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随时代的变化而发展

合集下载

新时代下陕北民歌的发展初探

新时代下陕北民歌的发展初探

新时代下陕北民歌的发展初探民歌是民间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承载着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思想,是一种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

在新时代下,陕北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以陕北民歌为研究对象,探讨新时代下陕北民歌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发展建议。

一、陕北民歌的传统特色陕北地区是中国民歌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民歌以高亢豪放的音调、质朴真挚的情感和自然真实的表达方式而著称。

陕北民歌通常以婉转悠扬的曲调和生动的歌词来描绘人民的生活、工作和情感,反映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陕北民歌不仅在音乐形式上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而且在歌词内容上也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如美好的爱情、悠久的历史、劳动和农耕等。

由于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文化内涵,陕北民歌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国民歌的瑰宝之一。

二、新时代下陕北民歌的发展现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陕北民歌在新时代下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困难。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陕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使得陕北民歌的表现内容和方式都受到了影响。

随着科技和传媒的发展,传统的民歌表达方式受到了冲击,一些新型娱乐形式也给陕北民歌的传播和传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对陕北民歌的保护和发展工作也需要加强,目前在文化市场上,一些商业化的东西大行其道,一些地方的原创民歌却鲜有人问津,这也给陕北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一定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来促进陕北民歌的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大力举办陕北民歌的艺术活动和比赛,如举办陕北民歌的音乐会、节庆晚会等,以提高陕北民歌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我们可以通过开展陕北民歌的传承与创新工作,如策划编纂陕北民歌的相关专题图书、音像制品等,以及对优秀民歌人才进行培养和奖励,以保护和发展陕北民歌文化。

陕北民歌特殊的穿透力:《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红透一个时代

陕北民歌特殊的穿透力:《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红透一个时代

完或 这四 首歌 曲之后 , 刘峰 觉得 有些 不 民歌素 材, 首是陕 北 《 天 游), 首是 陇 一 信 一
从《 山丹 丹开 花红 艳艳 )曲作者 刘峰 后 满足 。 是从 音乐 形式 上看 , ~ 陕北 民歌 中 最 东的( +,姐担水) 而歌词的中心思想, , 要 来的 回忆 中, 家才 得知推 出 这几 首歌 曲的 有代 表 性的 ( 天游 )没有 , 大 信 二是 从 内容 上 表 现陕 甘苏 区的红 火 , 表现 英勇 善战 的红 军 内幕 。原来 1 7 年周 恩来 主 持 中央 工作 的 看, 熟悉 陕甘 苏区革 命史 的他 也觉 得缺 了 1 9 很 精 神 歌颂 毛泽 东一 代伟 人的 丰功 伟绩 , 要 时候 , 针对 当时 不正 常的文 艺 状况提 出 了批 点 儿什 幺—— 那 就是 陕北 根 据 地l 3 年 94 舞蹈 音乐 。 这 种情 况 、 中央 电台的 在 , 些 次 严重 的 危机 , 外有 几十万敌 军 的第三 次 围 把一 个 火红 的苏 区变 成了抗 日战争 、 解放 战
< 翻身道情) 《 和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更是
唱红 了全中国 。 贺 玉堂 是— 代 黄土 高原 上的 歌王 , 卜 他
红 军的 及时 到达 挽救 了臃 北根 据地 遗— 重 对 仙 丹 丹 开花 红艳 艳)的演 唱让 听者 无不
歌 唱 领袖 的 < 咱们 的 领 袖毛 泽东 ) 东 渡 黄 要 史实 , , 又能 反映 陕北 人 民为中 国革命 作 出 感 到荡气 回肠 , 让人 充分 领略 到 了陕北 民歌 河 、建立 敌 后 抗 日根据 地 的 ( 征 ) 末 ,自立 的 历史 贡献— 一使 大西北 成为 中国革命 的大 的神奇魅力。寰
7年 代初 , 0 中国 正处于 文革 ” 间。 期 十

陕北民歌历史

陕北民歌历史

陕北民歌历史
陕北民歌起源于陕北地区的农民和牧民生活中,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

最早的陕北民歌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唐山文化时期,当时的人们用简单的歌曲表达着自己的情感,这些歌曲既有表达人生欢乐的喜庆歌曲,也有表达人生悲苦的悲哀歌曲。

随着时间的推移,陕北民歌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了许多著名的民歌。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黄土高坡”、“凉州词”、“兰州好”、“阳关三叠”等等。

这些民歌以其深沉的情感和饱满的艺术表现力,吸引了无数人的心灵。

陕北民歌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陕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陕北民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陕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到陕北人民的坚韧和朴实。

陕北非遗中的红色文化基因保护与传承——以陕北民歌为例

陕北非遗中的红色文化基因保护与传承——以陕北民歌为例

品位•经典乂化纵横陕北非遗中的红色文化基因保护与传承——以陕北民歌为例O臧小艳贺智利(榆林学院文学院,陕西榆林719000)【摘要】陕北民歌作为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样式,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革命文化的注入,使陕北民歌找到了温暖的家和滋润的土壤。

本文以陕北民歌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分析陕北民歌蕴含的丰富红色内涵,明确陕北民歌的发展困境,指出新时代以陕北民歌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红色革命文化基因保护与传承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非遗;陕北民歌;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是历史的真实见证,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更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

红色文化既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升华,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红色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之魂。

以延安精神为核心的陕北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陕北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实践总结和文化创造。

作为一门古老的地域性民间艺术,陕北民歌流传广泛,内容丰富,其中最璀璨、最特殊的便是红色民歌。

如果说旧时的陕北民歌是一个流浪汉的话,那么,有了中国革命,陕北民歌才算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陕北,中国近代革命的摇篮,见证了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辉煌,经历了中国由衰败到昌盛的伟大历程。

在革命的疾风暴雨中,战争烽火催生的红色文化,为陕北民歌注入新的灵魂,陕北民歌也逐渐由传统民歌向新民歌方向发展,内容多以反映红色革命为背景,故称红色民歌。

代表性红色民歌有《东方红》《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南泥湾》《横山下来了游击队》《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唱响了陕北大地每一道沟坎山梁,唱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唱出了中国革命的豪情壮志与熊熊烈火。

简析陕北民歌的文化背景及其产业化价值

简析陕北民歌的文化背景及其产业化价值

简析陕北民歌的文化背景及其产业化价值王东方【摘要】Folk songs of Northern Shaanxi as a regional culture, the formation of its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reflects loess and Chinese culture and ethnic psycholo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riental culture and art, also integrates the a philosophy of life and emotional consciousness of long-term practice of people of northern Shaanxi. The paper studies the value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folk songs of Northern Shaanxi, which is significant to improve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in the new perio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 陕北民歌作为一种区域性文化,其文化背景及其艺术特征的形成,是东方文化大背景下黄土地及汉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艺术折射,也是陕北人民长期生活实践的生活哲理与情感意识的融合。

研究陕北民歌的产业化价值,对提高新时期的文艺创作,促进发展区域性地方经济和社会进步可以起到文化奠基、艺术提升的作用。

【期刊名称】《价值工程》【年(卷),期】2013(000)011【总页数】2页(P291-292)【关键词】陕北民歌;文化背景;产业化;价值【作者】王东方【作者单位】延安市委党校,延安7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620 引言陕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

让“陕北民歌”进课堂的几点思考

让“陕北民歌”进课堂的几点思考

让“陕北民歌”进课堂的几点思考提起陕北,不由让人想起那高亢、悠扬的陕北民歌,陕北曾以丰富的民间音乐闻名全国,陕北民歌的数量之多、流传之广是其他地区的民歌无法比拟的,代表作品有《赶牲灵》《走西口》《东方红》等。

它向世人展示出陕北民俗独特的文化魅力,已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是承继并珍藏在陕北人心中的一座富饶而辉煌的文化艺术宝库。

然而,陕北民歌发展至今,出现了断层和失落,甚至存在着从社会文化生活中逐渐消失的可能。

其主要表现在:一是陕北民歌从产生的根源上出现了断层。

年轻一代所处的时代,所受的教育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经历、生活等与陕北民歌产生和流行的背景有了质的变化。

除了少数流行的陕北民歌经典名曲之外,他们热衷于追星,热衷于影视名曲、校园歌曲,而不再对陕北民歌情有独钟。

二是陕北民歌没有与时俱进。

从流行的陕北民歌来看,大都是旧歌、老歌和经过艺术家们加工改编的歌曲,能够反映现实生活,追随时代节拍,宣泄现代人内心世界的新歌太少,能引起轰动、广泛流传的新创陕北民歌更少。

从演唱方面看,那些老的民间艺人、民歌手们逐渐老去,大都已不在人世,新歌手,大都肚里东西少,艺术修养差,感情色彩淡,只会呆板学唱,不会创编的演唱。

新一代陕北人对陕北民歌的认识、理解出了偏差,若不及早进行抢救、创新,陕北民歌将濒临灭亡。

作为陕北人,我有责任保护和发扬陕北民歌,这独特的文化遗产,作为老师我希望“陕北民歌”可以进入课堂。

让陕北民歌走进语文课堂,是保护、传承、创新陕北民歌的一条有效途径。

首先,了解陕北民歌有助于学习古典文学知识。

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但是由于离我们现在的年代太远,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

而陕北民歌却得益于陕北的长期落后和闭塞,在形式和内容上保留了一些古典文学的痕迹,为学习古典文学提供了捷径。

陕北民歌在创作上大量地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这是沿用了至今两千多年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创作手法。

以陕北民歌中的比兴来讲《诗经》中的比兴,学生就可以快速理解比兴这种手法。

探析陕北民歌的功能性在当代社会衰微及对策

探析陕北民歌的功能性在当代社会衰微及对策

探析陕北民歌的功能性在当代社会衰微及对策摘要:运用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发现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陕北民歌的诸多传统性功能正在不断走向衰微。

针对这一现象,应该高度重视对其进行挖掘整理、理论研究;并且应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加强创新与传播,使陕北民歌重现它的生命力与独特文化魅力。

关键词:民歌;陕北民歌;民俗;民间文化遗产陕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地处中国东、西部的结合带,是草原、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融合区,也是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频繁往来的交汇地。

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东西部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北文化。

陕北曾以丰富的民间音乐闻名全国,陕北民歌的数量之多、流传之广是其他地区的民歌无法比拟的。

陕北民歌形象而概括地描述了当地复杂多元的民俗活动和风貌,向世人展示出陕北民俗独特的文化魅力。

民俗借助语言来储存、传承、发展和规范人们的行为,而语言又通过对民俗的储存、传承得到自身的丰富和发展,他们相辅相成、互相依存。

特定的民俗催生了特定的民歌,民歌又成为研究民俗的重要资料。

学习、研究、欣赏民歌,只有把民歌与民俗结合起来,把握二者的内在,才能获得对民歌的深层理解和感悟。

陕北民歌的精要之处既在于描述陕北人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征,更在于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民间音乐中得以一脉相承并且保持长期不变的品种,总是和一定的礼俗活动结合在一起的。

礼俗通常是人类生活中长期保持不变的社会活动,依附于礼俗活动音乐也就因此得以保存和传承;与礼俗活动关系较远的音乐品种,其生存和发展往往取决于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人类生活中易变的活动,所以与之关系紧密的音乐也就经常处于变化之中。

陕北民歌是和生成它们的陕北劳动方式、交通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紧密在一起的,当所有这些发生剧烈变动时,它们的传承过程和传承方式也随之变化,陕北民歌的功能性也有了新的变化与发展。

解析陕西民间音乐的地域特性与发展背景

解析陕西民间音乐的地域特性与发展背景

解析陕西民间音乐的地域特性与发展背景1. 引言1.1 背景介绍陕西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陕西地处中国西北,其地域文化具有浓厚的历史积淀和民俗特色,这些因素都深刻地影响了陕西民间音乐的发展和传承。

陕西地区自古就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史上曾是多个朝代的都城,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底蕴。

陕西的地理环境多样,有黄土高原、秦岭山脉、渭河流域等不同的地貌特征,这为陕西民间音乐的多样性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陕西民间音乐源远流长,融合了古代音乐、戏曲音乐、宗教音乐等多种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

在陕西的农村和山区,依然能听到传统民间音乐的传唱,这些音乐不仅传承了古老的音乐传统,更承载了当地人民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通过对陕西民间音乐的探索和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地区的文化内涵和音乐特色,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以及推动陕西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地域特性陕西民间音乐的地域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民歌类型丰富多样陕西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民间音乐类型丰富多样。

关中地区的民歌以陕北大梆子、陕南花鼓戏和北秦腔为代表,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

陕北大梆子是一种以高亢激昂的唱腔和有力的击鼓声为特色的民间音乐形式,常常在丰收节日或婚庆活动中演唱。

陕南花鼓戏则是一种以歌唱、舞蹈、打击乐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民间音乐,节奏明快、欢快动人。

北秦腔则是一种较为古老的民间音乐形式,常常在传统戏曲演出中表现出来。

二、音乐风格独具特色陕西的民间音乐风格独具特色,既受到中原汉族音乐传统的影响,又融合了西北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陕西民间音乐风格。

在节奏、旋律和表现形式上,陕西民间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极具辨识度。

三、地域文化和历史底蕴陕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对于陕西民间音乐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陕西地区既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同时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各种文化在此融合交汇,为陕西民间音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和历史积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北民歌随时代的变化而发展
本文阐述了陕北民歌发展的历史渊源及跟随时代发展变化的特性;分析了当代陕北民歌的发展现状。

探索陕北民歌发展的途径:首先,陕北民歌应保持它一些原有的音乐元素;其次,陕北民歌不应当受现代流行音乐思潮的冲击,更不能被其所掩盖或淹没;第三,陕北民歌应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创新。

标签:陕北民歌;时代;发展
陕北民歌,象一条蜿蜒的巨龙,在这片黄土地崛起蔓延。

近年来,在我国艺术的舞台上活跃着来自黄土高原沟沟壑壑中的声音,是这种声音让我们的灵魂得到升华,是这种声音让我们再次感触着黄土的热情。

同时我国涌现出诸多的陕北民歌演唱家,是他们将这种特殊的艺术活生生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并能时刻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发展。

一、陜北民歌发展的历史时期及其社会背景
陕北民歌的种类繁多,其中最为独特的当属信天游,当年走西口的赶脚夫一路传唱,并对其进行加工改造,唱出了为生计奔波中所有的酸甜苦辣;二人台也是陕北民歌中的一种,二人台结合了陕北信天游、内蒙长调、山西小曲而成,形式有对唱、合唱,主要以说唱的方式结合伴奏音乐、舞蹈展现某种生活场景或叙述一个故事;酒曲,也是陕北民歌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陕北高原地域寒冷,人们都以酒来暖身,在饮酒过程中为增加娱乐性,人们用行酒令的方式,现场编词或编曲进行演唱;酸曲也是一种,但是酸曲被很多的人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而实际上酸曲才是人的真情流露,是即兴演唱的一种形式。

在陕北民歌中还有一部分显然鲜为人知的音乐,那就是包含有宗教色彩的诸如道情、秧歌词等。

1、在剥削阶级统治的年代里,陕北民歌主要是反映当时人们希望减轻劳动辛苦程度和征服自然的愿望。

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对剥削者的反抗,对封建制度的憎恨,对新生活的向往。

陕北民歌结合内蒙长调、小调以及山西小曲等因素为陕北民歌的传播和发展起到奠基作用。

2、在革命年代里,陕北这块贫瘠的土地,是中国革命从弱小走向强大的历史见证,她也是共和国发展的记录者。

陕北民歌在战争的风云中千锤百炼终于成为呐喊全民族苏醒的口号。

3、新中国成立后。

所有人都清楚记得,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升入太空,在向世界宣告中国站起来的那一刻,有一个响彻太空宇宙的声音,那是陕北民歌再一次的升华。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是人民的大救星”这首来自黄土高原的作品直到现在仍然让我们无法抗拒、无法忘怀。

4、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陕北这片贫瘠的土地再次沸腾了,是这片土地饱含着满腔的热诚再次唱响时代的主旋律。

现在的陕北民歌已从田间沟壑走到了星光灿烂的舞台,她的词曲里充满岁月的情怀,她的唱腔吸引着众多专家学者的目光。

她来自山野,是这方水土的精灵,这片浑厚的土地给她无限的能量,她为这片土地颂歌。

二、陕北民歌的现状
在陕北民歌兴旺发展的今天,我国涌现出不少杰出的陕北民歌演唱家,如:、王世荣、白秉权、阿宝等,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演唱风格,使得陕北民歌不但在陕西这片黄土上沸腾,更使它传遍中国,走向世界。

他们多次去国外演出交流,深受国外观众喜爱,这无疑扩大了我们陕北民歌在世界的影响。

同时,在我国也成立了不少的陕北民歌研究派会,多次进行陕北民歌征稿,举行陕北民歌比赛。

他们众思所议,目的能使陕北民歌更好的发展和传唱。

陕北民歌需要很好的继承和改革。

出名的陕北民歌演唱家例如白秉权,国家一级演员。

曾主演《刘胡兰》等歌剧。

陕西省汇演获独唱一等奖、全国音乐周独唱的《跑旱船》、《陕北道情联唱》、《赶牲灵》等获好评并灌制了唱片。

参加演唱录制《陕北民歌精选》盒带。

多年来采录、改编了大量陕北民歌,在《中国民歌》等书中发表。

出版个人编唱的《陕北民歌独唱集》。

阿宝发行过两张专辑,但都是翻唱,没有一首自己的原创作品,对此,阿宝表示自己的演唱会绝对不会比那些流行歌手的差。

“我是一个民歌歌手,翻唱和传播经典音乐作品是我的本职工作。

因为民歌跟流行乐或摇滚乐不一样,它的素材多半来自民间,是在民间流传了几十上百年的经典音乐,有着很深厚的群众基础,而且多半是在民间采风基础上加工产生的。

这些歌曲几十年前有人唱,几十年后还会被人们传唱。

我想用这样的音乐来开个唱从群众基础上和歌曲经典程度上来讲,都比那些流行歌手的强很多。


一个民歌歌手的实力不是他的原创能力,而是他的翻唱水平,尤其是对经典民歌的演绎,因为越经典的民歌观众的耳朵越挑剔。

这一点民歌和传统京剧很像,越是经典的段子越能见真功夫,唱到最后已经不单单是演唱技巧的问题了。

阿宝演唱的都是难度极大的经典民歌,在演唱技巧上多有自己的独特创意,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想亲亲》、《五哥放羊》、《蓝花花》、《圪梁梁》等歌曲。

阿宝作为年轻一带的民歌演唱家,带着他具有磁性的声音,通过现代发达的媒体,将一些传统民歌以及别的歌曲用陕北民歌的方式演唱,深受人们喜爱。

这无疑增大了陕北民歌演唱的难度,拓宽了歌曲风格。

三、陕北民歌的发展与未来
早期活跃在陕北的农民歌手,大多是即情自编自唱,是个多面手。

而现代的歌手已经成为一个“拿来主义者”,模仿性的诠释成了主流。

陕北民歌民间创作队伍的断层,正在被新一代歌手重新衔接,他们从民间来,又走回了民间,无论如何,这是非常有意义的真正的传承。

[1]
从以上不难看出,陕北民歌有着丰富的发展史和思想艺术魅力。

这也是它从产生到现在一直能很好发展和一直传唱的重要因素。

它同别的音乐种类一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曲风和词,有着不同的内涵。

它能很好地纪录历史,反映时代的特征,唱出人民的心声。

而在我们即将步入小康社会的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陕北民歌究竟怎样才能符合时代需求,怎样才能创新发展呢?它的未来究竟会怎样?这不仅仅是众多陕北民歌研究学者长期所探究的,更是社会所需求的。

首先,陕北民歌应保持它一些原有的音乐元素。

始终不能脱离那片黄土人的淳朴憨厚的气息和原生态的色彩。

始终要反映着陕北人民的生活风貌,不断诉说美好的黄土情歌和歌唱美好的新时代生活。

其次,陕北民歌不应当受现代流行音乐思潮的冲击,更不能被其所掩盖或淹没。

它要符合时代需求,符合当代人们的思想,符合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现状。

我们要取缔现代流行音乐中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取其所长,为我所用。

现代的流行音乐为什么能这么受人们喜欢?归根到底它还是符合人们的需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压力,他们需要放松、寻求放松。

所以陕北民歌汲取流行音乐旋律的放松性,词也同样。

演唱风格也可适当调整。

只有这样,陕北民歌才能更好的被更多的人们所传唱。

综上所述,陕北民歌渊源流长,它随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它有着极强的艺术特色个性和艺术内涵,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我们深刻的了解它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其艺术底蕴,更好地将它继承和传唱,给它注入新的血液。

将具有特色民族音乐—陕北民歌,推向一个新的起点。

【注释】
[1]施雪钧.陕北民歌采风报告,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