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辅导: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共性
药理学b-内酰胺类抗生素珍藏版 ppt课件

【体内过程】
口服易被胃酸和消化酶破坏,
口服无效,须注射 给药;与血浆蛋
白结合率低,可以到达组织各个器 官,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原形从肾 小管分泌排出;丙磺舒可竞争肾小 管分泌,延长其作用时间。
【抗菌作用】
• 抑制细菌细胞壁 的生物合成,为快速杀菌药。 • 对繁殖期 细菌作用强,对静止期细菌作用弱
O
H
青霉素酶作用点
青霉素类的基本结构
青霉素的发展历程
• 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 1928年在 一次培养肺炎球菌实验的差错中偶 然发现了青霉素。1929年将研究成 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英国的实验 病理学上。 • 1935年澳大利亚病理学家Flong和 英国的生物学家chain合作,钱恩负责 青霉菌的培养和青霉素的分离、提纯 和强化,使其抗菌力提高了几千倍,弗 罗里负责对动物观察试验,青霉素的 功效得到了证明。于1945年经药效研究分 离提纯至1949年应用于临床。 • 1945年三人共同获得了医学生理学诺贝尔奖。
其他
脑膜炎奈瑟菌
淋病奈瑟菌
【不良反应】
对人体毒性低,以过敏反应为最常见 不良反应。各种类型变态反应均可出现。
一般过敏反应: 药热、药疹、血 清病样反应等
严重过敏反应:
过敏性休克
第二节 青霉素类
O HH
HS
CH3
R1 — C — N — C6 —— C5
C
B
A
CH3
C —— N —— C — COOR2
六种抗菌作用
穿过第一道屏障的难易 程度
对细菌产生的β-内酰 胺酶的稳定性
• 窄谱的β-内酰胺类
• 广谱的β-内酰胺类
对靶位粘肽合成酶的亲 和力
《药理学》教学课件 第35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 3.青霉素脑病:静脉快速滴注大剂量青霉
素时,可引起肌肉痉挛、抽搐、昏迷等反
应,偶可引起精神失常。
• 4.其它:肌内注射疼痛、高血钾症、心脏抑制
二、半合成青霉素
• 天然青霉素抗菌谱窄,不耐酸(胃酸),
不耐酶(β-内酰胺酶)
• 在青霉素母核引入不同侧链,得到半合成
青霉素
半合成青霉素的分类及特点
耐药性
1.产生β-内酰胺酶
• 细菌可产生β-内酰胺酶,这是一种水解酶,
能使β-内酰胺环水解裂开,而失去抗菌活
性。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β-内酰胺酶作用点
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水解β-内酰胺环,
使抗生素失去作用结合位点,失去抗菌活性
2.牵制机制
• β-内酰胺酶可与某些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结合,使药物停留在胞浆膜外间隙中,不
敏的人不能应用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 1.过敏反应:与青霉素有交叉过敏现象
• 2.肾毒性:尤其是第一代头孢菌素可以
损害肾近曲小管,出现蛋白尿、血尿、
氮质血症,肾衰竭。
避免与肾毒性药物合用
• 3.胃肠道反应
• 4.菌群失调症:长期应用第三、四代头孢
菌素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导致二重感染。
如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念珠菌增殖
• 5.其他:岀血倾向、静脉炎、“醉酒样”反
应
第三节 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头霉素类
二、碳青霉烯类
三、氧头孢烯类
四、单环β-内酰胺类
五、β-内酰胺酶抑制药
β-内酰胺酶抑制药
• 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
• 机制:抑制β-内酰胺酶
• 用途:本身没有抗菌活性,与其他β-内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头孢菌素特点
G+ Gβ-内酰胺酶 ESBL 肾毒性
一代
二代 三代 四代
+++
++ + ++
+
++ +++ ++++
不稳定
较稳定 较高稳定 高度稳定
不耐 有
不耐 减轻 不耐 无明显 不耐 几无
头孢类:7-氨基头孢烯酸
(一)青霉素类 分两类:天然青霉素和半合成青霉素 (二)头孢菌素类 根据抗菌谱、耐药性、和肾毒性又分为 一、二、三、四代 (三)其他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碳青霉烯类、 单环β -内酰胺类 (四)β -内酰胺酶抑制药 (五)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复方制剂
三、 不良反应 1. 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少见,主要为皮 疹。对青霉素过敏者用头孢菌素慎重。 2. 肾毒性:比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低。 3. 其他 (1)刺激性反应:口服有胃肠道反应,静脉 给药可发生静脉炎。 (2)出血倾向及双硫仑样(醉酒样)反应。 (3)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偶可引起二重 感染。
第三代头孢菌素
1.代表药:头孢哌酮,头孢他定,头孢噻肟。 2.抗菌谱及临床应用
3. 对β -内酰胺酶的稳定性:更稳定。
4. 肾脏毒性:对肾脏基本无毒性。
第四代头孢菌素
1.代表药:头孢吡肟,头孢匹罗 2.抗菌谱及临床应用:广谱、高效 3. 对β -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对酶高度稳定,本 药不仅对染色体介导的β -内酰胺酶稳定,而且对许 多可使第三代头孢菌素失活的广谱β -内酰胺酶也很 稳定。 4. 肾脏毒性:几无肾毒性。
分类
青霉素类
一、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苄青霉素) 二、半合成青霉素: 耐酸青霉素 耐酶青霉素 广谱青霉素 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 主要作用于革兰阴性杆菌的青霉素类
药理课件第四十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毒性反应
毒性反应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毒性反应包括肝肾损伤、血液系统毒性等。其中肝肾损伤是最常见的不 良反应,血液系统毒性可能导致溶血性贫血和粒细胞减少症等。
毒性反应的机制
毒性反应主要是由于药物在体内蓄积或过量使用所致。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肝脏代谢后经肾 脏排泄,因此肝肾损伤较为常见。血液系统毒性可能与药物抑制骨髓造血功能有关。
05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 性与防治措施
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产生β-内酰胺酶
靶位改变
某些细菌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能够 分解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失去活性。
细菌通过改变靶蛋白的构象或数量, 使抗生素无法结合到靶位上,导致耐 药性的产生。
改变细胞膜通透性
细菌通过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减少 抗生素进入细胞内的量,降低抗生素 的作用效果。
自我保护机制
部分细菌可产生β-内酰胺酶,能水解β-内酰胺环,使其失去抗菌活性。为抵抗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一些细菌可产生PBPs(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外膜孔 蛋白通道的改变等,以降低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抗菌谱与临床应用
抗菌谱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谱广泛,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部分厌氧 菌等具有抗菌活性。
防治措施
为预防毒性反应,应严格按照医嘱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避免过量使用或长期使用。在使 用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和血常规指标,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停药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 施。
其他不良反应
其他不良反应
其他不良反应的机制
防治措施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其他不良反应包括 消化道反应、神经系统毒性、肌肉骨骼 系统毒性等。
给药方案
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和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一般采用静脉滴 注给药。
《药理学》辅导: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共性

1、化学结构相似青霉素类的基本结构为 6-氨基青霉烷酸(6-APA)主核:A环——饱和的噻唑环B环——β-内酰胺环侧连:头孢菌素类的基本结构为 7-氨基头孢烷酸(7-ACA)主核:A环——饱和的噻嗪环B环——β-内酰胺环侧连:2、有交叉过敏反应(1)天然青霉素与半合成青霉素类之间有完全交叉过敏;(2)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有部分交叉过敏3、抗菌机理相同(1)通过竞争细菌的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抑制细胞壁的粘肽合成,造成细菌细胞壁缺损,大量的水分涌进细菌体内,使细菌肿胀、破裂、死亡;(2)促发自溶酶活性,使细菌溶解。
从β-内酰胺类的作用机制可理解?-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特点:①为繁殖期杀菌剂;②对G+菌的作用强;③对人体毒性小4、有六种药物作用类型:根据药物通过第一道穿透屏障的易难度;对?-内酰胺酶的稳定性以及与靶位的亲和力不同,可将对?-内酰胺类药物的抗菌作用分为6种作用类型:I 类:窄谱抗生素——如青霉素G及青霉素V,容易透过革兰阳性菌的粘肽层,但不能透过革兰阴性菌的外膜屏障,属于仅对革兰阳性菌有效而对革兰阴性杆菌无效的窄谱抗生素; II 类:广谱?-内酰胺类——如氨苄西林、羧苄西林、阿洛西林、哌拉西林、亚胺培南及某些头孢菌素,既能适度透过革兰阳性菌的粘肽层,又能很好的透过革兰阴性菌的外膜,因而具有广谱抗菌作用,但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不如青霉素G;III 类:不耐酶的青霉素——如青霉素G,能被革兰阳性球菌细胞外的b_内酰胺酶灭活,不能到达PBPS部位,因此,产酶菌株对其产生明显的耐药性;IV 类:耐革兰阳性菌产生的酶——如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及一、二代头孢菌素和亚胺培南等,对革兰阳性球菌的产酶菌株有效,但对染色体突变而改变PBPS结构者无效;V 类:耐革兰阴性球菌产生少量的酶——如羧苄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及一、二代头孢菌素对胞膜外间隙存在少量b_内酰胺酶时有效,大量酶时则被水解失活;VI 类:耐革兰阴性球菌产生大量的酶——如第三、四代头孢菌素、氨曲南、亚胺培南等,对酶十分稳定,即使胞膜外间隙存在大量的b_内酰胺酶仍有抗菌作用,但对因染色体突变改变了PBPS结构的细菌则失去抗菌作用。
β-内酰胺类抗菌药(一)--青霉素、头孢类

青霉素类不良反应
3.赫氏反应: 用青霉G治疗梅毒或钩端螺 旋体时,出现症状加剧的现象。
机理:1)螺旋体抗原抗体免疫反应 2)短时间内被杀灭的大量螺旋体裂 解释放内毒素
青霉素类抗生素
[药物相互作用]
1.延长血清半衰期:丙磺舒、阿司匹林、吲哚美辛、 保泰松和磺胺药 2.与抑菌剂不宜合用: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类、 磺胺类 3.配伍禁忌较多:对氨基糖苷类有药物有灭活作用。 4.可↑华法林的抗凝作用。 5.其它:阿莫西林避免与别嘌醇合用:↑皮疹。
谢谢
排泄: 消除半衰期(t1/2) : 1~2h, [其中头孢曲松为8h, 原型经肾脏排出,(头孢哌酮75%头孢曲松(40+%] 血液透析有助于清除药物。
头孢菌素的分类与特点
药 物 抗菌谱 对 -内酰胺 酶稳定性 + 肾毒性 临床用途 G+菌感染(肺 链,溶链,耐 金) G-菌感染 第一代 ~噻吩、 ~唑啉 ~氨苄、 ~拉啶
[体内过程]
1. i.m吸收快而完全,30min血药浓度达峰值。 P.O易被胃酸及 消化酶破坏。需肌注或静滴
2. 广泛分布于组织、体液中。易透入有炎症的组织,难以透过 血-脑脊液屏障 3. 原形从肾脏排泄为主,t1/2 =0.5h,有效时间可维持4-6h
青霉素类
• 青霉素G (penicillin G) [适应症]
1、静脉炎或出血倾向:防治:Vit K 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地尼 2、过敏反应:少见; 3、皮肤/附件:皮疹、瘙痒、中毒性表皮坏 死症(Lyell综合征)(<0.1%)、皮肤粘膜 眼综合征(Stevens-Johnson综合征)(频度 不明)
头孢菌素类
[不良反应]
4、胃肠道反应:伪膜性结肠炎
药理学课件40-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化学结构
Amidase NN
H
RN
S CC
B
A
CN
O
PENICILLIN
C
CH2
CH2H C
COOH
Lactamase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作用机制
1.抑制转肽酶活性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天然D-丙氨酸-D-丙氨酸的结构相 类似
它们可以和青霉素结合蛋白在活性位点通过共价键结合
当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PBPs结合后,转肽酶被抑制
第三代头孢菌素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增加,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降低,对革 兰阴性菌的作用增强,对肾基本无毒性
Key concept(重点)
The fourth generation drugs exhibiting a spectrum similar to the third, but with further increased stability to hydrolysis by β-lactamases
第二代头孢菌素与第一代头孢菌素相比 对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有较强抗菌活性 ,肾毒性较第一代有所降低
Key concept(重点)
The third generation agents providing more resistance to degradation by βlactamases, less activity against grampositive organisms and much more activity against gram negative bacteria, and little nephrotoxicity
药物不能在作用部位达到有效浓度
孔道蛋白数量和质量的改变 主动流出加强
药理学课件第二十八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一节 青霉素类
2019/9/13
本类基本化学结构是 由母核6-氨基青霉烷 酸(6-APA)和侧链 (CO-R)组成。母核 6-APA由β-内酰胺环 (B环)和饱和噻唑环 (A环)骈和而成,为 抗菌活性必需部分, β-内酰胺环破坏后, 抗菌活性即减弱或消 失;侧链则主要与抗 菌谱、耐酸、耐酶等 药理学 药理特性有关
2019/9/13
药理学
防治措施为:
①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有青霉素过敏史者 禁用,有其他药物过敏史者慎用;
②初次使用、停药时间超过24h以上或使用中 更换批号者,使用前须作皮肤过敏试验, 皮试阳性者禁用;
③避免饥饿时使用、避免滥用和局部应用;
• 天然青霉素:从青霉菌的培养液中提取, 即生物 合成,有F、G、K、X 及双氢F 等 成分,其中以青霉素G性质稳定,抗菌作用 强,产量高,用于临床;
• 半合成青霉素:用人工合成的不同基团取 代了天然青霉素母核上的侧链而获得。
2019/9/13
药理学
一、天然青霉素
青霉素 G(Penicillin G)
抗药性 最易对青霉素产生抗药性的细菌是金葡 菌,产生抗药性的机制是产生了青霉素酶
2019/9/13
药理学
抗菌特点:
1.对繁殖期细菌作用强,对静止期细菌 作用弱; 2.对G+菌作用强,对G-杆菌作用弱; 3.对人和动物毒性小,对真菌、病毒无 效。
2019/9/13
药理学
【临床应用】
青霉素G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因具有抗菌 活性高、毒性低、价格低廉等优点,临床上仍可 作为治疗敏感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2019/9/13
药理学
【抗菌作用】
青霉素G抗菌谱较窄,对多数革兰阳性菌、 革兰阴性球菌、螺旋体和放线菌均有强大 抗菌作用。对多数革兰阴性杆菌作用较弱, 对立克次体、真菌、病毒、原虫无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理学》辅导: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共
性
1、化学结构相似
青霉素类的基本结构为 6-氨基青霉烷酸(6-apa) CSS>主核:
a环——饱和的噻唑环
b环——β-内酰胺环
侧连:
头孢菌素类的基本结构为 7-氨基头孢烷酸(7-aca)
主核:
a环——饱和的噻嗪环
b环——β-内酰胺环
侧连:
2、有交叉过敏反应
(1)天然青霉素与半合成青霉素类之间有完全交叉过敏;
(2)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有部分交叉过敏
3、抗菌机理相同
(1)通过竞争细菌的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
(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抑制细胞壁的粘肽合成,造成细菌细胞壁缺损,大量的水分涌进细菌体内,使细菌肿胀、破裂、死亡;
(2)促发自溶酶活性,使细菌溶解。
从β-内酰胺类的作用机制可理解?-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特点:
① 为繁殖期杀菌剂;
② 对g+菌的作用强;
③ 对人体毒性小医学教育网整理
4、有六种药物作用类型:
根据药物通过第一道穿透屏障的易难度;对?-内酰胺酶的稳定性以及与靶位的亲和力不同,可将对?-内酰胺类药物的抗菌作用分为6种作用类型:
i 类:窄谱抗生素——如青霉素g及青霉素v,容易透过革兰阳性菌的粘肽层,但不能透过革兰阴性菌的外膜屏障,属于仅对革兰阳性菌有效而对革兰阴性杆菌无效的窄谱抗生素;
ii 类:广谱?-内酰胺类——如氨苄西林、羧苄西林、阿洛西林、哌拉西林、亚胺培南及某些头孢菌素,既能适度透过革兰阳性菌的粘肽层,又能很好的透过革兰阴性菌的外膜,因而具有广谱抗菌作用,但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不如青霉素g;
iii 类:不耐酶的青霉素——如青霉素g,能被革兰阳性球菌细胞外的b_内酰胺酶灭活,不能到达pbps部位,因此,产酶菌株对其产生明显的耐药性;
iv 类:耐革兰阳性菌产生的酶——如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及一、二代头孢菌素和亚胺培南等,对革兰阳性球菌的产酶菌株有效,但对染色体突变而改变pbps结构者无效;
v 类:耐革兰阴性球菌产生少量的酶——如羧苄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及一、二代头孢菌素对胞膜外间隙存在少量b_内酰胺酶时有效,大量酶时则被水解失活;
vi 类:耐革兰阴性球菌产生大量的酶——如第三、四代头孢菌素、氨曲南、亚胺培南等,对酶十分稳定,即使胞膜外间隙存在大量的b_内酰胺酶仍有抗菌作用,但对因染色体突变改变了pbps结构的细菌则失去抗菌作用。
5. 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相同
① 产生水解酶
细菌产生b_内酰胺酶是最常见的耐药机制, b_内酰胺酶(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等)通过催化药物水解,使b_内酰胺环裂开而失去抗菌活性。
② 酶与药物牢固结合医学教育网整理
细菌产生的b_内酰胺酶还能与药物牢固结合,产生非水解性屏障作用,使抗生素滞留于细胞膜外间隙中不能到达靶蛋白,此种b_内酰胺酶的非水解机制的耐药现象又称为“牵
制机制”。
③ 改变靶位结构
b_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靶位是pbps,耐药菌体内的pbps的质和量发生改变,导致与药物的结合能力降低。
④ 胞壁外膜通透性改变
由于细菌细胞壁外膜通透性的改变,导致β_内酰胺类抗生素无法达到靶位而产生耐药。
⑤ 缺少自溶酶
b_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杀菌作用与抑制粘肽合成酶导致
细胞壁缺损和促发自溶酶活性致细菌溶解双重机制有关。
有些细菌缺少自溶酶,因此,对b_内酰胺类抗生素表现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