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实验实验一

合集下载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6篇)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6篇)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6篇)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通用6篇)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篇1一、实验目的1、熟悉微机的各个部件;2、掌握将各个部件组装成一台主机的方法和步骤;3、掌握每个部件的安装方法;4、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配置;5、熟悉并掌握DOS操作系统的使用;6、掌握文件、目录、路径等概念;7、掌握常用虚拟机软件的安装和使用;8、熟悉并掌握虚拟机上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装方法及使用;9、掌握使用启动U盘的制作和U盘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的方法;10、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配置和优化方法。

二、实验内容1.将微机的各个部件组装成一台主机;2.调试机器,使其正常工作;3.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配置。

4.安装及使用虚拟机软件;5.安装WINDOWS7操作系统;6.常用DOS命令的使用;7.学会制作启动U盘和使用方法;8.WINDOWS7的基本操作;9.操作系统的基本设置和优化。

三、实验步骤(参照实验指导书上的内容,结合实验过程中做的具体内容,完成此项内容的撰写)四、思考与总结(写实验的心得体会等)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篇2windows平台逻辑层数据恢复一、实验目的:通过运用软件R-Studio_5.0和winhe_对误格式化的硬盘或者其他设备进行数据恢复,通过实验了解windows平台逻辑层误格式化数据恢复原理,能够深入理解并掌握数据恢复软件的使用方法,并能熟练运用这些软件对存储设备设备进行数据恢复。

二、实验要求:运用软件R-Studio_5.0和winhe_对电脑磁盘或者自己的U盘中的删除的数据文件进行恢复,对各种文件进行多次尝试,音频文件、系统文件、文档文件等,对简单删除和格式化的磁盘文件分别恢复,并检查和验证恢复结果,分析两个软件的数据恢复功能差异与优势,进一步熟悉存储介质数据修复和恢复方法及过程,提高自身的对存储介质逻辑层恢复技能。

三、实验环境和设备:(1)Windows _P 或Windows 20__ Professional操作系统。

计算机基础实验报告实验一二参考模板

计算机基础实验报告实验一二参考模板

计算机基础实验报告实验一二参考模板一、实验目的计算机基础实验一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实验二则侧重于加深对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实验环境实验在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室进行,每台计算机均安装了 Windows 操作系统,并配备了常用的办公软件、编程工具和网络浏览器等。

实验室还提供了稳定的网络环境,以便进行网络相关的实验操作。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一)实验一1、计算机硬件的认识打开计算机主机箱,观察主板、CPU、内存、硬盘、显卡等硬件设备的外观和接口。

了解各硬件设备的主要功能和性能指标。

2、操作系统的安装与设置使用安装光盘或 U 盘启动盘,安装 Windows 操作系统。

进行系统初始化设置,如用户名、密码、日期时间等。

安装驱动程序,确保硬件设备正常工作。

3、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打开 Word 软件,进行文档的创建、编辑、排版和保存。

使用 Excel 软件进行表格的制作、数据计算和图表绘制。

利用 PowerPoint 软件创建演示文稿,添加文字、图片、动画等元素。

(二)实验二1、计算机网络基础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分类和拓扑结构。

学习 IP 地址、子网掩码、网关和 DNS 的概念和设置方法。

通过命令提示符(CMD)窗口,使用 Ping 命令检测网络连通性。

2、网络服务与应用配置 Web 服务器和 FTP 服务器,实现网页的发布和文件的上传下载。

学会使用浏览器访问网页、搜索信息和下载文件。

了解电子邮件的工作原理,注册邮箱并进行邮件的收发。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一)实验一1、硬件认识方面,学生能够准确识别计算机的主要硬件设备,并对其功能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对于一些较新的硬件技术和性能参数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2、操作系统的安装和设置过程较为顺利,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完成。

但在驱动程序的安装过程中,少数学生遇到了兼容性问题,需要通过更新驱动或寻求技术支持解决。

计算机网络实验内容

计算机网络实验内容

实验一双绞线线缆的制作一、实验目的了解双绞线的特性与应用场合,掌握双绞线的制作方法。

掌握TCP/IP的设置方法。

二、实验环境6-605微机室,所用机子能上互联网。

RJ-45头若干、双绞线若干米、RJ-45压线钳一把、测试仪一套。

三、相关理论实验使用双绞线是5类线。

由8根线组成,颜色分别为:【橙白,橙】,【绿白,绿】,【蓝白,蓝】,【棕白,棕】(2)RJ-45连接器和双绞线线序RJ45水晶头由金属片和塑料构成,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引脚序号,当金属片面对我们的时候从左至右引脚序号是1-8, 这序号做网络联线时非常重要,不能搞错。

工程中使用比较多的是 T568B 打线方法,线序如下:直通线:(机器与集线器连)1 2 3 4 5 6 7 8A端:橙白,橙,绿白,蓝,蓝白,绿,棕白,棕;B端:橙白,橙,绿白,蓝,蓝白,绿,棕白,棕。

交叉线:(机器直连、集线器普通端口级联)1 2 3 4 5 6 7 8A端:橙白,橙,绿白,蓝,蓝白,绿,棕白,棕;B端:绿白,绿,橙白,蓝,蓝白,橙,棕白,棕。

四、实验内容1.一般直通双绞线的制作2.测试一般直通双绞线的导通性3. 设置TCP/IP五、实验步骤5.1、制作双绞线1.仔细阅读实验文档,决定实验环境中需要制作的网线的类型和需要使用的线序。

2.按以下步骤制作网线(1人制作一根网线):(1)抽出一小段线,然后先把外皮剥除一段(2)将双绞线反向缠绕开(3)根据标准排线(注意这里非常重要)(4)铰齐线头(注意线头长度)(5)插入插头(6)用打线钳夹紧(7)用同样方法制作另一端3.使用测试仪测试连接逻辑正确与否,断路导致无法通信,短路可能损坏网卡或集线器。

5.2、TCP/IP设置方法1.win2000及winXP系统:先进入控制面板,再进入“网络连接”(或“网络与拨号连接”)窗口,单击“本地连接”右键,选择“属性”,进入设置窗口。

(或者右键单击桌面“网上邻居”属性,再单击“本地连接”右键,选择“属性”,进入设置窗口。

2024版《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

2024版《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
3. 基本网络命令使用
使用`tracert`命令跟踪路 由路径
使用`ping`命令测试网络 连通性
使用`netstat`命令查看网 络连接状态
实验结果与分析
1. 网络配置结果 展示主机名、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
认网关的配置结果 2. TCP/IP协议分析结果
展示捕获的数据包,并分析各层协议 头部信息,包括源/目的IP地址、源/ 目的端口号、协议类型等
01 1. 环境搭建
02
安装和配置实验所需的软件和工具,如虚拟机、操作系
统、网络模拟器等;
03
构建实验网络拓扑,包括内部网络、外部网络和防火墙
等组成部分。
实验内容和步骤
2. 防火墙配置
选择一种防火墙软件或设备,如iptables、pfSense等; 配置防火墙规则,包括访问控制列表(ACL)、网络地址转换(NAT)、 端口转发等;
1. 连接路由器和交换机, 并启动设备
实验步骤
01
03 02
实验内容和步骤
3. 配置路由器接口,并启用路由协议 4. 配置交换机VLAN,并启用STP 5. 验证配置结果,确保网络连通性
实验结果与分析
01
实验结果
02
路由器和交换机配置成功,网络连通性良好
03
各设备运行状态正常,无故障提示
04
分析
02 如何提高网络服务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03
如何优化网络服务器的性能?
04
在实际应用中,如何管理和维护网络服务 器?
05
实验五:网络安全与防火 墙配置
实验目的和要求
理解和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原 理;
通过实验,了解防火墙在网络安全中 的作用和重要性。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2. 掌握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包括交换机、路由器等。

3. 学习网络协议的作用和配置方法,如TCP/IP、DHCP等。

4. 通过实验加深对网络故障诊断和排除能力的培养。

二、实验内容1. 实验环境实验设备:一台PC机、一台交换机、一台路由器、双绞线、网线等。

实验软件:Windows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等。

2. 实验步骤(1)网络设备连接首先,将PC机通过网线连接到交换机的一个端口上。

然后,将交换机的另一个端口连接到路由器的WAN口。

最后,将路由器的LAN口连接到PC机的另一台交换机上。

(2)网络设备配置①交换机配置进入交换机命令行界面,配置交换机的基本参数,如VLAN ID、IP地址、子网掩码等。

②路由器配置进入路由器命令行界面,配置路由器的接口参数,如WAN口和LAN口的IP地址、子网掩码等。

同时,配置路由协议,如静态路由、动态路由等。

③PC机配置在PC机的网络设置中,将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等信息设置为与路由器LAN口相同的参数。

(3)网络测试①测试PC机与交换机之间的连通性在PC机中ping交换机的IP地址,检查PC机是否能够与交换机通信。

②测试PC机与路由器之间的连通性在PC机中ping路由器的IP地址,检查PC机是否能够与路由器通信。

③测试不同VLAN之间的连通性在PC机中ping另一个VLAN中的设备,检查不同VLAN之间的设备是否能够相互通信。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PC机与交换机之间连通(2)PC机与路由器之间连通(3)不同VLAN之间的设备相互通信2. 实验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搭建了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网络,并掌握了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如网络设备之间的连通性、VLAN之间的通信等。

通过查阅资料和调试,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加深了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

四、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结构,掌握了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

计算机网络实验_实验1 网络实验入门_

计算机网络实验_实验1 网络实验入门_
这样,所有使用本地专用地址的主机在和外 界通信时,都要在NAT 路由器上将其本地专 用源地址转换成可以上网的源地址,才能与 因特网连接。
4
北航计算机网络实验
网络地址与端口号转换 NAPT技术 目前被大量使用的是网络地址与端口号转换
NAPT技术 (Network Address and Port Translation)。 该技术在NAT 转换表中将传输层的端口号也 利用上,以便更加有效地利用 NAT 路由器上 有限的上网 IP 地址。 这样,就可以使多个拥有本地专用地址的主机 ,共用一个 NAT 路由器上的上网 IP 地址, 可以同时与因特网上的主机进行通信。
5
北航计算机网络实验
网络地址与端口号转换 NAPT
NAPT技术利用传输层端口号进行地址转换。在 NAT路由器中维护如下的一个地址、端口号对照表。
如图,虽然只有一个公网地址,但利用不同的公网 端口号,可以实现将不同的内网本地源地址和本地源 端口号对转换为不同的公网源地址和公网源端口号对。
使多个本地专用地址的主机能够共用一个上网 IP 地 址,同时上网。
报文分析软件的工作原理
网卡有四种工作模式
广播模式:在该模式下,网卡能够接收网络中的广播报文 组播模式:在该模式下,网卡能够接收网络中的组播报文 直接模式:在该模式下,网卡只能接收与自身硬件地址相
匹配的单播报文 混杂模式:在该模式下,网卡能够接收网络中的所有报文
网卡的缺省工作模式包括:广播模式和直接模式 报文分析软件的工作原理
注册登录 在注册登录北航MOOC网络实验课程后,
就可以直接访问在线网络实验平台
3
北航计算机网络实验
实验设备
实验设备共有12组 每组有4台PC,2台路由器,2台交换机,1台组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实验一:双绞线的制作精选全文完整版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实验一:双绞线的制作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实验报告(实验1)实验人:学号:日期:院(系):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专业(班级):实验题目:实验一:双绞线的制作一. 实验目的1、掌握双绞线的制作方法和制作工艺;2、掌握双绞线的接线标准T568A、T568B;3、掌握双绞线的检测方法,了解常见的连接方式;4、认识常见的网络设备外观,基本构造;5、了解小型局域网的组建方式。

6、掌握TCP/IP协议的设置方法。

二. 实验环境(工具)1、常见的网络互联设备:网卡、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服务器、无线网络设备、光纤收发器等;2、制线工具:压线钳、测线仪、双绞线、RJ-45头等;3、Windows2000操作系统的计算机多台。

三. 实验步骤1、双绞线的制作:1.1根据需要,取相应长度(≦100M)双绞线一根,用压线钳剥去15-20mm 的外皮,如图1所示:图1 将双绞线剥去15-20mm 的外皮在这个步骤中需要注意的是,压线钳挡位离剥线刀口长度通常恰好为水晶头长度,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剥线过长或过短。

若剥线过长看上去肯定不美观,另一方面因网线不能被水晶头卡住,容易松动;若剥线过短,则因有保护层塑料的存在,不能完全插到水晶头底部,造成水晶头插针不能与网线芯线完好接触,影响线路的质量。

1.2按照T568B标准将相互缠绕在一起的线缆逐一解开并把几组线缆依次地排列好并理顺,排列的时候应该注意尽量避免线路的缠绕和重叠;图2 按T568B标准理线通常双绞线的制作有二种接线标准,即EIA/TIA布线标准中规定的T568A和T568B标准。

其中,T568B标准是100M局域网中常用的接线方式。

T568B标准如下图表所示:脚位 1 2 3 4 5 6 7 8颜色橙白橙绿白蓝蓝白绿褐白褐表1-1-2 T568B标准T568A标准如下图表所示:脚位 1 2 3 4 5 6 7 8颜色绿白绿橙白蓝蓝白橙褐白褐表1-1-3 T568A标准1.3 把线缆依次排列好并理顺压直之后,应该细心检查一遍,确认无误后用压线钳的剪线刀口把线缆顶部裁剪整齐。

实验1(网络基础与应用)参考

实验1(网络基础与应用)参考

实验1 网络基础与应用1.1 网络命令及应用【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IP/TCP/UDP/ICMP等协议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熟悉并掌握常用网络命令的格式和使用方法。

【实验环境】两台以上装有Windows 2000/XP/2003操作系统的计算机。

【实验原理】本实验主要熟悉并使用常用的网络命令,包括:ping、ipconfig、netstat、tracert、net、at、nslookup等。

(1)pingping是使用频率极高的用来检查网络是否畅通或者网络连接速度快慢的网络命令,目的是通过改善特定形式的ICMP包来请求主机的回应,进而获得主机的一些属性。

用于确定本地主机是否能与另一主机交换数据包。

如果ping运行正确,就可以相信基本的连通性和配置参数没有问题。

通过ping命令,可以探测目标主机是否活动,可以查询目标主机的机器名,还可以配合arp命令查询目标主机的MAC地址,可以进行DDoS攻击,有时也可以推断目标主机操作系统,还可以直接ping一个域名来解析得到该域名对应的IP地址。

(2)ipconfig执行ipconfig/all,就会看到所有网络配置的基本信息,这些信息一般用来检测手工配置TCP/IP参数设置的正确性。

如果计算机和所在的局域网使用了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那么执行ipconfig/all,可以了解计算机是否成功的租用到IP地址,如果租用到IP地址,则可以了解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等信息。

(3)netstatnetstat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命令,用来显示计算机上网时与其他计算机之间详细的连接情况和统计信息(与IP、TCP、UDP和ICMP协议相关的统计数据)。

netstat命令一般用来检测本机各端口的网络连接情况。

(4)tracert用法:tracert IP地址或域名该命令用来显示数据包达到目的主机或经过每一个路由或网关的IP地址,并显示到达每个路由或网关所用的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Wireshark的安装与使用一、实验目的1、熟悉并掌握Wireshark的基本使用;2、熟悉并掌握GNS3的基本使用3、了解网络协议实体间进行交互以及报文交换的情况。

4、了解PC、交换机、路由器的基本配置二、实验环境与因特网连接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为Windows,安装有Wireshark、IE、GNS3等软件。

三、预备知识1、Wireshark要深入理解网络协议,需要观察它们的工作过程并使用它们,即观察两个协议实体之间交换的报文序列,探究协议操作的细节,使协议实体执行某些动作,观察这些动作及其影响。

这种观察可以在仿真环境下或在因特网这样的真实网络环境中完成。

观察正在运行的协议实体间交换报文的基本工具被称为分组嗅探器(packet sniffer),又称分组捕获器。

顾名思义,分组嗅探器捕获(嗅探)你的计算机发送和接收的报文。

图1.1显示了一个分组嗅探器的结构。

图1.1 分组嗅探器的结构图1.1右边是计算机上正常运行的协议和应用程序(如:Web浏览器和FTP 客户端)。

分组嗅探器(虚线框中的部分)主要有两部分组成:第一是分组捕获器,其功能是捕获计算机发送和接收的每一个链路层帧的拷贝;第二个组成部分是分组分析器,其作用是分析并显示协议报文所有字段的内容(它能识别目前使用的各种网络协议)。

Wireshark是一种可以运行在Windows, UNIX, Linux等操作系统上的分组嗅探器,是一个开源免费软件,可以从下载。

备注:64位和32位的区别,主要是针对CPU而已的。

其实32位和64位的区别有很多,具体的我就不说太多了。

主要有2点1.CPU处理器的处理机制不同相对而言,64位对计算机处理器在RAM(随机存取储存器)处理信息的效率比32位做了优化,更加高效快速。

2. 操作系统可支持的有效内存的容量不同64位版本可以处理的物理内存(RAM)在4 GB以上,高达128GB,而32位版本最多可以处理4 GB的内存。

(对于我们普通用户而言这点最重要啦)假如你的电脑配置有4G 或更多的内存,同时CPU又支持64位,那么久建议安装64位系统,不要浪费资源了。

如何查看:计算机右键,属性,64位操作系统或者:运行- cmd -systeminfo加载完成命令之后,输出的信息,如下图找到如果是X86就是32位系统,如果是显示X64 就是64位系统2、GNS3:GNS3是一款具有图形化界面可以运行在多平台(包括Windows, Linux, and MacOS等)的网络虚拟软件。

Cisco网络设备管理员或是想要通过CCNA,CCNP,CCIE等Cisco认证考试的相关人士可以通过它来完成相关的实验模拟操作。

同时它也可以用于虚拟体验Cisco网际操作系统IOS或者是检验将要在真实的路由器上部署实施的相关配置。

简单说来它是dynamips的一个图形前端,相比直接使用dynamips这样的虚拟软件要更容易上手和更具有可操作性。

GNS3整合了如下的软件:Dynamips:一款可以让用户直接运行Cisco系统(IOS)的模拟器Dynagen:是Dynamips的文字显示前端Pemu:PIX防火墙设备模拟器。

Winpcap:windows平台下一个免费,公共的网络访问系统。

开发winpcap 这个项目的在于为win32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底层的能力。

设计优秀的网络拓扑结构模拟Cisco路由设备和PIX防火墙仿真简单的Ethernet, ATM和帧中继交换机能够装载和保存为Dynamips的配置格式,也就是说对于使用dynamips内核的虚拟软件具有较好的兼容性支持一些文件格式(JPEG, PNG, BMP and XPM)的导出四、软件界面介绍运行Wireshark程序时,其图形用户界面如图1.2所示。

最初,各窗口中并无数据显示。

Wireshark的界面主要有五个组成部分:命令和菜单协议筛选框捕获分组列表选定分组首部明细分组内容左:十六进制右:ASCII码图1.2 Wireshark主界面●命令菜单(command menus):命令菜单位于窗口的最顶部,是标准的下拉式菜单。

●协议筛选框(display filter specification):在该处填写某种协议的名称,Wireshark据此对分组列表窗口中的分组进行过滤,只显示你需要的分组。

●捕获分组列表(listing of captured packets):按行显示已被捕获的分组内容,其中包括:分组序号、捕获时间、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协议类型、协议信息说明。

单击某一列的列名,可以使分组列表按指定列排序。

其中,协议类型是发送或接收分组的最高层协议的类型。

●分组首部明细(details of selected packet header):显示捕获分组列表窗口中被选中分组的首部详细信息。

包括该分组的各个层次的首部信息,需要查看哪层信息,双击对应层次或单击该层最前面的“+”即可。

●分组内容窗口(packet content):分别以十六进制(左)和ASCII码(右)两种格式显示被捕获帧的完整内容。

GNS3界面介绍四、实验步骤1、Wireshark1.启动Web浏览器(如IE);2.启动Wireshark;3.开始分组捕获:单击工具栏的按钮,出现如图1.3所示对话框,[options]按钮可以进行系统参数设置,在绝大部分实验中,使用系统的默认设置即可。

当计算机具有多个网卡时,选择其中发送或接收分组的网络接口(本例中,第一块网卡为虚拟网卡,第二块为以太网卡)。

单击“Start”开始进行分组捕获;图1.3 Wireshark配置界面4.在运行分组捕获的同时,在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某个网页的URL,如:5.当完整的页面下载完成后,单击捕获对话框中的“stop”按钮,停止分组捕获。

此时,Wireshark主窗口显示已捕获的你本次通信的所有协议报文;6.在协议筛选框中输入“http”,单击“apply”按钮,分组列表窗口将只显示HTTP协议报文。

7.选择分组列表窗口中的第一条http报文,它是你的计算机发向服务器()的HTTP GET报文。

当你选择该报文后,以太网帧、IP 数据报、TCP报文段、以及HTTP报文首部信息都将显示在分组首部子窗口中,其结果如图1.4。

2、GNS3:1.首先对GNS3做些设置。

第一步:点击Edit->Preferences…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右侧选择Dynampis 进行测试,测试成功方可使用。

第二步:在working directory 中随便安排一个目录,这个目录将用来存放运行模拟器的时候产生的一些文件。

设置完毕后点击OK。

(略)第三步:点击Edit->Ios image and hypervisors。

在image file 中导入你的cisco IOS。

IOS命名规则:eg:c3640-ik9o3s-mz.124-10.bin,那么platform 就是3600,Chassis 就是3640。

然后点击Save 按钮就可以了。

(纯英文目录)第四步:画图。

直接拖曳相关原件到界面就可以,然后按照拓扑点击添加接口的按钮。

第五步:运行设备,计算IDLE值。

打开任务管理器,也就是ctrl+alt+del。

然后观察任务管理器的cpu 使用率应该非常大,这是因为模拟器模拟的是路由器的结构,因此他不知道路由器的cpu 什么时候会空闲,所以一直是满载,这个时候我们进行如下处理:右击,选择IDLE值计算(该value 可以让cpu 空闲,其目的就是降低cpu使用率)。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就是可能的idlepc value,我们只要选[ ]内数值最大的那个(系统推荐的打*的数字最有可能合理的idlepc alue,但是不够理想)。

这个时候观察你的CPU使用率,如果没有下降,那么输入idlepc计算,重新选一个编号,然后观察,如此反复。

其他略,详见实验配置。

五、实验报告内容1、Wireshark:在实验基础上,回答以下问题:(1)列出在分组列表子窗口所显示的所有捕获数据包的协议类型;ARP, HTTP, TCP, NBNS(2)从发出HTTP GET报文到接收到对应的HTTP OK响应报文共需要多长时间?(分组列表窗口中Time列的值是从Wireshark开始追踪到分组被捕获的总的时间数,以秒为单位)28.54-28.43=0.11秒(3)你主机的IP地址是什么?你访问的服务器的IP地址是什么?主机ip地址:10.16.56.25服务器ip地址:202.120.223.72、GNS3:DEVICE ID IP-ADDRESS INTERFACE NEIGHBOR R1 12.1.1.1 FASTETHERNET 0/0 R2R2 12.1.1.2 FASTETHERNET 0/0 R1实验步骤和相关配置1.由console口登入路由器2.设置路由器主机名,设置系统时间Router>enableRouter#configure terminalRouter(config)#<-路由器三模式的转换”>”表示用户模式,”#”表示特权模式,”config#”表示全局配置模式->3.路由器必敲三命令:关闭域名解析,配置console永不超时,配置console的日志同步Router(config-line)#no exec-t/exec-t 0 0<-配置console永不超时->Router(config-line)#logging synchronousRouter(config-line)#exit<-退出控制台接口模式->Router(config)#no ip domain lookup<-关闭域名解析->4.配置接口IP6.1两台路由器的基础配置Router(config)#hostname R1R1 (config)#no ip domain lookupR1(config)#line console 0R1(config-line)#no exec-timeoutR1(config-line)#logging synchronousR1(conifg-line)#exitRouter(config)#hostname R2R2 (config)#no ip domain lookupR2(config)#line console 0R2(config-line)#no exec-timeoutR2(config-line)#logging synchronousR2(conifg-line)#exit4.2进入接口,配置IPR1(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 0/0R1(config-if)#ip address 12.12.12.1 255.255.255.252 R1(config-if)#no shutdownR2(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 0/0R2(config-if)#ip address 12.12.12.2 255.255.255.252 R2(config-if)#no shutdown6.3查看当前设备接口状态Route#show ip interface brief6.4互ping测试R1#ping 12.12.12.2R2#ping 12.12.12.15 查看配置Router#show running-configRouter#show ip interface brief结果截图TCP TLSv19.69-6.59=3.1Src 220.181.156.34 dst 192.168.1.1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