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概论读书笔记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第二版)读书笔记《新媒体概论》新媒体概论/宫承波主编. —2版.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10什么是新媒体?关于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40年前。
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高尔德马克(P.Goldmark)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EVR)商品的计划书,他在计划书中将“电子录像”称作“New Media”,“新媒体”概念由此诞生。
美国《连载》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美国新媒体研究专家凡·克劳斯贝(Vin Crosbie)认为,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则认为,所谓新传媒,或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
它除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
互联网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提供和发布者。
包括数字化、互联网、发布平台、编辑制作系统、信息集成界面、传播通道和接受终端等要素的网络媒体,已经不仅仅属于大众媒体的范畴,而是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合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方式,以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功能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
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把“数字化”和“互动性”作为新媒体的主要标准。
首先,“新媒体”是一个时间性概念。
在媒介发展史上,每一次媒介技术的变革和物质形态的诞生。
其次,“新媒体”是一个技术性概念。
当下的新媒体指的是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兴科技而产生的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系列新的工具或手段,其种类可谓丰富多彩,目前受到关注的不下几十种,其中有的属于新的媒体形式,有的则属于新的硬件、新的媒体软件或新的信息服务方式。
从传播学视角看,它们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可以称作新兴媒体,是新媒体的典型形态,以改变传播形态为主要诉求点,强调体验和互动,内容生产日趋分散化和个性化。
新媒体概论笔记 浙江大学

新媒体概论韦路目录第一章新媒体导论 (9)1.1 什么是新媒体 (9)1.1.1新媒体的定义 (9)1.1.2 新媒体的特征 (10)1.1.3 新媒体的形式 (10)1.1.4 新媒体的内容 (11)1.2 新媒体的历史 (11)1.2.1前新媒体时代:长 (11)1.2.2计算机时代 (11)1.2.3 Web1.0:人类进入互联网的第一个阶段 (12)1.2.4 Web2.0 (12)1.2.5 Web3.0 (13)第二章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 (13)2.1技术决定论 (13)2.1.1.媒介偏向论: (13)2.1.2 媒介即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14)2.1.3 传播时代论:倾向通过媒介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 (14)2.2 社会决定论 (15)2.2.1 技术决定论的反思 (15)2.2.2 社会决定论的提出 (16)2.2.3 油门-刹车模式 (16)2.3 技术社会互动论 (16)2.3.1诞生期 (17)2.3.2成熟期 (17)第三章新媒体的采纳与扩散 (19)3.1 社会学习论 (19)3.1.1 社会学习过程 (19)3.1.2 社会榜样概念 (19)3.1.3 自我效能理论 (19)3.2 创新扩散论 (20)3.2.1 技术创新的特性 (20)3.2.2 创新采纳的过程 (20)3.2.3 创新采纳的受众 (20)3.3 技术接受论 (21)3.3.1 理性行为理论 (21)3.3.2 技术接受模型 (21)3.3.3 权衡需求理论 (22)第四章新媒体的伦理与法制 (22)4.1 新媒体伦理 (22)4.1.1 网民伦理 (22)4.1.2 行业伦理 (24)4.2 新媒体法制 (26)4.2.1 知识产权 (26)4.2.2 网络色情 (26)4.2.3 个人隐私 (27)4.3 其他控制手段 (28)4.3.1 市场控制 (28)4.3.2 技术控制 (28)第五章新媒体的社会结构影响 (29)5.1 网络社会 (29)5.1.1 网络历史 (29)5.1.2 网络类型 (31)5.1.3 社会特征(大众社会 VS 网络社会) (32)5.1.4.1 社会关系:开放性 (32)5.1.4.2 社会关系:复杂性 (32)5.1.4.3 社会关系:无标度(Scale-free) (33)5.1.4.4 社会关系:弱关系(Weak Ties) (33)5.2 阶层结构 (34)5.2.1.1 阶层理论—马克思 (34)5.2.1.2 阶层理论—马克思.韦伯 (35)5.2.1.3 阶级理论(革新发展)—布尔迪厄(Bourdieu) (36)5.2.2 阶层变迁 (38)5.2.3 阶层目标 (39)5.2.4 阶层认同 (39)5.2.5 新媒体与阶层认同 (39)5.3数字鸿沟 (40)5.3.1.1接入沟——概念层次 (40)5.3.1.2 接入沟(国家层面) (41)5.3.1.3 接入沟(个体层面) (41)5.3.2.1 使用沟(信息娱乐) (41)5.3.2.2 使用沟:多模态网络使用 (42)5.3.3.1 知识沟:经典假设(Knowlege Gap) (43)5.3.3.2 知识沟:新媒体与知识沟 (44)第六章新媒体的政治影响 (45)6.1 网络参与 (46)6.1.1 网络赋权 (46)6.1.2 社会运动 (47)6.1.3社会运动的情感动因 (48)6.1.4.1 动员机制-悲情 (48)6.1.4.2 动员机制-戏谑 (48)6.1.4.3 动员机制-道德震撼 (49)6.1.5.1 微博参与-校车事件 (49)6.1.5.2 微博参与-公共知识 (49)6.1.5.3 微博参与-行为模式 (50)6.1.5.4 微博参与-研究结论 (51)6.2 网络治理 (51)6.2.1 网络治理 (51)6.2.2 信任机制 (52)6.2.3 协调机制 (53)6.2.4英美实践-信息发布 (53)6.3 电子政务 (54)6.3.1 电子政务 (54)6.3.2 发展阶段 (55)6.3.3 绩效评估 (55)6.3.4.1 政务微博发展 (56)6.3.4.2 政务微博误区 (56)6.3.5.1 政务微信发展 (57)6.3.5.2 政务微信优势-信息发布 (57)6.3.5.3 政务微信优势-公共服务 (57)6.3.5.4 政务微信优势-危机管理、监督政府 (57)第七章新媒体的经济影响 (58)7.1 信息经济 (58)7.1.1 信息经济的概念 (58)7.1.2 信息经济的指标 (59)7.1.3 信息经济的特征 (59)7.1.4.1 信息经济的层次-知识阶层 (60)7.1.4.2 信息经济的层次-知识经济 (61)7.1.4.3 信息经济的层次-智能经济 (62)7.2 创意产业 (62)7.2.1 创意产业的概念 (63)7.2.2 创意产业的特征 (64)7.2.3.1 全球创意产业发展-全球创意指数 (65)7.2.3.2 全球创意产业发展-英国 (65)7.2.3.3 全球创意产业发展-美国 (66)7.2.4.1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发展水平 (66)7.2.4.2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城市 (66)7.2.4.3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园区 (67)7.2.4.4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创意产业品牌 (67)7.2.4.5 中国创意产业面临的问题 (67)7.3 电子商务产业 (67)7.3.1 电子商务 (67)7.3.2.1 网络营销的概念特征 (69)7.3.2.2病毒式营销(Viral marketing) (69)7.3.2.3搜索引擎营销 (69)7.3.2.4网络营销-电子邮件营销 (70)7.3.2.5网络营销-微博营销 (70)7.3.2.6网络营销-微信营销 (70)第八章新媒体的文化影响 (71)8.1 网络文化概念 (71)8.1.1 网络文化界定 (71)8.1.2 网络文化特征-技术层面 (72)8.1.3 网络文化层面 (72)8.2 网络文化建构 (73)8.2.1.1 网络语言 (73)8.2.2.1 网络作品-恶搞缘起 (74)8.2.2.2 网络作品-文字恶搞 (74)8.2.2.3 网络作品-视听恶搞 (75)8.2.2.4 网络作品-抵抗颠覆 (75)8.2.2.5 网络作品-政经制约 (76)8.3 网络文化影响 (76)8.3.1.1 个体涵化-涵化概念 (76)8.3.1.2 个体涵化-主流共鸣 (77)8.3.1.3 个体涵化-新媒体涵化效益 (77)8.3.2.1 群体分化-亚文化概念 (78)8.3.2.2 群体分化-芝加哥和伯明翰学派 (78)8.3.2.3 群体分化-亚文化转向 (79)第一章新媒体导论媒介技术:区分人类社会不同历史阶段的鲜明标志之一以电脑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推动了人类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崭新阶段。
新媒体导论复习笔记

新媒体导论复习笔记新媒体是一系列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为主要支撑的新媒体形态,具有数字化、交互性和超时空等基本特征。
其中,数字化特征拓展了传输手段、接收终端和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同时也为海量信息传播提供基础;交互性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带来了信息控制力的变化和个性化化;超时空则具有传播上的快捷性、时间上的自由性和全球性、空间上的无限性。
新媒体主要分为以计算机、手机、便携式电子设备和数字电视为终端的三大类型,以及静态应用和动态应用、营利为主和不以营利为目的等多个方面。
同时,新媒体不断拓展媒体功能,基于互联网衍生出来无数新功能。
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通道,早期包括电子公告板和门户网站,现在搜索引擎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应用;作为知识生产的平台,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储存、集文字、图像、声音、画面于一体的多媒体应用,成为海量共享的社会化知识生产平台;作为人际交往的平台,互联网的互动性、即时性成就了其作为人际交往的新平台;作为娱乐新天地,互联网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娱乐方式。
总之,新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不断拓展着我们的媒体和生活方式,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选择。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娱乐成为了新的主题,多媒体体验和移动端的便利让包括内容下载、视频、图片在内的娱乐内容更便利地流通和分享。
互联网成为了商务活动的平台,通过互联网上的信息交流,商务交易可以更加便捷,减少了交易成本。
互联网是一个自由的市场,相比传统媒体,互联网更加易接近和开放,社会各个阶层的个体都可以使用互联网来生产和传播信息。
亚洲拥有最多的互联网用户,随着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我国互联网用户的规模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近年来,通过手机上网的用户增长迅速。
互联网用户性别比例趋向平衡,年龄整体分布日趋平衡,互联网逐渐趋于大众化,与普通百姓的生活联系日益密切。
互联网用户呈现分散化、大众化的发展态势,低收入者占互联网用户的大多数。
进入数字化时代后,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大众媒体对信息源的掌控,互联网拥有了获取信息的主动权。
新媒体导论复习笔记

新媒体导论复习笔记<新媒体导论复笔记>一、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为主要支撑,以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新媒体形态。
二、新媒体的基本特征(简答)1.数字化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数字化特征拓展了传输手段,接收终端和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打破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之间的壁垒,增强了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联性:数字化技术也为海量信息传播提供基础。
2.交互性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传者和受者的严格界限,传播的方式由单向线性传播发展到了双向甚至多项交流;交互性还体现在整个信息形成过程的改变带来的信息控制力的变化;另外交互性还带来了信息传播的个性化化。
3.超时空新媒体具有传播上的快捷性和时间上的自由性,能够轻易做到及时传播,传播的时效性提升;另一方面,新媒体利用全球互联的网络系统和通讯卫星技术,具有传播的全球性和空间上的无限性三、新媒体的主要类型(简答)1.按硬件设备终端来分可将新媒体分为以计算机为显示终端的新媒体、以手机和便携式电子设备为终端的新媒体和以数字电视为终端的新媒体三大类型。
2.按应用属性(软件)来分分为静态应用和动态应用两大类,为web1.0时代的互联网应用和web2.0时代的互联网应用。
3.按经营性质来分新媒体按照其经营性质来划分,主要可分为以营利为主的商业网站和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政府和公益类网站等。
4.按应用功能来分“新媒体”将媒体功用不断拓展,基于互联网衍生出来无数新功用。
四、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论述题:每一项功能+应用)1.互联网是信息传播的通道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的信息传播应用,早起包括电子公告板和门户网站,作为信息传播的直接载体,他们起到了信息聚合和打通内容的作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搜索引擎从诞生到今天,都是信息传播中不可或缺的应用。
2.互联网是知识生产的平台互联网技术的日需成熟,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储存,集文字、图像、声音、画面于一体的多媒体应用,也成为海量共享的社会化常识生产平台。
《新媒体概论》知识点总结(2024)

03
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算法,根据用户兴趣和行为,自
动推荐和生成相关内容。
17
内容传播渠道拓展
社交媒体传播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内容可以快 速传播到全球范围内的用户,形
成广泛的社交网络传播。
2024/1/30
搜索引擎优化
通过优化网站和内容,提高在搜索 引擎中的排名,增加内容的曝光度 和传播范围。
移动通信的应用服务
包括短信、彩信、手机上网、移动支付等。
3
移动通信的新技术
包括5G技术、移动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等。
2024/1/30
9
数字化技术与应用
2024/1/30
数字化的基本概念和技术
包括数字化的定义、发展历程、基本技术和主要特点等。
数字化的应用服务
包括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图像、数字出版等。
Web3.0时代
以智能媒体为代表,通过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 ,实现了信息的个性化推 荐和精准传播。
5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关系
01
互补关系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各有优势,可以相互补充。传统媒体具有权威性和公
信力,而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和即时性。
02
融合关系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和传统媒体逐渐融合,形成了全媒体传播格局
手机游戏
在手机终端上运行的游戏,如 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
13
互动性电视媒体
网络电视
通过互联网传输的电视节 目,如IPTV、OTT TV等 。
2024/1/30
数字电视
采用数字技术传输的电视 节目,如有线数字电视、 地面数字电视等。
互动性电视应用
提供观众与电视节目互动 的应用,如电视购物、电 视投票等。
《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

《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新媒体导论1.1 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
新媒体具有以下特点:1. 互动性:用户可以参与内容创作、分享和评论,实现用户与内容、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双向互动。
2. 即时性:信息传播速度快,可以实现实时更新和传播。
3. 多样性:新媒体内容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
4. 个性化:根据用户需求和偏好提供个性化内容和服务。
5. 普及性:新媒体设备普及,用户基数庞大。
1.2 新媒体的历史1. 新媒体的起源:新媒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开发了ARPANET网络,这是互联网的前身。
2. 新媒体的发展阶段:a) 萌芽阶段(1960s-1990s):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标志,出现了电子邮件、BBS等早期网络应用。
b) 成长阶段(1990s-2000s):互联网商业化,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等开始流行。
c) 爆发阶段(2000s-2010s):社交媒体、博客、视频分享网站的兴起,用户生成内容成为主流。
d) 移动阶段(2010s至今):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推动新媒体向移动端转移。
第二章: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2.1 技术决定论1. 技术决定论的定义:技术决定论是一种理论观点,认为技术发展是社会变迁的主要驱动力,技术的进步决定了社会结构、文化和个人行为的变化。
2. 技术决定论的主要观点:a) 技术是自主的,其发展遵循自身的逻辑和规律。
b) 技术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技术进步推动社会进步。
c) 技术的发展不受社会因素的限制,社会因素往往适应技术变化。
3. 技术决定论的批评:a) 忽视了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对技术发展的影响。
b) 过分强调技术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社会结构的作用。
新媒体概论读书笔记

新媒体概论读书笔记【篇一:新媒体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一)二、全文框架研究缘由事件背景及过程案例分析研究结论三、逻辑线索(一)研究缘由风险的知识建构是一个知识争议的过程,知识争议涉及话语表达。
风险界定特别有赖于专家知识的鉴定,专家是知识争论的核心角色,普通公众对风险的判断虽往往依赖於具体的日常经验知识,但最后总是通过自身的经验知识与专家提供的科学知识相验证,信任与其经验知识相一致的专家意见。
公众社会参与和表达的扩大是改变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优先选择之一。
如何扩大公眾意见表达的渠道,这实际意味着公众话语权如何实现,这正是本研究关注的焦点。
(二)研究路径(三)案例分析特仑苏(omp)风波与知识争议回顾1.特仑苏之争话语文本分析4.网名信任表达中的专家话语权四、结论五、心得体会(一)研究方法值得借鉴1. 广泛的搜集材料,抽取科学合理的样本,然后有序、有目的组织材料;2. 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合理的运用传播学研究方法,保证逻辑清晰,论证严谨;3. 论证过程,可以多学科知识交叉,保证论证的全面性。
(二)关于“风险的知识构成”一点思考这种过程,伴随着争论和探讨,是科学知识下放与民众的实际感知相结合的一个过程。
而整个知识的构建,也建立在已有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
由于人的对事物的认识是有限的,所以风险的知识建构也不代表着就完全科学正确,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的进步,当下对风险的认识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面临是谬误的风险。
风险中知识的建构,是科学知识与民众意识想结合的一个产物。
(三)关于论文不足的一点思考《解码新媒体》读书笔记进入二十一世纪,“新媒体”这个词在大家的视野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在以前的印象中,提到新媒体首先就会想到手机和互联网,但这本书作者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为初识新媒体的读者介绍了当今的新媒体的种类和典型代表,也纠正了我一直以来对新媒体片面的了解。
结构梳理:1.绪论:第一部分,从最早的东方的算筹算盘,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计算钟计算器,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的诞生,到今天的第四代计算机走进千家万户,作者从源头详尽挖掘了如今改变人们衣食住行的计算机的家族历史。
专业课必备新媒体概论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

未经许可使用他人的知识产权构成侵权行为,需要承担停止侵权、 赔偿损失等法律责任。
行业自律机制建设推进情况
行业自律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我国新媒体行业自律组织逐渐建立,如中国网络视听节目 服务协会等,推动行业自律和规范发展。
自律规范与标准的制定
行业自律组织制定了一系列自律规范和标准,如《网络短 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等,引导新媒体内容健康向上。
资讯类平台
今日头条
基于数据挖掘的推荐引擎产品,为用户推荐信息,提 供连接人与信息的服务的产品。
腾讯新闻
包括新闻、资讯、视频、图片等内容的综合资讯平台。
网易新闻
涵盖新闻、财经、科技、娱乐、体育等多个领域的资 讯平台。
视频音频类平台
哔哩哔哩
涵盖众多领域的视频分享网站,包括动画、番 剧、国创、音乐、舞蹈、游戏等。
打赏模式
鼓励用户对优质内容进行打赏, 形成内容创作者与用户的良性 互动。
06
新媒体伦理道德问题 及法律规范解读
虚假信息、恶意炒作等伦理道德问题剖析
1 2 3
虚假信息的定义与危害 虚假信息是指不真实或误导性的信息,其传播可 能对个人、组织或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恶意炒作的动机与手段 恶意炒作通常是为了追求关注度、经济利益或特 定目的,采用夸大、歪曲事实等手段进行信息传 播。
02
社交媒体、博客等互动性强的新媒体形态兴起,用户开始参与
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中。
移动互联网时代
03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博、微信等移动新媒体形态迅速崛起,
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和传播信息。
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
人工智能与新媒体融合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为新媒体 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如智能推荐、 语音交互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概论读书笔记【篇一:新媒体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一)二、全文框架研究缘由事件背景及过程案例分析研究结论三、逻辑线索(一)研究缘由风险的知识建构是一个知识争议的过程,知识争议涉及话语表达。
风险界定特别有赖于专家知识的鉴定,专家是知识争论的核心角色,普通公众对风险的判断虽往往依赖於具体的日常经验知识,但最后总是通过自身的经验知识与专家提供的科学知识相验证,信任与其经验知识相一致的专家意见。
公众社会参与和表达的扩大是改变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优先选择之一。
如何扩大公眾意见表达的渠道,这实际意味着公众话语权如何实现,这正是本研究关注的焦点。
(二)研究路径(三)案例分析特仑苏(omp)风波与知识争议回顾1.特仑苏之争话语文本分析4.网名信任表达中的专家话语权四、结论五、心得体会(一)研究方法值得借鉴1. 广泛的搜集材料,抽取科学合理的样本,然后有序、有目的组织材料;2. 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合理的运用传播学研究方法,保证逻辑清晰,论证严谨;3. 论证过程,可以多学科知识交叉,保证论证的全面性。
(二)关于“风险的知识构成”一点思考这种过程,伴随着争论和探讨,是科学知识下放与民众的实际感知相结合的一个过程。
而整个知识的构建,也建立在已有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
由于人的对事物的认识是有限的,所以风险的知识建构也不代表着就完全科学正确,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的进步,当下对风险的认识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面临是谬误的风险。
风险中知识的建构,是科学知识与民众意识想结合的一个产物。
(三)关于论文不足的一点思考《解码新媒体》读书笔记进入二十一世纪,“新媒体”这个词在大家的视野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在以前的印象中,提到新媒体首先就会想到手机和互联网,但这本书作者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为初识新媒体的读者介绍了当今的新媒体的种类和典型代表,也纠正了我一直以来对新媒体片面的了解。
结构梳理:1.绪论:第一部分,从最早的东方的算筹算盘,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计算钟计算器,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的诞生,到今天的第四代计算机走进千家万户,作者从源头详尽挖掘了如今改变人们衣食住行的计算机的家族历史。
第二部分,文字和书写工具以及现代印刷术等的发明,使人类传播的范围和效率都大大提高,而互动性则几乎为零。
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发展起来的网络传播则引起了传播的回归——“大众化”传播向个性化传播回归,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传播回归,中央集权的传播向自由平等的传播回归。
2.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首先,作者用通俗的语言为读者解释了抽象的因特网定义,即基于tcp/ip协议基础之上的用来连接全世界所有计算机网络的服务。
接着,介绍了因特网为了适应冷战需要而被设计的初衷,直到1990年冷战结束,因特网也完成了从战争机器到为全世界人类服务的通信平台的转变。
在计算机网络从军事科研领域走向大众的过程中,usenet即新闻组功不可没,我觉得当时的usenet其实就是我们今天经常用到的网络论坛,俗称bbs的雏形,面对新闻组带来的海量信息,网络用户怎样来组织和挑选自己所需要的数据呢?万维网的诞生为网络用户快速获取信息提供了条件;而yahoo!和google等搜索引擎的发明,让用户从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找打自己所需的内容变得易如反掌,直到今天,yahoo!和google仍然是广大网络用户常用的搜索引擎工具。
在网络大潮席卷世界之际,中国在1994年也终于正式接入因特网,1995年5月17日,邮电部向全社会开放因特网服务,从此中国的因特网进入了市场化的发展阶段。
随着网民数的开发成为网络上人际交流的主要工具。
因特网走入中国,传统媒体也开始张开怀抱拥抱因特网,1998年12月1日,新浪网成立,在新闻报道上充分彰显了网络传播的优势,让传统媒体感到了压力,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借鉴了商业网站的做法,同时发挥自己的品牌优势、信息资源优势和采编力量优势,进一步与网络传播融合,中国的网络新闻一步步走向成熟。
3.电视机的发展历程从黑白电视机到彩色电视机,从无声到有声,从数字高清到超高清;从背投电视到平板电视,作者从技术发展方面详细地讲述了电视机的发展历程,预言了电视机的发展趋势,即大型化和微型化,充分说明了电视还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电视机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依然是大多数人获取信息和娱乐的主要渠道,印证了默多克在上世纪末所说的:“新媒体的崛起4.新兴电视技术——数字电视首先,通过比较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制作传输方式的差别,体现了数字电视信号的传输信号不易受到干扰,稳定可靠,传输质量较高的优点。
然后就数字电视在全世界的发展做了详尽的介绍。
接下来介绍了数字信号发展至今最具价值和代表性的技术——流媒体技术,它把实时性、交互性这两个重要的数字媒体特性带给了电视。
常见的流媒体应用主要有:视频点播(vod)、视频广播、视频监视、视频会议、远程教学、交互式游戏等等。
流媒体技术的发展又促进了网络电视(iptv)的发展,目前人们大致用两种方式享用iptv,一种是利用上网的个人电脑,一种是通过网络机顶盒加普通电视机。
数字化电视的卫星传输,使得dmb技术,即移动电视的的大发展,“电视长了脚,跟着观众跑”是移动电视最生动的写照。
如今全国各地的公交车上已经开播了移动电视,全新的数字技术,最终把我们从实践和空间的限制中解放出来。
5.手机带来移动新时代由手机电视引入二十世纪的伟大发明——手机。
由最开始的有大砖头之称的世界上第一部手机摩托罗拉dynatac 到如今又轻又薄的触屏智能手机,短短二三十年,无论从外壳还是功能手机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了手机之后,人们的交流和沟通都变得无比的便捷,只要拿起手机,随时随地都可以和朋友联系通话,而手机短信功能的开通更是成为了当代中国极具特色的一种人际传播方式。
手机短信不仅可以作为通信手段,联络载体,而且可以成为公共事务的发布平台,成为广播电视受众参与节目表达自我的途径。
“第五媒介”,手机不仅可以作为新闻传播平台,它还能把每个人变成传播者。
人们能第一时间通过短信,彩信,网络等载体发送出去,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参与原本由传统媒体一手掌握的新闻报道的制作过程,改变着“新闻”的定义和“传媒”的生态。
6.网络游戏网络游戏是迄今为止最能体现网络媒体互动性特征的应用。
在游戏里你可以当一个反恐精英或者恐怖分子,一个没结婚的玩家,在游戏里可以体验恋爱婚姻甚至生儿育女。
游戏与网络紧密相关,许多游戏都是依托于因特网或局域网,游戏玩家可以在网上支付相关费用,在网上进行游戏装备交易,在网上体验爱恨情仇,在网上成就人生理想。
同时,游戏也是用户忠诚度最高,排他性最强,用户同质性最高,用户资料最易获取的媒介之一,所以将网络游戏作为广告发布媒介,是许多广告商的选择。
作者提到了“教娱游戏”这种寓教于乐的严肃游戏,就是把属于娱乐的电脑游戏真正应用于教育医学训练宣传国防等领域,同时保持游戏的娱乐性。
7.web2.0时代《新媒体概论》(第二版)读书笔记《新媒体概论》新媒体概论/宫承波主编. —2版.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10什么是新媒体?关于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40年前。
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高尔德马克(p.goldmark)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evr)个性化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则认为,所谓新传媒,或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
它除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
互联网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提供和发布者。
包括数字化、互联网、发布平台、编辑制作系统、信息集成界面、传播通道和接受终端等要素的网络媒体,已经不仅仅属于大众媒体的范畴,而是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合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方式,以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功能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
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把“数字化”和“互动性”作为新媒体的主要标准。
首先,“新媒体”是一个时间性概念。
在媒介发展史上,每一次媒介技术的变革和物质形态的诞生。
其次,“新媒体”是一个技术性概念。
当下的新媒体指的是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兴科技而产生的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系列新的工具或手段,其种类可谓丰富多彩,目前受到关注的不下几十种,其中有的属于新的媒体形式,有的则属于新的硬件、新的媒体软件或新的信息服务方式。
从传播学视角看,它们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可以称作新兴媒体,是新媒体的典型形态,以改变传播形态为主要诉求点,强调体验和互动,内容生产日趋分散化和个性化。
另一类则可以称作新型媒体,包括户外新媒体、楼宇电视和车载移动电视等。
它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依托新技术衍生而来的,其传播形态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但是信息质量获得提高,传播范围更广,达到了以前无法覆盖的区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新媒体”概念作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
广义上的“新媒体”可以作如下界定: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主主要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所有新的传播手段或传播形式的总称,包括“新兴媒体”,也包括“新型媒体”;而狭义上的“新媒体”则专指“新兴媒体”。
中国是全球性互联网热潮的践行者。
早在1987年,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就建成了我国第一个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1987年9月14日,钱天白教授向世界发出了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
1991年10月,在中美高能物理年会上,中国提出了纳入互联网络的合作计划。
1994年4月20日,中国于国际互联网相联的网络信道开通,首次加入国际互联网大家庭,中国开始踏上互联网的征程。
互联网真正开始向社会大众推广始于1995年之后,并且据统计,国内互联网用户数在1996年底达到10万。
1997年,我国开始引入门户网站的概念,互联网成为一种趋独立的新媒体。
总之,在1994年到1998年的互联网萌芽探路阶段,互联网在信息传播领域的影响不断增强,中国的网络媒体逐渐成型。
从1999年到2000年上半年,受全球互联网高热亢奋的影响,国内互联网空间异常活跃,各类网站开始兴起,中文网站建设和网民数量呈现指数增长,新闻网站成为网民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
1999年至2000年上半年,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大跃进的阶段。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个人的计算机运行安全,而且组织乃至国家的信息运行安全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
影响网络信息安全的行为通常有以下五种:计算机病毒传播、网络黑客与红客的入侵、网络技术殖民主义、利用网络盗取国家机密和利用网络从事恐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