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
学校体育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华东师范大学

绪论单元测试1.20 世纪 50 年代初,__________ 成为我国体育教育“三基”(即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掌握)指导思想形成的基础()。
A:《体育理论》B:《苏联体育教育理论》C:《十年制小学体育教材》D:《中学体育教材》答案:B2.2003年,教育部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明确规定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
A:“学校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B:“学校体育学”和“体育教学论”C:“学校体育学”和“运动训练学”D:“体育教学论”和“运动训练学”答案:B3.2018 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体育学类本科专业采用“3 + X”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模式。
就体育教育专业而言,三门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哪些()?A:体育课程与教学论B:学校体育学C:运动生理学D: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答案:ABD4.“学校体育学”课程更加强调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注重哪些方式相结合()?A:学生自评与互评B:终结性评价C:教师评价D:过程性评价答案:BD5.1992 年,国家教委组织编写《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十一门课程基本要求》,标志着“学校体育学”正式成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
()A:对B:错答案:A第一章测试1.明确将“培养具有体育素养的人”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的是()。
A:《国际体育教育、体育活动和体育运动宪章》B:《幼儿体育素养框架》C:《小学体育素养框架》D:《K-12体育教育国家标准》答案:D2.毛泽东针对旧中国遗留下的学生健康问题,先后两次致信给原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并做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指示,是在()。
A:1950年和1951年B:1952年和1953年C:1949年和1950年D:1951年和1952年答案:A3.2017年美国实施了“综合性学校体育活动计划” (Comprehensive SchoolPhysical Activity Program, CSPAP),其主要内容包括()。
普通高等学校音乐与舞蹈学类

普通高等学校音乐与舞蹈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舞蹈表演专业征求意见稿)1. 前言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归属于艺术学门类。
作为人类文明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符号之一,音乐与舞蹈类专业是国家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在优化人的美育方面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
舞蹈是一种肢体语言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舞蹈学类专业既需要早期的专业训练作为基础,也需要更高层次的学位教育作为学科的拓展,本科专业教育是本学科承上启下的中坚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其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在于完成“三个转换”:从基础训练向技能与艺术的融合性转换;从模仿学习向艺术实践的创造性转换;从单一学科向全面发展的开放性转换。
以使得本科培养人才能够储备足够的学识与素养,投身于各项让舞蹈艺术融入社会的实际工作,或继续攻读更高层次的学位。
这种要求使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三个结合”的特色:专业技能训练与艺术审美修养的结合;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教学的结合;艺术教育与人的培育的结合。
舞蹈表演专业是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类的下属专业,是舞蹈艺术通过职业化训练进行呈现和交流的基础专业。
2. 适用专业范围1302 音乐与舞蹈学类130204 舞蹈表演专业3.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舞蹈表演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主要从事舞蹈表演,以及与舞蹈表演相关的教学、研究等工作的舞蹈艺术专业性人才。
根据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变化,本专业类的培养方案应该每 4 年测评和修订一次。
4.培养规格4.1素质要求本专业培养人才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具有较好的自律能力和热爱舞蹈艺术的执着精神。
在学习态度上应该勤奋努力,并且具有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
在学习视野上应该比较开放,勇于尝试新的事物和涉猎与艺术相关的其他领域知识。
在学习道德上应该维护真善美的艺术品格,拒绝违背诚信的行为。
4.2能力要求获取知识的能力:能够克服困难,持之以恒地通过训练掌握舞蹈技能;培养从课堂、书籍、媒体、网络等一切可能途径获取知识的习惯与能力;锻炼在演出、观摩、研讨、讲座等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交流、分析、总结、归纳等方式对获得的知识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与处理,并转化为自身的学养。
PDCA循环模式在实践教学持续改进机制方面的路径研究——以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为例

122021年45期总第589期ENGLISH ON CAMPUSPDCA 循环模式在实践教学持续改进机制方面的路径研究——以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为例文/路博政【摘要】基于PDCA质量监控体系对英语专业师范类教学实践课程进行质量监控,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实践内容及展开形式、教学实践评价方式等不同方面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进行动态化、长期化质量追踪,以达到提高英语专业师范生语言技能的运用、英语教学实践能力的增强。
【关键词】PDCA;英语专业师范生;教学实践【作者简介】路博政(198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学法、英美文化、中国文化、教学管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高效开展设置标准,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评价准则。
学习成果导向强调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设计应注重人才培养目标;后续持续改进是通过评价人才培养环节质量,不断改进质量管理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促使高校自觉形成教学质量管理的自觉和自律。
为了使产出导向教育理念在教学质量层面落地实行,只有建立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的顶层层面设计和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的底层层面设计的持续改进,才能保证教学过程规范化、流程化和周期性管理。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具有长效性的实践教学是我们需完善的重中之重,统筹协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综合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突出学校的区域优势、专业优势,进一步凝练专业特色,可以切实提高学院专业建设水平及毕业生质量,为学院长期发展及西南地区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一、PDCA 循环模式含义基于当前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同问题,遵循专业评估背景中的“以学生为导向”“逆向设计、正向实施”的原则,针对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持续改进,可探索建立基于持续改进目标的“标准的建立(P)—细化与落实(D)—检查与反馈(C)—改进与提升(A)”的闭环运行模式。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经济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一、适用专业范围1.专业代码:经济学类(0201)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1)基本专业(2个):经济学(020221)、经济统计学(020222)(2)特设专业(4个):国民经济管理(020223T)、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224T)、商务经济学(020225T)、能源经济学(020226T)二、培养目标经济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类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熟悉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实践、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经济学专门人才。
在满足基本培养目标的同时,各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自身办学条件和学校特色,在培养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上各有侧重,对开设的相关专业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并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定期对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应保持相对稳定性。
三、主要课程1.通识课程通识课程包括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以及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开设的人文学科、管理、法律、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课程。
通识课程为30学分左右,其中外语类课程8学分左右,数学类课程9学分左右。
通识课程应至少开设以下课程: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分析(或微积分)、高等代数(或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国防教育(军事训练)。
2.专业课程(1)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25学分左右。
专业基础课程应至少开设以下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和会计学。
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可增开其他专业基础课程。
(2)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21学分左右。
专业必修课采取“4+4+某”模式,第一个“4”是指既是专业基础课又是专业必修课的4门课程;第二个“4”是指必须开设的4门专业必修课,“某”是指学校根据培养目标选开的进入专业必修课的课程。
实践教学相关法律法规(3篇)

第1篇一、引言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规范实践教学活动,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安全,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实践教学相关法律法规。
本文将对这些法律法规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为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二、实践教学相关法律法规概述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法》是我国教育领域的基本法律,其中明确规定了实践教学的相关内容。
根据《教育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教育机构应当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2.《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法律,其中对实践教学的规定更为具体。
根据《高等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教育机构应当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育指导性专业规范》《专业规范》是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育提出的指导性文件,其中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
根据《专业规范》规定,实践教学应当占总学时的比例不低于30%,实践教学环节应当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设计、调查等。
4.《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是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合格评估的指标体系,其中实践教学是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评估指标体系》规定,实践教学应当具有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和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5.《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基本要求》《基本要求》是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提出的规范性文件,其中对实践教学提出了基本要求。
根据《基本要求》规定,实践教学应当结合专业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实践教学相关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1.实践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的任务包括:(1)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

题:深入探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 概述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指导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法规和标准,旨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推动学位教育改革。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全面评估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有价值的文章,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主题。
2. 综述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建立在教育部门、学校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的一套标准体系。
它涵盖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多个方面,旨在规范和促进高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本文中,我们将针对这些方面展开深入讨论。
3. 深度评估3.1 教学目标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对于教学目标的规定,是普通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基础。
它要求学校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培养方案,制定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的专业培养目标。
这一要求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应当关注教学目标的贯彻和落实,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3.2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
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教学过程提出了严格要求,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
学校应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过程,注重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强调课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倡导实践教学和创新教学。
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3.3 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的关键保障。
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师资队伍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包括教师数量、学位等级要求、职称要求、教学能力要求等方面。
学校应当注重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构成,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舞蹈表演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舞蹈表演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导读:普通高等学校音乐与舞蹈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舞蹈表演专业征求意见稿),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归属于艺术学门类,音乐与舞蹈类专业是国家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舞蹈是一种肢体语言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舞蹈学类专业既需要早期的专业训练作为基础,本科专业教育是本学科承上启下的中坚部分,投身于各项让舞蹈艺术融入社会的实际工作,这种要求使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三个结合”的特色:专业技能训练与艺术审美修普通高等学校音乐与舞蹈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舞蹈表演专业征求意见稿)1.前言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归属于艺术学门类。
作为人类文明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符号之一,音乐与舞蹈类专业是国家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在优化人的美育方面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
舞蹈是一种肢体语言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舞蹈学类专业既需要早期的专业训练作为基础,也需要更高层次的学位教育作为学科的拓展,本科专业教育是本学科承上启下的中坚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其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在于完成“三个转换”:从基础训练向技能与艺术的融合性转换;从模仿学习向艺术实践的创造性转换;从单一学科向全面发展的开放性转换。
以使得本科培养人才能够储备足够的学识与素养,投身于各项让舞蹈艺术融入社会的实际工作,或继续攻读更高层次的学位。
这种要求使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三个结合”的特色:专业技能训练与艺术审美修养的结合;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教学的结合;艺术教育与人的培育的结合。
舞蹈表演专业是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类的下属专业,是舞蹈艺术通过职业化训练进行呈现和交流的基础专业。
2.适用专业范围1302 音乐与舞蹈学类130204 舞蹈表演专业3.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舞蹈表演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主要从事舞蹈表演,以及与舞蹈表演相关的教学、研究等工作的舞蹈艺术专业性人才。
根据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变化,本专业类的培养方案应该每4年测评和修订一次。
金融类本科专业评估的困难与对策——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

金融类本科专业评估的困难与对策——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发表时间:2020-11-26T15:34:46.27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3期作者:甘雨甘海源[导读] 新形势下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和新金融业态的迅速发展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高校金融专业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挑战。
甘雨甘海源广西财经学院【摘要】新形势下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和新金融业态的迅速发展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高校金融专业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挑战。
而专业评估是高校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专业质量的重要抓手。
分析金融类专业评估的具体困难与对策有助于高校树立专业的规范意识,有利于高校优化专业布局。
【关键词】金融;专业评估;人才培养;对策引言目前,我国金融从业规模不断扩大,人员受教育水平逐步提高,但相比金融业人才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在此背景下,优化金融类高校专业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人才的专业素质直接由专业建设水平决定及体现。
开展本科专业评估是对金融类院校专业教育质量的评定,也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测量标准。
金融类本科院校可以此为契机,对照国家标准认真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评估为抓手,狠抓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一、金融类本科院校开展专业评估的意义专业作为培育人才的载体,是各大高校重点建设的方向之一。
专业建设是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
2018年,由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同样对本科专业教学提出了基本质量要求。
《国标》范围囊括587个本科专业(92个专业类),全国高校共5.6万多个专业点涉及其中,并提出了以“质量为王,标准先行”的教育标准建设基础工程。
《国标》涵盖的专业类之间虽各不相同,内容形式基本适用于各个专业,在建设本科专业、对专业建设质量评估等方面具有指标性意义。
同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要求各高校及相关部门规范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和合格评估,开展本科专业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
准(部分)
经济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一、适用专业范围
1.专业代码:经济学类(0201)
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1)基本专业(2个):经济学(020101)、经济统计学(020102)(2)特设专业(4个):国民经济管理(020103T)、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104T)、商务经济学(020105T)、能源经济学(020106T)
二、培养目标
经济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类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熟悉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实践、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经济学专门人才。
在满足基本培养目标的同时,各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自身办学条件和学校特色,在培养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上各有侧重,对开设的相关专业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并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定期对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培养
目标和培养方案应保持相对稳定性。
三、主要课程
1.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包括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以及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开设的人文学科、管理、法律、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课程。
通识课程为30学分左右,其中外语类课程8学分左右,数学类课程9学分左右。
通识课程应至少开设以下课程: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分析(或微积分)、高等代数(或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国防教育(军事训练)。
2.专业课程
(1)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25学分左右。
专业基础课程应至少开设以下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和会计学。
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可增开其他专业基础课程。
(2)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21学分左右。
专业必修课采取“4+4+X”模式,第一个“4”是指既是专业基础课又是专业必修课的4门课程;第二个“4”是指必须开设的4门专业必修课,“X”是指学校根据培养目标选开的进入专业必修课的课程。
既是专业基础课又是专业必修课的课程,可适当增加学时、学分,学分统计在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必修课程当中,但不重复统计。
专业选修课程18学分左右,且应当与专业必修课程形成逻辑上的拓展和延续关系。
学校可根据培养目标提供备选课程供学生选择。
鼓励将内容相关或相近的课程组成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但学生不能只在一个模块中选课,应在多个模块中选够选修课程。
财政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一、适用专业范围
1.专业代码:财政学类(0202)
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财政学(020201K)、税收学(020202)
教育部认定的其他专业
二、培养目标
财政学类本科专业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和创新精神,掌握经济学和财政税收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我国财税政策法规,了解我国财经运行状况,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公共经济问题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
本专业类毕业生适合在财政、税务、公共投资、国有资产管理、社会保障等公共经济管理部门和各类企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从事相关工作,以及在市场上自主创业。
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目标定位选定人才培养类型。
三、主要课程
1.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包括数学、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体育等必修课程,以及根据学校特色和条件设置的人文艺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
学类选修课程。
社会科学类选修课程应包括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相关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通识课程学分应占总学分的40%左右。
2.专业课程
(1)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金融学和国际经济学等相关课程。
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管理学、计量经济学、经济法等课程。
(2)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
不同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和条件设定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所设课程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
财政学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包括中国税制(税收学)、政府预算、财政管理等。
税收学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包括税收学(中国税制)、国际税收、税务管理等。
各专业核心课程应不少于5门。
专业选修课程应当与专业必修课形成逻辑上的拓展和延续关系,并形成课程模块(课程组)供学生选择性修读。
各专业可以自主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体系。
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双语或全英文课程、财税史学类课程。
提倡高校间课程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课程与便利条件,探索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历认证制度。
鼓励开发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交叉课程。
积极吸取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金融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一、適用专业范围
1.专业代码:金融学(0203)
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1)基本专业:金融学(020301K)、金融工程(020302)、保险学(020303)、投资学(020304)
(2)特设专业:金融数学(020305T)、信用管理(020306T)、经济与金融(020307T)
二、培养目标
金融学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为:热爱祖国,维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具备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合作精神;具备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系统掌握金融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能够满足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用人的一般要求,或者具备在国内外教育科研机构继续攻读更高等级学位(或从事学术研究)的资格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