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其二

合集下载

此日六军同驻马与谁相关

此日六军同驻马与谁相关

此日六军同驻马与谁相关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出自唐代李商隐的《马嵬·其二》李商隐《马嵬·其二》(第一首)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第二首)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译文:第一首,风云突变,安禄山举旗造反,叛军震天动地地杀到长安,无可奈何杀死宠爱的妃子,唐玄宗自己不久也抑郁死去。

如果说唐玄宗真认为杨贵妃具有倾覆邦国之能,皇帝的玉辇为什么要仓皇地逃往马嵬?第二首,传说,天下九州之外,尚有大九州。

恐怕他们的今生,缘分已尽,而来世,尚且未知。

相守与分离,有与谁知。

回想明皇当年,暂驻马嵬,空闻金沱声,不见宫室繁华。

短短几夕间,物是人非,斗转星移。

岂料玉颜已成空。

胞弟不正,三军怒斩其妹。

那夜的天,正如那晚在长生殿嗤笑牛郎织女的天。

谁料,竟然连牛郎织女也不如。

想来天子也不过如此,连自己心爱的人都无法保护。

早知如此,倒不及小家的莫愁女了。

解析:第一首,唐天宝十四年(755年),东平郡王、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从范阳起兵叛乱。

范阳即幽州,在今河北省,古属燕国、冀州。

“冀马燕犀动地来”即是说此事件。

逃难路上,六军威迫唐玄宗下令缢死了“红粉”杨玉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初,玄宗也抑郁而死。

所以说他“自埋红粉自成灰”。

杨贵妃佳人绝色,明皇认为她能“倾国倾城”,以至放心地“从此君王不早朝”。

果真如此,危难来时只要玉环使个媚眼,就不愁安禄山不“倾马倾人”,也就不必路经马嵬仓皇逃难了。

第二首,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

“徒闻”者,徒然听说也。

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

马嵬其二写作特点【唐】李商隐

马嵬其二写作特点【唐】李商隐
源自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这一天,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当时在 七夕之夜还曾嘲笑牵牛织女。 【此日:指事变发生那天。 驻马:指军队 发生哗变,停留不前。 当时:指李杨在几 年前的七夕订立盟誓,愿“世世为夫妇”。 笑牵牛:唐玄宗和杨贵妃认为天上的牛郎织女 一年只能相会一次,自己则可永世相守,因 此“笑牵牛”。】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海外空闻还有一个九州,来生为夫妇的盟誓 能否实现,亦渺茫难期,今生的夫妇缘分已 经断绝了。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传闻。 卜:预料】

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 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

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朗读或背诵全诗
马嵬(其二)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李商隐名句集锦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空听军中传来夜巡的梆子声,不再有人传唱 报晓。 【虎旅:跟随唐玄宗赴蜀的禁卫军。 宵柝: 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鸡人报晓:汉代 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人传唱报晓。 鸡人: 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 筹:更筹、敲击报时 用的竹签。这里代指时间。】

颔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反衬手法。①“鸡人报晓筹”反衬“虎旅传 宵柝”,“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 适。②想起“鸡人报晓筹”,暗示主人公渴 望重享昔日安乐。③“空闻”和“无复”相 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

高中语文必修《马嵬》其二导读

高中语文必修《马嵬》其二导读

高中语文必修《马嵬》其二导读【诗词原文】《马嵬》其二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季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文学常识】于咏史诗咏史诗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

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

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

安史乱后,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败,李商隐对玄宗的失政特别感到痛心,讽刺也特别尖锐。

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

【题目解释】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

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

史称“马嵬之变”。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

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 )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注释注解】①战国时齐国的邹衍曾宣扬“大九州”之说,声言除中国的九州外,海外还有九个同样的“九州”。

杨贵妃死后,有术士说在海外的仙山找到了她,并带回金钗之类的装饰物给唐玄宗看。

这句有讽刺唐玄宗痴心空想的意思。

徒闻,空闻,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②传说唐玄宗和杨贵妃曾誓约“世世为夫妻”。

这句是说,不管来生怎样,今生的夫妻缘分已经断了。

③虎旅,指跟随唐玄宗赴蜀的禁卫军。

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④鸡人:皇宫中报时的卫士。

汉代制度,宫中不得畜鸡,卫士候于朱雀门外,传鸡唱。

筹:计时的用具。

⑤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十四日,随唐玄宗西行的军队在马嵬驿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

⑥当年李、杨在长生殿盟誓恩爱,朝朝暮暮,还笑话天上的牛郎织女一年只能相会一个夜晚。

⑦四十八年。

古人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

玄宗实际在位四十五年。

⑧南朝乐府歌辞《河东之水歌》:"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

《马嵬·其二》原文及翻译

《马嵬·其二》原文及翻译

《马嵬·其二》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马嵬·其二》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马嵬·其二》原文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1《马嵬·其二》原文翻译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1《马嵬·其二》诗歌赏析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

“徒闻”者,徒然听说也。

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幺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

怎幺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

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

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

《马嵬(其二)》优秀课件精品-2024鲜版

《马嵬(其二)》优秀课件精品-2024鲜版

《马嵬(其二)》优秀课件精品•课件背景与目的•文本解读与赏析•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知识拓展与延伸•课件互动环节•总结回顾与作业布置01课件背景与目的《马嵬(其二)》背景介绍诗人李商隐简介唐代历史背景李商隐的生平、代表作品及艺术风格,与《马嵬联系。

诗歌内容解析辅助教师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审美能力030201课件制作目的和意义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适用范围使用方法02文本解读与赏析原文呈现及注释解析原文呈现注释解析逐句逐段解读文本内容“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赏析诗歌意境及艺术特色诗歌意境本诗以马嵬驿兵变为背景,通过描绘唐玄宗的悲剧命运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表达了作者对唐朝由盛转衰的感慨和思考。

诗中运用了大量典故和象征手法,营造出一种凄凉、哀婉的意境。

艺术特色李商隐的诗歌以深沉、含蓄著称,本诗也不例外。

诗中运用了大量典故和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同时,诗歌语言简练、生动,形象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03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李商隐简介及时代背景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唐代著名诗人,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

时代背景: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政治腐败,他一生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中求生存,抑郁不得志,诗歌创作多抒发个人情感和政治感慨。

创作《马嵬(其二)》的动机和背景动机背景其他相关作品介绍《马嵬》组诗李商隐创作的《马嵬》组诗共三首,都是咏史诗,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手法,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评。

《无题》诗李商隐的无题诗在唐代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情思宛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读来令人回肠荡气。

政治讽刺诗李商隐还创作了一些政治讽刺诗,如《贾生》、《筹笔驿》等,通过咏史来抒发对当时政治现实的批评和不满。

李商隐 马嵬

李商隐  马嵬

步骤四:分析技法
本诗最主要的方法是 借古讽今,对比,反 衬,反问,用典等。
四. 说说《马嵬》诗在叙事结构上的 特点?
首联
玄宗之悲 倒叙,从整体上 马嵬之变 义山之叹
马嵬之变 玄宗之悲 义山之叹
颔联
颈联 尾联
倒叙使尺幅之间,一 波三折;从局部上看 倒叙突出因果 。
历史发展顺序:
马 嵬(wéi)唐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步骤一:弄清史实,感知诗意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 件、有关人物。
唐玄宗与杨玉环
唐玄宗与杨玉环传奇性的爱情故事,在我国几乎 是家喻户晓。中国历史文人墨客以此为题材写了不少 成名之作,白居易的《长恨歌》便是一例。确实,唐 玄宗“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在中国 历史帝后之间是少有的。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的宠妃武惠妃 死了以后,玄宗整天郁郁寡欢,十分颓丧。贴心的高 力士深知主上的心意,寻觅到了花容月貌的杨玉环。 玄宗一见果然姿质丰艳,而且能歌善舞,聪颖过人, 尤善逢迎。玄宗愁怀顿开。从此,玄宗把其他妃嫔统 统丢在一边。在骊山的华清池专为她开辟了温泉浴场; 她爱吃荔枝,派人从千里之外的四川涪[fú]州以驿马 昼夜不停传递,运到长安时色味不变;专为贵妃制造 锦绣的工匠,竟达七百人。总之,自从得了杨贵妃, 玄宗心中之爱,皆被贵妃占尽。
三.对于这些诗人李商隐发出了 什么慨叹?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1.从内容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点? 运用什么手法?
对比: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 保护心爱女人对比寻常百姓却能 给莫愁幸福。
2.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
反问:贵为天子,连一个女人都保
不住?这一问发人深思,不仅如此,还推 翻了红颜祸国的偏见,把责任直接归结唐 玄宗身上,批判玄宗沉溺美色,荒废朝政 的昏庸糊涂。并含蓄的启发世人汲取唐玄 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 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的教训。 点明了诗的主旨。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2.7《马嵬(其二)》赏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2.7《马嵬(其二)》赏析

《马嵬(其二)》赏析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

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

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

“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

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

意思是:“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

“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

“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

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

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联的一句已如箭在弦。

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

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

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

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马嵬》(其二)赏析

《马嵬》(其二)赏析

《马嵬》(其二)赏析
《马嵬》(其二)赏析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年少聪慧,二十五岁进士。

但是他步入仕途之后即被卷入党争漩涡,在政治上倍受打击,一生贫困潦倒,郁郁不得其志,四十五岁即死于荥(xíng)阳。

著有《玉谿生诗》,清代冯浩《玉谿生诗笺注》较为详备。

《马嵬》为咏史诗,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故事为抒情对象。

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李商隐的《马嵬》是唐代自杜甫以来咏马嵬之变之诗中的杰作,也是李商隐咏史诗中,借历史上荒淫腐败而招致祸乱败亡之君昭示历史教训、讽刺现实政治的以古鉴今之作。

作品中,诗人不是在劝诫惋惜,而是在挖苦与讽刺。

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从杨贵妃死后唐玄宗令人寻其魂魄写起,暗示唐玄宗的无奈。

“海外”,指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寻其魂魄,有方士回说在海外仙山即(蓬莱山)见到了杨玉环,并且杨玉环授之以钿合金钗,并承诺坚守生前之他生誓约。

然而,这只不过是“徒闻”的传说而已,唐玄宗、杨贵妃二人他生永为夫妇的愿望显然是渺然“未卜”的,而现实中杨贵妃倒是真的一命长“休”了。

是人用词的感情化,表现了唐玄宗的无奈,
妃,而平民百姓卢家夫婿,却能与莫愁女白头偕老,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语言虽直白了些,表达出来的情至深至痛,鞭挞有力。

在写作艺术技巧上,作品首先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使作品一波三折,曲折幽深,令人读之心痛。

同时又运用了对比手法,使作品暗含讽刺,读后回味无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嵬(其二)
Hale Waihona Puke 李商隐马嵬其二马嵬之变 作者简介 诗歌大意 图文展示 诗歌赏析 注音 首联赏析 颔联赏析 颈联赏析 尾联赏析 主旨
解题
诗歌朗诵
诗歌结构
艺术手法
写作背景
注释
杨贵妃
唐 玄 宗 李 隆 基
马嵬坡
马嵬坡贵妃自缢
李商隐生活在唐帝国日趋衰败的晚唐时代,他 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藩镇跋扈,深为不满。 热衷政治,企望革新。作《马嵬》(其一) (其二)两首诗,借古讽今,以唐明皇时期马 嵬事件的藩镇之乱讽刺当时的宦官专权。因此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

马 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 再续前缘,无异于痴心妄想 他生未卜此生休。 倒叙: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空闻虎旅传宵柝, 无复鸡人报晓筹。 今日逃难,昔日享乐 此日六军同驻马, 对比:暗含讽刺 当时七夕笑牵牛。 既有今日,何必当初? 如何四纪为天子, 冷峻的责问深刻的讽刺 不及卢家有莫愁。

马嵬(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李商隐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牛郎织 女。
对比。这一问句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包含 强烈的对比。
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 手法,有何作用?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对比。对比强烈,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女人对比寻常百姓 却能给莫愁幸福,讽刺辛辣而深刻。 “如何”二字开启了读者的心灵,引导读者深思李、杨悲剧的根源, 使人联想到李隆基晚年的荒淫好色,怠于政事、任用奸臣、远离忠 贤,以致酿成自己的爱情悲剧。
颈联“此日”指哪一日?“当时”又 指哪一时?颈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 了怎样的意思? “此日” 杨贵妃赐死之日 “当时” 七夕相约之时 对比、倒叙 “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 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 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 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 “此日”的离散?
尾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 愁。
首联中先用“海外”“更 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 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 “徒闻”加以否定。玄宗听 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 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 可是缘分已尽,于事无补。
颔联:
“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 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 就适得其反。意思是:“虎旅” 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 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 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 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 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于是便 有了颈联的六军不发。
主旨
思想
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淫误国,致使国家 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玄宗之悲
首联 荒唐招魂
颔联 剧变出逃
马嵬(其二)
马嵬之变
颈联 可笑无奈
荒淫误国 无尽感叹
义山之叹
历史发展顺序:
尾联 诘责讽刺
马嵬之变
玄宗之悲
义山之叹
诗歌布局:
玄宗之悲
马嵬之变
义山之叹
倒叙。 一波三折,曲 折幽深。 突出因果。

马嵬之变

公元756年初夏,安禄山大军逼近长安,长安 城岌岌可危。在一个阴雨连绵的黎明,唐玄宗 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李亨以及诸皇亲 国戚、心腹宦官,离开长安,逃往四川。次日 晚行至马嵬驿时,护驾军士砍杀了祸国殃民的 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处决杨贵妃。唐玄 宗以怎样的心情下令缢死杨贵妃,旁人无法体 会,但之后他便让出了皇位,晚年则在难以消 解的悔恨忧愁中度过,直到死去。
马嵬(其二)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注意字音字形 更(gèng) 九州 宵柝(tuò) (chóu) 四纪 为(wéi)
写作特点
一、倒叙手法 先说唐玄宗“招魂之举”的荒唐,再追 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 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五、六两句也用倒叙:“当时七夕笑牵 牛”事发在前,反而后说;“此日六军同驻 马”事发在后,反而先说。

二、对偶句式 中间两联,仅28字,却呼鸡驱虎,驻马 牵牛,信手拈来,自然流利。 另外,以“六军”对“七夕”,以“驻 马”对“牵牛”,都运用了借对。 所谓借对,指形式上相对,内容上不属 于一类。如“驻马”是指军队停留不前,而 “牵牛”却是指牵牛星,不是牵着牛走的意 思。

中文名:李商隐 别名:李义山。字义山,号玉溪(谿)生、
樊南生
职业:晚唐著名诗人 成就: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 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 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 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 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 为“三十六体”。 诗歌特点: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 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 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 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 郑笺”之说。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 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 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晓筹
注释: 海外还有九个同样的“九州”。 徒闻,空闻,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虎旅,禁卫军。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鸡人:皇宫中报时的卫士。 当年李、杨在长生殿盟誓恩爱,朝朝暮暮, 还笑话天上的牛郎织女一年只能相会一个夜 晚。 四纪:四十八年。古人以木星绕日一周(十 二年)为一纪。玄宗实际在位四十五年。 平民女莫愁婚嫁生活的幸福与帝、妃的爱情 悲剧对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