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学设计与反思
爱莲说教案教学设计精选(附教学反思)

爱莲说教案教学设计精选(附教学反思)导语:爱莲说是一首很经典的赞美莲花的古诗!这首古诗的教案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怎么写?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爱莲说教案教学设计精选,欢迎阅读参考!爱莲说教案教学设计一、导语设计图片导入。
二、解题1.了解莲这种植物。
2.了解“说”这种文学体裁。
三、整体把握,感知语言1. 听范读,同时要求学生注意疑难字词。
2.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 任抽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 全班齐读课文;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四、运用点拨手段,引导学生分析课文?1.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偏偏喜爱莲花呢?课文的第一节有没有列出理由来?明确: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2.这七个短语分别从哪方面来描述莲花的?明确:“淤泥”和“清涟”是莲花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指莲花的茎(主干);“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
3. 既然莲是君子的化身,那么两者之间有何相似之处?想请大家填上与莲花相对应的君子的品德。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高洁独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4:用莲花来寄寓君子之美德,这是属于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托物言志。
托莲花的形象,言君子之志。
也就是在莲的形象之中寄寓着作者的人生态一定要做一个像莲那样品德高洁的君子,这是作者的人生理想。
??5、学习正衬和反衬的表现手法明确:全文以菊花从正面衬托莲花,以牡丹从反面衬托莲花,由此,作者在结尾段的议论就水到渠成了。
《爱莲说》教案

《爱莲说》教案《爱莲说》教案(精选10篇)《爱莲说》教案篇1一、教材和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爱莲说》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短文两篇》中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养成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并对作品精美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2、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经过七年级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对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
经过以往的阅读训练,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能够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因为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3、学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由多媒体配乐展示荷花图片引入情景,由学生回忆有关咏“莲”的诗句引入课文,从古到今,有多少人赞美莲花,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周敦颐是如何赞美莲花的,为什么要赞美莲花?【设计意图:由赏心悦目的图片配上高山流水的古曲,从视觉和听觉上渲染课堂气氛,也让学生感受莲的魅力,为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做铺垫,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诵读感知1读、示范背诵。
以此来激起学生背诵短文的兴趣和信心。
2读、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
3读、指名朗读,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爱莲说》教学设计(15篇)

Life is to live beautifully and walk sonorously.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爱莲说》教学设计(15篇)《爱莲说》教学设计1一、导入环节(2分钟)(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莲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
殊不知,莲花还是高洁的象征呢,这恐怕得归功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吧,今天我们-起来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出示学习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的表现手法,初步提高同学们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③领悟主旨,提升同学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先学环节(15分钟)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开始自学。
(一)出示自学指导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注意语速、语气、停顿、重读。
相关知识链接(1)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先生,谥(shì)号元公,北宋著名哲学家,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
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议论、抒情,但一般以议论为主,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相当于现代的杂文。
(3)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作陪衬,这种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能突出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感受。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二)自学检测反馈要求:独立完成自学检测,书写要认真、规范,然后一对一用红笔批阅并纠错。
1、《爱莲说》的“说”是一种,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课文的作者,是时著名的家。
2、熟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
蕃()濯()涟()亵()噫()鲜()3、解释划线的字词:1)可爱者甚蕃()2)濯清涟而不妖()()3)不蔓不枝()4)香远益清()5)亭亭净植()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7)花之隐逸者也()8)花之君子者也()9)陶后鲜有闻()10)宜乎众矣()4、初译课文,并翻译下面的句子。
《爱莲说》的教案4篇

《爱莲说》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字音字形句子翻译;2、把握关键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课文的语言美;3、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特别是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1、把握关键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课文的语言美;2、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特别是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诗句导入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
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wēi。
金尘飘落蕊,玉露洗残红。
(二)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
(三)文学常识(四)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人。
文学家、哲学家,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子全书》)。
因定居庐山时为纪念家乡而给住所旁的一条溪水命名为濂溪,并给自己的书屋命名为濂溪书堂并终老于庐山濂溪,所以号濂溪先生。
(五)预习检测字音字形蕃淤泥涟亵濯鲜有闻噫颐解释加点词语和翻译句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词类活用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六)解读莲1、莲花有哪些独特的外在特征?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外在样貌亭亭净植濯清涟而不妖枝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味道香远益清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莲这一意象还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借助莲表达什么?出身低微却洁身自好,谦虚谨慎不锋芒毕露表里如一,正直无私美名远播,根基深厚廉洁自律,神圣不可侵犯3、小结托物言志莲花的美是端庄的,典雅的,神圣的,高尚的。
《爱莲说》教案4篇

《爱莲说》教案4篇教学目标:学问和技能朗读课文,积存文言词语,了解“说”古文体。
(重点)方法和过程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文中的表现手法。
(难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洁脱俗的情怀。
(重点)重点难点:朗读课文,积存文言词语是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是难点。
教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和小组争论相结合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现在,正是牡丹盛开的季节。
去洛阳赏牡丹的人摩肩接踵。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季节动京城”刘禹锡在《赏牡丹》中也这样说。
可是,在宋代有个人偏偏不爱牡丹,他宠爱莲花!为什么呢?请大家一起走进《爱莲说》。
板书:爱莲说周敦颐二、朗读(一)范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蕃()濯()亵()玩淤()泥清涟()噫()隐逸()鲜()有闻新奇()(二)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和资料解决重点词语。
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词的古今义等。
1、重点词语得意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2、一词多义香远益清远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有朋自远方来水陆草木之花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菊之爱友人惭,下车引之。
3、词类活用(1)、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蔓,生枝蔓;枝,长枝节(2)、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远播4、古今义亭亭净植古义:直立。
今义:植物宜乎众矣古义:应当。
今义:适宜(三)三读课文,疏通文义。
理解重点句子的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只宠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2)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
只能在远处欣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它啊。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宠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三、概括分析课文(1)四读课文,了解文体和的根底上,思索问题。
题目《爱莲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谈论性文体,用于阐述对一事、一物、一种现象的见解或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篇幅一般不长。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哲学家。
爱莲说的教学设计(4篇)

爱莲说的教学设计(4篇)《爱莲说》的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说”的特点。
2、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3、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能力目标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映衬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小黑板。
2、学生准备: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了解“说”这一文体特点。
②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学过程:一、指出加点词的意义答案1、可爱者甚蕃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
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
蔓:长枝蔓。
枝:长枝节。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
6、宜乎众矣。
宜:应当。
二、译句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1、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2、莲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三、回答以下问题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出淤泥而不染。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爱莲说》的优秀教案

《爱莲说》的优秀教案《爱莲说》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名文,他以具有高尚的品德的“莲”自比,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珍贵的世风,表明白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直到今日仍有其借鉴意义。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爱莲说》的优秀教案5篇,期望大家能有所收获!《爱莲说》的优秀教案1一、导入新课(上课前按“播放”键播放音乐,上课开头按“停止”键停止音乐,开头导入。
)同学们,今日是我和大家的第一次合作,我们今日要学习的是一篇格外漂亮的文字,课题是《爱莲说》。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漂亮圣洁的象征。
我们一起先来赏识一下莲的形象,然后我要请同学说说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
(按“导入新课”键放莲花组图)问题: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学生回答,一律加以确定)解说:莲花的确是诗意盎然的。
历来就有很多咏莲的名句,如姜夔的名句“一一风荷举”;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莲的喜爱。
不过,人们经常赏识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内在的品质。
我们今日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体裁作者在讲课文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本文的体裁和作者。
(按放图像) 1、同学读“说”的介绍。
本文的体裁是“说”,“说”就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偏重于论述道理。
那么我们课文这个标题“爱莲说”就可以怎么说明呢?明确:说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作者到底为什么爱莲呢?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探讨的问题。
我们再来看一下本文的作者。
2、(放作者图像)指名朗读。
老师补充:周敦颐格外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
《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当南康郡守时写下的。
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
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
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
《爱莲说》的教案及反思

《爱莲说》的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爱莲说》。
(2)理解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文本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升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领悟莲花的高洁品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爱莲说》。
(2)理解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
(2)领悟莲花的高洁品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周敦颐及其作品《爱莲说》。
(2)提问:同学们对莲花有什么了解?莲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爱莲说》,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想象莲花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莲花高洁品质的理解。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爱莲说》。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莲花高洁品质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学生是否能正确朗读和背诵《爱莲说》,是否能理解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是否能领悟莲花的高洁品质。
2. 反思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以及是否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3. 反思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是否运用得当,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4.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爱莲说》的理解和领悟程度,以及他们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
5. 针对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爱莲说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爱莲说》教学设计柞水县乾佑中学张天芝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1.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营造气氛二.作者及文体介绍周敦颐,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书,道州营到(今湖南道县)人。
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
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
“说”古代文体之一,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一读清涟(lián)亵玩(xiè)噫(yī)...2.译一译:甚(很)蕃(多)妖(妩媚)蔓(长枝蔓)枝(长枝节)益(更加)鲜(少)宜(应当)众(多)噫(唉)(2)古汉语句式被动句: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不会的词语:我不会的句子:四.研读赏析,解读文本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这些描写赋予了莲花那些品格?生长环境—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质朴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3.作者描写莲花之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不是。
(1)爱菊者陶渊明。
(2)爱牡丹者众世人。
因为牡丹艳丽妩媚象征富贵。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和“牡丹”仍是为了衬5.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呢?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
莲是君子,高洁正直。
五.联系生活,拓展升华1.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时代,作者的思想过时了吗?六.课堂小结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来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七.课堂巩固八、板书设计爱莲说周敦颐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菊,花之隐逸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品格高洁质朴正直贪慕富贵超凡脱俗志洁行廉追逐名利九、教学反思1、学习内容的层层深入,横好的体现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
3、突出对课文中的“三美”(语言美、形象美、意蕴美)进行教学。
遵循以上几点原则,本设计以“三美”带动全篇,整体感知、领悟全文。
整个课堂教学呈总分总结构:整体感知——研读赏析——拓展升华。
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推进,螺旋上升,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思想的教育熏陶。
篇二:《爱莲说》教学设计与反思《爱莲说》教学设计孙悦【教学内容分析】1、《爱莲说》北宋学者周敦颐。
2、“说”是古代文体。
可说理,也可记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
【学情分析】【三维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二、自读课文:2、注音:颐蕃淤濯涟亵鲜噫(学生在书上标注并熟读即可)(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教师点拨】(1)正确朗读课文。
(2)正确译讲课文。
遇到问题先圈点勾画,努力自己解决。
实在解决不了的再同桌讨论。
三、探究课文:(15——20分钟完成)a、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答案: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b、作者对荷花的感情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答案:“独爱”)【教师点拨】(1)尽量自己理解并组织答案。
(2)同组互助。
a、根据课文回答,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答案:不爱,他“独爱菊”)【教师补充】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说明他宁可隐居,不与统治者合作的生活态度。
结庐在人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周敦颐爱不爱菊花?为什么?(答案:不爱。
c、“甚爱牡丹”的“甚”字可否删去?(答案:不可。
d、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教师点拨】(1)鼓励学生发言积极(2)同组互助四、课堂练习:爱莲说⑴可爱者甚蕃多⑵出淤泥而不染沾染..⑶濯清涟而不妖洗涤⑷不蔓不枝长蔓..(牵牵连连)⑸香远益清更加⑹陶后鲜有闻少..4.《爱莲说》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品德高尚的人。
【教师点拨】(1)同桌互对答案。
六、课后积累:【教学反思】二、内容太多,课堂太紧张。
《爱莲说》教案孙悦教学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诵读品味语言的魅力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3、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教学方法:2、教师适时点拨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质疑各抒己见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课文莲花,古往今来,一直是文人歌咏的对象,大多数人往往惊叹于它的清新、淡雅,却很少有人能真正读懂它的高洁脱俗。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作者周敦颐宋代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三、整体把握,感知课文播放范读视频,请同学标注生字词。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下面咱们来个男女生对抗赛好吗?教师朗读小结:赏识点评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小组成员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给下列字词注音蕃()淤泥()清涟()亵玩()濯()鲜有闻()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蕃()濯()鲜()染()亵()宜()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五、研读课文合作探究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一).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二).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描写角度语句赋予的品格明确:生长环境(出……不妖)高洁、质朴体态、香气(中……益清)正直、芳香风度(亭……亵玩焉)清高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有感情地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三).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1、分析“菊”的衬托作用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篇三:《爱莲说》教学设计与反思”以往的的教学时,我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句一句地翻译。
我那时所担心的是考试时别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至于对学生,我那时所关心的是他们上课不做笔记,下课复习不复习,有时候考勤完,自己也纳闷,这道题在课堂上已经讲过,还反复强调,一定得注意,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
通过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的知识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