡居民收入 比( g a p ) 。 此 指 标 主 要 反 映 城 乡 居 民
采 用城镇居 民 可支 配收 入/ 农 村 居 民 人 均 纯 收 式( 1 ) 中, t 表 示时 间变量 ; u r b表 示 城 镇 化 水 平 ; d l 、 d c l 、 的收入 差距 , g a p 分 别表示 城乡二元 对 比系数 、 城 乡 二 元 反 差 系 数 和 城 乡 居 民收 入 比 , 其 它 未 纳 人 的 变 量 和 不 可 观 测 的 因 素 作 为 残
林瑶瑶 李 亮
( 华 中科 技 大 学 公 共 管 理 学 院 , 湖北 武 汉 4 3 0 0 7 4 )
摘 要 : 为探 讨城镇 化 、 城 乡 "T L经 济 结 构 对 城 乡居 民收 入 差 距 的 影 响 , 以城 镇 化 率 、 城 乡二 元 经 济 结 构 相 关 系 数 作 为
中国城镇化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关系探究

中国城镇化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关系探究随着中国持续加大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城镇化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涉及到经济、社会、政策等多个因素。
本文将探究中国城镇化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关系。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改善农民的收入状况。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到城市,可以有效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社会价值。
城市就业岗位相比农村更丰富,工资也更高,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后的收入会有所提高。
这种情况下,城乡收入差距有望缩小。
城镇化加速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民的收入增长。
城镇化的核心是推动城市与农村经济的融合发展,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耕地效率、优化农产品流通等措施,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农产品市场的扩大,农民的收入也会相应增加。
这样一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可能会有所减小。
城镇化进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可能会加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城市化过程中土地流转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可能导致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到开发商手中,农民的土地收益减少,从而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增长。
大城市的发展可能会吸引更多的人员涌入,导致城市就业市场竞争加剧,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无法与城市居民相比。
由于城镇化进程不够均衡,一些地方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仍不够理想,农民的收入增长受限,城乡收入差距也难以缩小。
中国城镇化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理论上看,城镇化有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实际情况可能受到就业市场、土地流转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具体的影响需要根据地区和时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为了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应当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并注重解决农民土地收益问题、提高农村就业质量、改善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中国城镇化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关系探究

中国城镇化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关系探究中国是世界上城镇化进程最为迅速的国家之一。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建设成就斐然。
与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逐渐加大,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究中国城镇化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关系,为进一步推动城市化进程和促进收入公平分配提供参考。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和成因分析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中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3074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3923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16247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之间差距较大。
2. 成因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具有较多的复杂因素,主要包括城乡分割导致的社会资源不均等、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的差异等。
城市化进程也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吸引了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但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和城市化进程不完善,农民工在城市中往往面临着较低的收入待遇,这也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城镇化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关系1. 增加就业机会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大量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增加了对各类劳动力的需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这些就业机会的增加,可以使农村居民进城务工,提高了农民工的收入水平,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2. 促进收入增长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居民进城就业或者农村改革的发展使得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有所上升。
加强城市化进程也可以促进城市内生产力的提升,增加了城市居民的收入来源,最终缩小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三、建议1. 完善城市化政策政府应加大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力度,完善城市化政策,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进城就业机会和创业环境。
中国城镇化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关系探究

中国城镇化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关系探究
随着经济改革和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中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日益突出,而这
一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城乡居民的不平等地位和不均衡的发展机会。
因此,加速城镇化
建设,降低城乡差距,一直是中国政府的战略目标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城镇化水平对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关系。
首先,城镇化水平对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是显著的。
城市中聚集了更多的教育、技术和人力资源,这使得城市居民更容易获得高薪工作并提升自己的收入水平。
同时,城
市的经济活动较为发达,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这也促进了城市居民的薪资提升。
而在农
村地区,由于劳动力市场较为闭塞,同时教育程度和专业技能水平相对较低,农村居民的
收入水平普遍偏低。
因此,加速城镇化建设有助于引导人口向城市集聚,进而提高他们的
收入水平,从而实现城乡收入差距的逐步缩小。
其次,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商机,也有助于实现
他们的收入增长。
当我们讨论城乡收入差距时,不能忽略城乡转移就业问题。
越来越多的
农民选择到城市工作和生活,这使得城市的劳动力供给增加,同时也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
多的就业机会。
此外,随着城市对农村地区的资源需求不断增加,一些农村居民也可以通
过开展农产品加工、旅游等活动实现小规模的商业运作,进而增加收入。
因此,城镇化水
平的提高不仅直接对城市人口的就业和收入增长有利,同时也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发
展机遇和商机,从而带动其收入的提高。
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近年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民纷纷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
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首先,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城镇化,农村居民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
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农村居民有机会进入非农行业,获得更高的工资。
农村居民可以通过转型就业、创业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
同时,城市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然而,城镇化也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首先,城市中高收入群体的增加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城市中的高收入岗位集中在金融、科技等行业,而农村居民往往缺乏相关技能和教育背景,难以进入这些高收入行业。
其次,城市生活成本高昂,农村居民在城市中往往面临着更高的生活开销,这对于收入较低的农村居民来说,增加了负担,加大了他们的收入差距。
然而,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还与地域发展差异密切相关。
一方面,发达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更加迅速,相应的也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福利,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另一方面,落后地区的城镇化滞后,机会有限,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相对较大。
因此,地域发展差异是影响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解决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问题,需要综合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居民的培训和教育支持,提供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机会,使农村居民能够适应城市化进程的需求。
其次,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更多的农村产业和就业机会,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此外,应加大对农民工的保护和权益维护,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合理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综上所述,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城镇化可以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分析为探讨城镇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以城镇化率、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相关系数作为研究变量,结合湖北省1985~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动态计量分析方法,对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关系进行了检验和分析。
结果发现,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未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弱化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
标签: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二元经济结构;湖北省1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越来越大。
就湖北省而言,城乡收入差距从1981年的1.67:1持续扩大到2010年的2.75:1。
考虑到城市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和部分高收入阶层不透明的灰色收入,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应该还会更大。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成为困扰我国改革和发展的一大社会难题,并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城乡收入差距的变迁是由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城镇化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因素。
2研究方法与变量选择2.1研究方法向量自回归(V AR)是西姆斯(C.A.Sims)提出的使用系统中的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及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从而解释各种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形成的影响。
本文考虑将城镇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引入向量自回归模型,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它们之间的V AR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可以表示为:lngapt=αlnurbt+βlndlt+γllndclt+C+εt(1)式(1)中,t表示时间变量;urb表示城镇化水平;dl、dcl、gap分别表示城乡二元对比系数、城乡二元反差系数和城乡居民收入比,其它未纳入的变量和不可观测的因素作为残差ε。
进行实证分析的目的是考察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本文采用分析步骤如下:首先,建立向量自回归(V AR)模型,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协整关系,以揭示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然后,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较为量化地看到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对影响及其效应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2.2变量的选择与数据的说明考虑到数据的有效性和可获得性,本文选取1981~2010年后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各年的《湖北统计年鉴》。
(1)城镇化水平(urb)。
对于城镇化水平的衡量有多种观点,主要有单一指标法、综合指标法等。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采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
(2)城乡二元对比系数(dl)。
也被称为二元劳动生产率差异系数,主要用于衡量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程度。
本文采用(农业总产值/农业劳动力人口)/(非农产业产值/非农业劳动力人口)来表示二元对比系数,当其值为0时,经济的二元性最为显著;而当其值为1时,经济的二元性消失。
(3)城乡二元反差数比(dcl)。
二元反差系数是两部门产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之差的绝对数的平均值,即农业和工业产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之差的绝对数平均值,二元反差系数理论上在0~1之间,与二元对比系数相反,二元反差系数越小则二元经济结构就越不明显。
(4)城乡居民收入比(gap)。
此指标主要反映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采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衡量,值越小城乡收入差距越小。
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原有的协整关系,并能消除数据的剧烈波动和时间序列中的异方差现象,故本文对所有研究变量序列取自然对数,记为lnurb、lndl、lndcl和lngap,相应的一阶差分记为dlnurb、dlndl、dlndcl和dlngap。
3实证分析虽然某些经济变量的本身是非平稳序列,但是它们的线性组合却可能是平稳序列,这种平稳的线性组合就称作协整方程。
协整方程表达的多个线性变量之间的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更是多个线性经济变量相互影响及自身演化的动态均衡关系。
进行协整检验的目的是揭示一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3.1单整检验在有关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中,如果随机变量是非平稳序列时,进行协整检验之前必须进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否则可能出现“伪回归”现象,以此做出的结论可能是错误的。
本文采用ADF检验对原序列及其一阶差分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表1为检验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原序列lnubl、lnubs、lnufm、lnufl都存在单位根,为非平稳时间序列;但原序列各自的一阶差分序列的ADF值均小于1%置信水平的临界值,这表明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都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时间序列,即lnubl、lnubs、lnufm和lnufl都是一阶单整的。
3.2协整检验由单整检验可知,与序列的一阶差分是平稳时间序列,因此根据模型(3)建立各研究变量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V AR模型,如式(2)所示。
从式中的AR2、F、AIC、和SC值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对变量的解释能力较强。
对式(3)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发现其序列ADF值为-2.39,其5%临界值为-1.95,P值为0.0187。
因此,可以判定残差序列VECM不存在单位根,即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
协整关系式反映的是城镇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模型(3)表明,湖北省城镇化对城乡二元结构系数的弹性效应是0.67、城乡二元对比系数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弹性效应是0.99、城乡二元反差系数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弹性效应为1.63。
从长期看湖北省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乡经济结构二元性的扩大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起到了推动作用,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产业资源和人力资源向城镇聚集,促使城镇的生产力水平迅速提升,而农村则相对萎缩,导致了二元结构系数的增长;而城乡居民的收入随城镇化的提高都呈现出绝对增长,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却在持续拉大。
基于此我们发现研究期内湖北省城镇化并未给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带来积极的影响,现阶段的城镇化模式并不能带来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3.3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为了进一步探索湖北省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居民收入比之间的动态关系,本文利用Cholesky分解方法进行脉冲响应及其方差预测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是基于模型(2)的脉冲响应函数曲线,横轴代表追踪期数,纵轴代表因变量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响应程度,设置追踪期为10年。
从图1中可以看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其自身新息的响应在起初就达到最大值,而后逐渐衰减,在追踪期内一直保持较强的正向响应,这说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受自身的影响较强,并且持续期很长。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来自城镇化冲击的响应也呈现正向,并且能一直持续下去,这说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来自城乡二元对比系数冲击的响应表现出波动状态,在第4期时表现为负向的最大值,第8期表现为正向的最大值,但总体上看,城乡二元对比系数的扩大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来自二元反差系数的冲击也呈现出波动状态,在第4期时表现为正向的最大值,在第9期时表现为负向的最大值,总体上看城乡二元反差系数的扩大不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
以上分析说明城镇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长期的关系,这与协整分析的结果相符。
图1脉冲响应函数曲线预测方差分解可以将系统的预测均方误差分解成系统中各变量冲击所做的贡献,即方差分解给出的是每一随机信息对V AR模型影响的相对重要性。
通过比较这个相对重要的信息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就可以估计出该变量的作用时滞和效应程度。
本文应用方差分解方法对城镇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各个变量的不同预测期限误差的方差进行分解,以期了解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强度。
结果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城乡收入差距的波动一直受到自身波动的影响,其它因素对它的影响随时间的增加而变强,但强度都不超过其自身的影响;城镇化、城乡二元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预测误差的贡献度呈现出上升趋势,从期初的微不足道到期末的53%,其中城乡二元反差系数贡献度最高,其次是城镇化。
这说明城乡收入差距受到自身的影响较大,并且持续期长;城乡二元反差系数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有较大的影响,并且影响持续稳定;城镇化对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存在较大的影响,并且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加;城乡二元对比系数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小。
从长期看,研究变量中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最大的是城乡收入差距自身,其次是城乡二元反差、再是城镇化、最后是城乡二元对比系数。
4主要结论和启示根据上述基于湖北省1981~2010年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非平稳时间序列lngap、lnurb、lndl和lndcl在经过一阶差分后平稳,均为一阶单整。
在此基础上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模型对城镇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居民收入比进行了动态分析。
主要结论如下:(1)按可比价计算湖北省在1981~2010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从1.67扩大到2.75;城镇化水平也从22.7%增长到49.7%。
从此可以看出,城镇化的推进未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主要是我国现阶段的城镇化水平还不够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尚未完成转移。
(2)湖北省城镇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为长期均衡关系。
由协整方程可知,湖北省城镇化对城乡二元结构系数的弹性效应是0.67、城乡二元对比系数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弹性效应是0.99、二元反差系数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弹性效应为1.63。
(3)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城镇化、城乡二元对比系数、城乡二元反差系数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都有长期的影响,影响力排序结果为:城乡收入差距>城乡二元反差系数>城镇化>城乡二元对比系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弱化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因此湖北省要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继续推进城镇化进程,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打破对于农村的种种不合理限制,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成果;三是应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让城市、工业反哺农村、农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1]陈宗胜,周云波.非法非正常收入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及其经济学解释[J].经济研究,2001,(4).[2]唐礼智,刘喜好,贾璇.我国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11).[3]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4]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