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阅读:《秋瑾:单纯中的高贵》

合集下载

民族英雄秋瑾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

民族英雄秋瑾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

民族英雄秋瑾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秋瑾-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秋瑾,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崇高的民族英雄,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她在那个困顿的年代,以她的政治参与和文化发起,成为了中国社会的先行者,为中国的近代革命推动起了重要作用。

1. 秋瑾的生平秋瑾,字其云,江苏长洲人,生于1877年。

她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家教和教育。

她有着出众的才华和聪慧的头脑,在学业上表现出色。

秋瑾在年轻时期,就表现出了对社会不公和国家落后的关切。

她深受维新思潮的影响,决定为祖国的振兴而奋斗。

她勇敢地走上了政治的舞台,在革命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秋瑾与革命运动秋瑾之所以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与她在革命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密不可分。

她积极参与了辛亥革命,支持华兴会等革命组织,为推翻封建统治,实现民主自由,追求新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秋瑾的倡导下,广大妇女开始觉醒,积极投身革命事业。

她组织了妇女学堂,倡导女子教育,提倡平等权利,在传统社会中树立了崭新的形象,对当时封建传统社会的束缚进行了挑战。

3. 秋瑾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秋瑾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她是《新青年》杂志的重要投稿人之一,积极传播新文化思想,呼唤民主、自由、科学、进步,引领了中国文化变革的潮流。

秋瑾的文笔优美,言辞犀利,她的文章深入浅出,富有感染力,对青年一代起到了激励和启迪的作用。

她在文化上的贡献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秋瑾的不朽精神秋瑾不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创者,更是一位英勇的民族英雄。

她在辛亥革命中积极参与,并将生命奉献给了国家的解放事业。

她在革命中牺牲的精神,激发了无数青年的斗志,成为了一面旗帜。

秋瑾的精神,在中国社会中代代传承。

她的奋斗和牺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她的名字被载入史册,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结语:秋瑾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和崇高的民族英雄,以她的政治参与和文化贡献,为中国的近代革命和社会变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爱国女杰秋瑾的故事

爱国女杰秋瑾的故事

爱国女杰秋瑾的故事
风光绮丽的江南水乡——浙江山阴(今绍兴),是清末爱国女杰秋瑾的故乡。

秋瑾的家庭封建气味很浓。

她的爷爷、爸爸都做过官,张嘴闭嘴离不开封建礼教的陈词滥调。

秋瑾长到十四五岁时,就已有志有才,很喜欢看有关梁红玉、穆桂英等女英雄的故事书,决心像她们那样为女子争光。

有一天,秋瑾的表姐妹随大人来玩,交谈起来,姐妹们都恨自己是个女孩子,没地位,没自由,好像笼子里的小鸟。

秋瑾越听越觉不平,愤愤地说:“女子的聪明才智不一定比男子差,只是因为女子没有机会读书,缺乏独立谋生的本领,依靠男人吃饭,才受欺侮。

我们应该立志图强。


这话不知怎的被秋瑾的父亲知道了。

他面带愠色,把秋瑾叫到面前:“《女诫》看了没有?记住了吗?”
“不但看了《女诫》,还看了《史记》、《汉书》。

”秋瑾从容回答。

“嗯,看这么多书?‘女子无才便是德。

’这句话你忘了么?”
“可写《女诫》、编《汉书》的班昭就是女的啊!还有蔡文姬、谢道韫、李清照,都是才女。

如果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汉书》就编不成了。


父亲没料到女儿竟敢当面顶他,正要大发脾气,一个女佣人进来说:“舅老爷来了。

”他起身一甩袖子,就急忙迎客去了。

秋瑾看着父亲的背影,不服气地小声嘀咕着:“不对就是不对,发脾气能让人服吗?”。

湖北省武汉市高中毕业班二月调研测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

湖北省武汉市高中毕业班二月调研测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

第I卷(选择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世界上有过宗族性的血缘组织的民族不乏其例,但像中华早期文明社会中所见的宗族组织与政治权利同构的情形,却属罕见。

古代中华文明中,宗庙所在地成为聚落的中心,政治身份的世袭和宗主身份的传递相合,成为商、周文明社会国家的突出特点。

政治身份与宗法身份的合一,或政治身份依赖于宗法身份,发展出一种治家与治国融为一体的政治形态和传统。

中国古代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其基本特点就是宗法性社会。

这里所说的“宗法性社会”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并无褒贬之意,乃是指以亲属关系为其结构、以亲属关系的原理和准则调节社会的一种社会类型。

在宗法社会中,一切社会关系都家族化了,宗法关系即是政治关系,政治关系即是宗法关系。

故政治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都依照宗法的亲属关系来规范。

这样一种社会,在性质上近于梁漱溟所说的“伦理本位的社会”。

伦理关系的特点是在伦理关系中有等差、有秩序,同时又有情义、有情分。

因此,在这种关系的社会中,主导的原则不是法律而是情义,重义务而不重权利。

梁漱溟认为中国伦理本位的社会是脱胎于古宗法社会而来,是不错的。

从早期中国文化的演进来看,夏、商、周的文化模式有所差别,但三代以来也发展着一种连续性的气质,这种气质以黄河中下游文化为总体背景,在历史进程中经由王朝对周边方国的统合力增强而逐渐形成。

而这种气质在西周开始定型,经过轴心时代的发展,演变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气质。

这种文化气质在周代集中表现为重孝、亲人、贵民、崇德。

重孝不仅体现为殷商时期繁盛的祖先祭祀,在周代礼乐文化中更强烈表现出对宗族成员的亲和情感,对人间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热爱,对家族家庭的义务和依赖。

这种强调家族向心性而被人类学家称为亲族连带的表现,都体现出古代中国人对自己和所处世界的一种价值态度。

从而,这种气质与那些重视来生和神界,视人世与人生为纯粹幻觉,追求超自然的满足的取向有很大不同,更倾向于积极的、社会性的、热忱而人道的价值取向。

重庆中考现代文习题及答案?

重庆中考现代文习题及答案?

重庆中考现代文习题及答案?重庆中考现代文阅读原文1903年的北京之行是秋瑾人生的分水岭。

那一年,她的丈夫王廷钧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带着秋瑾去北京赴任。

他们的邻居是一位颇负文名且思想进步的女子吴芝瑛。

秋瑾与吴芝瑛情投意合,义结金兰。

通过吴芝瑛,秋瑾经常看到当时出版的一些新书、新报,接触到一些新思想。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神州大地危象丛生,秋瑾读了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以后,深受感动,她称陈天华是自己的“启蒙开智”的人。

她赋诗言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以后,秋瑾就穿起男装,表示永不再穿清朝女服。

男装成为秋瑾的标志性服装,她直到就义时仍身着玄色纱长衫。

秋瑾的思想发生了飞跃,与整天沉缅于官场应酬和花天酒地中的丈夫,冲突越来越多。

“知己不逢归俗子,终身长恨咽深闺。

”这是秋瑾对自己婚姻的感叹。

1904年2月,秋瑾在吴芝瑛家中结识了一个日本女子服部繁子。

从服部繁子那里,秋瑾了解到日本女子学校的种种优点,她决定去日本留学。

6月28日,秋瑾自筹旅费,从塘沽登上日本人租借的德国客轮“独立号”,踏上赴日旅途。

她说,她要学习救国家、救同胞尤其是两亿女同胞的本领。

到日本后,学习之余,秋瑾积极参加当地留学生组织的各种社团活动,广泛结交革命志士。

她与陈撷芬发起的共爱会,提出了妇女解放的口号,是近代中国妇女最早成立的爱国团体。

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

不久,经冯自由的介绍,秋瑾在黄兴寓所,秋瑾履行了加入同盟会的手续,并发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矢有卒,如或渝此,任众处罚!”此后,她的思想,受同盟会政治纲领的精神影响颇多。

这年12月8日,陈天华投海自尽。

秋瑾受到很大震动,决定立即回国,直接参加反清斗争。

1906年,秋瑾回到国内,,通过艰难的筹备,1907年1月14日,秋瑾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女报》。

秋瑾有着办报的情结。

1904年9月,她在日本创办了《白话报》,以“鉴湖女侠秋瑾”为名,发表了《致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警告我同胞》等文章,宣传反清革命,提倡男女平权。

高考语文 人物篇:秋瑾作文素材

高考语文 人物篇:秋瑾作文素材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秋瑾风萧萧兮轩亭恨7月15日清晨,我来到绍兴古轩亭口的秋瑾纪念碑前,人们行色匆匆,秋瑾目光凝重。

尽管身边是滚滚的车轮和蒸腾的气浪,我却感到寒冷如晨露沐过一样。

我想起99年前的这天拂晓,黑暗的古轩亭口,几片乌云在低低徘徊,偶尔落下的几颗雨滴,很快消失在晨曦中,已走到历史尽头的清政府,却在制造一起血腥屠杀,一颗美丽的头颅,瞬间离开躯体。

而古轩亭口周边的河埠头、青石板路上,神情麻木的会稽、山阴两县百姓,踏着碎步前来观看:秋瑾就义。

性格决定命运,至今我认为秋瑾的死既是历史的悲剧也是她性格的必然。

过去,常有人说秋瑾的婚姻是不幸的,她是父母包办婚姻的牺牲品,丈夫王廷钧这个湖南暴发户之子,不学无术。

近读秋瑾好友徐自华的《秋瑾轶事》后,我觉得凭秋瑾的性格,只能成为一个职业的革命家。

她和徐自华留学日本,某次一起游园小憩,品茗时,偶见一中国留学生挟一雏妓乘车,欲要当面谏之。

有人劝她,她说:“余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秋瑾口无遮拦之性格可见一斑。

正如徐自华记载的一样,“女士擅辩才,口角不肯让人。

”还有,秋瑾又是一个饮酒甚爽的人,徐自华称她“女士雅量,虽一二十巨觥不醉,酒后纵谈更豪。

”我不知道这一二十巨觥是多少酒,想必不少于十斤吧,而能喝下这么多酒的一个女子,你能想象得出她刚烈如火一般的性格。

秋瑾确实是个性格非常鲜明的革命家,在日本留学时,有人问她思家乎,回答无家可思;问她思亲乎,回答母虽老、嫂甚贤。

在徐自华所著的《秋瑾轶事》中,还有许多有关秋瑾的生动细节。

近来翻阅秋瑾的诗词,早年写过“一湾流水无情甚,不送愁情送落红”的秋瑾,她和王廷钧的婚姻虽不像宋朝才女李清照与赵明诚那样琴瑟和鸣,但还是和谐的。

王廷钧用钱捐了个小京官,如果他们关系恶化,他可以不带她进京,甚至纳个妾都可以。

可王廷钧没有,应该说,秋瑾的丈夫王廷钧对秋瑾是宽容的。

而且,王廷钧还给秋瑾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创造了机会,送她东渡日本。

人物传记阅读:《秋瑾:单纯中的高贵》

人物传记阅读:《秋瑾:单纯中的高贵》

人物传记阅读:《秋瑾:单纯中的高贵》秋瑾:单纯中的高贵吴先宁1907年7月15日清晨,秋瑾走出仅关了她三天的山阴县署牢房,走向刑场轩亭口。

她的脚上了铁镣,两手反绑,身后是几个士兵端枪警戒,两旁还有山阴县都戎府、省派练军、山阴与会稽两县巡警弹压。

与官府戒备森严、高度紧张的状态相比,秋瑾则显得平静而从容——她身穿玄色生纱长衫,足蹬皮鞋,就像平时在街头漫步。

她没有喊激昂的口号、发临终的血誓,也没有绝望或伤感,有的只是平静和从容,以及在这种平静而从容之中透出的难以言表的尊严和高贵。

秋瑾的革命之路,与许多男性革命者不同。

最初的激发,于对自己婚姻的不满。

1903年的北京之行是秋瑾人生的分水岭。

那一年,她的丈夫王廷钧用钱捐了个小京官,带着秋瑾去北京赴任。

他们的邻居是一位颇有文名且思想进步的女子吴芝瑛。

秋瑾与吴芝瑛一见如故,义结金兰。

通过吴芝瑛,秋瑾经常看到当时出版的一些新书报,接触到一些新思想。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神州大地危象丛生,秋瑾读了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以后,深受感动,她称陈天华是为自己启蒙开智的人。

她赋诗言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以后,秋瑾就穿起男装,表示永不再穿清朝女服。

秋瑾的思想发生了飞跃,与整天热衷于官场应酬的丈夫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多。

知己不逢归俗子,终身长恨咽深闺。

这是秋瑾对自己婚姻的感叹。

1904年,秋瑾不顾王廷钧的反对,冲破封建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

秋瑾所在的学校恰好与同盟会举行筹备会议的地方在同一条街上,秋瑾就是这时结识了孙中山,她对孙中山的革命方略非常信服。

此后,秋瑾的思想受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影响颇多。

这年12月8日,陈天华投海自尽。

秋瑾受到很大震动,决定立即回国,直接参加反清斗争。

秋瑾与徐锡麟一起谋划皖浙起义。

徐锡麟在安庆率先起事而败露后,秋瑾本来是有充裕的时间和许多机会可以脱身的。

7月12日早晨,潜伏在杭州武备学堂的光复会员的密信就到了,告知浙江常备军两队官兵已经出发来绍。

我眼中的秋瑾作文

我眼中的秋瑾作文

我眼中的秋瑾作文我眼中的秋瑾作文【篇1】我眼中的秋瑾作文秋瑾,这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侠,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

她的故居,位于绍兴城南和畅堂,古朴雅致,仿佛在诉说着她那不凡的一生。

每当我走过那座雕像,心中总会激起一阵浪花,为她的革命精神而感到震撼。

秋瑾生于福建厦门,字璇卿,号旦吾。

她是中国女权、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

在国家危难之际,她毅然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寻求民族振兴之路。

她的勇气与决心,令人敬佩。

在绍兴的古轩亭口,秋瑾纪念碑静静矗立,仿佛在诉说着她的英勇事迹。

那是一个百年前的秋天,秋瑾因成立反清组织被捕。

在监狱中,她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但她始终不屈不挠,面对审问时,毅然回答:“革命的事不必多问,要杀要剐随你们便!”最终,她在断头台上英勇就义,留下了“秋风秋雨愁杀人”的绝命诗句。

秋瑾的精神,犹如一面旗帜,激励着无数后人。

她用生命诠释了何为大义凛然,何为宁死不屈。

她的故事,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成为我们心中不灭的灯塔。

秋瑾不仅仅是一个革命者,她更是一个文化的象征。

她在文学上的造诣同样令人瞩目。

她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不公的愤慨,字里行间流露出她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

她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动荡与不安,也反映出她内心的坚定与执着。

在她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秋瑾不仅为女性争取了更多的权利,也为整个民族的觉醒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她的思想和行动,犹如一股清流,冲击着封建社会的桎梏,唤醒了无数沉睡的灵魂。

她的勇敢和无畏,成为了后人心中永恒的榜样。

秋瑾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并不需要华丽的外表,而是拥有一颗坚定不移的心。

她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何为真正的勇气和信仰。

她的精神,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历史的长河,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在今天,我们纪念秋瑾,不仅仅是为了缅怀她的英勇事迹,更是为了继承她的精神遗产。

她的故事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勇气和信仰永远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实验中学2016届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卷(解析版)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实验中学2016届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卷(解析版)

2016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实验中学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音乐成功的秘诀:越和谐越受欢迎运气、努力、才华、机遇……加上悦耳的和弦、耐人寻味的旋律和恰到好处的时间,这些就是歌曲征服人类大脑的秘诀。

西班牙《趣味》月刊2月号文章称,谱写一首成功、隽永且富有感染力的歌曲的基本公式是:使用“I﹣V﹣vi﹣IV”4个和弦,音乐的速度为每分钟120拍,采用二声部合唱,加入一两个不和谐的音符,选择四四拍节奏。

文章称,有的音乐能够迅速登上排行榜,有的却在电台播送了几次就销声匿迹了,这其中并非仅靠运气好坏。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有些歌曲注定就会大红大紫。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人工智能专家特尔•德比耶研发出一款能够预测一首歌曲能否成功的软件。

德比耶的软件基于对最近一个世纪以来英国的各项音乐大奖名单和音乐排行榜榜单的详细分析。

要想评估一首新歌是否有机会成功,要考虑到23项特征:有些比较显而易见,例如长度和速度;有些则比较复杂,例如主旋律和伴舞性。

总之,德比耶的软件能够精确地评估一首新曲能否为大众所喜爱和接受。

德比耶发现,人们对音乐的喜好在不断发展,并在研发软件时考虑到这一点。

例如,在速度方面,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最受欢迎的是慢歌,但2000年之后快歌打了翻身仗。

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另一项研究显示,如果为主唱加上伴唱,那么歌曲登上音乐排行榜的机会将大大增加。

在乐器方面,如果采用一两件乐器或者5件以上乐器,成功几率比较高。

大多数歌曲都采用3至5件乐器,而打破乐器数量的常规,也能让歌曲脱颖而出。

使用吉他、钢琴和电子合成器的乐曲效果并不好。

反之,电子合成器和音色纯净的吉他的组成往往能够获得成功。

文章称,为什么同样是由音符组成,有的歌曲就悦耳动听,有的歌曲就难以入耳?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通过研究发现,这取决于所有音符在弹奏过程中是否具有和谐性。

神经生物学家戴尔•珀维斯指出,人们之所以偏好和谐的音乐,是因为人类的语言就具有这种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传记阅读:《秋瑾:单纯中的高贵》
秋瑾:单纯中的高贵
吴先宁
1907年7月15日清晨,秋瑾走出仅关了她三天的山阴县署牢房,走向刑场轩亭口。

她的脚上了铁镣,两手反绑,身后是几个士兵端枪警戒,两旁还有山阴县都戎府、省派练军、山阴与会稽两县巡警弹压。

与官府戒备森严、高度紧张的状态相比,秋瑾则显得平静而从容——她身穿玄色生纱长衫,足蹬皮鞋,就像平时在街头漫步。

她没有喊激昂的口号、发临终的血誓,也没有绝望或伤感,有的只是平静和从容,以
及在这种平静而从容之中透出的难以言表的尊严和高贵。

秋瑾的革命之路,与许多男性革命者不同。

最初的激发,来自于对自己婚姻的不满。

1903年的北京之行是秋瑾人生的分水岭。

那一年,她的丈夫王廷钧用钱捐了个小京官,带着秋瑾去北京赴任。

他们的邻居是一位颇有文名且思想进步的女子吴芝瑛。

秋瑾与吴芝瑛一见如故,义结金兰。

通过吴芝瑛,秋瑾经常看到当时出版的一些新书报,接触到一些新思想。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神州大地危象丛生,秋瑾读了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以后,深受感动,她称陈天华是为自己“启蒙开智”的人。

她赋诗言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以后,秋瑾就穿起男装,表示永不再穿清朝女服。

秋瑾的思想发生了飞跃,与整天热衷于官场应酬的丈夫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多。

“知己不逢归俗子,终身长恨咽深闺。

”这是秋瑾对自己婚姻的感叹。

1904年,秋瑾不顾王廷钧的反对,冲破封建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1905年8月,孙
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

秋瑾所在的学校恰好与同盟会举行筹备会议的地方在同一条街上,秋瑾就是这时结识了孙中山,她对孙中山的革命方略非常信服。

此后,秋瑾的思想受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影响颇多。

这年12月8日,陈天华投海自尽。

秋瑾受到很大震动,决定立即回国,直接参加反清斗争。

秋瑾与徐锡麟一起谋划“皖浙起义”。

徐锡麟在安庆率先起事
而败露后,秋瑾本来是有充裕的时间和许多机会可以脱身的。

7月12日早晨,潜伏在杭州武备学堂的光复会员的密信就到了,告知浙江常备军两队官兵已经出发来绍。

此时,大通学堂的学生中有人提出即时起义;秋瑾的副手王金发则极力劝说秋瑾急速逃走,到嵊县山区躲避,以图改期举事。

但这些建议均为秋瑾所否决。

她以“谋为日后之应援”为由,命令大
通学堂的党人学生全部撤离,又严词催促不愿离去的王金发赶快逃走。

7月12日晚上,秋瑾像往常一样回家。

这天是秋家祭祖的日子,全家人举行了祭祖仪式,又一起吃了晚饭,饭后,秋瑾还和家人聊了一会天。

然后,秋瑾将哥哥秋誉章叫到旁边的房间,告知他一切,并要他带家人逃走,接着烧毁了有关信
札、文件、书籍。

13日下午四时左右,来抓她的士兵在大通学堂的前门胡乱鸣枪,而后门并无人包抄和把守。

在这个时候,还有不忍离去、坚决要陪伴秋瑾的学生劝她从后门乘船逃走。

但是,秋瑾平静而从容地坐在办公室里,纹丝不动。

秋瑾确实是要以她自己的方式独自承当这一切,不管是出于献身的庄严,还是要用鲜血唤醒昏睡的同胞。

秋瑾的决定绝非一时的冲动。

早在1906年10月,秋瑾、徐锡麟等光复会党人在杭州密商起义计划的时候,就已经做了必死的打算,相约埋骨西子湖畔。

1907年5月,秋瑾再赴
石门向她的盟姐徐自华募集起义经费。

此前,两人同游西湖时已订下著名的“西泠埋骨之盟”。

这次临分手时,秋瑾告诉
徐自华,自己“已作牺牲之准备,埋骨西泠之约千万不可失信”,徐自华慨然应允。

可见秋瑾为死后的埋骨之地也已作了托付。

早在7月10日,秋瑾得知徐锡麟起义失败身死的消息后,
不禁失声痛哭。

她长时间把自己关在办公室,不见人、不吃饭、不说话,没有人知道她在做什么、想什么。

其实,在她当天写的《绝命词》中可以看出端倪:“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日暮途穷,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
谁招志士之魂?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仑[注]歌。

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

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

”这首词集中表达了秋瑾关于革命的理想图景。

(摘编自2015年11月24日《作家文摘》,有改动)
【注】摆仑:即英国杰出诗人拜伦。

拜伦曾投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斗争,写下许多充满革命理想的诗篇。

相关链接
①秋瑾(1875~1907),浙江绍兴人,别号竞雄,自号鉴湖女侠。

自幼随兄在家塾读书,学习经史、诗词。

15岁时跟表兄学会骑马击剑,有豪侠之气,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等巾帼英雄自励。

(《秋瑾史料》)
②行至轩亭口,秋瑾不作一声,惟注视两旁诸人一周,即俯首就刑。

观者如堵。

(《秋瑾史料》)
③秋瑾被害之后,各地民间媒体开始连续不断地追踪报道,将秋瑾死事的每一细节公诸报端,全国各地掀起声讨凶手的浪潮。

更为重要的是,秋瑾的遇害激起了革命者更加高昂的反清斗志。

从这个意义上说,秋瑾以她孤独的革命先驱者的
失败,成功地进行了革命的启蒙。

(张晨怡《秋瑾:夜夜龙泉壁上鸣》)(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秋瑾就义时从容镇定,她没有呼喊口号,也没有留下遗言,只是默默地看了看两边围观的群众,然后慷慨赴死,这表明她的愿望已实现,心中没有遗憾。

B.官府抓捕秋瑾后就匆忙将她杀害,行刑时面对秋瑾这样一个手无寸铁的女性,官府高度紧张,戒备森严,这些均表现了当局者内心的虚弱和对革命的恐惧。

C.徐锡麟起事失败的消息传来,秋瑾痛哭失声,不语不食。

她命令王金发和党人学生全部撤离,而自已留下来“谋为日后
之应援”。

D.秋瑾在被捕之前做了周密安排,她不动声色地与家人告别,并交待哥哥带家人逃走,还及时销毁了有关信札、文件、书籍。

E.秋瑾自幼跟随兄长在家塾读书,学习经史、诗词,材料中引用多篇诗作,除了用来说明秋瑾的革命思想外,还表现了她过人的文学才华。

(2)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秋瑾革命思想的形成过程。

(6分)
(3)秋瑾在《绝命词》中表达了怎样的“理想图景”?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4)如何理解秋瑾的“单纯”和“高贵”?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1)B D
(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

A项“愿望已实现,心中没有遗憾”不妥。

C项“自己留下
来‘谋为日后之应援’”有误。

E项大体正确,“表现了她过人的文学才华”有点牵强)(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①早年的成长经历奠定了她反对封建礼法、追求男女平等的思想基础。

(1分)②时代风云的激荡和对婚姻的失望,催生了她个性中豪侠刚烈的一面。

(1分)③在吴芝瑛、陈天华等进步人士的影响下,不断接触、吸纳新思想。

(2分)④留学日本,结识孙中山,信服孙中山的革命方略和同盟会政治纲领,最后义无反顾地走上排满反清的革命之路。

(2分)(意思答对即可)
(3)①有更多的同胞觉醒,为死难烈士招魂,挽救国家危亡。

②革命者以流血牺牲为己任。

③革命者前仆后继,用革命的风暴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单纯:指秋瑾在徐锡麟牺牲之后,决意不脱身苟活,而是以自己的方式独自承当一切,希望用一死来唤醒昏睡的同胞,鼓动革命的风潮。

高贵:①秋瑾就义时平静而从容,透着难以言表的尊严和高贵。

②秋瑾本为巾帼之身,却有豪杰之气,在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勇于担当,她的死超凡脱俗。

③秋瑾用她的牺牲成功地进行了革命启蒙。

秋瑾遇害
引发了全国各地声讨凶手的浪潮,激起了革命者更加高昂的斗志。

(“单纯”2分;“高贵”6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