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枝病类课程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大纲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大纲《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30086课程名称: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英文名称: Garden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Control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学时: 45学分:2.0适用对象:植保专业考核方式:考试或考查科目,为了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本课程的学习水平,在考试上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还要加强实际能力的考核,二者评分的比例可采用7:3。
先修课程:昆虫学通论、植物病理学通论、植物化学保护、园艺及农作物栽培学等。
二、课程简介《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主要讲授园林植物上重要病虫害的识别、发生、流行规律及防治原理与方法。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大纲是根据植保专业教学计划以及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是该专业的一门选修课。
该门课主要阐述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和各类病原物及害虫的性状,病虫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方法。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病虫害在园林建设专业中的重要性,且认识常见园林植物病虫害,为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总学时45学时,讲授33学时,实验12学时,分两部分讲授,第一部分为园林植物病害部分,第二部分为园林植物昆虫部分。
第一部分园林植物病害部分第一章园林植物叶部病害(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白粉病类、锈病类、炭疽病类、叶斑病类的病原2、认识白粉病类、锈病类、炭疽病类、叶斑病类的症状3、掌握白粉病类、锈病类、炭疽病类、叶斑病类的防治方法。
(二)教学内容1(主要内容(1)认识花卉白粉病、锈病类、炭疽病类、叶斑病类。
(2)以大丽花白粉病、驳骨丹锈病、兰花炭疽病、菊花褐斑病(斑枯病)、月季黑斑病为重点,介绍这些病类的症状特点、病原形态、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1)认识花卉白粉病、锈病类、炭疽病类、叶斑病类的症状。
(2)掌握这些病类的防治方法。
3(问题与应用掌握这些病类的症状及防治方法1(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实验一重要园林植物病害识别(一)要求:认识花卉白粉病、锈病类、炭疽病类、叶斑病类的症状特点课后练习:1、园林植物锈病有哪些病原引起的,2、园林植物锈病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怎么样,3、如何防治花卉白粉病,4、白粉病和锈病如何识别。
选择性必修1|顶端优势的原理解释泡桐丛技病的症状和发病机理

选择性必修1|顶端优势的原理解释泡桐丛技病的症状和发病机理问题的提出顶端优势是指植物的主茎顶端生长占优势,同时抑制着它下面邻近的侧芽生长,使侧芽处于休眠状态的现象。
原因是茎尖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到侧芽,抑制了侧芽生长。
为了促使主干长得又高又直,就要维护植物的顶端优势,任它自由生长并及时除去侧芽。
在农作物(如棉花)的栽培中,也常根据其原理进行摘心,来达到增产的目的。
选择性必修1第106页教材问题:教材中出现了以下疾病-丛枝病,丛技病的症状和原因?典型试题解析试题:生长素是人们发现和研究较早的植物激素,其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生长。
如图是某植物地上部分,下列有关生长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生长迅速而②生长受抑制是由于②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于①B.②生长受抑制而④生长较快,是由于①合成的生长素无法运输到④部位C.由于④结构能够生长,因此该植物的生长没有体现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D.该植物体地上部分生长素不都是由①、②、③、④所示结构合成解析:由于①顶芽合成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②侧芽部位,导致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抑制了侧芽的生长,A错误;④距离顶芽较远,①合成的生长素运输到④较少,因此④生长较快,B错误;①顶芽优先生长,抑制②侧芽的生长,该植物体现了顶端优势现象,④距离顶芽较远,①合成的生长素运输到④较少,因此④生长较快,C错误;图中植物体中生长素主要是由①、②、③、④所示的顶芽和侧芽合成外,及其他结构也能合成如幼叶和形成层,D正确。
故答案为D。
泡桐丛枝病及发病机理泡桐丛枝病又名泡桐扫帚病,是一种分布较为普遍的泡桐传染病,一般发病率为20﹪-40﹪,严重地区高达80﹪以上。
感病的幼苗、幼树常于当年枯死,大树感病后会引起树势衰退,材积生长量大幅度下降甚至造成死亡,该病是泡桐栽植中最严重的一种病害。
发病症状:泡桐丛枝病主要特征是簇生成丛的细瘦小枝,通常,健株在生长季节不发腋芽,而病株当年新枝、茎的腋芽会很快发育成二次枝、三次枝,这样重复萌发,直至丛生成细瘦弱枝,呈灌木丛状,很像扫帚或鸟巢,所以该病又叫扫帚病、疯病。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课程标准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植物保护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生物基础》《种植基础》《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知识与技能,为后续《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108学时,6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知识技能学习与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植物保护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对植物病虫害识别、病虫害综合防治等能力培养,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中等职业教育植物保护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标准和农作物植保员、农业技术员等岗位需求,围绕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实际,体现科学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植物生产过程中病虫害防治具体需求为主线,将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入所设置的模块和教学单元,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参考职业岗位的防治流程,序化学习任务。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有效控制植物生长过程中常见病虫害的能力。
1.能识别主要植物害虫和常见病害,会进行病原物镜检。
2.掌握害虫的预测预报、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及流行规律,以及植物病虫害防治原理和方法,会进行植物病虫害的防治。
3.了解昆虫分类依据及命名原则,熟悉昆虫纲各目的主要形态特征,会制作简易的昆虫标本。
4.具有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团队意识、集体意识。
5.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及环保意识。
泡桐丛枝病防治措施探究

评估标准
根据防治前后的病情指数、发病率、病情严 重程度等指标,以及防治成本和经济效益等 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改进方向和建议
改进方向
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病情的泡桐丛枝病,制 定更加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效果 。
建议
加强泡桐丛枝病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并 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加强科研和技术创 新,探索更加有效的防治技术和方法;加强 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和林业工作者的防治
控制灌溉
合理控制灌溉时间和水量,避免泡桐根部长时间处于潮湿状态,降低病害的发生 。
04
化学防治措施
药剂选择与使用方法
药剂选择
选择具有针对性的高效、低毒、低残 留的化学药剂,如内吸性杀菌剂、保 护性杀菌剂等。
使用方法
根据药剂的特性和防治对象,采用不 同的使用方法,如喷雾、涂抹、灌根 等,确保药剂能够充分接触到病原体 。
泡桐丛枝病严重影响泡桐的生长和发育,导致树冠畸形、枝条丛生、叶片黄化等症 状。
病株生长缓慢,产量下降,甚至全株死亡,给泡桐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泡桐丛枝病的传播速度快,一旦发病,难以根除,需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进行控制。
02
防治措施的重要性
保护生态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
泡桐丛枝病的爆发会对生态环境造成 破坏,通过防治措施可以减少病原菌 的传播,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
配合使用
可以将化学防治与其他防 治措施配合使用,以提高 防治效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5
生物防治措施
天敌保护和利用
保护天敌昆虫
对于泡桐丛枝病的传播媒介昆虫,可以通过保护其天敌昆虫来控制其数量,从而降低病害的传播速度 。
利用天敌昆虫
有些天敌昆虫可以捕食泡桐丛枝病的传播媒介昆虫,可以利用这些天敌昆虫来控制病害的传播。
森林保护课程重难点解析

森林保护课程重难点解析(一)教学活动内容介绍本课程这学期的网上教学活动重点和大家一起学习、探讨和解析森林保护这门课的重难点。
按照课程内容,我们将分两次进行学习,这一次我们将利用下面1个半小时的时间来重点学习森林保护绪论、病害部分和森林防火,即绪论、第一章到第四章和第十二章这六章内容。
下一次我们将利用1个半小时的时间来重点学习森林虫害及森林鼠兔害即教材第五章到第十一章的内容,具体时间请大家随时关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远程教育网“教学活动”相关通知。
认识一下我叫李广德,2010年7月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森林培育学科,获博士学位。
现就职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农林医药学院,主要负责林业相关的几门课程,《森林保护》是其中之一。
在今后的学习中,大家有什么问题或困难,或有什么想法、意见和建议,欢迎随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交流、沟通、互动,共同学习和探讨,共同进步。
谢谢大家!一、森林保护课程简介《森林保护》是为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编写的,林业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
课程以“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为方针,以及“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森林防火指导思想,希望通过对本课程的系统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能很好的理解和把握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针和森林防火的指导思想。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森林害虫防治、林木病害防治、森林鼠兔害防治和森林防火等内容。
分别叙述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病、虫)的形态识别、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介绍林火基础知识、林火预报和监测通讯、林火综合预防措施和森林火灾的扑救。
二、绪论绪论主要介绍了森林保护的地位、作用、特点,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及我国森林防火工作概况等内容。
(1)掌握森林病虫草鼠害、森林火灾、森林灾害、林业“三害”、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等概念;(2)掌握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工作责任制度是“谁经营,谁防治”;森林防火工作的方针是“预防为主,积极消灭”;(3)明确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的特点:林业外来有害生物发生日益严重;全球气候变化将导致天然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灾害流行;生态环境整体恶化为诱导因素的森林生物灾害频繁发生;一些次要性生物灾害逐步演化成主要性灾害;一些历史性森林生物灾害(松毛虫)仍然会周期性发生;(4)明确森林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方针:以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则为依据,采用最优化的技术组配方案,把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较长期的稳定在经济损害允许的水平之内,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5)理解森林有害生物持续控制(SPMF)的概念:以森林生态系统特有的结构和稳定性为基础,强调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功能的发挥,协调运用对环境和其他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
竹丛枝病的发生及防治

竹丛枝病的发生及防治汇报人:2023-12-14•竹丛枝病概述•竹丛枝病的发生原因•竹丛枝病的防治措施目录•竹丛枝病的预防策略•竹丛枝病防治的实践经验分享01竹丛枝病概述竹丛枝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毛竹、刚竹等竹类植物。
定义病竹的叶片上会出现黄色或黄绿色的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斑点逐渐扩大并连成片,导致叶片枯黄、脱落。
病竹的枝条上也会长出许多小枝,这些小枝细长、弯曲,呈螺旋状扭曲,形如鸟巢。
症状定义与症状竹丛枝病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等地的竹林中。
分布该病害对竹林的危害较大,会导致竹林生长缓慢、产量下降,甚至全林枯死。
危害分布与危害竹丛枝病的病原菌为真菌中的一种,属于担子菌亚门、层菌纲、木耳目、线木耳科。
该病害主要通过风雨、昆虫等自然因素传播,也可通过带菌的苗木和工具等人为因素传播。
病原菌与传播途径传播途径病原菌02竹丛枝病的发生原因气候环境因素气候变化如温度和湿度的异常可能导致竹丛枝病的发生。
例如,潮湿的环境可能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季节变化某些季节如春季和秋季,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可能有利于病原菌的传播和侵染。
土壤类型不同类型的土壤可能对竹丛枝病的发生有影响。
例如,某些土壤类型可能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土壤质量土壤中的营养成分和pH值等因素可能影响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土壤条件影响过度砍伐可能导致竹林生态环境恶化,降低竹子的抗病能力。
砍伐过度施肥不当病虫害防治不力不合理的施肥可能导致竹子营养失衡,降低抗病能力。
病虫害防治不力可能导致病原菌的传播和侵染。
030201竹林管理不当03竹丛枝病的防治措施定期给竹林施肥,增加土壤肥力,促进竹子健康生长。
合理施肥根据竹林生长需要,合理安排浇水时间和水量,保持土壤湿润。
科学浇水定期检查竹林,及时发现并防治其他病虫害,避免交叉感染。
病虫害防治加强竹林管理,提高抗病能力及时清理病枝,减少传染源定期巡查定期对竹林进行巡查,发现病枝及时清理。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学是为园艺专业本科开设的专业课,学生在学习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及土壤学等基础课和专业课之后,学习本课程。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学是以生物科学为理论基础, 与应用技术相结合,讲述园艺植物病虫害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并运用植物保护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掌握果树、蔬菜等园艺植物的病虫害症状、特点和发病规律,其主要任务是使园艺专业学生运用己经学到的植物病虫害的相关知识去思考综合防治在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中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了解国内外园艺植物保护领域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2. 能力目标:课堂教学重点突出基本概念和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实用技术,要把课堂讲授与园艺植物生产紧密结合备课过程中随时补充新内容,及时介绍国内外的先进理论和技术及方法,使学生及时了解到本学科的重要进展及发展动向。
同时联系山东省园艺植物生产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生产管理,为将来从事园艺专业的工作打下基础。
3. 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园艺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前沿问题,掌握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能够综合防治现代园艺植物生产基地规划病虫害以及相关组织管理的能力,掌握主要园艺作物的生物学特性、综合防治方法、绿色生产方式、有机生产方式等, 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创新意识浓、应用型的专业型人才,为从事园艺植物生产和科研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主要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方法及综合防治2、熟悉园艺植物病虫害的防治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3、了解国内外园艺产业的发展现状【教学设计建议】首先介绍国内外园艺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而讲述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的基本方法和综合防治的具体内容,然后讲述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培养方案(含教学大纲)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培养方案(含教学大纲)«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组一、课程性质及课程培养目标本课程是园林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要紧为城镇园林治理部门、都市园林绿化公司、园林苗圃、园林花木公司、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园林绿化、美化、花卉生产及经营治理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高技能型人才所必需的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知识、差不多原理和差不多技能,能够识别园林植物要紧病虫害并把握其发生进展的规律和防治技术,学会病虫草害标本的制作、储存与鉴定方法,把握病虫害调查与测报的差不多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注意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以实现全面素养培养的教育目标。
1、职业岗位目标:«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为园林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要紧为花卉苗木的栽培治理和养护等职业岗位〔群〕能力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撑。
为城镇园林治理部门、园林绿化公司、园林苗圃、园林花木公司、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园林绿化、花木养护、花卉生产及经营治理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
按照职业岗位目标指向,确定课程知识目标、课程技能目标和职业能力目标。
2、课程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把握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所必需的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差不多原理和基础知识。
把握园林植物要紧病虫害形状特点及识别鉴定的基础知识;发生进展规律和推测预报知识;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原理;园林植物要紧病虫害的识别鉴定和具体综合防治措施知识。
3、课程技能目标:能够把握园林植物要紧病虫害的标本采集、制作、储存方法和识别鉴定技术;把握园林植物要紧病虫害调查与测报的差不多技能;园林植物要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学会常见农药的配制和使用方法,把握常见药械的使用和修理技能。
4、职业能力目标:本课程除完成上述课程知识目标和课程技术目标外,始终将教书育人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全过程,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和如何做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丛枝病类发病规律
• 丛枝病病原微生物都可以在病组织内越冬,可通过病株或带病无性繁殖材料传播。另外, 真菌和细菌的孢子和菌体可通过风、雨等传播,植原体可通过无性繁殖传和媒介昆虫传播;
• 真菌和细菌侵染产生的丛枝病多数是局部侵染性传播,植原体的侵染,则为系统性侵染; • 病原体在寄主体内的上下运转,主要是通过筛管实现的。
4)果实病变,病花一般不能结果。病株上的健枝仍可结果,果实大小不一,果面着色不匀,凸凹不平,凸起处呈红 色,凹处是绿色,果肉组织松软,不堪食用。
5)根部病变,疯树主根由于不定芽的大量萌发,往往长出一丛丛的短疯根,同一条根上可出现多丛疯根。后期病根 皮层腐烂,严重者全株死亡。
五、丛枝病类病害代表种类
(三)枣疯病
症状识别:枣树地上、地下部均可染病。地上部染病主要表现为:①花柄加长为正常花的3-6 倍,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反常生长,成浅绿色小叶。树势较强的病树,小叶叶腋间还 会抽生细矮小枝,形成枝丛。②发育枝正副芽和结果母枝,一年多次萌发生长,连续抽生 细小黄绿的枝叶,形成稠密的枝丛。③全树枝干上原是休眠状态的隐芽大量萌发,抽生黄 绿细小的枝丛。地下部染病,主要表现为根蘖丛生。
五、丛枝病类病害代表种类
(三)枣疯病
• 病原:类菌原体Mycoplasma—like Organism,简称MLO,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多形态 质粒。无细胞壁,仅以厚度约10纳米单位的膜所包围。易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形状多 样,大多为椭圆形至不规则形。一般直径为250—400纳米。
•
而枯死,有的甚至全株枯死。此外,常出现花变枝叶的现象。各种枝丛远看有如 大小鸟巢,故又名鸟巢病。
三、丛枝病类病原
树木发生丛枝的原因比较复杂,一般有:
细菌引起
生理性病变,如缺素(缺硼)、霜害、冻害等。
植原体引起
病原
由昆虫、螨类危害引起,如竹小蜂引 起的丛枝病。
由真菌引起,常见有外子囊菌、锈菌、子囊菌门球壳目等。
病原:由植原体引起
花变枝叶型
花瓣变成叶状, 花柄或柱头生出 小枝,花萼明显 变薄,花托多裂 ,花蕾变形。
泡 桐 丛 枝 病
五、丛枝病类病害代表种类
(三)枣疯病
症状识别:枣树染病后主要表现为枝叶丛生和花器返祖等畸形变化。
1)花变成叶,花器退化,花柄延长,萼片、花瓣、雄蕊均变成小叶,雌蕊转化为小枝。
丛枝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个别枝条或整个树冠枝条受病后顶芽生长受抑制或枯死,而休 眠芽和不定芽萌发,形成小枝小叶。丛生小枝一般垂直向上生长,主枝不明显,节间常缩 短,病枝细短,叶小,叶色黄或稍黄,叶肉内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常分化不明显。由于丛 生小枝机械组织形成不良,一般较柔弱,冬季易遭冻害而枯死。有的病枝并不很快枯死, 尤其是较粗大的病枝,可延续生长数年或十多年,但终因逐渐丛生新枝叶,养分消耗过多
五、丛枝病类病害代表种类
(一)竹丛枝病
病原:由子囊菌亚门、核菌壳目的竹瘤座菌Balansia take(Miyake)Hara引起。
五、丛枝病类病害代表种类
(二)泡桐丛枝病
症状识别:
丛枝型
在个别枝上腋芽和 不定芽大量萌发, 侧枝丛生,节间变 短,叶片黄而小且 薄,有时皱缩,整 个丛枝呈扫帚状, 幼苗发病则植株矮 化。
2)芽不正常萌发,病株1年生发育枝的主芽和多年生发育枝上的隐芽,均萌发成发育枝,其上的芽又大部分萌发成 小枝,如此逐级生枝,病枝纤细,节间缩短,呈从状,叶片小而萎黄。
3)叶片病变,先是叶肉变黄,叶脉仍绿,以后整个叶片黄化,叶的边缘向上反卷,暗淡无光,叶片变硬变脆,有的 叶尖边缘焦枯,严重时病叶脱落。花后长出的叶片比较狭小,具明脉,翠绿色,易焦枯。有时在叶背面主脉 上再长 出一小的明脉叶片,呈鼠耳状。
四、丛枝病类防治原则
• 选用无病的繁殖材料; • 及早砍除病株病枝以减少侵染源; • 选育抗病品种; • 防治刺吸式媒介昆虫; • 采用土霉素、盐酸四环素等药剂进行树体注射或浸泡苗木。
五、丛枝病类病害代表种类
(一)竹丛枝病
症状识别:发病初期,少数竹枝发病。病枝春天不断 延伸多节细弱的蔓枝。每年4~6月间,病枝顶端鞘 内产生白色米粒状物(病菌子实体),大小为 5~8X1-3毫米。有时在9~10月间,新生长出来的病 枝梢端的叶鞘内,也产生白色米粒状物。病株先从 少数竹枝发病,数年内逐步发展到全部竹枝。
学习模块三:林木病害防治
学习情境四:林木枝干病害及防治 知识五:丛枝病类
一、丛枝病类概述
树木丛枝病发生于多种针阔叶树上。它们的危害性因病原种类不同而 异。由植原体引起的病害,是一类危险的,具有毁灭性的病害;由真菌
引起的丛枝病,危害虽然没有这么巨大,但发病重时也会使树木生 长明显衰退,甚至枯死。
二、丛枝病类症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