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非遗_视角下的技艺传承人培养与知识产权保护_以云南省为例_高慧玲

合集下载

非遗保护的继承与创新及其与文化市场、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由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十年保护引起的思考

非遗保护的继承与创新及其与文化市场、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由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十年保护引起的思考

王文章非遗保护的继承与创新及其与文化市场、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4HUNDRED SCHOOLS IN ARTS文章编号:1003-9104(2020)04-0004-04非遗保护的继承与创新及其与文化市场、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由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十年保护引起的思考王文章(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9)摘要:传统工艺是人们世代相传的实践技艺,一般主要是借助手工来完成的一些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工艺品种和技艺,不仅覆盖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方方面面,也与当下的日常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传统工艺虽呈现为工艺形态,但它涵盖的历史、文化、审美的记忆,深深地融入到人们的血脉之中,成为构成我们精神家园的文化影像,也是建构我们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的一个重要精神源泉。

我国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保护名录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已经走过十年的保护历程,目前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通过保护、传承而改变自身濒危状况最为显著的、为数不多的项目之一。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很多启示。

其中,非遗保护的继承与创新,非遗保护与文化市场、文化产业之关系问题的思考,尤其对当下非遗保护概念内涵的科学把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非遗保护与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的关系中,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不能侵害非遗传承,更不能以此认定这就是非遗传承的必然路径并以此直接简单代替非遗传承,非遗保护过程中要防止文化创意化的不良倾向。

非遗保护是需要把抢救和保护放在第一位,非遗保护是原真性的保护,而不是创意性的变异,因趋利而将文化创意产业引入非遗保护的范畴,把文化创意化当成非遗保护,我们可能不仅不能很好地保护非遗,反而可能会加速失去我们本应珍视和保护的文化本质。

关键词:非遗保护;继承;创新;文化市场;文化创意产业;关系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当下正值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保护名录十周年之际,在海南省首届传统工艺高峰论坛暨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展示、研讨活动上,国际国内知名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和相关方面同道汇集一堂,共同研究探讨了传统工艺的内涵、呈现形态和它的价值与当代*作者筒介:王文章(1951—),男,汉,山东寿光人,山东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申共中央党校管理学在职研究生学历,研究员,先后任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中国艺术研究皖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兼任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山东大学等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菲律宾国立布洛克大学人文(哲学)荣誉博士、客座教授,中国向联合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组织评审委员会主任,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文化部振兴昆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中国国家图书奖、文化部艺术创新奖一二等奖,党的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非遗十大保护传承人典型案例

非遗十大保护传承人典型案例

非遗十大保护传承人典型案例非物质文化遗产(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作为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文化多样性的丧失,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人奋起站出来,成为了非遗保护传承的典型代表。

以下是非遗保护传承人的十个典型案例。

1. 传统剪纸艺术传承人 - 李明李明先生是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传承人之一。

他潜心研究中国剪纸的历史和技艺,并开设了剪纸工作坊,培养了一批年轻人对剪纸艺术的兴趣。

李明先生还在全国各地举办剪纸展览,将这一独特的传统艺术带给更多人。

2. 古琴制作传承人 - 王志才王志才先生是中国传统古琴制作的传承人。

他深入研究古琴的制作工艺和音色特点,并将这些技艺传授给他的学徒。

他的制琴技艺精湛,手工制作的古琴不仅音质出色,外观也极具艺术性。

3. 苗绣艺术传承人 - 吴红吴红女士是中国苗绣艺术的热心传承人。

她带领苗族妇女进行苗绣的教学和创作,推广苗绣艺术。

她还深入苗族村寨进行田野调研,记录苗绣的历史和发展。

4. 足球蜡染技艺传承人 - 长明长明先生是印度尼西亚足球蜡染技艺的传承人。

他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染色艺术。

长明先生还开办了蜡染工坊,教授年轻人这项技艺。

5. 日本木版年画艺术传承人 - 伊藤和子伊藤和子女士是日本木版年画技艺的传承人。

她努力传承和推广这一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并举办木版年画的展览和工作坊,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

6. 印度手工织物传承人 - 萨里塔萨里塔女士是印度手工织物技艺的传承人。

她热衷于保护和推广印度传统手工织物的艺术,致力于在当地社区开办培训班,传授手工织物的技巧和文化意义。

7. 巴西舞蹈表演传承人 - 卡洛斯卡洛斯先生是巴西舞蹈表演的传承人之一,他致力于传承并推广巴西的传统舞蹈,以及音乐、鼓乐和艺术。

他通过组建表演团队和举办舞蹈培训班,将巴西文化带到了全世界。

开拓非遗题材图书出版的新路径——以知识产权出版社为例

开拓非遗题材图书出版的新路径——以知识产权出版社为例

131 第2卷第18期图书档案一、引言我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各族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

从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开始,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

2006年,文化部颁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确立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基本制度;同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颁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被放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深化了各界对非遗及其保护的认识。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颁布实施。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以此为指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从而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非遗题材图书出版现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因此,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需要建构一套完备的体系,但首要的是构建合理、完善的传播途径。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赋能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赋能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赋能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肖莉娜/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社会、文化以及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变成为文化资源,需要与地方职业教育进行融合发展,这样既可以协助地方职业院校建立特色专业,又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

广义的非遗指的是包括前人创造并遗留下来的全部口头、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狭义的非遗指的是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希望予以保护的范畴内的文化遗产,即口头传统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等[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对象始终是一种人文资源,这也意味着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并难以做出清晰的划分的。

对于文化遗产的关注最早源于欧洲各国对文物建筑等有形资产的倡导和保护,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更多源于日本、韩国、非洲及拉丁美洲等非西方国家对本土非物质文化保护的需求。

在力求促进全球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人类学家的提倡下,20世纪初,西方欧美各国家开始关注于小型社区的研究,人类学家通过在当地与当地人一起生活与劳动,获取当地社会文化生活的知识,了解非西方社会的文化生活[2],促使西方学界进一步增加了对非西方社会文化生活的研究,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西方中心论”的狭隘文化研究现状。

非西方国家也是到近现代才开始逐渐注重对于本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主要是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西方殖民文化的扩张,给其他国家、地区的本土文化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二是随着现代化经济进程的加速,使得非西方国家、地区的文化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让传统社会、文化生活逐渐消失。

“文化”既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生活的体现,也是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西方国家从早期对其他国家土著文化的考察与民族志的撰写到后期对于其他国家、地区文化进行符号学的阐释。

地方“非遗”融入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思考——以昆明地区为例

地方“非遗”融入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思考——以昆明地区为例

摘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将地方“非遗”作为课程资源融入高中语文课堂,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研究发现,在昆明“非遗”资源融入高中语文课堂的过程中,存在教材与本地“非遗”缺乏交互贯通、融合内容重复、创新度低、“非遗”实践活动的创设形式单一等问题,主要原因有部编版教材的局限性、教育工作者对“非遗”文化的研究不足、高中教学应试教育思想仍占主流三个方面。

因此,教师应明确“教师即研究者”的角色定位、立足教材推进课程补充、扩充实践活动形式,以帮助“非遗”更好地融入高中语文课堂。

关键词非遗;课程资源;传统文化;高中语文Reflections on the Integration of Loc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o Senior Chinese Curriculum Resources:Taking Kunming as an Example //WANG Yihong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is one of the key points of the new round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basic education.The integration of local“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s curriculum resources into senior Chinese class can expand students’cultural horizons,enhance students’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stimulate students’patriotism.The study found that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resources into senior Chinese class in Kunming,there are some problems,such as lack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ing materials and loc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repetition of integrated content,insufficient innovation,and single forms of practical activities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mainly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extbooks com‐pil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the lack of research 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by educators,and the prevalence of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in senior high schools.There‐fore,teachers should clarify the role of “teachers as research‐ers”,promote curriculum supplements based on teaching ma‐terials,and exp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to help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better integrate into senior Chinese class.Key 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curriculum resources;traditional culture;senior Chinese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隐性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与资料库,主要记载与传播人类精神领域的一系列创造性活动。

提振非遗消费 创享美好生活

提振非遗消费 创享美好生活

提振非遗消费创享美好生活作者:钟梦夏来源:《中国纺织》2020年第10期以“提振非遗消费创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9月20-22日在沈阳召开。

这是纺织非遗大会在浙江、北京、云南成功举办后的又一次非遗盛宴。

今年,第四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首次进入东北在沈阳举行,与第二届中国(沈阳)旗袍文化节强强联合,实现纺织非遗活化传承,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此次大会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和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国纺联非遗办、辽宁省纺织服装协会、沈阳盛京满绣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承办,得到了国家文旅部、工信部的指导支持,以及桐视界(辽宁)非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鼎力相助。

出席本次会议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领导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高勇,原会长王天凯,党委副书记陈伟康,副会长孙淮滨,产业部主任华珊,办公室主任段红,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副院长马志辉;来自国家有关部委和辽宁省省厅的领导有: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钟建波,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曹学军,辽宁省工信厅副厅长冯文胜,二级巡视员徐洪涛等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设计师、文创企业非遗工作者、院校师生、媒体记者代表共200余人出席了大会。

会议期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介绍,纺织非遗大会如今已举办四年。

四年来,见证了中国纺织非遗事业的发展历程,同时也为这项事业的发展付出了辛劳、汗水和智慧。

2020年,大家都度过了一段非常特殊的时期,不仅如此,我们还面临很多历史节点,尤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扶贫攻坚战到了冲刺时期,“十三五”、“十四五”相互交汇,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召开大会,实际上已经不仅是回顾、总结,更重要的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探索、研讨纺织非遗事业的未来。

主题演讲阐述传统文化精髓在第四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高勇作了《提振非遗消费创享美好生活》主旨报告。

报告指出,纺织非遗事业作为我们行业发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今年的严峻形势,纺织非遗人没有退缩,而是勇于担当,逆势而上。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法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法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习俗、风俗、手工艺、语言、信仰等各个领域,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交融的加速,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知识产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议题。

一、案例一:《掌中舞》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国传统手工艺掌中舞是指一位人双手捧着神像,舞蹈起来,以表达信仰和欢庆的节日等各种情感,被列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然而,由于掌中舞艺人的缺乏以及商业化盗版的出现,掌中舞知识产权面临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这一传统文化,中国国家版权局曾于2016年发布了《掌中舞》专利发明申请指南,对掌中舞的核心技术进行了保护。

二、案例二:日本的传统“和服”专利保护日本的和服是一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服饰,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伴随着近年来和服在国际时尚界的热度不断上升,侵犯和服知识产权的行为也越来越多。

为此,日本政府于2017年在国际知识产权组织(WIPO)提交了一份专利申请,将传统和服的领口、裾边等主要构造方式申请为知识产权。

这一举措有效地保护了和服的知识产权,促进了和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案例三:阿拉伯国家对传统“阿拉伯咖啡”商标的保护阿拉伯咖啡是阿拉伯国家的传统饮品,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并流传到全球范围内。

然而,随着咖啡的商业化生产和销售,阿拉伯咖啡的知识产权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维护阿拉伯咖啡的知识产权,一些阿拉伯国家不断加强商标保护措施,如沙特阿拉伯通过立法保护传统咖啡商标,并实施严格的行政执法措施,防止商家冒用“阿拉伯咖啡”商标,保护了阿拉伯咖啡的知识产权。

总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是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知识产权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必要前提,有着重要的法律、经济和文化意义。

用创新式人才培养,赓续非遗传统之美

用创新式人才培养,赓续非遗传统之美

用创新式人才培养,赓续非遗传统之美作者:李阳来源:《人力资源》2024年第06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见证,更承载着赓续文明传统、维系民族情感和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使命。

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断加强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意见,有力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保护利用。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也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相关人才培养方面,面临人才甄别选拔难、培训力量薄弱、培训形式单一、市场化对接功能弱等难题。

本文以H省为例,试图从完善顶层设计、强化理论研究、多学科共同培养、多元化培训推广等方面对完善非遗人才队伍建设进行探析。

近年来,H省在非遗传承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建立了多部门、跨系统联合的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协调、咨询机构和联席制度,成立了各级保护中心,并在持续开展的各类保护实践中,培养了兼具理论水平与业务能力的非遗保护人才队伍。

作为非遗保护的生力军,非遗人才既包含保护的主动方——非遗从业人员,也包含被保护的对象——非遗传承人,因此H 省从这两个方面加强非遗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

一方面,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提升非遗保护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H省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非遗保护工作的基础来抓,其一,通过邀请全国非遗保护专家讲课的方式,有计划地培训非遗保护工作队伍,近年来,先后举办了多期各类型的培训班,包括全省范围的非遗保护工作培训班、非遗普查培训班、非遗普查文本制作及数据库操作培训班等,培训对象从各市文旅局主管领导到从事具体保护工作的工作人员;其二,鼓励和支持非遗从业者“走出去”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培训、非遗保护队伍培训、亚太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建设培训,以及行业内各类论坛、讲座、经验交流和非遗展示等活动,以提高全省非遗保护队伍的整体素质。

另一方面,加强对非遗传承人队伍的扶持和保护,巩固非遗工作的核心和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5,9(1):30-33http :// ISSN 1004-390X ;CN 53-1044/SE -mail :ynndxbsk@收稿日期:2014-09-11修回日期:2014-09-30网络出版时间:2015-01-0713:06基金项目:云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专项基金项目“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研究”(2013K002);《云财教10年288#助学成才》子项目资金资助;2013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少数民族技艺传承人培养模式研究”(J108)。

作者简介:高慧玲(1988—),女,山西忻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史研究。

*通信作者:秦莹(1968—),女,湖南益阳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科技人类学、科技史研究。

网络出版地址:http :// /kcms /detail /53.1044.S.20150107.1306.007.htmlDOI :10.3969/j.issn.1004-390X (s ).2015.01.007“非遗”视角下的技艺传承人培养与知识产权保护———以云南省为例高慧玲,秦莹*,李昶罕(云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1)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千百年来留下来的宝贵财产,民族技艺传承人则是传递者。

“知识产权”诞生于工业时代,其特点便是将财产私有化。

“传统化”与“私有化”构成了民族技艺传承中的传承人和知识产权的矛盾。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人掌握并承载着传统技艺的知识和工艺,对其进行保护意义重大。

关键词: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知识产权中图分类号:G 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390X (2015)01-0030-04Skill Inheritors Training and Knowledge Property RightsProtec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A Case of Yunnan ProvinceGAO Huiling ,QIN Ying ,LI Changhan(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China )Abstra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valuable property left by human for over one thousand years ,and national craft inheritors are the transmitters.Howev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was born in the indus-trial age ,its characteristic is the property privatization.Tradition and privatization forms the conflicts between inheritor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the course of national craft heritage.Minorit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the witness of national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precious state spiritual wealth ,inheritors master and bear the knowledge and traditional craft ,they should be protec-ted ,which is significant.Keywords :inheritor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ors train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途径主要是通过对民族技艺传承人的培养来进行。

当前民族技艺传承人的培养模式主要是通过拜师、祖传以及高校的培养和媒体的传播来进行的。

这种模式的特点便是大众化、普遍化。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文化价值的认识提升,“知识产权”意识逐渐深入,它将乡土知识、文化思想两者结合,对其进行保护,说到底,便是对其私有化。

那么,传统培养模式的“大众化”和知识产权保护的“私有化”两者如何兼具和发展,是当前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民族技艺传承人培养现状“留住手艺”似乎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词,大众传媒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来拍摄、记录,从而呼吁大家将手艺留住,这其中的主人公便是技艺的传承人。

纵观历史,政治风云变幻,技艺传承人的命运也与此息息相关。

从我国的国内情况来看,在20世纪的上半叶,我国长期处于战乱中,这就使得民族技艺传承人一直处于动荡和不稳定中。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这一历史,并且,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的逐步发展,大的背景给技艺传承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且良好的环境,但同时也出现了两种走向:一方面,由于国内政治发展和政策的变化,加大了对民族民间手工艺的开发力度,一部分手工艺发展成了新的产业,同时给这些技艺传承人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而在这个过程中,这些手工技艺的传承人不仅发展了数百年的手工技艺,也受到了应有的保护,新的传承人队伍也不断壮大。

这其中的典型代表如:大理的扎染,鹤庆的新华村制银;当然,在此过程中,一般的传承人培养便是师承传承和家族传承,这是中国千百年来的传承模式,特别在云南少数民族的技艺传承过程中一直占据主体地位。

这种传承模式的好处是技艺和文化很好地传给传承者。

除此之外,许多高校也开始聘请一些资深技艺者,为学生们讲解、传授民族的文化、技艺,促进成为技艺传承的载体,从而成为技艺的传承者。

另一方面,一部分手工艺因为某些特殊性和局限性并未得到开发,比如像口头文化传承人,民间音乐、歌舞传承人等,他们无法从事其他工作,生活的艰辛将他们击倒,有的艰难度日,有的病缠床榻,这极大地影响了技艺的传承,同时也影响到后辈们对此学习的积极性,对成为传承人失去兴趣,从而造成我们民族技艺的流失。

二、云南少数民族技艺传承人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深入,我国对民族技艺传承人的知识产权保护关注加大,除了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对传承人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云南省文化厅编著的《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中收录了差不多230位传承人,所收录的传承人囊括:民间艺术(铜锅舞、花灯戏等)、手工技艺(户撒刀、白族扎染等)等等。

在对传承人的认定方面,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在2010年下发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共十六条,主要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定义,对如何申报代表性传承人,代表性传承人需履行的义务以及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传承人的资助等,这些都促使云南少数民族技艺传承人对民族传统技艺知识产权意识的认识。

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就包括石林彝族自治县所申报的民间文学“阿诗玛”等等。

他们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通过一些行政保护措施以及通过法律法规(民事措施)来进行保护的;调动专门人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传承人展开普查,普查的内容及方向囊括多种,比如医药、手工艺、艺术等等,随后经过严密的整理、筛查、编排后,对其进行申报。

在调查过程中,如若发现一些“非遗”的文化传习场所需要修建,则会投资重修;如若发现某些文化即将失传,则政府部门会安排小组,集中专员对其抢救。

例如石林县的三弦,因为多方面的原因,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不愿意再学习制作以及演奏三弦的手艺。

针对此类问题,当地有关部门进行极力地抢救、扶持,建立了专门的三弦演奏队,对其进行培养,现已发展壮大。

到目前石林县已经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名,县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30名[1]。

除去上面的行政保护措施,另一方面就是民事保护措施。

主要包括著作权保护制度(石林县搜集了与阿诗玛有关的各种版本“资料”论文,编辑出版了阿诗玛文化丛书)、商标权保护制度(石林县制定了“石林彝族自治县关于促进企业创名牌名品的实施意见”,鼓励全县企业争创三级名牌)、专利权保护制度(石林县着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部分工艺美术品申请外观设计)。

以上提到的都是政府措施,那么对于技艺传承人本人而言,知识产权保护似乎还很陌生。

第一,传承人对“知识产权保护”这个概念13第1期高慧玲,等:“非遗”视角下的技艺传承人培养与知识产权保护不懂。

即使听到过这个名词,但他们也不会认为自己拥有的技艺具有知识产权保护的价值。

例如,苗族锦鸡舞的传承人,好多拍摄者都会将他们在一些场合下的舞蹈记录下来,并且刻成光盘进行售卖,但他们并不认为这有何不妥。

第二,有一些传承人开始对知识产权保护有了朦胧的意识。

例如一些户撒乡的阿昌族传承人,已经有了朦胧的品牌意识。

他们的户撒刀上会印有如下标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阿昌族户撒刀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云南省陇川县户撒乡*****号***电话:******第三,少量的传承人对品牌经营比较注意,并且已经持有了知识产权。

最典型的就是白族的蜡染。

三、民族技艺传承人与知识产权的矛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传承人应“掌握并承续某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区域或领域内被公认为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等三个积极条件。

然而在现实的操作中,很难界定谁才是真正的传承人,再加上,现在很多地区的人对传承人这个词汇并不是很懂,最重要的是他们对这个问题并不关注,或缺乏这种意识。

因此除了国家认定的,还有许许多多未被认定的传承人。

例如云南德宏州户撒乡阿昌族的张师傅,他们家世代都是做户撒刀的,但由于他们并不知道传承人的说法,也不懂得申报,所以他们并没有被认定为户撒刀的传承人;又如云南德宏州三台三乡德昂族老人邵师傅也是类似的情况,他们从小就会建造他们本民族的房屋,因此他不觉得这是一种独特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千百年来留下来的宝贵财产,它是传统的、大众的,其中,传承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息息相关,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延存下去的活态载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