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诙谲绮丽的传奇小说6婴宁学案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

合集下载

鲁人版高二中国古代小说选读婴宁第二课时教案

鲁人版高二中国古代小说选读婴宁第二课时教案

鲁人版高二《中国古代小说选读》《婴宁》第二课时教案教材分析本文选自《聊斋志异》,《婴宁》是《聊斋志异》中最为优秀的篇章之一。

本文讲述了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通过塑造一个爱花、爱笑,纯真而又慧黠的狐女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纯真聪慧人性的美好向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教学目标1.概括情节特点。

2.解析人物形象。

3.总结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1.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

2.侧面描写的烘托作用。

教学方法1.熟读课文,深刻理解文意。

3.师生互动,共同研讨分析。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语,并作解释。

(1)无术可以悟之(2)生然之(3)异之(4)倚门北望答案:(1)悟:使之悟,使动用法。

(2)然:以之为然,意动用法。

(3)异:以之为异,意动用法。

(4)北:向北,名词作状语。

二.疏理情节(一)内容梗概:让学生尽量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情节要点。

青年秀才王子服春游时邂逅一个笑面如花的少女婴宁,竟一见钟情,回家后相思成病。

痊愈之后,便故地重游云寻找少女。

历经一番周折,终于在三十里外的大山深处重逢。

原来这个爱花、爱笑的婴宁竟是姨家的表妹,不过却不是亲表妹,而是姨父秦氏与狐妖所生。

姨母把婴宁许配给王生,王生得偿所愿,迎娶婴宁回家。

(二)概括要点:在概述情节要点的基础上,简要概述每一自然段的大意。

1.初见婴宁2.思念婴宁3.寻找婴宁4.重会婴宁5.带回婴宁6.喜娶婴宁7.悲葬鬼母三.解读文本1.文中哪些细节能表现婴宁的痴与憨?如:她时时刻刻的笑;第四段中生向她表示爱意,她不能领会,并把王生的话告诉母亲。

2.如何看待婴宁的痴与憨?婴宁确实象一块白玉那样纯洁无瑕,她的性格自然有天真烂漫的一个方面,特别是爱花和爱笑,乃是她的美好心灵的一种表现。

第二,婴宁的憨和痴有时候是半真半假,这样做的目的,乃是与自己所爱的人善意地开个玩笑。

例如王子服向她表示爱慕,她装做不懂,故意惹得王子服着急,她还把王子服的话告诉秦氏老人,其实她知道老人耳朵聋,听不见,她纯粹是为了使王子服受窘才泄露王子服私下说的话。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诙谲绮丽的传奇小说 课外自读 虬髯客传学案 鲁人版选修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诙谲绮丽的传奇小说 课外自读 虬髯客传学案 鲁人版选修

课外自读虬髯客传[助读·参考译文]隋炀帝巡幸扬州,命司空杨素留守都城长安。

杨素位尊而骄横,又认为时局混乱,天下掌握大权、有重望的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因而生活奢侈娇贵,礼节排场也超出臣子所应有的。

每逢公卿大臣言事,宾客拜谒,杨素都两脚岔开坐在床榻上接见,(态度傲慢无礼)又令美女簇拥而出,侍婢排列两旁,排场享用超越本分仿效皇帝。

晚年这种情景更加厉害,不再知道自己担负的责任,不再有拯救艰危局势的用心。

一天,卫国公李靖以平民的身份去谒见杨素,献上奇策。

杨素也是以轻慢无礼的态度接见。

李靖上前作揖,说:“天下正乱,英雄竞相崛起。

您身为王室重臣,必须把网罗豪杰的事放在心上,不该如此傲慢地接见宾客。

”杨素脸上露出敬佩的神色,并站起身,向李靖道歉,和他交谈,谈得非常高兴,接受李靖献纳的策书才从正堂退出。

正当李靖滔滔不绝辩论之时,有一女子相貌出众,手执红色拂尘,站在前面,独自看着李靖,李靖走了之后,手拿拂尘者凭栏指派士卒说:“问走的那个未做官的读书人排行第几?住在哪里?”李靖一一回答了。

女子口里念着离开了。

李靖回到旅馆。

那晚的五更刚过,忽然听见轻声叩门,李靖起来询问。

是一个紫衣戴帽的人,杖上挂着个包裹。

李靖问:“谁?”答道:“我是杨家执红拂的女子。

”李靖于是请她进来。

脱去紫衣摘去帽子,是一个十八九岁的美丽女子。

未施脂粉,身着花衣向前拜礼,李靖吃惊地还礼。

女子说:“我侍奉杨素这么久,看天下的人也多了,没有比得上你的。

菟丝、女萝不能独自生长,愿意托身于乔木之上,所以跑来了。

”李靖说:“杨司空在京师的权势很重,怎么办?”红拂女答:“他不过是垂死之人,不值得害怕。

众女子知道他成不了事,走的人多了。

他追得也不厉害。

我考虑已很周详了,希望你不要疑虑。

”李靖问她的姓,答:“姓张。

”问她排行,答:“最长。

”看她的肌肤、仪容举止、脾气性情,真是天仙一般。

李靖意外获得这样一个女子,越高兴也越害怕,瞬息间又十分忧虑不安,不停地窥视屋外是否有人追踪而至。

2018-2019学年鲁人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 婴宁 教案2

2018-2019学年鲁人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 婴宁 教案2

婴宁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本文的情节结构。

2、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3、品味人物形象,对人物能作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教学重点梳理情节,准确把握人物性格,体会情节艺术的魅力。

教学难点对人物能作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课:背景介绍一、蒲松龄与《聊斋志异》1、从蒲松龄的画像说起清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年)九月,寓居济南的江南画家朱湘鳞受蒲松龄第四子蒲筠嘱请,到蒲家庄面对74岁的蒲松龄绘制了一副画像,画像为工笔彩色绢本,高258厘米,阔69厘米。

虽历经240多年,但保存完整,是非常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

此画像一直保存在蒲世后人手中,1954年,捐献给蒲松龄故居管理委员会,1961年,由故宫博物院进行了揭裱修补。

画像:蒲松龄穿着清代生员衣顶,左手拈须,端庄椅座。

上方有其亲笔题跋二则:“尔貌则寝,尔躯则修。

行年七十有四,此两万五千余日,所成何事,而忽已白头?奕世对尔孙子,亦孔之羞。

康熙癸巳自题。

”又题:“癸巳九月,筠嘱江南朱湘鳞为余肖此像,作世俗装,实非本意,恐为百世后所怪笑也。

松龄又志。

”用投影仪请同学仔细观看蒲松龄画像,阅读蒲松龄自题的两段文字,并思考几个问题:※蒲松龄74岁时的画像所表现的神态,能透露蒲松龄什么样的心理和性格,是略显拘谨严肃,还是倜傥风流,还是……※为什么蒲松龄自题:“作世俗装,实非本意”,那么蒲松龄的本意是什么呢?为什么恐怕后世人笑话他,我们就是蒲松龄“百世后”的人,我们“怪笑”他了吗?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剑臣,号柳泉,蒙古族。

山东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人。

蒲松龄自幼聪慧,跟学识渊博的父亲读书学习。

19岁时参加县府的考试,夺得第一名,取中秀才。

主考官是清初有名的文学家施闰章,他赞赏蒲松龄的文章,夸他“首艺如空中闻香,百年如有神,……观书如月,运笔如风”。

但是蒲松龄追求功名前程,却没能如愿,屡次参加乡试,均没考中。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第二单元诙谲绮丽的传奇小说5刘东山学案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第二单元诙谲绮丽的传奇小说5刘东山学案

5 刘东山本课话题——谦虚链接——生活中的素材加比:以谦虚的态度迎战拜仁马竞队长加比参与了推特问答活动,在谈到欧冠半决赛的对手拜仁时,他认为拜仁的实力更胜一筹,但是马竞会全力超越极限。

——你如何看待半决赛中的对手?拜仁是现在世界上最强的几支球队之一,他们有着丰富的欧冠经验,经常打入半决赛,他们会是个很难对付的对手。

与对阵巴萨时一样,我们同样会以谦虚的态度迎战拜仁。

我们知道他们更强,但是我认为马竞要为了梦想超越极限。

我们希望打入决赛,期待踢出精彩的比赛。

——你对马竞最初的回忆是什么?是对Amorós的回忆,它是马竞的梯队。

那里有个土场,我们当时每天都会去训练。

我现在还怀着那个时候的梦想。

刚开始踢球的时候,孩子们都梦想着长大后能踢上西甲联赛,我们实现了这个梦想,还会继续努力。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虚己者进德之基。

——方孝孺2.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鲁迅3.谦虚是不可缺少的品德。

——孟德斯鸠4.盛满易为灾,谦冲恒受福。

——张廷玉[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良鄚.(mào)跗.注(fū) 涿.州(Zhuō)惊骇.(hài) 抚膺.长叹(yīng) 沽.酒(gū) 鸡豚.狗彘.(tún zhì) 酒垆.(lú) 啖.饭(dàn) 并辔.(pèi) 同舁.而入(yú) 琅玡..王(Láng yá)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今番收拾,定不辱寞(“辱寞”同“辱没”)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乃⎩⎪⎨⎪⎧遇东山而按辔,乃.二十左右顾影少年也(副词,加强判断语气,是就是)乃.公有事(代词,你的)视北面左手人,乃.往时马上少年也(副词,加强判断语气,是就是)(2)因⎩⎪⎨⎪⎧因.借弓把持(副词,于是)我欲因.之梦吴越(介词,依据,凭借)因.循守旧(动词,沿袭)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连词,因而)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手.绝弓矢(名词作状语,亲手) (2)归遇一亲近..(形容词作名词,亲近的人,熟人) (3)身衣.短衣(名词作动词,穿着) (4)膝.行至马前(名词作状语,用膝跪着) (5)魂梦..之间时与卿并辔任丘路也(名词作动词,做梦) (6)语间益轻.盗贼为无能也(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7)乃公有事,不得同儿子前.行(名词作状语,向前) (8)夜.中独出(名词作动词,在夜中)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醉饱熟睡,莫负殷勤..古义:深厚和诚挚的情意。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之《婴宁》学案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之《婴宁》学案

6 《婴宁》学案【学习目标】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本文的情节结构。

2、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学习重点】梳理情节,准确把握人物性格,体会情节艺术的魅力。

【学习难点】对人物能作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学生搜集关于蒲松龄的生平简况。

(2)关于《聊斋志异》的由来及其艺术风格。

(3)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初步通读全文。

第一课时一、由郭沫若先生为蒲松龄写过一副的对联导入新课:画人画鬼(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二、(1)关于蒲松龄: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一生主要活动时是一个有多方面文学才华的人,诗、文、俚曲都有作品传世。

但他一生的遭遇却很不幸运,连个举人都没考上,做了近40年的清苦塾师,他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2)关于《聊斋志异》A、为什么叫《聊斋志异》?“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异事。

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奇闻异事?因为通过这些离奇虚幻的故事,便于大胆地揭露社会多方面的黑暗现实,便于赞美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樊篱的精神,也便于抒发作者自己的满腔“孤愤”。

B、艺术特色:(1)鲁迅先生评价:“用传奇之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

(传奇,指唐代传奇小说)它代表了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2)艺术特色:洗练和宏富的统一;奇谲和质朴的统一;含蓄和犀利的统一;委曲和真挚的统一。

(3)篇末,作者仿效《史记》每篇篇末有“太史公曰”的体例,用“异史氏曰”直截了当地揭示出自己这一创作意图,这在古典小说中是很罕见的。

三、朗读课文完成:(1)订正字音(2)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3)了解课文的情节理清故事发展脉络:见婴宁——想婴宁——找婴宁——重会婴宁——带回婴宁——与婴宁成婚。

四、分析人物性格1、反馈作业(1)这一系列的“笑”体现了婴宁的什么性格?明确:纯真、自由、不受礼法约束(2) 为什么后来不笑了?明确:用“笑”做外衣,以次来试探人生、应付生活,取得胜利。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诙谲绮丽的传奇小说第6课婴宁学案(含解析)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诙谲绮丽的传奇小说第6课婴宁学案(含解析)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

第6课婴宁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赏析]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前两句并不正面描写,而是让采莲少女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田田荷叶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少女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大自然的一部分。

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采莲少女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不见踪影了,一丝变幻莫测的惊奇和怅惘涌起时,菱歌四起,恍悟采莲女子仍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中。

闻歌而不见踪影,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

[思考] 这首诗最突出的写作方法是什么?请以前两句诗为例简要分析。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一、字音未嫁而夭.(yāo)拈.梅花一枝(niān)笑容可掬.(jū) 渐致研诘.(jié) 不觉解颐.(yí) 悒.悒不欢(yì) 略与商榷.(què) 笑不可遏.(è) 瞋.目曰(chēn) 幸垂怜悯..(lián)(mǐn) 二、通假字 (1)我有志,匪伊朝夕(“匪”通“非”,不是)(2)形影殊无少异(“少”通“稍”,稍微)三、一词多义(1)适⎩⎪⎨⎪⎧①适.吴生来,嘱密诘之(恰逢)②我一姊适.秦氏(嫁) (2)意⎩⎪⎨⎪⎧①君意.亦复痴(心思)②意.其园亭(考虑,估计)③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意味,感受) (3)去⎩⎪⎨⎪⎧①去.此可三十余里(距离)②吴锐身自任而去.(离开)③但望南山行去.(前往)④故德之常不去.心(去心,指忘怀) (4)次⎩⎪⎨⎪⎧①坐次.(一会儿)②秦伯素服郊次.(站立)③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次序,顺序) (5)具⎩⎪⎨⎪⎧①具.展宗阀(细细)②婢子具.饭(备办)③婢来敛具.(饭具,即杯盘碗碟之类) (6)但⎩⎪⎨⎪⎧①但.望南山行去(只)②何但.远走(徒然) (7)乃⎩⎪⎨⎪⎧①我以为谁何人,乃.我姑氏女(竟然是)②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③失手而堕,笑乃.止(才)④我所谓爱,非瓜葛之爱,乃.夫妻之爱(而是) 四、词类活用(1)怀.梅袖中(名词作动词,怀揣) (2)乱山合沓,空翠爽.肌(使动用法,使……爽)(3)意.其园亭(名词作动词,猜测)(4)无术可以悟.之(使动用法,使……悟)(5)人皆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五、古今异义(1)医师诊视,投剂发表..古义:把病发散表托出来。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诙谲绮丽的传奇小说第6课婴宁学案(含解析)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诙谲绮丽的传奇小说第6课婴宁学案(含解析)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

第6课婴宁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赏析]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前两句并不正面描写,而是让采莲少女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田田荷叶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少女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大自然的一部分。

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采莲少女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不见踪影了,一丝变幻莫测的惊奇和怅惘涌起时,菱歌四起,恍悟采莲女子仍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中。

闻歌而不见踪影,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

[思考] 这首诗最突出的写作方法是什么?请以前两句诗为例简要分析。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一、字音未嫁而夭.(yāo) 拈.梅花一枝(niān)笑容可掬.(j ū) 渐致研诘.(ji é)不觉解颐.(y í) 悒.悒不欢(y ì)略与商榷.(qu è) 笑不可遏.(è)瞋.目曰(ch ēn) 幸垂怜悯..(li án)(m ǐn)二、通假字(1)我有志,匪伊朝夕(“匪”通“非”,不是)(2)形影殊无少异(“少”通“稍”,稍微)三、一词多义(1)适⎩⎪⎨⎪⎧①适.吴生来,嘱密诘之(恰逢)②我一姊适.秦氏(嫁)(2)意⎩⎪⎨⎪⎧①君意.亦复痴(心思)②意.其园亭(考虑,估计)③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意味,感受)(3)去⎩⎪⎨⎪⎧①去.此可三十余里(距离)②吴锐身自任而去.(离开)③但望南山行去.(前往)④故德之常不去.心(去心,指忘怀)(4)次⎩⎪⎨⎪⎧①坐次.(一会儿)②秦伯素服郊次.(站立)③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次序,顺序)(5)具⎩⎪⎨⎪⎧①具.展宗阀(细细)②婢子具.饭(备办)③婢来敛具.(饭具,即杯盘碗碟之类)(6)但⎩⎪⎨⎪⎧①但.望南山行去(只)②何但.远走(徒然)(7)乃⎩⎪⎨⎪⎧①我以为谁何人,乃.我姑氏女(竟然是)②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③失手而堕,笑乃.止(才)④我所谓爱,非瓜葛之爱,乃.夫妻之爱(而是)四、词类活用(1)怀.梅袖中(名词作动词,怀揣)(2)乱山合沓,空翠爽.肌(使动用法,使……爽)(3)意.其园亭(名词作动词,猜测)(4)无术可以悟.之(使动用法,使……悟)(5)人皆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五、古今异义(1)医师诊视,投剂发表..古义:把病发散表托出来。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诙谲绮丽的传奇小说第6课婴宁训练(含解析)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诙谲绮丽的传奇小说第6课婴宁训练(含解析)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

婴宁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愿有何难遂.遂:成功,顺遂,满足B.吴讫无耗.,益怨恨之耗:音信,消息C.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间:夹杂D.大哥欲同汝去,可便装束..装束:打扮解析:选D。

装束:整理行装。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藏花枕底,垂头而.睡徐而.察之B.怪吴不至,折柬招之.商君佐之.C.母疑其为.鬼为.仲卿母所遣D.女于.荒烟错楚中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解析:选C。

前“为”是动词“是”,后“为”是介词“被”,A.两个“而”都表修饰;B.两个“之”都是代词“他”;D.两个“于”都是介词“在”。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生恨其痴,无术可以悟.之悟:意动用法,以……为悟B.生然.之然:意动用法,以……为然C.吴请面.之面:名词作动词,面见D.故德.之常不去心德:名词作动词,感激恩德解析:选A。

悟是使动用法,使……悟。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B.医师诊视,投剂发表..C.生具吐其实..,且求谋划D.小学诗礼,亦好事..翁姑解析:选A。

B.把病发散表托出来;C.其中的实际情况;D.好好地侍奉。

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未几,婢子具饭,雏尾盈握。

媪劝餐已,婢来敛具。

媪曰:“唤宁姑来。

”婢应去。

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

媪又唤曰:“婴宁,汝姨兄在此。

”户外嗤嗤笑不已。

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

媪瞋目曰:“有客在,咤咤叱叱,是何景象?”女忍笑而立,生揖之。

媪曰:“此王郎,汝姨子。

一家尚不相识,可笑人也。

”生问:“妹子年几何矣?”媪未能解。

生又言之。

女复笑,不可仰视。

媪谓生曰:“我言少教诲,此可见矣。

年已十六,呆痴才如婴儿。

”生曰:“小于甥一岁。

”曰:“阿甥已十七矣,得非庚午属马者耶?”生首应之。

又问:“甥妇阿谁?”答云:“无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婴宁本课话题——纯真自然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曹远华从事陶瓷设计艺术30多年,擅长色釉、粉彩、民间青花装饰。

尤其原创的高温颜色釉上绘画丹顶鹤,形成了个人独特艺术风格。

具有“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形式去融入世界文化艺术长河”的视野。

曹远华的“自然”既是一草一木的自然,也是自然而然,一个真实、坦然存在的本我。

曹远华常说,生活是我们最大的事业。

她追求一种简单、自然、真诚、快乐的生活,并将这样的态度投注于艺术创作中。

事实证明,这样的态度在艺术中是同样被需要的。

她的作品不断在展赛中获奖:其作品《初雪》《凝望和谐》《初秋》分别获得中国陶瓷艺术展中国杯金奖、全国陶瓷原创设计大赛金奖、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金奖。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一团泥巴即使浑身涂金,也没有抗击狂风暴雨的力量。

——章胜利2.一滴露珠,一段无比晶莹的历史。

——顾健3.无论乌鸦怎样用孔雀的羽毛来装饰自己,乌鸦毕竟是乌鸦。

——斯大林4.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

——[宋]欧阳修[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莒.县(Jǔ)入泮.(pàn)拈.轻怕重(niān)笑容可掬.(jū)怏.怏不乐(yàng)痊瘳.(chōu)恚.怒(huì)悒.悒(yì)格磔.(zhé) 日昃.(zè) 讹.误(é) 作揖.(yī) 气馁.(něi) 改醮.(jiào) 女红.(gōng) 绐.哄(dài) 老媪.(ǎo) 鳏.居(guān) 瞋.目(chēn) 葭莩..(jiā fú) 祟.于狐(suì) 觇.其异(chān) 怨恫.(tōng) 合卺.(jǐn) 舆榇.(chèn) 舁.归(yú) 曩.言(nǎng) 姝.丽(shū)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但⎩⎪⎨⎪⎧但.望南山行去(副词,只)何但.远走(副词,徒然) (2)乃⎩⎪⎨⎪⎧我以为谁何人,乃.我姑氏女(副词,竟然是)失手而堕,笑乃.止(副词,才)非瓜葛之爱,乃.夫妻之爱(连词,而是) (3)就⎩⎪⎨⎪⎧故求凰未就.也(动词,成功)金就.砺则利(动词,靠近)日就.平复(副词,渐渐地) (4)适⎩⎪⎨⎪⎧适.吴生来(副词,正逢,恰好)我一姊适.秦氏(动词,嫁) 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怀.梅袖中(名词作动词,怀揣) (2)乱山合沓,空翠爽.肌(使动用法,使……爽) (3)意.其园亭(名词作动词,猜测) (4)无术可以悟.之(使动用法,使……悟) (5)人皆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医师诊视,投剂发表..古义:把病发散表托出来。

今义:在刊物上登载文字,表达见解。

(2)当代..访之 古义:一定替你。

今义:当前这个时代。

(3)咤咤叱叱,是何景象..古义:模样。

今义:现象,状况。

(4)生具吐其实..古义:他的实际情况。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第5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徒步于野(状语后置句)译文:在郊野徒步行走。

(2)何亲可探(宾语前置句)译文:怎么能探亲?(3)因怒之以目(状语后置句)译文:就故意瞪起眼睛。

[常识·速览][识作者]柳泉居士——蒲松龄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以其斋号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山东淄博)人。

他出身于一个热衷科举的家庭,少时颇有文名,但科场始终不如意,一直考到六十余岁,也未能及第。

为了谋生,他一面应考,一面做私塾教师,时间长达四十年。

蒲松龄一生著述丰富,有诗词文章、戏曲小说、俚曲、杂著等。

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实际上是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用文言写成,收集了近五百篇作品,此书是作者几乎花费毕生精力写成的,前后共40多年。

书中的故事来源有:前代小说或笔记的改编,亲友所提供与自己的经历和见闻,但更多的是作者的虚构。

[整体·感知]本文写了一个优美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纯真而又慧黠的狐女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纯真聪慧的人性的向往。

[文脉·梳理]婴宁⎩⎪⎨⎪⎧上元节偶遇婴宁——① 苦访婴宁——丢魂落魄与婴宁相处——喜不自禁人妖合亲——美好幸福婴宁了结心愿——②【答案】 ①一见钟情 ②生活美满[文本·层析]1.女主人公婴宁有怎样的性格特征?【答案】 爱花成癖、笑口常开、呆痴如婴儿。

婴宁的这一形象的构成是比较复杂的。

从整体上说,她是人和狐的复合。

作为狐女,她具有神异的特点;作为少女,爱花、爱笑以及纯真得近乎痴憨构成了她的主要性格特点。

两重性格相映成趣,具有了真真幻幻、扑朔迷离的艺术美感。

2.如何理解小说中婴宁是“隐于笑者”的?【答案】 “隐于笑者”就是用笑来隐藏真实情感的人。

这里说明婴宁性格的双重性,有其主要个性特点痴憨,不解人情,不谙世事,是一个天真娇憨的姑娘,无时无地的笑,千姿百媚的笑,把生活看成是欢乐。

另外婴宁又有极其精明的一处,笑也是她试探人生、应付生活、取得胜利的手段,这一点由她结婚之后想要迁母之坟的一句话可以看出,因此婴宁是“隐于笑者”。

3.作者是如何刻画婴宁的?【答案】(1)刻画人物,虚实相衬,“痴憨”相衬,以优美的景色衬托人物美好的心灵。

(2)抓住个性特征,反复渲染爱花、爱笑的特点,使婴宁形象跃然纸上。

(3)亦憨亦黠,写狐写人,表达了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大胆追求。

4.婴宁明明是一个狐生鬼养之女,蒲松龄却亲切地称她为“婴宁”。

对此,我们应该怎么看?【答案】婴宁性格的本质特点,就是处处表现出没有受到封建礼教毒害的少女本性。

赋予人物这种理想化了的性格,寄寓着作者的人生理想,表现了作者对于返璞归真的人性的向往。

5.作者为什么要把婴宁这个美好的形象写成狐女?【答案】因为人间不存在。

批判封建礼教,追求纯真人性。

当婴宁从狐到人、从深山幽谷投身到人际社会、从自然人转变到社会人,作者深刻地揭示了人类自然天性和社会礼法的矛盾,反思人类社会永远无法摆脱的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困境。

这是人类永远不能解脱的现实困境。

尽管作者对婴宁的自然天性由衷赞美,然而,人从世俗无污的童真变为成长之后的世故的残酷性只能使人们叹息,从这里也看出“孤愤”的蒲松龄对现实人生的无奈的讽刺。

婴宁的悲哀,是“人类”本身不能摆脱的悲哀。

[助读·参考译文]王子服,莒县罗店人。

父亲很早就死去。

他非常聪明,十四岁考取秀才,入学读书。

母亲最钟爱他,平常不让他到郊野游玩。

聘定萧氏为妻,还没嫁过来萧氏就死了,所以王子服求偶未成。

恰逢正月十五上元节,舅舅的儿子吴生,邀王子服同去游玩。

刚刚到村外,舅舅家有仆人来,把吴生叫走了。

王生见游女多得像天上的云彩,于是乘着兴致一个人到处游玩。

有个女郎带着婢女,手拿一枝梅花,容貌绝美,笑容可掬。

王生目不转睛地看着女郎,竟然忘记了顾忌。

女郎走过去几步,看着婢女笑着说:“这个年轻人目光灼灼像贼!”把花丢在地上,说说笑笑地离开了。

王生拾起花来神情惆怅,像是神魂都丢掉了,于是怏怏地回家。

到了家里,把拾来的花藏到枕头底下,倒头就睡,不说话也不吃东西。

母亲为他担忧,请和尚道士施法以消灾祛邪,病情反而加剧,身体很快消瘦下去。

医师来诊视,让他吃药发散体内的邪火,王生更恍恍惚惚,像是被什么迷住了。

母亲细细地问王生得病的来由,他默默地不作回答。

恰好吴生来,王母嘱咐他细细盘问王生。

吴生到王生榻前,王生见到他就流下泪来。

吴生靠近床榻劝解安慰王生,渐渐开始细问。

王生把实情全说出来,而且求吴生代为谋划。

吴生笑着说:“你的心意也太痴了,这个愿望有什么难以实现?我将代你访求她。

在郊野徒步行走一定不是显贵家族。

假如她尚未许配人家,事情就一定成功;不然的话,豁出去,拿出众多的财物,估计一定会答应。

只要你病愈,成事包在我身上。

”王生听了这番话,不觉开颜而笑。

吴生出去告诉王母,寻找那女子居住的地方,但探访穷尽,一点踪迹也没有。

王母十分忧虑,拿不出什么主意。

但是自吴生离开后,王生的愁容顿开,吃饭也略有长进。

几天之后,吴生又来了。

王生问谋划的事办得如何,吴生欺骗王生说:“已经找到了。

我以为是什么人,原来是我姑姑的女儿,就是你的姨表妹,现在还在等人聘定。

虽然是家中亲戚婚姻有些隔碍,但以实情告诉他们,一定会成功。

”王生高兴的神色充满眉宇间,问吴生说:“住在什么地方?”吴生哄骗说:“住在西南山中,距这里大约三十余里。

”王生又再三再四嘱托吴生,吴生自告奋勇地承担了下来。

从此之后王生饮食渐渐增加,身体一天一天地恢复。

看看枕头底下,花虽然干枯了,还没有凋落。

细细地拿在手上赏玩,如同见到了那个人。

吴生不来让他感到奇怪,写信叫吴生来。

吴生支吾推托不肯去。

王生因怨恨而生气,心情抑郁,很不高兴。

王母担心他又生病,急着为他选择女子作妻,稍微和他一商量,他总是摇头不答应。

只是每天盼着吴生。

吴生最终没有消息,王生更加怨恨他。

转而又想,三十里地并不遥远,为什么一定要仰仗别人?于是把梅花放在袖中,赌气自己去西南山中寻找,家中人却不知道。

王生孤零零地一个人走,没有人可以问路,只是朝着南山走去。

大约走了三十余里,群山重叠聚集,满山绿树,空气新鲜,感觉特别清爽,四周安静,一个行人也没有,只有险峻狭窄的山路。

远远望见谷底,在丛花群树中,隐隐约约有小的村落。

走下山进入树林,见到房屋不多,都是茅屋,而环境十分幽雅。

向北的一家,门前都种着柳树,院墙内桃花杏花还开得很繁茂,夹杂着几株美竹,野鸟在其中鸣叫。

猜想是人家园房,不敢贸然进去。

回头看着,对着门有块石头平滑而光洁,就坐在石头上稍事休息。

不久听见墙内有女子高声叫“小荣”,声音娇细。

正在静心听的时候,有一女子由东向西,手执一朵杏花,低着头自己想把花簪在头上;抬头看见王生,于是就不再簪花,含笑拿着花走进门去。

王生仔细一看,这女子就是上元节时在途中遇见的。

心中非常高兴,但是想不到关系门路进去;想喊姨,只是从来没有来往,害怕有讹误。

门内又无人可问,坐立不安,来回徘徊,从早晨直到太阳偏西,眼光顾盼,几乎要望穿,连饥渴都忘了。

有时望见女子露出半个面孔来窥看他,似乎是惊讶他久不离去。

忽然一位老妇人扶着拐杖出来,看看王生说:“你是哪里的年轻人,听说你从早上辰时就来了,直到现在,你想要干什么?不会肚子饿吗?”王生赶忙起来行揖礼,回答说:“将在这儿等亲戚。

”老妇人耳聋没听见。

王生又大声说了一遍。

老妇人于是问:“你的亲戚姓什么?”王生回答不出来。

老妇人笑着说:“奇怪啊!姓名尚且不知道,怎么能探亲?我看你这年轻人,只不过是书痴罢了。

不如跟我来,吃点粗米饭,家里有短榻可以睡。

到明天早上回去,问清楚姓名,再来探访,也不晚。

”王生正肚子饿,想吃饭,又因为这样以后可以渐渐接近那美丽女子,非常高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