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电极过程
电极过程动力学 ppt课件

§1.1 电极过程动力学的发展
电化学科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电化学热 力学、电化学动力和现代电化学。
电化学热力学研究的是处在平衡状态的电化学体系, 涉及的主要问题是电能和化学能之间的转换的规律。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热力学基本原理被牢固地 确立后,用热力学方法研究电化学现象成了电化学研 究的主流,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使“电化学热力学” 这部分内容趋于成熟,成为物理化学课程的经典组成 部分。
研究电极过程动力学的首要目的在于找出整个电极过程的控制步 骤,并通过控制步骤来影响整个电极过程的进行速度,而这又建立 在对电极过程基本历程的分析和弄清个分步骤动力学特征的基础 之上。
电极的极化
处在热力学平衡状态的电极体系,因正、负方向的反应速度相等, 净反应速度等于零.相应的平衡电极电势可由Nernst公式计算.当 有外电流通过时,净反应速度不等于零,即原有的热力学平衡受到 破坏,致使电极电势偏离平衡电势,这种现象在化学上称为电极的” 极化现象” 。
“电极/溶液”界面上的电场强度常用界面上的相间电势差---电极电势表 示,
随着电极电势的改变,不仅可以连续改变电极反应的速度,而且可
以改变电极反应的方向。以后还将看到,即使保持电极电势不变,改变
界面层中的电势分布也会对电极反应速度有一定的影响。因而研究“电
极/溶液”界面的电性质,即电极、溶液两相间的电势差以及界面层中的
电化学—研究载流子(电子、空穴、离子)在电化学 体系(特别是离子导体和电子导体的相界面及其邻近 区域)中的运输和反应规律的科学。
电化学所研究的内容有:
(1)电解质溶液理论(离子水化、离子互吸、离子缔合及电导 理论等);
(2)电化学平衡(可逆电池、电极电位、电动势与热力学函数 间关系等);
第四章电化学腐蚀反应动力学详解

a)腐蚀的驱动力——腐蚀电池的起始电势差 0,C 0, A
b)腐蚀的阻力——阴、阳极的极化率 PC 和 PA ,以及欧姆电阻 R
三项阻力中任意一项都可能明显地超过另两项,在腐蚀过程中对速度起 控制作用,称为控制因素。利用极化图可以非常直观地判断腐蚀的控制 速度。
欧姆电势降与阴极(或阳极)极化曲线加和起来,如图中的 0,C A线, 然后与阳极极化曲线 0,AS 相交于A点,则点A对应的电流I1就是这
种情况下的腐蚀电流。
0,C 0,A C A I1R I1PC I1PA I1R
I1
0,C
PC
0,A
PA R
即
I corr
0,C 0,A
PC PA R
则阳极极化 阴极极化
A E Ei Ee (4.1a) c E Ee Ei (4.1b)
对不可逆电极存在一个稳态的电位Es,也使用电极极化一词。这时,极化值 的大小用类似式(4.1)的方程式表示
E Ei Es (4.2)
极化的结果:阴极极化使电极电位负移,阳极极化使电极电位正移。 当电流通过电极时,电极上产生两种相反的作用:
铜不溶于还原性酸,因为铜的平衡电势高于氢的平衡电势,不能形成氢阴极 构成腐蚀电池,但铜可溶于含氧酸或氧化性酸中,因为氧的平衡电势比铜高, 可构成阴极反应,组成腐蚀电池。酸中含氧量多,氧去极化容易,腐蚀电流 较大,而氧少时,氧去极化困难,腐蚀电流较小。见图4.10
铜在非含氧酸中是耐蚀的,但当溶液中含氰化物时,可与铜离子配合形成配 合离子,铜的电势向负方向移动,这样铜就可能溶解在还原酸中。见图4.10
图4.7 氧化性酸对铁的腐蚀
图4.8 金属平衡电极电位对腐蚀电流的影响
图4.9 钢在非氧化酸中的腐蚀极化图
应用电化学-第4章

不可逆电极过程
第4章 不可逆电极过程
主要内容
4.1 极化现象 4.2 极化曲线与极化度 4.3 极化曲线的测量
4.1 极化现象
4.1.1 极化的定义 4.1.2 极化的原因
4.1.1 极化的定义
在有限的电流通过时,电极系统的电 极电位偏离其平衡电极电位值的现象,称 为电极的极化现象。 任何电极系统,只要有宏观的净的电 流流过,就不可能处于平衡状态,即偏离 其平衡状态,发生极化。动力学中研究的 电极系统就是处于这种非平衡的状态!
η 浓差 = ϕ − ϕ 平衡
4.1.2 极化的原因
(2)活化极化(电化学极化)
在有限电流通过电极时,由于电化学反 应进行的迟缓造成电极上带电程度与可逆状 态下不同,从而导致的电极电位偏离其平衡 电极电位的现象,叫做“ 活化极化” 。 此时,电极表面的电化学过程的平衡状 态被打破。“ 活化过电位η活化” 是电极活化 极化程度的度量。
动电位扫描法测量极化曲线 控制电位以一定的速率(扫描速度)进行 线性扫描,同时记录相应的电流,绘成极化曲 线。 过去采用信号源对恒电位仪施加电位信 号,用X-Y记录仪记录极化曲线。现在均采用 自动化仪器,电脑自动控制,记录并输出数字 化的极化曲线。
4.3.1 极化曲线的测试方法
对于稳态极化曲线的测量,电位扫描速 率具有重要的影响。只有扫描速率足够的 慢,才能保证测量的是稳态极化曲线。 对于不同的体系可采用不同的扫描速 率,或通过实验来确定。方法是:不断降低 扫描速率测量极化曲线,当扫描速率降低到 一定的程度时,极化曲线不再变化,即可确 定扫描速率。 但扫描速率不能太慢,否则测量时间太 长,测量过程中体系变化太大。
4.2.2 极化度
4.2.2 极化度
电化学原理知识点

电化学原理知识点————————————————————————————————作者:————————————————————————————————日期:电化学原理第一章 绪论两类导体: 第一类导体:凡是依靠物体内部自由电子的定向运动而导电的物体,即载流子为自由电子(或空穴)的导体,叫做电子导体,也称第一类导体。
第二类导体:凡是依靠物体内的离子运动而导电的导体叫做离子导体,也称第二类导体。
三个电化学体系:原电池:由外电源提供电能,使电流通过电极,在电极上发生电极反应的装置。
电解池: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电化学体系叫电解电池或电解池。
腐蚀电池:只能导致金属材料破坏而不能对外界做有用功的短路原电池。
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 原电池(-)电解池(+) 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 原电池(+)电解池(-) 电解质分类:定义:溶于溶剂或熔化时形成离子,从而具有导电能力的物质。
分类:1.弱电解质与强电解质—根据电离程度2.缔合式与非缔合式—根据离子在溶液中存在的形态3.可能电解质与真实电解质—根据键合类型 水化数:水化膜中包含的水分子数。
水化膜:离子与水分子相互作用改变了定向取向的水分子性质,受这种相互作用的水分子层称为水化膜。
可分为原水化膜与二级水化膜。
活度与活度系数: 活度:即“有效浓度”。
活度系数:活度与浓度的比值,反映了粒子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真实溶液与理想溶液的偏差。
规定:活度等于1的状态为标准态。
对于固态、液态物质和溶剂,这一标准态就是它们的纯物质状态,即规定纯物质的活度等于1。
离子强度I :离子强度定律:在稀溶液范围内,电解质活度与离子强度之间的关系为: 注:上式当溶液浓度小于0.01mol ·dm-3 时才有效。
电导:量度导体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其值为电阻的倒数。
符号为G ,单位为S ( 1S =1/Ω)。
影响溶液电导的主要因素:(1)离子数量;(2)离子运动速度。
第四章电催化与电催化电极

在电极表面上,由另一个H3O+ 离子在吸附氢原子的位置上 放电,从而直接生成氢分子,并从电极表面上脱附下来:
MH+H3O+ +e→H2+H2O+M (酸性介质) MH+H2O+e→H2+M+OH - (中性或碱性介质)
㈡析氢机理
⒈迟缓放电理论: 电化学反应是整个析氢反应过程的控制步骤。
能催化电极反应的或者说对电极反应起加速作用 的物质称为电催化剂。
2、电催化的本质:
通过改变电极表面修饰物(或表面状态)或溶液相中的修 饰物,大范围的改变反应的电极电势与反应速率,使电极除具 有电子传递功能外,还能促进和选择电化学反应.
3、电催化反应的共性
反应过程包含两个以上的连续步骤,且在电极表面生成化学 吸附中间产物。许多由离子生成分子或使分子降解的电极反 应都属于此类反应。分成两类:
吸附机理分为两类:
2.反应物首先在电极上进行解离式或缔合式化学吸附,随后 吸附中间物或吸附反应物进行电子传递或表面化学反应。
例如甲酸的电化学氧化:
HC 2 M O M O H H M COOH
M H M H e
M CO M O C 2 H O H e 或
HCOOH M M CO H2O M H2O M OH H e M CO M OHCO2 H e
目前已知的电催化剂主要为过渡金属及其化合物。
设计关键:选择过渡金属中心原子
特点:过渡金属的原子结构中都含有空余的d轨道和未成对 的d电子,通过催化剂与反应物的接触,催化剂空余d轨道上 将形成各种特征的吸附键,达到分子活化的目的,从而降低了 复杂反应的活化能。
主要为含有Ti, Ir, Pt, Ni, Ru等金属或合金及其氧化物。如 RuO2/Ti电极, RuO2-TiO2电极, Pt/Ti电极,Pt/GC电极
电化学原理-第四章-电极过程概述

c 平 c
阳极极化时,
a a 平
⑵极化值
实际遇到的电极体系,在没有电流通过时,并不都 是可逆电极。在电流为零时,测得的电极电位可能是可 逆电极的平衡电应,也可能是不可逆电极的稳定电位。 因而,又往往把电极在没有电流通过时的电位统称为静 止电位。把有电流通过时的电极电位(极化电位)与静止 电位的差值称为极化值。
为此,对一个具体的电极过程.可以考虑按照以下四个
方面去进行研究。
1.
弄清电极反应的历程。也就是整个电极反应过程包括哪 些单元岁骤,这些单元步骤是以什么方式(串联还是并 联)组合的,及其组合顺序。
2.
找出电极过程的速度控制步骤。混和控制时,可以不只
有一个控制步骤。
3.
测定控制步骤的动力学参数。当电极过程处于稳态时,
化学反应(电池反应)过程至少包含阳极反应过程、 阴极反应过程和反应物质在溶液中的传递过程(液 相传质过程)等三部分。
ce
c
a
阴极:cathode
c
a
阳极:anode
ae
电极的极化:有电流通过电极 时,电极电位偏离平衡电位( 或稳定电位)的现象。 阴极极化:电极电位偏离平衡 电位向负移 阳极极化:电极电位偏离平衡 电位向正移 过电位:在一定电位下,电极 电位与平衡电位的差值
j净 j j逆
* *
* 为控制步骤的逆向反应绝对速度。由上式可知 式中 j逆
j净 j*逆
其它非控制步骤,比如电子转移步骤的绝对反应
速度为
(还原反应)和 j (氧化反应),由于 j 和 j 均比 j* 大得多,所以也比 j净 大得多。然而,对于
j
李狄-电化学原理-第四章-电极过程概述

u0
x
扩散层:根据扩散 传质理论,紧靠电 极表面附近,有一 薄层,此层内存在 反应粒子的浓度梯 度,这层叫做扩散 层。
1 Di B 10
1 3
B
u0
x
扩散层的有效厚度
c c 有效= dc dx x 0
ci
D
c i0
0
s
L
D y u
对流扩散过程特征
由于扩散层中有一定强度对流存在,扩 散特性的影响相对减小 ; 改变搅拌速度和溶液粘度均可影响 i ; 电极表面各处对流影响不同 ,i 和 分布 不均匀。
三. 旋转圆盘电极(RDE)
旋转圆盘电极的主要应用
通过控制转速来控制扩散步骤控制的电 极过程的速度; 通过控制转速,获得不同控制步骤的电 极过程,便于研究无扩散影响的单纯电 化学步骤; 通过控制转速,模拟不同 值的扩散控 制的电极过程 。
d c J 1 J 2 Di 2 dx dx c d 2c D ∴ t dx
Fick Ⅱ 定律
2
S1
S2
扩散方向
dx
二.平面电极上的非稳态扩散
初始条件:
t 0
ci x , 0 c
0 i
边界条件1:
x
ci ,t c
0 i
1.完全浓差极化
边界条件 2:
第四节 非稳态扩散过程(暂态扩散)
稳态和暂态的区别:扩散层中的反应粒子 浓度是否与时间有关,即
稳态:
ci f x
暂态:
ci f x, t
第4章 扩散控制的电极反应动力学

4.1 扩散控制
在上一节讨论的快速电极反应、即可逆电极反 应中,电极电位和电活性物质的表面浓度始终维持
Nerst关系,这时,电极反应的速度v就完全由反应
物移向电极表面或者生成物移开电极表面的质传递
速度vmt所决定
v v mt
i nFA
1. 质传递类型
溶液中的质传递有三种形式:
上式两边微分并代入
DO i s C C O O nFA (t )
不考虑对流和电迁移,对于还原反应 物质传递的速度与电极表面的浓度梯度成正比
cO x v mt (0) x x 0
式中的x是与电极表面的距离。
稳态下扩散层厚度不随时间变化
cO c O 1
cs
2
O
0
x
图 1.4.1 电极上的浓度分布;x=0相当于电极表面 (1)在csO约为cO /2的电势下的浓度分布。 (2)在csO0, i = il的电势下的浓度分布。
s nFADO cO i cO 1 d cO
或
同样对于阳极反应:
c c i DR nFA d
s R
( 2)
s nFADO cO i cO 1 d cO
当 c 0 或者 c c
s O
s O
O
c c c
eq
il,c
log[(il,c – i)/(i-il,a)]
(-)
eq
(-)
O'
RT mO RT il,c i ln ln nF m R nF i il,a
il,c i ln i i l , 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位向负移称为阴极极化。
• 阳极极化: 电极电位偏离平衡电位
向正移称为阳极极化。
Cu CuSO4
8
• 在一定的电流密度下,电极电位与平衡电位的
差值称为该电流密度下的过电位,用符号 h 表
示。即
•
h = j - j平
• 过电位h 是表征电极极化程度的参数,在电极
过程动力学中有重要的意义。习惯上取过电位
为正值。
• 因此规定阴极极化时: h = j平 - jk • 阳极极化时: h = j a -j平
9
2、电极极化的原因
• 电极体系的组成:两类导体串联体系、两种载流子。 • 断路时,两类导体中都没有载流子的流动,只在电极
/溶液界面上有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的动态平衡及由 此所建立的相间电位(平衡电位)。
例如,在硫酸镍溶液中镍 作为阴极通以不同电流密 度时,电极电位的变化如 表4.1所列。 镍电极的电位随电流密度 所发生的偏离平衡电位的 变化即为电极的极化。
15
3、极化曲线
• 实验表明,过电位值是随通过电极的电流密度不
同而不同的。一般情况下,电流密度越大,过电位 绝对值也越大。
• 所以,过电位虽然是表示电极极化程度的重要参数,
过,即外电流等于零。
Cu
CuSO4
6
电极的极化 如果电极上有电流通过时,就有净反应发 生,这表明电极失去了原有的平衡状态。 这时,电极电位将因此而偏离平衡电位。 这种有电流通过时电极电位偏离平衡电位 的现象叫做电极的极化。
7
• 实验表明,在电化学体系中,发生
电极极化时,阴极的电极电位总是 变得比平衡电位更负,阳极的电极 电位总是变得比平衡电位更正。
2. 电极过程动力学: 有关电极过程的历程、速度
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内容就称为电极过程动力 学。
5
4.1.2 电极的极化现象
1、什么是电极的极化现象
• 首先回顾可逆电极、平衡电极电位特征
➢ 处于热力学平衡状态 ➢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速度相等 ➢ 电荷交换和物质交换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 因而净反应速度为零,电极上没有电流通
但一个过电位值只能表示出某一特定电流密度下电 极极化的程度,而无法反映出整个电流密度范围内 电极极化的规律。
• 为了完整而直观地表达出一个电极过程的极化性能,
通常需要通过实验测定过电位或电极电位随电流密 度变化的关系曲线。这种曲线就叫做极化曲线。
16
• 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大,电极电位逐渐向负
偏移。这样,我们不仅可以从极化曲线上 求得任一电流密度下的过电位或极化值, 而且可以了解整个电极过程中电极电位变 化的趋势和比较不同电极过程的极化规律。
10
• 当电流通过电极时,就表明外线路和金属电极中有自由电子
的定向运动,溶液中有正、负离子的定向运动,以及界面上 有一定的净电极反应,使得两种导电方式得以相互转化。
• 这种情况下.只有界面反应速度足够快,能够将电子导电带
到界面的电荷及时地转移给离子导体,才不致使电荷在电极 表面积累起来,造成相间电位差的变化,从而保持住未通电 时的平衡状态。
17
极化曲线动力学基础
• 根据电极反应的特点,即它
是有电子参与的氧化还原反 应,故可用电流密度来表示 电极反应的速度。假设电极 反应为
On e R
• 按照异相化学反应速度的表
示方法,该电极反应速度为
v 1 dc S dt
式中v为电极反应速度;S为电极表面的面积;c为反应物浓 度,t为反应时间。
18
化作用的对立统一。
12
• 实验表明,电子运动速度往往是大于电极反应速度
的,因而通常是极化作用占主导地位。也就是说,有 电流通过时
– 阴极上,由于电子流入电极的速度大,造成负电荷的 积累;
– 阳极上,由于电子流出电极的速度大,造成正电荷积 累。
– 因此,阴极电位向负移动。阳极电位则向正移动,都 偏离了原来的平衡状态,产生所谓“电极的极化”现 象。
第四章 电极过程
1
4.1.1 电池反应和电极过程
☞应)过程至少包含阳极反应过程、 阴极反应过程和反应物质在溶液中的传递过程(液 相传质过程)等三部分。
2
三个过程的特点
• 串联:上述每一个过程传递净电量的速度都是相
等的,因而三个过程是串联进行的。
11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
有电流通过时,产生了一对新的矛盾。
• 一方为电子的流动.它起着在电极表面积
累电荷,使电极电位偏离平衡状态的作用, 即极化作用;
• 另一方是电极反应,它起着吸收电子运动
所传递过来的电荷,使电极电位恢复平衡 状态的作用,可称为去极化作用。
• 电极性质的变化就取决于极化作用和去极
– 由于液相传质过程不涉及物质的化学变化, 而且对电化学反应过程有影响的主要是电极 表面附近液层中的传质作用。
• 着重研究:
– 阴极和阳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过程。 – 电极表面液层的传质
4
定义
1. 电极过程: 在电化学中、人们习惯把发生在电
极/溶液界面上的电极反应、化学转化和电极 附近液层中的传质作用等一系列变化的总和统 称为电极过程。
• 所以,过电位虽然是表示电极极化程度的重要参数,
但一个过电位值只能表示出某一特定电流密度下电 极极化的程度,而无法反映出整个电流密度范围内 电极极化的规律。
• 为了完整而直观地表达出一个电极过程的极化性能,
通常需要通过实验测定过电位或电极电位随电流密 度变化的关系曲线。这种曲线就叫做极化曲线。
14
• 根据法拉第定律,电极上有1摩尔物质还原或氧
• 相互独立:这三个过程又往往是在不同的区域进
行着,并有不同的物质变化(或化学反应)特征, 因而彼此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 我们在研究一个电化学体系中的电化学反应时,
能够把整个电池反应分解成单个的过程加以研究, 以利于清楚地了解各个过程的特征及其在电池反 应中的作用和地位。
3
重点研究对象
• 较少研究溶液本体中的传质过程
• 总结:电极极化现象是极化与去极化两种矛盾作用
的综合结果,其实质是电极反应速度跟不上电子运动
速度而造成的电荷在界面的积累,即产生电极极化现
象的内在原因正是电子运动速度与电极反应速度之间
的矛盾。
13
3、极化曲线
• 实验表明,过电位值是随通过电极的电流密度不
同而不同的。一般情况下,电流密度越大,过电位 绝对值也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