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其二教案

合集下载

《马嵬其二》优秀课件.

《马嵬其二》优秀课件.

《马嵬其二》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马嵬其二》这一课。

该诗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要讲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详细内容包括:分析诗歌的背景、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马嵬其二》的诗意,了解诗歌背景。

2. 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素养。

3. 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理解作者的情感。

重点:诗意理解,诗歌背景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进入诗歌学习。

2. 诗歌朗读:全班同学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背景介绍:讲解《马嵬其二》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4. 诗意解析:逐句解析诗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5.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题目,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8. 作者情感体验:讨论诗歌中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板书设计1. 诗歌背景2. 诗意解析3. 艺术特色分析4. 作者情感体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马嵬其二》诗意理解与鉴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诗歌朗诵比赛,锻炼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意解析2. 艺术特色分析3. 作者情感体验4. 作业设计一、诗意解析1. 词语理解:对生僻词、古今异义词进行解释,如“翠华”、“摇摇”等,确保学生正确理解诗句。

2. 句子结构:分析诗句的句式、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 情感表达: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如对唐明皇、杨贵妃的同情、惋惜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方案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方案

1. 知识与技能:理解《马嵬其二》这首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杜甫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忠诚爱国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马嵬其二》这首诗的内容。

2. 体会诗人杜甫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的象征手法。

2. 体会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忠诚爱国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马嵬其二》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为什么他会在诗中提到“马嵬”?2.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二)自主阅读,理解内容1. 学生自主阅读《马嵬其二》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2)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三)合作探究,体会情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诗中的“马嵬”有什么象征意义?(2)诗人杜甫在诗中表达了对哪方面的关注?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拓展延伸,感悟精神1. 结合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谈谈你对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忠诚爱国精神的感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马嵬其二》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和诗人杜甫的情感表达。

2. 强调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忠诚爱国的精神,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作业布置1. 课后阅读杜甫的其他诗作,了解其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2. 撰写一篇关于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忠诚爱国精神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嵬其二》这首诗的内容和诗人杜甫的情感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马嵬其二》公开课教学设计

《马嵬其二》公开课教学设计

《马嵬其二》公开课教学设计《马嵬其二》公开课教学设计1李商隐【唐】一、走近作者李商隐,子义山,号玉奚谷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早年为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常识,借其得以中进士。

后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

令狐楚与王茂元是政敌,李商隐无意中卷入当争的漩涡,一再受到排挤。

选宗大中年间,先后在桂州、徐州、梓州等地观察使、节度使幕府中任职,位卑禄微,心情抑郁。

其诗词华美色彩浓丽;构思新颖,多用典故。

有时因已经过于朦胧而不易所解,此特色在“无题”诗中最为明显。

政治诗、咏史诗多揭露时政,托古讽今,抒发内心忧愤。

但有时消极感伤成分较多,用典过多,隐晦难明。

有《李义山诗集》和《樊南文集》。

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二、诗歌背景公元756年,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变,促使繁盛的大唐王朝由此走向衰败,这便是历的“安史之乱”。

公元756年,7月14日,安禄山统领的叛乱军大举攻入长安接到密报的唐玄宗连夜带领嫔妃以及贴身禁军仓皇出逃。

第二天,逃亡队伍到达陕西境内的马嵬坡。

就在这时,随行的将士突然起义反叛,当朝宰相杨国忠瞬间死于乱军之中。

随后,叛乱的将士将愤怒的矛头指向了杨国忠的姐姐—--玄宗最为宠爱的杨贵妃,这个大唐最美丽的女人。

七十多岁的老皇帝李隆基,最终没有保住自己爱妃的生命,一代绝世美女香销玉殒在荒凉的马嵬坡上。

三、朗读课文展示《乐游原》《晚晴》《夜雨寄北》并带领学生扫读(若有时间朗读)四、讲读课文1.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首联夹叙夹议,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用“徒闻”加以否定。

“徒闻”者,偶然听说也。

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不禁“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

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2.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颔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马嵬(其二)》教案

《马嵬(其二)》教案

《马嵬(其二)》教案《马嵬(其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当盛唐的足音渐渐远去,唐帝国一天天走进暮秋之年。

即使是天才的诗人,也只能为即将消逝的王朝轻唱一曲挽歌。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样一位天才的诗人,走进李商隐的心灵世界。

提起李商隐,我们马上就会想起他所写的表现坚贞爱情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商隐的一首咏史抒怀诗《马嵬》,希望能借助这首诗,学习鉴赏此类诗歌的一般方法。

《马嵬》为咏史诗,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故事为抒情对象。

链接"马嵬之变"相关历史故事:唐玄宗到了晚年,不理朝政,整日沉迷声色,756年6月安禄山的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与杨国忠、杨贵妃兄妹等仓皇奔蜀。

行至马嵬(今陕西平西),随行将士兵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

唐玄宗不得已令杨贵妃自缢以平军愤。

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命术士为其招魂。

术士声称在海外仙山见到了杨贵妃,托术士带回了金钗等信物,并还守着“世世为夫妻”的誓约。

针对马嵬之变,当时的文人交口称颂,把唐玄宗说成爱江山舍美人的“圣明天子”,把“倾国之罪”归咎于杨贵妃身上。

李商隐针对这一言论,据实评论,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唐玄宗。

二、诗歌赏析(一)读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注意读音:马嵬宵柝晓筹。

学生讲解诗歌内容。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马嵬(其二)》教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马嵬(其二)》教案

《马嵬(其二)》教案设计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马嵬(其二)》全诗,理解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关键意象和典故,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细读、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感悟人生、珍惜爱情的态度,以及对诗人李商隐深刻洞察力和艺术表现力的欣赏。

教学内容:•文本解析:《马嵬(其二)》原文及译文。

•作者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历史背景:安史之乱及马嵬之变的历史事件。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意象及典故运用。

•拓展延伸:探讨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含《马嵬(其二)》原文、译文、作者介绍、历史背景、相关图片、音频资料)。

•小组讨论任务卡。

•诗歌鉴赏分析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关于唐朝历史的短片,简要介绍唐朝的繁荣与衰落,特别是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的影响。

•学生活动:观看短片,思考历史事件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教师导入:在唐朝历史上,安史之乱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不仅改变了唐朝的命运,也催生了无数文学作品。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李商隐的《马嵬(其二)》,感受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和对爱情的独特见解。

二、作者介绍与背景分析(约10分钟)•教师活动: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创作风格及《马嵬(其二)》的创作背景。

强调李商隐在晚唐文坛的重要地位及其诗歌的含蓄深沉、意境深远的特点。

•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李商隐的画像、生平事迹及代表作品。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李商隐的生平及《马嵬(其二)》的创作背景。

•教师引导:分析李商隐创作《马嵬(其二)》时可能的心境和动机,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联。

三、原文诵读与译文理解(约15分钟)•教师活动:示范朗读《马嵬(其二)》,注意节奏、语调及情感表达。

马嵬其二教案

马嵬其二教案

马嵬其二教案教案标题:马嵬其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马嵬其二》这篇古文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古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并能正确运用。

3. 分析古文的结构和写作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写作任务展示对古文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重点:1. 掌握古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 理解古文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教学准备:1. 《马嵬其二》的古文原文。

2. 与古文相关的词汇和句子解析。

3. PPT演示文稿或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

4. 学生练习册或作业本。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发学生对《马嵬其二》的兴趣。

2. 简要介绍《马嵬其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古文的探索欲望。

讲解重要词汇和句子:1. 分析古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2. 使用例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些词汇和句子。

3. 练习造句,巩固所学知识。

分析古文结构和写作手法:1. 解读古文的结构,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

2. 分析古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效果。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选择了这样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阅读理解练习:1. 设计一些阅读理解题目,考察学生对古文内容的理解和推理能力。

2. 分组讨论答案,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思考。

创作任务:1. 给学生布置一个写作任务,要求他们根据对《马嵬其二》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或故事。

2. 提供写作指导和范例,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学生完成作文后,互相交流和评价,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激发学生对古文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多阅读、多思考。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反馈意见,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古文作品,并写下自己的读后感。

2. 组织古文朗诵比赛或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合作能力。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2. 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运用有何进步?3. 学生在写作任务中的表现如何?4. 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以上是一个基本的教案框架,具体的教学步骤和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水平和教学要求进行适当调整和拓展。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马嵬》其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2、学习本诗叙事、表现等手法3、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教学重难点】1、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2、诗歌蕴涵的寓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新,是科学的灵魂,亦是文学创作的灵魂,李商隐《马嵬》诗在叙事立意都极具特色。

二、写作背景介绍参见课文注解,但要明确马嵬事变内容三、疏通诗意1、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2、解释重点词语。

更:还有;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笑:嘲笑;如何:为什么四、诗歌欣赏1、《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问1: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问2: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

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问3:“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问4: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

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

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不甚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

问5:颈联在艺术表现手法有何特点?对比3、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问1: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马嵬其二面试教案模板范文

马嵬其二面试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理解李商隐《马嵬其二》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 感受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3. 学习并掌握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4.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主题,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诗歌原文、作者简介、背景资料、艺术手法分析等。

2. 教学视频:与诗歌相关的影视作品或纪录片。

3.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便进行讨论和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李商隐的生平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2. 提问:同学们对《马嵬其二》这首诗有什么初步的了解?3.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二)诗歌背景介绍1. 介绍《马嵬其二》的创作背景,包括唐朝安史之乱、马嵬事变等历史事件。

2. 结合背景资料,分析诗歌主题。

(三)诗歌赏析1. 朗读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如唐玄宗、杨贵妃等。

3. 探讨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如对比、象征、拟人等。

4.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自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 教师点评,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

(四)拓展延伸1. 观看与诗歌相关的影视作品或纪录片,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 学生尝试创作类似主题的诗歌,锻炼自己的创作能力。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艺术手法。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李商隐的诗歌,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如何?2.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3.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背景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诗歌艺术手法的掌握程度。

4.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合作交流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嵬》(其二)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李商隐怀古咏史诗的风格特点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透过表层语言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2)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全班同学一起背诵《锦瑟》。

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
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

早年的诗人,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

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

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二、简介咏史怀古诗。

(一)涵义:
所谓咏史诗,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有所感慨而创作的诗歌;
所谓怀古诗,则是指因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

一般来讲,咏史怀古不只是叙古事,而且会融入自己的感受和评论,或借古讽今,曲折地反映对现实的关注。

(二)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首先,弄清史实。

其次,体会意图,领悟情感。

最后,分析技巧。

三、字音。

如:嵬卜柝四纪为
四、1.听泛读,注意划分节奏。

2.全班齐读。

五、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六、再读诗歌,鉴赏诗歌。

(一)弄清史事
马嵬之变:公元756年初夏,安禄山大军逼近长安,继而潼关失守,长安城岌岌可危。

在一个阴雨连绵的黎明,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李亨以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离开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长安,逃往四川。

次日晚行至马嵬驿时,护驾军士砍杀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处决杨贵妃。

唐玄宗以怎样的心情下令缢死杨贵妃,旁人无法体会,但之后他便让出了皇位,晚年则在难以消解的悔恨忧愁中度过,直到死去。

历史人物:唐玄宗杨贵妃
请大家概括本诗的历史事件。

历史事件:①唐玄宗的召魂之举②马嵬兵变③唐杨的七夕盟誓
(二)体悟情感。

1、推敲作者对古人事的态度,领悟感情
在这首诗中究竟是怎样体现作者情感的?
(1)、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
明确:通过“徒闻”加以否定,讽刺唐玄宗的痴心妄想,也写出了玄宗的悲痛。

(2)、颔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明确:对比手法,“鸡人报晓筹”反衬“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

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

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

“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

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

意思是:“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3)、除了颔联以外,还有哪里作者也采用了此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颔联
明确:对比手法。

“此日”指杨贵妃的死日。

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对比映衬,杨贵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

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尾联
明确:对比手法。

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自己的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够保住既善“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

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更加丰富了批
判的内容。

2、是什么触动了李商隐思古之幽情?(创作意图)
李商隐途经马嵬驿,联想到了马嵬之变,联想到了当年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情形,再联想到了李杨二人当年的七夕立誓以及唐明皇的召魂之举,并对这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3、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借古讽今。

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

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

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

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

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

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

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

第二、三两联,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

马嵬之后,唐玄宗这位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务了。

现实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六军不发”,当年盟誓长生殿、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谓“乐往哀来摧肺肝”!诗的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4、那么我们从《马嵬》一诗中懂得哪些道理呢?
明确:忧患与安乐 轻与重 玩物丧志 防患于未然
5、马嵬(其二)》的章法结构如何?
明确:倒叙的手法。

先 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放在后半句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

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

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三)写作技巧。

1、对比。

2、倒叙。

七、课堂小结。

本诗写作技巧采用倒叙手法(章法结构)和对比的手法。

在鉴赏咏史咏怀诗是要记住三步骤:史实——感情——技巧。

意在借古伤今或者借古讽今或借古咏怀。

八、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完成相应的练习册习题。

九、板书设计
对 比
今:寻仙妄为 —— 死别是真
昔:军中逃难 —— 宫中作乐
马嵬赐死 —— 七夕盟誓
天子不保 —— 百姓可全
荒淫误国 倒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