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 水平基因转移
7. 细菌的抗生素抗性:
- 产生抗生素酶
- 改变目标蛋白结构
8. 细菌感染与免疫:
- 引发免疫反应
- 产生抗体
9. 细菌的实验室培养:
- 培养基
- 观察生长形态
- 代谢产物研究
10. 细菌的分布:
- 土壤
- 水体
- 空气
- 动植物体内外
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课堂表现:教师将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合作等。通过课堂表现,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细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 教师评价与反馈:教师将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展示、随堂测试和学生自我评价进行综合评价,并提供具体的反馈和建议。教师将针对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9. 细菌的实验室培养:细菌在实验室中通常在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通过观察细菌的生长形态和代谢产物来研究细菌的特性。
10. 细菌的分布: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空气以及动植物体内外等,是人类和动植物生存环境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板书设计
1. 细菌的结构特点:
- 细胞壁
- 细胞膜
2.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细菌的显微图像和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使其能运用科学方法对细菌进行分类。
3. 科学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其在探究过程中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寻找答案。
4. 社会责任:使学生意识到细菌在食品安全和个人卫生方面的重要性,培养其对社会和环境负责任的态度。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八年级生物上册 5.4.2《细菌》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细菌一、教材分析“细菌”一节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的第二节内容。
学生在学习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后,进一步学习作为一类单细胞原核生物的细菌,教材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和生殖三个方面介绍细菌。
首先通过列文虎克和巴斯德带领学生慢慢揭开细菌的“面纱”。
而后介绍了细菌的形态。
通过“观察与思考”,学生在认识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基础上,通过对比,学生进一步认识细菌的结构,再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最后介绍细菌的生殖及适应环境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理解巴斯德鹅颈瓶实验2.描述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的主要特征3.尝试进行驳斥“自然发生说”的实验设计,分析推测的科学能力。
4.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鹅颈瓶试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5.认同细菌繁殖速度快,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细菌的结构。
(2)细菌的生殖。
2.教学难点:(1)巴斯德鹅颈瓶实验。
(2)原核生物的概念。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的进步密切相关细菌的结构数细菌是生态系统的什么成分?体。
先后有一万多名战俘和健康平民惨死在这里。
这支部队拥有3000多名细菌专家六、板书:第二节细菌一、细菌的发现:列文虎克;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1.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2. 结构:(1)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没有成形的细胞核(2)有的有鞭毛(3)有的有荚膜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七、教学反思1.首尾呼应:导入较有吸引力,从“手”的导入,到“手”上细菌的计算结束。
2.过度自然:各知识点的学习的过度自然,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生殖各环节注重知识点的衔接。
3.新旧结合: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注重与旧知识的结合,如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实验设计中的“单一变量”原则。
4.学以致用: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能自发认同平时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四章 第二节《细菌》教案 新人教版

《细菌》教案一、教学目标:1。
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2。
说出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认同发现细菌的过程中理性的怀疑和技术的进步起到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难点:“观察与思考”活动:比较细菌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常温下存放3天的剩奶、常温下存放3天的猪肉和课件。
学生准备:教材和习题.环节及要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常温下存放3天的剩奶,常温下存放3天的猪肉。
师提问:(1)装在矿泉水瓶里的这些事物都存放了3天,若打开瓶盖,你会闻到什么气味?(2)这些食物为什么会发臭?(3)这些食物上的细菌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都知道打开矿泉水瓶盖会闻到臭味;少数学生知道是细菌引起食物发臭;但很少学生知道这些细菌是如何产生的。
细菌的发现细菌的大小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71—72,利用PPT介绍列文虎克和他发明的显微镜,重点介绍列文虎克发现细菌所引起的轰动——不可一世的俄国彼得大帝和尊贵的英国女皇也亲临列文虎克家中,想从他的显微镜里看看那些神奇的小生物。
教师进而提出当时人们共同的疑问-—这些微小的生物真的很神奇,但它们是从哪来的?19世纪时,许多著名科学家都认为细菌是自然发生的。
例如,煮沸过的肉汤会自然长出细菌,使肉汤变质。
结论:这些微生物必定是自然地在这液体中发生的.介绍巴斯德经典的鹅颈瓶实验.指出巴斯德是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揭示真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同时,简单介绍巴氏消毒法。
思考:从巴斯德的实验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师提问:表面干净的头发和针尖,真的什么都没有吗?利用课件展示电镜下头发周围的细菌图片和针尖周围细菌的图片。
PPT展示几种不同形态的细菌,让学生分组讨大部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资料中的很接近:放久的食物确实是会腐烂发臭。
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分析巴斯德的实验的科学性,并得出结论。
度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的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教师介绍细菌的定义、分类、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重点讲解细菌的芽孢、荚膜等特殊结构,以及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举例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细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细菌的基本知识,理解细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深度思考: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探讨以下问题:
-细菌在自然界中是如何发挥分解者作用的?
-细菌与人类生活有哪些紧密联系?请举例说明。
-细菌的芽孢和荚膜等特殊结构对其生存有何意义?
4.小组合作:分组进行课题研究,选择一个与细菌相关的主题,如细菌在环保、医疗、食品等方面的应用,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最后以PPT或小论文的形式进行成果展示。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生物学科已有一定的基础,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了解了一些生物分类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细菌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接受能力。然而,由于细菌在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上的特殊性,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此外,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和实验室操作技能尚不熟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耐心指导和个别辅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爱,激发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2.培养学生关爱生态环境,关注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增强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批判性思维。
4.通过了解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生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创新精神。
教学设计:
度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细菌的基本概念,掌握细菌的分类、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5单元 第4章 第2节《细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细菌一、教学目标1.了解细菌的发现。
2.说出细菌的结构。
3.通过与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4.知道细菌的生殖方式。
二、重点难点重点:1.细菌的形态结构。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难点:能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三、教学准备自制课件、细菌图片、巴斯德鹅颈瓶实验动画、细菌分裂动画四、引入新课同学们,请把你们的双手伸出来,让老师检查一下你们的手,我看到有些同学的手很干净,勤剪指甲,但是我也看到有些同学的手有点脏,指甲有些长。
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手去拿东西吃,会怎样呢?(生病)俗话说得好:“病从口入。
”手如果不经常洗,就会有许多细菌,那么,这些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呢?要想解答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讨细菌这节内容。
学生伸出双手,互相观察,虽然看不到,但手上有很多细菌。
通过学生自身的卫生情况导入新课,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效果。
五、探究新知一、细菌的发现细菌很小,肉眼看不到,那细菌是怎样被人们发现的呢?最初,人们知不知道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呢?请同学们自学教材71页细菌的发现,解答下面两个问题:问题1:细菌是被谁发现的?列文虎克问题2:细菌是从哪里来的?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播放动画,展示巴斯德的实验过程。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1.出示图片,学习细菌的三种形态:杆形、球形、螺旋形。
2.课件展示细菌的结构图、植物细胞结构图和动物细胞结构图,比较异同,并填表:教师总结①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原核生物;②细菌细胞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异养;③有的细菌具有鞭毛(运动)和荚膜(保护)。
三、细菌的生殖1.动画展示:细菌的分裂情况分裂生殖。
2.展示有些细菌形成芽孢的图片芽孢是细菌度过不良环境的休眠体。
3.引导学生讨论、计算细菌分裂结果及时进行评价,并向学生灌输讲卫生的好习惯。
阅读书本知识,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寻找问题答案。
观看动画,了解细菌由来的证明过程。
认识图片,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生物 第五单元 第四章 第二节-细菌 教案

2/4
成过程,理解细菌 泛有关? 分布广泛的原因。 3、学习本节细菌的广泛分布,对你讲究个人卫生有什么启发?
生:归纳总结本节知识重点, 交流收获
和感受。
小结:细菌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
师:重点点拨 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细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
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因此要注意讲究个人卫生。
探究三:细菌的生 殖
我们熟悉的生物大多是怎样繁殖的?(有性生殖)那么细菌是 怎样繁殖的呢?
1、观看课件展示:
自己思考,然后交流,得出细 菌广泛分
布的原因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的需要,
课件展示细菌的生 殖过程,芽孢的形
(1)细菌的生殖过程(2)芽孢的形成过程(3)芽孢遇到适宜条件 萌发过程
2、小组讨论:细菌是怎样生殖的?细菌的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广
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吗?
3、观看细菌结构的图片。总结细菌结构的特点,并与动植物细胞进 行比较。
生: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细胞结 构,并练习设计表格,比较与 动植物细胞的区别。
表比较细菌与动植 比较
细菌细胞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物细胞的不同。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叶绿体
成形的细胞核
1、 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
第二节细菌
【知识目标】
细菌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在教学中用学生熟
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教
悉的现实生活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 教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师生互动中求得共同发展,激发学
【能力目标】学会用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培养学生 生的学习兴趣。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学
法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四章 第二节 细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细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2.通过观察会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能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
3.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掌握细菌的主要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结合生活实际,推测细菌的生殖方式。
能力目标:1.通过书籍、杂志、网络来搜索有关细菌的各种资料,学会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
2.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探究细菌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想。
3.通过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掌握细菌的主要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关心科学发展的情感。
2.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特点。
2.教学难点: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有关细菌发现过程、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等有关的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谈话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教师:在学习新课前,老师先请同学们观察一组图片,【播放第1-9张幻灯片】多媒体展示电子显微镜下扫描的“钉子上的细菌”的图片(放大33倍、100倍、200倍、300倍、500倍、1000倍、15000倍、30000倍和70000倍的图片)教师:图片所示的是什么?学生:细菌。
教师:在放大到多少倍的时候咱们才能够看见细菌的大致形态?学生:30000倍。
教师: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细菌的形态具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钉子上的细菌在不同放大倍数下的图片,使学生能体会到细菌个体的微小,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种微小的生物——细菌。
【播放第10张幻灯片】【板书:第二节细菌】二、讲授新课(一)细菌的发现教师:“那么如此微小的细菌是谁通过怎样的过程发现的呢?”【板书:一、细菌的发现】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补充细菌的发现:——列文虎克】教师:第一个看到细菌的人并不算是一位科学家,而是荷兰一个小镇的管理员。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四章 第二节 细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
3、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是否需要经过多次重复才能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
4、后人为什么称巴斯德为“微生物学之父”?
小组交流
小组设计巴斯德实验的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肉汤腐败变质是由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吗?
2、作出假设:。
3、实验步骤:把煮沸的肉汤分为等量的两份,一份倒入鹅颈瓶一份倒入直颈瓶,每天观察、记录现象。
4、本实验的变量是:
5、实验现象:内肉汤没变质,内肉汤变质。
6、实验结论:
【任务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和生殖
自主学习
学生自学课本P72—74页,独立完成以下问题
1、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只有用才能观察到。
2、细菌有、、等不同形态。
有些细菌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都是生活的。
所以说细菌都是的。
(填单细胞或多细胞)
3、细菌的基本结构有、、、,除此之外有的细菌还有和
4、细菌的营养方式是,生殖方式是。
5、细菌如何适应不良环境?
6、细菌的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广泛有关?
四、归纳总结,提升能力
1、细菌的发现过程
2、细菌的形态、结构、功能、生殖方式、营养方式。
五、当堂训练,检查效果
见学案达标测试
六、预习作业
细菌是单细胞的,真菌的形态、结构是什么样的。
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细菌
知识结构
细菌的发现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细菌的生殖方式:分裂生殖
细菌的营养方式:寄生或腐生
知识要点
1.细菌由荷兰人列文•虎克发现。
由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他被成为“微生物学之父”。
2.细菌个体十分微小,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观察,形态分可分为有球状、杆状、螺旋状。
3.细菌的结构:细菌是单细胞生物。
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构成,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 集中的区域。
有的细胞壁外有荚膜,有的生有鞭毛。
与动植物细胞不同:(1)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DNA 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内
与植物细胞的不同:没有叶绿体
与动物细胞的不同:有细胞壁
4.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分裂n 代会产生2n 个个体。
5.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
有些细菌生长发育后期,体积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的。
芽孢对不良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遇到适合环境又会萌发成细菌,所以灭菌以杀死芽孢为标准。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特点、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2.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将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2.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分析巴斯德实验的操作步骤,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描述细菌的繁殖方式,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2.认识到科学发展离不开实验技术的进步,更要依靠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列文虎克——发现细菌 巴斯德——微生物之父——证实细菌的存在 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 结构:单细胞个体,有细胞壁,无成形细胞核,无叶绿体,有遗传物质DNA
1.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细菌的繁殖方式。
2.难点:细菌的主要特征,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
课前准备
1.有关细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学生准备有关微生物学史的材料
导学过程
一、导入:细菌发现和研究的三个故事
故事一:
第一个看到细菌的人不是什么科学家,而是荷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的管理员,他的名字叫列文虎克。
他从小就迷上了自己制作放大镜,他磨制的镜片可以将物体放大200到400倍。
用这些镜片,列文虎克观察了很多东西,他将观察到的景象绘制成图画寄给英国皇家学会。
从这些图画中人们第一次认识了各种形态的细菌,英国皇家学会还选举他做会员,相当于我们的科学院院士。
故事二:
很长时间人们一直不知道细菌是从那里来的。
人们观察到腐烂的牛肉汤里有很多细菌,就认为细菌是从肉汤里自然而然产生的。
意大利的斯巴兰扎尼做了一个实验,他准备了几个玻璃烧瓶,把它们刷洗干净,灌进肉汤。
把瓶颈放在火上烧,玻璃融化在一起,将瓶口死死封住。
这样一来,不管多么小的细菌也休想钻进玻璃瓶了。
瓶口封好后在沸水里煮了一个多小时,杀死了肉汤中的全部细菌。
几天之后,肉汤没有变质,证明了细菌是从空气中进入肉汤里的。
可是有的生物学家质疑说:自然生殖有可能需要借助空气中某些化学物质完成,斯巴兰扎尼隔绝了空气,就破坏了生物“自然发生”的条件,因此没有微生物生出来。
这样的疑问听上去也是有道理的。
故事三:
1860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终于设计出了一个新的实验,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
他把肉汤灌进两个烧瓶里,第一个烧瓶就是普通的烧瓶,瓶口竖直向上;而将第二个烧瓶在火焰上熔化瓶颈,不是将它融合,而是把它拉长,弯曲成鹅颈一样的曲颈瓶。
然后把肉汤煮沸、冷却。
两个烧瓶都敞开着,外界的空气可以畅通无阻地与肉汤表面接触。
过了三天,第一个烧瓶里就出现了微生物,第二个烧瓶里却没有。
直至四年后,第二个曲颈瓶里的肉汤仍然清澈透明,没有变质。
巴斯德解释说,因为第一个烧瓶是顶端开口,悬浮于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可以落人瓶颈直达液体,微生物在肉汤里得到充足的营养而生长发育,于是引起了肉汤的变质。
第二个烧瓶虽然也与空气相通,但瓶颈拉长弯曲,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仅仅落在弯曲的瓶颈上,而不会落人肉汤中生长繁殖引起腐败变质。
巴斯德以令人信服的实验赢得了舆论的一致支持,后来,他在研究微生物方面获得了很多成就,被尊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故事的启示】
对科学发现的认识:
①显微镜的出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的进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②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形态
引语:细菌的个子实在太小了,我们需要更先进的显微镜,放大更大的倍数才能观察到。
这是电子显微镜下,一根针头和针头上沾的细菌。
能描述一下这种细菌的的形态吗?
根据细菌的形态将他们分成三种:杆菌、球菌和螺旋菌。
2.结构
引语:每个细菌都是独立生活的。
那么细菌的生命结构是什么样呢?(
观察图片,并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比较: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构成,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区域。
有的细胞壁外有荚膜,有的生有鞭毛。
与动植物细胞不同:(1)没有成形的细胞核(2)DNA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内
与植物细胞的不同:没有叶绿体
与动物细胞的不同:有细胞壁
由此可以推测:从营养方式上,大多数细菌和动物一样必须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但它们和动物又不一样的地方是:它们会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所以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三、繁殖方式
引语:计算一下:你手上现在有1个细菌,每二十分钟繁殖一代。
四个小时后,你手上细菌的数目有多少?(计算:212=4096个)如果继续计算下去: 48小时后呢?(计算:2.23007451×1043个)我虽然不能告诉你一个细菌有多重,但是我可以保证:2.23007451×1043个的细菌的重量大约和4000个地球差不多,有就是说:理论上讲,如果你手上有1个细菌,两天后它能变成4000个地球那么多。
(不可能?!)为什么不可能?(我们会洗手。
)对。
洗手的肥皂和洗涤剂都可以杀死细菌,甚至只是用流水冲洗也可以减少很多细菌。
但是洗完手以后,手上的细菌是不是都杀死了呢?我们来看看细菌对付恶劣环境的方法(展示录像)。
内容回答几个问题:1。
芽孢和孢子一样吗?2。
细菌能不能依靠芽孢繁殖?3。
芽孢是细菌细胞里的结构吗?
(不一样,孢子数目很多,是繁殖结构;一个细菌只产生一个芽孢,数目没有增长,不是繁殖;芽孢只在休眠时才出现,芽孢出现是,细胞就解体了,所以芽孢不是细菌的细胞结构。
)芽孢的抵抗恶劣环境的本事可能高得出乎我们的想象。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1967年,美国宇航局向月球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并且在月球表面进行了软着陆,卫星上携带了一台电视摄像机,为科学家拍摄了很多影像。
两年半后,美国的阿波罗12号飞船到达了月球,宇航员把这台摄像机带了回来。
科学家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把摄像机的一小块塑料隔离板放在营养液中,几小时后用显微镜观察,在培养液中发现了一串串链球菌。
链球菌25分钟繁殖一代,据此科学家们可以推算出,至少有一个链球菌生活在这个摄像机上。
在人类登上月球以前,这个链球菌竟然在月球那么严酷的物理环境下不吃不喝生活了两年半!我们不得不佩服细菌的生活能力呀!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细菌,细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呢?请同学们回家思考一下,在我们家里生活着哪些好细菌?哪些坏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