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名词解释简答
中国的基本地理知识点

中国的基本地理知识点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国的基本地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中国的疆域1、我国的地理位置: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①从纬度位置看,南北跨纬度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有少数地区属热带,无寒带;②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西部与许多国家接壤。
东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国土辽阔:陆地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①我国陆上国界漫长,达2万平方千米,接壤的国家共有14个(顺口溜):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丹;南部还有缅老越。
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顺口溜):印尼马文菲日韩。
②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
我国海域分布有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6500多个。
我国领海的宽度是12海里。
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临海(从北到南):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海域面积300万平方千米;③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主要岛屿有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有六个海上邻国(自南向北分别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3、领土四至: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最南端:曾母暗沙;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南北跨近50个纬度,约5500千米,东西跨经度60多个纬度约5000千米,是一个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十分显著的国度。
二.中国的行政区划历史上的行政区划:现行行政区划: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
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中国旅游地理的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1.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的旅游活动及旅游业的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旅游景观:是指存在与旅游区内的自然和人文多种因素有规律地组合起来的有形或无形的地域综合体。
3. 中国园林:指在一定的地区内通过艺术手段和工程技术,改造地形、种植花木,建造房屋以及利用动物、气象等条件,创造出空间与时间相结合、无生机与有生机相结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既可游可赏、消除人体身心疲劳,又能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的所在。
4. 旅游资源:是作为旅游活动的课题而存在的,是旅游目的地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核心要素。
5. 旅游流:旅游者群体从旅游客源地向旅游目的地的连续空间位移称之为旅游流。
6. 旅游路线: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旅游经营者针对旅游客源市场的需求,凭借交通路线和交通工具,遵循一定原则,将若干旅游地的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等合理地贯穿起来,专为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而设计地游览线路。
7. 旅游地:就是旅游者停留并开展旅游活动的旅游目的地与旅游供给地域综合体。
它是以一定规模的旅游资源为核心,以综合性的旅游设施为凭借,以可进入性为前提的旅游活动与旅游服务地域组合。
8. 古园林:是由山石、水体、生物、建筑等构景要素组成,具有生活、游憩和观赏功能的人为造景园地,也是融建筑、绘画、文学、书法、金石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品。
9. 岩溶地貌指可溶性的沉积岩,在以水的溶蚀为主的内外力作用下所形成的特殊地貌类型。
10. 旅游容量又称旅游承载能力或特定范围内的合理旅游规模。
指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 旅游区在某一时间段内, 其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所能承受的旅游及其相关活动在规模和强度上的最大极限值。
11. 旅游规划:是对旅游业及其相关行业未来的设想和策划。
旅游规划应根据旅游市场需求, 尽可能合理而有效地分配与利用一切旅游资源以及环境、交通、接待服务设施、人力和资金等社会条件, 向旅游者提供满意的旅游地和旅游产品, 从而达到发展旅游业、实现旅游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目的.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传承的、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 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13. 民风民俗旅游资源:是指那些突出表现了每个民族特点和他们所居住地区地方性特征的因素, 从显而易见的建筑、服饰、饮食、礼仪、节庆活动、婚丧嫁娶、文体娱乐、乡土工艺, 到需要细心观察、深入体会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道德观念、审美趣味等。
中国地理习题

二、读图填图
1、在政区图上绘出西气东输工程的主干道
三、论述题
1、中国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对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2、论述中国水资源与人口、耕地及矿产的匹配关系?
3、评述中国矿产资源结构与开发。
4、论述中国土地利用格局与地貌、降水的关系。
5、分析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的条件及双赢战略。
1、在地图上填注我国主要的水系。
第六章 中国的植被与土壤
一、名词解释
1、富铝土 2、湿成土 3、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4、干湿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二、简答题
1、我国植被与土壤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我国植被与土壤有哪些垂直带谱及其特点?
3、我国植被与土壤主要水平分布规律及其制约因素?
4、分析垂直带谱特点及水平带谱的关系。
3、简述我国四季的划分及其主要类型。
4、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5、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哪些?
6、分析我国雨带的移动与旱涝灾害之间的关系。
三、读图绘图题
1、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
四、论述题
1、为什么中国的旱涝灾害发生频率高,灾情严重?
2、试述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铁路的基本格局。
2、国家干线公路是如何编号命名的?规划的“五纵七横”高速公路具体有哪些?
3、如何分析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以青藏铁路为例。
4、为什么自然环境是商业网点形成和发展的前提。
三、论述题
1、论述交通运输业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十五章 中国旅游、城市地理
一、名词解释
2、我国近海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3、中国海洋资源的主要优势是什么?
地理名词解释

地理名词解释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中国地理1.领海:以连接大陆岸上和沿海外缘岛屿上各基点之间的直线作为基线,由此基线起算,其外侧12海里以内的水域。
2.地貌格局:中国地貌格局是指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地貌单元,在平面上的排列组合与垂直向上的高低起伏。
3.青藏高原:位于南侧喜马拉雅山与北面的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之间,以及岷山、邛崃山、锦屏山以西的大网格中。
是全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的高原。
4.内蒙古高原:偏处北部内陆,气候干燥少雨,地表坦荡开阔,地形起伏和缓,是我国高原形态表现明显,高原面保存比较完整的高原。
5.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秦岭之间,由第四纪黄土沉积而成,受流水侵蚀,大部分地区沟壑纵横,梁峁遍地。
6.云贵高原:石灰岩分布广泛,气候温暖,,坝子众多,喀斯特地貌广布。
7.柴达木盆地:四大盆地中海拔最高,四周围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环抱,资源丰富,农牧业发达,有“聚宝盆”之称。
8.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盆地,气候极端干旱,植被稀疏,分布着我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9.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和阿尔泰山之间,是我国第二大盆地,盆地中分布着我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特沙漠。
10.四川盆地:青藏高原以东,巫山以西,南北介于大娄山与大巴山之间,盆地形态完整,紫红色砂、页岩广布,又称“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
气候温暖湿润,水系稠密,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向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11.东北平原:位于燕山以北,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之间,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以黑土面积大,沼泽分布广为特色。
12.华北平原:南北分别是大别山与燕山,西起太行山和伏牛山,东抵山东丘陵与黄、渤海,为我国第二大平原。
因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形成,所以也称黄淮海平原。
地势低平,地上河与河间洼地相间分布构成华北平原的特色。
13.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巫山以东的长江中下游沿岸,主要包括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呈串珠状东西分布,是我国第三大平原。
中国地理的详细介绍

中国地理的详细介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东方大国。
地理环境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国地理环境多样丰富,山川河流交错,气候多样变化,地理条件极为复杂,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地理环境最为丰富、多样的国家之一。
一、地理位置中国地理位置位于东亚,地处北半球的东经73°34'至135°11',北纬18°03'至53°33'之间。
东临太平洋,南濒南海,西邻阿尔泰山脉、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北接蒙古国、俄罗斯。
地域界定上,中国包括内地和海洋两个范畴。
内地包括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东、中南六大地区;海洋面积广阔,辐射范围广泛,东、南、北三面临海,海岸线绵延3.58万公里,拥有11个海港。
二、地势地形中国地大物博,地势变幻,地形多样。
在地势上,中国大致呈现出四大地形形态:青藏高原、广大的内陆盆地、雄伟壮观的大山区、丰富的丘陵和平原区。
青藏高原为世界最大高原,覆盖面积为250万平方公里,绵延2500多公里。
高原地势平均海拔4500米,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
内地盆地广泛分布,有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盆地等,盆地总面积约33.7万平方公里。
大山区包括东北山地、大别山区、秦岭巴山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山脉众多,呈南北走向,蜿蜒数千里。
丘陵和平原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形成了中国的主要农业区。
三、气候特点中国气候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中国气候分带特征明显:北方温带季风气候、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青藏高原次大陆型气候、西北干旱气候。
北方温带季风气候地域广泛,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与珠江流域,气候温和湿润。
青藏高原寒冷干燥,冬季漫长,夏季短暂。
西北干旱气候,降水稀少,气温变化较大。
四、水系地貌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丰富水资源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湖泊、河流和海洋。
中国地理名词解释

1.梅雨:初夏季节在江淮地区经常出现的一种大范围的降水气候特征。
降水丰沛,相对湿度大、云量多、风力、大气闷热。
2.寒潮:冬半年降温幅度较大的大气现象。
标准日降温高于10度,温度天距平高于10度,温度页距平高5度。
3.伏旱:发生在七月下旬,八月上旬,即梅雨过后,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形成的干旱天气现象。
4.干湿度地带性:海陆分布及其对比关系形成了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差别,大陆内部和东西两岸各植被类型的差别,以及景观的干湿度差别,这种差别常呈经度分异的方向变化,故习称为经度地带性,或称为干湿度地带性。
5.滩涂:海陆之间的交接地带,其地貌沉积、土壤都与潮汐、海浪及泥沙来源密切相关。
6.黑潮(暖流):北太平洋副热带总环流系统中的西部边界流,具有流速强,流量大,流幅狭窄,延伸隧道,高温高盐等特征为其特色,其潮流因水色深蓝,远看似黑色,故谓黑潮。
7.冷岛效应:绿洲内部防护林和农作物使风速减速,蒸散强烈,使用相对湿度增加,下垫面的改变使温度变幅减小且平均值低于周围荒漠。
这些特点不仅有利于绿洲化过程持续进行,还对绿洲边附近的荒漠侵袭起着某种抑制作用。
8.土地资源:从自然属性看,是指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其性质取决于土地要素的组合关系和综合特点。
从社会属性看,是具有可促使发展农业生产的具有经济特征的社会财富。
9.地域分异规律:指整个景观或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按确定方向发生有规律的空间分异现象。
10.区域文化:形成于一定地区的地理单元内的,以一定地域概念为基础的相对明确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系统文化。
11.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沿传下来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中国历史地理蓝勇版课后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解释and简答【沿革地理】记述并考证历史时期疆域和政区等的沿袭与变革的领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前身。
沿即沿袭,革即变革,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制度、地方名称和方位、水道名称和流经的沿袭和变革。
沿革地理在我国有古老的传统,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发展到清代乾嘉时成为一门显学,出现钱大昕、王鸣盛、赵翼等名家,清末杨守敬则是传统沿革地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编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二千年来沿革地理的最后终结。
第一章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1.简述近1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可参考名词解释)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
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
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即幅度的波动现象。
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
2.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两次气候温暖期, 中唐以后中原王朝失去西域的控制权, 也是与气候变化分不开的。
事实上, 隋唐温暖期于中唐后结束。
我们后来的研究证明, 中唐后期的较寒冷阶段是短暂的, 大约维持了一年。
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短期的寒冷事件, 对中原势力退出西域起了决定性作用。
两次气候温暖期, 即两汉温暖和隋唐温暖期, 对应于强大的中原王朝, 这种王朝, 至少在其前期将它的势力范围有效地伸展到了中国的西域及中亚。
中国地理 名词解释简答

10、伏旱:?
11、径流深:在某一时段内通过河流上指定断面的径流总量(W,单位: )除以该断面以上的流域面积(F,单位: )所得的值。
12、河道频率:以一直线截取某一地区,求取被直线切割的河道数与该直线长度之比。
13、清洁能源:指在能源生产、产品和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低污染或无污染、可循环再生使用的能源。
20、发生学原则:指所划分的区域要具有成因的一致性和区域发展的共同性。P219
21、区域共轭性原则:强调每个具体的区划单元都要求是一个连续的地域单元,不能存在着独立于区域之外而又从属于该区的单元。P219
22、经济区划原则:是反映经济地理区域分异的基本法则,是进行经济区划的指导思想,也是选取区划指标、建立等级系统的基本准绳。P259
10、简述我国人口密度时空格局变化P103
答:①距海越远人口密度越稀疏。
②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山区与高原人口稀少。
③温暖湿润地区人口多,寒冷干燥地区人口少。
④人口密度增加与耕地分布、城镇发展直接相关。
11、简述我国人口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
答:①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
②出生缺陷人口居高不下
③人口老年化
④人口的机械迁移带来的社会问题
⑤流动人口子女问题
⑥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的增长对我国人口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12、简述我国人口结构面临的主要难点
答:①人口整体素质不高
②流动人口规模宏大
③出生的性别比持续攀升
④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增大
⑤艾滋病蔓延相当严重
13、简述“胡线”四段法各段的影响因素及自然地理特征P107
答:
影响因素
“胡线”以东
“胡线”以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理一、名词解释1、地貌格局:中国地貌格局是指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地貌单元,在平面上的排列组合与垂直向上的高低起伏。
P202、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3、高原季风:从高原热力作用所引起的季节性风系来看,青藏高原地区冬季盛行辐散气流,夏季盛行辐聚气流,称“高原季风”。
P334、山谷季风:由于山谷及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顶,夜晚从山顶吹向山谷。
5、干燥度:是年潜在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用来表示某个地区的干湿状况的综合特征。
P456、积温:指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P407、华西秋雨:我国西部地区秋季多雨的特殊天气现象。
?8、凌汛:俗称冰排,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
9、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天阴有雨的自然气候现象。
10、伏旱:?11、径流深:在某一时段内通过河流上指定断面的径流总量(W,单位:3m)除以该断面以上的流域面积(F,单位:2km)所得的值。
12、河道频率:以一直线截取某一地区,求取被直线切割的河道数与该直线长度之比。
13、清洁能源:指在能源生产、产品和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低污染或无污染、可循环再生使用的能源。
14、植被净第一性生长力(NPP):是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由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质总量中扣除自养呼吸后的剩余部分。
15、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16、胡焕庸人口界限:是一条大致相当于黑龙江省爱辉与云南省腾冲之间的连线,是东西人口分布的界线。
P10017、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为原则,以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18、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
19、地域分异:指整个景观或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按确定方向发生有规律的空间分异的现象。
P217 20、发生学原则:指所划分的区域要具有成因的一致性和区域发展的共同性。
P21921、区域共轭性原则:强调每个具体的区划单元都要求是一个连续的地域单元,不能存在着独立于区域之外而又从属于该区的单元。
P21922、经济区划原则:是反映经济地理区域分异的基本法则,是进行经济区划的指导思想,也是选取区划指标、建立等级系统的基本准绳。
P25923、土地退化:是指在自然和人类因素驱动下,土地质量变劣、土地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过程。
(通常表现为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地退化、盐渍化、土壤肥力下降和土壤污染等土地退化过程。
)P27824、草地退化:是自然或人为因素驱动下的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
P27825、台风:是热带气旋中强度最大的一种,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者副热带海洋上的气旋性涡旋。
P332 26、寒潮: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向南侵袭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
27、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由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所致的一种较为常见的自然现象。
(主要发生在沙漠及其临近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
)P33728、风暴潮:是指有强烈大风扰动而引起的海平面异常升高使海水漫溢上陆而酿成灾害的现象。
P342 29、赤潮:是海洋中某些微型生物(通常为浮游植物),在特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集聚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
P34330、地理工程:是人类利用与改造自然的一种工程行为,通常包括生态工程、环境保护工程、防灾减灾工程、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等。
P399二、简答题1、简述我国地理景观特征P13答:①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盆地、高原、平原在空间上镶嵌分布,与水热条件呈现出的地域差异共同构成一幅复杂多样的地理景观。
②中国地理景观的地域差异首先表现为东西差异,其次表现为南北差异。
③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势起伏巨大,使水平地带性自然景观破碎化。
④起源古老的自然景观成分,使现代自然景观与遗存自然景观叠置或交织在一起,导致地理景观更加复杂多样,地域差异更为突出。
⑤在自然景观多样和区域分异的基础上,由于广泛而深刻的人类活动,使中国地理景观更加复杂多样。
总之,中国地理景观复杂多样,显示在地带性、地域性、地方性以及城乡之间,农牧、林牧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2、简述我国地理过程特征P14答:①气候季节变化明显②季风降水不稳定③构造运动活跃④地表起伏显著⑤易侵蚀的地表物质分布广泛3、简述中国地势的地理意义P24答:①中国西高东低、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控制着大河的走向,对河流的影响最显著。
②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水力资源丰富,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发。
③使中国季风区域的河流更明显地反映了大陆性河流水文动态的特点。
④陡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形障碍。
4、简述中国气温分布的基本特征P36答:①冬寒冷夏暖热。
冬季气温低,南北温度差异大;夏季暖热,南北温度差异小。
②气温年较差大,四季分明。
③年平均气温较同纬度地区偏低,北冷南热,平原暖,高原冷。
5、简述中国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P42答:①降水量有东南向西北减少②降水季节分配不均③降水变率大6、写出我国东部季风区植被的纬向地带性P49、P51 答:热带季雨林及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寒温带落叶针叶林7、写出我国暖温带土壤的经向地带性P51答:棕壤—褐土—栗钙土—灰钙土—灰漠土8、简述近15年来我国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变化P66 答:①南方及黄淮海平原等传统耕作区耕地在减少,而东北、西北和华北等农林、农牧交错带和绿洲区耕地在增加。
②林地与耕地间的转化,表现为林地分布区域收缩和面积减少,即林地转变为耕地的程度更强;而林地与草地之间相互转化的面积都较大。
③草地除了与耕地、林地之间发生相互转变外,还与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之间有相对显著的变化。
④水域面积略有增加,主要空间分布特征为东北地区水域面积减少,山东、浙江、广东和洞庭湖地区水域面积扩大。
⑤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人口稠密的东南沿海和平原地区,以占用耕地为主要表现形式。
9、简述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P67答:①黄淮海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及四川盆地主要是城乡建设用地显著扩张;②东北山区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以林地和草地的开垦为显著特点,东北平原以旱地、水田的相互转换为主;③华北山地、黄土高原区及秦岭山区草地开垦、退耕还林还草及撂荒现象并存;④东南、华南山地丘陵区林地面积明显扩大;⑤华中湖泊密集地区退垸还湖明显,华中丘陵区毁林与造林同时存在;⑥四川盆地周边山地、贵州及云南西部地区林地减少,云南中部地区以退耕还林还草和草地向林地的转换为主要特点。
从总体上说,西南地区以林地的变化为主要特征;西北干旱与绿洲农业区,传统绿洲边缘部分土地被开垦为耕地,同时绿洲内部的原有耕地因土地退化而撂荒。
10、简述我国人口密度时空格局变化P103答:①距海越远人口密度越稀疏。
②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山区与高原人口稀少。
③温暖湿润地区人口多,寒冷干燥地区人口少。
④人口密度增加与耕地分布、城镇发展直接相关。
11、简述我国人口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答:①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②出生缺陷人口居高不下③人口老年化④人口的机械迁移带来的社会问题⑤流动人口子女问题⑥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的增长对我国人口安全带来严重影响12、简述我国人口结构面临的主要难点答:①人口整体素质不高②流动人口规模宏大③出生的性别比持续攀升④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增大⑤艾滋病蔓延相当严重13、简述“胡线”四段法各段的影响因素及自然地理特征P107答:14、简述中华民族的地理分布特点P112答:①东半部汉族聚居、西半部少数民族集中。
②各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③汉族聚居于平原和丘陵,少数民族多分布于山地和高原。
④城镇人口的民族构成比乡村复杂。
15、简述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P128答:①类型齐全,分布广泛。
②总量大,人均量少。
③数量减少,后备不足。
④质量差异较大,优质自然资源比重小。
⑤可更新自然资源质量降低,影响生态环境。
16、我国经济作物分布的特点P137答:①以橡胶、咖啡为代表的热带作物,分布具有明显地带性,呈小面积集中种植,主要分布在云南、海南等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地区。
②以甘蔗、柑橘、茶叶为代表的喜温作物分布集中程度较高,主要在亚热带与热带地区。
③棉花、花生、芝麻、麻类、烤烟等作物地带性分布不明显,但种植区相对集中。
④蔬菜、花卉等鲜活产品,分布广泛。
从动态变化看,棉花的分布趋于集中,甜菜、烟草等趋于分散,使经济作物布局发生新变化。
17、简述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P151答:①人均地均量少、时空分布不均。
②部分地区工程供水能力不足。
③全国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水源污染严重。
18、简述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具体表现P151答:①水量较充足但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工程型缺水。
②干旱半干旱地区、北方地区、枯水季存在水量性缺水。
③经济较发达地区、人口集中区存在水质型缺水现象。
④许多城市出现混合型缺水现象。
19、简述我国如何构建安全可持续的能源保障体系P162答:①立足于国内资源,建立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的安全供应体系。
②要积极发展国际贸易,建立稳定的供应体系。
③要建立能源储备体系,提高应对供应中断的能力。
20、简述我国能源工业发展趋势答:整体西移,采用重点倾斜与地区协调发展相结合的模式,形成七个能源基地的总体框架。
七个能源基地:①以山西为中心的全国重化工基地;②以内蒙古东部为主体的东北能源基地;③以大庆为中心的石油化工基地;④鲁西南、皖北为主体的能源基地;⑤以豫东为中心的煤炭、石油综合基地;⑥以长江上、中游及其干流区域为主体水能基地;⑦以川南、黔西、滇北为中心的煤炭能源基地。
21、简述我国矿产资源内部组合的特点P166答:①贫矿多富矿少,共(伴)生矿多、独立矿少。
②大矿少、中小型矿多,坑采矿多露采矿少。
③对于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的许多矿产资源,组合条件不佳。
④中国目前矿产资源的产出率、回收率、综合利用率偏低。
22、简述我国矿产资源组合的省际差异P167答:①冀、辽、晋、新、滇、鲁、豫、川、皖、蒙等十个省区,矿种配套好,有储量丰富的重要矿产和能源保障。
②黑、黔、陕、宁等四省区矿种配套较差,但是有储量相当丰富的能源资源。
③湘、甘、粤三省矿种虽多,但储量不丰、缺乏能源。
④矿种不多且能源有限,但少数矿产较丰,如桂(铝)、赣(铜)、鄂(铁)、青(钾)、藏(铜)。
⑤而浙、闽、苏、吉、琼和京津沪则属于矿种少、储量小、能源缺乏的地区。
23、简述目前我国人类遗产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P177 答:①自然灾害和自然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