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合集下载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意识和注意)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意识和注意)

第5章意识和注意5.1 复习笔记本章重点1.什么是意识和无意识?2.意识有哪些状态?3.什么是注意?4.注意的理论有哪些?一、意识与无意识1.意识(1)概念意识概念本身很复杂,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①是一种觉知。

“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指觉察到了什么;②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

对个体的身心系统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用;③是一种心理状态。

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

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

(2)作用①监督:监视自我与环境。

类似于时刻不停的摄像机,发现潜在问题;②执行:控制和规范自己的思维与行为。

(3)研究方法①出声报告法:要求学生在问题解决时,将思考的过程大声说出来;②经验收集法:被试佩戴一些寻呼机,当它响起来时,回答主试的一些问题,汇报自己的意识过程。

(4)两种特性局限性:意识经验有一定的局限性。

有许多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事物或刺激,人们是意识不到的。

能动性:人们看到的东西不限于外界的刺激,有时候人们还可以看到、听到、触摸到和意识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

2.无意识(1)概念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按照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的观点,无意识包括大量的观念、愿望、想法等,这些观念和愿望因为和社会道德存在冲突而被压抑,不能出现在意识中。

(2)常见的无意识现象①无意识行为:有时人的行为,特别是那些已经自动化了的行为,不受意识的控制;②对刺激的无意识: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觉察到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③盲视:有一类对刺激的无意识是由于脑损伤引起的。

视觉中枢受到某种程度的损伤,人仍能看见或区分某些事物。

尽管“看”不到刺激,却可以对刺激进行一定程度的信息加工。

(3)研究方法控制刺激呈现时间,考察无意识加工过程是否存在及其对有意识加工的影响。

把50%可以看到,50%不能看到的时间当作知觉阈限。

把低于知觉阈限的呈现时间进行的加工看作是无意识加工。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版(1--13章)第一章心理学概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

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第五章:意识和注意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第五章:意识和注意1.睡眠的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

持续10分钟。

(2)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

持续20分钟。

(3)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

持续40分钟。

(4)第四阶段:称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5)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

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2.梦的功能解释(1)精神分析的观点。

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

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

(2)生理学的观点。

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3)认知观点。

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

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

3.注意的认知理论(1)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

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

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全丧失(分耳实验否认)。

(2)衰减理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3)后期选择理论:所有输入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4)多阶段选择理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五章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五章
前者是积极主动的 后者是消极被动的
第三节 注意的生理机制及认知理论
一、注意的生理机制 (一)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巴甫洛夫认为,注意就其产生方式来说,是有机体 的一种定向反射。 所谓定向反射,是指每当新异刺激出现时,有机 体便将感受器朝向新异刺激的方向,以便更好地感 受这一刺激。 注意的主要生理机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诱导规律。 正诱导 负诱导
第五章 注意
注意是人脑信息加工的第一步。
Outline


第一节 注意的概述
第二节 注意的种类 第三节 注意的生理机制及认知理论
第一节 注意的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
向和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
外部世界 个体自己
所谓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总是有 选择地朝向一定对象。 心理活动的集中性有两种情况:
评价:
优势: 智源限制理论可以解释许多实验结果,而且这一理 论不涉及信息加工阶段的分析,因此也不必要问在 加工序列的哪个阶段有个过滤器。 缺陷: 这个理论的最大缺陷是不能作出预测。因为科学研 究的一个目标是预测。而这个理论却不能告诉我们, 人的智源总量是多少?是如何分配的?一项任务包 含了哪些智源?
(5)内外干扰的排除。
(三)随意后注意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随意后 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 意。
随意后注意是一种更高级的注意。对完成长 期性和连续性的工作有重要意义。
二、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与分配性注意 (一)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集中 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研究范式: 双耳分听实验 负启动范式 Stroop任务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 第五章意识与注意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 第五章意识与注意

快速眼动睡眠的睡眠补偿—总是使人缺乏此阶段睡眠,然后使之正常化,会发现REM睡眠显著增加。(二)注意概述
1注意的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两个特点:指向性(指人在某一瞬间,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指向性不同,人们从外界接受的信息也不同)和集中性(当人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
B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理论
1,认知资源理论(卡尼曼提出,诺尔曼和博布罗完善):
从另外的角度来理解注意,即注意是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任务或认知活动的。注意可以看做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站用认知资源,刺激越复杂或公共任务越复杂,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未被注意)。同时,该理论还认为,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负责资源分配的机制,这个机制是灵活的。资源部分地决定于个体的唤起水平(在一定范围内,个体的唤醒水平越高,相应的认知资源就越多;超过了这个范围,唤起水平的增加可能会导致认知资源的减少)。分配到刺激的资源的量由认知系统的分配方略来控制。
局限性:有些作用于我们感官的事物和刺激,我们意识不到。它的局限性是由感觉器官的性质决定的。另外,同一时间内进入意识范围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3.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察觉不到的心理活动,也不能调节和控制。常见的无意识包括无意识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和盲视等。
4.睡眠与梦
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一、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本质和行为变化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认知、情绪和意志、能力和人格三个方面。

心理系统包括:认知系统、调控系统、心理特性系统、(活动与发展系统)。

1.认知过程认知(cognition)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和语言等。

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2.情绪、情感和意志情绪或情感指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关系,还会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

情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

人类的认知和行为不仅受情绪和情感的影响,而且受意志的影响。

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意志受情感的影响,也是认知过程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意志过程对人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具有调控作用。

3.能力与人格人在获得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还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特性,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差异。

人们的心理特性有些是暂时、偶然出现的,有些是稳固、经常出现的。

这些心理特性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另一重要方面。

心理特性包括能力和人格两个方面。

例如,有人记得快,有人记得慢,这是能力的差异。

有人比较温柔,有人比较粗暴;有人谦虚谨慎,有人骄傲自满;有人坚强,有人怯弱等,这是人格的差异。

正是这些心理特性,使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另一个体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总之,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研究心理,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具体而言,有如下四个原则:(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的原则。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意识和注意读后感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意识和注意读后感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意识和注意读后感读完普通心理学第五章关于意识和注意的内容,感觉就像是在大脑这个神秘的小宇宙里进行了一场奇妙的探险。

先说这意识吧,以前觉得意识就是我知道我在想啥、我在干啥这么简单的事儿。

可读完才发现,意识就像一个超级复杂的多面体。

它一会儿是我们清醒时对周围世界有条有理的感知,就像个精准的导航仪,能让我们清楚地知道“哦,我正坐在书桌前,周围有书、有笔,外面还有小鸟在叫”;一会儿又能像个神奇的时光机,带着我们在回忆里穿梭,那些小时候的糗事、开心的瞬间,都是意识这个调皮的家伙从记忆的仓库里翻出来的。

而且意识还和我们的文化、社会经历啥的都有关系呢。

就好比不同地方的人对同一件事的意识可能完全不一样,像有些地方觉得吃虫子很正常,在我以前的意识里那简直是天方夜谭,这就是意识的多元性,感觉像个万花筒,转一转就有不同的图案。

再聊聊注意。

注意这家伙就像个聚光灯,而且还是个很挑剔的聚光灯。

它总是在一大堆信息里挑挑拣拣,只把那束光照在它觉得重要的东西上。

比如说我在图书馆里学习,周围可能有翻书的声音、有人走动的声音,可我的注意就紧紧地盯在书本上的那些知识上,就像个小雷达,死死锁定目标。

不过注意也很容易被分散,就像我在看书的时候,如果旁边突然来了个特别好看的人或者突然响起特别大的噪音,这个聚光灯就开始晃悠了,心也跟着飞走了。

这让我想起有时候我在努力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结果脑子就像个调皮的小猴子,一会儿跳到这儿,一会儿跳到那儿,根本不受控制。

还有关于无意识的部分也很有趣。

原来我们的大脑在不知不觉中做了这么多事啊。

就像我们走路的时候,不用特意去想先迈哪条腿,身体就自动完成了这个动作,这都是无意识在背后默默指挥的结果。

感觉无意识就像个隐藏在幕后的小助手,在我们没注意的时候把很多事情都搞定了。

这一章读完,我就像是得到了一把理解自己大脑工作模式的小钥匙。

让我明白了为啥有时候我会走神,为啥有些回忆突然就冒出来了,也让我知道了怎么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让这个小聚光灯乖乖地为我服务,去照亮我想要学习或者了解的东西。

普通心理学笔记背诵版(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笔记背诵版(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 1—12第 1 页 共 12 页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睡眠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

持续10分钟。

(2)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

持续20分钟。

(3)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

持续40分钟。

(4)第四阶段:称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5)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

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2.梦的功能解释
(1)精神分析的观点。

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

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

(2)生理学的观点。

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3)认知观点。

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

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

3.注意的认知理论
(1)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

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

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全丧失(分耳实验否认)。

(2)衰减理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3)后期选择理论:所有输入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4)多阶段选择理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

其中本理论的两个假设是:1,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2,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4.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
(1)认知资源理论:注意是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任务或认知活动的。

注意可以看作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

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

(2)双加工理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

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的参与;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并且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后,可能转变为自动加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