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导学案 学生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导学案

部编⼈教版九年级语⽂下册《词四⾸》导学案部编⼈教版九年级语⽂下册《词四⾸》导学案【知识⽬标】1. 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内涵。

【能⼒⽬标】学会对⽐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德育⽬标】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教学重难点】1. 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内涵。

3.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4.学会对⽐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新课在每⼀个朝代,都有爱国将⼠戍守边关的动⼈事迹,以及仁⼈志⼠渴望建功⽴业的雄⼼壮志。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戍守边关的诗词(学⽣补充诗词名句)。

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起来领略⼀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进作者三、研学:《渔家傲·秋思》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两个字概括。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

异声(边声连⾓起,羌管悠悠);异寒(霜满地);异景(衡阳雁去⽆留意,千嶂,孤城闭)。

这都充分说明了⼊秋以来,塞北的荒凉,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的是什么?描绘了⼀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

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了戍边将⼠的艰⾟,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美。

请任选⾓度赏析下⾯的词句。

(1)衡阳雁去⽆留意。

“⼤雁南飞”是⼀种⾃然现象,可是在这⾥词⼈却⽤了“⽆留意”,运⽤拟⼈的⼿法,赋予⼤雁以⼈的情感。

⼤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长烟落⽇孤城闭。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单元导学案-第四单元(单元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单元导学案-第四单元(单元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单元导学案第四单元13短文两篇——池莉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培养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学习文中的论证思路和方法,培养严密的思维能力。

3.在阅读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提高语文鉴赏能力。

4.认识读书的益处,激发读书热情,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习过程一、初读——知识积累1.读准字音,给加点的字注音怡.情() 诘难..()()狡黠.()吹毛求疵.() 马南邨.() 咬文嚼.字()2.理解词义(1)狡黠:(2)诘难:(3)味同嚼蜡:(4):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5):原指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

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作深刻了解。

(6):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也用来指对文字的使用反复推敲,十分讲究。

二、再读——整体感知1.《谈读书》论述的范围:2.《不求甚解》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三、展读——赏析品味比较阅读: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请结合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1)(2)不同点:(1)《谈读书》主要围绕《不求甚解》主要谈论(2)《谈读书》的语言:《不求甚解》的语言:(3)《谈读书》举例:《不求甚解》:(4)《谈读书》运用了论证,《不求甚解》引用了论证,参考答案一、初读——知识积累1.yíjiénàn xiácīcūn jiáo2.(1)狡诈。

(2)诘问,为难。

(3)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4)吹毛求疵(5)不求甚解(6)咬文嚼字二、再读——整体感知1.《谈读书》论述范围相当广泛,既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又阐述了读书的方法,还告诉大家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的道理。

2.(《不求甚解》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导学案(学生用用2023年秋修订)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导学案(学生用用2023年秋修订)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导学案(学生
用用2023年秋修订)
第一单元导学案
课文回顾
本单元我们研究了以下课文:
- 《阅读是一扇窗》
- 《咕噜咕噜旋转球》
- 《传说中的圣地赛》
- 《提高图像分辨能力》
- 《琥珀》
- 《下乡便民服务中心告示》
这些课文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科普知识、传说故事、夏令营活动等。

我们通过阅读这些课文,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文重点
以下是本单元课文的重点内容:
1. 《阅读是一扇窗》:了解阅读的重要性,学会做读书笔记。

2. 《咕噜咕噜旋转球》:认识中国的古代传统玩具旋转球。

3. 《传说中的圣地赛》:了解中国的传说故事,学会运用描写
方法。

4. 《提高图像分辨能力》:学会观察和分析图像,提高图像分
辨能力。

5. 《琥珀》: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学会进行写作讨论。

6. 《下乡便民服务中心告示》:学会阅读公告和告示,了解农
村和城市的生活差异。

研究任务
1. 阅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尤其要注意重点内容。

2. 完成课后练,检验自己对课文的掌握程度。

3. 写好读书笔记和思考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语言表达。

4. 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总结反思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我们不仅扩展了知识面,还提高了阅读和表达能力。

希望大家能够在接下来的研究中继续努力,加强对语文知识的掌握。

第二单元导学案
(接下去的内容请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优秀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优秀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人生常常面临种种选择,在生与死、义与利面前,是舍生取义,还是见利忘义?文天祥的选择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康有为的选择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革命烈士夏明翰的选择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裴多菲的选择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他们的选择光照人寰;他们的精神,烛照千古。

面对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诱惑,我们是否应当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正确选择呢?1.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强化朗读训练,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3.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4.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思路一、新课导入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喜欢选择,同时也害怕选择。

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想要“鱼”和“熊掌”同时兼得,那是难以办到的。

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

那么,在关键时候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鱼我所欲也》去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

(1)不为.(wéi)苟得也(2)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3)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ú)2.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

(1)通假字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辟”通“避”,躲避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所识穷乏者得我:“得”通“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吗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2)一词多义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吗”。

蹴尔而与之:给予。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而:蹴尔而与之:表修饰。

新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全册语文导学案(2020最新修订)

新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全册语文导学案(2020最新修订)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2.理解本诗运用反复手法在创意境及抒情上的作用3.理解诗人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真挚情感,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学习难点】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学习方法】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知识链接】作者简介: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舒婷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

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初读诗歌】1. 初读诗歌,读准加点字音﹙A级﹚干瘪( ) 驳船( ) 蜗行( ) 胚芽( ) 迷惘( ) 隧洞( )绯红( ) 淤滩( ) 纤绳( )2.词语解释﹙A级﹚疲惫:簇新:绯红:喷薄:迷惘:整体感知,思考以下问题:﹙B级﹚1.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3.第三诗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4. 第四诗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仔细赏读,理解品味作品:1.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 ﹙B级﹚.2. 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C级﹚3.舒婷的诗往往在曲折委婉的抒情中表达真挚的心声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特点? ﹙C级﹚【学习反思】﹙B级﹚如何诵读这首诗?五【作业布置】﹙C级﹚赏析舒婷的《思念》,完成题目思念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颗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1.诗的第一节选用、、和四个意象,分别抒写出、、和等情思2.第二节中,诗人运用比喻含蓄曲折地写出了“思念”的缠绵、真切,请分析下面比喻句各比喻什么①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②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3.鉴赏第三节在全诗中的作用【拓展阅读】《双桅杆》舒婷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岸啊,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双桅船》赏析:《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像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 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参考答案一、1.注音:干瘪(biě) 驳船(bó) 蜗行(wō) 胚芽(pēi) 迷惘(wāng) 隧洞(suì)绯红(fēi) 淤滩(yū) 纤绳(qiàn)2.词语解释:疲惫:非常疲乏簇新:极新(多指服装)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绯红:鲜红喷薄:形容水或太阳涌起、上升的样子二、1.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2. 答:第二诗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飞天”是宗教传说中的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又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3. 第三诗节中的感情色彩由悲哀愁苦一变而欣喜亢奋诗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象征着祖国的希望4.笿:第四诗节中抒发的感情紧承上节,但程度有所加强,感情达到了高潮诗人将抑制不住的强烈感情化作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取得她的“富饶”“荣光”和“自”,去实现她的伟大理想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使诗的思想为之升华四、仔细赏读,理解品味作品:1. 答: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与祖国一起经受苦难,并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诗人通过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象征着祖国饱经风雨而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2. 答:四句“祖国啊”所抒发的情感并不一样第一句抒发了诗人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第二句蕴含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和几多希望;第三句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第四句是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唤可见,诗人的感情由低沉叹息逐渐转向亢奋热烈这种变化是历史发展在诗人心灵中折射的必然“文革”浩劫之苦造就了舒婷这一代人富有时代特征的迷惘、困惑、怀疑、失落的情绪,也使他们通过心灵的折光抒发严峻的思考、深刻的反省和顽强的追求舒婷的诗把个人的悲喜同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把对现实的感知同理想的追求结合起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3. 答: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诗人写的虽是贫穷和苦难,情感中却始终流动着对祖国的挚爱、依恋和赞颂例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老水车”这个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虽然“疲惫”,却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存力同样,下文的“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都是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的形象“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几行,写的是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希望以上种种,都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赞扬六、参考答案:1.挂图代数琴桨橹茫然苦恼惆怅焦灼2.①时间缓慢②距离遥远3.第三节是全诗的诗眼,点出所有的痛苦、惆怅、焦灼和期待全部发自内心.是源自心灵深处的“思念”文章《梅岭三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感受诗歌韵律,理解诗歌内容。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导学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导学案(全册)

编教语级册导学册1 《沁园春·雪》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诗词,把握本词的感情基调。

2.品读意象,领略词的意境美。

3.感受作者的伟大胸襟,树立远大理想抱负。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诗词,把握本词的感情基调。

学习难点:品读意象,领略词的意境美。

【新知预习】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沁园春()莽莽()分()外妖娆()数()风流人物折()腰成吉思汗()稍逊()风骚()还看今朝()2.了解作者。

毛泽东,字(),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和(),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课堂探究】1. 请给本词标注停顿与重音,并尝试有感情诵读。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编教语级册导学册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作者望见了怎样的雪景?用一个词概括,并说出理由。

3.在词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请找出关键词品读。

4.毛泽东笔下的雪世界又让我们看到他一个怎样的人呢?【拓展延伸】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你学了这首词后,有什么感悟?编教语级册导学册【学习评价】自评☆☆☆师评☆☆☆参考答案:【新知预习】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沁园春qìn 莽莽mǎn g mǎn g分fèn外妖娆ráo 数shǔ风流人物折zhé腰成吉思汗hán 稍逊xùn 风骚sāo 还看今朝zh āo2.字润之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课堂探究】1.停顿与重音示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导学案设计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导学案设计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导学案设计含答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一、单元学习目标1.阅读浅显的文艺论文,把握核心概念,理清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提升思维品质。

3.发现疑难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拓展阅读相关资料,有自己的见解。

4.学习文中介绍的读书和鉴赏方法,迁移运用,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获得读书的乐趣。

学习重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作者观点。

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和思辨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提升思维品质。

学法指导:预习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比较阅读法课时安排:5课时二、单元导航作者简介:1.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2.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

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3.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4.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

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套导学案精编(含单元检测及全部参考答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套导学案精编(含单元检测及全部参考答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目录一沁园春雪 (1)二《雨说》 (5)三星星变奏曲 (9)四外国诗两首 (12)第一单元水平测试 (17)参考答案: (22)五〈傅雷家书〉两则 (28)六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32)七敬业与乐业 (37)八致女儿的信 (41)第二单元测试题 (46)参考答案: (52)九故乡 (57)十孤独之旅 (62)十一我的叔叔于勒 (67)十二心声 (72)第三单元测试题 (76)参考答案 (84)十三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94)十四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98)十五短文两篇 (103)十六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08)第四单元水平测试题 (112)参考答案 (118)十七智取生辰纲 (124)十八杨修之死 (129)十九范进中举 (134)二十香菱学诗 (139)第五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144)参考答案 (149)二一陈涉世家 (155)二二唐雎不辱使命 (159)二三隆中对 (163)二四出师表 (168)二五词五首 (174)综合性学习:话说风流人物 (179)第六单元测试题 (183)参考答案: (189)一沁园春雪【学习目标】1、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2、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学习重点】1、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2、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学习难点】1、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知识链接】1.词的知识词兴起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

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四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内容,读出词的韵律和情感.
2.学会赏析词句,感受词的魅力.
3.能够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渔家傲·秋思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主持“庆历新政”,有《范文正公集》.
二.背景资料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三.细读感悟
1.反复诵读.
2. 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3. 赏析下列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4)羌管悠悠霜满地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
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细读感悟
1.反复诵读.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我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时打猎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那样威猛.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弓矢西北瞄望,奋勇射杀西夏军队!
3.赏析下列词句.
(1)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2)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3)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
却遭到排斥打击.
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公元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此词当作于这次会见又分别之后.
三.细读感悟
1.反复诵读.
2.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3.赏析下列词句.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满江红(小住京华)
一.作者简介
【秋瑾】(1875-1907),原名闺谨,字璇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代表作】《秋瑾诗词》《秋女士遗稿》《秋女烈士遗稿》《秋瑾集》等.
二.写作背景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三.细读感悟
1.反复诵读.
2.结合注释疏通大义.
3. 概括内容.
上片:
下片:
4. 找出词中运用的典故并简要分析.
5.结合具体词句,体会作者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