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
《咏怀古迹》原文

《咏怀古迹》原文(这五首律诗都是杜甫的后期作品,写于他从入蜀到飘泊洞庭的十年间。
五首诗的艺术风格不同:有的淡泊闲静,有的绵丽精确,而以沉郁雄浑为主。
读这几首诗,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局面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
)咏怀古迹①(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②,生长明妃③尚有村。
一去紫台④连朔漠⑤,独留青冢⑥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⑦,环@a空归月夜魂⑧。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⑨。
注释:@a为字库未存字,左王右“佩”的右部①选自《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杜甫组诗《咏怀古迹》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是歌咏王昭君的。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有二说:一说,大历元年(766)作于夔州(今重庆奉节)。
一说,大历三年(768)作于出峡至归州(今湖北秭归)、江陵途中。
②〔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
③〔明妃〕即王昭君,后人因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东北40里处,相传是王昭君的出生地。
④〔紫台〕即紫宫,汉宫名。
⑤〔朔漠〕北方流沙之地。
朔,北方。
⑥〔青冢(zhǒng)〕指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20里处。
传说边地多白草,唯独昭君墓上草色青青。
冢,坟墓。
⑦〔画图省(xǐng)识春风面〕从画像上可以约略看到她的青春容貌。
据《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因宫女很多,命画师一一画像供自己挑选。
宫女们为得到皇帝宠幸,纷纷向画师行贿,独有王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画师故意将她画丑了,未被召幸。
后匈奴单于呼韩邪来朝,求美人为阏氏(yānzhī),元帝派昭君去。
临行时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元帝很后悔,但已没有办法。
省识,约略认识。
省,约略。
一说,省识,辨识。
春风面,青春容貌。
⑧〔环@a空归月夜魂〕空有她的魂魄月夜归来。
这是说昭君已死葬沙漠,不得归汉,即使月夜魂归,也是徒然。
环?,古人衣带上系的玉佩,这里指代王昭君。
⑨〔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千载之下,琵琶弹奏的胡乐中,还分明诉说着她的怨恨。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完整版PPT课件

小结:
•显而易见,这两句与上两 句前后呼应,交叉衔接。 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 面”,才有昭君“一去紫 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 为昭君“空归夜月魂”, 才有“独留青冢向黄昏” 的凄凉。总之,对昭君悲 剧的根源做了明确的揭示。
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 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象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 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 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 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3.主旨:借古迹古 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漂泊之感和思念 故乡之情)。
这首诗写的什 么内容?
找出其中点明 感情的词语?
明确:怨恨
这首诗写的是昭 君的怨恨,但首联一 开始并没有写 她的怨恨,那写的是 什么?
首 联
“群山万壑赴荆门”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 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 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 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 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颔 联
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 怎样造成的?昭君那么美,元帝怎舍得 让她远嫁匈奴?
画图省识春风面 (毛延寿)
归根结底是由汉元帝 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颈 联
Hale Waihona Puke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 空”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 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 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 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 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 ,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 漓尽致。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 ,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 ,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 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

咏史怀古诗的情感主题
1、(古人)感慨身世,观照自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 之情;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悲叹年华消逝,时不 我待、壮志难酬
2、(古迹)抒发感慨,感伤兴衰(变迁):感慨盛衰 无常、昔盛今衰,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
3、(古事)借古讽今,劝诫世人:感慨国运衰微,忧 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 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3、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 冢向黄昏”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怎 么运用的?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对仗(对偶):“一去”对“独留”, “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 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 “紫台”对“青冢”,一 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鲜明。“连”对 “向”, “连”字写出边塞之景的荒凉,“向”字 写出对汉地的思念。 “朔漠”对“黄昏”,“朔漠” 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主要 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黄昏的天幕。
(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 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 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景抒情,借 古讽今,怀古伤今,即事议论,以小见大,抑 扬
(4)语言:含蓄蕴藉
(5)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如马嵬事变、 项羽自刎、安史之乱等),历史古迹(吴钩 乌衣巷 淮水 柳营 后庭花 六朝 金陵)
4、理性反思之理性分析,独抒机杼(客观评价)
思 知人论世
此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 (766年),杜甫漂泊寄居夔州正 从夔州奔赴江陵途中,途经荆州府 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昭 君村时所作。
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 唱。”
议: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杜甫《咏怀古迹(一)》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杜甫《咏怀古迹(一)》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
青年时期曾漫游三晋、吴越、齐、赵等地,追求功名,应试不第。
天宝十载(751)正月,玄宗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乃于九载冬预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十四载,授河西尉,不就,旋改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杜甫困守长安期间,尝居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世因称“杜少陵”。
安史乱起,曾陷贼中。
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自长安奔赴凤翔行在,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旋因疏救房琯,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后弃官流寓陇、蜀、湖、湘等地,所谓“漂泊西南天地间”。
其间曾卜居成都浣花溪畔,人又称“杜浣花”。
因代宗广德二年(764)剑南节度使严武表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两《唐书》有传。
杜甫生当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向被誉为“诗史”。
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律切精深,沉郁顿挫,后世尊为“诗圣”。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盛赞其“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现存诗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工部集》行世。
【原文】咏怀古迹(一)支离东北风尘际 [1] ,飘泊西南天地间 [2] 。
三峡楼台淹日月 [3] ,五溪衣服共云山 [4] 。
羯胡事主终无赖 [5] ,词客哀时且未还 [6] 。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7] 。
【注释】[1]支离:犹流离。
东北:指中原地区,与下“西南”相对。
自蜀言之,中原则在东北。
风尘:指战乱。
际:适当其时。
此句乃追忆安史乱时,自己在中原地区的流离生涯。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

二、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文。要求:读准字 音; 2、个别朗读诗文; 3、利用文下注释,在理解诗文内容 的基础上,把我好停顿、语调与感情, 体味情感,读出韵味。再齐读。
三、诗文鉴赏
阅读诗文,思考问题
问题(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请复述诗文大意。
明确: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 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 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 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 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 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 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为了他的野心,西施付出了美貌与青春,付出了爱情与爱 人!而她,只是勾践手中的一颗棋子! 有人说西施回国后被视为红颜祸水沉湖而死,有人 说她与范蠡泛舟远离。我宁愿接受后者,因为我不想一直 为人们津津乐道“卧薪尝胆”的勾践是这样一个忘恩负义 的小人。更重要的,我不想西施本是悲惨的人生以更悲惨 的故事结局。 (二) 汉宫内,汉帝御笔一点,王昭君被这漫不经心地一点, 历史却因此打了个回旋。和平与战争,文明与野蛮,交往 与厮杀,竟然都由一个女子柔弱的双肩来承担! 倾国倾城,汉帝盛怒之下,杀死毛延寿。她在汉帝懊 悔与不舍的目光中,一步步走汉宫,走向那茫茫的大漠, 走向不可知的人生……
问题(5)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 画,目的何在? 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从侧面烘托昭 君的形象——大气,坚韧,勇毅。两千多年前, 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 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 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 征。
问题(6)诗歌中间两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 诗句分析。 明确:对比、衬托,用典等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 剧。有“去”和“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 国,留在了不该留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 “生前”可以“识”却没有被“识”,“死后”不能 “归”却“魂归来”,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 寂,写得入骨三分;“紫台”与“青冢”对比,一个 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多么的悬殊!通过 “紫 台”,“朔漠”,“黄昏”,“青冢”等这些对比, 衬托出了王昭君生前的不幸与孤苦和死后的孤寂与冷 落,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画图省识春风面” 用了一个典故,写出了王昭君生前在汉宫不被赏识的 寥落。
唐诗《咏怀古迹》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赏析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释]①赴:奔赴。
形容群山连亘,势如快马奔赴。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明妃:王昭君,名嫱,汉元帝宫人,竟宁元年(前33)被遣嫁匈奴呼韩邪单于。
西晋时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又称明妃。
村:昭君村,据说在今湖北兴山县城南郊宝坪村。
②紫台:紫宫,指汉宫。
连:这里是联婚的意思。
朔漠:北方沙漠,匈奴所居。
青冢(zhǒng):指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
传说“胡中多白草,王昭冢独青,号青冢”(《归州图经》)。
③省识:察看。
春风面:美貌的容颜。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元帝命画工描绘宫女容貌,按图召幸,昭君不肯贿赂画工,遂被画工将画像点破,不得召幸。
后匈奴单于入朝求亲,元帝按图遣昭君前往。
临去时元帝召见昭君,方知容貌为后官第一,但已后悔莫及。
环佩:古时妇女佩饰,代指昭君。
④胡语:胡音。
指昭君既嫁胡人,其琵琶亦自演奏胡音。
《琴操》:“昭君在匈奴,恨帝始不见遇,乃作怨思之歌。
”曲中论:在乐曲中寄托情怀。
既点明昭君怨恨流传千载,也含蓄地说明了诗中也寄托着诗人不为朝廷所用、长期漂泊的怨恨。
[译文]千山万壑的体势好像要奔赴荆门山,在荆门山下还有王昭君出生和生活过的山村。
她一离开汉宫就直奔北方大漠,如今只留下了被黄昏暮色所笼罩的一座青冢。
(元帝)仅凭图像哪能知青春美貌,王昭君空虚的魂魄也会随着环佩响声在月夜归来。
王昭君千余年用琵琶弹出胡人的曲调,分明从曲子里能体味她的怨恨。
[简析]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起句不凡,但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些出人意外,由此可见昭君在诗人心目中的分量,值得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郑重地写她。
颔联诗人只用简短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雄浑有力,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颈联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尾联则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案(优秀7篇)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案(优秀7篇)《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2、朗读并且背诵全诗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朗读并且背诵诗歌教学难点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作的“诗史”特点。
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导学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岱宗()决眦()搔更短()不胜簪()2、填空杜甫,字,是我国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 ”。
二、指导学习研讨1、学习《望岳》1)情境导入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2)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3)检查预习情况4)整体感知a、播放录音《望岳》,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c、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d、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意境美。
5)探究赏析《望岳》a、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多媒体投影):b、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
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c、作者当时为什么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呢?d、合作探究: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2、学习《春望》1)整体感知a、播放录音《春望》,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

思考六: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 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 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 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 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 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主题探究
思考: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 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 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 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 恨曲中论。”
昭君之怨,昭君之恨,如此绵长,可它 只能借由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穿越千 载,萦绕在耳了。那撩人愁思的胡乐, 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尾联正面 写昭君的怨恨。
思考五 :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 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 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首联描绘了飞动变幻的群山万壑奔赴 荆门的景象,“赴”字运用了拟人手 法写活了山川山谷,以动写静,把迤 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 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而那里 是昭君生长的地方。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佩空归夜月魂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 思念故乡的幽怨。
画图省识春风面
请同学讲述这句诗相关的小故事
不仅是在怨恨画师无耻的行径,更 是在暗讽君王的昏庸糊涂
思考四: 有人说,颈联中的“空”字用得极好, 那么它好在哪里呢?
“空”,徒然之意,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 昭君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 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 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 多么强烈啊!一个 “空”字,将诗人的悲愤 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咏史怀古诗的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三步):
①弄清史实,作者“怀”什么“古” (写 了何人何事。如出现景物,分析景物的作用) ②领悟感情,要体会写作意图, 作者为什 么要写其人其事?推敲作者对这段历史,这 个古人的态度,情感是怎样的? ③分析写法,特别要注意分析对比手法和典 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怀古迹(其三)》题 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 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 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 不符?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 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 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 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 • •
(这 分种 析态 技度 巧运 )用
什 么 方 法 表 达
态事为
度 ( 体 悟 感 情 )
? 诗 人 在 诗 中 表 现 出 什 么
什 么 要 写 这 个 古 人 这 段 往
的所 (描 弄写 清的
鉴 赏 咏
史古 史
实人 诗
)、 三
往步
事骤
是
怎
样
学以致用:
西施滩 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 西施陷恶名。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试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 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 后心灵的孤独之情。
“环珮空归月夜魂” 中的“空”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 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 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 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 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 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 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给我们塑造的人 物是谁?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昭君在汉元帝的深宫时,不过是个失宠的宫女, 她风光出塞,做了千里草原之上最尊贵的国母, 对于我们今天一般人的理解而言,她应该是草原 逐日的千里驹上最幸福的那个人,又何来怨恨之 说呢?她怨什么?你是从那些诗句中读到的?
昭君怨恨什么?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 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 (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 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 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曾 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 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 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 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
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群山万壑赴荆门”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 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 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以动写 静,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 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 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 的何在?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 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 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 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 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 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 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 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 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 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 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 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 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 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 千古有同感焉。”
崔诗“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
罗诗“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借景抒情、比喻
对比、反问
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
西施 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注:据《史记》载,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 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贿赂吴国太宰伯嚭,送宝 器,美女(西施在其中)到吴国求和,从此越王 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 国。
1、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 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但立 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 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 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 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 但立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
崔道融的诗同情西施,为西施个 人鸣不平,立意较浅。
罗隐的诗写出了“家国兴亡自有 时”的自然规律,立意较深。
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 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 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昭君Leabharlann 诗人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 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 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 的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 也”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 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 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 什么?
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 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 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 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
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 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 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 的感慨。
环珮空归夜月魂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 思念故乡的幽怨。
画图省识春风面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 说,毕竟是一种不幸。 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 的呢?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 统治者的昏庸造成的。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 恨曲中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 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 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 说着她的怨恨!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 恨。昭君之怨,主要是一个远嫁女子 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