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基础实验课程设计
北邮计算计网络课程设计

北邮计算计网络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包括网络结构、协议和设备;2. 了解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如信号传输、编码和解码;3. 学会使用网络模型分析实际网络问题,理解不同层次的网络协议及其功能;4. 掌握TCP/IP协议簇,了解互联网的工作原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网络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网络故障排查、网络性能优化;2. 提高学生的网络设备配置与调试技能,熟悉常见网络设备的使用方法;3. 培养学生进行网络编程和网络安全防护的能力,掌握相关技术和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学科的热爱和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网络的欲望;2. 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协调能力;3. 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计算机网络专业基础课,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网络知识体系,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北邮计算机网络课程面向大学二年级学生,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但网络知识相对薄弱。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设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操环节,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网络环境中。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预定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后续相关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介绍网络结构、协议、设备等基本知识,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 网络层次模型- 网络协议与标准- 网络设备与分类2. 数据通信基础:讲解信号传输、编码解码等原理,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 数据通信原理- 信号传输方式- 编码与解码技术3. 网络模型与协议:分析OSI七层模型、TCP/IP模型,学习各层协议及其功能,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 OSI七层模型- TCP/IP四层模型- 常见网络协议及其功能4. TCP/IP协议簇:深入了解互联网工作原理,学习TCP、IP、UDP等协议,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目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环节之一,是学习完《计算机网络》课程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练习。
其目的在于加深对OSI七层模型、TCP/IP模型的各层功能和设计思想的理解,掌握组建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技术,特别是网络规划、设计和IP地址的分配,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课程设计内容及要求1、规划、设计局域网拓扑图,划分子网,设计子网地址、掩码和网关,为每个子网中的计算机指定IP地址。
2、在计算机内安装网络接口卡,动手制作双绞线网线,把计算机与集线器(交换机)相连,实现硬件上的连接。
3、给每台计算机安装含有网络内置功能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2000Server、Unix、或Windows98等,安装TCP/IP协议,配置IP地址、掩码和网关等参数。
4、创建一个简单的WEB服务器,并制作一些网页,放入WEB服务器内。
5、创建局域网内的DNS服务器,配置相关文件,可以对局域网内的主机作域名解析。
6、创建局域网内的DHCP服务器,配置相关文件,可以对局域网内的机器作IP自动分配。
三、实验过程:1、1)计算机IP地址分配、掩码和网关局域网的IP地址有动态和静态两种类型。
选中TCP/IP选项,再单击【属性】按钮,在如图3-3的【TCP/IP属性】窗口中,先单击【IP地址】标签,我们来配置本机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每个正式入网的用户都事先被分配给了一个合法IP地址,不同的用户拥有各自不同的IP地址和相同的子网掩码,如有疑问请到网络中心用户服务部查询)。
2)IP、子网掩码本例中为:IP地址(I):210.34.128.211子网掩码(U):255.255.255.03)网关如果正式入网的用户事先被分配给了一个合法IP地址,那么同时也分配有固定的网关(路由器)地址。
例如,对应上面的IP地址,其网关地址为:210.34.128.1 (网络中心给定)用鼠标单击【网关】标签,在这里输入新增网关(210.34.128.1)的地址后,再单击【添加(A)】按钮把它添加到“已安装的网关(I):”中。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报告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报告一、设计背景。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应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网络设计和应用能力。
本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目标。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设计,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网络设计中,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中设置一些难点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设计中设置一些需要团队合作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
三、设计内容。
1. 网络拓扑设计,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小型局域网的网络拓扑结构,包括主机、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的连接方式和布局。
2. IP地址规划,要求学生为局域网中的每台主机和设备规划合理的IP地址,要求考虑到网络的扩展性和管理的便利性。
3. 网络服务配置,要求学生配置局域网中的基本网络服务,如DHCP服务、DNS服务等,使局域网内的主机能够正常通信和访问互联网。
4. 网络安全设置,要求学生设置基本的网络安全策略,包括防火墙配置、访问控制策略等,保障局域网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5. 网络故障排除,设计一些故障场景,要求学生能够快速定位和解决网络故障,提高他们的故障排除能力。
四、设计要求。
1. 设计报告,学生需要提交完整的设计报告,包括设计思路、实施步骤、配置截图等内容。
2. 实际操作,学生需要在实际的网络设备上进行配置和实验,完成设计要求。
3. 问题解答,学生需要对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总结,形成经验和教训。
五、设计评价。
1. 设计报告评价,评价学生的设计报告是否完整、清晰、符合要求。
2. 实际操作评价,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问题解答评价,评价学生对设计中遇到的问题的解答和总结是否合理、深入。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掌握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网络设备等基本知识;2. 学会使用网络通信协议,了解不同类型的网络拓扑结构及其特点;3. 了解网络信息安全的基本原理,掌握常用的网络防护措施。
技能目标:1. 能够独立搭建简单的网络环境,进行网络设备的配置与调试;2. 学会使用网络诊断工具,分析并解决网络故障;3. 提高信息检索、分析、处理的能力,运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2. 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循网络道德规范,养成文明上网的良好习惯;3. 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及网络素养的人才。
学生特点:本课程面向初中生,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一定的好奇心,但知识基础和操作能力有限,需要结合实际案例和实践活动进行教学。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网络素养。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的方向。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网络体系结构及OSI七层模型- 常用网络协议(TCP/IP、HTTP、FTP等)- 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2. 网络拓扑结构- 星型、总线型、环型、网状等拓扑结构的特点与应用- 网络设备在不同拓扑结构中的配置与调试3. 网络通信协议- IP地址、子网划分、路由选择等概念- 常用网络诊断工具(如ping、tracert等)的使用4. 网络信息安全- 网络攻击手段及防护措施- 加密技术、数字签名等安全机制5. 实践操作- 搭建简单网络环境,进行设备配置与调试- 分析网络故障,排除问题- 网络安全防护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第二周:网络拓扑结构与设备配置第三周:网络通信协议第四周:网络信息安全第五周:实践操作(含总结与评价)教材章节及内容列举:第一章:计算机网络基础第二章:网络拓扑结构与设备第三章:网络通信协议第四章:网络信息安全第五章: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组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设计Ping程序实现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设计Ping程序实现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报告题目:Ping程序的实现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计科专业班同组姓名: 指导教师:设计时间:2022年下学期第某周指导老师意见:评定成绩:签名:日期:年月日目录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2二、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21.内容:22.要求:2三、课程设计的相关技术2四、课程设计过程21.Ping主模块22.功能控制模块43.数据报解析模块5五、课程设计小结6六、参考文献7七、附录(程序清单)7八、心得体会11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利用ICMP数据包、C语言实现Ping命令程序,能实现基本的Ping操作,发送ICMP回显请求报文,用于测试—个主机到只一个主机之间的连通情况。
通过本程序的训练,使学生熟悉ICMP报文结构,使学生对ICMP有更深的理解,掌握Ping程序的设计方法,掌握网络编程的方法和技巧,从而编写出功能更强大的程序。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用C语言实现Ping命令程序,能实现基本的Ping操作,发送ICMP回显请求报文,用于测试—个主机到只一个主机之间的连通情况。
2.要求:1)独立完成程序的设计、编码和调试。
2)系统利用C语言实现,程序调试环境为TurboC或VC;3)按照课程设计规范书写课程设计报告。
4)采用VC环境进行调试运行。
三、课程设计的相关技术由于Ping程序是面向用户的应用程序,该程序使用ICMP的封装机制,通过IP协议来工作。
为了实现直接对IP和ICMP包进行操作,实验中使用RAW模式的ocket编程。
首先定义IP数据报首部,在IP数据报的基础上定义ICMP数据报首部,并初始化一些全局变量。
接着自定义填充ICMP数据报字段函数FillICMPData()、校验和函数checkum()、解读ICMP报首部函数DecodeICMPHeader()、释放资源函Cleanup()。
最后主函数通过调用这些函数来实现Ping命令功能。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程-基础理论与实践第二版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程-基础理论与实践第二版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背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此,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也日益重要。
本课程设计为《计算机网络技术教程-基础理论与实践第二版》的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操作,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各个方面。
二、课程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是:1.让学生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知识;2.让学生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常见应用场景;3.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技能;4.让学生了解实际网络环境下的网络配置与管理。
三、课程设计内容3.1 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本部分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包括 OSI模型、TCP/IP协议、网络拓扑结构、网络设备、数据传输技术等。
3.2 计算机网络应用场景本部分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常见应用场景,如局域网、广域网、云计算、物联网等。
3.3 计算机网络实践操作本部分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技能,如网络配置、网络安全、网络诊断、远程访问等。
3.4 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维护本部分主要介绍实际网络环境下的网络配置与管理,如网络设备配置、网络监控、网络故障排除等。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设计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讲解基础理论知识,让学生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各个方面;2.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技能;3.组织参观:通过组织参观相关企业或机构,增进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理解和认识。
五、评价方式本课程设计采用以下评价方式:1.理论考核:通过理论考试来测试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2.实践操作考核:通过实践操作考试来测试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3.课程论文:通过课程论文来测试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相关应用场景和管理维护等方面的理解。
六、参考资料1.《计算机网络技术教程-基础理论与实践第二版》;2.《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3.《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实践》;4.《TCP/IP详解:卷一、二、三》。
计算机网络的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掌握网络的结构、分类及工作原理。
2. 使学生掌握TCP/IP协议的基本原理,了解不同层级的网络协议及其功能。
3. 帮助学生了解网络设备的基本功能,如交换机、路由器等,并掌握其配置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构建小型网络的能力,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2. 培养学生运用网络命令和软件分析网络故障,具备一定的网络维护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和实践,共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网络世界的热情。
2. 培养学生具备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合理使用网络资源。
3. 通过学习计算机网络,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原理和应用,结合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网络技能。
学生特点分析:高中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需引导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教学要求: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
3. 强调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包括网络定义、功能、分类及拓扑结构。
教材章节: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2. 网络体系结构:学习OSI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了解各层功能及协议。
教材章节:第二章 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3. 网络设备与传输介质:介绍常用的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等)及传输介质(如双绞线、光纤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网络设备与传输介质4. 网络协议详解:深入学习TCP/IP协议族,包括IP、TCP、UDP、ICMP等协议。
教材章节:第四章 网络协议5. 网络配置与管理:学习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了解网络管理的基本知识。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掌握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网络设备等基础知识;2. 学会使用网络通信协议分析工具,了解不同协议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3. 掌握网络编程的基本方法,能够利用Socket编程实现简单的网络通信程序;4. 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掌握防范网络攻击和病毒的基本技能。
技能目标:1. 能够独立搭建简单的局域网,并进行基本的网络配置;2. 能够运用所学的网络知识解决实际网络故障;3. 通过编程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4. 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能够识别并防范常见的网络威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计算机网络学科,激发学生对网络技术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3. 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遵守网络法律法规;4. 引导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为国家网络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网络素养和道德观念。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网络设备等;教材章节: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2. 网络通信协议分析:TCP/IP协议、UDP协议、HTTP协议等;教材章节:第二章 网络协议及其应用3. 网络编程:Socket编程、多线程编程、网络应用开发等;教材章节:第三章 网络编程技术4. 局域网搭建与配置:网络规划、设备选型、网络配置等;教材章节:第四章 局域网技术5. 网络安全:网络攻击与防范、病毒防护、加密技术等;教材章节:第五章 网络安全技术6. 实践环节:网络设备操作、网络故障排查、编程实践等。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1. 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2课时)2. 网络通信协议分析(4课时)3. 网络编程(6课时)4. 局域网搭建与配置(4课时)5. 网络安全(4课时)6. 实践环节(8课时)三、教学方法针对本课程的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法:在讲解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网络协议、网络安全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时,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网络基础实验课程设计
1.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设计和实现一个基本的计算机网络,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
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网络拓扑结构、IP地址分配、路由器配置、TCP/IP协议等。
2. 实验内容
2.1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设计一个基于路由器和交换机的企业局域网拓扑结构,包括主干路由器、分支
路由器、交换机、个人计算机、网络打印机等设备。
2.2 IP地址分配
根据实验室实际情况,推荐使用10.0.0.0/8或者172.16.0.0/12网段,进行
IP地址分配。
根据实际需要,将IP地址分为子网,分配给每个子网的设备。
2.3 路由器配置
对于主干路由器和分支路由器,设置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等参数,配置
不同的路由表。
设置路由器的管理员密码,保护网络安全。
2.4 TCP/IP协议实现
实现TCP/IP协议,包括IP层、TCP层、UDP层等。
通过模拟数据包的传输和
处理过程,加深学生对TCP/IP协议的理解和掌握。
3. 实验步骤
3.1 设计网络拓扑结构
根据实验需求,使用Packet Tracer或其他网络模拟软件,设计实验所需的网
络拓扑结构。
确定各设备的类型、型号、数量,并根据实验室实际情况,进行IP
地址分配。
3.2 配置路由器和交换机
根据实验拓扑结构,对主干路由器、分支路由器和交换机进行配置。
设置IP
地址、子网掩码、网关等参数,以及不同的路由表。
设置路由器和交换机的管理员密码,保护网络安全。
3.3 实现TCP/IP协议
按照TCP/IP协议的分层结构,分别实现IP层、TCP层和UDP层的功能。
构造
数据包,并模拟其在网络中的传输和处理过程,检验程序的正确性。
3.4 进行实验测试
使用ping命令、traceroute命令等工具,对实现的网络进行测试。
通过观察
数据包的传输情况,检查网络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4. 实验总结
通过本实验的设计和实现,学生加深了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特别是对于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IP地址分配、路由器配置和TCP/IP协议的实现,学生受益匪浅。
本实验也为学生的未来工作和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参考文献
[1]《计算机网络基础》第四版,谢希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2]《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第七版,詹姆斯·凯鲁奇等,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