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细致)

合集下载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赏析PPT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赏析PPT

=v=~!
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 从大关系入手,体现大手笔。
建筑不能脱离环境,无论形态或功 能都要与其所处环境相互统一协调,
并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弥补。
注重功能和造型的结合。
细节对于建筑的作用很大,往往在 一些方面巧妙的细节构思简单
却能方便他人,且营造美妙的效果。
24
我们的收获
o(≧v≦)o~~好棒
LOGO
开口。最大的开口向内退 缩,并在左侧安置巨大雕 塑品,明显标示出入口, 而另两个开口是通向研究 中心。以门的大小位置与 雕塑品的设置使参观人员 不致闯入研究中心。
22
一些细节
5
光影效果 其中设置大
量玻璃顶,且是 用多个嵌架三棱 锥玻璃相互拼接 而成,天光垂泄 而下营造丰富光 影效果,采光充 足。
23
logo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赏析贝聿铭作品contents整体环境1形态3功能4一些细节5经典回放2外部环境经典回放经典回放经典回放经典回放经典回放经典回放形态功能一些细节1东西馆功能互补西馆餐厅改建空间东馆三分之一功能为后勤同时考虑周遭环境同时的餐饮缺乏2和谐统一东西馆虽建造时间不同但建筑材料与周遭相互统一但又用立面的斑驳色块突出从而凸显自身特色总之不失共性又独具特性一些细节yourtextyourtext3彰显功能艺廊与研究中心略分离之间又以三角中庭结合使两者似分实合一些细节4门的设置建筑物西立面有三个开口
建空间 东馆三分之一
功能为后勤,同时 考
但建筑材料与周遭相互统一, 但又用立面的斑驳色块突出从 而凸显自身特色,总之不失共 性又独具特性
20
一些细节
3
彰显功能 艺廊与研究中
心略分离,之间又 以三角中庭结合使 两者似分实合
21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Eastwing of National Gallery, Washington D.C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是美国国家美术馆(即西馆)的扩建部分。
建筑外观
东馆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 地段上,东望国会大厦,南临林荫 广场,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 西隔 100余米正对西馆东翼。附 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 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 两个三角形。
建筑构造分析
• 馆的设计在许多地方若明若暗地隐喻西馆,而手法风格各 异,旨趣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东馆内外所用的大理石的色 彩、产地以至墙面分格和分缝宽度都与西馆相同。但东馆 的天桥、平台等钢筋混凝土水平构件用枞木作模板,表面精 细,不贴大理石。混凝土的颜色同墙面上贴的大理石颜色接 近,而纹理质感不同。 • 东馆的展览室可以根据展品和管理者的意图调整平面形 状和尺寸,有些房间还可以调整天花高度,这样就避免了 大而无当,而取得真正的灵活性,使观众觉得艺术品的安 放各得其所。按照布朗的要求,视觉艺术中心带有中世纪 修道院和图书馆的色彩。七层阅览室都面向较为封闭的、 光线稍暗的大厅,力图创造一种使人陷入沉思的神秘、宁 静的气氛。
西北部面积较大,是等腰三角形,底边朝西馆, 以这部分作展览馆。三个角上突起断面为平行四 边形的四棱柱体。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为研究 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对角线上筑实墙,两 部分只在第四层相通。这种划分使两大部分在体 形上有明显的区别,但整个建筑又不失为一个整 体。
组成
建筑
展览馆和研究中心的入 口都安排在西面一个长方 形凹框中。展览馆入口宽 阔醒目,它的中轴线在西 馆的东西轴线的延长线上 ,研究中心的入口偏处一 隅,这两个入口由一个棱 边朝外的三棱柱体分开。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细致)PPT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细致)PPT
认为:“建筑是—种社会艺术的形式。”
具有很强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认为:“建 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 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 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
4/11/2020
3
1、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 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从而创造出自己独 特的风格
2、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利用 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
——贝聿铭
4/11/2020
20
卢浮宫改扩建工程中玻璃金字塔的光线运 用同样体现出贝聿铭对光的理解
4/11/2020
21
三角形元素的呼应运用
室外广场三角形的 体块构成
穿插的走廊过道形成丰
富的成角空间,地上的
同样饰以三角形面砖
4/11/2020
22
新老馆之间的关系
统一关系
原建筑是一个古典主义的建筑,是完全对称的建筑,而 东馆的西立面是完全对称的”H” 。
东馆用现代风格塑造了一种哥特式塔楼的意向,这是一 种对于历史演变的尊重,同时也是东馆作为老馆的一个 扩建,对老馆建筑风格表示出的一种尊重和延续。
对立关系
——西馆属于古典建筑,东馆属于现代 建筑,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却因为贝聿铭 的巧妙处理而体现出和谐的关系。
4/11/2020
23
以主从分明而达到统一; 以不对称的均衡达到统一; 以相似形求得和谐统一。
巨大的采光顶棚反复强调三角形 的基本构图要素。玻璃下面敷设 一层精细的铝合金管,不仅使光 线变得柔和,而且使建筑构造显 得无比精致细腻。
4/11/2020
19
“众所周知,光线在建筑中的重要性,但机 遇也是很重要的,我在这个设计中,正是有 机会可以探索光线的丰富变化,以及形态和 空间的神秘性,于是我进行了大胆尝试。”

博物馆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案例分析

博物馆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案例分析

特殊要求

一、展览馆美术馆馆长J.C.布朗认为欧美一些美术馆过于庄 严,类若神殿,使人望而生畏;还有一些美术馆过于崇尚空间 的灵活性,大而无当,往往使人疲乏、厌倦。因此,他要求东 馆应该有一种亲切宜人的气氛和宾至如归的感觉。安放艺术品 的应该是“房子”而不是“殿堂”,要使观众来此如同在家里 安闲自在地观赏家藏珍品。他还认为建筑应该有个中心,提供 一种方向感。为此,贝聿铭把三角形大厅作为中心,展览室围 绕它布置。观众通过楼梯、自动扶梯、平台和天桥出入各个展 览室。透过大厅开敞部分还可以看到周围建筑,从而辨别方向。 厅内布置树木、长椅,通道上也布置一些艺术品。大厅高25米, 顶上是25个三棱锥组成的钢网架天窗。自然光经过天窗上一个 个小遮阳镜折射、漫射之后,落在华丽的大理石墙面和天桥、 平台上,非常柔和。天窗架下悬挂着美国雕塑家A.考尔德的动 态雕塑。
两者之间的广场中央不对称地设了喷泉和人造小瀑布此外还有布局灵活的晶体状玻璃天窗但它们都组织在一个中心位于中轴线上的圆形之内不仅加强了新老两馆的共同轴线而且活跃了广场内的即西馆)的扩建 部分,1978年落成。 它包括展出艺术品 的展览馆、视觉艺 术研究中心和行政 管理机构用房。贝 聿铭设计。
钢网架天窗
自然光经过天窗上 一个个小遮阳镜折 射、漫射之后,落 在华丽的大理石墙 面和天桥、平台上, 非常柔和。

二、东馆的展览室可以根据展品和管理者 的意图调整平面形状和尺寸,有些房间还可 以调整天花高度,这样就避免了大而无当, 而取得真正的灵活性,使观众觉得艺术品的 安放各得其所。按照布朗的要求,视觉艺术 中心带有中世纪修道院和图书馆的色彩。七 层阅览室都面向较为封闭的、光线稍暗的大 厅,力图创造一种使人陷入沉思的神秘、宁 静的气氛。
东馆共有七层外加一层地下室。对角线上筑实墙,两部分只在第四 层相通。这种划分使两大部分在体形上有明显的区别,但整个建筑 又不失为一个整体。 东馆平面图(不全):

建筑的比例与尺度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

建筑的比例与尺度   华盛顿美术馆东馆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简介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是美国国家美术馆(即西馆) 的扩建部分。 由建筑师贝聿铭设计。1978年完成。 造型新颖独特,平面为三角形。既与周围环境局部之间的数量关系。 造型比例:造型物各部分的长、宽、 高与整体的和谐关系 几何法则: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黄金矩形
一层平面
二层平面
三层平面
四层平面
五层平面
• 三角形丌只是美术馆的外部造型。美术馆的内部空间划分 也是符合三角形的几何比例,美术馆的内外部在同一种几 何比例下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3.从细部处理上去看美术馆的比例关系
天窗的处 理也是采 用三角形 的造型。
三角形元素的呼应运用
巨大的采光顶棚反复强调三角形 的基本构图要素。玻璃下面敷设 一层精细的铝合金管,不仅使光 线变得柔和,而且使建筑构造显 得无比精致细腻。
入口处的三角形建筑小品
对美术馆尺度的分析
• 尺度:是指建筑物整体和局部大小同它本身用途形影程度 和其大小不周围环境间相应特点相适应。通俗一点讲:尺 度就是人们看到建筑物所产生的一种大或小庄严肃穆或亲 切温馨的一种感觉。
建筑的内景和外景一 样要有尺度感,东馆 有一种亲切宜人的气 氛和宾至如归的感觉。 安放艺术品的应该是 “房子”而不是“殿 堂”。贝聿铭大师对 尺度感的把握十分精 准使观众来此如同在 家里安闲自在地观赏 家藏珍品。而且非常 具有方向感。
2.从局部上去分析美术馆的比例关系
• 新建筑物分成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主体建筑和一个直角三角 形部分做研究中心。两座楼既连又分。结果三角形成了东 馆建筑的基本元素,里里外外看到的都是三角形的空间和 实体。中央大厅是三角形的。天窗是三角形的网格,到处 都有锐角和钝角的体块。
形体生成

国家美术馆东馆平面图

国家美术馆东馆平面图

国家美术馆东馆平面图调研报告调研时间:2022年3月5号调研地点:网上调研调研对象: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美国国家美术馆是西馆的扩建部分,1978年落成。

它的设计对于本美术馆设计有很高的借鉴价值,也是在原有的旧馆旁扩建新的美术馆。

本文将分为以下几部分内容介绍东馆:1、贝聿铭简介2、项目的研读、分析3、提出问题4、解决问题5、功能流线分析6、总结、收获(一)贝聿铭简介贝聿铭在世界各地设计了众大型建筑,其中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等作品成为世界经典。

认为:“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式。

具有很强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认为“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

”贝聿铭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从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利用内廷将内外空间串联,使自然融于建筑。

不仅注重建筑单体的和谐,更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项目的研读、前期分析东馆是西馆的扩建部分,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地段上,东望国会大厦,南临林荫广场,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西隔100余米正对西馆东翼。

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

地块所在区域的整体框架是:以国会大厦为中心,设计了一条通向波托马克河滨的主轴线;又以国会和白宫两点向四面八方布置放射形道路,通往各个广场、纪念碑、纪念堂等重要公共建筑物,并结合林荫绿地,构成放射形和方格形相结合的道路系统。

并规定市内建筑都不得高于国会大厦,以象片国会的权利高于一切。

在市区将开辟13条斜向大街,以美国独立时的13州命名。

朗方规划,在市中心建立总统官邸。

官邸和国会之间要有一条最捷近的街道相连接,这就是今天华盛顿著名的宾夕法尼亚大街。

朗方认定,这条大街应该宽160英尺(约49米)。

总统官邸正北将延伸出一条大街,当时考虑命名为“执政大街”。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建筑设计分析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建筑设计分析

现代经典建筑分析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建筑设计解析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是美国国家美术馆的扩建部分,由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1978 年落成。

它包括展出艺术品的展览馆、视觉艺术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

原西馆落成于1941 年,两者前后时间差长达37 年。

新老两馆的建筑风格和处理手法差异较大,但又能相互协调统一。

东馆周围是重要的纪念性建筑,业主又提出许多特殊要求。

贝聿铭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妥善地解决了复杂而困难的设计问题,因而蜚声世界建筑界,并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金质奖章。

对于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描述:建筑与周围环境,建筑空间,建筑形式。

建筑与周围环境东馆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地段上,东望国会大厦,南临林荫广场,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西隔 100余米正对西馆东翼。

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

东馆的大门北侧有一个大型抽象派铜雕,它的名字叫:Knife Edge Mirror Two Piece,是雕塑家亨利·穆尔(Henry Moore)的作品,它的立意、造型和位置都与东馆的整体建筑相得益彰。

从西大门进入东馆,这个等腰三角形建筑的中央是一个高24.4米的大厅。

大厅中布置乔木、休息长椅和艺术品。

大厅上方悬挂着出自抽象艺术定亚利山大·卡尔德(Alexander Calder)之手的红色翼状装饰物,很像秋天的红枫叶。

自然光从1500平方米大小的天棚上倾泻而来,使整个大厅显得气韵生动。

各个展品陈列室环绕中央大厅而设,在大有小,游人可以在这里看到毕加索等人的代表作品——绘画或雕塑。

这里的展品经常更换,常有观众感叹不知如何理解这里的陈列品,但可以肯定的是,抽象作品也有各自的知音,同样带给人强烈的艺术感受。

东馆的研究中心一侧为八层楼,第一层和第四层与展览馆相通,有一个三角形阅览大厅。

在研究中心内还有会议室、文物保护实验室、照片档案馆以及管理办公室等。

东馆的地理位置十分显要。

美国国家艺术馆东馆分析详解

美国国家艺术馆东馆分析详解

建筑材料
▪ 东馆外墙也和西馆一样,采用田纳西州的 大理石饰面,外表光洁柔和。
▪ 玻璃质感,把东馆的时代特征凸显出来
▪ 东馆门口的铜雕塑
平面图与功能流线
▪ 一层平面图
▪ 二层平面图
▪ 特殊角的利用。从平面图可以看出,设计 师更多的将尴尬的锐角使用为旋转楼梯。
▪ 交通分析
▪ 建筑中有很多斜楼梯出现,但是由于尺度 比较大而且斜角比较小所以不会让人觉得 不舒服。
▪ 四层平面图 ▪ 中庭使空间更富有变化
交通分析
▪ 东馆的研究中心一侧为八层楼,第一层和 第四层与展览馆相通,有一个三角形阅览 大厅。
四.建筑系馆各部分设计
▪ 空间与形式的处理 ▪ 在外形上是体积,在内部则是空间。——
贝聿铭
▪ 空间变化
▪ 东馆的内部空间与西馆不同,西馆空间是 新古典式的,而东馆的空间完全不同,是 非轴对称的空间。
入口的处理
▪ 东馆是旧馆的一部分所以大门开向旧馆
▪ 进研究中心的门设在两个三角形的夹缝之 间,这个门可分可合,并与旧馆遥相呼应。
建筑系馆设计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解析
目录
▪ 建筑设计概念 ▪ 建筑与周围环境的结合 ▪ 功能分区及流线 ▪ 建筑系馆各部分设计 ▪铭对三角形、由三角形延伸出来的埃 及金字塔造型有独特的研究。几经琢磨贝 聿铭突出奇想,落笔一挥而就,画了一个 草图:一条对角线穿过这片梯形的直角顶 点,将这片用地划为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 个直角三角形。这条线成为东馆设计的绝 妙发端。
▪ 等腰三角形的中线为西馆的对称线的延伸 ▪ 东馆的檐口高度都与西馆相同,高度变化
的韵律都与西馆相同。 ▪ 东馆外立面使用的建筑材料与西馆相同,
又增加使用了桁架等结构,产生了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通道的处理
地下通道的处理,在地 上形成与主体建筑呼应 的小品的同时,又为地 下通道取得良好的采光 效果,体现了形式与功 能的完美减法
三角形元素的呼应运用
巨大的采光顶棚反复强调三角形 的基本构图要素。玻璃下面敷设 一层精细的铝合金管,不仅使光 线变得柔和,而且使建筑构造显 得无比精致细腻。
1、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 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从而创造出自己独 特的风格 2、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利用内 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 3、不仅注重建筑单体的和谐,更注重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设计面临的问题
建设用地:东馆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地 段上,皮埃尔·查尔斯·朗方在1971城市规 划中造成最不规则的地块之一。 周边环境:东望国会大厦,南临林荫广场, 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西隔 100余米正 对西馆东翼。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 建筑。 新老建筑间的关系:与罗马风格的老馆取得 联系。 馆长要求:亲切的外表(是房子而不是宫 殿),活泼的空间,空间有中心有方向感。
美国国家美术馆西馆
西馆入口
西馆平面
解决思路
1.等腰三角形产生的轴线与西馆轴线的呼应
2.三角母体的使用及哥特式塔楼产生纪念性,
3.对罗马式的西馆进行一种历史风格的延续 4.构造和材质的极端追求 5.内部空间的丰富性和流动性
设计理念——矛盾解决的过程 构思过程— — 轴线
轴线确定的建筑形态 ——美术馆的西馆是对称的,将轴线延长与北侧边 线相交决定了建筑物的基本轮廓——一个顺应环境 的梯形,梯形的对角相连,分割出一等腰三角形, 一直角三角形
博物馆案例分析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提纲: 一.贝聿铭简要介绍 二.设计面临的问题 三.设计理念分析 四.平面功能分析 五.室内外空间分析
贝聿铭
在世界各地设计了众大型建筑,其中位于华 盛顿市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巴黎卢 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香 山饭店、苏州博物馆等作品成为世界经典。 认为:“建筑是—种社会艺术的形式。” 具有很强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认为:“建 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 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 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
“众所周知,光线在建筑中的重要性,但机
遇也是很重要的,我在这个设计中,正是有 机会可以探索光线的丰富变化,以及形态和 空间的神秘性,于是我进行了大胆尝试。”

——贝聿铭
卢浮宫改扩建工程中玻璃金字塔的光线运 用同样体现出贝聿铭对光的理解
三角形元素的呼应运用
室外广场三角形的 体块构成
穿插的走廊过道形成丰 富的成角空间,地上的 同样饰以三角形面砖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图底分析
地下一层平面
一层平面
二层平面
三层平面
四层平面
五层平面
室内外空间
建筑形式与功能
——东馆的基本构图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 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部分是一般参观人 员的场所,而直角三角形是专业艺术家的天 地—视觉艺术高级研究中心。 内庭的空间作用 ——不同空间大小、形状、质感、高低不断的 变化,各空间围绕展览馆的中心,相互交融,形 成流动的、联系的空间。
以主从分明而达到统一; 以不对称的均衡达到统一; 以相似形求得和谐统一。
高度上的关系
东馆的建筑物高度,保持与西馆以及宾州 大道上其他建筑物相同,
朗方的方案以国会大厦为中心,设计了一条通向波托马 克河滨的主轴线;又以国会和白宫两点向四面八方布置 放射形道路,通往各个广场、纪念碑、纪念堂等重要公 共建筑物,并结合林荫绿地,构成放射形和方格形相结 合的道路系统。在市区将开辟13条斜向大街,以美国独 立时的13州命名。朗方规划,在市中心建立总统官邸。 官邸和国会之间要有一条最捷近的街道相连接这就是今 天华盛顿著名的宾夕法尼亚大街。
两馆之间,贝聿铭别出心裁地设计出一个7000平方米的小广场, 全部用鹅卵石铺砌成,仿佛圆形向心状“石地毯”。地面耸立 起一串金字塔形的三棱镜地面采光窗,合理地利用了自然光。 采光窗北边是一排喷泉,泉水涌出后顺着石阶向南沿着采光井 向地下流去,正好成为美术馆东西两馆地下连接通道的银色水 帘,也给地下通道带来跃动的韵律。
室外空间
明快的几何形体,同时形成了很好的光影 效果,材质上的选择呼应了老馆同时融于 环境。
8/22/2013
纵横交错的楼梯、平台、天桥。以及 大师们的雕塑,丰富了内部空进空间。
8/22/2013
对本次设计的启示
对基地的思考
轴线的思考与利用 对新旧建筑联系的处理 现代与历史的协调统一 空间与形式的统一
新老馆之间的关系
统一关系

原建筑是一个古典主义的建筑,是完全对称的建筑,而 东馆的西立面是完全对称的”H” 。 东馆用现代风格塑造了一种哥特式塔楼的意向,这是一 种对于历史演变的尊重,同时也是东馆作为老馆的一个 扩建,对老馆建筑风格表示出的一种尊重和延续。
对立关系
——西馆属于古典建筑,东馆属于现代建筑, 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却因为贝聿铭的巧妙 处理而体现出和谐的关系。
1
东馆预留的扩建基地
周边环境
周边环境
美国旧金山公共图书馆
美国国家美术馆西馆
美国国家博物馆
西馆设计风格

西馆由约翰·雷塞尔·波普 设计的,外墙使用田纳西州 粉红色花岗石,外形上采取 古罗马式结构,中央大厅以 大理石铺地,中央穹顶较低 而两翼较长,中央圆厅略暗 一些,然而两翼展厅天花板 是直达天庭的透明玻璃,可 以充分利用自然光,光线充 足,形成对比。南北大门前 以长长的圆立柱,使整个建 筑显得气度恢宏,典雅不凡。
通过黑白图底的对比, 我们从第一张图中发现,建筑 的布局与平面造型让我们很清 楚的看到整个城市结构,建筑 围绕国会大厦,沿街道、广场 或者公园的布局都是按照整个 大的城市脉络发散而来,贝聿 铭所做的美术馆东馆让整个布 局变得更加完整。 从第二张图中,我们可 以看到以国会大厦前面的广场, 景观主要向三个方向发散,顺 着国家公园向西形成一条景观 主轴线,另外两条景观视线分 别向东北、东南发散,东馆的 设计是一条对角线穿过这片梯 形的直角顶点,将这片用地划 为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 三角形,使视野穿透建筑,同 时与整个城市结构相呼应。
贝聿铭的设计完全符合朗方规划的初衷,并
且刚好补充了原有地块上的空白形成了以国 会大厦为制高点的视觉秩序。
8/22/2013
材质上的关系
东馆的外墙采用与西馆相同的大理石,将所有暗色石安 排在下方,淡色石置于上方,东馆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隐 喻着西馆。 而手法风格各异,旨趣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东馆内外所 用的大理石的色彩、产地以至墙面分格和分缝宽度都与西馆 相同。但东馆的天桥、平台等钢筋混凝土水平构件用枞木作 模板,表面精细,不贴大理石。混凝土的颜色同墙面上贴的大 理石颜色接近,而纹理质感不同。
THE EN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