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现代领导艺术 听课笔记

合集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领导艺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领导艺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领导艺术领导艺术是指在组织、团队与个体中,对自己与他人引领、指导、影响、调和,达成共同目标的能力。

领导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领导艺术主要体现在「仁」、「德」、「礼」、「智」四方面。

以下将从这四个方面解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领导艺术。

「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一种价值观。

仁在领导艺术中的体现主要表现为领导者的同情、关心,以及对下属的尊重、支持。

领导者要注重与下属建立良好的关系,切实关注下属的体验,不断提升下属的幸福感。

在处理下属之间的矛盾时,领导者应该要以平等、公正的态度面对各方,尽力化解矛盾,维护组织内部的和谐氛围。

在进行领导选拔时,领导者必须要注重人才的激发,通过尊重下属、欣赏下属的优点,带动团队的发展。

「德」是领导者每天都要强调的一种价值观。

领导者要为下属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让下属感受到领导者的高尚道德品质和言传身教。

领导者要教育下属知晓什么是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并引导下属在工作和生活中贯彻道德。

领导者还要坚守自己的诚信原则,带动下属树立对组织及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下属对组织进行积极贡献。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个人行为规范和社会交往规范的统称。

领导者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礼仪,注重仪态、谈吐等方面,让下属感受到领导者的尊重感和亲和力。

正面的沟通,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产生团队和谐氛围,达到组织目标。

在团队内部或外部的交往过程中,领导者要注重礼貌待人,尊重下属,尊重客户,以了解彼此信任和融洽的感情为基础,消除障碍、增进效率。

「智」指的是对各种复杂情况下的明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领导者要有卓越的分析能力,理智的思考问题,善于化解复杂的人际关系,制定出一系列积极、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在不断实践中总结、改进。

只有如此,领导者才能不断发展,不断提升实践中的管理水平,更有效地充分发挥团队的潜力,推动组织不断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领导艺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领导艺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领导艺术领导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管理艺术,它不仅仅涉及到管理技能和决策能力,更是涉及到对人、对团队的引导和激励。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下,领导艺术更是体现出了一种和谐、仁爱、忠诚、正直的气质和智慧。

本文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领导艺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的特点和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强调仁爱和关怀。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领导艺术首先需要具备的就是对下属的关怀和尊重。

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心怀感恩之心,尊重每个下属的个性和价值,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工作。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领导者被视为“君子”,应该以个人的品行和德行来影响和感染他人。

一个真正的领导者应该是一个有智慧、有爱心、有正直的人,以此来影响和塑造团队的氛围和价值观。

中华传统文化也强调团队的合作和协调。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领导者需要具备的能力是整合资源和协调团队。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慧眼识人、善于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潜力,懂得如何根据团队成员的个性和能力来分工和协作。

领导者需要懂得如何处理团队内部的矛盾和分歧,以及如何引导团队的共同目标和价值观。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真正优秀的领导者应该是一个能够“和而不同”的人,懂得如何协调各种不同的声音和利益,以达到团队的整体利益。

中华传统文化还强调忠诚和正直。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领导者需要具备的是忠诚和正直的品质。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诚实、诚信的品质,坚持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不偏私,不徇私。

领导者需要携着圣人的气韵,拒绝污言秽语,担当道义,恪尽职守。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真正优秀的领导者应该是一个心怀忠诚和正直的人,懂得如何以身作则,在一言一行中诠释着忠诚和正直的品质。

中华传统文化还强调审时度势,因势利导。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领导者需要具备的能力是善于抓住时机,善于适应和引领变革。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择善而从,多次思和宽容的品质,善于抓住时机,审时度势,善于以变应变,引领团队,使团队始终保持朝气蓬勃和稳健的创新能力。

传统文化与现代领导艺术课后感

传统文化与现代领导艺术课后感

传统文化与现代领导艺术课后感第一篇:传统文化与现代领导艺术课后感传统文化与现代领导艺术课后感经典是人类文明的精华,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中,蕴涵着丰富的道德(立身处世、为人修养)、文化、思想、哲学和语言资源,是中华古文明领先世界的根本,而在那卷卷累牍中,确不乏众多优秀的管理宝库依然闪耀,给今人以启迪。

传统文化与现代领导艺术课程的学习,使我更深刻地理解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中的相通之处。

通过对典籍案例的分析,在那或八股、或文言、或白话的故事里可萃取出当下人们所常用的管理策略、典型场景的应对之策和解决建议以及领袖管理的成功思维。

给我个人印象和启发最大、最深的即是西游记的故事——在《西游记》中,师徒四人从长安出发,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完成取经的任务,这个过程就是一个项目实施管理的全流程,具有“特定性”和“过程性”的标志特征。

在一个项目团队中,团队成员有各具不同的背景,有着不同的特长和性格特征。

如何充分发挥每一位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特长,保证成员的发挥能够与项目目标保持一致,却是每位项目经理在团队管理中所必须处理好的关键问题。

而在《西游记》中,处处可以找到生动、鲜活且成功的案例。

将各角色的职责、工作侧重进行逐一细化分工,并对各个角色制定“定制化”的管理方式——孙悟空,相当于企业中的能人,有个性、有想法、执行力很强,当然也很敬业、重感情,但因这类人能力强,通常也是成员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给他们施以“紧箍咒”就是经理人可否掌握局面的血滴子。

首先,要立规矩。

规矩就是权威、就是紧箍咒,是让他们对企业有认同感,进而激发起更大的执行力的不二法器。

猪八戒虽然平日好吃懒做,取经路上“散伙”二字不离口,但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看,他们的八面玲珑却是玄奘与悟空之间的润滑油。

现代企业要有序发展,八戒这类人必不可少,从某种程度上可增加唐僧作为领导的协调和管理作用。

而对待沙僧这类“劳模”,应该是一个企业或团队的基础,应多给与肯定,这样他们的担子才挑得更稳,在团队中,一些重复性高的琐碎工作是他们可以胜任的,但不能授予过高权力,如有重用,往往会造成企业或团队的重大战略决策的失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领导艺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领导艺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领导艺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儒道合一文化、佛教文化、儒释道合一文化、儒释道释合一文化、民间文化等。

这些传统文化都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精神内涵,对于领导艺术的发展和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探讨领导艺术的内涵和实践。

一、儒家文化视角下的领导艺术儒家文化强调仁德、礼义、忠信等价值观,提倡君子之道,强调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服人,成为人民的楷模。

在儒家文化中,领导者被要求具备高度的道德修养和情操,要以仁爱、和谐的态度对待人民,以忠诚、正直的品质做好治理。

领导者还应该重视孔子所提倡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即先做好自己,然后影响他人,引导他人。

基于儒家文化,领导者需要培养和践行仁爱之心,尊重与关爱民众。

在处理政务时,要秉持公平正义,倾听民意,以人为本,推动民生改善和国家发展。

领导者要尽力做到有仁德、有智慧、有胆识,能以德治国,以德行善治人。

道家文化注重养生、养心、养性,追求天人合一,倡导“无为而治”,主张顺其自然,宽容包容。

在道家文化中,领导者被要求注重自身修养,勇于担当,谦和谨慎,坚持公平正义,追求和谐稳定。

道家文化也提倡领导者要有高度的智慧,善于化解矛盾,处理复杂事务,创新思维,求得事业的长远发展。

基于道家文化,领导者需要注重修身养性,培养超脱的心态,宽大豁达的气度,对待事物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修身为本,修心为先。

领导者要以宽容的态度去对待下属,勇于承担责任,选择恰当的时机,处理问题时保持冷静的头脑,让领导者在压力之下也能泰然自若。

儒道合一文化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注重心灵的修养与道德的实践。

在这种文化下,领导者要具备儒家的仁爱、礼义之风,又要有道家的超然心境和智慧胸怀。

儒道合一文化将领导者要求放到更高的层次,要求领导者超越尘世的琐碎,以更高的格局看待问题,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挑战。

传统文化与现代领导艺术 听课笔记

传统文化与现代领导艺术 听课笔记

传统文化与现代领导艺术北京邮电大学赵玉平第一章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传统文化领导艺术的特征1、中华管理硕果累累(区别管理与管理学概念中国从来不缺少管理鲁文化圣人响马狐狸精)2、于无字处读经典3、管理无处不在中化文明中的管理思想特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南宋秘书监)1、人本管理是精髓孔子《论语》“赦小过举所知”—-任人为知——优点可用缺点可控我国的管理是从人的利益观点立场出发的管理是来自人通过人为了人西方管理精髓:规范管理讲究制度标准、流程、方法东方管理精髓:人本管理注重人的内心、满意度、幸福感、人际关系的和谐管理没有最好只有合适,素质低,任务结构简单竞争环境不复杂用规范管理比较好;反之用东方的人本管理比较好2、管理思想宝库有待整理与开发3、在在着大量的隐喻和暗示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情感含蓄)——越需要感情的事情越含蓄政治传统(领导艺术——帝王之术)——不敢讲,怕危险中华文明管理的思想核心(两个)道-—价值观、自我修养、做事原则仁和止静术-—技巧、谋略、方法忠义权争三类英雄文英雄武英雄领导英雄第二章领导到底忙什么哈弗大学的一份研究领导的工作内容:日程关系网沟通总经理的12种典型行为:核心问题:一个管理者核心工作、战略重心应该定在哪里?经典案例:孔子二学生当领导汉代有一本书叫做《韩诗外传》,是当时的学者韩婴写的,里面记载的是“孔子二学生当领导的案例",故事是这样的:鲁哀公时期,鲁国的单父县缺少县长,鲁哀公找到孔子,对孔子说:您门下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你就在你的学生中推荐一个当单父县地县长吧.孔子问:“您想要什么样的人才?”鲁哀公说:“兢兢业业、勤政廉洁……”孔子遂推荐了他的学生巫马期,巫马期上任后工作十分努力,披星戴月,废寝忘食,兢兢业业工作了一年,单父县大治。

人们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不过,好景不长,正当鲁哀公想提拨巫马期的时候,巫马期却因为劳累过度病倒了。

于是鲁哀公又找到孔子,对他说:“你的这个学生什么都好,就是身体不好,你再给我找一个身体好,能连轴转的吧。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与当代领导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与当代领导艺术

4、传统文化修养的基本途径。 传统文化修养的基本途径。 即感知,重在阅读,开卷有益。读书是一门学问, (1)知。即感知,重在阅读,开卷有益。读书是一门学问,中国 的学问讲通(纵通、横通),读书也应纵读与横读。纵读史( ),读书也应纵读与横读 的学问讲通(纵通、横通),读书也应纵读与横读。纵读史(通史及 各专题史),借古鉴今,了解来龙去脉;横读文史哲艺原著经典, ),借古鉴今 各专题史),借古鉴今,了解来龙去脉;横读文史哲艺原著经典,如 文的唐诗宋词;史的《史记》 资治通鉴》 哲的《论语》 文的唐诗宋词;史的《史记》、《资治通鉴》;哲的《论语》、《孟 方法是由后往前,由浅入深。 子》等。方法是由后往前,由浅入深。 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诗)。 )。一 (2)行。“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诗)。一 方面进行文化的实践,体现于工作、研究、诗文书画等文化土壤中; 方面进行文化的实践,体现于工作、研究、诗文书画等文化土壤中; 另一方面读万卷书后还得行万里路,走出去,广见闻,扩胸襟, 另一方面读万卷书后还得行万里路,走出去,广见闻,扩胸襟,以印 证书上之所读。 证书上之所读。 强调悟与化,在知行的互动中参悟,而后化文入心, (3)化。强调悟与化,在知行的互动中参悟,而后化文入心,化 成自己的涵养。以老子“上善若水” 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成自己的涵养。以老子“上善若水”,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为例说明。 为例说明。 传统文化是浸泡滋养出来的,不须急功近利。 (4)浸。传统文化是浸泡滋养出来的,不须急功近利。在内外双 身心互养基础上,讲究循序渐进,细水长流,厚积薄发。 修,身心互养基础上,讲究循序渐进,细水长流,厚积薄发。少一点 浮躁气,多一点宁静气;少一点烟酒气,多一点书卷气; 浮躁气,多一点宁静气;少一点烟酒气,多一点书卷气;少一点江湖 多一点本真气,而后方可谈文化素养。 气,多一点本真气,而后方可谈文化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领导艺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领导艺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领导艺术领导艺术是一门复杂而精妙的艺术,它不仅是一种管理能力,更是一种对人性的理解和把握。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下,领导艺术具有独特的内涵和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伦关系、道德品质和智慧谋略,对领导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领导艺术强调道德品质。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德是领导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领导者应当以德服人,以身作则,以道德品质塑造自己的形象。

领导者的品德、态度、言行举止都会直接影响到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提倡仁爱和人伦关系的和谐,领导者应当以仁爱之心对待部下,以道德之德塑造自己的形象,以诚信之言赢得下属的信任。

只有道德品质良好的领导者,才能够得到团队成员的尊重和信任,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领导艺术强调智慧谋略。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以智慧推动事业的发展,智者才能成为良好的领导者。

领导者需要有高明的智慧和策略,善于运用智慧化解困境,善于利用智慧调动团队的积极性。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孔子强调“智者不惑,仁者不忧”,领导者需要兼具智慧和仁爱,善于智慧化解矛盾,以仁爱化解矛盾,从而实现团队的和谐发展。

领导者在工作中需要具备高明的智慧和谋略,能够正确地把握团队的发展方向,善于用智慧驱动团队的成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领导艺术强调人伦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注重人伦关系的和谐,领导者需要懂得人情冷暖,维护团队内部人伦关系的和谐。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强调以“仁爱、义理”来塑造人伦关系,领导者需要以仁爱之心对待部下,以义理之道处事。

只有领导者善于维护人伦关系的和谐,才能够有效地组织团队,实现团队的快速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领导艺术强调经验积累。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视经验的传承和积累。

领导者需要善于总结经验,不断积累经验,从而提高领导艺术的水平。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成功的领导者和智者,他们的智慧和经验对于今天的领导者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领导艺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领导艺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领导艺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和领导艺术。

在传统文化的光辉照耀下,中华民族的领导艺术在历史长河中得以深刻展现。

本文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维度出发,探讨中华领导艺术中蕴含的深刻智慧和精髓。

一、仁义道德的领导理念中华传统文化注重仁义道德,重视领导者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在《孟子》中,孟子强调“仁者爱人,义者治人”,表达了以仁义为核心的领导理念。

领导者应该以仁爱之心待人,以正义之道治理。

仁义道德是领导者的基本品质,也是领导艺术的根本立足点。

在领导实践中,领导者应当以仁义为准绳,以身作则,引导他人向善向上。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还强调了领导者的忠恕之心。

忠恕之心是指领导者应该忠诚于国家、民族和组织,同时又能包容与宽恕他人的过失。

《易经》中有“君子以挫小怨,忍大怨”之说,强调了领导者应该宽容大度,化解矛盾,保持和谐稳定。

领导者要能包容一切,忍耐于压力之下,具有超然的胸怀和智慧的处世之道。

二、智慧才能的领导艺术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智慧才能的重要性,领导者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卓越的智慧和高超的才能。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务本”、“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强调了领导者务必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深厚的修养。

在领导工作中,智慧才能是领导者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只有具备了深厚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才能成功地引领团队实现目标。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还强调了领导者的博学多才和进德修业。

领导者待人接物要宽广大度,善于从不同领域获取知识,善于思考、探索,从而形成全面的视野和卓越的智慧。

进德修业则是指领导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修炼自己,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的修养与素质。

只有通过博学多才和进德修业,领导者才能在变化多端的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实现个人与团队的长足发展。

三、平等协和的领导方式中华传统文化倡导“和”文化,崇尚平等协和的领导方式。

《中庸》中提倡“中正平和”,主张不偏不倚、平等公正的领导态度与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与现代领导艺术北京邮电大学赵玉平第一章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传统文化领导艺术的特征1、中华管理硕果累累(区别管理与管理学概念中国从来不缺少管理鲁文化圣人响马狐狸精)2、于无字处读经典3、管理无处不在中化文明中的管理思想特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南宋秘书监)1、人本管理是精髓孔子《论语》“赦小过举所知”——任人为知——优点可用缺点可控我国的管理是从人的利益观点立场出发的管理是来自人通过人为了人西方管理精髓:规范管理讲究制度标准、流程、方法东方管理精髓:人本管理注重人的内心、满意度、幸福感、人际关系的和谐管理没有最好只有合适,素质低,任务结构简单竞争环境不复杂用规范管理比较好;反之用东方的人本管理比较好2、管理思想宝库有待整理与开发3、在在着大量的隐喻和暗示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情感含蓄)——越需要感情的事情越含蓄政治传统(领导艺术——帝王之术)——不敢讲,怕危险中华文明管理的思想核心(两个)道——价值观、自我修养、做事原则仁和止静术——技巧、谋略、方法忠义权争三类英雄文英雄武英雄领导英雄第二章领导到底忙什么哈弗大学的一份研究领导的工作内容:日程关系网沟通总经理的12种典型行为:核心问题:一个管理者核心工作、战略重心应该定在哪里经典案例:孔子二学生当领导汉代有一本书叫做《韩诗外传》,是当时的学者韩婴写的,里面记载的是“孔子二学生当领导的案例”,故事是这样的:鲁哀公时期,鲁国的单父县缺少县长,鲁哀公找到孔子,对孔子说:您门下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你就在你的学生中推荐一个当单父县地县长吧。

孔子问:“您想要什么样的人才”鲁哀公说:“兢兢业业、勤政廉洁……”孔子遂推荐了他的学生巫马期,巫马期上任后工作十分努力,披星戴月,废寝忘食,兢兢业业工作了一年,单父县大治。

人们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不过,好景不长,正当鲁哀公想提拨巫马期的时候,巫马期却因为劳累过度病倒了。

于是鲁哀公又找到孔子,对他说:“你的这个学生什么都好,就是身体不好,你再给我找一个身体好,能连轴转的吧。

”孔子于是又推荐了学生宓子贱,宓子贱年纪轻轻,驾着车、弹着琴就开始去上任了。

上任第二天,他什么都没做,就在官署后院建了一个琴台,终日鸣琴,身不下堂,日子过得很滋润,卡拉OK天天唱,一年下来单父县大治。

鲁哀公很高兴,遂提拨了宓子贱。

后来,宓子贱探望师兄巫马期的时候,巫马期感慨道:“你我能力差不多,我就是身体没你好!”子贱说:“不,我们不一样。

你是怎么治理单父的”巫马期说:“努力!”子贱说道:“你我能力相当,但是办事的方法却不同,你是用力,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你事必躬亲,努力的结果只能是勉强支撑罢了,到最后伤害的还是自己的身体;而我是用贤,所以我很轻松,每天都过得很悠闲。

” 这个例子真实贴切的印证了这样一句话:用贤者易,用力者劳,贤则久,劳则伤。

宓子贱和巫马期的对话揭示了领导艺术最核心的一个问题—领导者要通过别人完成任务,领导的核心工作不是调动自己的工作积极性,而是擅长于调动他人的工作积极性——正所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策于千里之外”。

例二:《史记。

高祖本记》刘邦曾谈论自己称霸天下的方法,原文是这样的: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群臣说服。

所以一位优秀的领导者并不需要有多么杰出的才能,懂得如何运用人才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要做强者,但是从强者向超人跨越难度更大。

“自己是猪,练成大象,那是强者;自己是猪,培养出一群大象,自己还是猪,那是超人。

”这就是领导的艺术。

一位卓越的领导者首先是懂得用人、用贤的领导者。

领导要做的是从强者到超人的飞越战略重心通过别人完成工作一件事做到了——合格十件事做到了——优秀五十件事做到了——卓越一百件事做到了——找死唐李世民论隋朝灭亡由于杨坚(不是杨广)勤奋亡国两个缺点( A不明喜察(决断力和判断力) B凡事自任——能人没机会,年轻没成长平台)领导必须思考:如何搭建人才队伍如何搭建班子平台如何带这个队伍即用人的机制安排人的理念如何建合理安排干部队伍:宋江如何安排108好汉《水浒》72回英雄安排小事干人人的事干处处忙起来即企业可以有闲事不可以有闲人考核评比表彰奖励自查互查参观学习诺基亚企业管理人文化不断搅动(勺_领导)锅(企业)里的水总结:生命在于运动管理在于折腾第三章仁者无敌先已(个人修养——吸引力号召力)东方修养四个字仁(孔子)和止静(老子)核心《论语》仁字出现109次三个方面经典论述《颜渊》“仁者爱人”{感情方面、人际关系};《论语。

雍也》“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分享文化,忠}、《论言》。

卫灵公“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宽容理解,恕};《论语。

述尔》“仁远呼哉吾欲仁斯仁至矣” {动机论恶行看结果善行看动机}《孙子兵法。

计篇》当军事领导的五个关键字:道天地将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案例:《三国演义》41回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即长坂坡)刘备曲折谋四川的故事——雕塑爱民之心仁的四个要求:善良动机抢别人的东西兑对别人(没有跟人分享)对别人没感情感情管理的误区1、爱的替代——动物学家在非洲发现能否小角马5分钟之内就会跑取决于角马妈妈的爱心拱得不倒了才不拱喝奶跑上跟着母马才给吃中国文化传统中生活中经常会出现成长感觉替代——动机降低,感受降低2、爱的放纵——最好的资料《贞观政要》反案例唐玄宗喜欢杨贵妃《宇文士及传》当场作诗防小人(会抓机遇、口才好)李世民遗言“爱而知其短,恨而知其长”小人管生活君子管事业超越个人好恶春秋五霸之首齐恒公大臣管仲(原主要对手谋士)与鲍叔牙第四章以和为胜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中国管理思想:以和为本道术结合仁和止静忠义权争中国人如何理解和核心=两个理念 + 三个境界两个理念:1、对立统一动态平衡用功 = 将力量用在该用的地方懂得轻重缓急卫青成长案例2、条件转化互相包含《淮南子。

塞翁失马》彭端淑《为学》“蜀之鄙有二僧”富僧不能出游的结果:过度准备,对执行力是一种抑制(过尤不及)状态与决心比具体的问题与目标更重要前进中完善看拟矛盾对立的两个问题设定条件之后可以相互包含与相互转换的角色定位:喜欢不过生父,悲不过孝子担当需要看角色和的三个境界:1、与天地和2、与自我和3、与他人和第五章妙在人和管理中的人际关系1、君子与小人的平衡诸葛亮《出师表》讲到国家管理“亲贤远小”概念远的问题 A、监控问题:宁远君子千里,不远小人一丈B、提升管控力亲贤冶小《吕氏春秋》孔子逸马 = 钟馗打鬼的概念2、能人与庸人的平衡庸人的作用: A、完成岗位职责B、可以做榜样:劳模当榜样展示态度、能人当榜样展示水平庸人当榜样《说苑》(《韩诗外传》)齐恒公——庭燎求贤齐桓公设庭燎,为士之欲造见者,期年而士不至。

于是东野鄙人有以“九九”之术求见者。

桓公曰:“‘九九’何足以见乎”鄙人对曰:“臣非以‘九九’为足以见也。

臣闻主君设庭燎以待士,期年而士不至。

夫士之所以不至者:君天下贤君也,四方之士,皆自以论而不及君,故不至也。

夫‘九九’薄能耳,而君犹礼之,况贤于‘九九’乎夫太山不辞壤石,江海不逆小流,所以成大也。

诗云:‘先民有言,询于蒭荛’,言博谋也。

”桓公曰:“善!”乃因礼之。

期月,四方之士,相携而并至。

结论:用好眼前人,招揽天下人,回报庸人,吸引能人用庸人显示的是:领导者的胸怀与政策的导向多样化人员的管理人员的多样化现代的管理理念就是人岗匹配理念有多高境界有多高事业就有多高胸怀有多广空间有多大3、亲人与仇人的平衡曹操与张秀的关系站在亲仇之上第六章亲仇之上曹操用张秀之事——张秀杀大儿子及大将典韦与其联姻每事能避则避不能避则事前准备统一北方《汉书》封一人而安天下刘邦——封雍齿(大牙)后封侄子真正的将军是会妥协与退让的给待遇由远及近亲人恩容易忘亲人仇仇上仇忽略亲人的付出,记住亲人的毛病说话捡狠的说发脾气捡厉害的来换位思考常拿亲人当外人方使亲人胜亲人对亲人的才华也容易淡忘记《左传》祁奚老先生举贤不避仇晋侯给身边的亲朋好友说真话搭平台——先展示自己承受力偏好张显特色点菜鱼贵的便宜的中间基层同志不说真话需要理解鼓励身边的人说真话搭平台的两个原则:1、鼓励身边的人说真话2、千万不能事前鼓励,事后打击一个人不说真话是性格问题;几个人不说真话,是领导问题;一群人不说真说,是制度问题天时地利人和第七章知止为福财富不是人的追求幸福才是人的目标儒家观点出发提升修养七政——知止定静安律得《大学》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律律而后能得知是理性的觉醒与回归止是明白行为的边界和内心欲望的边界即给自己立规矩设限止的四种境界:1、管住自己的行动谨慎使用自己的优点道家两例:张良——立太子之事(不犯口)汉十年(公元前197年),汉王朝上层出现新危机。

刘邦想改立太子,当时,刘邦宠爱戚夫人,并察知吕后可能有异心,有代刘而王的迹象,所以刘邦想废吕后的儿子、太子孝惠,改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国储。

朝野大臣,群起谏争,但均无法改变刘邦的废立之意。

眼看太子位将被剥夺,吕后急忙求救于张良。

张良考虑到太子一位,事关重要,不可轻易更立,当时天下初定,汉王朝统治根基未稳,最好能顺其现状,无为而治,才能安定天下,稳保江山。

基于这个大局考虑,张良决定帮吕后,保住太子之位,但继位之事,大臣岂可轻易介入,弄不好就会被杀头。

张良巧妙介入,用了一个迂回的策略,他知道,刘邦曾多次请很有名望的“商山四皓”出山入朝为官,均被拒绝,太子如果能躬身请来这四位高人,太子的位子就巩固了,果然,过后不久,经张良等的谋划,商山的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四位老人,伴随太子突然出现在宫廷,刘邦感到惊异,自己都请不来的这四老人,颇有名望的“商山四皓”,现在却跟随在太子左右,由此,刘邦知道,太子羽翼已丰,翅膀已硬,他自己也就非常明智地不再提易立太子的事了。

此后,太子终得嗣位,吕后为此对张良也勋口敬重。

自古以来,大臣干预立储之事,是最艰难最危险的,张良却干预得极为成功,这可能是历史上最巧妙的介入宫廷继位的高明策略。

聪明人能做傻事是大智慧聪明人能下笨功夫是大勤奋管住自己的欲望庄子——泥龟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