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美学分析-以王羲之为例
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美学的对比研读

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美学的对比研读王羲之和王献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他们的书法风格各具特色,对中国书法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美学进行对比研读,以探讨他们各自的艺术特点和美学意蕴。
首先来看王羲之的书法美学。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传世大家,他开创了“行书”艺术,被誉为“行书圣手”。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行草快意、刚劲有力、气韵生动而著称。
他的书法作品多以摩崖碑刻、铭文、墓志铭等为载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王羲之的书法以“天地人书”为宗旨,注重运用笔墨和用力,使作品在刚劲有力中又不失动感和生动性。
在结构上,王羲之的书法注重横平竖直、长短粗细相对称,形成了独特的构图格局,给人以美的享受。
而在表现形式上,他的书法则以笔墨的浓淡和用力的轻重来表现物象的远近和深浅,使作品产生一种层次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比之下,王献之的书法美学则有所不同。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侄子,他也是一位文学家和书法家。
王献之的书法作品风格清丽秀逸,以小楷为主,书写平稳流畅、线条洒脱自然。
王献之的书法重视笔墨的清丽和线条的流畅,其作品大多以碑刻、题诗、赞颂为主题,对诗文的理解和表达都有独特见解。
他在书法创作中追求“笔走龙蛇,绵绵有章”、“青字乃书才”、“妙纸以建工”、“秀发先萌先发”。
王献之的书法作品构图考究,用笔隽永,雄浑而不失妩媚,更加突出了中国书法的审美意趣。
通过对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美学进行对比研读,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各自的艺术特点和美学意蕴。
王羲之强调书法的力度和动感,追求笔墨的韵律美和形态美;而王献之则注重书法的清丽和流畅,追求笔墨的细腻和造型美。
两位大家的书法作品均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对中国书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王羲之和王献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位杰出代表人物,他们的书法作品风格各具特色,对中国书法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他们的书法美学进行对比研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书法的艺术特点和美学内涵,为我们欣赏和研究中国书法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美学的对比研读

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美学的对比研读王羲之和王献之都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在书法艺术上各自有着独特的风采和贡献,对中国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羲之被誉为“书圣”,而王献之则是“颜真卿、柳公权之后的第一人”。
本文将对两位书法大家的作品进行对比研读,探讨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美学之间的异同之处。
我们来谈谈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子昂,号多士,吴兴山阴(今浙江德清)人。
他是晋朝时期的书法家、文学家,被誉为“书圣”,被尊称为“王石公”。
王羲之的书法以行书著称,其作品造型丰满,运笔奔放,气势磅礴,以刚健雄秀见长,笔势遒劲有力,气魄宏大。
他的书法作品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被誉为“天然笔意,成书无疵,飘逸超逸,世无匹美”,成为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
我们再来谈谈王献之。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隆,号秋石。
他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也是王羲之的侄子。
王献之的书法以行草著称,笔势圆滑流畅,变化多端,以婉丽柔媚见长,擅长用笔以轻灵、柔媚的姿态表现出山水和植物的形态,给人以静美和意境的愉悦,被誉为“王羲之后,独步书技三百年”。
他的书法作品在行草领域影响深远,被后人称为“王草”。
王羲之和王献之都是书法史上的大家,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
从书法形态来看,王羲之的作品线条刚劲有力,气势磅礴;而王献之的作品线条柔美流畅,变化多端。
王羲之的作品以刚健雄秀见长,气魄宏大,给人以豪放之感;而王献之的作品以婉丽柔媚见长,擅长用笔以轻灵、柔媚的姿态表现出山水和植物的形态,给人以静美和意境的愉悦。
从笔墨运用来看,王羲之的作品运笔奔放,气势磅礴,以刚健雄秀见长,笔势遒劲有力;而王献之的作品笔势圆滑流畅,变化多端,擅长用笔以轻灵、柔媚的姿态表现出山水和植物的形态,给人以静美和意境的愉悦。
王羲之以刚健雄秀见长,气魄宏大;而王献之以婉丽柔媚见长,擅长以轻灵、柔媚的姿态表现出山水和植物的形态。
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美学各有千秋,各有所长。
略论王羲之书法的美

略论王羲之书法的美学特点王羲之的书法是美的。
本文侧重谈论这种美学特点产生的原因,兼谈表现在哪些方面。
美的感受是客观作品与审美主体的主观审美追求的契合而产生的体验。
如果二者得不到契合或者契合的程度低那么就难以产生美的体验。
比如一般的外国人就不会觉得王羲之(或其他书家)的作品是美的。
可见审美只可能发生在合适的审美主体身上;审美和审美主体有莫大关系,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王羲之作品的主要审美人是晋朝之后的历代中国人,这一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诚如前面提出的,美是有客观作品和审美主体的审美契合高度契合产生的,那王羲之的作品究竟具体和中国的人的那些审美特性相契合呢?简而言之,如下几项不能忽略。
分别为:阴阳对立的思想,用中庸之道调和矛盾的方法,天人合一下效法自然的观念。
世界存在着矛盾,正如汉字或其组合存在着对立矛盾一样,当书家用中庸之道调和了这些矛盾,并且做得天衣无缝,巧夺天工,很有水平时,达到了观摩者想达到却未能达到的境界是,观摩者就会产生强烈的羡慕。
如果作品的呈现符合审美者所认可的效果时,审美者也会觉得美。
在现实世界中,中国人(古今皆然)处理矛盾的主流方法都是中庸之道。
而书家在处理书写的矛盾(大小,长短,奇正,粗细,轻重,疾缓,方圆,枯涩,浓淡,清浊,动静,等)也是使用了中庸之道,王羲之也是,这使得广大中国人(尤其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士大夫或现在学者)都能理解并且有切身的体会。
而像王羲之这样的书家在用毛笔行使中庸之道时达到非常高明的水平,他们感觉出来了,他们(中国人)通过纸上的作品感受出来了这种高明,以及这种高明带来他们内心追求的共鸣。
所以一种称之为美的感受就产生了。
至于说王羲之的作品美在何处,个人认为《经典书法临习指南》(江西出版社)里面的论述(这里虽然单论王羲之的楷书但在更大层面上也适用)是有道理的。
文中用中和之美和自然之美来概括了。
这两种美其实在王羲之自己的《书论》其实有体现了。
中和之美: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如果运笔简单任由一方走极端(直笔急牵裹挟),就会“久则无味”。
实例分析王羲之书法线条力之美的表现形式1500字

实例分析王羲之书法线条力之美的表现形式1500字不少人认为王羲之的手札,要比《兰亭序》更加自然潇洒、酣畅淋漓,此观点不无道理,难怪大量书法高手更推荐手札临习。
“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能偃仰顾盼,阳阴起伏,如树木之枝叶扶疏,而彼此相让。
如流水之沦漪杂见,而先后相承。
这一幅字就是生命之流,一回舞蹈,一曲音乐。
”宗白华如是说。
书法的时间性和流动感,是一种有形无声的旋律,是一种穿越历史可观可感的旋律,贯穿于书法线条中的音乐流动之美,传达了心绪变化之宕荡和心灵的悸动。
这些传达,我们在王羲之手札中可深刻体会。
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下世间最美的书法线条:1、《孔侍中帖》行动线趋向平稳,与《姨母帖》相似,但各段动线吻合,“孔、侍”两处错位较大的断点,成为流畅的节奏中有力的顿挫,使平稳中有生动之致。
粗细变化,令通篇更彰显流畅。
2、《频有哀祸帖》偏房承接上字、部分代替全体,如第二行“能”字,左右两部分分别连接上、下两段行动线,但这两部分又用一条有力的线段连接在一起,使行动线产生强的节奏感。
3、《忧悬帖》和《孔侍中帖》一样,一开始的“忧悬”两字错位较大,但不影响行气,反而是在连续中,带了些许的波动,加强作品的灵动感。
此作用笔养分很高,虚实得体,转折、顿挫丰富变幻。
4、《姨母帖》明显的迥异于书圣其他手札,《姨母帖》字势更是高古,朴实而端庄,单字动线近垂线,行笔的动线也趋向于垂线。
断点较多,但错位距离很小。
字字之间速度的变化,直接流露了情绪的起伏变化。
5、《丧乱帖》重点要说下《丧乱帖》,其布局变化极为丰富,摆动幅度较大的折线,但却奇异连接出现、行动线之间的微妙配合。
我们看到作品:大部分的行动线都略向左侧倾斜,首行第一字动线脱离这一趋势,略向右平移,正好维持行动线的稳定,第二、七、八行行动线是第一行主题的变奏,呈连续的折线,造成感觉上的强烈波动,第三、六行行动线趋于垂直方向,平衡了作品左移方不稳定感,保持作品的连贯性。
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美学的对比研读

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美学的对比研读王羲之和王献之是中国书法史上有着极高成就的两位书法家,他们的书法风格各具特色,但都有着深刻的美学内涵。
本文旨在对这两位大师的书法美学进行对比研读。
首先,王羲之的书法风格以“气韵生动”为主要特点,他善于运用笔法和用墨,将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
他的笔划安排合理,用墨矜持大方,运用了丰富的线条语言,使得他的作品显得自然流畅,蕴含动感与变化。
他的书法风格以简练、深刻着称。
他的字体清新俊逸,舒展豁达,笔势遒劲有力,作品显得深刻内敛,充满了静美之感,给人一种深深的韵味。
而王献之的书法则以“清秀精细”为主要特点,他重视这些小的细节,注重书法的规范性和细致。
他在书法上追求的是一种平衡,不仅仅注重书法本身的美感,还要充分考虑到版面的整体美感。
他的书法有一种内在的秩序感,每一个字都像是他特意为之精准勾勒出来,不敢有任何粗糙之处,整个作品显得精致而又典雅。
在用墨方面,王羲之和王献之都有着各自的独特之处。
王羲之常常能够充分理解墨色的含义,运用墨色的变化制造出各种反差,突出其所画的对象或者刻画对象的情感。
而王献之的用墨也非常出色,他所擅长的是借墨立意,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墨色之上。
在字体铺陈方面,王羲之的字体大气智慧,构思凌厉清晰;王献之的字体细腻典雅,笔势严谨集中。
在书法美学思想上,王羲之强调“心传神会”,更注重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灵性,他的作品更具有哲学性和文化性;而王献之则倡导书画合一的思想,认为书画应当互相照应,相得益彰,他的书法更侧重于形式美,追求内外相应、形神兼备。
两位书法家的美学思想各有特色,但都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精髓。
总而言之,王羲之和王献之都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他们各自的书法风格和美学思想,都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
无论是对书法本身的研究,还是对其美学思想的研究,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
王羲之书法赏析

南迁后,他在开阳县 城内开设书塾,接触
南方的文化
南迁后,他在开阳县 城内开设书塾,接触
南方的文化
永嘉三年(309年),王 羲之随父亲赴官后一 直生活在开阳县城内
生平与背景
建兴三年(315年),朝廷任 命他为秘书郎,次年改任开 阳县城内开设书塾,接触南
方的文化
永嘉三年(309年),王羲之 随父亲赴官后一直生活在开
阳县城内
8 7
永嘉三年(309年),王羲之 随父亲赴开阳县城内开设书
塾,接触南方的文化
6 5
建兴三年(315年),朝廷任命 他为秘书郎,次年改任开阳 县城内开设书塾,接触南方 的文化
西晋末年,西晋王朝岌岌可危,他 父亲王旷建议琅琊王司马睿南迁
1 2
南迁后,他在开阳县城内开设书塾, 接触南方的文化
3 4
永嘉三年(309年),王羲之随 父亲赴开阳县城内开设书塾, 接触南方的文化
永嘉三年(309年),王羲之随父 亲赴官后一直生活在开阳县城 内
生平与背景
永嘉三年(309年), 王羲之随父亲赴开 阳县城内开设书塾, 接触南方的文化
永嘉三年(309年), 王羲之随父亲赴官 后一直生活在开阳
县城内
建兴三年(315年), 朝廷任命他为秘书 郎,次年改任开阳 县城内开设书塾, 接触南方的文化
67 LOREM
在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时,我们不仅 要看其技法的娴熟和创新的独特性, 更要看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和 人文情怀。他的书法作品不仅是一 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精 神的传承和发扬
10 LOREM
4
结语
结语
总的来说,王羲之的书法 艺术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瑰
宝。他的作品
-
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美学的对比研读

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美学的对比研读王羲之和王献之是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两位书法大家,他们各自在书法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技法。
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他的书法以秀丽苍劲、隽秀优美著称;而王献之则是“行草王”,其书法飘逸潇洒、神韵独特。
本文将通过对比研读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美学,来探讨两位书法大家在书法艺术上的差异与共同之处。
我们先来看看王羲之的书法美学。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他的书法造诣极高,被誉为“隶书圣手”。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清丽俊逸,笔力雄健有力,笔画流畅自然。
他的书法作品运笔苍劲,有着独特的气韵和意境。
王羲之的书法以端庄大气、刚柔相济而著称,尤其是他的《兰亭集序》更是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人一种沉稳而又优美的感觉,其书法美学注重笔意的凝聚和内涵的表达,浑然天成,古朴雅致。
而与王羲之相比,王献之的书法风格则显得更为豪放洒脱。
王献之是南朝梁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被誉为“行草王”。
王献之的书法作品以行草书为主,其书法飘逸潇洒,神韵独特。
他的书法作品所表现出的气势恢宏和意境悠远,更显得他的书法风格独树一帜。
王献之的书法美学注重笔墨的奔放和情感的张扬,他的书法作品给人一种豪放不羁、洒脱自然的感觉,如行云流水,自成一体。
在书法技法上,王羲之擅长隶书和行书,尤其以行草书最为出色;而王献之则以行草书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
王羲之的书法技法注重笔势和笔墨的运用,以秀丽苍劲见长;而王献之的书法技法注重笔墨的挥洒和意境的抒发,以潇洒激荡见长。
两位书法大家在书法技法上各有所长,都有着极高的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虽然王羲之和王献之在书法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技法,但他们的书法美学也有着共同之处。
他们都注重笔墨的挥洒和气韵的凝聚,追求笔墨与情感的完美统一;他们都追求笔意的超然和形神的和谐,注重表现内在的艺术趣味和抒发心灵的情感;他们都注重意境的深远和笔墨的精妙,以自然、大气、含蓄的表现手法来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美学角度鉴赏王羲之墨宝之行书

美学角度鉴赏王羲之墨宝之行书壹、前言中国历史上,思想虚灵,文艺鼎盛的时代-晋代,就文学、艺术、哲学等都有超卓的表现,正如范文澜《中国通史》中所言:“就文学艺术说,汉魏西晋,总不离古拙的作风,自东晋起,各部门陆续进入新巧的境界”注1所以各种新文艺的形式及理论都进入了大建设的时代。
在书法方面,王羲之是这一时代的精神领袖,除了学习古人,学习传统,更透过“自运”和“增损古法”,来进行其书法艺术创作;而书香门第,贵族世家,优渥的生活,使其从小耳濡目染,受到艺术的熏陶;加上遇到众多名师的点化,同侪间相互观摩切磋,书法艺术因而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其书风对于同时代及南朝士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造就了一批属于王氏书风圈的书家,其形式法则则影响后世,被历代奉为圭臬。
东晋的风流名士,厌恶官场的腐败,为避免政治的险恶,而崇尚老庄“无为”的思想,成为魏晋时代的审美风尚,和王羲之静思玄慧,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颇有不谋而合之处,也意谓着王羲之的美学思想,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中国的书法与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书法史上得知有许多的书法家同时也是画家,画家必备的造型能力,使其成为书法家创造的有利条件。
王羲之在绘画上下了一番苦功,而具有扎实的造型能力,且非常熟悉传统的篆、隶、草、行楷各种书体,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本文以王羲之的墨迹本行书为例,对于王羲之的家世背景、书法美学、字势结体、造型特色,作一概括的探究,并以此分析其书法风格。
贰、王羲之其人一、家世行谊王羲之(公元307─365年)注2,字逸少,世称王右军,琅玡人,,处于分崩离析政权之下,魏之继汉,晋之承曹氏天下,主权的取得,皆用外力,非理想的政治形态。
为了巩固权力,北方的士家大族,结合南方原有的世族,以维护共同利益,因此王、谢两大家族,在东晋掌控朝政,而有“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王羲之的伯父王敦和王导同辅司马睿,父亲王旷亦担任要职,但自伯父王敦叛乱,朝中遂有尽诛王氏之议,这对王羲之打击甚大,加上对他非常赏试的周顗,为王敦所害;伯父王廙病逝,无疑是雪上加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最初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就是反映了 客观对象的一种特点,那么后来随着书法的发展, 到了隶书的时候,基本上就脱离了象形文字,那么 这个时候书法就变得比较抽象,尽管是这样,书法 仍然脱离不了自然,不仅是象形文字它离不开自然, 就是变得很抽象以后,还仍然不脱离自然,但是这 个时候,它不是去反映那个自然当中的某一个,某 一类那种具体的形象,而是概括地反映了自然当中 的生命节奏。
• 在中国历史上,书法长寿的人,非常多,这个书法确实是 能够长寿。这个养生之道是贵在养心,养心之道贵在保持 心境的宁静平和,这点很重要。你看这个清代的皇帝,活 不长的很多,但是乾隆皇帝,乾隆他活得很长,80多岁。 在故宫有一个养心殿,就是放了一些古代的书法的珍品, 他在那里欣赏书法,所以他是很懂得养生。那么我觉得就 是书法对人的精神影响,在写的过程当中,我一个是它能 保持一种安静,就是非常心能够静下来,专心,心很静, 而且这个过程是很愉快的。
第三点:书法是一种美的创造
• 仅仅有一种感情,了解自然的生命节奏,还不能 称为书法作品,它还必须是一种美的创造,就是 讲中国的书法美的创造,就是违而不犯,就是说 有变化,违就是有变化,但是不犯,就是不杂乱, 变化而不杂乱;和而不同,和就是一种统一,一 种和谐统一,而不同,就是不是都一样,这个没 有变化,那就是一种单调,统一而不单调,变化 而不杂乱。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 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 了。
入木三分
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世上难得的才子。七岁就擅 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 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 母亲说:“你看《笔说》。”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 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再传授给你。”王羲之诚 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 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不到一个月,书 法便大有长进。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王羲 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稳重的风 格。”卫夫人流着泪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
从王羲之《兰亭序》看书法美学
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 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 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 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 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 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 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 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 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 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 (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 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 徐悲鸿先生曾讲了一句话:书之美,书法的美, 在情在德,在于你表现的情感和品德。这是书法 里面很重要的。所以如果是仅仅字写的好看,那 他感动不了人的心灵,而且在历史上一些最著名 的杰作,都具有这个特点。
• 像王羲之的《兰亭序》,他在《兰亭序》里头是 表现了什么?是在春天和很多好朋友,到自然当 中去喝酒、写诗,最后那个诗汇集起来,他写个 序,而且就在现场写的。所以他自己也说,他回 来以后想再写,也写不出来,就是他完全把他这 种,在春天里头的那种欢畅的那种心情表现出来, 所以它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看从 书王 法羲 美之 学《
兰 亭 序 》
中国书法美学
第一点:中国的书法,是心灵的艺术 第二点:书法源于自然,是自然当中节奏的升华。 第三点:书法是一种美的创造
第一点:中国的书法,是心灵的艺术。
• 过去古代书法里面讲究心的轨迹,心画,话就是 心里头流出来的线条,所以杰出的书法家,他写 字都不是仅仅用手写,是同时用他的心在写,而 且只有他是用心在写,他这个书法作品才具有很 强的魅力。
•
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
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
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
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啊!虽然这个传说
本身有些夸张,但是用以比喻书法功力好和分析问题透彻
却十分贴切!
王羲之出身于名门望族(琅琊王氏),14岁时, 家族助晋室南渡建立东晋于江南建康(今南京市),与陈郡 谢家同为东晋著名家族,唐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 寻常百姓家”句。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东床 快婿”。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 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因 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
王羲之坐姿画像 身像
王羲之画像
王羲之全
王羲之趣闻掌故
竹扇题字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 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 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 ,老 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 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 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 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 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 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 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 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
王羲之在来相府半路上再三赏玩东汉著名书法家蔡 邕的古碑后,沉迷不已,什么事都不放在心上,相亲的事早 忘光了。当他急急忙忙来到相府,因为天气实在太热,就随 手脱掉外衣,袒胸露腹,边喝着茶,边想着蔡邕的书法。阮 裕见他这般神情,惊呆了,问他话也不答理。后来阮裕把王 羲之袒胸露腹的事,禀告郗鉴,郗鉴不禁拍手道:“真有此 事!好一个任性率真,胸襟豁达的公子呵!”郗府管家回到 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 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 事。”郗鉴说:“哈哈,我要选的就是他了!”郗鉴来到王 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 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公元345-公元347),曾 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抚州市临川区 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 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 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墨池记》 全文285字,介绍了墨池来历,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 神。“文革”期间,墨池遭毁。2002年6月,抚州市政府引 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
• 另外,书法有一些形式的规律,你如果不按它这 种规律来写,写出来就不好看。
• 比如说“王”字,三横一竖,那么这边三横是有 变化的,第一横长一点,第二横短一点,第三横 更长一点,这样呢,它是有变化的。假如说像这 样写,这样三横那么你不能说这个字写错了,这 个字没有写错,但是看起来就是不太好看。
• 比如说,这个“心”字,你看这个“心”字这三点也 是有变化的,右边这一点稍微往外偏一点,然后中间 这一点向上调,然后左边这一点呢,又往右边伸向右 边,这个点,有人就说就像眼睛一样,书法里头的点 就像眼睛一样,要顾盼有情,就这三点互相在顾盼你 看我,我看你。但如果是这三点这么写,就那么点三 点,你不能说它写错了,没有写错。但是呢,它就是 不是很美。我举例就是说字的外形,也有美观的问题。 但是这个是属于形式美,那么书法真正很杰出的书法, 它是要和人的精神相通,是要表达人的一种情感,那 么这个才是它的魅力所在。
第二点:书法源于自然,是自然当中节奏 的升华。
• 自然当中有一种生命运动的节奏,它是自然节奏 的升华。有两句话,就讲这个特点,他说书法是 “囊括万殊,裁成一相”。那么这意思是什么? “囊括万殊”,对万物的一种高度的概括:“裁 成一相”,就把万世万物把它变成抽象的点化。 “一相”理解变成抽象的点化,但是这种抽象的 点化,它来源是从万物当中概括出来的。所以书 法的历史它有一个过程,就是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书成换白鹅
书圣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 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 法理论。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 亮的白鹅,便想买下,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 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 下那群鹅,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 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便 将拿些鹅送给他,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成就了 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像怀素,他自己讲,夏天的云是他的老师,那
么为什么他选夏天的云做老师呢?因为夏天的云它 具有一种崇高的那种形象,夏天的云、水蒸气往上 升,形成了一种很崇高的那种形象,而且夏天它是 没有风,所以这个云富有变化。你看着好像没有动, 你稍微过个几秒钟一看,云就变了,所以在他的书 法里头,他是写狂草的,这一点就非常需要。
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 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 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 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 为临摹本。其行书《兰亭集序》、草书《初目贴》、正书 《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在《王羲之集》中,有 一则《临川帖》:“不得临川问,悬心不可言。子嵩之子 来,数有使,冀因得问示之。”表达了对临川的牵挂情怀。 他在临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墨池”精 神,一直鼓舞着临川学子。
• 在王羲之的《兰亭序》里头,他写的字就 是有二十个“之”字,有二十个“之”字 ,它是有变化的,而且这种变换不是说写 到第十个的时候,在想前面我已经写过那9 种,我现在要避免那种,当然不是这样的 ,一个大书法家他都是根据上下情况的。
书法美学三点之间的关系
• 从总体上来说,书法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艺术,是天和人融 合在一起,天就是自然,人包括两种,一个是心灵,再一 个就是美的创造。
他在这幅作品里面,开头的时候是叙述他的身世, 所以说就非常平缓,但是写到后面这个就越来越 兴奋了,开头写得比较平缓,讲他过去,家住在 长安,幼儿信佛,他是从小信佛教,叙述一般的 身世。但是写到后面呢,他引了当时唐代那些著 名的文人对他的歌颂,说他的草书怎么怎么狂放, 你看写到后面就是越来越奔放,所以这个是古代。 像这样的例子就是以自然为诗,以自然为诗,这 样的书法实例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