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管式换热器设计课程设计说明
列管式换热器课程设计报告书

一、设计题目:列管式换热器设计二、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1、设计任务处理能力:3000吨/日设备型式:固定管板式换热器2、操作条件(1)苯:入口温度80.1℃出口温度40℃(2)冷却介质:循环水入口温度25℃出口温度35℃(3)允许压降:管程不大于30kPa壳程不大于30kPa三、设计内容(一)、概述目前板式换热器产品达到了一个成熟阶段,凭借其高效、节能、环保的优势,在各行业领域中被频繁使用, 并被用以替换原有管壳式和翅片式换热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板式换热器的优点(1) 换热效率高,热损失小在最好的工况条件下, 换热系数可以达到6000W/ m2K, 在一般的工况条件下, 换热系数也可以在3000~4000 W/ m2K左右,是管壳式换热器的3~5倍。
设备本身不存在旁路,所有通过设备的流体都能在板片波纹的作用下形成湍流,进行充分的换热。
完成同一项换热过程, 板式换热器的换热面积仅为管壳式的1/ 3~1/ 4。
(2) 占地面积小重量轻除设备本身体积外, 不需要预留额外的检修和安装空间。
换热所用板片的厚度仅为0. 6~0. 8mm。
同样的换热效果, 板式换热器比管壳式换热器的占地面积和重量要少五分之四。
(3) 污垢系数低流体在板片间剧烈翻腾形成湍流, 优秀的板片设计避免了死区的存在, 使得杂质不易在通道中沉积堵塞,保证了良好的换热效果。
(4) 检修、清洗方便换热板片通过夹紧螺柱的夹紧力组装在一起,当检修、清洗时, 仅需松开夹紧螺柱即可卸下板片进行冲刷清洗。
(5) 产品适用面广设备最高耐温可达180 ℃, 耐压2. 0MPa , 特别适应各种工艺过程中的加热、冷却、热回收、冷凝以及单元设备食品消毒等方面, 在低品位热能回收方面, 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各类材料的换热板片也可适应工况对腐蚀性的要求。
当然板式换热器也存在一定的缺点, 比如工作压力和工作温度不是很高, 限制了其在较为复杂工况中的使用。
同时由于板片通道较小,也不适宜用于杂质较多,颗粒较大的介质。
列管换热器课程设计报告

列管换热器课程设计报告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列管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结构、类型、性能以及工程应用。
具体包括:1.知识目标:(1)了解列管换热器的定义、分类和性能;(2)掌握列管换热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3)熟悉列管换热器的设计和计算方法;(4)了解列管换热器在工程中的应用和维护。
2.技能目标:(1)能够分析列管换热器的结构和工作特点;(2)能够运用基本原理进行列管换热器的设计和计算;(3)能够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列管换热器类型;(4)能够对列管换热器进行正常的操作和维护。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列管换热器技术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具备工程思维和创新能力;(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列管换热器的定义、分类和性能;2.列管换热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3.列管换热器的设计和计算方法;4.列管换热器在工程中的应用和维护;5.列管换热器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1周:列管换热器的定义、分类和性能;第2周:列管换热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第3周:列管换热器的设计和计算方法;第4周:列管换热器在工程中的应用和维护;第5周:列管换热器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列管换热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掌握列管换热器在工程中的应用;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了解列管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4.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选用《列管换热器》一书作为主要教材;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供学生自主学习;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丰富教学手段;4.实验设备:准备列管换热器实验装置,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列管式换热器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列管式换热器设计要求:设计一个列管式换热器,实现两种不同温度的流体之间的热量传递。
设计要求如下:1. 列管式换热器采用直管式结构,热传导介质为水和油;2. 设计流量分别为水流量 Q1 = 500 L/h,油流量 Q2 = 300 L/h;3. 设计温度分别为水的进口温度 T1i = 80℃,油的进口温度T2i = 120℃;4. 确定水的出口温度 T1o 和油的出口温度 T2o;5. 选择合适的换热器材料,确保换热效果良好;6. 根据设计参数计算所需的换热面积 A 和换热效率η。
设计方案:1. 确定管径和管长:首先根据水和油的流量和温度差,计算所需的换热面积。
然后确定换热器的尺寸,其中包括管径和管长。
2. 选择换热器材料:根据换热介质的性质和工作条件,选择合适的换热器材料,例如不锈钢。
3. 计算出口温度:根据热平衡原理,计算水和油的出口温度。
假设换热器满足热平衡条件,即水的热量损失等于油的热量增加。
4. 计算换热面积:根据换热器的尺寸和热传导方程,计算所需的换热面积。
5. 计算换热效率:根据热平衡原理和换热器的热传导性能,计算换热效率。
实施步骤:1. 根据设计流量和温度差,计算所需的换热面积。
假设水和油的传热系数均为常数,可以使用换热传导方程进行计算。
2. 根据所需的换热面积和理论计算值,选择合适的换热器尺寸。
3. 根据所选换热器材料,计算换热器的尺寸和管径。
假设管壁温度近似等于流体温度。
4. 根据热平衡原理,计算出口温度。
假设热平衡条件满足,即水的热量损失等于油的热量增加。
5. 根据所选材料和尺寸,计算换热效率。
假设换热器的热传导系数为常数,使用换热效率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总结:本课程设计主要针对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通过选择合适的换热器材料和计算换热器的尺寸,实现了水和油之间的热量传递。
根据设计要求,通过计算出口温度和换热效率,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设计过程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流体性质、流量和温度差等。
列管式换热器-课程设计

列管式换热器-课程设计
换热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设备。
随着其应用的不断扩大,对换热器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以管式换热器为例,管式换热器具有结构简单、布置便利、运行可靠、热传递效率高、体积小、投资低等优点,在化工领域及各种壳管式再生塔、热交换器、海水-蒸汽换热器等热量转换系统中应用广泛。
本次课程设计的主题为管式换热器,围绕管式换热器的原理、性能与结构特性、设计过程、工艺流程展开设计与分析,具体的实习任务包括:
1. 熟悉管式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结构形式及性能特点;
2.学习管式换热器的性能计算方法,包括热量传递系数计算和散热量、传热量、温度梯度计算;
3.访问管式换热器制造厂,了解其生产工艺,深入了解管式换热器的结构、组成;
4.使用半求解数值模拟软件,进行现有管式换热器的模拟计算,提高热量传递性能;
5.按照管式换热器的设计原则、计算手段,进行管式换热器系列设计,并进行实验验证;
6.基于工作介质特性及换热器特点,进行管式换热器优化设计;
7.编制课程设计报告,完成本次课程设计任务。
课程设计任务的实施,将要求设计者在前期研究及样本实验的基础上,熟练掌握管式换热器的传热特性并能够根据不同的实验数据正确分析特性曲线,对比实验做适当的变化和选择,给出精确的设计值,从而客观地反映出不同材料的热传递特性差异;在实验室中勤奋地实践和调整,进一步加深对管式换热器热传递特性及设计方法的认识,提高使用者对新工艺材料和新设备的分析能力及设计能力。
列管式换热器-课程设计说明书

列管式换热器-课程设计说明书《化工原理》列管式换热器课程设计说明书学院: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时间:年月日目录一、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2)二、确定设计方案 (3)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2.管程安排三、确定物性数据 (4)四、估算传热面积 (5)1.热流量2.平均传热温差3.传热面积4.冷却水用量五、工艺结构尺寸 (6)1.管径和管内流速2.管程数和传热管数3.传热温差校平均正及壳程数4.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5.壳体内径6.折流挡板 (7)7.其他附件8.接管六、换热器核算 (8)1.热流量核算2.壁温计算 (10)3.换热器内流体的流动阻力七、结构设计 (13)1.浮头管板及钩圈法兰结构设计2.管箱法兰和管箱侧壳体法兰设计3.管箱结构设计4.固定端管板结构设计5.外头盖法兰、外头盖侧法兰设计............146.外头盖结构设计7.垫片选择8.鞍座选用及安装位置确定9.折流板布置10.说明八、强度设计计算 (15)1.筒体壁厚计算2.外头盖短节、封头厚度计算3.管箱短节、封头厚度计算 (16)4.管箱短节开孔补强校核 (17)5.壳体接管开孔补强校核6.固定管板计算 (18)7.浮头管板及钩圈 (19)8.无折边球封头计算9.浮头法兰计算 (20)九、参考文献 (20)一、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某生产过程的流程如图3-20所示。
反应器的混合气体经与进料物流换热后,用循环冷却水将其从110℃进一步冷却至60℃之后,进入吸收塔吸收其中的可溶性组分。
已知混合气体的流量为231801kg h ,压力为6.9MPa ,循环冷却水的压力为0.4MPa ,循环水的入口温度为29℃,出口的温度为39℃,试设计一列管式换热器,完成生产任务。
已知:混合气体在85℃下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来自生产中的实测值) 密度 3190kg m ρ= 定压比热容1 3.297p c kj kg = ℃ 热导率10.0279w m λ= ℃ 粘度51 1.510Pa s μ-=⨯循环水在34℃下的物性数据: 密度 31994.3kg m ρ= 定压比热容1 4.174p c kj kg = K 热导率10.624w m λ= K 粘度310.74210Pa s μ-=⨯二、确定设计方案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两流体温的变化情况:热流体进口温度110℃出口温度60℃;冷流体进口温度29℃,出口温度为39℃,该换热器用循环冷却水冷却,冬季操作时,其进口温度会降低,考虑到这一因素,估计该换热器的管壁温度和壳体温度之差较大,因此初步确定选用浮头式换热器。
列管式换热器课程设计说明

设计题目安阳工学院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名称: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设计题目:列管式换热器院系: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专业班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10-1班2012年11月16日设计要求:(1) 处理能力:5X 105t/a热水(2)操作条件:①热水:入口温度80C ,出口温度60C.②冷却介质:循环水,入口温度30C,出口温度40C .③允许压降:不大于105Pa.④每年按300天计算,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学生应完成的工作:(1) 根据换热任务和有关要求确认设计方案;(2) 初步确认换热器的结构和尺寸;(3) 核算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和流体阻力;(4) 确认换热器的工艺结构。
参考文献阅读:《化工容器及设备》、《化工原理》、《化工容器及设备》、《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热交换器设计手册》、《换热原理及计算》工作计划:本次课程设计两周时间,第一周主要对换热器全面了解后进行换热器特性参数的有关计算,第二周按照自己的计算的有关参数进行换热器结构的绘制工作。
任务下达日期:2012年11月05日任务完成日期:2012年11月16日指导老师(签名):学生(签字)列管式换热器设计[摘要]通过对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首先要确定设计的方案,选择合.6.6 适的计算步骤。
查得计算中用到的各种数据,对该换热器的传热系数 传热面积 工艺结构尺寸等等要进行核算,与要设计的目标进行对照 是否能满足要求,最终确定换热器的结构尺寸为设计图纸做好准备和 参考,来完成本次课程设计。
[关键字]换热器标准方案核算结构尺寸一 •概述•方案的设计与拟定三•设计计算 .............................................. .93.1确定设计方案 ..................................... 9.3.1.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 (9)3.1.2流动空间及流速的测定...................... (9)3.2确定物性数据 (9)3.3计算总传热系数 .................................. .103.3.1 热流量..................................... ..103.3.2平均传热温差.............................. ..113.3.3冷却水用量 (11)3.4计算传热面积 ................................. ..113.5工艺结构尺寸 .................................... .123.5.1管径与管内流速.............................. ..123.5.2管程数与传热管数 (12)3.5.3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 ..123.5.4壳体内径 (13)3.5.5 折流板 (13)3.5.6 接管 ...................................... ..133.6换热器核算.................................... .143.6.1热量核算................................... ..143.6.1.1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143.6.1.2管程对流传热系数..................... ..15163.6.1.3 传热系数 K ..................................................... ..15361.4传热面积S 3.6.2换热器内流体的流动阻力 (16)3.6.2.1管程流动阻力 .......................... .163.6.2.2壳程阻力 ............................... .713・6・2・3换热器的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 ..... ..18四. 设计小结 ............................................ .19五. ........................................................ 心得收获 (20)六. 参考文献 ......................................... ・・21 一.概述在不同温度的流体间传递热能的装置称为热交换器,简称为换热器。
列管式换热器课程设计说明书

列管式换热器课程设计说明书1.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设计题目:设计一煤油冷却器二、设计条件:1、处理能力 160000吨/年2、设备型式列管式换热器3、操作条件允许压力降:0.02MPa 热损失:按传热量的10%计算每年按330天计,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三、设计容4、前言5、确定设计方案(设备选型、冷却剂选择、换热器材质及载体流入空间的选择)6、确定物性参数7、工艺设计8、换热器计算(1)核算总传热系数(传热面积)(2)换热器流体的流动阻力校核(计算压降)9、机械结构的选用(1)管板选用、管子在管板上的固定、管板与壳体连接结构(2)封头类型选用(3)温差补偿装置的选用(4)管法兰选用(5)管、壳程接管10、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表11、结束语(包括对设计的自我评书及有关问题的分析讨论)12、换热器的结构和尺寸(4#图纸)13、参考资料目录2.流程图3.工艺流程图水(30℃)煤油(140℃)浮头式换热器水(50℃)可循环利用产品:煤油(80℃)4.设计计算4.1设计任务与条件某生产过程中,用自来水将煤油从140℃冷却至80℃。
已知换热器的处理能力为160000吨/年,冷却介质自来水的入口温度为30℃,出口温度为50℃,允许压力降为0.02MPa ,热损失按传热量的10%计算,每年按330天计,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试设计一台列管式换热器,完成该生产任务。
4.2设计计算4.2.1确定设计方案(1) 选择换热器的类型 两流体温度变化情况: 热流体进口温度1T 140℃,出口温度2T 80℃, 冷流体进口温度1t 30℃,出口温度2t 50℃。
进口温度差1T -1t =110℃>100℃,因此初步确定选用浮头式换热器。
(2) 管程安排 由于自来水较易结垢,若其流速太低,将会加快污垢增长速度,使换热器热流量下降,而且管程较壳程易于清洗,再加上热流体走壳程可以使热流体更易于散热,减小能耗,所以从总体考虑,应使自来水走管程,混合气体走壳程。
列管式换热器课程设计

列管式换热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列管式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描述列管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并解释其设计参数对换热效率的影响。
3. 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的物理和数学原理分析换热器内的热量传递过程。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列管式换热器,并进行基本的性能分析。
2. 学生能够通过计算软件或手动计算,完成换热器换热面积的计算。
3.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方法,评价不同设计参数对换热性能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能源转换和利用中换热技术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热能工程领域的热情。
2. 通过团队合作完成换热器的设计,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进学生对工业节能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其负责任的工程伦理观。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工程技术类专业的学生,结合学科特点,课程性质偏重于应用实践。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基础及工程制图能力。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换热器的基础知识,还能通过实际操作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未来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列管式换热器基础理论- 换热器概述:定义、分类及在工业中的应用。
- 工作原理: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流体流动与传热的关系。
2. 列管式换热器结构及设计参数- 结构特点:管壳式换热器的构造,管程与壳程的设计。
- 设计参数:影响换热性能的主要参数,包括换热面积、流体流速、温差等。
3. 换热器内的热量传递计算- 热量传递方程:导热、对流和辐射的基本方程。
- 换热系数:不同流体和工况下的换热系数计算。
4.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与性能分析- 设计步骤:换热器设计的基本流程,包括换热面积、管径、管长等计算。
- 性能分析: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方法,评价设计参数对换热性能的影响。
5. 案例分析与实操练习- 案例分析:实际工程中的换热器设计案例,分析其设计原理和优化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列管式换热器设计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某生产过程的流程如图3-20所示。
反应器的混合气体经与进料物流换热后,用循环冷却水将其从110℃进一步冷却至60℃之后,进入吸收塔吸收其中的可溶性组分。
已知混合气体的流量为220301kg h ,压力为6.9MPa ,循环冷却水的压力为0.4MPa ,循环水的入口温度为29℃,出口的温度为39℃,试设计一列管式换热器,完成生产任务。
已知:混合气体在85℃下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来自生产中的实测值) 密度 3190kg m ρ= 定压比热容1 3.297p c kj kg =g ℃ 热导率10.0279w m λ=g ℃ 粘度51 1.510Pa s μ-=⨯g 循环水在34℃下的物性数据: 密度 31994.3kg m ρ= 定压比热容1 4.174p c kj kg =g K 热导率10.624w m λ=g K 粘度310.74210Pa s μ-=⨯g目录1、确定设计方案 ............................................................................................. - 4 -1.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 (4)1.2流程安排 (4)2、确定物性数据............................................................................................. - 4 -3、估算传热面积............................................................................................. - 5 -3.1热流量 (5)3.2平均传热温差 (5)3.3传热面积 (5)3.4冷却水用量 (5)4、工艺结构尺寸............................................................................................. - 5 -4.1管径和管内流速 (5)4.2管程数和传热管数 (5)4.3传热温差校平均正及壳程数 (6)4.4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 (6)4.5壳体内径 (6)4.6折流挡板 (7)4.7其他附件 (7)4.8接管 (7)5、换热器核算 ................................................................................................ - 8 -5.1热流量核算 (8)5.1.1壳程表面传热系数.......................................................................................... - 8 -5.1.2管内表面传热系数.......................................................................................... - 8 -5.1.3污垢热阻和管壁热阻...................................................................................... - 9 -5.1.4传热系数.......................................................................................................... - 9 -5.1.5传热面积裕度.................................................................................................. - 9 -5.2壁温计算. (9)5.3换热器内流体的流动阻力 (10)5.3.1管程流体阻力................................................................................................ - 10 -5.3.2壳程阻力........................................................................................................ - 11 -5.3.3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 - 11 -6、结构设计 .................................................................................................. - 12 -6.1浮头管板及钩圈法兰结构设计 (12)6.2管箱法兰和管箱侧壳体法兰设计 (13)6.3管箱结构设计 (13)6.4固定端管板结构设计 (14)6.5外头盖法兰、外头盖侧法兰设计 (14)6.6外头盖结构设计 (14)6.7垫片选择 (14)6.8鞍座选用及安装位置确定 (14)6.9折流板布置 (15)6.10说明 (15)7、强度设计计算........................................................................................... - 15 -7.1筒体壁厚计算 (15)7.2外头盖短节、封头厚度计算 (16)7.3管箱短节、封头厚度计算 (16)7.4管箱短节开孔补强校核 (17)7.5壳体接管开孔补强校核 (18)7.6固定管板计算 (19)7.7浮头管板及钩圈 (20)7.8无折边球封头计算 (20)7.9浮头法兰计算 (21)参考文献 ....................................................................................................... - 22 -1、确定设计方案1.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两流体温的变化情况:热流体进口温度110℃ 出口温度60℃;冷流体进口温度29℃,出口温度为39℃,该换热器用循环冷却水冷却,冬季操作时,其进口温度会降低,考虑到这一因素,估计该换热器的管壁温度和壳体温度之差较大,因此初步确定选用浮头式换热器。
1.2流程安排从两物流的操作压力看,应使混合气体走管程,循环冷却水走壳程。
但由于循环冷却水较易结垢,若其流速太低,将会加快污垢增长速度,使换热器的热流量下降,所以从总体考虑,应使循环水走管程,混和气体走壳程。
2、确定物性数据定性温度:对于一般气体和水等低黏度流体,其定性温度可取流体进出口温度的平均值。
故壳程混和气体的定性温度为T=260110+ =85℃管程流体的定性温度为t=3422939=+℃ 根据定性温度,分别查取壳程和管程流体的有关物性数据。
对混合气体来说,最可靠的无形数据是实测值。
若不具备此条件,则应分别查取混合无辜组分的有关物性数据,然后按照相应的加和方法求出混和气体的物性数据。
混和气体在85℃下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来自生产中的实测值):密度 3190kg m ρ= 定压比热容1 3.297p c kj kg =g ℃ 热导率10.0279w m λ=g ℃ 粘度51 1.510Pa s μ-=⨯g 循环水在34℃ 下的物性数据: 密度 31994.3kg m ρ= 定压比热容1 4.174p c kj kg =g k 热导率10.624w m λ=g k 粘度310.74210Pa s μ-=⨯g3、估算传热面积3.1热流量Q 1=111t c m p ∆=220301×3.297×(110-60)=3.64×107kj/h =10098kw3.2平均传热温差先按照纯逆流计算,得 m t ∆=K 3.48296039110ln)2960()39110(=-----3.3传热面积由于壳程气体的压力较高,故可选取较大的K 值。
假设K=313W/(m 2·k)则估算的传热面积为A p =216683.4831310098000m t K Q m =⨯=∆ 3.4 冷却水用量m =ipi t c Q ∆1=1010174.4100980003⨯⨯=h kg s kg /870855/9.241= 4、工艺结构尺寸4.1管径和管内流速选用Φ25×2.5较高级冷拔传热管(碳钢),取管内流速u 1=1.3m/s 。
4.2管程数和传热管数可依据传热管内径和流速确定单程传热管数n s =5963.102.0785.03.994/9.241422=⨯⨯=u d V i π 按单程管计算,所需的传热管长度为 L=m n d A so p3.14596025.014.3668=⨯⨯=π按单程管设计,传热管过长,宜采用多管程结构。
根据本设计实际情况,采用非标设计,现取传热管长l=7m ,则该换热器的管程数为N p =273.14≈=l L (管程) 传热管总根数 N T =596×2=1192(根)4.3传热温差校平均正及壳程数平均温差校正系数:R=5293960110t t T -T 1221=--=- P=124.0291102939t T t t 1112=--=-- 按单壳程,双管程结构,查【化学工业出版社《化工原理》(第三版)上册】:图5-19得:96.0=∆t ε平均传热温差 46.448.30.96=⨯=∆=∆∆塑m t m t t εK由于平均传热温差校正系数大于0.8,同时壳程流体流量较大,故取单壳程合适。
4.4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采用组合排列法,即每程内均按正三角形排列,隔板两侧采用正方形排列。
见【化学工业出版社《化工原理》(第三版)上册】:图6-13。
取管心距t=1.25d 0,则t=1.25×25=31.25≈32(mm )隔板中心到离其最近一排管中心距离:S=t/2+6=32/2+6=22(mm )各程相邻管的管心距为44m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