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意象

合集下载

送别诗常用意象

送别诗常用意象

送别诗常用意象: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时间意象:黄昏、月夜、清晨;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杨柳、柳絮、杨花,秋、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二、“意象”与送别诗“情感”的关系1、雨:绵长细密,如愁绪;点点滴滴,如眼泪。

雨是言情造势之首选。

2、柳:(1)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扬扬的柳絮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3、子规:子规啼声哀怨动人,听起来好像在说:"不如归去!"。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4、月: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5、长亭:长亭是陆上送别之地,南浦是水边送别之所6、酒:可表达情意也可派遣愁苦7、兰舟:水上交通工具,代表着出行。

(三)送别诗常用的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寓情,直抒胸臆,虚实结合,对写等。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但由于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原因,常常保守“悲莫悲兮生别离”的痛苦,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词的形式标志是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例:《送魏万之京》《梦游天姆吟留别》《春夜别友人》《送友人》送别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2.情感分类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中出现的常见意象

送别诗中出现的常见意象

古诗中有许多送别诗,在这些诗中经常用到一些意象表达离愁别绪、送别怀人的情感。

所谓意象,就是带有作者强烈情感的景或物。

对这些意象总结如下:一、杨柳、杨花或柳絮古人用杨柳、杨花或柳絮表达离愁别绪,好友送别。

《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这是所出现的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

由于“柳”、“留”谐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

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着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人就把“灞陵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他以“杨柳”表达与恋人分别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郑谷《柳》:“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若春风。

”以柳絮表达离别之情。

古诗中有许多以杨柳表达送别的诗句,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二、春草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如《楚辞`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诗前半写草,暗寓送别;后半写别,不离春草。

使“春草”和“别情”相联系。

开头实写,结尾转为虚拟。

本诗以古原上离离的春草形象,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以碧草连天,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三、水古诗中以水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

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写别情,但仍“不及”汪伦送我时的情谊。

古诗词中的送别意象

古诗词中的送别意象

古诗词中的送别意象
古诗词中的送别意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 离愁别恨:这种意象是最常见的,表达了离别时的心情和情感。

如《离骚》中的“欲别黄鹤楼,各为飞蓬乘”、“愿言不得意,数尽杨州道”等。

2. 思乡伤别:这种意象更多出现在北国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远离家乡的苦楚。

如《登鹳雀楼》中的“故人西
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3. 求酒解愁:送别时相聚哀愁,常通过饮酒解愁来减轻不舍之情。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4. 急流奔瀑:有时借比喻自然景象来表现离别时的冲动和激情。

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
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5. 悲壮情怀:有些送别诗表现的是悲壮和豪迈,如《南行别二首》中的“玉佩龙头铁甲冷,一丝一缕不须惊。

天山雪彦王归马,半夜三更雪满城”。

6. 心有不舍:有些送别诗或句表现诗人内心的不舍和无奈,如《长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和“借问
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7. 明月清风:明月和清风是古诗词中常出现的意象,也经常与送别相联系。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以及《蝶恋花·送春》中的“不到绿杨外,暗上花飞去”。

8. 力求节制:在古代社会中,送别往往需要符合一定规矩,不能过于激昂或急躁。

因此,许多送别诗或句的表达也需要适度,不能刻意过烈。

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风了”,以及《送东篱》中的“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浅析李白送别诗的意象

浅析李白送别诗的意象

浅析李白送别诗的意象
李白《送别》是一首有关异乡拜别的诗歌,形式上它是一种咏叹赋类型的文体,用它来表达作者的离别之情,抒发自己的痛苦。

在这首诗歌中,李白给出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意象的抒情诗句,以及深刻而又抒情的生活正能量。

文章将深入剖析这些意象对诗歌的整体意境的影响,并解释它们对诗歌的特殊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李白在《送别》中提出的一系列具有深刻意象的抒情诗句:“田园将芜胡不归,长路入茫茫雪歧路”,“碧山如花拂面去”。

这些诗句通过芜胡,长路,碧山等意象,表达了李白对异乡的留恋之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在这里,李白以亲切的笔触抒发出自己离别时所感受到的痛苦情绪。

这使得诗歌整体意境显得格外动人,表现出诗人充满思念的心情。

此外,诗歌中还通过“野花留春住,春日犹未央”,“泥酒濡清旗,水村山头出”等意象,表达了李白的正能量。

通过这些意象,李白表达了自己的无畏无惧,以及自己充满勇气和希望的思想,表达了他与生命的共同奋斗,敢于迎接挑战、追求梦想的精神。

这为诗歌注入了一种崇高的正能量,也为诗歌带来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以上就是李白送别诗中的意象所表现出的抒情想象和正能量。

从意象的笔触中,可以看出李白对离别的无奈之情,以及对未来的勇气和希望。

它们不仅体现了李白的勇气和坚毅,也使得这首诗的整体意境受到极大的影响,印证了诗歌的精神力量。

- 1 -。

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赏析

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赏析
注释: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有一条灞水,汉文帝 葬于此,遂称灞陵,水边有灞陵亭。唐代人 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在这里分手。因 此灞陵亭在唐诗里常和别离联系在一起。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长亭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注释: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 成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南 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像长亭 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 樽前挂帆去,风雨下西楼。(许浑<韶州送窦司直北归》) •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
渐》) • 故人南去汉江阴,秋雨萧萧云梦深。(李端《江上送客》) • 断烟伤别望,零雨送离杯。(徐坚《饯许州宋司马赴任》)
舟和帆在送别诗中往往以“孤舟”、“孤帆”的意象出 现,突出远行人的孤单之感。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长亭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 齐诗人谢晀所建。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 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长亭
灞陵行送别 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折柳送别
折柳枝
施肩吾
伤见路边杨柳春, 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 不送去年离别人。
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 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 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 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 之意。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日暮征帆何处泊?

古代送别诗主题与意象解读

古代送别诗主题与意象解读

古代送别诗主题与意象解读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人们往往一别数年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

再加上人事有浮沉,人生多乖违,往往聚散无常,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

汉文人五言诗有云:“良友远离别,各在天一方。

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

嘉会难再遇,欢乐殊未央。

”相互欢合难以如愿,悲离之情油然而生,别离也就成了人生不得圆满的一大遗憾。

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对天性敏感的诗人来说,别离则更易伤情。

他们触之于怀,发而为诗,以其空灵的诗心和独特的人生体验,加以艺术的表现,总能道出常人所不能言的种种离情别绪,更能撼人心魄。

由此,送别自然成为中国古代诗词中一种常见主题。

就送别时诗人作为主客对象而言,送别诗可分为送别、留别两类。

送别诗占绝对数量,留别诗数量相对较少,但其中也不乏佳作。

何逊《相送》:“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

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

”即为留赠送行者的诗,表现了客中的惆怅情绪和江上风雨欲来的景色。

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面对友人踏歌相送,诗人情真意挚地用夸张性的比喻形象地表现出来。

虽无感激之辞,但相谢之意却深含其中。

古代送别诗种类繁多,根据其内容及主题倾向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

送别诗词大多哀伤愁怨,缠绵悱恻,表现惜别恨别之意。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萋萋满别情。

”惜别之意,溢于言表。

刘长卿《送李穆归淮南》:“淮水问君来早晚,无人偏畏过芳菲。

”问友人何时从淮南归来,因为虽有大好春光,却无人共赏,反怕过芳菲时节。

别情极为缠绵。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更写出因离别而愁情无限。

柳永《采莲令》:“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李白送别诗中的壮美意象

李白送别诗中的壮美意象

李白送别诗中的壮美意象
李白《送别》中极富壮美意象:
一是大自然的磅礴意象。

诗中“山随平野尽,江流入海浸”,“行舟终须泊,客心不可归”,“征蓬出疆没,萍枯还生苔”,表达出大自然的宏伟壮观,它有无穷无尽的浩瀚、洪流不息;有千年风云无断的浩渺。

二是时间的永恒意象。

诗中“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把时间比作春天的花儿、鸟儿,以及夕阳的满怀,表现出时间的永恒,它把一切都连结在一起,让人们相伴而行。

三是友情的深沉意象。

诗中“行路难!归去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表达出友情的深沉,它让人们深深地感动,也让人们渴望着再次相聚,一起追逐他们的梦想,让他们的友情永远存在。

送别诗情感

送别诗情感

送别诗情感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传统诗歌。

送别诗中诗人状态是面临别离,或别友人,或被友人送别,或与家人恋人分别等。

主要内容是长亭古道、江边渡头、举酒击节、折柳相赠等。

送别诗常见的几大意象:长亭古道这类驿站旁的送别场景;水,比如江边渡头,古人长途时没有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有的是水陆的船舟等,或者依靠步行;酒,古人一般设酒宴饯别;柳,与“留”谐音,通过折柳相赠,表达对友人、亲人、爱人依依不舍之情;月,送别之后往往睹月思人。

长亭、南浦、柳、芳草、酒、月等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往往被作家们交织在同一首作品中,共同负起烘托、渲染或写照、象征离愁别恨的使命。

送别诗中的感情类别: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2.体贴入微的宽慰,如杜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4.前途艰险的担忧,如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5.坦诚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6.积极奋发的勤勉,如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如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送别诗抒写离别情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

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

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

”此段话把情和景截然分开说得不确,但就“言情难”而言,还是有道理的。

送别诗要想“感动激发人意”,必须采用一些手法来“言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离诗鉴赏之意象
思远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近年来的考察也越来越灵活,同学们在做这类题时也会力不从心,不知从何下手,所以我们就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去鉴赏古代的诗仙文豪给我们留下的经典之作。

在中国古代诗坛上,别离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仕途奔走,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别离亲人、恋人、友人。

而这时,别离无论作为人生遭际还是作为创作题材,都会显得更为重要,更为深刻,更为壮烈,更为精彩。

古时没有火车飞机,没有隧道轻轨,没有手机电脑,在交通通讯落后、路途艰险的情况下,只能“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

就反映的别离形式来看,有送别、留别、赠别、酬别、话别、宴别、饯别、寄别诸多种类。

而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则更多,可以数出来的有杨柳、杯酒、明月、江水、芳草、眼泪、残阳、孤云、远帆、歧路等。

我们用近代艺术大师也就是后来出家当了和尚,法号为弘一法师的李叔同著名的《送别》开篇,来讲解别离诗的意象问题。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首诗总结了古代经典离别诗所用的种种意象,“柳”、“长亭”、“芳草”、“夕阳”、“浊酒”等等意象概括了离别诗的“离愁别绪”。

一、折柳赠别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柳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此习俗产生的原因大体有三:
1、“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2、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绵绵的情意,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诗经·小雅》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柳永在《雨霖铃》中写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王之涣有名气的《送别》是这样的: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二、芳草惜别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芳草还有一种植物,也是别离诗中常常出现的意象。

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

其中有一首大家都熟悉的诗歌: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流转,最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

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喻离别的愁绪,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

在空间的分布上,碧草连天,好像在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

古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

”芳草像纤柔的柳丝一样,缠缠绵绵,给人以依依不舍之情。

三、长亭饯别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长亭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地方表示送别,此后就成为专有的送别之地。

古时在城外路旁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

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除“长亭”之外,还有南浦也是离别诗中常常出现的地名,“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

当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有在南浦,但由于长
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和长亭一样已成为送别之地的一个专有名词了。

同学们试着想一下,能够想出哪些关于“长亭”的诗句呢?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
四、饮酒泣别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酒
除折柳送别外,把酒壮行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送别形式。

辛弃疾《满江红》:“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

”杯中物所指的就是酒。

许是因为以酒送行更宜于被人接受,也更易于尽抒胸臆,因此就数量而言,以酒送别的诗在别离诗中也是最多的。

而就表情达意而言,那种悲壮激烈之情,恰好与以柳送别的缠绵悱恻形成鲜明对照。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王维的《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在这种情况下,送者或被送者,谁也很难生出什么兴致来,真是“愁颜”难慰,别恨又添所谓“借酒浇愁愁更愁。


除了壮行之外,借酒还可以表达当事人的交情,并寄以某种企盼和祝愿。

温庭筠《送人南游》所谓“唯以一杯酒,相思隔远天”。

这就是“酒”这个意象所具有的奇特内涵。

五、日暮伤别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夕阳。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日暮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夕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

送别诗中常出现傍晚月夜等时间意象。

是古人喜欢在傍晚时分送别吗?
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

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李白写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其中《送友人》便是很成功的一首:“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一个落日便给我们描绘出一副夕阳西下,诗人与友人执手不忍分离的图画。

除了这些意象之外,还有很多意象也是古代经典别离诗常常使用的,比如,
江水、孤帆、云朵等等。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在《别赋》中如是说。

“别”愁、“别”思、“别”恋在众意象中被表达的淋漓尽致,我们在鉴赏古诗的时候要深刻理解意象的意义和功能,还要从意象中分析出诗人的感情和诗词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