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整本书阅读”深度解读及案例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整本书阅读”深度解读及案例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整本书阅读”深度解读及案例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的“整本书阅读”,是对语文课程中单篇阅读、群文阅读的必要补充与提升,是培养学生终身阅读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

关于整本书阅读,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中早就指出:“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章,像以往和现在的办法。

退一步说,也该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

遗憾的是,叶老的主张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在语文课程中加以落实。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快乐读书吧”的设置,为整本书阅读打下了一定基础。

但就实践情况而言,整本书阅读时间不够、阅读质量不高、教学落实乏力、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依然是整本书阅读教学需要直面的重要挑战。

内涵与价值:为终身阅读奠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针对该任务群的价值定位指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提升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由上述定位出发,我们认为“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整本书阅读”有助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众所周知,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是以单篇短章作为主体的。

这样的编写体例,文章篇幅短小,教材内容有限,教与学的重点集中在字、词、句、段、篇上,学生的认知范围相对狭窄,情感体验比较粗浅。

曹文轩指出:“一个孩子必须阅读规模较大的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应当如此。

因为大规模的作品,在结构方式上,是与短篇作品很不一样的。

短篇作品培养的是一种精巧和单纯的思维方式,而长篇作品培养的是一种宏阔、复杂的思维方式”。

整本书阅读与篇章阅读的主要不同,在于它的阅读视野与思维含量。

总体来说,整本书的文化视野更开阔,内容含量更丰富,思维方式更复杂,反映的社会生活更加全面和深刻。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以《堂吉诃德》阅读教学为例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以《堂吉诃德》阅读教学为例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以《堂吉诃德》阅读教学为例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纳入到十八个任务群之中起,高考改革也必将顺应这一教育趋势,将对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的考察逐步纳入到高考体系之中,这既顺应了人才选拔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呼唤。

既然高考对整本书阅读的考察已提上日程,也就意味着教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将面临着一系列巨大的挑战,教师应思考如何在课堂中高效地落实整本书阅读教学,切实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是一部适合学生阅读的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阿隆索·吉哈诺因对骑士小说非常沉迷,而将自己幻想为中世纪骑士,并自封为堂吉诃德,四处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却屡屡碰壁,闹出很多笑话,最终幡然醒悟,回归并死在自己家乡的故事。

《堂吉诃德》在必修五名著导读部分,如何对其进行整本书阅读的任务设计,是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教师应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基础,综合考虑学生的阅读学习状况与实际需求,展开《堂吉诃德》整本书阅读的任务设计。

一、适当对小说背景和作者进行查询了解一部小说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对其整本书阅读的顺利开展。

首先,要求学生对“骑士”一词进行查询,以便对欧洲中世纪骑士有大致了解;其次,要求学生对西班牙的区域位置进行了解,可参考西班牙地图,尝试对“拉曼查自治区”进行查找;最后,要求学生上网搜索下塞万提斯的相关信息,了解他的生平事迹与写作特点等。

二、设定整本书阅读目标开展《堂吉诃德》整本书阅读,还需要教师设定整本书的阅读目标,因为目标能够使阅读更有计划性与针对性。

主要目标如下:首先,拓宽知识面。

通过整本书阅读,学生要全面了解《堂吉诃德》的大致内容、结构与人物形象塑造等,更好地拓宽自身的知识面。

其次,学以致用。

借助语文课堂上学习的一些小说分析术语对《堂吉诃德》一文中的写作特点进行探究,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叙述角度、虚构技巧、母题设置、情感处置与结构模式等方面。

搭建阅读支架,开展整本书深度阅读——《童年》整本书阅读案例

搭建阅读支架,开展整本书深度阅读——《童年》整本书阅读案例

搭建阅读支架,开展整本书深度阅读——《童年》整本书阅读案例【案例设计背景与思路】:随着语文课程改革浪潮冲击不断,“整本书阅读”这一理念进入了一线语文教师的视野,成为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难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了整本书阅读旨在引导学生“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在阅读中交流阅读心得,发现并解决阅读问题,积累阅读经验,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经验。

与囫囵吞枣似的浅阅读不同,整本书阅读注重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汲取精神养分丰富精神世界。

因此,为确保学生能自主深度阅读整本书,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搭建支架的意识,并在支架的智慧运用中,引导学生依托支架,助力学生完成整本书的深度阅读。

本案例将以《童年》整本书阅读为例,从阅读初期、阅读中期和阅读后期三个阶段层层递进地搭建研学支架,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展开全面深刻的思考,引导学生有技巧、有能力地完成整本书的深度阅读。

【案例实施过程】一、阅读初期:依托研学单,以任务驱动阅读要想达到整本书的深入阅读,教师应提前设计研学单,围绕文本内容预设具有目标指向的思考性话题,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有效地梳理文本内容,在阅读初期顺利开展因果关联的阅读体验。

带着任务驱动的研学导读是引发深度阅读的“助燃剂”。

学生在有思辨含量的问题情境中,推动阅读从表层走向纵深,获得更多的阅读感受和体悟。

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新课标倡导整本书阅读教学应“通读整本书,了解主要内容,关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因此在阅读初期的研学单设计应以文本主线贯穿的原则,围绕故事人物、情节、环境等梳理主线,具象联结小说的各个要素,帮助学生从零碎的阅读初感走向整体的理性认知。

作为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推荐的阅读书目,《童年》这部成长小说不仅情节跌宕起伏,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更是学生的阅读焦点。

聚焦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分析,设计该书在阅读初期的研学单:《童年》阅读初期研学单研学任务一:制作思维导图,梳理人物关系。

高中语文整本书解读教案

高中语文整本书解读教案

高中语文整本书解读教案
整本书的解读要建立在对教材全面熟悉的基础上。

教师需要通读全书,理解每一章节的内
容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每个单元的主题思想,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将书籍分为若干个模块,针对每个模块设计
相应的教学活动。

例如,对于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多种方式来
深化学生的理解;对于文言文部分,则可以结合历史背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把握文中的
古文化知识。

在解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自行探索答案。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不同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教师应设计一些开放性
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辅助教学。

比如使用T展示作者的生平背景,用视频展现作品的时代背景,这些都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作品的魅力。

评估也是教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师应该设计有效的评价体系,包括平时的作业、课
堂表现以及期末的考试等。

通过这些评价方式,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据
此调整教学方法。

教案还应包含课后的反思和总结。

教师需在每堂课后思考教学中的得失,记录下哪些方法
有效、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通过持续的自我反思,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最新版)可编辑全文

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最新版)可编辑全文

玉怕宝玉因麒麟生出风流佳事,正好走到门外,听到宝玉夸她的话,不禁喜惊悲叹。宝玉出来看见黛玉,要黛玉放心,黛
玉说她知道,然后走了,宝玉激动之中,误把袭人当做黛玉倾诉肺腑。金钏儿投井死,袭人同病相怜而流泪,宝钗却去安
慰王夫人,说金钏儿自己落井而死
今日我的思考
爱情最重要的不是颜值,不是财富,而是两个人心心相映,情投意合。宝玉和黛玉之所以那么相爱,是因为他们都淡泊名
“读了使我想到的……”
阅读方法上的收获
回目名称
阅读日期 略 时长 25分钟
页数 第三十三回
手足耽耽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今日所读内容概述
贾宝玉因为和琪官来往,被忠顺王府的人向贾政告状,又因为贾环说金钏是他逼死的,贾政大怒,把宝玉一顿暴揍,
贾母和王夫人的求情才使得贾政住手。宝钗黛玉等来看他。宝钗送了药。黛玉很伤心。袭人怀疑是薛蟠告密造成的。
利,视功名如浮云,他们的心是在一起的,这是湘云和宝钗不能相比的,所以虽然黛玉身体不好,也没有金锁或金麒麟之
类的东西来配宝玉的玉,但是他们才是真挚的爱情。
每周心得
思考或感悟
古代的爱情比今天的爱情困难许多,古人不能随意表达爱情,也不能对自己的婚姻做主,但是,也
许正是因为这样,他们的爱情看起来更加纯真,更加执着,更加宝贵,更加令人羡慕。
语言积累、梳理与研究(1学分) 语言积累、梳理与研究(1学分)
汉字汉语专题研讨(2学分)
文学阅读与写作(2.5学分)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经典研习(2学分)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2学分)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1.5学分)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1学分)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2学分)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1学分)
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

语文课程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

语文课程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一、本文概述《语文课程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这篇文章旨在探讨在语文课程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与实践。

整本书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文章首先概述了整本书阅读的概念及其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当前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期为提高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效果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整本书阅读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本文也为语文教师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有助于推动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二、整本书阅读的定义与特点整本书阅读,指的是在语文课程中,引导学生对一部完整的书籍进行深入、系统的阅读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涉及对文字内容的理解,更包括对书籍主题、结构、语言特色、作者观点等多方面的全面把握。

整本书阅读是相对于碎片化阅读、节选阅读而言的一种阅读方式,它强调的是阅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系统性:整本书阅读要求学生对一本书籍进行整体的、系统的阅读,而非仅仅关注其中的某个部分或片段。

这种系统性的阅读方式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书籍的主题、结构、风格等,形成对书籍的全面认识。

深入性:整本书阅读鼓励学生深入挖掘书籍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品味书籍的艺术魅力。

这种深入性的阅读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完整性:整本书阅读强调的是对一本书籍的完整阅读,而非仅仅关注其中的某些章节或段落。

这种完整性的阅读方式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书籍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形成对书籍的整体印象。

自主性:整本书阅读鼓励学生发挥自主性,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自主安排阅读进度,自主进行阅读反思。

这种自主性的阅读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在语文课程中实施整本书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案例设计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案例设计

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 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过程表 现和实际应用能力,而非单一 的考试成绩。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创新教学方法:尝试采用多种 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 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参与度。
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培训 和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和专业素养,使其更好地引导 学生进行阅读学习。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目的:说明选择该案例的目的 和意图,例如提高阅读能力、 培养阅读兴趣等
适用对象:说明该案例适用于 哪个年级、哪个学段的学生, 是否适用于不同地区和不同文 化背景的学生
案例适用对象和范围
适用对象:高中语文教师和学生
适用范围: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案例 设计
02
案例内容
案例教学目标
THANK YOU
汇报人:XXX
准备教学材料:根据所选案例 准备相应的教学材料,如PPT、 教案、教具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选择合适案例:根据教学目标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确保 案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安排教学时间:合理安排教学 时间,确保案例实施过程的紧 凑性和连贯性。
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确保学生充分理解案例背景和 情境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课堂讨论、教师讲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案例教学步骤
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案 例教学的目的和预期效 果
选择案例:根据教学内 容和目标选择合适的案 例
呈现案例:将案例以适 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如纸质、多媒体等
分析案例:引导学生对 案例进行分析,发现问 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高中

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高中

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高中一、前言在高中教育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

通过对整本书的阅读,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等多个方面。

因此,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有效地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1. 理解整本书的结构和主题;2. 掌握整本书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3. 培养批判性阅读的能力;4. 提升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整本书阅读内容为《红楼梦》。

四、教学步骤1. 阅读导入:教师在课前布置给学生阅读《红楼梦》的任务,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读完整本书。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阅读习惯分配阅读任务,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 概念引入: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红楼梦》的结构和主题。

通过讲解故事背景、人物关系等来激发学生对整本书的兴趣。

3. 分析情节: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整本书的重要情节,并将其用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

学生可以选择使用思维导图、时间轴等工具来展示。

4. 分析人物形象:学生根据自己阅读的理解,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学生可以写一篇人物形象分析的短文,描述人物的外貌特征、心理活动等。

5. 批判性阅读: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阅读《红楼梦》。

学生可以针对作品中的某一情节或主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用论据进行支撑。

6. 讨论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对整本书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就其他同学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7. 写作训练:教师布置给学生写一篇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或评论。

学生可以从自己喜欢的角度出发,借助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写作训练。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教师将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积极参与讨论、主动提问等。

2. 作业评价:教师将对学生的写作作业进行评价,并给予相应的反馈和指导。

3. 小组展示:学生的分组展示能力也是教学评价的一项指标。

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并对小组展示的内容进行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案例
设计意图与阅读策略
关注一个核心问题,撬动整本书阅读,积累阅读方法,纠正阅读偏差,逐步深入地理解人物。

教学目标
1.研读经典文段,撬动整本书阅读,逐步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2.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学习积累名著阅读方法,纠正阅读偏差。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学习积累名著阅读方法。

难点:整体把握,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如何认识宝钗对宝玉的感情
宝玉挨打,在第33-34回,是《红楼梦》中作者着力描写的大事件。

上节课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了研读文本的发现,以程娜同学为代表的28名同学的发言中都提到,来探视宝玉伤情的宝钗好像在完成一次礼节探视,和黛玉的真情流露相比,作秀的痕迹明显,认为她对宝玉是虚情假意。

以王琪同学为代表的20个同学认为宝钗是真心爱宝玉,心疼宝玉的。

两派意见的同学都拿出了文本依据。

认为宝钗是在演戏、无有真情的文本信息有:
1.神态:和黛玉“哭”不同,宝钗是“笑”着和袭人告别的不难过
2.动作: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有沽名钓誉、收买人心之嫌
3.语言:像医生给病人开药、查房、下医嘱一样,没有深情厚谊
4.侧面描写:宝玉也用非真之语答复曰:"好些了”,以假对假
认为宝钗是真情流露的相关文本信息有:
1.神态: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与平时端庄不同
2.语言: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

心疼宝玉真情流露
3.侧面描写:宝玉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宝玉因宝钗之情忘疼
真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我们阅读大部头的作品,阅读中有了疑难问题或者和别的读者意见不一致时,请大家不要简单机械地给人物贴标签。

可以尝试运用“前后勾连,整体把握”(板书)的方法。

例如:34回,宝钗的哥哥薛蟠说宝钗的话。

又如48回,贾琏被父亲打得走不了路,平儿向宝钗去讨药。

33回,宝玉挨打后母亲、祖母等无人想到给他敷药止疼,宝钗第一时间给他送药上门。

另外,给平儿拿走的是两丸药,给宝玉的送是一丸药,是宝钗给自己第二天再去看视宝玉找到冠冕堂皇的借口。

我们如果把这些情节放到一起来分析,是不是就能更客观地理解人物形象了?大家再扩大阅读区间,是不是还能有其他的发现呢?希望大家在多读中继续发现真正的“薛宝钗”吧。

宝钗和黛玉对宝玉的感情表达完全不同,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差别也很大,大家考虑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这个关于“为什么不同”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我们留一个课后作业,希望大家结合《红楼梦》的阅读,能谈谈自己的见解。

二、认识袭人和宝玉的关系
昨天同学还发表了对袭人和宝玉关系的看法,而且认识基本相同:袭人对宝玉很忠诚,爱护关心备至,而宝玉对袭人很信任,不避讳他们之间毫无秘密,亲密无间。

请大家课下运用“前后勾连、整体把握”的方法,看看是否有新的理解。

教师提示:34回,袭人主动去见王夫人,提建议,让宝玉搬出园子,这是袭人“想宝玉之所想,爱宝玉之所爱”吗?34回,宝玉要派人去看看黛玉,传达对黛玉的真情时却把袭人支开,派晴雯去。

三、理解分析宝黛真情
1.黛玉探视宝玉,哭着来,哭着走的,只跟宝玉说了一句话“你可从此都改了吧”,大家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明确:这是黛玉违心的话。

再问:为何黛玉要说违心的话?明确:环境险恶,力量孤单弱小,心疼宝玉。

追问:从哪里能看出来黛玉说的是违心之语?
明确:黛玉心疼挨打的宝玉,满面泪痕,眼睛肿的像桃;她说“你从此都改了吧”。

“都”就是不管对错是非,不分青红皂白,不区分,这与贾政教训、痛打宝玉的初衷完全不同。

宝玉显然听懂了黛玉这句话传达出来的意思,回答黛玉说“你放心”。

这就是宝黛之间心心相印的爱情。

阅读《红楼梦》,请同学们注意“品味人物语言中的深层意蕴”(板书)。

2.34回中,还有什么地方表现宝黛的心心相印的呢?
明确:宝玉惦念哭着离开的黛玉,派晴雯去看看黛玉,于是就让晴雯送两条旧手帕给黛玉,晴雯不懂何意,但是黛玉懂宝玉的心。

再问:同学们懂宝玉送手帕之心吗?
明确:宝玉料想黛玉还会哭个不停,必然会用手帕,自己去不了,就让自己的手帕陪着黛玉。

而且,晴雯去的时候看见黛玉的丫头春纤正在晾手帕,说明黛玉哭湿的手帕太多了,宝玉送的手帕太及时了。

两条手帕还有成双成对的意思。

另外,之所以送旧手帕,是因为黛玉最大的心结是宝玉喜欢新来的有金锁的宝姐姐,宝玉用旧手帕安慰黛玉,传达自己爱黛玉不变之旧情。

从黛玉在手帕上题的诗可以看出,此帕为丝帕,横竖都是丝(谐音“思”)。

3.纵观全书,不难发现,手帕是宝黛爱情发展阶段的标志物。

初期:第28回,黛玉拿手帕扔在宝玉脸上(猜忌、妒忌、不信任)。

第30回,黛玉扔一条手帕给宝玉(有分歧、不理解、闹矛盾)。

成熟期:第34回,宝玉送两条旧帕给黛玉(知心、知音)。

结局:第97回,黛玉焚稿断痴情,把题诗的爱情信物也烧了(心事终虚化)。

4.读懂手帕,才能理解作者高明的写作技巧(板书)。

手帕的两个要素:泪与诗。

诗中有泪,泪中有诗泪,是黛玉生命的标志,前世受雨露之惠,今生黛玉泪尽而亡。

诗,是黛玉灵魂的写照,她是大观园的首席诗人。

四、小结本课
《红楼梦》阅读的三种方法,继续探究名著精髓,滋养我们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