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隧道施工作业要点
隧道CD法开挖施工技术及注意事项

隧道CD法开挖施工技术及注意事项摘要:随着铁路交通的快速发展,铁路隧道成为铁路建设中很重要的一环,笔者通过多年工作经验,首先阐述了CD法的特点及工艺原理,然后对施工技术要点进行详细的探讨,最后总结了施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希望对今后类似围岩较差、断面较大的工程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字:隧道开挖;CD法;施工方法;注意事项一、CD法施工特点及工艺原理1、CD法施工特点CD法也称中隔壁法,主要适用于地层较差和不稳定岩体、且地面沉降要求严格的地下工程。
呈块状但裂隙填充物少的硬质Ⅳ级围岩,不适合采用中隔壁法,这类围岩一般采用弱爆破效果差,采用常规爆破则破坏临时支护,中隔壁无法失去作用,反而形成施工安全隐患。
该法要求考虑时空效应,每一步开挖必须快速施工,及时步步成环,采用喷射砼封闭,消除由于工作面应力松弛而增大沉降值的现象。
2、CD法施工工艺原理CD法开挖及初期支护分6步,即6个导洞。
左侧上下两个导洞为先期开挖的第一、二导洞,左侧隧底为第三导洞,右侧按上下按顺序分别为第四、五导洞,右侧隧底为第六导洞。
中隔壁法是在软弱围岩大跨度隧道中,先分部开挖隧道的一侧,并施作中隔壁,然后再分部开挖另一侧的施工方法。
其原理是:就是把整个隧道大断面分成左右上下4个小断面施工,每一小断面单独掘进,最后形成一个大的隧道,且利用岩层在开挖过程中短时间的自稳能力,采用型钢等支护形式,采用初喷使围岩表面形成初期支护结构,确保掘进安全。
二、施工流程及步骤图2、CD法开挖施工步骤图1、①左上台阶:利用上一循环架立的钢架施作隧道侧壁超前支护及导坑侧壁φ22水平锚杆超前支护;弱爆破开挖①部;施作①部导坑周边的初期支护和临时支护。
即初喷4cm厚混凝土,架立型钢钢架和临时钢架,并设锁脚锚管;钻设径向锚杆后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
2、②左下台阶:滞后①3~5m弱爆破开挖②部;导坑周边部分初喷4cm厚混凝土;接长型钢钢架和临时钢架,并设锁脚锚管;钻设径向锚杆后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
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LT铁路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4—2008主编单位: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批准部门: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施行日期:2008年12月01日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年·北京前言本技术指南是根据铁道部《关于编制2006年铁路工程建设标准计划的通知》(铁建设函[2005]1026号)和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关于确定部分2005年新开标准项目主编单位的通知》的要求,在《铁路隧道施工规范》(TB10204-2002)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本技术指南共分18章,另有8个附录。
其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施工准备,洞口工程,施工方法,辅助施工方法与措施,钻爆开挖,初期支护,二次衬砌,防排水,施工机械与设备,超前地质预报,监控量测,辅助坑道,通风防尘、风水电供应与通信系统,特殊岩土和不良地质地段隧道施工,环境保护及施工阶段的风险评估等。
本技术指南与《铁路隧道施工规范》(TB10204-2002)相比,章节和内容的增减情况主要有:1.增加了超前地质预报、环境保护、辅助施工方法与措施四章。
2.增加了施工工艺流程图。
3.增加了近年来修建隧道较成熟的施工技术,如黄土隧道、高原冻土隧道、斜切式洞口、混凝土耐久性等的内容。
4.施工机械与设备章按作业工序分节,并增加了机械配置参考表及施工实例。
5.删除了有关整体式衬砌、喷锚衬砌和隧道塌方等内容。
希望各单位在执行本技术指南过程中,结合工程实践,总结经验,积累资料。
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地址:西安市雁塔路北段1号;邮编:710054),并抄送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路甲8号,邮编:100038)。
本技术指南主编单位: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本技术指南参编单位: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
本技术指南主要起草人:王秀成、管德鹏、倪光斌、杨志安、董晓光、吴正新、杨世武、高存成、张奕斌、郑军。
隧道工程施工的重点是

隧道工程施工的重点是一、前期准备工作1. 勘察设计阶段在隧道工程施工的前期准备阶段,首先需要进行细致的勘察和设计工作。
勘察工作包括地质勘察、地形测量、水文勘察等,以确定隧道工程的地质、地质结构、地层厚度等参数,为后期施工提供参考。
设计工作包括隧道的横断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支护设计、风险评估等,以保证隧道工程的安全、稳定和质量。
2. 施工准备阶段在设计完成后,隧道施工需要进行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这包括场地清理、设备调试、材料购置、人员培训等。
同时,施工方需要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包括施工流程、安全措施、质量要求等,确保隧道施工顺利进行。
二、隧道开挖1. 开挖方法选择隧道的开挖方法通常包括爆破法、机械开挖法和TBM等。
在选择开挖方法时需要考虑地质条件、隧道长度、隧道断面等因素,选择最适合的方法进行开挖。
2. 地质情况考虑在进行隧道开挖过程中,地质情况是至关重要的。
开挖时需要根据地质情况的变化进行随时的调整,采取适当的支护措施以确保隧道的安全和稳定。
三、支护、衬砌1. 支护形式在隧道开挖过程中,为避免地层塌方和地表沉降等问题,需要进行隧道的支护工作。
支护形式包括锚杆支护、钢筋混凝土支护、钢架支护等。
支护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隧道的安全和稳定。
2. 衬砌设计在支护工作完成后,需要对隧道进行衬砌工作。
衬砌的设计和施工需要考虑隧道的使用要求、运行环境、地质条件等因素,以保证隧道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四、通风及排水1. 通风系统设计隧道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通风系统的设计。
通风系统能够保证隧道内部的空气流通,排除有害气体,确保工人的健康和安全。
通风系统的设计需要根据隧道长度、断面等因素进行合理设计。
2. 排水设施设置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及时排除隧道内的地下水,以避免地层沉降、隧道内积水等问题。
排水设施需要合理设置,确保隧道内部的干燥和安全。
总的来说,隧道工程施工的重点包括前期准备工作、隧道开挖、支护、衬砌、通风及排水等方面。
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的控制要点(三篇)

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的控制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和责任人员:在隧道施工中,应当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并指定专人负责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安全管理的落实和推进。
2. 制定隧道施工安全管理制度:制定隧道施工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管理的内容和要求,并将其纳入隧道施工管理体系中,确保安全管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3. 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通过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使其熟悉施工安全规定和操作要求,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4. 进行隧道施工前的安全评估和风险评价:在隧道施工前,应进行安全评估和风险评价,明确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和隐患,并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控制措施,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5. 严格落实安全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根据隧道施工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要求施工人员按照规程和标准进行操作,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6. 加强隧道施工现场管理:对隧道施工现场进行严格的管理,包括现场人员的统一着装、手续办理、各项施工材料的保管和使用、设备和机具的检修和维护等,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
7. 强化施工现场安全监督和检查: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督和检查,发现隐患和不安全因素及时进行整改,防止事故的发生。
8. 加强危险源的控制:对施工现场的各类危险源进行分析和评估,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降低危险源对施工安全的影响。
9.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与相关部门进行密切的沟通和协调,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安全信息和要求,确保施工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
10. 不断完善和改进安全管理工作:随着施工的进行,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和改进安全管理工作,提高施工安全的水平和效能。
综上所述,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的控制要点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作,需要从组织、制度、培训、监督等多个方面入手,并不断加强和改进,以确保施工安全的高效落实。
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的控制要点(二)一、合理的施工方案1. 安全风险评估:在施工前,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
隧道各工序施工作业要点卡片

隧道各工序施工作业要点卡片隧道工程是一项复杂的施工工程,需要按照一定的工序进行施工作业。
下面是隧道各工序施工作业要点的卡片。
1.前期准备工作:-对隧道所在地进行勘测和地质调查,确定隧道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
-针对隧道地质情况,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并进行预防性施工。
-按照设计要求,确定隧道的布置方案,包括隧道的进口和出口、紧急出口以及通风、排水等设施。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管理。
2.掘进工作:-确定隧道开挖的起点和终点,进行临时支护工作,保证施工安全。
-按照设计要求,使用合适的掘进机械进行掘进作业,同时进行岩层的支护和处理。
-控制掘进的速度和方向,避免因地质情况的突变导致施工事故的发生。
-配合浇筑施工,逐段进行衬砌作业,确保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衬砌工作:-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衬砌施工材料,并进行预制加工,保证质量和尺寸的准确性。
-使用专用设备将衬砌材料送入隧道,进行衬砌施工。
-确保衬砌的平整度和垂直度,按照设计要求对衬砌进行固结和加固。
-对已完成的衬砌进行检查,确保质量和安全。
4.通风、排水工作:-根据设计要求,设置合适的通风和排水设施,确保隧道内空气的流通和水的排出。
-选择合适的通风设备和排水设备,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安装和调试。
-定期检查通风设备和排水设备的运行情况,及时处理故障和维修设备。
-对隧道内的通风和排水进行监测,确保达到设计要求和安全标准。
5.结构施工工作:-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混凝土浇筑和钢筋布置等结构施工工作。
-确保混凝土的配合比、浇筑时间和工艺要求,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质量。
-对结构施工进行定期检查和质量验收,确保施工质量。
-根据结构施工进度,及时组织施工队伍和设备,保证施工的连续性和高效性。
6.各类设备和管线的施工与安装:-根据设计要求,安装各类设备和管线,包括电力、照明、水、气、通讯等。
-安装设备和管线时,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和质量,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施工。
铁路隧道明洞段防排水施工要点及质量控制措施

铁路隧道明洞段防排水施工要点及质量控制措施摘要:在国家经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满足区域间交流和沟通的便捷性要求,就需要积极开展铁路项目的建设和完善工作。
特别是对于铁路隧道来讲,防排水施工尤为关键,直接影响到列车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为此相关工程企业就需要对这方面的工作进行重视。
下文主要对铁路隧道明洞段防排水施工要点及质量控制措施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铁路隧道;明洞段;防排水引言在进行地铁隧道施工建设的过程中,明洞段防排水施工难度较大,并且大部为防水薄弱区域,为此就防水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工程企业就需要对隧道明洞段防排水施工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工程建设的有效性进行保证,延长铁路隧道使用寿命,确保能够为人们的日常出行保驾护航。
1铁路隧道防排水性能要求在开展铁路隧道结构设计的过程中,想要确保防排水设计能够满足隧道建设标准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就需要对隧道结构的防水性能展开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上开展科学的防排水设计工作,与隧道结构标准相吻合。
在开展铁路隧道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地下水质、周围环境等都可能影响到铁路隧道后期的使用效果,同时,排水系统也会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排水不畅的问题,无形中增加了隧道渗漏情况出现的可能。
另外,一旦隧道衬砌结构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因素影响,就可能引发各种病害问题,直接降低了整体防水性能。
为此,在开展铁路隧道防排水设计工作时,设计人员就必须要对衬砌渗漏情况出现的原因展开深入分析,制定针对性的设计方案。
具体来讲,衬砌渗漏主要是由于结构缺陷问题所导致的,比如说在结构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混凝土性能不佳,并且在其中掺加的外加剂过多或过少,最终就会对混凝土结构性能的发挥产生影响,加大渗漏情况出现的可能性。
另外隧道趁气结构的特殊性造成其中可能有多个薄弱部位的存在,并且薄弱部分在使用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比如说施工缝、变形缝等部位的渗漏水情况。
2明洞段结构防排水施工要点分析2.1明洞顶防排水在明洞开挖边坡以外,需要做好截排水系统的设置工作,避免地表水渗入到隧道内部,同时在隧道顶部回填土上方进行黏土隔水层的铺设,并开展隔水层与边坡的搭接,能够有效降低雨水对于隔水层的冲刷,并在在隔水层表面开展植草防护。
隧道作业指导书

第一章概述本管段内的隧道两座:山后隧道和鞍山隧道。
其中山后隧道全长3866米,鞍山隧道全长284米。
由于地质条件差,围岩类别复杂,工程量大,工期短,增大了施工难度,为了能够按时,按质完成本工程,特此编制了本作业指导书。
本管段内的两座隧道其施工里程分别为:山后隧道DK244+063-DK247+927采用进出口两个工作面组织施工,DK244+063—DK244+083、DK247+912—DK247+929采用明挖法施工;DK244+083—DK244+225、DK244+265—DK244+435、DK244+795—DK246+005、DK247+825—DK247+912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DK244+225—DK244+265、DK247+645—DK247+795采用三台阶法施工;DK247+795—DK247+825采用CRD法施工,围岩级别为Ⅲ、Ⅳ、Ⅴ围岩,其具体位置见设计图纸。
鞍山隧道DK248+371-DK248+655采用进口工作面组织施工,其中DK248+371—DK248+388、DK248+630—DK248+645采用三台阶法施工,DK248+645—DK248+655采用明挖法施工,其余地段采用全断面开挖法,围岩级别为Ⅲ、Ⅳ围岩。
其具体位置见设计图纸。
第二章开挖方案与支护由于本工程为客货共线,隧道施工中共用到五种施工方法施工,分别为:明挖法、双侧壁导坑法、三步台阶法、CRD法、全断面开挖法。
严格执行《铁路隧道设计规范》、《铁路隧道施工规范》和《铁路隧道锚喷构筑法技术规则》,并严格按施工设计图组织施工。
各类围岩开挖方法和适用条件一全断面开挖法全断面开挖法系在双线隧道Ⅰ——Ⅲ级围岩施工中,在整个设计断面内一次钻孔、装药、堵塞、连线起爆完成整个断面的开挖、并以装碴、运输机械完成出碴作业的方法。
采用全断面法,应有充分而且配套的机械设备。
开挖循环进尺可根据施工组织控制在2~4m ,全断面开挖法的施工工序为:钻眼爆破→出碴→网、锚、喷支护→进入下一循环钻爆。
铁路隧道施工作业要点手册

向莆铁路隧道施工作业要点手册一、超前地质预报 (1)1 、预报内容 (1)2 、预报方法 (1)3 、预报分级 (2)4 、预报流程 (3)5 、预报要点 (4)二、超前支护 (4)1、超前小导管注浆 (4)2、大管棚 (6)三、隧道开挖方法 (8)1、全断面法 (8)2、台阶法 (9)3、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 (11)4、中隔壁法(CD 法) (13)5、三台阶七步开挖法 (15)6、双侧壁导坑法 (17)四、初期支护 (19)1、喷射混凝土 (19)2、锚杆 (21)3、钢架 (23)4、钢筋网 (24)五、防排水 (25)1、洞口及地表防排水 (25)2 、洞内排水 (25)3、结构防排水 (26)六、仰拱及二次衬砌 (28)1、仰拱 (28)2、二次衬砌 (29)七、监控量测 (31)一、超前地质预报1 、预报内容(1)地层岩性,特别是对软弱夹层、破碎地层、煤层及特殊土的预测预报。
(2)地质构造,特别是对断层、节理密集带、褶皱轴等影响体完整性的构造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
(3)不良地质,特别是溶洞、暗河、人为坑洞、放射性、有气体及高地应力等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
(4)地下水,特别是对岩溶管道水、富水断层、富水褶皱轴富水地层等的预测预报。
2 、预报方法(1)超前地质预报方法按预报原理可分为地质分析法、钻探法物探法和超前导坑法。
①地质分析法,包括地层分界线、构造线,地下和地表相关全分析、地质作图等。
②钻探法,包括深孔水平钻探、5~8m 加深炮孔探测及孔内摄影。
③物探法,包括地震波反射法、声波反射法、电磁波反射法红外探测法等。
④超前导坑法,包括平行超前导坑法、正洞超前导坑法。
(2)超前地质预报按预报长度可分为长距离预报(大于200m ) 中长距离预报(30~200m )和短距离预报(小于30m )。
(3)超前地质预报按采用的预报手段数量可分为单一方法地质预报和综合超前地质预报。
3 、预报分级(1)根据地质灾害对隧道施工安全的危害程度,分为以下四级A级:存在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段,如大型暗河系统,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软弱、破碎、富水、导水性良好的地层和大型断层破碎带,特殊地质地段,重大物探异常地段,可能产生大型、特大型突水突泥地段,诱发重大环境地质灾害的地段,高地应力、瓦斯、天然气、放射性问题严重的地段以及人为坑洞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超前地质预报1、预报内容(1)地层岩性,特别是对软弱夹层、破碎地层、煤层及特殊岩土的预测预报。
(2)地质构造,特别是对断层、节理密集带、褶皱轴等影响岩体完整性的构造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
(3)不良地质,特别是溶洞、暗河、人为坑洞、放射性、有害气体及高地应力等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
(4)地下水,特别是对岩溶管道水、富水断层、富水褶皱轴及富水地层等的预测预报。
2、预报方法(1)超前地质预报方法按预报原理可分为地质分析法、钻探法、物探法和超前导坑法。
①地质分析法,包括地层分界线、构造线、地下和地表相关性分析、地质作图等。
②钻探法,包括深孔水平钻探、5-8m加深炮孔探测及孔内摄影。
③物探法,包括地震波反射法、电磁波反射法、红外探测法等。
④超前导坑法,包括平行超前导坑法、正洞超前导坑法。
(2)超前地质预报按预报长度可分为长距离预报(大于200m)、中长距离预报(30-200m)、和短距离预报(小于30m)。
(3)超前地质预报按采用的预报手段数量可分为单一方法地质预报和综合超前地质预报。
3、预报分级(1)根据地质灾害对隧道施工安全的危害程度,分为以下四级:A级:存在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段,如大型暗河系统,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软弱、破碎、富水、导水性良好的地层和大型断层破碎带,特殊地质地段,重大物探异常地段,可能产生大型、特大型突水突泥地段,诱发重大环境地质灾害的地段,高地应力、瓦斯、天然气、放射性问题严重的地段以及人为坑洞等。
B级:中、小型突水突泥,较大物探异常地段,断裂带等。
C级:水文地质条件较好的碳酸盐岩及碎屑岩地段、小型断层破碎带,发生突水突泥的可能性较小。
D:非可溶岩地段,发生突水突泥的可能性极小。
(2)不同地质风险地段的预报方式为:A级预报:采用地质分析法、地震波反射法或声波反射法、地质雷达、红外探测、超前水平钻探等手段进行综合预报。
首先以地质分析法进行长距离预报,然后采用中长距离地震波反射法或声波反射法和一种或几种短距离物探方法相结合进行预报,同时进行多孔超前钻探探查。
B级预报:采用地质分析法、地震波反射法或声波反射法,辅以红外探测、地质雷达,进行必要的超前水平钻孔。
当发现局部地段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时,按A级要求实施。
C级预报:以地质分析法为主。
对重要的地质(层)界面、断层或物探异常地段可采用地震波反射法或声波反射法进行探测,必要时采用红外探测和超前水平钻孔。
D级预报:采用地质分析法。
4、预报流程超前地质预报工序流程图见图1-1图1-1 超前地质预报工序流程图5、预报要点(1)研究区域地质、工程地质资料,必要时进行地表补充测绘和勘探,对整个地区地质情况做到比较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分析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主要地址灾害隐患及其分布范围,在隧道内揭示的大致里程,制订预报方案。
(2)根据地质灾害对隧道施工安全的危害程度和工程设计资料,对不同地段地质预报分级,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地段采取不同的预报手段。
(3)隧道施工前制订好不良地质地段应急预案,采用浅孔钻探发现地质突变或含水时,立即采取处理措施。
(4)及时配备先进仪器,结合有丰富经验的地质、施工人员进行综合分析论证。
6、图片见图1-2~7。
图1-3 测点布置示意图图1-4 TSP203现场探测图1-2 TSP 探测原理地层 或 断层入射波前反射波前震源检波器检波器 隧道图1-5 地质雷达现场探测图1-6 超前水平钻探施工图1-7 红外探水仪现场探测二、超前支护1、超前小导管注浆超前小导管注浆是在隧道开挖前,沿隧道开挖轮廓线外按一定角度打入直径为32-70mm,长度3-5m的带孔钢管,利用钢管注浆,并与刚架连成一体进行围岩加固的超前支护方式。
(1)施工工序流程图小导管超前支护施工工序流程见图2-1。
图2-1 小导管超前支护工序流程图(2)施工要点①超前小导管支护参数根据地质条件、隧道断面大小及支护结构型式选用。
②采用风钻或凿岩台车成孔,沿隧道周边布设,环向间距不大于40cm,外插角控制在10-15°。
③钻至设计孔深后,用吹管将碎碴吹出清孔,防止孔位坍塌。
④顶入加工好的注浆钢花管,小导管周圈缝隙用塑胶泥封堵,并用棉纱将孔口堵塞,喷射混凝土封闭工作面,空口露出喷射混凝土面15cm。
⑤连接注浆管路,进行压水试验,压力控制在1.0MPa以内,观察工作面及管路渗漏情况,并及时封堵。
⑥根据地质情况选用单液水泥浆、超细水泥浆、水泥(超细水泥)-水玻璃浆、改性水玻璃浆或化学浆液。
2、大管棚大管棚是在隧道开挖前,沿隧道开挖轮廓线外利用钻机或夯管以较小的外插角向开挖面打入直径大于70mm(一般为70-127mm)的钢管、长度(根据地层选用)不宜小于10m,通过钢管注浆预加固隧道拱部地层,并将钢管内采用砂浆充填密实以减少地层沉降的超前地层加固方式。
(1)施工工序流程图洞口大管棚超前支护工序流程见图2-2。
图2-2洞口大管棚超前支护工序流程图(2)施工要点①小直径管棚通常用钻机成孔,大直径管棚可用夯管或顶管方式布设。
②管棚的各项技术参数要视围岩地质条件和施工条件而定。
管棚环向间距宜为管棚直径的2-3倍,一般为30-50cm,超浅埋地带也可采用密排方式,一般沿隧道周边布设,外插角1-5°,管棚开孔经向误差不应大于5cm。
两组管棚间的纵向搭接长度不小于1.5m。
③严格控制钻孔方向,钻进中经常采用测斜仪量测钢管钻进的偏斜度,钻孔平面误差不大于15cm,角度误差不大于0.5°,发现偏斜超过设计要求,及时纠正。
④管棚采用热轧无缝钢管,壁厚不小于6mm,节长3-6m。
第一节钢管管端多加工成锥状,以利导向插入,接头宜采用丝扣连接,丝扣长不小于15cm,钢管接头纵向错开。
隧道纵向同一截面内接头数不大于50%,相邻钢管的接头至少应错开1m。
⑤开孔管棚压注单液水泥浆,无孔管棚压注水泥砂浆,注浆初压应控制在0.5-1.0MPa 以内,终压控制在2.0MPa以内。
⑥洞内施作大管棚时除采用特殊工艺外一般将洞室扩大。
(3)施工图片图2-3大管棚超前支护示意图图2-4大管棚支护效果图图2-5 导向墙及导向管图2-6洞口大管棚施工1 图2-7 洞口大管棚施工2 图2-7 洞内超前小导管施工三、隧道开挖方法1、全断面法全断面开挖法是按设计断面将隧道一次开挖爆破成型,再施做支护和衬砌的隧道开挖方法,一般适用于地质条件较好的Ⅰ-Ⅲ级整体性好的围岩地段。
(1)施工工序流程图隧道全断面开挖施工工序流程见图3-1。
(2)施工要点①配备钻孔台车或多功能台架及高效率装运机械设备,由于开挖断面大,围岩相对稳定性降低,且每循环相对工作量较大,要求具有较强的开挖、出碴和相应的支护能力。
各工序使用的机械设备务求配套。
以缩短循环作业时间,合理采用平行交叉作业工序,提高施工进度。
②利用深孔爆破增加循环进尺,控制周边眼间距及角度改善光面爆破效果,减少超欠挖。
③及时施做初期支护,摸清开挖面前方地质情况,及时准备好应急措施,围岩条件变化时及时调整施工方法,以确保施工安全。
④有条件时采用导洞超前的开挖方法,合理组织施工保证隧道施工安全。
⑤二次衬砌及时施作,Ⅰ-Ⅱ级围岩二次衬砌距掌子面距离≤200m,Ⅲ级围岩≤80m。
⑥在软弱破碎围岩中使用全断面开挖时,应加强辅助施工方法设计与检查,加强动态量测与监控。
图3-1 隧道全断面开挖施工工序流程图(3)施工图片施工图片见图,见图3-2~图3-2 隧道全断面台车开挖图3-3 隧道泡面爆破效果图图3-4 隧道全断面衬砌效果图2、台阶法台阶法开挖是将隧道设计断面分上半断面和下半断面两次(或上、中、下三个断面)开挖,台阶间控制一定距离,采用同时并行的隧道开挖施工方法,一般用在Ⅲ级围岩,也可用在单线铁路隧道Ⅳ级围岩地段。
(1)施工工序流程图隧道台阶法开挖施工工序流程见图3-5图3-5 隧道台阶法开挖施工工序流程图(2)施工要点①台阶长度要适当。
按台阶长度可分为长台阶(≥50m)、短台阶(5-50m)、微台阶(3-5m)三种。
根据围岩条件合理确定台阶长度和台阶数量,台阶高度根据地质情况、隧道断面大小和施工机械设备情况确定,微台阶法上台阶高度宜为2.5m。
②上台阶施作钢拱架时,采用扩大拱脚和锁脚锚杆等措施,控制围岩和初期支护变形,必要时施作临时仰拱。
③下台阶在上台阶喷射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70%以上时开挖,下部开挖时要注意上部的稳定,根据稳定情况决定下部循环进尺。
当岩体不稳定时需缩短进尺,必要时下台阶分左、右两部错开开挖,并及时施做初期支护和仰拱。
④施工中应解决好上下台阶的施工干扰问题,下部施工应减少对上部围岩、支护的扰动。
⑤下台阶施工时要保证初支钢架整体顺接平直,螺栓连接牢靠。
⑥仰拱及填充超前二次衬砌且分别全幅浇筑,仰拱距掌子面距离:Ⅲ级围岩≤70m,Ⅳ级围岩≤50m,二次衬砌及时施作。
(3)施工图片施工图片见图图3-6 台阶法施工上台阶施工3、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一般是将开挖面分成环形拱部、上部核心及下部台阶三部分。
根据地质好坏将环形拱部断面分成一块或几块。
先开挖上部导坑弧形断面留核心土平台,再开挖下部两侧边墙、中部核心土的隧道开挖方法。
一般适用在单线隧道Ⅳ-Ⅴ级围岩,也可用在双线隧道Ⅲ-Ⅳ级围岩地段。
(1)施工工序流程图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施工工序流程见图3-7图3-7 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施工工序流程图(2)施工要点①开挖前应在拱部进行超前支护、环形开挖每循环长度0.5-1m不宜过长,开挖后及时施作喷锚支护、安装钢架支撑。
②每两榀钢架之间采用钢筋连接,并设置锁脚锚杆、全断面初期支护封闭距拱部开挖面不超过15m。
③预留核心土面积大小根据围岩地质情况,便于施工和满足开挖面的稳定。
④上部弧形、左、右侧墙部,中部核心土开挖各错开3-5m进行平行作业。
⑤仰拱及填充超前二次衬砌且分别全副浇筑,距离掌子面≤70m。
全断面衬砌时间根据监控量测稳定情况及时施作。
(3)施工图片施工图片见图图3-8 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示意图图3-9 施工照片4、弧形导坑左右台阶错开开挖支护法在隧道开挖工程中,在三个台阶上分七个工作面,以前后七个不同位置相互错开同时开挖,然后分部及时支护,形成支护整体。
缩小作业循环时间,逐步向纵深推进的隧道开挖施工方法,一般适用于黄土地区隧道施工,也可用于其它Ⅲ-Ⅳ级围岩地段。
(1)施工工序流程图弧形导坑左右台阶错开开挖支护法施工工序流程见图3-9。
图3-9 弧形导坑开挖施工工序流程图(2)施工要点①施工中应遵循“短开挖、少扰动、强支护、实回填、严治水、勤量测”的施工原则,紧凑施工工序,精心组织。
②做好洞顶、洞门及洞口的防排水系统工程,妥善处理好陷穴、裂缝。
在含有地下水的黄土层中施工时,洞内应施作良好的排水设施。
③台阶长度控制在3-5m,及时施作初期支护,配合锁脚锚杆封闭成环,初期支护钢架背后严禁出现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