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门诊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对策
门诊患者等候的心理特点与对策

门诊患者等候的心理特点与对策【摘要】目的了解门诊患者就诊时的心理反应及原因,及时提供相应的心理分析,提高服务质量。
方法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找出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寻找解决办法。
结果不良情绪得到释放和缓解,有序就诊。
结论对门诊患者提供相应的合理的心理护理,患者负面情绪得到缓解和释放,及时就诊,创造和谐的就医环境。
【关键词】门诊患者;心理特点;对策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门诊部是一所综合性门诊,每天门诊量2000余人,有大批的患者及陪同家属到本院,他们都是带着焦虑烦躁不安和急切就诊的心态来到医院就诊,在长时间的候诊时往往因环境陌生,程序复杂,加上病痛的折磨产生一系列的不良情绪,作为门诊护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应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情况,给予适当的疏导与关注,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减少和避免投诉的发生。
让广大患者及时就诊,克服急躁情绪,创造一个和谐的就医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
1 门诊患者的心理特点1.1 环境陌生,紧张由于对医院环境的不熟悉,对医务人员不熟悉,对呼叫系统认识能力不同,加上复杂的检查,对检查程序不理解等,都会产生陌生感、及紧张感、焦虑急躁情绪。
1.2 对医生要求高,失望心理大部分患者都要求经过医生的诊治病情能迅速好转,能迅速明确诊断,有用药物迅速起到他们自己预期的效果,否则,失望埋怨情绪大涨,从而对医护人员挑剔指责,把不满情绪发泄到他们身上。
1.3 病情复杂,敏感多疑患者对自身疾病妄加推测,并希望从医生护士那里的得到蛛丝马迹,对医护的言行特别敏感,有时不切实际的猜测、曲解,对医护的好言相告,不予理睬。
1.4 社会的一些负面评价,患者有先入为主的影响,还没有进行诊治,在他们的心里就有了一些不正确的印象。
影响了患者正常的就医行为。
对发生的一些很正常的现象,不能用正常的心态去解读。
2 措施2.1 环境整洁,温馨,护士仪表整洁,大方。
态度和蔼可亲。
表达简单准确[1]。
有爱心,对年老,理解能力低下的患者,要主动告知,必要时要亲自护送,使患者放心就医。
门诊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对策

门诊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对策门诊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对策门诊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对策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医院的临床护理质量,优化医院的就诊环境,近年来针对性地分析门诊患者的各种心理反应,采取对策,解除患者的各种心理隐患,主动为患者提供健康指导,满足日益增长的身心健康需求。
门诊;心理反应;对策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务人员从服务角度认识到,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场所,而医院的门诊更是面向社会、患者,并直接为社会人群进行医学和保健的窗口。
门诊接受各种疾病类型的患者,不同疾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要求的前提下,可出现各种与疾病相关和不相关的心理反应,门诊护理人员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帮助和理解患者出现的各种心理反应,尽可能满足其心理需求,这样减轻了患者的身心痛苦,有利于门诊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1门诊患者的心理反应人的心理活动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帮助了解人们心理特征的形成及其变化,在门诊医疗护理工作中有着积极的作用。
门诊工作特点本身是全天候服务的窗口,来自多个阶层的众多患者,由于患者所患疾病种类的不同及患者面对的疼痛忍受能力差别等,患者的心理因素变化也不完全一样,通过在临床护理实践过程中的观察,部分患者存在复合负性心理,主要表现有怀疑、猜疑、焦虑、抑郁等。
1.1猜疑、紧张不安整个就诊过程中,患者往往心有顾虑,与当今社会人情网有一定的关系,部分人错误地认为看病要找熟人,一旦没有熟人,几次复诊没有明确诊断,产生怀疑心理;担心辅助检查如多次抽血,拍X光片,特殊检查,如各种造影、穿刺等会伤害身体,因而显得惊慌和不安。
同时,中医的治疗有针对慢性病的特色中医方案,但有些顽固性的慢性病,单纯使用中药不能治愈,随着医疗新技术的开展,需要增加新项目的治疗检查,患者错误地认为自己是做实验的,产生猜疑和怀疑,对医务人员不信任。
1.2期待性焦虑门诊患者在短时间内期望有明确的疾病诊断,到就诊地后,常表现为坐卧不宁或来回踱步,不断询问就诊的号码,围观医生诊疗等,遇到和自己疾病相似的患者,便急于知道其诊疗结果,往往喜欢“偷听”或“偷看”诊疗过程,以探听医生的医术是否高明。
门诊治疗室患者心理反应及护理对策

门诊治疗室患者心理反应及护理对策县级医院门诊是属综合性科室,门诊治疗室每天承担着当天门诊就诊患者的各种治疗。
门诊治疗患者的特点:病情轻、活动自由、打完点滴就回家、边工作边治疗、问题多、心情急躁、时间紧要求护士在短时间内输完液体。
这给在输液室工作的护士带来一定难度和风险。
与患者之间有效沟通可减少许多医患纠纷。
标签:护士;患者;沟通门诊(急诊科)是医疗活动比较集中的场所,是医院内外矛盾敏感地带,是护患、医患纠纷易发区,加强医护、护患勾通。
注意培养护士素质,观察患者心理需求。
可以达到减少纠纷,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
我在门诊治疗室工作四年时间,从不同年龄层次、知识层次、认识能力和病情急缓观察到他们各自的不同心理反应,护士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解说、总结经验,可以防止一些不必要的纠纷发生。
1临床资料2004~2007年我在门诊治病室工作中对不同阶段的患者反生各种反应的做了个初步观察。
发生晕针、过度紧张的不在少数,知识欠缺、恐惧输氧、打点滴的有5例,忙于工作需要加快滴速需擅自调快滴速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8例,空腹肌注、皮试发生晕劂的10例。
这些情况发生,多数与护患沟通欠缺有关。
护士缺乏知识,不善言语、观察力差,易发生上述情况。
2患者心理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中青年患者平时身体健康突出发生疾病,对疾病知识缺乏,对治疗经过产生恐惧,现在医护过多强调疾病可发生的严重后果和药物不良反应。
给就医的患者带来太多恐惧。
又看到医务人员严肃而匆忙的表情,使他们不能调整自己的心理,产生恐惧;儿童平时受家人教育“若不听话,让医生给你打针”使小孩子的心理产生一种看狗崽子穿白大褂的就象看到狼来了一样的怕,而抗拒打针,甚至于辱骂、踢打医护人员;老年患者常年生病“久病成太医”对年轻医师、护士不信任。
常问药物疗效,三两天不见效就产生怨言:病情急的如外伤流血的患者需医护人员立即诊治,病情轻的、慢性的他需要医护人员耐心的诊治、询问,不同知识层次的对医护人员有不同的要求,有傲慢不讲理的,也有谦虚礼貌的;患者情绪也为他做治疗带来一定影响;见识广的和封闭的,不同地域、环境的,他们各自心理反应、语言方式也不同。
医院门诊就诊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及导诊策略

医院门诊就诊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及导诊策略目的探讨医院门诊就诊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及导诊策略,提高医院接诊效率和服务水平。
方法:分析医院门诊就诊患者的心理特征,实施相应的导诊策略,使患者能够及时就诊和治疗。
结果:通过对门诊患者心理分析,导诊台配备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导诊员,与患者及时沟通,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能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维持正常的医疗秩序。
结论:医院门诊对患者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并配合相应的导致策略,可使患者快速适应就医环境,提高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提升医院的社会形象。
标签:门诊;心理特征;导诊策略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医院已经认识到医院门诊是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重要窗口,良好的医疗服务不仅能够减轻患者的不适感,还可提高医院良好的社会形象。
医院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服务部门,其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相对比较复杂,需经挂号、候诊、就诊、缴费、检查、治疗、取药等过程,对于初次来院就诊或老年患者,往往比较难以应付,不仅会产生焦虑、紧张、烦躁等不适心理,还会影响疾病的正常治疗[1,2]。
为改变传统的医疗模式,我院开设了导诊台,对来我院治疗的患者提供导诊服务,同时,积极与患者沟通,分析患者的心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患者心理特征分析1.1 环境生疏门诊患者或其家属大多数为初次来我院进行治疗,对医院的环境不熟悉,无法快速的进入正常的就医秩序,有的患者甚至不知道自己所患疾病该挂什么科室,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慌等不适心理,影响疾病的正常治疗。
1.2 就诊复杂患者从进入医院到接受医生治疗,往往需经导诊、挂号、候诊等步骤,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患者的心理一般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由于现代优势医疗资源尚未完全普及,而我院因在某些特色领域具有良好的口碑,每天有许多患者慕名而来就医,因而导致医生的工作量急剧加大,传统的治疗方法已经无法正常实施,医生必须提高诊疗的效率。
大部分患者无法接受目前的诊疗模式,普遍认为医生的诊疗时间过短,存在误诊误判的可能性,容易激发医疗纠纷。
叙述门诊病人心理特征和护理

叙述门诊病人心理特征和护理门诊护理处置项目繁多,包括预检分诊,指引护送,健康教育等,为了保证在紧迫的时间内保质保量有效地完成门诊工作,必须取得病人良好的配合与信任。
因此,分析病人的心理活动特点,进行必要的解释,采取适当地措施,谈谈门诊病人的心理特征与医护的处理方法。
1.心里特诊1.1希望能快就医.对于首次来我院的病人来说,到处感到陌生,还有从农村来的,受医托骗走,总是小心翼翼,惶然不知所措,在就诊过程中,因门诊病人多,发生拥挤现象,难免造成次序混乱,则容易引起病人怀疑和担心,担心自己下班之前能不能看成,挂号次序可能会弄错等。
1.2希望得到技术高明的医生诊治.由于病人医学知识缺乏,多数病人往往产生疑惑心情,担心医生能否看好自己的病,如怀疑服药,打针或输液的效果。
1.3安全的需要.医院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场所,是人们不愿来而又不得不来的地方,门诊病人进入医院大多有担心害怕,缺乏安全感,如静脉抽血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做彩超、X线、CT、MR检查身体是否有害等。
1.4希望有明确的诊断.病人在患病后,表现的忧心忡忡,急切想知道自己到底得了什么病,多长时间能好,病人希望耐心地听他主诉其病史,并为其进行全面检查,以便尽早明确诊断。
1.5得到妥善治疗.当得出各种检查结果和诊断后,病人往往渴望得到治疗上有神奇的效果。
要求开些好药,或住院治疗等,渴望得到最佳的治疗和护理。
2.心理护理2.1为了初来我院就诊的病人尽快就医,我院挂号处设在门诊大厅,各楼层都有分诊护士,病历本及门诊室都有我院分布平面图,这样使得病人进入医院后知道就诊方向和地点,病人在候诊就诊时遇到疑问,护士需要主动服务,热心耐心解答病人,维持候诊的次序,向病人介绍就诊制度,说明不会出现串号和漏诊现象,使病人产生安全感。
2.2护士对于病人希望得到称心的医生就诊的这种需求应给与理解,并尽可能地给与满足,必要时护士可以暗示性语言使每个病人都能感到将要得到自己信赖的医生就诊。
门诊患者心理特点和沟通技巧

门诊患者心理特点和沟通技巧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提高,门诊患者逐渐增多。
门诊医生需要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并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以提升患者满意度和医疗效果。
本文将围绕门诊患者的心理特点和沟通技巧展开讨论。
一、门诊患者的心理特点1. 焦虑和恐惧感大部分患者在门诊就诊时会感到一定程度的焦虑和恐惧。
他们可能担心自己的病情严重,害怕面对不熟悉的医疗环境和流程。
这种焦虑和恐惧会对患者的情绪产生负面影响,也可能干扰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2. 信任需求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是顺利沟通与治疗的基础。
门诊患者通常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值得信赖的医生,获得专业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医生应当以诚信和专业的态度赢得患者的信任,从而建立一种良好的医患关系。
3. 信息获取欲望患者往往希望尽可能获得详细的病情解释和医疗信息,以便更好地理解自身状况。
他们可能会就疾病的起因、治疗方法和预后等问题提出疑问。
医生应当充分尊重患者的需求,耐心回答他们的问题,并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医学术语,以方便患者理解。
二、与门诊患者的沟通技巧1. 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医生应该在门诊就诊时创造一个有益于沟通的良好环境。
这包括确保就诊室的私密性、避免打断和干扰、关注患者的情绪和语言,及时予以回应。
此外,医生还可以通过维持适当的目光接触和非语言表达来传递尊重和关心。
2. 身体接触与姿势选择在与门诊患者交流时,医生要注重自己的身体语言。
适当的身体接触,如握手或轻拍患者的肩膀,可以传递出一种温暖和关切的感觉,增强患者的信任感。
此外,医生还应选择一个舒适的姿势,如与患者保持同等高度,以避免产生优越感或降低患者的自尊心。
3. 倾听和表达尊重倾听是沟通的基础,医生应当充分倾听患者的诉求和问题。
在表达时,医生应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并注意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或难以理解的术语。
同时,医生也应该对患者的意见和痛苦表示尊重,并给予积极的回应。
4. 解答疑虑和给予鼓励门诊患者常常存在一些疑虑和担忧,医生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并给予适当的鼓励。
简述门诊病人的心理特点

简述门诊病人的心理特点1.引言1.1 概述门诊病人的心理特点是指在就医过程中,患者常常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心理表现和特征。
作为医生和医护人员,了解和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对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门诊病人心理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患者通常因身体不适而前来就诊,心理上存在一定的焦虑和不安。
他们可能会对疾病的性质和治疗的效果产生疑虑和恐惧感,对未知的就医环境和医学术语也感到陌生和不安。
其次,门诊病人往往在就医过程中需要与多个医务人员进行交流和接触,对于这种接触需要,他们可能会感到尴尬和不自在。
这些患者往往会对医学检查和治疗过程中的疼痛和不适感到担心,心理上需要得到医务人员的关心和照顾。
此外,门诊病人往往存在一定的信息获取和理解能力的差异。
有些患者对医学知识了解较少,对治疗方案的解释和说明需要医务人员进行细致和耐心的沟通。
而有些患者可能通过互联网等渠道获取了大量信息,对医生的建议持有不同的观点,可能会对医生的诊疗决策产生质疑和怀疑。
最后,门诊病人还可能受到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一些患者可能会面临家庭支持不足、经济困难或是就医时间等问题,这些因素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医疗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
总之,门诊病人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焦虑不安、尴尬不自在、信息获取和理解能力的差异以及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等方面。
医务人员应该积极倾听和沟通,关注和关怀患者的心理需求,为他们提供专业、温暖的医疗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疾病,促进康复和福祉。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探讨门诊病人的心理特点以及对门诊医疗的影响。
引言部分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首先,我们将概述门诊病人的心理特点是指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行为。
了解门诊病人的心理特点不仅对医护人员有指导意义,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和治疗效果。
其次,文章将简要介绍本文的整体结构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门诊患者常见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门诊患者常见的心理特征及护理门诊是医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门诊患者既有慢性病患者,也有急性、亚急性患者,既有儿童、青年,也有中、老年人。
且由于就诊患者数量大、病情各异,受患者个人素质、经济状况、环境等因素影响,患者的心理反应也不尽相同。
这就要求门诊不仅要对患者进行疾病的护理,还要把握门诊患者不同心理特征,并根据其不同的心理需要,对其做好心理护理和抚慰,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护理。
1.门诊患者常见的心理特征1.1 门诊病人普遍存在“早就诊,早确诊,早治疗”的迫切心理。
他们通常需要及时的获得病情信息,因此对医护人员的态度十分敏感。
医生和护士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情绪变化等对其可产生直接的影响。
初次就诊的门诊病患者对陌生的就诊环境常感到困惑和茫然,迫切希望护理人员能适时引导,希望自己所患疾病能得到合理的诊治,了解所患病症前因后果,治疗的确切效果和不良反应。
1.2 恐惧、焦虑、烦躁的心态。
门诊患者焦虑、恐惧心理格外突出,表现为紧张烦躁、抑郁不安、容易激惹,有些甚至兼有明显的神经官能症的临床表现。
如病人在一系列诊疗过程中,由于科室和专业的细化,常常要多次往返多个部门和诊室,且因病处在情绪易激惹状态,常因小事与人争执,焦急烦燥甚至情绪失控,极易引发医患间的冲突,甚至酿成恶性事件的现象。
1.3 期望药到病除的心理。
门诊患者大多想迫切体验到治疗效果。
特别是慢性病患者,总希望看一次医生就能“立竿见影”,多次复诊常使他们怀疑医生的诊疗水平,有些病人甚至认为自己的病是治不好的。
大多数患者都希望为自己诊疗的医生是医术精湛的专家,医生的诊疗及时准确立即见效;对护士打针输液希望“一针见血”;对所有检查总希望一次就有明确诊断。
1.4 心存疑虑的心态。
近些年,由于部分医务工作者在诊疗活动中存在一些不良行为,导致“白衣天使”形象在人们心中已经淡化,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有所下降,对医生护士的业务水平持怀疑的态度。
1.5 消费心理。
患者因经济收入、消费观念、文化素质的差异,对医生诊疗水平、服务质量要求各不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门诊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2-12-27T14:45:50.2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9期供稿作者:马玉英李淑兰[导读] 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同时满足各类病人的需求,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马玉英李淑兰(昌吉州人民医院门诊部新疆昌吉 831100)门诊是医院的窗口,也是病人就诊的第一场所,病人到医院看病,从挂号、候诊到医生诊查、交费、取药、治疗等,由于过程繁琐,环境陌生,加上疾病的痛苦,常常使病人产生复杂的心理,本人在门诊导医台工作多年。
通过对门诊就诊患者的分诊与观察,发现门诊就诊病人有以下特点:
1 盲目从医
健康人的心理活动主要适应社会,再加上平时忙于工作和家庭事物,不太留意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旦周围的同志查出得了不治之症,就把注意力一下子转向自己,不惜花费金钱,到医院进行各种检查。
2 求治心切
病人到医院就诊,求治心切,希望能得到治疗,即缩短候诊时间,看到挂号、交费排长队,就会产生焦急心理。
3 候诊急躁
在候诊室等待时,不是坐在休闲椅子上看电视,而是坐立不安,不停地向导医询问自己的就诊号码,并且希望看病时,医生能一眼望穿病情,尽快明确诊断。
4 儿童心理
孩子的心理取决于父母,如果父母为孩子患病大呼小叫,孩子也会表现出紧张或哭泣,如果父母镇静自若,孩子便会很安静。
5 角色缺如
个别人患病后,有时承认自己有病,有时又把自己当成健康人,心理活动常在肯定与否定之中,症状不明显时,反而夸大其词,谨小慎微,症状明显时,反而满不在乎,延误治疗。
6 选择医生
6.1 出诊病人希望有经验,医术高的专家诊治。
6.2 年轻女性希望高年资女医生诊治。
6.3 复诊的病人希望能得到同一个医生的诊治,有助于保证病情及用药的连续性。
7 心理重重
就诊的时候即希望对疾病尽早的做出诊断,而又害怕面对检查,结果心理忐忑不安、矛盾重重。
总之,门诊病人由于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的不同,想法不一、反应不同,这就为我们分诊护士及导医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学习研究心理知识,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同时满足各类病人的需求,更好地为患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