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合集下载

《爱莲说》的教案及反思

《爱莲说》的教案及反思

《爱莲说》的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爱莲说》。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分析并解读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莲花的象征意义。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从莲花身上汲取品德修养的启示,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爱莲说》全文。

2.2 教学重点: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莲花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以莲花的图片或实物引入,激发学生对莲花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莲花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爱莲说》,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节奏。

学生通过注释或查阅资料,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3.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莲花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从莲花身上汲取品德修养的启示。

四、课堂讲解:4.1 讲解重点字词和句式: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举例说明莲花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4.2 解读比喻和象征意义:分析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莲花的象征意义。

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明白莲花的高洁品质的重要性。

五、课堂练习:5.1 朗读和背诵:学生齐读或个人背诵《爱莲说》,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

5.2 比较分析:学生分组比较分析其他描写莲花的诗句或文章,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5.3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对莲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达自己对莲花高洁品质的赞美。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朗读和背诵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加强对字词和句子的理解和记忆。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对莲花的理解和感受各有不同,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莲花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在写作练习环节,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表达出对莲花高洁品质的赞美,但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写作训练。

《爱莲说》教学设计分析与反思

《爱莲说》教学设计分析与反思

《爱莲说》教学设计分析与反思: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教学设计分析与反思,主要是针对我们学校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篇课文——《爱莲说》。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们需要明确以下目标:1、了解《爱莲说》的背景、缘起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

2、理解《爱莲说》的基本思想,包括“诗、画、文章不分家”、重视人文情怀等。

3、掌握《爱莲说》的基本词汇和语言表达方式,提高语文文学修养。

4、发扬爱好自然之美、追求精神追求的文化传统,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5、培养学生爱好传统文化、尊重人文情怀的意识和自觉性。

二、教学方法1、以讲授和读写相结的方式,把握好课堂的节奏和氛围,加强与学生的互动;2、借助图像资料,将文字与形象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启迪学生的艺术意义;3、激发众生之美,唤醒学生对自然之景的感恩之情,使其在精神世界中得到愉悦;4、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诗歌创作等多种方式,实现对本次课程的深入思考和综合理解,启发语文文学思想的体悟及其个人价值;5、通过网上学习和家庭作业的方式,诱发学生发问粉色走向,逐步提升其文学积累和自我审美观。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创设个性化的情境,唤醒学生对自然之美的认知感受,激发学生积极探寻、发现、欣赏并创造自己所欣赏的艺术之美;同时,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导入《爱莲说》的背景及其作者的生平经历。

2、阅读与解析环节通过阅读课文的核心内容、教师的解析及其讲解,围绕着文本所展现的文学思想及其价值,在课堂上展开情形思考和互动式的思考活动,引导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同时,通过讨论、对比和引导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思考;同时借助多媒体和艺术品的展示,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启发审美的判断平台。

3、诗歌创作与表现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文本意义与情感,以及对文本所展现的艺术思想等方面,创造条件使学生进行个性化、自我表现与反思性诗歌的创作;同时,将学生的创作精神与本节课文所呈现的文学思想相结合,进一步推动学生的思维及创作能力、形成个性文化共鸣习惯;同时,通过课堂展示和分享的方式,来充分展示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

《爱莲说》教案及反思【DOC范文整理】

《爱莲说》教案及反思【DOC范文整理】

《爱莲说》教案及反思七年级语文专题课文【课题】:爱莲说【教者】:李莎【教学目标】:⒈朗读《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同学们,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个城市里鲜花店越来越多了。

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鲜花除了具有缤纷的色彩和馨之外,它们还具有美丽、圣洁、华贵等不同的精神气质。

人们用鲜花来传递情感,表达问候,人们爱什么花,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心态和志趣。

古代有爱梅如妻的林逋,有以菊自励的陶渊明,那么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为什么特别喜爱莲花呢?他是怎样描绘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二、学习文体“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提示:在听的过程中,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篇课文的录音朗读。

在听的过程之中,请大家注意课文的注释。

待会我们要做一个小小的词语测试。

“蕃”fán多“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濯”zhuó洗涤“鲜”xiǎn少本文“说”的对象是什么?“说”—分析重点段落作者在的开头就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偏偏喜爱莲花呢?课文的节有没有列出理由来?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问:大家现在数一数,这段话里有几个短语?七个短语。

这七个短语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特点?请一位同学结合这幅莲花图来谈一谈。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作者在这样短短的文字之中,却能够如此细描细绘莲花,难道他仅仅是喜爱莲花的外形吗?做莲花拼图,总结出与莲花特征相对应的君子品德请学生填上与莲花相对应的君子的品德。

《爱莲说》教学设计(15篇)

《爱莲说》教学设计(15篇)

Life is to live beautifully and walk sonorously.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爱莲说》教学设计(15篇)《爱莲说》教学设计1一、导入环节(2分钟)(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莲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

殊不知,莲花还是高洁的象征呢,这恐怕得归功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吧,今天我们-起来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出示学习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的表现手法,初步提高同学们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③领悟主旨,提升同学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先学环节(15分钟)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开始自学。

(一)出示自学指导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注意语速、语气、停顿、重读。

相关知识链接(1)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先生,谥(shì)号元公,北宋著名哲学家,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

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议论、抒情,但一般以议论为主,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相当于现代的杂文。

(3)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作陪衬,这种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能突出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感受。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二)自学检测反馈要求:独立完成自学检测,书写要认真、规范,然后一对一用红笔批阅并纠错。

1、《爱莲说》的“说”是一种,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课文的作者,是时著名的家。

2、熟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

蕃()濯()涟()亵()噫()鲜()3、解释划线的字词:1)可爱者甚蕃()2)濯清涟而不妖()()3)不蔓不枝()4)香远益清()5)亭亭净植()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7)花之隐逸者也()8)花之君子者也()9)陶后鲜有闻()10)宜乎众矣()4、初译课文,并翻译下面的句子。

《爱莲说》教学设计15篇

《爱莲说》教学设计15篇

《爱莲说》教学设计15篇《爱莲说》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2、理解借物喻人3、了解对比烘托4、背诵本篇文言二、课时安排1、课时:一节课2、课型:读说课三、主导教学:诵读与品析四、课堂导入:教师先出示鲁迅先生七律《莲蓬人》中的四句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

”并解释大致意思,然后顺势启发:濂溪先生是谁?莲蓬人为什么要向他表白自己的心志呢?从而导入新课。

五、课堂结构(四大板块)第一板块:点读课文,说字词句段意思(10分钟)1、要求学生“点”着课文课文注解,逐字逐句地读课文,读通课文,读懂意思。

2、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讨论,共同翻译字词句第二板块:诵读课文,说句式语言特点(10分钟)1、学生听课文录音,要求重点听语音语气语调。

2、学生对照课文录音,自由诵读课文两遍。

3、教师要求学生说句式语言特点。

学生说的内容可能有以下几点:①句式多样,或骈句。

或散句;或长句,或短句;或排比句,或独词句。

②语气多变。

或陈述,或疑问,或感叹。

③节奏和谐。

“蕃、丹、染、焉”,“直、枝、植”等韵脚交错分布,出落有致。

④表达方式多样。

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

一个“爱”字连缀全文,文笔简练,情感丰富。

第三板块:品读课文,说课文运用手法(15分钟)(一)说借物喻人手法。

1、教师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莲花的语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不可亵玩焉。

)2、教师要求学生说说这些句子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赞美莲的?学生可能说品质、形态、仪表等方面。

教师随机点拨:这些语句对莲花作了生动逼真,尽善尽美的描绘,揭示了莲纯洁、高尚、正直、刚强、清濂、庄重的特点,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莲花的倾慕之情。

3、教师启发:联系下段中的“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两句,你们觉得作者仅仅只是在描写莲,赞美莲吗?当然不是,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

这七个分句句句写花,又句句写人,这种手法叫借物喻人。

爱莲说的教学设计(4篇)

爱莲说的教学设计(4篇)

爱莲说的教学设计(4篇)《爱莲说》的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说”的特点。

2、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3、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能力目标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映衬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小黑板。

2、学生准备: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了解“说”这一文体特点。

②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学过程:一、指出加点词的意义答案1、可爱者甚蕃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

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

蔓:长枝蔓。

枝:长枝节。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

6、宜乎众矣。

宜:应当。

二、译句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1、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2、莲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三、回答以下问题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出淤泥而不染。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初中语文《爱莲说》教案

初中语文《爱莲说》教案

初中语文《爱莲说》教案教案:初中语文《爱莲说》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学习《爱莲说》这篇杂文,了解杨慎的创作背景和文学特点;学习杨慎的修辞手法和文中精美描写;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荷花的观察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杨慎的创作背景和文学特点;学习杨慎的修辞手法和文中精美描写;2.教学难点:读懂杨慎的表达意图,培养学生对荷花的观察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师导学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读懂杂文的内容和情感。

2.学生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导入】1.自由课堂:根据学生的熟悉程度和兴趣,教师带领学生展开课堂问答,让学生回答一些相关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导入新课:教师展示《爱莲说》的杂文,并让学生自主阅读。

【展示与解读】3.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共同解读杨慎的创作背景和文学特点。

4.教师点拨: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拨,介绍杨慎的文学成就和他创作的杂文特点。

【阅读与理解】5.文本解读:教师对《爱莲说》的文本进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修辞手法。

6.分析篇章结构:教师指导学生分析《爱莲说》的篇章结构,并帮助学生理解每个段落的主题。

【写作实践】7.训练写作: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用《爱莲说》中的描写技巧,写一篇以“我的故乡”为主题的文字作品。

8.小组分享: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并互相评价。

【巩固与拓展】10.总结评价:学生对这次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评价,教师进行课堂点评,并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提高进行自我评价。

六、教学资源准备:1.课本:初中语文教材《爱莲说》2.PPT:展示《爱莲说》的杂文3.杨慎的相关资料与解读4.杨慎其他作品的摘录七、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写作过程中的表现和互动情况;2.收集学生写作作品,对其写作表达能力和对荷花的观察力进行评价;3.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爱莲说》的教案及反思

《爱莲说》的教案及反思

《爱莲说》的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爱莲说》。

(2)理解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文本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升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领悟莲花的高洁品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爱莲说》。

(2)理解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

(2)领悟莲花的高洁品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周敦颐及其作品《爱莲说》。

(2)提问:同学们对莲花有什么了解?莲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爱莲说》,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想象莲花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莲花高洁品质的理解。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爱莲说》。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莲花高洁品质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学生是否能正确朗读和背诵《爱莲说》,是否能理解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是否能领悟莲花的高洁品质。

2. 反思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以及是否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3. 反思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是否运用得当,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4.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爱莲说》的理解和领悟程度,以及他们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

5. 针对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莲说》教学设计及反思作者:郑桂华作者简介:郑桂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200234) o原文出处:《中学语文教学》(京)2018年第20181期第62-65页期刊名称:《初中语文教与学》复印期号:2018年06期【教学目标】L感受文言的节奏之美,背诵全文。

2.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体会文言经典之作的精致,如句式的整散、句序错落、层次的丰富和文气的缜密等。

3.感受君子对自我品性操守的坚守,体会洁身自好、崇尚独立的人格。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朗读中初步理解文意L读文章,看看文章写了什么。

不懂的字词参看注释或查阅字典解决。

朗读活动安排: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部分学生朗读片段或全文,全班齐读课文(读齐4遍)。

2.组织交流:文章写了什么?有没有不懂的字词?提醒学生对注释中的一些字词要特别注意。

对文章大意,学生能大致讲清楚即可,不必求全责备;也不强调概括的精练,这篇文章本就简练得很。

这个环节的活动重在排除阅读障碍,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活动二:研读中辨体,理清主旨L文题《爱莲说》中〃说大家理解吗?视学情补充资料:①说:作者发表对某个问题的见解。

②吴讷《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述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

"〃即事即理而为之说〃。

2.题目是《爱莲说》,作者要阐述的是〃爱莲〃之道。

文中哪句话高度概括〃莲〃的整体形象?预设:〃莲,花之君子者也。

"(板书)3.齐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作业单。

(该活动有一定难度,提供作业单时每栏先填上两处,斜体字处需要学生填写, 给学生的讨论再提供一点帮助。

)初一学生的概括、提炼等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思考可能会囿于表面信息,对文章内涵不能深入理解,而完成这项活动需要较高阶的思维能力,所以,活动推进过程中,学生做多少做到什么程度应视情况而定,不必苛求。

引导学生概括时需要注意:(1)作者的视点始终在〃莲"上,要主体突出。

(2 )第一层不宜概括为〃外界环境对莲的影响〃,而是“莲〃这个主体如何对待不好或好的生长环境。

即强调君子对自己道德操守的把持,追求独立的人格。

4.小组合作任务推进:将这七句话分为几个层次,并概括各层的要点。

要点参考:这段文字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前两句):写莲如何对待所处的生长环境(淤泥、清涟);第二层(第三到六句):写莲的物理性状(结构、外形、气味);第三层(第七句):写莲与外界的关系(莲对外界的影响,莲让外界如何对待它)。

(教学过程中适当板书要点)小组在班级交流时,引导学生思考这段话中语意的丰富、句式与语意的关联等精妙之处。

在朗读、品鉴中引导学生体会文言经典作品的文气。

学习推进问题:在这些语句中,明0—句有综合、统领、概括的作用?要点参考:(1 )应是末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句也可以看成第一段的中心句。

(2)如时间允许,还可以点一下:前两句是对仗,后四句是四言句式,总结句是散句,并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之,也为下面的背诵打好基础。

(3)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慕君子。

(板书)活动三:梳理结构,感受文气的缜密(顺序与文气、句式与文气、词语与文气)1.再读课文。

如有可能可以请少数学生尝试背诵课文。

2.感受文气。

作者爱莲,与他不同的有爱菊与爱牡丹,文章前后两段三次都写到这个内容,最后一次的顺序有变化,可否用相同的顺序?可以独立思考,或者小组讨论。

第一段的顺序:①晋一陶渊明一菊;②李唐以来一众人一牡丹;③李唐以来一周敦颐一莲。

第二段第1次的顺序:①菊一花之隐逸者也;②牡丹一花之富贵者也;③莲一花之君子者也。

第2次的顺序:①菊一陶渊明一鲜有闻;②莲一周敦颐一同予者何人;③牡丹一众人一宜乎众矣。

要点提示:第一段,陈述几种对花的不同喜好是以时间为序的,紧承第一句话〃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里说的是,花本身都可爱。

第二段,开头一组句子的顺序(即第一次)与第一段顺序一致,好的文章,前后意脉一定紧密相连,不会有跳脱、断裂之感。

第二次的顺序有变化,读者可以从多方面思考。

第一,作者将〃牡丹之爱〃置于文末,作为收束全文的一句,彰显作者对“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一现象的感慨;第二,陶渊明的菊之爱和周敦颐的莲之爱,似乎都鲜有其他人的共鸣,在大类上是相同的,前后放在一起体现出作者理性的思考;第三,陶渊明的菊之爱,是隐逸者出世的态度,周敦颐和同时代的众人者B是入世的态度,同时代、同样入世的人生态度,使得周敦颐与众人的对比也就更加鲜明,周敦颐这样的君子如同莲一样,只能采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式的洁身自好的处世态度了。

活动四:回顾与反思1.反复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个别同学读,个别学生尝试背诵课文,全班齐读(齐读放在回顾总结活动之后布置作业前)O2.回顾这节课的学习。

▲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莲花的特点。

▲用一句话概括作者爱莲的理由。

▲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爱莲说》这篇文章结构上的特点。

M课后作业。

必做任务:诵读课文多遍,背诵课文。

选做縮:(1 )课后自读《陋室铭》,比较刘禹锡与周敦颐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哪个对你更有启发?(2 )教参对〃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段话的分析如下:从〃莲之岀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净植〃几句,在描写中渗透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晴,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语言精练而T呵成。

最后一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高度概括了莲的气质与品格。

你认同哪些分析?哪些分析你觉得不够清晰不够全面?【教学反思】有机会在第六届〃’圣陶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上执教初中一节文言文教学观摩课,自然想进行一点尝试。

初中教材中的文言文可以说篇篇精彩, 且各有特点,《爱莲说》是一篇经典文言作品,层次清晰,语言凝练,教学目标容易在一节课中完成。

另外,这篇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意蕴隽永;语言现象也较丰富,可学的内容很多。

借班上课,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多的情况下,选《爱莲说》这类课文来教,容易兼顾不同的学习基础。

一、确定这篇文章教学内容的关键点:感受文气的缜密刚开始备课的时候,确定目标、设计活动,我还是觉得有些棘手。

单觉得这篇文章好是不够的,这篇文章好在哪里、有哪些关键点是学生应该学习又是能够学习的,我一下子并不能梳理清楚。

查阅不少正式发表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大多数教学案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比较接近。

梳理下来,主要的学习内容有:读(或诵读)课文,解字词,明内容,定主旨,析手法(托物言志),也有拓展到〃莲〃这一文化意象的。

这些教学内容似乎是很多文言文、现代文都可以教的,《爱莲说》独有的特点没有充分体现岀来。

搜集研读了多篇解读文章,我得到了一些启发,其中启发最大的是詹丹教授的《理性之爱的展开方式一一重读周敦颐的〈爱莲说〉》, 设计中活动三的想法完全来自这篇文章。

这节课我想通过活动二、活动三来实现教学目标:‘2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体会文言经典之作的精致,如句式的整散、句序错落、层次的丰富和文气的缜密等"。

二、引导学生感受文气的缜密是可以实现的目标活动二中,学生梳理作者描写莲的层次,辨析这组句子的结构;活动三,学生对文言文结构之美的思考,大家的交流都很活跃,有点出乎我的预计。

经典文言文的文气体现在其章法的严谨、语意的绵密等方面,文气看似抽象,却是古人为文的要义,也是欣赏文言文的一个关键点。

备课时,我以为三组句子顺序的问题思考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实际上学生很快说出第一段是按照时代先后的顺序展开,文末一次的顺序是为了突出对当时社会情况的批评,等等,我原本设计的引导活动就不用展开了。

课后我的思考是,这个学习任务指向清晰,文意也清晰,优秀学生对文章起承转合的结构有较好的认知基础,所以看似有思维容量的问题学生是有想法能说得出思考结论的。

当然,陶渊明与周敦颐的同与异,学生课上一下子想不到,这也属正常。

毕竟这涉及更高层次的抽象归纳能力,还有需要有陶渊明、周敦颐的思想主张、人生追求的相关背景知识, 这节课我不想拓展文本之外其他的阅读材料,引导之后,学生一时达不到的,我也不必着急告诉学生,也没有生拉活扯地拖着拽着学生讲出那几句话。

三、课堂实际教学中学生文言文学习难点的反思实际教学时,我始终在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感觉有点难。

第一次教这个设计,学生的情况不了解,课前我询问到的也只是这所学校的基本情况,初一这个班级学生已有的基础和一节课他们理解文章可能达到的程度,我就只能在课堂上随时随地地捕捉、判断了。

上课伊始,知道有三位学生读过这篇文章,一位同学前一天晚上上网查过文章,两位同学小学时在兴趣班上学习过。

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是〃零起点〃。

这节课的学习难点是我课前基本预计至啲,就是概括〃莲的特点〃与〃君子的品格",小组合作填表格。

文句本身很简洁,要学生再概括就不容易。

有的句子是描述,如〃亭亭净植〃,概括岀特点还不那么难;更多的句子是叙述,概括性很强, 如〃香远益清”等,学生从这些概括性强的文字中再翻上一个台阶,抽象出其叙述的角度等,这就非常难了。

如从〃岀淤泥而不染〃归纳岀莲〃不会被污浊的环境浸染同化〃的特点,从〃濯清涟而不妖〃归纳岀莲〃不会因环境的美好而不自持"。

初一的学生更擅长通过联想、想象把概括性的内容展开IW境的描述。

我在设计这个表格时,虽然也是反复斟酌,甚至想到先填上两句的概括等办法,实际在小组讨论时,我巡视下来,发现学生还是比我设想的要想得慢、概括得困难。

小组讨论将近五分钟时,我提前结束了讨论,带着全班同学一起完成了表格。

这是这节课我根据学情做出最大的一次调整,感觉这个环节的学习效果没有达成期待中的目标。

另外是学生的背诵问题。

这节课朗读了很多遍,开始有3位学生站起来读,接着是齐读;每一个环节都有多次朗读,一节课共朗读了20几遍。

下课前,我请学生试着背诵,很少有学生自信地举手示意自己能背诵。

我请小学时跟着兴趣班老师仔细学过的男生尝试,他当然能t匕较流畅地背岀来;再请其他人尝试,总体上背诵情况不理想。

思考下来,我估计一是开始上课时我没有给出这项任务,强调课上要背出这篇文章,虽然我讲了文章不到150个字,学生要背诵的任务意识不强。

还有就是这节课学生课前没有教材,文章也是上课了才临时印发给学生的,学生可能会觉得这是一节〃临时性"的课,对背诵这样的文言文学习基本任务就不敏感。

此外, 每个学生自由朗读的次数比较少,单个学生为其他同学朗读比较多,齐读也偏多。

这样看来,熟读成诵,还是要看每位同学个体是不是〃熟读〃了,〃熟听〃与〃有口无心"的"齐读〃(与学生自由地自主朗读相比,齐读关注点更多的是跟上全班的节奏等)收效恐怕就甚微了。

回顾这次备课上课的经历,还有一个很强烈的感慨是,文言文的教学,关键还是老师的学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