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名词解释 (2)
中国的地理名词解释

中国的地理名词解释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地理特点和独特地貌的国家。
下面,将对中国的一些地理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地理概况。
一、黄河(Huang He)黄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它发源于中国西北地区青海省,流经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六个省份,最后注入渤海。
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摇篮”。
二、长江(Yangtze River)长江是亚洲最长、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它贯穿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水路之一。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省市,最终注入东海。
长江流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和工业基地。
三、珠江三角洲(Pearl River Delta)珠江三角洲位于中国广东省内,由珠江、江门、台山、赤坎、开平等地区组成,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群之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外贸重镇,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区之一。
四、西藏(Tibet)西藏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边境地区。
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中心。
西藏被誉为“屋脊上的世界”,拥有壮丽的雪山、广袤的草原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和研究者。
五、丝绸之路(Silk Road)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陆上交通通道,连接了中国、中亚、西亚和欧洲。
它的主要功能是丝绸和其他商品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对外开放的象征,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历史和文化遗址之一。
六、长城(Great Wall)长城是中国的一道重要的防御工程,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长城建于中国北方,沿着山脊延伸,总长度超过21,000公里。
它起到了保护中国北方边境的作用,并且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军事和文化角色。
总结:中国的地理名词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每个地理名词都与中国的发展和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
地理名词解释

地理名词解释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中国地理1.领海:以连接大陆岸上和沿海外缘岛屿上各基点之间的直线作为基线,由此基线起算,其外侧12海里以内的水域。
2.地貌格局:中国地貌格局是指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地貌单元,在平面上的排列组合与垂直向上的高低起伏。
3.青藏高原:位于南侧喜马拉雅山与北面的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之间,以及岷山、邛崃山、锦屏山以西的大网格中。
是全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的高原。
4.内蒙古高原:偏处北部内陆,气候干燥少雨,地表坦荡开阔,地形起伏和缓,是我国高原形态表现明显,高原面保存比较完整的高原。
5.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秦岭之间,由第四纪黄土沉积而成,受流水侵蚀,大部分地区沟壑纵横,梁峁遍地。
6.云贵高原:石灰岩分布广泛,气候温暖,,坝子众多,喀斯特地貌广布。
7.柴达木盆地:四大盆地中海拔最高,四周围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环抱,资源丰富,农牧业发达,有“聚宝盆”之称。
8.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盆地,气候极端干旱,植被稀疏,分布着我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9.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和阿尔泰山之间,是我国第二大盆地,盆地中分布着我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特沙漠。
10.四川盆地:青藏高原以东,巫山以西,南北介于大娄山与大巴山之间,盆地形态完整,紫红色砂、页岩广布,又称“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
气候温暖湿润,水系稠密,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向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11.东北平原:位于燕山以北,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之间,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以黑土面积大,沼泽分布广为特色。
12.华北平原:南北分别是大别山与燕山,西起太行山和伏牛山,东抵山东丘陵与黄、渤海,为我国第二大平原。
因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形成,所以也称黄淮海平原。
地势低平,地上河与河间洼地相间分布构成华北平原的特色。
13.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巫山以东的长江中下游沿岸,主要包括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呈串珠状东西分布,是我国第三大平原。
中国地理名词解释

1.梅雨:初夏季节在江淮地区经常出现的一种大范围的降水气候特征。
降水丰沛,相对湿度大、云量多、风力、大气闷热。
2.寒潮:冬半年降温幅度较大的大气现象。
标准日降温高于10度,温度天距平高于10度,温度页距平高5度。
3.伏旱:发生在七月下旬,八月上旬,即梅雨过后,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形成的干旱天气现象。
4.干湿度地带性:海陆分布及其对比关系形成了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差别,大陆内部和东西两岸各植被类型的差别,以及景观的干湿度差别,这种差别常呈经度分异的方向变化,故习称为经度地带性,或称为干湿度地带性。
5.滩涂:海陆之间的交接地带,其地貌沉积、土壤都与潮汐、海浪及泥沙来源密切相关。
6.黑潮(暖流):北太平洋副热带总环流系统中的西部边界流,具有流速强,流量大,流幅狭窄,延伸隧道,高温高盐等特征为其特色,其潮流因水色深蓝,远看似黑色,故谓黑潮。
7.冷岛效应:绿洲内部防护林和农作物使风速减速,蒸散强烈,使用相对湿度增加,下垫面的改变使温度变幅减小且平均值低于周围荒漠。
这些特点不仅有利于绿洲化过程持续进行,还对绿洲边附近的荒漠侵袭起着某种抑制作用。
8.土地资源:从自然属性看,是指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其性质取决于土地要素的组合关系和综合特点。
从社会属性看,是具有可促使发展农业生产的具有经济特征的社会财富。
9.地域分异规律:指整个景观或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按确定方向发生有规律的空间分异现象。
10.区域文化:形成于一定地区的地理单元内的,以一定地域概念为基础的相对明确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系统文化。
11.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沿传下来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中国地理_名词解释

中国地理一、名词解释1、地貌格局:中国地貌格局是指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地貌单元,在平面上的排列组合与垂直向上的高低起伏。
P202、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3、高原季风:从高原热力作用所引起的季节性风系来看,青藏高原地区冬季盛行辐散气流,夏季盛行辐聚气流,称“高原季风”。
P334、山谷季风:由于山谷及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顶,夜晚从山顶吹向山谷。
5、干燥度:是年潜在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用来表示某个地区的干湿状况的综合特征。
P456、积温:指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P407、华西秋雨:我国西部地区秋季多雨的特殊天气现象。
?8、凌汛:俗称冰排,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
9、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天阴有雨的自然气候现象。
10、伏旱:在伏天时期出现的干旱,称为伏(夏)旱,属于季风区灾害性气候。
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
伏旱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同时还影响工矿业用水、生活用水和航运事业;也因干热缺水,引发疾病,危害人、畜健康。
11、径流深:在某一时段内通过河流上指定断面的径流总量(W,单位:3m)除以该断面以上的流域面积(F,单位:2km)所得的值。
12、河道频率:以一直线截取某一地区,求取被直线切割的河道数与该直线长度之比。
13、清洁能源:指在能源生产、产品和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低污染或无污染、可循环再生使用的能源。
14、植被净第一性生长力(NPP):是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由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质总量中扣除自养呼吸后的剩余部分。
15、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16、胡焕庸人口界限:是一条大致相当于黑龙江省爱辉与云南省腾冲之间的连线,是东西人口分布的界线。
中国地理复习笔记二 赵济(2)

我国的山脉纵横交错,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走向,我国的山脉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青藏高原:全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内蒙古高原:地表坦荡开阔,高原面保存比较完整的高原。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梁峁遍布。云贵高原:起伏较为和缓 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盆地。植被稀疏,分布着最大的沙漠环盆地边缘,分布着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沃野绿洲,自古以来是联系“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第二级阶梯:主要由广阔的高原和盆地组成,其间也分布着一系列高大山地。自北而南分布着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
第三级阶梯:主要以平原丘陵和低山地貌为主。地势低平,沃野千里,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平原、丘陵和盆地五大类型,其中以山地和高原面积最大,其次是盆地、丘陵和平原所占的比例较少、山地高原为主体的地表结构
专题二
一、我国地形
三级阶梯明显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地势以巨大落差降低与第二级阶梯相连。
一、二级阶梯的分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岷山和横断山脉。二、三级阶梯的分界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
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雄居我国西部,号称世界屋脊。高原周围耸立着一系列高大山脉。地势以巨大落差降低与第二级地形阶梯相接。
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东北平原: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面积大、沼泽分布广。
华北平原:我国第二大平原,也称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包括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湖泊密布、河渠稠密、水田连片,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准噶尔盆地:全国第二大盆地,草场广阔,畜牧业发达,绿洲农业发达,城镇集中。
(完整版)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2),推荐文档

*7.为什么华北地区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
因为该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蒸发旺盛;该地区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该地区水污染严重。
8.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
Ⅰ范围:京、津、冀、鲁、豫、皖、苏五省二市,自古有“中原”之称。
Ⅱ形成:黄河、淮河、海河合力冲积而成,黄河是主力。
*9.我国最著名的“大火炉”有三个:南京、武汉和重庆。
请描述受此次强降水的影响,汉江的水文特征会出现的变化。
试分析汉江流域此次洪水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我国三大岛屿全部位于南方地区,包括我国第一大岛台湾岛、第二大岛海南岛及冲积形成的我国第三大岛屿崇明岛。
冲积岛是由河流中的泥沙沉积而成,因此也称沙岛。
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岛就是冲积岛。
冲积岛的特点是随时间推移会沿河流流向而无限延伸。
崇明岛自露出水面以来,正以每年
的速度向东海延伸,每年新增沙滩土地约500公顷。
随着时间推移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崇明。
中国的名词解释

中国的名词解释中国,一个古老而庞大的东方国家,这个名词具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重的含义。
它既是一个地理概念,指代一个具体的地区,也是一个民族概念,指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同时,中国还是一个历史名词,代表了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和灿烂的历史。
1. 地理概念中国,位于亚洲东部的一个国家,地理辽阔,地形复杂多样。
东临大海,北连蒙古和俄罗斯,西部与中亚国家接壤,南部与东南亚国家接壤。
中国的地理特点决定了它的气候多样,山川河流交错,地貌各异,形成了丰富的自然景观。
2. 民族概念中国这个词语还代表了一个庞大而多元的民族群体。
中国人民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中华民族是一个包容和融合的民族,由56个少数民族组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和传统,但又共同构成了中国这个大家庭。
中国人民有着独特的精神家园和文化认同。
中华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纽带,它包括了丰富多样的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礼仪等方面。
孔子的儒家文化、老子的道家思想、释迦牟尼的佛教教义等都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3. 历史概念中国这个名词还代表了一个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的历史见证了农耕文明的形成、封建制度的建立、科技文化的繁荣等诸多重要事件。
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如《史记》、《资治通鉴》等记录了中国历代的兴衰和发展。
中国的历史也有着众多的英雄人物和令人瞩目的成就。
从黄帝、尧舜到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如孔子、墨子、孟子、屈原、曹操等,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贡献深刻地影响着后世。
总结起来,中国这个名词具有丰富多样的含义。
它既是一个地理概念,指代一个独特的地区,也是一个民族概念,代表了庞大的中华民族。
同时,中国还是一个历史名词,代表了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
无论是在地理上、民族上还是历史上,中国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
通过深入了解中国这个名词,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个东方古国。
中国地理题库

《中国地理》考试卷(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 共20分)。
1. 中国地理的研究对象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地理环境三个组成部分。
2. 中国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到北仑河口, 长约1.8万千米。
3.影响我国气候形成冬季最主要的气压中心分别是阿留申低压、蒙古高压。
4. 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分别是内蒙古河口镇、河南省旧孟津。
5. 风景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两个方面。
6. 我国石油主要生成时期分别是古生代、中生代。
7. 人口年龄结构一般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8.中国近海中, 属内海的海区分别是渤海、琼州海峡。
9. 大运河由南而北沟通的水系分别是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水系。
10. 华北平原以黄河下游为界分为黄淮、淮海平原两部分。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 共6分)。
1. 长江和黄河均流径的省区是 B 。
A. 西藏B. 四川C. 湖北D. 甘肃2. 2010年“六普”人口最多的省区是 C 。
A. 山东B. 江苏C. 广东D. 四川3. 我国东部暖温带的地带性土壤是 A 。
A. 黄棕壤B. 棕壤C. 暗棕壤D. 红壤4. 丹霞地貌按成因是 A 。
A. 流水地貌B. 岩溶地貌C. 风成地貌D. 冰川地貌5.下列省区中, 煤炭资源最为丰富的是 D 。
A. 黑龙江B. 江西C. 河北D. 陕西6. “灵渠”水利工程修建发生在 A 。
A. 秦汉B. 隋唐C. 唐宋D. 三国时期三、填图题(每空1分, 共10分)。
请在中国空白图上, 填出下列地理事物。
①秦岭②太行山③昆仑山④南岭⑤黄土高原⑥渤海湾⑦杭州湾⑧天津市⑨合肥⑩重庆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 共42分)。
1.简述地势西高东低, 呈阶梯状分布的地理意义。
2. 学习中国地理的任务和目的包括哪些?3.根据浅层地下水埋藏条件, 分析其特点。
4. 简析新中国工业发展的特征。
5. 为什么说我国计划生育工作仍十分艰巨?6. 简析影响我国气候形成的地理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垂直地带性(vertical zonality):达到一定高度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及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岁高度增加而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
2、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即是可持续发展,包含了五个原则:发展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主权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3、沙漠化(desertification):在极端干旱、干旱与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的沙质地表条件下,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的影响,破坏了自然脆弱的生态系统平衡,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并逐步形成风蚀、风积地貌结构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
4、喀斯特石漠化(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所造成的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
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
5、城镇化(Urbanization):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
6、经济区划(division of economic zones):是指生产力整体布局框架,根据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规律、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特征的相似性、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或者依据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与任务分工,对国土进行的战略性区划。
7、纬度地带性(latitude zonality):指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自然带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伸展并按纬度变化方向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
8、经度地带性(longitudinal zonality):指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
也就是主要因水分条件的变化所致,又称“干湿度地带性”。
9、民族(nation):是指人们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10、景观(landscape):是由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以及人文要素组成的地理综合体,这个综合体典型地重复在地表的一定地带内。
11、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机体,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的总称。
生物多样性既是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的体现,也是生物资源丰富多彩的标志。
12、台风(typhoon):指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26℃以上广阔海面上的热带气旋。
世界气象组织定义:中心持续风速在12级至13级的热带气旋为台风或飓风。
)。
北太平洋西部地区通常称其为台风,而北大西洋及东太平洋地区则普遍称之为飓风。
13、梅雨(plum rains):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之间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此时段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
14、青藏高原季风(The Qinghai Xizang Plateau Monsoon):青藏高原面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有强大的热力差异,这对大气环流产生明显的热力作用。
这种由于高原同四周自由大气之间冬、夏冷热源作用差异所引起的特殊的气压场变化,形成了独特的冬夏季风向变化的高原季风现象。
15、旅游(travel):是指人类一项特殊的活动方式,人们为了休闲、娱乐、探亲访友或者商务目的等进行的旅行于地区、国家和国际之间,非定居的、暂时性移居,均可称为旅游。
16、地理工程(Geological Engineering):是人类利用与改造自然的一种工程行为,通常包括生态工程、环境保护工程、防灾减灾工程、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等。
例如三峡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工程等等。
17、三北防护林(three - north shelterbelt):它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包括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51个县(旗),总面积406.9×10*4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42.4%,规划造林3508 ×10*4平方公顷。
18、上海经济合作组织(SCO):简称上合组织(SCO),前身是“上海五国”会晤机制。
1996年4月26日,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会晤。
自此,“上海五国”会晤机制正式建立。
20XX年6月15日,“上海五国”首脑在上海举行第六次会晤,乌兹别克斯坦以完全平等成员身份加入“上海五国”。
随后,这六个国家元首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宣告六国间地区合作组织正式成立。
19、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成立于1989年。
宗旨是:保持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促进成员间经济的相互依存;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减少区域贸易和投资壁垒,维护本地区人民的共同利益。
截至20XX年9月,亚太经合组织共有21个正式成员和三个观察员。
20、西气东输(west east gas pipeline):我国距离最长、口径最大的输气管道,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东至上海。
全线采用自动化控制,供气范围覆盖中原、华东、长江三角洲地区。
自新疆塔里木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吐鲁番、酒泉、兰州、洛阳、南京等地区。
东西横贯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等9个省区,全长4200千米。
21、南水北调(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为了缓解中国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从南方调水到华北和西北地区,其工程分为三线调水,分别为东线、中线和西线工程。
东线从长江下游扬州取水,输向北京和天津;中线从湖北丹江口水库提水,送入北京、天津。
西线从青藏高原的金沙江取水补给黄河。
2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又称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沿江沿海“T”字带,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它由沿江城市带和杭州湾城市群构成,成员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嘉兴,镇江,常州,湖州,绍兴,南通,舟山,扬州,台州,泰州,合肥,马鞍山,衢州,金华,淮安,盐城22个城市。
(长三角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起镇江,东到海边,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是中国最大的综合型工业基地)
3、珠江三角洲城市群(Pearl River Delta):珠三角城市群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包括珠海、惠州、东莞、清远、肇庆、佛山、中山、江门、澳门等城市所形成的珠三角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中经济最有活力、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
24、京津冀(beijing-tianjin-hebei):位于东北亚中国地区环渤海心脏地带,是中国北方经济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
京津冀都市圈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廊坊、唐山等80多个县(市)。
土地面积约为20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约为1.5亿人,以汽车工业、电子工业、机械工业、冶金钢铁工业为主,是全国主要的高新技术和重工业基地。
25、胡焕庸线:关于中国人口地理分布密度特征的一个经典模型。
此线北起黑龙江省黑河,南达云南省腾冲划分中国人口分布为两个密度特征区,自北向南可按主要影响因素的差别划分为四段:爱辉—霍林河段、霍林河—榆林段、榆林—天水段和天水—腾冲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