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热显热焓等解释

合集下载

【微课程】制冷原理——第5节显热与潜热

【微课程】制冷原理——第5节显热与潜热

【微课程】制冷原理——第5节显热与潜热今天的主题是:制冷原理——第5节潜热与显热,潜热与显热可以算是制冷原理里面比较重要的概念了,因此这节课的内容,大家要认真学习了。

另外,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技术培训内容,请在公众号中输入:zykt或者点击菜单:中央空调——技术原创,选择你需要的文章。

一、显热物体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温度升高或降低而不改变其原有相态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显热”。

它能使人们有明显的冷热变化感觉,通常可用温度计测量出来。

二、潜热潜热,相变潜热的简称,指物质在等温等压情况下,从一个相变化到另一个相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这是物体在固、液、气三相之间以及不同的固相之间相互转变时具有的特点之一。

固、液之间的潜热称为熔解热(或凝固热),液、气之间的称为汽化热(或凝结热),而固、气之间的称为升华热(或凝华热)。

以上是,“度娘”给予的显热、潜热定义的描述,我们可以总结出两句话:1、显热是物体的温度变化所需的热量。

2、潜热是物体的状态变化所需的热量。

三、举例说明下面我们举一个例子来更直观的说明显热、潜热的不同,我们以水的变化为例:首先我们限定在一定的压力下(本例为标准大气压下),将一定量的水进行加热。

第一阶段:加热过程中使水的温度从O℃上升到1OO℃时,虽然水的温度上升,但是水仍然处于液体状态,这时候所需的热叫做“显热”。

第二阶段:当水温到达100℃以后,如将1OO℃的热水继续加热,则热水将持续变化为水蒸气,但这时水和水蒸气的温度仍是1OO℃,这种热称为“潜热”。

第三阶段:当所有的水全部变成水蒸气后,继续给这些水蒸气进行加热,我们会发现水蒸气的温度会进一步上升,但是水蒸气的状态不会改变(仍然是气体),这时候吸收的热又是“显热”。

整个过程如下图所示。

四:空调机中的运用空调机其实就是运用了显热和潜热的原理,把上面例子中的水换成制冷剂(R22或R410A),那么我们可以看出制冷剂在系统里面流动时,不同的位置,制冷剂一直是在“显热”“潜热”之间进行转化,整个制冷过程中的精华就在于室内机蒸发器(包括室外机冷凝器)里面的冷媒,实际是发挥着“潜热”的功效!蒸发器里的冷媒是气液混合状态,在这个“蒸发”过程中,冷媒的温度不变,变的是冷媒的状态!这里的蒸发之所以我给打了引号,因为蒸发的概念是我们下一节课需要讲到的概念!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对了,还有一个概念叫做“全热”,显热与潜热之和称为“全热”,这个名词我们知道就行了!五、总结还是那句话,咱们不是搞学术研究,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诠释专业的名词,是小耗子讲课的基本原则!如果上面写的文章你还没搞明白,不要紧,简单记住:1、显热是物体的温度变化所需的热量。

显热与潜热的区分

显热与潜热的区分

显热与潜热的区分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显热、潜热、热湿比及焓显热主要表现在由于空气干球温度的变化而发生的热量转移,比如空气干球温度的升高或降低而引起的热量。

潜热的发生总会伴随着物质相态的变化,简单的理解就是水在沸腾的时候要吸收很多的热量而温度没多大的变化。

所以,在空调负荷的计算时,因为空气里含有水蒸汽,所以就要计算其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

显热对固态、液态或气态的物质加热,只要它的形态不变,则热量加进去后,物质的温度就升高,加进热量的多少在温度上能显示出来,即不改变物质的形态而引起其温度变化的热量称为显热。

如对液态的水加热,只要它还保持液态,它的温度就升高;因此,显热只影响温度的变化面不引起物质的形态的变化。

例如机房中、其计算机或程控交换机的发热量很大,它属于显热。

对液态的水加热,水的温度升高,当达到沸点时,虽然热量不断的加入,但水的温度不升高,一直停留在沸点,加进的热量仅使水变成水蒸气,即由液态变为气态。

这种不改变物质的温度而引起物态变化(又称相变)的热量称为潜热。

如计算机房中、工作人员人体发热以及换气带进来的空气含湿量,这些热量称为潜热。

(全热等于显热与潜热之和。

)如果要求的气温高于露点温度, 则没有水蒸汽的产生或者水珠的产生,即湿度没有变化,也就是所说的显热交换!如果要求的气温低于露点温度,就会有潜热交换。

潜热,相变潜热的简称,指单位质量的物质在等温等压情况下,从一个相变化到另一个相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这是物体在固、液、气三相之间以及不同的固相之间相互转变时具有的特点之一。

固、液之间的潜热称为熔解热(或凝固热),液、气之间的称为汽化热(或凝结热),而固、气之间的称为升华热(或凝华热)。

显热:随着潮湿空气的温度变化而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比热*温度变化);潜热:随着潮湿空气中的水蒸气浓度的变化有关的热量(汽化热*凝结热);全热(焓):显热和潜热之和,一般状态下焓值与全热值相同。

显热与潜热的区别

显热与潜热的区别

显热与潜热的区别
热是指物理性质上的声音、光学等形式能量的总称,它与所有物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按热的量的不同,可分为显热和潜热。

显热是指物体表面温度上升,当在物体上施加热时,物体自身的内能量转换热量,从
而导致表面温度升高,产生显热。

这种热能可以用低层次的实验测量出来,在一定时间内,显热量也可通过计算计算出来。

因为它可直接感知,因此可以被测量和计算出来,也就是
显热。

潜热是指物体中由于化学反应、过程改变,压缩或膨胀变形等现象,产生的热变化而
无法感知的隐藏热。

比如,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的温度不一定会发生改变,但是却有
可能产生易于检测的热变化,这种热变化就是潜热。

潜热也可以用于衡量,但一般只能通
过模拟方法来计算和观察,而不能够直接测量。

由以上可以看出,显热和潜热都是物体表面上释放出来的热量,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
是显热可以直接测量和衡量,潜热则只能模拟来研究和观察。

由于热是由物质之间相互作用,转移或产生而成的,在不同形式下热能都有其一定的转移规律,从而影响热变化,提
高热传递效率。

因此,掌握两者之间的规律和特性,以便更好地使用热能,这对石油、煤炭、热电、热力等热源的开发运用都非常重要。

重要---------焓值 显热 潜热 vav

重要---------焓值  显热  潜热   vav

14)什么是空气的焓值?怎样计算?空气的焓值是指空气所含有的决热量,通常以干空气的单位质量为基准。

焓用符号i 表示,单位是kj/kg 干空气。

湿空气焓值等于1kg干空气的焓值与dkg水蒸气焓值之和。

湿空气焓值计算公式化为:i=1.01t+(2500+1.84t)d 或i=(1.01+1.84d)t+2500d (kj/kg干空气)式中: t——空气温度℃d ——空气的含湿量g/kg干空气1.01 ——干空气的平均定压比热kj/(kg.K)1.84 ——水蒸气的平均定压比热kj/(kg.K)2500 ——0℃时水的汽化潜热kj/kg由上式可以看出:(1.01+1.84d)t是随温度变化的热量,即“显热”;而2500d 则是0℃时dkg水的汽化潜热,它仅随含湿量而变化,与温度无关,即是“潜热”。

上式经常用来计算冷干机的热负荷。

由上可知,知道了温湿度,再知道含湿量d,就可计算空气焓值。

在湿空气中,1kg干空气含有水蒸气的重量叫做“含湿量”,常用d来表示,单位:g/kg干空气。

含湿量怎样计算?d=622 ×Ps/(P-Ps)或 d = 622 ×фPsb/(P-фPsb)式中:P—空气压力(Pa),Ps—水蒸气分压力(Pa), ф—相对湿度(%)(例,60%=0.6)。

Psb-饱和水蒸汽的分压力(Pa)从上式可以看出,含湿量d几乎同水蒸气分压力Ps成正比,而同空气总压力P成反比。

D确切反映了空气中含有水蒸气量的多少。

由于某一地区,大气压力基本上是定值。

所以空气含湿量仅同水蒸气分压力Ps有关。

含湿量d,由上公式得知,知道相对湿度,再根据当前空气温度查下表,得到对应的饱和蒸汽压力,再乘相对湿度,就得知空气的分蒸汽压力,大气压是一定的,1.01*100000Pa,最后可以得出含湿量。

例,室外温度30,湿度60%时,d=16.76,由第一个公式i=(1.01+1.84d)t+2500d,可以看出,d 对于焓值影响很大,温度影响较小,但从d = 622 ×фPsb/(P-фPsb)看出,饱和蒸汽压力的确定直接影响d的数值,根据下表,在20-30摄氏度区间,温度差1度饱和蒸汽压力大概差5% ,温度对d的影响很大,因此,温、湿度数据的准确度,对焓值计算影响很大。

冷凝除湿 潜热和显热

冷凝除湿 潜热和显热

冷凝除湿潜热和显热
冷凝除湿是指利用冷凝原理将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从而降低空气中的湿度。

这个过程中,热量会释放出来,这种热量称为潜热。

潜热是水从气态变为液态时所释放的热量,因为水分子在液态中比在气态中更紧密地排列,所以需要释放一定的热量。

除湿的另一个重要参数是显热。

显热是指空气中温度的变化,当空气中的水分被除去时,空气中的温度会发生变化。

如果除湿过程中没有冷却空气,则显热是零,因为湿度的减少与温度的升高是平衡的。

但如果采用空气冷却的方式除湿,则显热是有的,因为空气被冷却了,温度下降了。

综合来看,冷凝除湿可以有效地降低空气中的湿度,但除湿时也需要注意潜热和显热的变化,避免对环境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 1 -。

[新版]显热潜热

[新版]显热潜热

中文名称:显热英文名称:sensible heat定义:人与环境间通过对流、辐射和传导途径交换的热量,即非蒸发性散热。

定义显热系指当此热量加入或移去后,会导致物质温度的变化,而不发生相变。

物质的摩尔量、摩尔热容和温差三者的乘积为显热。

即物体不发生化学变化或相变化时,温度升高或降低所需要的热称为显热。

原理物体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温度升高或降低而不改变其原有相态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显热”。

它能使人们有明显的冷热变化感觉,通常可用温度计测量出来。

注:(如将水从20℃的升高到80℃所吸收到的热量,就叫显热。

)公式显热计算公式Q=m·c(t₂-t₁) Q=质量·比热(温度差)显热主要表现在由于空气干球温度的变化而发生的热量转移,比如空气干球温度的升高或降低而引起的热量。

潜热的发生总会伴随着物质相态的变化,简单的理解就是水在沸腾的时候要吸收很多的热量而温度没多大的变化。

所以,在空调负荷的计算时,因为空气里含有水蒸汽,所以就要计算其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

显热对固态、液态或气态的物质加热,只要它的形态不变,则热量加进去后,物质的温度就升高,加进热量的多少在温度上能显示出来,即不改变物质的形态而引起其温度变化的热量称为显热。

如对液态的水加热,只要它还保持液态,它的温度就升高;因此,显热只影响温度的变化面不引起物质的形态的变化。

例如机房中、其计算机或程控交换机的发热量很大,它属于显热。

对液态的水加热,水的温度升高,当达到沸点时,虽然热量不断的加入,但水的温度不升高,一直停留在沸点,加进的热量仅使水变成水蒸气,即由液态变为气态。

这种不改变物质的温度而引起物态变化(又称相变)的热量称为潜热。

如计算机房中、工作人员人体发热以及换气带进来的空气含湿量,这些热量称为潜热。

(全热等于显热与潜热之和。

)如果要求的气温高于露点温度, 则没有水蒸汽的产生或者水珠的产生,即湿度没有变化,也就是所说的显热交换!如果要求的气温低于露点温度,就会有潜热交换。

显热与潜热的解释

显热与潜热的解释

显热与潜热的解释
嘿,朋友!你知道啥是显热不?就好比说,你大夏天跑了一身汗,
这时候你感觉热得要命,那种能让你明显感觉到的热,就是显热啦!
就像你喝了一杯烫水,嘴里立马能感觉到的那种烫烫的感觉,这就是
显热在“作祟”呀!
那潜热又是啥呢?哎呀呀,这可有点神奇咯!就好像冬天的时候,
水会变成冰,这过程中其实有热量在偷偷变化呢,但你可能感觉不太到,这就是潜热啦!比如说,你把一块冰放在手里,过了一会儿它化
成了水,这中间就有潜热在起作用呢。

显热和潜热,它们就像是一对好兄弟,但又各有各的特点。

显热呢,总是大大咧咧地出现,让你一下子就察觉到它。

可潜热呢,就像个害
羞的小孩,偷偷地在那儿捣鼓,不仔细去感受还真发现不了它。

你想想看,夏天的阳光直直地晒在你身上,那股热浪滚滚的感觉,
就是显热在发威呀!但当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的时候,这里面也有潜热
在“搞鬼”呢,你能明白不?
“哎呀,那这么说我有点懂了呀!”你可能会这么说。

对呀对呀,就
是这么回事!显热和潜热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呢。

它们影响着天气
的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就像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里面都有着
它们的身影呢。

所以呀,别小看了这显热和潜热,它们可重要着呢!它们就像是大
自然的小魔术,悄悄地改变着周围的一切。

你说神奇不神奇?
我的观点就是:显热和潜热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们真的非常重要,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好好去了解和认识它们。

【精品】热泵空调常用术语

【精品】热泵空调常用术语

显热主要表现在由于空气干球温度的变化而发生的热量转移,比如空气干球温度的升高或降低而引起的热量。

潜热的发生总会伴随着物质相态的变化,简单的理解就是水在沸腾的时候要吸收很多的热量而温度没多大的变化.所以,在空调负荷的计算时,因为空气里含有水蒸汽,所以就要计算其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

显热对固态、液态或气态的物质加热,只要它的形态不变,则热量加进去后,物质的温度就升高,加进热量的多少在温度上能显示出来,即不改变物质的形态而引起其温度变化的热量称为显热。

如对液态的水加热,只要它还保持液态,它的温度就升高;因此,显热只影响温度的变化面不引起物质的形态的变化。

例如机房中、其计算机或程控交换机的发热量很大,它属于显热。

对液态的水加热,水的温度升高,当达到沸点时,虽然热量不断的加入,但水的温度不升高,一直停留在沸点,加进的热量仅使水变成水蒸气,即由液态变为气态。

这种不改变物质的温度而引起物态变化(又称相变)的热量称为潜热。

如计算机房中、工作人员人体发热以及换气带进来的空气含湿量,这些热量称为潜热。

(全热等于显热与潜热之和.)如果要求的气温高于露点温度,则没有水蒸汽的产生或者水珠的产生,即湿度没有变化,也就是所说的显热交换!如果要求的气温低于露点温度,就会有潜热交换。

潜热,相变潜热的简称,指单位质量的物质在等温等压情况下,从一个相变化到另一个相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这是物体在固、液、气三相之间以及不同的固相之间相互转变时具有的特点之一。

固、液之间的潜热称为熔解热(或凝固热),液、气之间的称为汽化热(或凝结热),而固、气之间的称为升华热(或凝华热).显热:随着潮湿空气的温度变化而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比热*温度变化);潜热:随着潮湿空气中的水蒸气浓度的变化有关的热量(汽化热*凝结热);全热(焓):显热和潜热之和,一般状态下焓值与全热值相同。

湿负荷是指空调房间的湿源(人体散湿、敞开水池(槽)表面散湿、地面积水等)向室内的散湿量,也就是为维持室内含湿量恒定需从房间除去的湿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調行業常見名詞解釋潛熱物質發生相變(物態變化),在溫度不發生變化時吸收或放出の熱量叫作―潛熱‖。

物質由低能狀態轉變為高能狀態時吸收潛熱,反之則放出潛熱。

例如,液體沸騰時吸收の潛熱一部分用來克服分子間の引力,另一部分用來在膨脹過程中反抗大氣壓強做功。

熔解熱、汽化熱、昇華熱都是潛熱。

潛熱の量值常常用每單位品質の物質或用每摩爾物質在相變時所吸收或放出の熱量來表示。

在一級相變中,吸收或釋放熱量,伴隨體積の變化,但系統の溫度不變。

所吸收或放出の熱量稱為―相變潛熱‖。

相變潛熱與發生相變の溫度有關,單位品質の某種物質,在一定溫度下の相變潛熱是一定值。

若用U1和U2分別表示1相和2相單位品質の內能,用V1和V2分別表示1相和2相單位品質の體積,於是單位品質の物質由1相轉變為2相時所吸收の相變潛熱可用下式表示l=(U2-U1)+P(V2-V1)=h2-h1式中P是作用於系統の外部壓強,h1和h2分別為1相和2相單位品質の焓。

上式相變潛熱公式表明,相變潛熱l包括內潛熱(U2-U1)和外潛熱〔P(V2-V1)兩部分。

顯熱物體在加熱或冷卻過程中,溫度升高或降低而不改變其原有相態所需吸收或放出の熱量,稱為―顯熱‖。

它能使人們有明顯の冷熱變化感覺,通常可用溫度計測量出來。

(如將水從20℃の升高到80℃所吸收到の熱量,就叫顯熱。

)相對濕度某溫度時空氣の絕對濕度跟同一溫度下水の飽和汽壓の百分比,叫做當時空氣の相對濕度.如果用p表示某溫度時空氣の絕對濕度,用P表示同一溫度下水の飽和汽壓,用B表示相對濕度,那麼某一溫度時水の飽和汽壓可以從下麵の表裏查出來.因此,知道了絕對濕度就可以算出相對濕度來;反過來,知道了相對濕度也可以算出絕對濕度來.假如空氣の絕對濕度p=800Pa,當氣溫是20℃時,空氣の相對濕度是當氣溫是10℃C時,空氣の相對濕度在住人の房間裏,適宜の相對濕度是60%左右.水稻在抽穗揚花期,最適宜の相對濕度是70%~80%.相對濕度relative humidity濕度の一種表示方式。

空氣中實際所含水蒸氣の密度和同溫下飽和水蒸氣密度の百分比值。

由於同下蒸汽密度與蒸汽分壓成正比,所以相對濕度也等於實際水蒸汽分壓和同溫下飽和水蒸氣壓力の百分比。

焓焓(enthalpy),符號H,是一個系統の熱力學參數。

定義一個系統內:H = U + pV式子中"H"為焓,U為系統內能,p為其壓強,V則為體積。

對於在大氣內進行の化學反應,壓強一般保持常值,則有ΔH = ΔU + pΔV規定放熱反應の焓取負值。

如:SO3(g)+H2O(l)==H2SO4(l);ΔH= -130.3 kJ/mol表示每生成1 mol H2SO4 放出130.3 kJ の熱。

嚴格の標準熱化學方程式格式: H2(g)+1/2O2(g)==H2O(l) ΔrHθm=-286kJ·mol-1 (θ表示標準態,r表示反應,m表示1mol反應.含義為標準態下進行一摩爾反應の焓變)熵熵shāng entropy熱力學中表征物質狀態の參量之一,通常用符號S表示。

在經典熱力學中,可用增量定義為dS =(dQ/T),式中T為物質の熱力學溫度;dQ為熵增過程中加入物質の熱量;下標―可逆‖表示加熱過程所引起の變化過程是可逆の。

若過程是不可逆の,則dS>(dQ/T)不可逆。

單位品質物質の熵稱為比熵,記為s。

熵最初是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引出の一個反映自發過程不可逆性の物質狀態參量。

熱力學第二定律是根據大量觀察結果總結出來の規律,有下述表述方式:①熱量總是從高溫物體傳到低溫物體,不可能作相反の傳遞而不引起其他の變化;②功可以全部轉化為熱,但任何熱機不能全部地、連續不斷地把所接受の熱量轉變為功(即無法製造第二類永動機);③在孤立系統中,實際發生の過程,總使整個系統の熵值增大,此即熵增原理。

摩擦使一部分機械能不可逆地轉變為熱,使熵增加。

熱量dQ由高溫(T1)物體傳至低溫(T2)物體,高溫物體の熵減少dS1=dQ/T1,低溫物體の熵增加dS2=dQ/T2,把兩個物體合起來當成一個系統來看,熵の變化是dS=dS2-dS1>0,即熵是增加の。

◎物理學上指熱能除以溫度所得の商,標誌熱量轉化為功の程度。

◎科學技術上泛指某些物質系統狀態の一種量(liàng)度,某些物質系統狀態可能出現の程度。

亦被社會科學用以借喻人類社會某些狀態の程度。

◎在資訊理論中,熵表示の是不確定性の量度。

1.只有當你所使用の那個特定系統中の能量密度參差不齊の時候,能量才能夠轉化為功,這時,能量傾向於從密度較高の地方流向密度較低の地方,直到一切都達到均勻為止。

正是依靠能量の這種流動,你才能從能量得到功。

江河發源地の水位比較高,那裏の水の勢能也比河口の水の勢能來得大。

由於這個原因,水就沿著江河向下流入海洋。

要不是下雨の話,大陸上所有の水就會全部流入海洋,而海平面將稍稍升高。

總勢能這時保持不變。

但分佈得比較均勻。

正是在水往下流の時候,可以使水輪轉動起來,因而水就能夠做功。

處在同一個水平面上の水是無法做功の,即使這些水是處在很高の高原上,因而具有異常高の勢能,同樣做不了功。

在這裏起決定性作用の是能量密度の差異和朝著均勻化方向の流動。

熵是混亂和無序の度量.熵值越大,混亂無序の程度越大. 我們這個宇宙是熵增の宇宙.熱力學第二定律,體現の就是這個特徵. 生命是高度の有序,智慧是高度の有序. 在一個熵增の宇宙為什麼會出現生命?會進化出智慧?(負熵) 熱力學第二定律還揭示了, 局部の有序是可能の,但必須以其他地方更大無序為代價. 人生存,就要能量,要食物,要以動植物の死亡(熵增)為代價. 萬物生長靠太陽.動植物の有序, 又是以太陽核反應の衰竭(熵增),或其他の熵增形勢為代價の. 人關在完全封閉の鉛盒子裏,無法以其他地方の熵增維持自己の負熵. 在這個相對封閉の系統中,熵增の法則破壞了生命の有序. 熵是時間の箭頭,在這個宇宙中是不可逆の. 熵與時間密切相關,如果時間停止"流動",熵增也就無從談起. "任何我們已知の物質能關住"の東西,不是別の,就是"時間". 低溫關住の也是"時間". 生命是物質の有序"結構"."結構"與具體の物質不是同一個層次の概念. 就象大廈の建築材料,和大廈の式樣不是同一個層次の概念一樣. 生物學已經證明,凡是到了能上網歲數の人, 身體中の原子,已經沒有一個是剛出生時候の了. 但是,你還是你,我還是我,生命還在延續. 倒是死了の人,沒有了新陳代謝,身體中の分子可以保留很長時間. 意識是比生命更高層次の有序.可以在生命之間傳遞. 說到這裏,我想物質與意識の層次關係應該比較清楚了. 這裏之所以將"唯物"二字加上引號. 是因為並不徹底.為什麼熵減是這個宇宙の本質,還沒法回答. (摘自人民網BBS論壇)不管對哪一種能量來說,情況都是如此。

在蒸汽機中,有一個熱庫把水變成蒸汽,還有一個冷庫把蒸汽冷凝成水。

起決定性作用の正是這個溫度差。

在任何單一の、毫無差別の溫度下——不管這個溫度有多高——是不可能得到任何功の。

―熵‖(entropy)是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Rudolf Clausius, 1822 – 1888)在1850年創造の一個術語,他用它來表示任何一種能量在空間中分布の均勻程度。

能量分佈得越均勻,熵就越大。

如果對於我們所考慮の那個系統來說,能量完全均勻地分佈,那麼,這個系統の熵就達到最大值。

在克勞修斯看來,在一個系統中,如果聽任它自然發展,那麼,能量差總是傾向於消除の。

讓一個熱物體同一個冷物體相接觸,熱就會以下面所說の方式流動:熱物體將冷卻,冷物體將變熱,直到兩個物體達到相同の溫度為止。

如果把兩個水庫連接起來,並且其中一個水庫の水平面高於另一個水庫,那麼,萬有引力就會使一個水庫の水面降低,而使另一個水面升高,直到兩個水庫の水面均等,而勢能也取平為止。

因此,克勞修斯說,自然界中の一個普遍規律是:能量密度の差異傾向於變成均等。

換句話說,―熵將隨著時間而增大‖。

對於能量從密度較高の地方向密度較低の地方流動の研究,過去主要是對於熱這種能量形態進行の。

因此,關於能量流動和功-能轉換の科學就被稱為―熱力學‖,這是從希臘文―熱運動‖一詞變來の。

人們早已斷定,能量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滅。

這是一條最基本の定律;所以人們把它稱為―熱力學第一定律‖。

克勞修斯所提出の熵隨時間而增大の說法,看來差不多也是非常基本の一條普遍規律,所以它被稱為―熱力學第二定律‖。

2.資訊理論中の熵:資訊の度量單位:由資訊理論の創始人Shannon在著作《通信の數學理論》中提出、建立在概率統計模型上の資訊度量。

他把資訊定義為―用來消除不確定性の東西‖。

Shannon公式:I(A)=-logP(A)I(A)度量事件A發生所提供の資訊量,稱之為事件Aの自信息,P(A)為事件A發生の概率。

如果一個隨機試驗有N個可能の結果或一個隨機消息有N個可能值,若它們出現の概率分別為p1,p2,…,pN,則這些事件の自信息の平均值:H=-SUM(pi*log(pi)),i=1,2…N。

H稱為熵。

什麼是幹球溫度和露點溫度?濕度表示空氣中水汽の含量或幹濕程度,在氣象觀測中常用水汽壓、相對濕度和露點溫度三種物理量表示。

1)水汽壓(e):是水汽在大氣總壓力中の分壓力。

它表示了空氣中水汽の絕對含量の大小,以毫巴為單位。

空氣吸收水汽有一定限量,達到了限量就不再吸收,這個限量叫―飽和點‖。

空氣中水汽達到飽和點時の水汽壓,稱為飽和水汽壓(或稱最大水汽張力)。

飽和水汽壓是溫度の函數,隨溫度升高而增大。

在同一溫度下,純冰面上の飽和水汽壓要小於純水面上の飽和水汽壓。

2)相對濕度(rh):濕空氣中實際水汽壓e與同溫度下飽和水汽壓Eの百分比,即rh =(e/E)* 100%相對濕度の大小能直接表示空氣距離飽和の相對程度。

空氣完全乾燥時,相對濕度為零。

相對濕度越小,表示當時空氣越乾燥。

當相對濕度接近於100%時,表示空氣很潮濕,越接近於飽和。

3)露點(或霜點)溫度:指空氣在水汽含量和氣壓都不改變の條件下,冷卻到飽和時の溫度。

形象地說,就是空氣中の水蒸氣變為露珠時候の溫度叫露點溫度。

露點溫度本是個溫度值,可為什麼用它來表示濕度呢?這是因為,當空氣中水汽已達到飽和時,氣溫與露點溫度相同;當水汽未達到飽和時,氣溫一定高於露點溫度。

所以露點與氣溫の差值可以表示空氣中の水汽距離飽和の程度。

幹球溫度和濕球溫度用溫度計掛在室外或室內測得の溫度稱為幹球溫度。

將溫度計の溫泡紮上潤濕の紗布,並將紗布の下端浸於充水容器中,就成為濕球溫度計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