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采矿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分析

采矿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分析采矿业是一项对自然环境具有重要影响的行业。
在挖掘矿产资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本文将对采矿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同时探讨一些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一、土地破坏与破坏的生物多样性采矿活动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在挖掘矿产资源的过程中,会对土地造成破坏。
传统的开采方式会导致大片土地被破坏,植被被清除,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这不仅会直接影响到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还会引发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问题。
二、水资源污染采矿过程中,常常需要使用大量的水资源用于矿石的分离、冲洗等操作。
然而,这些使用过的水往往带有很高的污染物含量,例如重金属、酸性物质等。
这些污染物会直接排放到周围水体中,污染河流和地下水。
不仅对水生态系统造成危害,也会影响到人类的日常用水。
三、大气污染采矿过程中,一些金属矿石的提取需要进行高温熔炼和炼制,这会导致大量有害气体的排放,例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这些有害气体不仅对空气质量造成污染,还会加剧温室效应,对气候变化产生不利影响。
四、土壤退化采矿活动对土壤产生直接破坏,土壤被挖掘、破坏和污染,无法再进行农业或植被生长。
这最终导致土壤退化,甚至是无法再恢复的损害。
土壤的退化不仅会减少农业产能,还会影响到地质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解决方案:一、采用环保技术为了减少采矿业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可以采用一些环保技术。
例如,采用低冲击开采技术和植被恢复技术,减少土地破坏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同时,引入矿山生态修复技术,帮助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二、水资源管理在采矿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通过引入循环水系统和水资源回收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并降低水污染的风险。
此外,采用严格的排放标准和水处理工艺,确保废水排放符合环境要求。
三、减少大气污染为解决采矿活动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可以采用低污染燃料和高效环保的熔炼技术,降低有害气体排放。
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与风险评估

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与风险评估矿产资源是人类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基础。
虽然一些国家的矿产资源已经基本得到开发利用,但是全球范围内仍有大量的矿产资源待开发利用。
然而,矿产资源开发不仅会带来经济效益,还会造成环境影响和风险。
因此,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对其环境影响和风险进行评估。
一、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1.矿产资源开采对土地使用的影响矿山开采需要大量的土地作业区、存储、运输和维修设施等,这些活动将导致土地变形和改变其原始用途,并使土地和土壤表面失去水分,无法清洗。
此外,矿山排放物可能对土壤造成永久性污染。
2.水环境的影响矿山开采活动会对地下水和地表水产生影响。
矿山废水、处理废水和排出废水的溶出物,可增加水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和数量,对局部和远程水系统可能造成严重污染,影响地下水质,危害周边居民和环境水生物等。
3.对生态环境开采和加工矿产资源时会产生大量废渣、废弃物和有毒和有害物质的气体、溶液和悬浮物。
这些物质对自然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些粉尘、气体、辐射和噪声都会对植物和动物产生影响。
二、矿产资源开发的风险评估1.天然环境的变化矿山开采本身会导致土地、水等天然环境的改变。
为了保护自然环境,需要对影响进行评估,以及采取避免或减缓影响的措施。
2.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矿山开采对当地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影响较大。
因此,在评估矿山开采风险时,需要考虑到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以确定开采的可行性。
3.风险评估的方法风险评估通常可以使用风险评估矩阵工具进行。
风险评估矩阵将不同影响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可视化,帮助评估者确定是否需要采取补救措施。
4.风险管理在进行矿山开采前,需要制定风险管理计划和应急计划,以减轻风险,随时应对风险事件的发生。
结论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环境影响和风险评估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评估矿床的潜在影响,制定适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帮助开采者引入可持续性的开采方法,以确保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不会对环境、社会和经济产生长期影响,而且有助于实现高质量的发展目标。
矿产资源开发环境评价要求

矿产资源开发环境评价要求引言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环境评价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
它旨在评估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潜在影响,以促进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
本文将阐述矿产资源开发环境评价的相关要求和规程,包括项目前评价、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估、治理与修复等,以保护生态环境并确保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
一、项目前评价项目前评价是矿产资源开发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其主要目的是评估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和监测要求。
项目前评价应包括以下内容:1. 环境基线调查通过环境基线调查,获取矿产资源开发区域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气候、水文地质等基本情况,为后续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
2. 生态敏感性评估对矿产资源开发区域的生态系统进行敏感性评估,确定其中的重点保护对象,并提出相应的环保要求和管理措施。
3. 潜在环境风险评估评估矿产资源开发可能导致的环境风险,包括土壤侵蚀、生物多样性破坏、水源污染等,为后续的环境治理与修复提供参考。
二、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对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环境质量变化的实时监测,以及对环境影响的评估和预测。
环境监测应包括以下要求:1. 监测指标与方法根据矿产资源开发的具体情况和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确定适当的监测指标和方法,如大气质量、水质、土壤污染、噪音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2. 监测频度与范围根据矿产资源开发的规模和时间,确定监测频度和监测范围,重点关注开发过程中可能对环境质量产生的影响。
3. 数据管理与报告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对监测数据进行记录和整理,并及时编制监测报告,及时通报环境状况,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环境影响评估环境影响评估是对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评估和预测,以促进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
环境影响评估应包括以下内容:1. 影响评价范围明确评估范围,包括生态系统、自然环境、人类健康等方面,综合考虑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各个方面影响。
2. 影响评价方法根据资源开发项目的特点和环境影响评估要求,采用合适的评价方法,如环境质量模型、生态系统评估、风险评估等,评估环境影响的程度和潜在风险。
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影响分析

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影响分析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其开发利用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矿产资源开发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
本文将探讨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影响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可能对环境产生的潜在影响。
1. 矿产资源开发的重要性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基础。
- 首先,矿产资源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如铁矿石、煤炭和石油等,它们广泛应用于钢铁、建筑、能源和化工等领域,对经济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 其次,矿产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一方面,矿产品的出口可以为国家创造外汇收入,提高国家财政的收入水平。
另一方面,通过矿产资源开发,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2. 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然而,矿产资源的开发往往伴随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 首先,矿产资源开发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是不可忽视的。
大规模的矿产资源开采往往需要大面积的土地,这导致植被破坏、土壤侵蚀等问题。
此外,废弃矿山对于土地的再利用也是一个长期问题。
- 其次,矿产资源开发对水资源的影响也是非常严重的。
矿山排放的废水和尾矿渣滓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和有毒物质,会污染周边的水体,对生态系统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人类的用水安全。
- 此外,矿产资源开发还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矿山作业所产生的煤尘、矿尘等物质会影响空气质量,给周边居民的健康带来潜在威胁。
3. 预防和减轻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为了预防和减轻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有以下几个关键举措可以采取:- 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
在开发过程中,要优化矿石开采工艺,减少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同时,推广绿色矿山技术,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 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
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环境监管制度,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的审批和监督,确保其符合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同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倡导企业履行环境责任。
- 引导矿产资源开发的区域布局。
矿业开采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矿业开采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矿产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
然而,开采矿产资源所带来的环境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因此,在进行矿业开采项目时,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以评估项目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就矿业开采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进行探讨。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制定和实施发展计划、政策、计划、项目时,对其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价和管理的过程。
它的目的是评估计划或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找到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使计划或项目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保护监管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矿业开采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水资源、土壤、大气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
矿业开采项目必须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制定环保措施和计划,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避免和减少环境风险。
1.水资源在矿山开采的过程中,地下水会因为采矿和挖掘的作业影响而下降,地表的水、土、沙也会随之移动,在此情况下应进行水资源的调查分析。
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地下水,因为地下水的下降可能会导致地表瞬时补给水的情况,进而形成了区域水流输移量减少的情况,对周边生态系统会产生影响。
因此,在矿业开采项目中,要对地下水进行监测和调查,同时制定相应的措施,防止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恶劣影响。
2.土壤开采矿山会对土壤产生明显的影响,一些矿物质会被带回土壤中导致土壤渗透性变差,硬度提高,指标化合物的含量也会增加,这些都可能导致所处区域的当地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的影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长期发展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
3.大气矿业开采项目有可能对大气产生污染影响,例如黄标车、渣土车、破碎机等生产设备的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硫化物甚至对温度和气压等的影响。
因此,在矿业开采项目中需要对生产设备的运行进行严格的监测,制定相应的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生态环境矿业开采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能会持续数十年,主要包括地表覆盖变化、地表破坏等。
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通过对资源开发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以便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的过程。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评价基准的确定、影响评价的范围和方法、评价结果的分析和评估以及环境管理措施的建议等方面。
首先,确定评价基准是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
评价基准主要包括环境背景状况、环境质量标准、生态敏感区、环境容量等,通过对评价基准的确定,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程度,为评价活动提供了依据。
其次,确定评价的范围和方法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关键。
评价范围应包括矿产资源开发全部过程中可能导致的环境影响,包括地质勘探、矿山开采、矿产加工、废弃物处理等各个环节。
评价方法可以采用线性模型、非线性模型、生态风险评估等不同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评价。
然后,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以便了解矿产资源开发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
评估结果应包括对各种环境要素(如土壤、水体、大气、生物多样性等)的影响程度、影响的时空范围和累积效应等。
通过评估结果的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风险,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建议。
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环境管理措施和建议,以减轻环境影响。
环境管理措施可以包括环境监测、环境保护设施建设、教育培训等方面,通过监测和管理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减少负面影响,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评价应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具备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
评价过程应公开透明,参与各方的权益应得到保护。
其次,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相关决策者和社会公众,形成决策依据和公众参与的基础。
最后,需要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体系,对评价结果进行持续监测和调整,以保证评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预测和减轻矿产资源开发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煤矿开发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煤矿开发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摘要:对煤炭企业运营期造成的生态影响,从环境影响评价的角度来分析其对生物多样性及区域生态稳定性的影响,评价其影响的方式及程度,预测评价区的生态环境在未来开发活动中的发展趋势及承受开发的能力。
关键词:影响评价;地表沉陷;生态稳定性。
1煤矿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在实际的环评工作中,针对煤矿企业运营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般会关注其对生物多样性(主要是动植物资源)的影响以及对区域生态完整性的影响。
1.1项目占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1)土地利用影响评价煤矿开发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占地、地表沉陷两方面。
①项目占地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通过对评价区的占地面积、土地利用类型、生物量等因素来衡量对区域土地利用格局所产生的影响,并计算所造成的生物量的损失。
②地表沉陷对土地利用影响分析对于井工开采的煤矿而言,地表若出现沉陷后,会对土地利用格局产生不利的影响,并对其上的植被造成生态损失。
③示例:土地利用格局总体变化分析由于地表沉陷主要为地表裂缝和较浅缓的盆地,不会造成其上植被的毁灭性破坏,故生物量有所减少,但减少程度有限,评价区的生物量减少程度有限。
1.2植物资源影响评价(1)项目占地造成的植被破坏由以上分析可知,项目的占地及地表沉陷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评价区内植被群落数量和分布,导致生物量减少,但不造成毁灭性破坏。
随着生态恢复工作的开展,生物量损失可得到部分补偿。
(2)污染物排放对植被的影响煤(粉)尘降落到植物叶面上,会堵塞叶面气孔,使光合作用强度下降。
同时,覆尘叶片吸收红外光辐射的能力增强,导致叶温增高,引起失水枯萎,使植物生长发育不良或死亡。
锅炉废气中的烟尘、SO2和NOx等可通过自降和降水淋溶等途径进入土壤环境,从物理、化学等方面影响周围土壤的孔隙度、团粒结构、酸碱度、土壤肥力及微量元素含量等,从而间接影响植被生长。
(3)退役期发展趋势退役期矿井将进行土地复垦工作,随着人工种植的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植被覆盖度的提高,评价区的生物量可逐渐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
矿产资源开采环境影响评估

矿产资源开采环境影响评估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在开采过程中往往会对环境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对矿产资源开采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是至关重要的。
矿产资源的开采方式多种多样,包括露天开采、地下开采等。
露天开采通常需要剥离大量的表土和岩石,这会直接破坏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而地下开采则可能引发地面塌陷、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对周边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潜在威胁。
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废气等污染物会随着空气扩散,影响空气质量。
例如,煤矿开采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瓦斯气体,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对大气造成污染,还可能引发安全事故。
此外,矿石的运输和加工过程也会产生扬尘和废气,加重大气污染。
水资源同样会受到矿产资源开采的严重影响。
开采活动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影响周边地区的地下水补给和水资源利用。
同时,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如果未经妥善处理直接排放,会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破坏水生态系统。
一些金属矿山的废水还可能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矿产资源开采还会对土壤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矿石中的有害物质可能会通过淋溶、渗透等方式进入土壤,导致土壤污染和土壤质量下降。
这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还可能使土地失去农业利用价值。
此外,开采活动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影响生物多样性。
原本的栖息地被破坏,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一些珍稀物种可能面临灭绝的危险。
为了全面评估矿产资源开采对环境的影响,需要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和技术手段。
首先,要对开采区域进行详细的环境调查,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植被分布、水资源状况等方面。
然后,根据调查结果,运用数学模型和专业软件,预测开采活动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
在评估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考虑开采活动的规模、开采工艺、污染物排放情况等因素。
同时,要对不同的开采方案进行比较和分析,选择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国地质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程胜高 李国斌 陈德兴摘 要 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本文分析了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的关系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介绍了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并针对矿产资源开发不利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减缓措施与对策,目的是保证人类赖以生存、生活与生产的矿产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开发 矿产资源 生态影响 环境评价1 引 言长期以来,人类从地球内部获得矿产资源加工制造成为人们生产与生活所需的各种物质。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开采的金属、非金属矿石及化石燃料等矿产资源共约900万吨,估计到本世纪末矿石开采量至少提高到现有水平的3倍以上,才能满足全世界工业发展的需要。
由于矿产资源的不断消耗,即使其储量很大,依然会出现资源枯竭的问题,这是当前全世界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之一。
另一方面,矿产资源的采掘使原有的生态环境结构或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露天开采造成局部环境景观的破坏,人为地加速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过程,造成了环境的污染。
矿产资源的大规模消耗,是酿成资源和环境危机的重要原因。
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如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化石燃料等,它们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在种类繁多的矿产资源中,有些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不存在短缺问题,如用于建筑材料类,非金属矿产———岩石、沙砾石、石膏和粘土类矿物;用于农业,如氮、磷、钾等肥料矿物。
有些矿产较为短缺,如用于工业的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及稀土金属等金属矿物。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形成中国“地大物博”的概念,但时至今日,对这一概念应重新全面认识。
从矿产资源总量来看,我国仍是世界上“物博”的国家之一,但从人均资源拥有量的角度看,则是资源短缺国家。
我国矿产资源的总态势为:一是人均占有量少、大型矿床少、资源分布不均衡;二是经济增长需求对矿产资源压力大,庞大的人口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压力潜伏着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三是矿产资源流失、浪费严重,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是低发展水平阶段出现高强度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鉴于中国的矿产资源总态势及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走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
较现实的办法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技术革新,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资源消耗少的产业,纠正“产品高价、原料低价、资源无价”的不合理现象,并建立矿产资源核算制度,这是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2 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211 矿产开采与矿石加工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采矿活动属于自然资源开发,所处地区多与自然生态资源所在地交织一起,一切生产过程都牵动生态系统。
采矿与矿石加工排放各种有害污染物,多种途径污染生态系统,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1)水土流失与野生动植物生境的改变。
勘探、采矿和矿石加工设施的建设,需要清除大面积的植被,剥离土壤,导致天然野生动植物生境改变、地形变化、水土流失。
破坏动植物包括一些濒危物种的栖息环境和迁移通道。
地下开采矿业发生的地面塌陷引起生态系统的改变。
(2)水环境污染:主要是采矿、选矿活动,使地表水或地下水含酸性、含重金属和有毒元素,从而危及矿区周围水域、土壤、甚至破坏整个水系,影响生活用水及工农业用水。
水力开采(淘金)作业改变河道和矿床结构,尾矿的排放堆积和水土流失造成河湾、沿海浅水区、池塘及泛滥平原的泥沙淤积,使水质恶化;水生生境的剧烈改变妨碍野生生物物种的生长、繁殖,导致种群数量下降乃至灭绝。
(3)土地与土壤污染:矿山开采,特别是露天开采造成大面积的土地破坏;采矿废石及尾矿堆积占用大量土地,并造成土壤污染侵蚀;农作物、牲畜受污染毒害、生产力下降,产品品质变坏。
(4)空气污染:露天采矿及地下开采工作面的钻孔、爆破以及矿石破碎及矿石、废石装载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废石堆(特别是煤矸石)的氧化和自然释放出的大量有害气体,废石风化形成的细粒物质和粉尘,以及尾矿等,在干燥气候与大风作用下会产生尘暴等,均造成局部环境的空气污染。
(5)噪声污染:爆破与钻机作业噪声及交通噪声、震动干扰人类及野生动物的生存活动,有的野生动物可能短期迁移或永远消失。
(6)其它:进出交通增加了偷猎等人类伤害的机会;恢复植被时引进非本地生物物种引起物种间竞争;在保护区周围的开采活动有可能造成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的破坏等。
212 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1)生产规模:矿山的生产规模和环境破坏的程度之间存在着关系,一是产量与环境存在着非线性相关,如提高产量可能会加剧对环境的影响,若一个矿山总储量固定,提高产量等于缩短矿山开采年限,从而使一定时期内环境破坏和污染程度会重些,若开采时间长些,环境遭受破坏和污染的程度轻些。
二是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总的趋势是富矿日益减少,而贫矿开采量加大,必然导致矿业废弃物增多,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
(2)矿区开采方式:显然,开发方式的不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也不一样。
一般来说,其影响包括矿区开发后所造成的地质地貌状况的变化,所引起的植被破坏,露天开采剥离土层、废石堆的滑坡及泥石流的产生,由矿山排放的酸性含金属废水对天然水体的影响,以及由于使用该水进行灌溉所造成的农田生态系统的污染等。
一般采用露天开采的矿区比坑采方式对周围环境影响深刻得多,其能使该地区生态及地形产生不可逆的变化,能使原来的高山变成巨大的人工湖,伴随着这种地形地貌及生态的变化,还将使该地区的物质流向发生改变。
213 矿山开发引起环境问题的分类采矿与矿石加工利用所引起的环境问题种类繁多,可按以下方式分类。
21311 按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分成四类(1)空气与粉尘污染:采矿与矿石加工过程中,金属离子、粉尘及化学药剂对人类危害很大。
如一些煤矿工人所患的“矿肺病”,就是呼吸中受煤尘SiO2的污染所致。
(2)水质与土壤污染:矿山的酸性废水排放所造成饮用水源水质及土壤农田污染,并通过食物链的累积作用危及人类的健康。
如陨西县黄龙山金矿由于个体开采,小汞碾及小氰化造成2400亩耕地污染,4个村庄数千人饮用水污染严重,并出现牛羊病死、繁殖率和成活率下降的状况。
(3)噪声污染:矿山机器设备运转产生高噪声会使人听力遭受永久性损伤,同时使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4)废弃物污染:采矿废石及尾矿堆放会对土壤与农作物产生污染,从而对人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危害。
21312 按生态环境的破坏分成两类(1)景观干扰:矿山开发中从采掘到地面建筑、从尾矿坝到废石堆等各方面都是景观干扰。
露天采矿的干扰取决于生产规模和周围的地形地貌特征。
(2)土地废弃:矿产资源开发中很难避免把占用的土地全部废弃或是仅使用其中的一小部分。
若不对其采取覆土造地、植树种草等措施,往往使这些土地变成不毛之地,使当地生态环境恶化。
3 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评价首先需要对生态影响指标进行筛选,确定评价标准体系及生态影响评价范围等。
其评价的基本步骤为现状调查、现状评价和拟开发项目的影响评价。
311 现状调查 31111 调查内容主要有动、植物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生活史、生长、繁殖和迁移行为的规律;生态系统的类型、构造;垂直结构;其它物理因素(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土壤、大气、水质量);人类干扰程度等。
应查明评价区的生态系统在自然或半自然状态下维持平衡的模式及其中起关键作用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
31112 调查方法(1)从农、林、渔业等资源管理部门或专业研究机构及环保部门收集生态资源方面及污染状况资料、数据;(2)收集各级政府有关自然资源、自然保护区、珍稀和濒危物种保护的规定,甚至国际有关规定。
如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的红皮书将处于不同危险程度的生物物种分为:频危类(Endangered)、脆弱类(Vulnerable)、珍稀类(Rare)、脱离危险类(Out of Danger)、未确定类(Indeterminate)。
该书以纲要形式给出物种的现属类别(濒危、珍稀等)、分布、种群的发展和现状,栖息地及野生条件下的繁殖率,已采取的保护措施与建议等。
(3)现状调查:按评价级别要求进行评价区现场调查,取得实际的资料和数据。
调查采用现场踏勘考察和网格定位采样分析的传统自然资源调查方法。
312 评价方法生态系统评价方法大致分为二类。
一类是作为生态系统质量的评价方法,主要考虑的是生态系统属性的信息,较少考虑其它方面的意义。
关于自然保护区的选址、管理就属于这种类型。
另一种评价方法是从社会—经济的观点评价生态系统。
估计人类社会对矿产资源环境的影响,评价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改变及其程度,提出保护生态系统和补救生态系统损失的措施,目的在于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系统免受或少受有害影响。
生态影响评价的内容根据拟建项目的影响和评价项目的不同,一般包括对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生物物种、种群、群落等)和非生物成分(土壤、水土流失、水文等)影响的评价及对整个生态系统综合影响的评价。
(1)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包括物种评价、群落与栖息地评价和污染评价三类。
物种评价最简单的办法是根据普遍公认的标准,在调查的基础上,开出评价区内应保护物种的清单。
群落与栖息地评价据我国《生态破坏主导型开发建设项目影响评价技术规定》(试行草案)中提出考虑植被覆盖率,群落退化程度、自我恢复能力、土地适宜性等特征,按100分制综合特征赋值,生态系统质量Q E 按下式计算Q E =∑Ni =1(A i /N )式中:Q E 为生态系统质量:A i 为第i 个生态特征的赋值;N 为参与评价的特征数。
按Q E 值将生态系统分为5级:Ⅰ级100~70,Ⅱ级69~50,Ⅲ级49~30,Ⅳ级29~10,Ⅴ级9~0。
这种方法对开发建设项目替代方案优选或资源保护价值判定具有简明、直观和易操作等优点。
污染评价主要是土壤与生物污染评价。
(2)生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内容包括对矿产资源开发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变化的预测和造成生态系统污染水平的预测两个方面。
由于拟开发项目类型,对环境作用方式、评价等级和目的要求的不同,对于生态影响预测评价采用的方法、内容和侧重也不尽相同:有的用定性描述评价;有的用定量或半定量评价方法L ,有的侧重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因子的评价,有的侧重对物理因子的评价;有的着重评价生态系统效应,有的着重评价生态系统污染水平。
总之,很难用统一模式予以概括。
世界银行对支持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理想要求是注意对物种多样性影响的分析。
美国能源部对Memphis Light 燃料气示范装置设计方案的生态影响预评价内容为①拟议项目引起的生态系统栖息地破坏和丧失,及由此造成的物种数量减少和丧失;②污染物排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