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学一般检查实验课
血液一般检测(白细胞)

20~40
单核细胞(M)
3~8
ppt课件
细胞名称
0.04~0.5 2~7 0.02~0.5 0~0.1 0.8~4 0.12~0.8
百分
6
临床意义
• 白细胞>10×109/L称白细胞增多;
< 4×109/L称白细胞减少。
• 白细胞↑or↓,主要受中性粒细胞的影
响,白细胞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均可 有变异。
• 参考值(白细胞计数):
成人
4-10×109/L
新生儿
15-20×109/L
6个月-2岁 11-12×109/L
ppt课件
5
白细胞分类计数
(%) 绝对值
中性粒细胞(N) 中性杆状核(st) 中性分叶核(sg)
1~5 50~70
嗜酸性分叶核(E) 0.5~5
嗜碱性分叶核(B) 0~1
淋巴细胞(L)
● 粒细胞减少症(granulocytopenia) 中性粒细胞<1.5 × 109/L
● 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penia) ★ 中性粒细胞< 0.5 × 109/L
ppt课件
11
中性粒细胞减少
1)某些感染 2)血液系统疾病 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 4)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5)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意义:它只出现在白血
病细胞中,故见到棒状小体 就可拟诊为急性白血病(急非 淋)
ppt课件
18
嗜酸性粒细胞(E)
参考值:0.5%~5%
作用:吞噬作用 形成吞噬体 与嗜酸性颗粒融合: 被
其中过氧化物酶氧化分解
ppt课件
19
嗜酸性粒细胞(E)
• 生理功能
–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
实验诊断学之临床血液学检验

临床血液学检验Ⅰ、血液一般检验----红细胞系统一、红细胞生成起源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1、男:RBC>6.0×1012/L,Hb>170g/L女:RBC>5.5×1012/L,Hb>160g/L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的【临床意义】⑴、相对增多:血浆容量减少血液浓缩⑵、尽对增多①继发性:非造血系统疾病,要紧环节是EPO增多代偿性增加:血氧饱和度低,组织缺氧所致生理性:新生儿、高原居民病理性:慢性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非代偿性增加:无血氧饱和度低和组织缺氧肿瘤和肾病所致: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子宫肌瘤、肾盂积水、多囊肾等②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1、贫血:男<120g/L,女<110g/L贫血程度:轻度:>90g/L中度:90-60g/L重度:60-30g/L极重度:<30g/L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的【临床意义】⑴、生理性减少: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妊娠中、后期〔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老人〔骨髓造血减少〕⑵、病理性减少①生成减少骨髓造血障碍造血干细胞异常:再障骨髓浸润:急性白血病等缘故不明或多种机制:慢性感染、肿瘤、肝病、内分泌病等伴发的贫血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DNA合成障碍:巨幼细胞贫血血红蛋白合成障碍血红素合成障碍:IDA珠蛋白合成障碍:海洋性贫血②破坏过多红细胞内在缺陷〔遗传性〕:遗球、红细胞酶缺陷的溶贫、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PNH 红细胞外在缺陷〔获得性〕:免疫性、机械性③失血急性失血慢性失血四、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定义】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
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进行活体染色,这些嗜碱性物质被凝聚沉淀并着色,在胞浆中呈现蓝色细颗粒状,颗粒间又有细丝状联缀而构成网状结构,故称网织红细胞。
《血液学一般检验》PPT课件

单核细胞绝对值 MO#
血小板计数 PLT 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 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 血小板比容 PCT
h
25
五分类的检测项目
比三分群项目多出: 嗜酸粒细胞百分率 EO 嗜酸粒细胞绝对值 EO# 嗜碱粒细胞百分率 BA 嗜碱粒细胞绝对值 BA# 其余项目与三分群相同
(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寄生虫感染(血吸虫、丝虫); 过敏性疾病(变应性皮炎、哮喘);
药物过敏(青霉素、金霉素); 皮肤病。
h
9
(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性粒 细胞性白血病;过敏性疾病;骨髓纤维 化和某些癌症转移可见嗜碱性粒细胞增 多。
减少:无临床意义。
h
10
(淋巴细胞)
h
2
2.血液的组成
血液分为:血浆和血细胞。 血浆分为:血浆蛋白(纤维蛋白原、清
蛋白、球蛋白)、无机盐(钾、钠、钙、 镁、磷等)、葡萄糖、脂类、激素、维 生素等。
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中性粒 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
h
3
3.血液的功能
1) 运输功能 2) 协调功能 3) 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 4) 防御功能
h
6
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
1) 生理性粒细胞增多:胎儿及新生儿;孕 妇妊娠五个月以上时;剧烈地运动和劳 动;暴热和严寒,白细胞总数常有一过 性增高,复温后恢复正常。
2) 病理性粒细胞增多:急性细菌性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严 重的组织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较大 手术后12-36h、急性心肌梗死后1-2h)
h
7
.
急性大出血(在脾破裂后,白细胞迅速增高这 可能与应激状态、内出血而一过性缺氧有关); 急性中毒(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 化学药物如安眠药、敌敌畏中毒);肿瘤性或 持续性增多如粒细胞性白血病。
血液一般检验—血涂片制备与染色(临床检验课件)

免疫学及临床检验教研室
良好的血涂片要求:
厚薄适宜, 头体尾分明, 细胞分布均匀, 边缘整齐, 血膜与载玻片的 两边和两端各留有0.3cm和0.5cm的空隙, 血膜长度占载玻片的2/3 左右。
免疫学及临床检验教研室
常见血涂片质量不佳的原因:
免疫学及临床检验教研室
2. 厚血膜涂片法
取新鲜血液1滴于载玻片的中央, 用推片 的一角将血滴由内向外旋转涂布, 制成厚薄均 匀、直径约1.5cm的圆形血膜, 待自然干燥后, 滴加数滴蒸馏水, 使红细胞溶解, 脱去血红蛋 白, 倾去水, 血涂片干燥后即可染色并用显微 镜检查。
免疫学及临床检验教研室
将推片与载 片保持30°-45° 夹角, 平稳向前 推进至载玻片的 另一端, 残片上 即留下一薄层血 膜。
免疫学及临床检验教研室
血膜的影响因素:
(1)血滴大小、 (2)推片与载玻片之间的角度、 (3)推片时的速度有关。
血滴愈大、角度愈大、推片时速度愈快, 则血膜愈厚;反之 血膜愈薄。
载玻片的清洁 血涂片的制备 常见问题处理
免疫学及临床检验教研室
血涂片的制备
• (一) 载玻片的清洁 • (二) 血涂片的制作
免疫学及临床检验教研室
(一) 载玻片的清洁
1. 新玻片 1mol/L HCl泡24小时→水洗→干燥。 2. 旧玻片 肥皂水或其他合成洗涤剂水中煮沸20分钟→热水洗→自 来水洗→干燥。(→95%乙醇泡1小时→蒸馏水洗→干后备用)。
染色时常用缓冲液(pH6.4~6.8)来调 节染色时的pH值,以达到满意的染色效 果(表1-11)。
免疫学及临床检验教研室
【染色方法】 1. 加瑞特染液,固定细胞0.5~1min。 2. 加等量或1.5倍量的缓冲液, 并与染液吹匀, 室温下染色 10min左右。 3. 冲洗待干。
血液学一般检查PPT课件

(2)红细胞增多
1)原发性红细胞增多 2)继发性红细胞增多 3)相对性红细胞增多
19
参考值
成年:男性(4~5.5)×1012/L 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 (6.0~7.0)×1012/L
20
医学决定水平
指该项目结果如高 于或低于某一个值时 就应该采取一定的措 施,为患者处理起提 供依据的作用。
63
方法学评价 ❖ 1.手工法 ❖ 2.血液分析仪法
64
方法
优点
缺点
温氏法 微量法
电阻抗法 血细胞分析仪法
无需特殊仪器,广泛 不能完全排除残留血浆,且
应用
单独采血,用血量大
快速(5min)标本用量 小、结果准确、 重复
性好。WHO推荐的 首选参考方法
有残留血浆,但较温氏法少
简便快速(5-15s)
3.粘滞性
4.比密和渗透浓度
5.pH值
7
❖ ㈢血液的功能 ❖ 作为呼吸载体携带氧气至全身各组织,并协
同维持酸碱平衡
8
9
一、红细胞计数
检测原理
1.手工显微镜法: 2.血液分析仪法:
10
11
12
计数原则: 数上不数下 数左不数右
13
方法学评价
1.手工显微镜法 ①血液分析仪的校正 ②白细胞减少时的对照核实。 ③血小板计数受小红细胞干扰时的校正
70
❖ (1)MCV=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体积/每升血液 中红细胞个数=Hct/RB(f1)
❖ (2)MCH=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每升血 液中红细胞个数=Hb/RBC(pg)
❖ (3)MCHC=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每升血 液中红细胞比容= Hb/ Hct
血液学一般检查(一)[可修改版ppt]
![血液学一般检查(一)[可修改版ppt]](https://img.taocdn.com/s3/m/5e6a9e5ecc22bcd127ff0c54.png)
稀释液(Hayem液):氯化钠、结晶硫酸钠、
氯化高汞溶于蒸馏水。氯化钠作用调节渗透 压;硫酸钠作用是提高比密防止细胞粘链; 氯化高汞为防腐剂。
方法学评价
1.手工显微镜法 (异常标本校正) ①血液分析仪的校正
②白细胞减少时的对照核实。 ③血小板计数受小红细胞干扰时的校正 2.血液分析仪法 (大量样本的普查) 方法精确,且操作简便、快速,已广泛应用。
血液学一般检查(一)
1
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的红色粘稠混悬 液,不停的循环于心血管系统。成人平均血量5L 左右,约占体重的8%,婴幼儿比例略高。
㈠血液的组成 ㈡血液的主要理化性质 ㈢血液的功能 ㈣红细胞的生长发育
㈠血液的组成:血液由有形成分和血浆 组成
有形成分 血细胞、血小板
血浆
㈡血液的主要理化性质
在胎儿和成人期合成均较低)
亚铁血红素由2价铁原子和原卟啉Ⅸ组成
在正常状态,机体有99%Hb的铁原子呈Fe2+状态, 称为还原Hb,l%的Fe3+为高铁血红蛋白,只有亚铁 状态的Hb才能与氧结合,此时称氧合血红蛋白。血 红素与氧分子的结合有协同效应。解离曲线呈S形。
(二)血红蛋白的合成
影响Hb合成的激素有2种;一是红细胞生成 素(EPO),可促进δ-氨基-γ酮戊酸(ALA)的 生成与铁的利用.从而促进血红素和Hb的合 成;二是雄激素,睾酮在肝脏内由5-β还原酶 转变为5-β氢睾酮,它能促进δ-氨基-γ酮戊酸 合成酶的生成。
①高于6.8×l012/L,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②低于3.5×1012/L为诊断贫血的界限,应继
续寻找原因。
③低于1.5×l012/L应考虑输血
医学决定水平
诊断学基础血液学检查PPT课件

临床意义
•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eosinopenia):常见于 传染病早期,如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 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腺 皮质激素后或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 其临床意义甚小。
血 液 一 般 检 查
血 浆 (plasma)
血 液 有 形 成 分 红 细 胞 白 细 胞 粒 细 胞
单 核 细 胞 mono
血 小 板
淋 巴 细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查
• 血液一般检查主要是指对外周血中细胞成分的数 量和形态的检查及与血细胞有关的实验室检查,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等参数的检查。 血细胞数量和形态的检查是临床上最常用、最基 本的检查内容。 • 近年来由于血液学分析仪器的广泛应用,血液常 规检测的项目增多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 数、红细胞平均值测定和红细胞形态检测;白细 胞计数及分类计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值 测定和血小板形态检测。
临床意义
• (2)嗜酸性粒细胞 •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细胞呈圆形, 直径为13~15μm。胞质内充满粗大、整齐、 均匀、紧密排列的砖红色或鲜红色嗜酸性 颗粒,折光性强。胞核多为两叶,呈眼镜 状,深紫色。嗜酸性粒细胞容易破碎,颗 粒可分散于细胞周围。
临床意义
•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eosinophilia) • 变态反应性疾病 • 药物过敏、支气管哮喘、荨麻疹、食物过 敏、湿疹、剥脱性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 血清病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达10 %以上。
一、红细胞参数检查
•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的测定 • 通过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发现其 变化而借以诊断有关疾病。 • 健康人群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参考值,见表。
• 健康人群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参考值,见表。
实验诊断-血液一般检查讲课文档

血沉加快的原因
妊娠
在怀孕期间增加,第3个月时最佳
感染
急性和慢性感染,包括结核 注意:在HIV感染时ESR也增加
结缔组织疾病
类风湿、SLE、多发性风湿多肌痛、血 管炎;ESR是非常有用的疾病活动性非 特异性检测指标
其他炎症性疾病 炎症性肠病、结节病、心肌梗死后
肿瘤
肿瘤扩散、NHL、HL和M蛋白血症
第30页,共52页。
第20页,共52页。
3.红细胞比容
hematocrit(packed cell volume)
definition: Relative
volume of blood occupied by erythrocytes. An average figure for humans is 45 per cent, i.e. A packed red cell volume of 45ml in 100ml of blood.
α2/δ2
Bone marrow 0
<1
3
第19页,共52页。
参考范围:
成年:男性120~160g /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老年(70岁以上): 男性:94.2~122.2g/L
女性:86.5~111.8g/L
临床意义:与红细胞计数相似,但对贫血程度判 断的准确性优于红细胞计数。
• 方法method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
hemiglobincyanide (HiCN)method
Hemoglobin Structure
第18页,共52页。
THE NORMAL HUMAN HEMOGLOBENS
Hemoglobi n
Globin Chain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0.1微升体积内的 细胞数换算成升
【参考值】
①成年人:男性(4.09~5.74)×1012/L,女 性 (3.68~5.13) ×1012/L。 ②新生儿:(5.2~6.4) × 1012/L。 ③婴儿:(4.0~4.3) ×1012/L。 ④儿童:(4.0~4.5) ×1012/L。
Blood Test
Blood Test
Blood Test
Blood Test
Blood Test
红
红
红
红
红
Blood Test
Blood Test
Blood Test
Blood Test
红细胞数/L=N/5*25*201*10*10E6
=(N/100)*1012
五个中方格计数和求均值乘 以中方格数量乘以稀释倍数
Logo
血液学一般检查
Blood Test
【目的】 掌握显微镜红细胞(red blood cell count, RBC)计数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原理】 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以一定倍数(200 倍)稀释并充入计数池,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区域 内的红细胞数量,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中的红细 胞数量。
Blood Test
5.计数 将光圈调到最小,光线调暗,用低倍镜找到计数 区和格子线,用低倍镜(或高倍镜)下计数四角4个大方 格内的白细胞总数。
Blood Test
Blood Test
6.计算
白细胞数/L=(N/4)*20*10*10E6=(N/20)*109
四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方格计数和求 均值后乘以稀释倍数
将0.1微升体积内的 细胞数换算成升
【器材】 试管、试管架。 2 ml吸管、吸耳球。 微量吸管、胶吸头、干脱脂棉。 玻璃棒。 改良Neubauer计数板、盖玻片、绸布。 显微镜。
Blood Test
Micropipettes
Markers: 10ul 20ul Warning line
Blood Test
【试剂】 红细胞稀释液:枸椽酸钠1.0 g , 36%甲醛液1.0ml,氯化钠0. 6 g,加蒸馏水至 100 ml,混匀,过滤两次后备用。
【参考值】 ①成人:(4~10)×109/L
②儿童:(15~20)×109/L;6个月~2岁: (11~12)×109/L。
③新生儿:(15~20)×109/L
Blood Test
【注意事项】
类似于红细胞计数。 应注意白细胞较红细胞少,因此充池更加注重均
匀。 稀释倍数,因细胞多少而异。
【标本】 EDTA-K2抗凝静脉血或末梢血。
Blood Test
【操作】 1.加稀释液 红细胞稀释液2 ml 于小试管。 2.采血及加血 颠倒混匀样本,用微量吸管吸取
全血10μl,擦去管尖外部余血。将吸管插入小试 管中红细胞稀释液的底部,轻轻放出血液,并吸 取上层红细胞稀释液清洗吸管2~3次。 3.充池 充入计数池,放置2~3 min 。 4.计数 将光圈调到最小,光线调暗,用低倍镜 找到计数区和格子线,用高倍镜计数中央大方格 内4角和正中,共5个中方格内的红细胞数。 5.计算
【注意事项】
1.器材 2.试剂 3.标本 4.稀释液及稀释倍数 5.采血 6.充池 7.计数
Blood Test
白细胞计数
【目的】 掌握显微镜法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的方法。
【原理】 采用白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的 倍数,同时破坏溶解红细胞。将稀释的血液注入 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白 细胞数,经换算即可求出每升血液中的白细胞数 量。
Blood Test
试验结束后
将用过的标本、盖玻片、微量吸管和纸屑等丢到 大垃圾桶
将玻璃试管用水冲洗干净倒插入试管架中 将牛鲍计数板冲洗干净放入盒中 将显微镜按照背后的号码还原至盒中 关闭电灯,拔下插线板
Blood Test
【器材】 同红细胞计数,0.5ml吸管 【试剂】 白细胞稀释液:2%冰乙酸溶液 【标本】 EDTA-K2抗凝静脉血或末梢血。
Blood Test
【操作】
1.加稀释液 吸取白细胞稀释液0.38ml小试管中。 2.采血及加血 颠倒混匀样本,用微量吸管吸取全血20μl,
擦去管尖外部余血。将吸管插入小试管中白细胞稀释液的 底部,轻轻放出血液,并吸取上层白细胞稀释液清洗吸管 2~3次。 3.混匀 待细胞悬液完全变为棕褐色。 4.充池 再次将小试管中的细胞悬液混匀。吸取细胞悬 液1滴,注入计数板的计数池中,室温下静置2~3min, 待白细胞完全下沉后再做白细胞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