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浣溪沙》宋词赏析及注释翻译

合集下载

《浣溪沙》原文注释及简析

《浣溪沙》原文注释及简析

《浣溪沙》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词释义
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浸:泡在水中。

子规:布谷鸟。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

因黄鸡可以报晓。

表示时光的流逝。

潇潇暮雨:绵绵细雨。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

白发:老年
潇潇:形容雨声
兰芽:兰的嫩芽。

于:比……还要红。

●古诗今译
山脚下的小溪里浸泡着短短的兰花,林间小路干净一尘不染,傍晚的绵绵细雨中不时传来杜鹃鸟的啼鸣。

谁说人老了就不能再焕发青春呢?门前的流水还能执著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的时候感叹时光流逝,而自伤衰老。

名句赏析——谁道人生无再少?
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

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

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

先著《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

欧阳修《浣溪沙》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欧阳修《浣溪沙》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欧阳修《浣溪沙》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浣溪沙宋欧阳修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11] 。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么》催拍盏频传 [12] 。

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释:[11]四垂天:天幕在四面低垂。

[12]《六幺》:唐时琵琶曲名,又名《绿腰》《录要》。

催拍,唐、宋燕乐歌舞大曲中,由固定的节奏过渡到较快的节奏,谓之为催拍,又称实摧、促拍、簇拍。

译文:堤上踏青赏春的人随着画船行走,春水碧波荡漾,不断击打着堤岸;天幕四垂,远远望去,水天相接。

湖畔绿杨掩映的小楼中,传来笑语喧闹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

莫要笑话满头白发的老翁还头戴鲜花,我随着委婉动听的《六幺》琵琶曲调,频频交杯换盏。

人生什么时候能像饮酒一样惬意轻松,不必太多愁苦!评析:熙宁四年(1070)六月,欧阳修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在他最爱的颍州西湖边归老。

归颍以后的当年八月,苏轼赴杭州通判任,与弟弟苏辙一同拜谒恩师欧阳修,师生畅游颍州西湖,勾留一月有余。

次年春,老友赵槩自南京来访,留颍月余,纵游剧饮而返。

此词殆作于这两次欢会中。

词的上片写天地间的无边春色,一派欢悦青春之景。

下片极写老年心境,“白发”句写老来疏狂自得的意态。

“六幺”句写筵前乐曲转急,情致高涨。

然忽以“人生”句收束,谓人生苦多乐少,何如常在尊前?这是深味人生苦境者的深沉感喟,凄怆中不失豪宕。

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天圣八年(1030)省元,中进士甲科。

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仁宗朝,迁兵部尚书。

以太子少师致仕。

卒谥文忠。

其词承袭南唐遗风,与晏殊接近,以婉丽著称。

有《六一词》。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15篇)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15篇)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15篇)《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15篇)《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1浣溪沙·渔父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翻译西塞山江边白鹭在飞翔,散花洲外江上片片白帆船在轻轻地飘动。

桃花水汛期鳜鱼长得肥胖。

自有遮护全身的青竹壳斗笠,与斗笠相伴的还有绿蓑衣。

斜风夹杂着细雨,过着乐而忘归的渔翁生活。

注释西塞山:又名道士矶,今湖北省黄石市辖区之山名。

散花州:鄂东长江一带有三个散花洲,一在黄梅县江中,早已塌没。

一在浠水县江滨,今成一村。

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江上建“怡亭”之小岛,当地人称之为“吴王散花滩”。

庇:遮盖。

箬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蓑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创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

苏轼离开黄州赴汝州途中,沿长江而下,在途中看到渔父生活的景象,即景联想,作该词描写渔父的生活。

赏析上片写黄州、黄石一带山光水色和田园风味。

三幅画面组缀成色彩斑斓的乡村长卷。

“西塞山”配上“白鹭飞”,“桃花流水”配上“鳜鱼肥”,“散花洲”配上“片帆微”。

这就是从船行的角度自右至左依次排列为山—水—洲的画卷。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青、蓝、绿配上白、白、白,即青山、蓝水、绿洲配上白鹭、白鱼、白帆,构成一种素雅恬淡的田园生活图,这是长江中游黄州、黄石一带特有的田园春光。

下片写效法张志和,追求“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答李端叔书》)的超然自由的隐士生活。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勾画出了一个典型的渔翁形象。

“斜风细雨不须归”,描绘着“一蓑烟雨任平生”乐而忘归的田园生活情调。

下片还是采用“青”(箬笠)、“绿”(蓑衣)与白(雨)的色调相配,烘托出了苏轼此时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全词虽属隐括词,但写出了新意。

所表现的不是一般自然景物,而是黄州、黄石特有的自然风光。

所表现的不是一般的隐士生活情调,而是属于苏轼此时此地特有的幽居生活乐趣。

欧阳修《浣溪沙 湖上朱桥响画轮》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欧阳修《浣溪沙 湖上朱桥响画轮》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欧阳修《浣溪沙·湖上朱桥响画轮》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浣溪沙欧阳修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1.有人评价此词“诗中有画”,从词的上阕看,这一评价是怎样体现出来的?请简要说明。

2.词的下阕,诗人是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变化的?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6分)诗人通过三句诗,描绘了一幅湖上春光图(2分):湖中的桥上隆隆驶过绘着彩画的车轮;春云在天上飘逸,平静的湖面上倒映着云影;春水无波,碧绿滑静,像琉璃一样晶莹无尘。

(3分)2.(6分)诗人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表达了由喜悦到日暮须归的无奈、惆怅之情(2分)。

诗人先写湖边堤岸上依依的杨柳,柳丝低垂,像是要热情地挽留住湖边的游客;再写枝头上的小鸟,以悦耳的歌声呼唤游人莫要归去。

但湖景虽好,却已暮色笼罩,不能不归,给人一种无奈的遗憾之情。

(3分)参考译文豪华马车过红桥,轮声湖上飘。

春水丰盈湖面,倒影白云朵朵。

无风湖面亦无波,好似碧绿玻璃,平滑干净无尘。

游丝当路飘荡,萦绕醉客莫归。

啼鸟隔花鸣叫,呼唤行人“勿回”。

日斜天将暮,无计留春住。

【赏析】:《浣溪沙·湖上朱桥响画轮》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作的一首词,描写泛舟颍州西湖、留连美好春光的情趣。

此词描写泛舟颍州西湖、留连美好春光的情趣。

作者对湖面天光水色作了传神而准确的描绘,把握了云天阳光、花鸟游丝所蕴含的美的特质,并注入自己心灵深处的情感,创造出幽美的诗情画意。

上片写湖面风光。

首句写游客们乘坐着豪华的车子,驶过那装修着朱红栏杆的桥梁,来到西湖游赏春光,传达出一种喧腾热闹的气氛。

第二句“溶溶春水浸春云”写湖水里映出了云的影子,云、水、天空都融一起了。

溶溶,水盛貌。

春水,言水之柔和;春云,言云之舒缓。

一句之中,并列两个“春”字,这倒是名副其实的“加一倍写法”,目的就是把这个字突现出来。

这句里的“浸”字也用得好,把映照说成浸泡,就等于把云的影子说成是真的云,通过这种“真实感”暗中透露出湖水的清澈程度来,从观察体验的错觉中描绘景物的状态。

欧阳修《浣溪沙-湖上朱桥响画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欧阳修《浣溪沙-湖上朱桥响画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欧阳修《浣溪沙-湖上朱桥响画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浣溪沙-湖上朱桥响画轮》湖上朱桥响画轮。

①溶溶春水浸春云。

②碧琉璃滑净无尘。

③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

④日斜归去奈何春。

【注释】①朱桥:装修有红色栏杆的桥。

画轮:雕绘有彩画的华美车辆。

欧阳修《采桑子》:“绿柳朱轮走钿车。

”②溶溶:水面宽阔貌。

欧阳修《采桑子》:“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

俯仰留连。

疑是湖中别有天。

”③碧琉璃:指水面碧净光滑如碧色玻璃。

欧阳修《采桑子》:“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④游丝:春季里昆虫吐出来的细丝,随风飘荡在花草树木间。

萦:缠绕,牵绊。

李白《惜余春赋》:“见游丝之横路,网春辉以留人。

”【译文】湖面朱桥上,隆隆地驶过华美的游车,蹄声轻捷,车轮滚滚。

溶溶的一湖春水中,沉浸着朵朵舒缓的春云。

湖面就象一块碧色大玻璃,鲜亮光滑,洁净无尘。

飘荡在路中的游丝,牵留醉醺醺的游客,花那边的春鸟,也声声啼鸣,唤住行人。

日已西斜,只得归去,无可奈何惜阳春。

【集评】明·王世贞:“永叔极不能作丽语,乃亦有之。

曰‘隔花啼鸟唤行人’。

又‘海棠经雨胭脂透’”。

(《艺苑卮言》)明·杨慎:“‘奈何春’三字,新而远。

”(《草堂诗余》卷一)明·董其昌:“触景赋诗,古人胸次何等活泼泼地。

”(《便读草堂诗余》) 清·黄苏:“沈际飞曰:‘人谓永叔不能作丽语。

如“隔花”句,“海棠经”句,非丽语耶?”按‘奈何春’三字,从‘萦’字‘唤’字生来,‘萦’字‘唤’字,下得有情。

而‘奈何’字,自然脱口而出,不拘是比是赋,读之亹亹情长。

”(《蓼园词选》)【赏析】这首词写西湖春色。

朱桥倒影,春水无波;游丝萦路,啼鸟唤人。

声光色态,无不令人流连忘返。

结句尤佳。

春色再好,然日照西斜,人须归去,不得再作赏玩。

唯其不得再作赏玩,益见得春色更好。

《浣溪沙》译文及赏析

《浣溪沙》译文及赏析

《浣溪沙》译文及赏析【译文】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

【注释】[1]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镇。

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4]此句当为写实。

但“门前”云云,亦有出处。

《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一行传》,谓天台山国济寺有一老僧会布算,他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

”一行进去请业,“而门前水果却西流”。

[5]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这里反用其意,谓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

【赏析】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

山下溪水潺,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

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

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

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

“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

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

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

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

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

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5篇)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5篇)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5篇)《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5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原文霜日明霄水蘸空。

鸣鞘声里绣旗红。

淡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

酒阑挥泪向悲风。

——宋代·张孝祥《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译文及注释译文秋日天空明净,远水蘸着长空,军营里红旗飘扬,不时传来马鞭声阵阵。

远处淡烟笼着衰草,秋色在若有若无之中。

万里中原已在烽火的北面,只能在东门的城楼上借一杯浊酒浇愁。

酒后挥泪洒向悲凉的秋风中。

注释题解:此词原无题,乾道本题作“荆州约马奉先登城楼观塞”。

据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此词调名下另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

“观塞”即观望边塞。

这时荆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这里“塞”应是指荆州郊外的防御工事。

霜日:指秋天。

一说秋天的太阳。

明霄:明净的天空;晴朗的天空。

蘸(zhàn):沾染,沾取液体。

水蘸空:指远方的湖水和天空相接。

鞘(shāo):装刀剑的套子,一说鞭鞘,这里指马鞭。

鸣鞘声:刀剑出鞘声。

一说指行军时用力挥动马鞭发出的声音。

绣旗:绣有图案的军旗。

有无中:若有若无。

烽火北:当时荆州已成南宋边界,谓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已在火线的北面。

尊:同“樽”,酒杯。

酒器。

戍楼:有军队驻防的城楼。

酒阑:饮酒将尽。

悲风:指凄厉的秋风。

赏析一据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此词调名下另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此词当为作者任知荆南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的作品。

“观塞”即观望边塞。

这时荆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这里“塞”应是指荆州郊外的防御工事。

这首词抒写了因观塞而激起的对中原沦陷的悲痛之情,上阕写观塞,下阕抒悲感。

浣溪沙欧阳修原文译文与赏析

浣溪沙欧阳修原文译文与赏析

浣溪沙欧阳修原文译文与赏析
《浣溪沙》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它以生动的比喻及写实的细节,述说了一段苏轼思念他的朋友而写的情感历程。

《浣溪沙》是典型的宋代婉约派文学作品,通过苏轼深情的爱情思念,抒发出苏轼的哀痛和思念,令读者动容和感动。

《浣溪沙》原文译文:
相思相望双泪垂。

心隔万里共长怀。

一朝开花百花乱,
花落人事寄寂寥。

同心一愿锦绣前,
离别路长叹共。

起舞落日满江风,
梦里亦自觉空回。

《浣溪沙》译文的大意是,有一对恋人隔着万里相思相望,不离不弃。

一朝相聚,百花盛开,放完却没有丝毫的残留,枝叶落尽,只有一份寂寥;他们共赴密宗,结下千丝万缕的约定,然而分离之后,却回不去当初的路口,只有满江风里的踏歌和梦境中的凭空思念。

《浣溪沙》赏析:
《浣溪沙》运用了很多优美的比喻,让人感受到苏轼深爱的情感。

文中“相思相望”可以表达出一种深切的思念与相视的哀愁;“一朝开花百花乱”这句,把相聚的短暂的美好比喻成花开的流转,可以让
人体悟到他被时间所屈辱;还有“同心一愿锦绣前”,注重了双方勉励一致的承诺,使得爱情缠绵不断;“离别路长叹共”,则表达了由于离别而带来无尽的思念,让人无比的唏嘘和感伤。

在艺术上,《浣溪沙》始终保持了清新脱俗、婉约优雅的特点,语言流畅、曲折,充满婉约的情调。

以细腻的文字描绘出古代友情之美与深情之困,气韵悠远,被誉为“古今绝代佳作”。

总之,《浣溪沙》以苏轼的文学手法,给读者带来一场安静而又感性的思念之旅,也使人们在古老的文学作品中深深感受到爱情的高贵及它在困苦中那支离之深邃而触目惊心的爱情之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阳修《浣溪沙》宋词赏析及注释翻译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①。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②。

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释]
①四垂天:天幕四面垂地。

②六幺(yāo):古曲调名,又名《绿腰》,是曲调中声奇美者。

幺是小的意思,因为调羽弦最小,节奏繁急而得名。

双调,九十四字,仄韵。

词意
堤上,游人如织,笑语喧阗;湖上,画船轻漾,春水连天。

好一幅踏青赏春的图画!然而,这图画的点晴之处,却不在堤上、湖上、而在湖岸边、院墙内、高楼下。

那绿杨丛中荡起的秋千架儿、那随着秋千飞舞而生的盈盈笑声,才是青春少女的欢畅、才是春天气息荡漾的所在;唯因它曾经深锢墙内,故如今鼓荡而出,便分外使人感染至深。

船中的太守,此时也顾不得有谁在窃笑了,他情不自禁在皤然白发上插入一朵鲜花、添上一段春色,让丝竹繁奏、将酒杯频传。

[赏析]
此词写赏春的雅兴。

上阕三句一句一景,写船外的风光。

春意融融,烂漫人生在春日更表现出鲜美的活力。

“绿杨楼外出秋千”,将绿杨与少女叠入一个画面,赞赏与羡慕洋溢着鲜活的春情。

下阕写船内赏春遣怀的豪情,“君莫笑”,则明知已态反常而偏欲为之,倍增其“戴花”的感染力。

最后一句抒发作者内心万事不如意的郁闷。

全诗平易和畅,结构工整。

此词以清丽质朴的语言,描写作者春日载舟颍州西湖上的所见所感。

词的上片描摹明媚秀丽的春景和众多游人的欢娱,下片写作者画舫中宴饮的情况,着重抒情。

整首词意境疏放清旷,婉曲蕴藉,意言外,别有意趣。

“堤上游人逐画船”,写所见之人:堤上踏青赏春的人随着画船行走。

一个“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形。

“拍堤春水四垂天”,写所见之景:溶溶春水,碧波浩瀚,不断地拍打着堤岸;上空天幕四垂,远远望去,水天相接,广阔无垠。

第三句“绿杨楼外出秋千”,写出了美景中人的活动。

这句中的“出”字用得极妙。

晁无咎说:“只一…出‟字,自是后人道不到处。

”(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引)王国维则说:“余谓此本于正中(冯延巳字)《上行杯》词…柳外秋千出画墙‟,但欧语尤工耳。

”《人间词话》卷上(“出”字突出了秋千和打秋千的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好像隐约听到了绿杨成荫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喧闹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这样就幽美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种盎然的生意。

“白发戴花君莫笑”,“白发”,词人自指。

这样的老人头插鲜花,
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别人见怪,俨然画出了他旷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

下句“六幺催拍盏频传”和上句对仗,但对得灵活,使人不觉。

“六幺”即“绿腰”,曲调名。

“拍”,歌的节拍。

此句形象地写出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的场面。

歇拍“人生何处似尊前”,虽是议论,但它是作者感情的升华,写得凄怆沉郁,耐人品味。

此词写出欧阳修与民同乐,同庆春天莅临的情怀。

在词中他忘却了贬官颍州的烦恼,他愿在春醪中沉醉,一如他的雅号“醉翁”。

堤上,游人如织,笑语喧阗;湖上,画船轻漾,春水连天。

好一幅踏青赏春的图画!然而,这图画的点晴之处,却不在堤上、湖上、而在湖岸边、院墙内、高楼下。

那绿杨丛中荡起的秋千架儿、那随着秋千飞舞而生的盈盈笑声,才是青春少女的欢畅、才是春天气息荡漾的所在;唯因它曾经深锢墙内,故如今鼓荡而出,便分外使人感染至深。

船中的太守,此时也顾不得有谁在窃笑了,他情不自禁在皤然白发上插入一朵鲜花、添上一段春色。

让丝竹繁奏、将酒杯频传,他要与民同乐,同庆春的莅临。

忘却贬官颍州的烦恼吧,他愿在春醪中沉醉,一如他的雅号:"醉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