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种不良行为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

合集下载

青少年10种常见的违法行为

青少年10种常见的违法行为

青少年10种常见的违法行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行为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前途和命运,也会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但是,在成长过程中,一些青少年经常会犯一些违法行为,严重损害了自身和社会的利益。

本文列举了十种常见的青少年违法行为,希望引起广大青少年的注意。

1. 涉毒违法行为涉毒行为是极其严重的一种违法行为,在青少年中尤为突出。

吸毒不仅会严重危害身体健康,还会对社会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甚至导致死亡。

2. 盗窃行为很多年轻人经常出现盗窃行为,抢劫、入室盗窃等恶性犯罪也时有发生,这些行为是对他人财产权益的侵犯,将会遭受法律的严惩。

3. 鲁莽驾驶一些青少年在驾驶时常常不遵守交通规则,超速、闯红灯等鲁莽驾驶不仅会危及自身安全,也会造成交通事故,严重危害公共安全。

4. 打架斗殴打架斗殴在青少年中很常见,特别是在学校中更是频繁。

这些行为不仅容易引发暴力事件,还会给其他学生带来不安全感,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5. 黄赌毒行为黄赌毒行为是另一种普遍存在于青少年中的犯罪行为,赌博、黄色内容、色情传播等会对青少年的健康产生严重威胁,会带来负能量的影响。

6. 涉枪违法行为一些青少年经常会迷恋枪支暴力,不顾危险进行非法持有、制造、买卖枪支等涉枪违法行为,这严重犯罪不仅危害国家安全,还会严重伤及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7. 网络违法行为在信息发达的时代,不少青少年会在网络上涉嫌违法行为,如网络诈骗、黑客攻击、恶意篡改等。

这些行为不仅涉及到法律和道德问题,还对网络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8. 饮酒吸烟青少年时期,身体尚未完全发育,饮酒吸烟会对身体造成极大伤害,给自己的身体健康和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9. 携带管制刀具携带管制刀具、十字弩等危险物品很容易造成安全隐患,会对身边其他人的安全造成危害,不仅要承担法律责任,还会导致无尽的后悔。

10. 物品侵权青少年有时候也会涉及到物品侵权行为,如盗版、抄袭等等,这些行为是对知识产权的严重侵犯,并会对创作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不良行为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不良行为有

不良行为的危害
毒害人的身心健康 诱使人违法犯罪 破坏人的家庭幸福
创新思维
案例分析 如何让悲剧不再上演?
预防违法,杜绝不良行为的方法
树立强烈的责任感 依法自律,遵纪守法 正确对待父母和师长的教育 理解勇敢的真谛
收获平台
识别不良行为


不 良
认清不良行为的危害


预防违法、杜绝不良行为的方法
学以致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有:
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
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
多次偷窃; 吸食、注射毒品;
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生活中的不良行为有哪些危害呢?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杜绝不良行为
杨波
复习导入
什么是违法行为? 违反治安处罚法将受到哪些处罚?
案例分析
朴亮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 在他身上出现了哪些不良行为?
填写“扫雷”监督卡
什么是不良行为呢?
不良行为——容易引发未成年人 犯罪,严重违背社会公德,尚不 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不良行为有: 旷课、夜不归宿; 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填写“扫雷”监督 卡
实践作业
利用所学知识,各组制作一份海报,拟定一 份倡议书,倡议全校同学们远离不良行为,防 患于未然。 要求:1、注意格式,创新思维。

十种不良行为习惯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

十种不良行为习惯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

十种不良行为习惯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
在北京从事少年刑事审判工作19年、审判过832个失足孩子的法官妈妈尚秀云指出,家长特别要注意自己的孩子是否有下列10种行为,因为它们是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

一、夜不归宿往往使孩子处于危险境地
二、旷课是孩子走下坡路的信号
三、酗酒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促发因素
四、毒品将孩子引向毁灭
五、交友不慎容易走邪路
六、强拿硬要是犯罪的开端
七、贪小便宜容易“失足”
八、赌博是违法犯罪的重要诱因
九、偷拿家中钱财也是不良行为
十、学坏常从抽烟开始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

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

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A、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①旷课、夜不归宿;②携带管制刀具;③打架斗殴、辱骂他人;④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⑤偷窃、故意毁坏财物;⑥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⑦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⑧进入法律、法现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⑨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B、未成年人的严重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①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②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③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④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⑤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⑥多次偷窃;⑦参与赌博,屡教不改;⑧吸食、注射毒品;⑨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2、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及相应的法规条款规定:①严重不良行为表现: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十九条:有下列扰乱公共秩序行为之一,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一)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秩序,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二)扰乱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市场、商场、公园、影剧院、娱乐场、运动场、展览馆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的秩序的;(三)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只等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四)结伙斗殴,寻衅滋事,侮辱妇女或者进行其他流氓活动的;②严重不良行为表现: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二十条第(三)款:非法制造、贩卖、携带匕首、三棱刀、弹簧刀或者其他管制刀具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③严重不良行为表现: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一)款: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三)款:敲诈勒索公私财物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可以单处或者并处二百元以下罚款。

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指哪些行为

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指哪些行为

Those who are wise have long aspirations;(页眉可删)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指哪些行为1、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2、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3、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4、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5、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6、多次偷窃;7、参与赌博,屡教不改;8、吸食、注射毒品;9、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一、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指哪些行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本法所称“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一)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二)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三)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四)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五)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六)多次偷窃;(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八)吸食、注射毒品;(九)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二、如何矫治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有严重不良的,应当及时予以制止。

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相互配合,采取措施严加管教,也可以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

对未成年人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应当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或者原所在学校提出申请,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工读学校对就读的未成年人应当严格管理和教育,针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开展矫治工作。

未成年人的严重不良行为,构成违反治安管理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治安处罚。

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由政府依法收容劳动教养。

针对特殊情况的未成年人,该县政法机关联合关工委、共青团、教育部门及社区、村居帮教组织加强回访、对涉嫌刑事犯罪的未成年人落实跟踪考察制度,落实帮教措施。

全面普查九年义务教育,对一些因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失学、辍学的未成年人由相关职能部门落实专项救助资金,确保这部分未成年人能接受学校教育。

同时,积极开展系列温暖关爱和善美教育引导活动,传导社会正能量,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预防未成年犯罪法不良行为包括哪些方面

预防未成年犯罪法不良行为包括哪些方面

一、预防未成年犯罪法不良行为包括哪些方面(一)旷课、夜不归宿旷课是指学生无故不请假而缺课。

旷课是每个学校都不允许的违反校纪的行为。

夜不归宿是指未成年人未经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同意,脱离监护,夜不归家的行为。

夜不归宿一方面使得未成年人容易成为堕落者另一方面则因未成年人势单力薄而处于受侵害的境地,容易成为伤害、抢劫等违法活动的受害者。

(二)携带管制刀具未成年人携带管制刀具可能伤害别人,也可能被伤害,容易导致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者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携带管制刀具,一旦发现,应当予以没收,交公安机关处理。

管制刀具的范围包括匕首、三棱刀(包括机械加工用的三棱刮刀)、带有自动装置的弹簧刀(跳刀)以及其他类似的单刃、双刃、三棱刮刀。

只有依法规定的人员才能持有上述刀具。

(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未成年人有较强的好强心理,尤其是男性未成年人,往往通过打架斗殴、辱骂他人来获得一种快感和成功的感觉。

打架斗殴、辱骂他人会对是非辨别能力不强的未成年人产生极大的诱惑性和腐蚀性,而其他的未成年人为了不受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的“欺负”,也往往加入打架斗殴的行列,进而发展成为一个小群体,通过这个群体,每一个群体中的未成年人有了一种安全感。

同时,他们又会依靠这个小团体大胆地实施其他的不良行为,这种欲望的膨胀往往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是指利用轻微暴力、以暴力相威胁或者以其他手段相要挟的方法,迫使财物所有人或者保管人交出财物的行为。

(五)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偷窃是指用秘密的方法和手段,将他人的财物据为己有的行为。

故意毁坏财物是指出于故意将公私财物损毁或使其失去原有功能。

未成年人好攀比,虚荣心强,看到别人有的东西自己没有,当从家庭得不到满足时,有时便产生偷窃的心理,一旦偷窃成功,就满足了一时的虚荣心。

因此,预防未成年人偷窃的不良行为首先应从家庭开始,父母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履行好对子女的监护,注意防止孩子不良行为的产生。

孩子“变坏”的10大前兆(下)

孩子“变坏”的10大前兆(下)
七、贪小便宜容易“失足”
案例:上高一的小宝学习用功,也挺懂事。一天放学回来,小宝带回一个随身听。小宝对爸爸说:“这是我在一个食品店买汽水时在地上捡到的。”爸爸看到随身听有八成新,还是名牌,贪小便宜的爸爸再没问什么。一天傍晚,家里突然来了两个警察,将小宝和父母传唤到派出所,并对小宝的父亲说:“你的儿子涉嫌盗窃,依法决定对他刑事拘留。”原来,小宝买东西时,趁没人时将店主放在椅子上价值3000元的随身听偷走了。
九、偷拿家中钱财也是不良行为
案例:中学生小林趁邻居家没人,连续几次翻墙入院撬门盗窃,偷走邻居的现金5000余元,最后法院以盗窃罪判处小林有期徒刑。开庭审理前,法官召来被告人的母亲谈话,想了解到被告人犯罪的原因。这位母亲说,小林从小时候起就经常偷偷从家里拿钱,少则几十元,多则数百元。
法官分析:偷拿家中钱财虽然属于个别现象,但也不能够放任不管,否则家贼就发展成了盗窃犯。一家儿童心理咨询门诊的资料显示,44名有不同程度“偷窃”行为的孩子中,6.8%是在四五岁时拿家里的钱,63.7%发生在小学阶段,29.5%是12岁以后才有“偷窃”行为。
法官分析:这个案例很典型。因贪小便宜触犯法律的很多,一些孩子走上这一步,与其父母的影响有关。我接触了那么多少年犯,竟然发现每14个偷拿他人财物、犯盗窃罪的少年中,有13个的家长崇尚金钱、贪小便宜、斤斤计较。作为父母,一定要防微杜渐,让孩子从小养成不贪小便宜的良好习惯。
八、赌博是违法犯罪的些社会上的不良分子,并在他们的诱惑下多次参与赌博,还欠下500多元赌债。为了偿还赌债,赵佳多次手持三棱刮刀,强行劫取9名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人民币400余元。人民法院认定赵佳犯了抢劫罪,依法判处有期徒刑。
法官分析:中学生赌博是百害而无一利。一方面大量占用学习和休息时间,影响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另一方面也让未成年人产生贪欲。同时,赌博一上瘾,一旦形成习惯就难以改正,所以赌博是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素。未成年人由于争强好胜的心理比较强烈,在许多事情上喜欢占上风;又由于社会经验少,情绪容易冲动,所以往往容易受到引诱和怂恿而参加赌博,一旦学会赌博尝到刺激就可能形成赌瘾,成为参加赌博活动的常客。而父母远离赌博则是教育子女的最好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释义:第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释义:第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释义:第十四条第十四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一)旷课、夜不归宿;(二)携带管制刀具;(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五)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七)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九)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释义】本条是关于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不良行为和什么是“不良行为”的规定。

不良行为是引发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从司法实践的情况看,许多未成年人最终走上犯罪道路,都是从有不良行为开始的,一般有一个从劣迹到违法到犯罪的变化过程。

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纠正,很容易从实施不良行为逐步发展到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在查获的未成年刑事作案成员中,一般在10―12岁时即染有各种不良行为,13―14岁走上违法犯罪道路,14―17岁出现违法犯罪的高峰,18岁以后则往往成为违法犯罪的“主力军”。

因此,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中,从源头抓起是非常重要的,家庭、学校及社会各方面有责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从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开始,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蔓延。

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预防犯罪的立法,也都把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作为一个重要内容。

这次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除在总则第二条明确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外,还分两章对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矫治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作出具体规定。

本条主要规定了不良行为的定义和家庭、学校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不良行为的责任。

本条主要规定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关于不良行为的定义。

根据本条和本法第34条的规定,本法所称的“不良行为”,是指容易引发未成年人犯罪,严重违背社会公德,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种不良行为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目前,我国有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3.67亿。

但是,由于不良文化信息的渗透和腐蚀,由于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和丑恶的社会现象的影响,也由于学校、家庭教育的一些失误,青少年违法犯罪正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为了不让曾经给自己带来欢乐和希望的孩子步走向违法犯罪的歧途,从事少年刑事审判19年、审判过832个失足孩子的法官妈妈尚秀云在《法官妈妈给父母的90个建议》一书中还告诉家长,特别要注意自己的孩子是否有下列10种行为,因为它们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

(1)夜不归宿往往是孩子处于危险境地因为和大声斥责的父母争论了几句,16岁的小朱一气之下,冲出家门,整晚没回家。

“我知道他是赌气,第二天肯定回来。

”父亲对此并没在意。

果然,第二天傍晚小朱回家了。

可一周后,警察找上门来,小朱在夜不归宿的2个小时里抢劫了6名学生。

原来,小朱离家出走之后再网吧里通宵上网,还有的孩子选择去洗浴中心,这都需要钱,靠他们平时的零花钱肯定不够,于是他们就把手伸向了同学。

“不少例子表明,没有确切原因的夜不归宿,是邻近或正在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征兆之一。

”尚秀云说,“据调查,在100个未成年犯中,绝大多数犯罪行为是利用夜晚的时间完成的,而且不少违法行为实施后,他们都没回家。

”尚秀云指出,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缺乏生活经验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在不经家长同意或不告知家长的情况下,擅自外出并夜不归宿,一旦发生问题,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监护,还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侵害。

(2)旷课是孩子走下坡路的信号16岁的成成是体育学校学生,他对学习不是很感兴趣,经常和朋友出入网吧和游戏厅,逐渐发展到旷课逃学。

5月的一天,他们在一游戏厅玩,由于没有钱买游戏币,决定去“抢点钱”。

这时,一个衣着光鲜的少年进入他们视线,在讨要不成后对其拳脚相加,最后将起衣兜里的钱全部抢走。

“旷课是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一种。

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在查获的未成年犯中,一般在10到12岁即染有各种不良行为,13到14岁走上犯罪道路,14到17岁出现违法犯罪的高峰。

“尚秀云说,“尽管学生旷课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一些学生养成不良习惯,形成严重不良行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往往都是从旷课开始,旷课是学生走下坡路的重要信号,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尚秀云指出,解决孩子旷课、逃学问题应当是家、校共同配合。

从家长们方面来说还应从三个方面入手:家长首先要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要跟学习好的学生“结对子”、第三要加强与班主任的联系。

对于因受不良分子引诱、胁迫所致的旷课、逃学,家长则应及时与校方、治安机构联系,采取有效的措施。

(3)酗酒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促发因素暑假时,三名职业高中男生在一起玩耍,又找了一家小饭馆吃饭。

他们要了三瓶冰镇啤酒,兴高采烈地边吃边喝边聊。

等吃晚饭已经夜里11点多了,没有公共汽车了,可他们身上的钱又不够打出租车的。

怎么办呢?接着酒精的作用,有人提议:“干脆截辆出租车回家,不给司机钱。

”其余两人随声附和,还提出可以跟司机“要点儿钱”。

于是三人打了一辆出租车到僻静处,抢了司机的400元钱。

但却被巡警发现,三人当场被抓。

“据公安人员讲,在未成年人犯罪中,近30%的群殴、抢劫、强奸都与酗酒有关,很多未成年人在犯罪之前还喝酒壮胆。

另外,近50%的未成年人犯罪,使究竟直接诱发的。

”尚秀云说,“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远离酗酒是全社会的责任,家长手绣俺要转变对这种行为的宽容态度,与孩子已认识酗酒的严重危害,引导孩子的兴趣转移到健康的活动上。

同时,自己要以身作则,减少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

”(4)学坏常从抽烟开始“阿姨,求您一件事,能不能给我一支烟抽。

”几乎每次提审少年犯,尚秀云法官都能都能听到这样的话。

据海淀法院的调查,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绝大多数都一些不良行为,其中吸烟是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信号。

这是因为,吸烟不仅对未成年人身体产生危害,更重要的是能够“上瘾”。

“未成年人没有经济来源,学校禁止吸烟,绝大多数家长也反对孩子吸烟。

怎么办呢?为了满足烟瘾,他们就会通过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去弄钱。

”尚秀云说,“未成年人吸烟还容易诱发不良交友,从而容易被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利用,违法犯罪。

”(5)毒品将孩子引向毁灭张华今年16岁,父母忙于生计,对他从小就缺乏教育。

12岁那年,读完小学的张华便辍学在家,开始了流浪生活。

在社会上游荡的张华被贩毒分子盯上了。

为了引诱他贩毒,他们居然采用欺骗手段,让张华染上毒瘾。

为了能卖“烟”,张华不得不为毒贩子跑腿“送东西”。

在一次送货途中,张华被公安干警当场抓获。

来自有关方面统计,在中国吸毒人员中,青少年占74%,其中16岁以下的超过1万人。

而中国科学院、团中央发布的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因吸毒死亡者已达数万人之多,且吸毒人群又低龄化趋势。

尚秀云指出,尽管加强禁毒教育、重视对青少年的心理辅导等都能帮孩子远离毒品,但众多的教训却告诉我们,帮助孩子终生远离毒品的最好方法,是父母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而且要从小抓起,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要及时预防和矫治。

(6)交友不良容易走邪路15岁的魏明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刑,而较有不慎导致他走上了邪路。

据魏明自述,在同学的生日宴会上认识了出手大方的王大哥,王大哥经常请他去餐馆吃喝,带他去电子游戏厅玩游戏机,请他看录像,去营业性歌舞厅。

这让魏明备感新奇。

工作繁忙的父母没时间陪她,王大哥变成了魏明的好朋友和崇拜偶像。

过了一段时间,王大哥突然对维明说:“有一个小子总跟我过不去,我不便出面,你替我教训教训他,反正他也不认识你。

”被王大哥这么一蛊惑,原本老实听话的魏明手拿木棒,朝一个人的头上猛击一棒,导致其头部受了重伤。

“青少年处于成长阶段,心里极不稳定,他们大多活泼、好动,希望被人关爱、理解,一旦他们这些需求不能在家庭和学校得到时,就会到社会上去寻求。

”尚秀云说:“鉴于青春期少年的这些特点,家长一定要关注孩子的交友情况,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喜欢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这些人的品行怎样、家教如何、有无不良嗜好等,对于孩子在社会上交友,更要保持高度警惕,一旦发现不良的苗头,就要及时制止,以免铸成大错。

”(7)强拿硬要是犯罪的开端女孩叶子是初二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错。

对这么一个宝贝女儿,父母对其是百依百顺。

可是,在家里表现很乖的叶子,在学校却有时跟一个13岁的男孩一起,想必他们更小的学生索要零花钱,如果不给就动手打人。

叶子的父母对此哟苏有所察觉,但没有重视,只当是孩子之间的游戏,对叶子训斥几句、叶子撒谎说是借的过两天就还。

就这样,叶子依然我行我素,而且还告诉那些孩子不许告状。

有一次,叶子又和一个男生向另外一个男孩要钱,搜到钥匙后竟然跑到人家中拿走2000元钱。

因为此事,叶子被法院以抢劫罪犯处有期徒刑、缓刑。

“强拿硬要,是校园暴力的一种表现,多年来一直比较突出。

一般因为钱物不多,也就是批评、训斥亿吨,把钱物退还了事。

因为这种现象比较常见,又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所以实施这种行为的少年也不认为这是多么严重的问题。

”尚秀云说:“但等到他们养成了习惯,胆子大起来,索要的钱财多了,也就一脚踏入了犯罪的泥潭。

其中不乏一些学习尖子生。

因此,家长对孩子之间的索要钱物行为,决不能忽视、麻痹和放纵,一定要教育子女无以恶小而为之。

”(8)贪小便宜容易“失足”上高一的小宝学习用功,也挺懂事。

一天放学回来,小宝带回一台随身听。

小宝对爸爸说:“这是我在一个食品店买汽水时在地上捡到的。

”说这还把随身界上电源试了试。

爸爸看到随身听有八成新、效果不错还是名牌,贪小便宜的爸爸再没问什么。

一天傍晚,家里突然来了两个警察,将小宝和父母传唤到派出所,并对小报的父亲说:“你的儿子涉嫌盗窃,依法决定对他刑事拘留。

”原来,哀叹小便宜的小宝在去买东西时,趁机将店主放在椅子上花近3000元买的随身听偷走了。

“这个案例很典型。

因贪小便宜触犯法律的很多,一些孩子走上这一步,与其父母的影响有关。

我接触了那么多少年犯,竟然发现每14个偷拿他人财物、犯盗窃罪的少年中,有13个的家长崇尚金钱、贪小便宜、斤斤计较。

”尚秀云说,“作为父母,一定要防微杜渐,让孩子从小养成不贪小便宜的良好习惯,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不该得利益不占。

”(9)赌博是违法犯罪的重要诱因一个秋季的傍晚,一辆囚车在这17岁的赵佳向监狱方向驶去。

本是一所中学学生的赵佳为何落到这个地步?原来他在假期揭示了一些社会上的不良分子,并在他们的诱惑下多次参与赌博,还欠下500多元赌债。

为了偿还赌债,赵佳多次手持三棱刮刀,强行劫取9名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人民币400余元。

人民法院认定赵佳翻了抢劫罪,依法判处有期徒刑。

“中学生赌博是百害而无一利。

一方面大量占用学习和休息时间,影响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另一方面也让未成年人产生贪欲,养成好逸恶劳、尔虞我诈、投机取巧等不良品质;同时,赌博一上瘾,一旦形成习惯就难以改正,所以犯罪学家常常把赌博看作是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素。

”尚秀云说,“而未成年人由于争强好胜的心理比较强烈,在许多事情上喜欢占上风;又由于社会经验少,情绪容易冲动,所以往往容易受到隐忧和怂恿而参加赌博,一旦学会方法尝到刺激就可能形成赌瘾,成为参加赌博活动的常客。

鉴于赌博对未成年人的危害,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均规定了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而父母远离赌博则是教育子女的最好方式。

”(10)偷拿家中钱财也是不良行为中学生小林趁邻居家没人,连续几次翻墙入院撬门盗窃,偷走邻居的现金5000余元,最后法院以盗窃罪判处小林有期徒刑。

开庭审理前,法官招徕被告人的母亲谈话,想了解到被告人犯罪的原因。

这位母亲说,小林从小时候起就经常偷偷从家里拿钱,少则几十元,多则数百元。

“偷拿家中钱财虽然属于个别现象,但也不能够放任不管,否则家贼就发展成了盗窃犯。

”尚秀云说,“一家儿童心理咨询门诊的资料显示,44名有不同程度‘偷窃’行为的孩子中,6.8%是在四五岁时拿家里的钱,63.7%发生在小学阶段,29.5%是12岁以后才有‘偷窃’行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