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结缔组织病治验举隅

合集下载

硬皮病中医治疗方法

硬皮病中医治疗方法

硬皮病中医治疗方法
硬皮病是一种免疫介导性的结缔组织病,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的目标是调整免疫功能、改善气血循环等。

常用中药有白芍、炒枳壳、桑白皮、当归等,可以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配方。

2. 针灸疗法:针灸可以刺激穴位,调整经络气血运行,促进机体内环境的平衡。

常用的穴位有太溪、曲池、合谷等。

3. 推拿按摩:通过按摩、推拿不同部位,可以促进气血循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并达到调整免疫功能的效果。

4. 饮食调理:中医讲究“上药下药”,强调饮食与疾病的关系。

建议患者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纤维素等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豆类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硬皮病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时应与医生密切配合,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中医药治疗未分化结缔组织病附病例报告

中医药治疗未分化结缔组织病附病例报告

度脂蛋 白胆 固醇 ,但是单 独使 用对脉 压 和蛋 白尿的作 用不 明 显 。六味地黄 丸主要 由熟地 黄 、牡丹 皮 、山茱萸 、泽泻 、茯
全 、有效 的临床治疗方法 ,值得广泛推广 和使 用。
参考 文献
1 崔彤霞 ,金石昆 ,饯 白音 ,等.替 米沙坦联 合百令 胶囊 对合并 高 血压糖尿病肾病脉压及蛋白尿 的作用 [ J ] . 中国新药与 临床 杂志 ,
虑到 患者年幼,不宜长期 给予 激素及 免 疫抑制 剂 治疗 ,以 中
医辨 证 施 治 为 主 。 患 者 症 见 :面 色无 华 ,懒 言 , 肢 冷 畏 寒 ,
患儿女 ,1 4岁,因双 下肢红斑 半年 就诊 。半年 前不 明原
因 出现 红斑 。主 要 见 于 小腿 伸 侧 面 ,稍 隆起 于皮 面 ,数 目4—
联合六味地黄丸应用于治疗 合并 高血压 糖尿 病肾病 中疗效 确
切 ,能够对糖尿病肾病患 者 的脉 压 和蛋 白尿起到 显著 的改善 作用 ,具有安全 、有 效性 ,被广 泛应 用于 临床治 疗 中 J 。本 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 者经过 治疗 在脉 压和尿 蛋 白定 量下
降程度上 明显优 于对照 组 ;两组 患 者经 过 治疗 肾功 能稳定 , 没有 出现高血钾等不 良反应 。说 明了替米 沙坦联 合六 味地黄
血益气 等功效。
2 许成群 ,王元 ,孙永亮 . 糖尿病 肾病 肾络瘀 阻” 理论 及其应 用 [ J ] .中医研究 ,2 0 1 3 , 2 6( 4 ) : 3 — 6 .
3 王艳红 ,杨若愚 ,刘致勤 ,等. 中 西医结 合治疗 早期糖 尿病 肾病
糖 尿病肾病在 中医学 中属于 水肿 、消 渴等范 畴 ,其 主要 的发病机制为气阴两 虚和脉 络瘀 阻,因此 临床治疗 方法 中以 滋阴补肾 、清肝 胆 、利湿热 、补 血益 气等 为主 。替 米沙 坦

中医治疗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完整版)

中医治疗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完整版)

中医治疗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完整版)(一)辨证分型治疗1.湿热蕴结证:主症:肢体、关节肿胀、疼痛,皮肤斑疹,肌肉酸痛、乏力。

可伴发热、心烦,胸脘痞闷,口舌生疮,小便黄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除湿,解毒通络。

方药:白虎汤加苍术汤合清瘟败毒饮加减。

生石膏30g,知母12g,生地黄12g,黄芩12g,黄连9g,栀子12g,连翘12g,玄参12g,牡丹皮15g,赤芍15g,苍术12g,甘草6g。

加减:关节肿胀、疼痛明显者,可加入黄柏、牛膝、薏苡仁、防己等;发热较重者,可加蒲公英、板蓝根、青蒿等;斑疹明显者,可加紫草、小蓟、侧柏叶、三七、茜草等;肌肉无力明显者,可加白术、黄芪、山药、党参、陈皮等。

2.寒凝血滞证:主症:因寒而病,四肢厥冷,指趾苍白、青紫,遇寒则甚,得热则减,面色㿠白,或皮肤发硬、瘀斑,关节疼痛或肿胀,舌质黯,苔白腻,脉弦滑或涩。

治法:温阳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

当归15g,川芎12g,桂枝12g,赤芍12g,通草9g,桃仁9g,红花6g,桑枝12g,牛膝12g,丹参15g,生姜5片,大枣5枚,甘草6g。

加减:关节肿胀疼痛甚者,加丝瓜络、鸡血藤、羌活、独活;皮肤瘀斑甚者,加紫草、茜草、大蓟、小蓟等。

3.脾肾阳虚证:主症:关节、肌肉酸痛、无力,手指肿胀发亮或变硬,或见心慌、胸痛,或伴有形寒肢冷,咳喘气短,腰膝酸软,周身浮肿,或腹胀腹痛,纳呆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理中丸合右归丸加减。

制附子9g,肉桂6g,人参9g,白术15g,熟地黄12g,山药12g,山茱萸12g,枸杞子12g,杜仲15g,菟丝子15g,当归15g。

加减:关节疼痛明显者,可加牛膝、穿山甲、鸡血藤、秦艽、羌活、独活、威灵仙等;浮肿明显者,可加茯苓、泽泻、车前子、薏苡仁、防己、泽兰、木通、等。

4.瘀热痹阻证:主症:手足瘀点累累,斑疹斑块暗红,手浮肿呈腊样肿胀,双手白紫相继,双腿青斑如网,脱发,口舌糜烂,鼻衄肌衄,关节红肿热痛,肌肉酸痛无力,眼睑紫蓝,小便短赤,低热,烦躁不安,舌红苔薄或舌有芒刺或边有瘀斑,脉细弦数。

中医怎样治小儿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中医怎样治小儿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中医怎样治小儿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一、概述
原打算带着孩子回老家过一个长假的,没想到孩子一直喊骨头疼,有时候一晚上都睡不好。

带她去医院检查才知道是小儿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父亲说有个老中医的医术挺厉害的,就带着孩子去看了病。

没想到还真的很管用。

孩子好了,现在某同事也能松口气和大家分享一下老中医的治疗了。

二、步骤/方法:
1、记得当时老中医给孩子开的是银翘散合白虎汤。

涉及到很多
中药,像银花,连翘。

苍术等十多种。

对孩子的病挺管用的。

但是由于自己记性并不怎么好,很多的中药都忘了。

2、第二款是玉女煎。

当时是父亲把很多中药材料买回来的,某
同事都没办法一一确认。

但是孩子喝了这个中药之后,疼痛的症状明显减轻了。

晚上睡觉的时候也不怎么喊疼了。

某同事也能稍稍安下心来睡一觉了。

3、此外,还有一味中药叫做独活寄生汤。

是孩子渐近康复的时
候某同事决定给她熬来喝的。

担心孩子贫血,某同事也遵循了老中医的建议,多加了首乌,当归,鸡血藤等药物一起熬水煎药。

而孩子的脸色也逐渐恢复红润,看着她好了起来,某同事也放下了心头大石。

中医药治疗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进展

中医药治疗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进展

文献線达中医药治疗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进展章敏高润娣王真(指导)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杭州310006关键词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中医药疗法文献综述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CTD-ILD)即继发于类 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等结 缔组织病的肺间质纤维化改变,具有肺功能下降、临床 症状恶化、生活质量下降、早期死亡率高的特点,呼吸 科、风湿科、影像科、病理科的多学科合作已成为共识,中医药在缓解临床症状、预防感染、减少激素并发症等 诸多发面具有独特优势>3:,应积极参与诊疗与管理全 过程。

1CTD-ILD的中医病理学进展现代医学视CTD-ILD为独立病种,但中医在统一病 名上存在“胂痹”与“肺痿”之争。

孙思邈最早把肺痹归人 气极门,反映疾病由实到虚的演变[1:。

《痹病临床经纬》[5将肺痹分为两类,一为外痹,由皮痹传肺;一为内 痹,因肺气虚损气血阻滞。

1.1肺痹病位在肺络:该病具有缠绵难愈、常药难及的 特点,悉因病损在肺络。

盖病人阳气虚弱或睥肾不足,风 寒湿等邪气痹阻经脉气血,“邪既人络,易人难出,势不 能脱然无累,病邪在肌表不解,内舍于肺71。

1.2痰、瘀、毒是主要病理产物:该病具有痰瘀沉锢肺 络,经年累月,化为败血凝痰的特点,关节肿胀、畸形、结 节等病变可视为“有形之痰”I K|,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可视 为“毒淫”在病理上的表现'肺痹是痰积与毒蚀并存、互促的过程31.3病根为“元气不足”:该病好发于老年人,与肾虚关 系密切,精伤阴耗为发病内因,且激素的使用可加剧阴 虚证候。

关于CTD-ILD证型分布的研究提示气阴两 伤证最为常见%。

因此,目前该病的病名共识以“肺瘦”为主,参用“肺 瘘”基本病机为痰瘀阻肺,肺失宣降1:'以肺脾肾虚为本,痰浊、瘀血、热毒、寒湿阻络为标[11。

病程上早期以 **基金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Thl7细胞介 导的血管重构在小鼠肺纤维化模型中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 研究,编号:2017KY506实证为主,中期出现痰瘀互结的虚实夹杂证,而晚期则 以肺、肾亏虚为主,转向“肺痿”〇2中医对不同类型的结缔组织病继发的间质性肺病的分型诊疗结缔组织病(CTD)病变累及皮肤、肌肉、关节等多部 位,临床表现多样,不同的原发CTD在继发间质性肺病 (ILD)的病因病机上存在差异3干燥综合征,属中医“燥痹”范畴[15],以津液不足为 核心病机。

中医治疗结缔组织病

中医治疗结缔组织病

中医治疗结缔组织病*导读:中医理论研究:对于混合结缔组织病MCTD和重叠综合征等,在中医典籍中并无明确记载和详细论述。

但对该病所反应出来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表现,又能从中医理论中找到类似甚至较为详尽的描述和辨证治疗的方法。

……中医理论研究:对于混合结缔组织病MCTD和重叠综合征等,在中医典籍中并无明确记载和详细论述。

但对该病所反应出来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表现,又能从中医理论中找到类似甚至较为详尽的描述和辨证治疗的方法。

《灵枢.九问》说:"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住,大卒惊恐。

"经过大量资料研究和长期的临床治疗观察,认为本病的发病原因既有外在环境(风雨寒湿之类的气候变异)的干扰,又有内在环境(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波动)的紊乱,还有饮食不洁不节、起居劳作不慎诸多方面的因素。

主要反应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身体素虚:以先天禀赋不足者居多,加上后天失养失调(如过度劳累、营养不良、久病失治等)或因七情内伤郁结导致气血不足,经络阻滞而发病。

二是脏腑损伤:在MCTD和重叠综合征等患者,五脏六腑皆可受累。

然而在诸脏中尤以肾脏首当其冲而受到损害。

肾为先天之本,为人体水火之宅,其受损后往往造成肾阴不足,水亏火旺,虚火内生,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外,若患者外遇淫邪暴袭,不管是内攻脏腑还是外阻经络,都会导致虚实夹杂的临床表现,因此,治疗本病必须标本兼治,攻补兼施,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在整个过程中调整方药,以获痊愈之功。

在临床治疗中,要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表现、不同病期、不同损害部位,随证加减化裁。

结缔组织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激素对于多数患者是一种有效的疗法,短期尤其是在急性活动期对于控制病情进展有效,但长期大量应用,副作用很大,尽量不采用激素治疗。

重叠综合征(overiap syndrome)本病在中医称重叠痹。

治疗参照系统性红斑狼疮,可单用中药治疗。

以养阴清热为基础,结合另一个免疫病用药。

宋平主任医师临证验案举隅

宋平主任医师临证验案举隅

程 超过 1 个月 或 6 周 时 伤 口仍 不 能 愈合 , 并 且 肛裂 加 深 , 暴露 出 深层 的内括 约肌 后形 成慢 性 肛裂 H 。本 院针 对早 期肛 裂 主张及 早 治疗 , 并 为患 者制 定 个性 化的 治疗 方案 , 患者 多无 需住 院 , 为患 者 节约 了费用 和时 间 , 将 痛 苦减 到最 小 , 病 程减 至最 短 , 费用 降至 最 低, 且 无 肛 门失禁 、 大 出血 、 感 染等严 重并 发症 , 从 随访 病 例看 , 对 于I 、 I I 期 肛 裂总有 效率 达 9 7 . 8 %, 且 复 发率低 。 参 考文献 [ 1 】 国家 中 医药管 理局 . 中 医病证 诊 断 疗效 标 准[ s 1 . 南京 : 南京大学
熏洗 结 束后 以 干纱 布擦 干臀 部 。早 晚各 1 次, 每 日1 剂, 5 天为 1 疗程 。 4 . 3 . 1 . 2 硝矾 散剂 : 硝矾散 剂 由白矾 、 硼砂 、 玄明粉 组成 。 将硝矾 散剂 1 袋( 约4 0 克) 加水 1 0 0 0毫 升置 人熏洗 盆 , 熏蒸 肛 门局部 约 1 0 分 钟, 再 将臀部 坐入 熏洗盆 浸泡 1 0分钟左 右以便后 清 洁肛 门局 部 。 4 . 3 . 2敷 药 法 : 一 效 膏创 面外 用 以 活 血祛 腐 、 解毒生肌 , 治疗 后 期 可用 生 肌 白玉膏 润肤 生 肌收 口。 4 . 3 3塞药法 : 便 后 及 睡前 熏 洗 之 后 , 用 生 肌止 痛 栓 或 太 宁 栓 、 马
端 1 . 5 厘 米 处进 针 , 进入 肛 管 后 间隙 至 内括约 肌 与外 括 约肌 皮 下 部之间, 边 进针 边推 药 , 注入 药物 5 - 6 毫升 。 再从肛 裂 下缘 距裂 口 3 厘 米 处进 针 , 在 裂创 基底 部 做扇 形 封 闭 , 药量 2 ~ 3 毫升 , 全 部 注 射量 不 超过 2 0 毫升。 注射 后 充分 按摩 局部 使药 液均 匀扩 散 。 术后 2 4小 时 内控 制 排便 , 并 配合 熏 洗 坐 浴 , 痔疮 栓纳 肛 , 创 口外涂 一 效膏, 并 保持 大便 成 形通 畅 。 注 意事项 : 亚 甲蓝是 神经 毒素 , 影 响胎 儿的发育 , 故 孕妇禁用 。 综上 , 目前 针 对 肛 裂 的治 疗还 是 以保 守 方 法作 为 一线 、 二 线 的治 疗 手段 , 手术 并 非为 首选 。早期 肛 裂表 浅 , 往 往 可 以 自愈 , 病

焦树德教授治疗风湿病验案举隅

焦树德教授治疗风湿病验案举隅

当 o, 归lg赤芍1g川芍 lg生、 2, o, 熟地各 lg桂枝 o, 1g片姜黄 1g蒲公英3 元参3g浙贝6, 5, 2, 摊, 0, g生 牡砺3g蛇蜕 lg白芷 lg苍术 lg独活 1g 0, o, o, o, 2, 制附片1g防风 1g 2, 2。水煎服, 剂。 日1
四诊: 0 双手关节及背部已不痛, 服药3 剂, 效 不更方, 守方加减, 诸症渐消。随访 3 个月, 病情
炎。
二诊: 7天后脊背痛减轻, 服药 腰能、 颈椎疼 痛, 多梦, 皮肤痰痒, 舌暗红, 苔薄白, 诊沉滑。继
以前法, 守方加减。 处方: 骨碎补2g补骨脂1g 0, 5,
知母 1g炒积实 1g桂枝 2g生白芍 1g制附 5, 2, 0, 5, 片lg生、 o , 熟地各2g金狗脊3g鹿角 lg地鳖 0, 0, o, 虫lg防风1g炙麻黄6, o, 2, g干姜1g青风藤3g 2, 0, 葛根 1g元参2g 2, 5。水煎服, 剂。 日1 三诊: 7天后颈痛好转, t及双靛、 服药 腰f 手 足心疼痛, 腔溃疡, 口 肩痛, 周身痒, 夜梦多。舌色 偏红, 苔少偏黄, 脉沉滑。该患者寒湿深侵肾督, 督脉伤而气血痹阻, 但病久寒邪体内, 郁而化热, 出现口腔溃疡、 舌偏红, 故除了继以补肾祛寒、 强 督助阳、 化疲通络、 壮骨舒筋之外, 增加生地用量
收稿 日 20 - 5 2 期二07 0 - 6
焦树德教授 治疗风涅病脸案举 隅
王昊, 阎小萍, 马晓
( 友 院中医 病科, 中日 好医 风湿 北京1 09 0 2) 0
中图分类号:53 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一 09 0 ) 06 - 2 1 8 18(080 -08 0 2 2 0 鹿角 lg地鳖虫 lg炙麻黄6, 1g青风藤 o, o, g干姜 2, 3g忍冬藤 3g炒黄柏 1g元参2 0, 5, 5, 鲍。水煎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结缔组织病治验举隅结缔组织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以结缔组织为主要成分的组织与器官的疾病,包括骨、关节、肌肉、肌腱、韧带、筋膜、皮肤、脂肪、血管及免疫系统等组织与器官的疾病,可分为8个大类,63种,153个亚种[1]。

临床上多数是慢性、反复发作、不易治愈的疾病。

而中医将其多归为痹病、痛症,治疗上有其独特的方法,且能获得奇效。

现将此类典型验案整理如下。

1 类风湿性关节炎案患者,女,65岁,20余年前从左小手指中间关节开始肿胀,随之侵犯所有手指关节,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服用强的松片半年多,症状减轻停药。

之后间断服过芬必得、正清风痛宁等药止痛治疗,逐渐双手手指关节变形,腕关节僵直。

近2~3年肘、肩关节活动障碍,不能梳头、筷子不能送到口,局部封闭、止痛贴膏均无效。

2006年9月始指、腕、肘、肩关节疼痛加重,手指肿胀、肘关节略红肿,只能屈到60度~70度,不能完全伸展,肩关节不能上抬。

类风湿因子阴性,血常规、血沉、抗“0”、C反应蛋白、自身抗体等检查均无明显异常。

舌淡苔白,脉沉细。

证属肝肾亏虚、邪阻经络。

治宜补益肝肾,温经活血,通络止痛:熟地12 g、仙灵脾12 g、鹿含草15 g、补骨子12 g、肉苁蓉12 g、鸡血藤15 g、当归10 g、露蜂房12 g、地鳖虫6 g、穿山甲10 g、僵蚕10 g、附子15 g、干姜15 g、炙甘草12 g、防风15 g、黑大豆20 g。

服药1周,关节肿胀疼痛症状减轻,便溏,去当归,加丹参12 g。

再服药半月肘关节红肿减退,关节疼痛明显好转,加威灵仙15 g,增强通经络之功。

1月后患者手、肘关节肿胀全部消退,肘关节可屈至30度,肩关节可明显抬起,能梳头,用筷子吃饭。

思路辨析:老年久病,肝肾亏虚,阳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以致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凝滞经络、关节,阻碍气血运行而发病。

故用仙灵脾、鹿含草、补骨子、肉苁蓉、熟地补肝肾;鸡血藤、当归养血活血,通络止痛,久病入络者,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血活寒散;顽痹日久加露蜂房、穿山甲、土鳖虫,增强活血散瘀、祛风消肿通络之功;僵蚕透发风寒,活络通经;加四逆汤温经散寒。

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关节红肿一般多认为风湿热痹,多给以清热利湿之药,但此患者舌苔、脉象表现虚寒,温补之剂即显疗效。

从而减轻患者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2 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案患者,女,39岁,风湿性关节炎病史15余年,反复出现膝关节酸痛,时有肘、腕、踝关节游走性、不对称性疼痛,遇天气变化、负重及上楼症状加重,加强保暖或用频谱仪局部热疗,当抗“0”增高时,静脉滴注青霉素G,症状可改善。

血沉,C反应蛋白及其它实验室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关节X线片无异常改变。

4年来因疲劳感冒,有低热,之后大腿内侧出现约1 cm×1 cm左右大小略红色皮下结节数个,消退后过1~2个月又会出现,常有坐骨疼痛,四季座位上需要棉垫,夏季用空调,关节疼痛加重,要求中药调治。

舌胖嫩、苔白涎,脉沉细。

2005年6月14日处方:黄芪30 g、制半夏12 g、陈皮6 g、甘草6 g、茯苓12 g、独活10 g、附子12 g、细辛6 g、当归12 g、白芍15 g、川芎10 g、何首乌15 g、牛膝12 g、豨莶草15 g、虎杖15 g,7剂后关节疼痛减轻,皮下结节无变化。

原方去何首乌,加制川乌12 g、忍冬藤15 g、补骨脂12 g、熟地黄12 g 14剂后,皮下结节逐渐消退,近2年未再出现皮下结节,用空调时可不再用护膝和穿长裤,关节疼痛未再发作。

除此之外,该患者从小到大的痛经、经前乳房胀痛、晨起便溏均好转,以往不能饮食冷的东西,现可适当食用。

思路辨析:治痹《景岳全书》张景岳述“风湿之症,大抵因虚者多,因寒者多。

唯血气不充,故风寒得以入之;唯阴邪留滞,故经脉为之不利,此痛痹之大端也”。

患者因素体亏虚易感受风、寒、湿邪,而致寒凝气血瘀、湿浊化痰、痰瘀组络,故以调和气血,祛风散寒为治则。

选《金贵要略》的独活寄生汤和乌头汤之意,考虑夏季多汗,未用麻黄;苔白涎、痰湿之体用二陈汤;附子大辛大热能温经散寒;豨莶草祛风湿、强筋骨,用于风湿痹病,《本草经疏》誉其为“祛风湿兼活血的要药”;虎杖、忍冬藤活血通络止痛,用于治风湿痹痛,经脉瘀阻,关节不利之症。

3 风湿性多肌痛案患者,男,62岁,2005年5月9日初诊。

双下肢、颈部肌肉僵硬疼痛近1年。

2004年6月始,两髋胯部开始僵硬重着,疼痛逐渐加重,继而不能蹲跨,无法弯腰,累及双下肢,难以步行,不能逾越5 cm以上的台阶,外出无法乘车打的。

3月后颈肩部不能转侧,肩背疼痛,遇寒加剧,渐致身体难以屈伸,移步困难,洗澡亦需家人完成,生活不能自理,痛不欲生。

多家医院内科、神经科、骨伤科就诊,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测定、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血生化等检查,肌电图、头颅CT、颈椎磁共振、腰椎平片等皆正常,各项免疫功能检测指标无异常,血沉偏高,皆诊断为“风湿性多肌痛”。

曾服过多种药物,忍受过艾叶等火灸痛苦,无效。

肌肤关节颇凉,苔白腻,脉弦紧尺弱,从寒痹论治,治宜祛风寒,补肝肾:桂枝12 g、炒白芍15 g、知母15 g、麻黄10 g、防风10 g、附子12 g、制首乌12 g、当归12 g、川芎12 g、补骨脂12 g、独活10 g、制草乌12 g、狗脊12 g、葛根30 g、威灵仙12 g、茯苓12 g、生半夏12 g、生南星15 g、细辛6 g 5剂,5月14日复诊,颈部稍能转动,疼痛略微减轻,此后附子逐渐加大剂量,症状也随之明显减轻,当附子加大至每剂50 g(先煎2小时)时,僵硬疼痛重着消失,能敏捷快速弯腰拾地面之卡片,每周1次复诊,经5个月治疗,病告痊愈。

患者仔细地做了附子统计,5月中共用附子4 549 g,服用过程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肝肾功能、血常规及电解质几次检查皆正常。

治疗中先后还用过蕲蛇、补骨脂、菟丝子、仙灵脾、淮牛膝、豨莶草、鸡血藤、老鹳草、海风藤、参芪、秦艽、黑大豆、防风、炙甘草、蜂蜜等,中成药用过通心络胶囊,扎冲十三味。

思路辨析:(1)《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患者以痛痹为主。

(2)《金匮要略》“诸肢节疼痛……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以上三方加减以补益肝肾、温里散寒、透发寒邪。

(3)当附子用至每剂50 g,川草乌各15 g时能弯腰屈膝拾地面之物,当乌附量减少时,曾一度疼痛反跳,提示寒邪深伏肌肉骨骼,痹阻血脉已变沉寒痼冷之顽症,必须大剂量乌附来温通表里内外,才能开冰解冻。

此患者痊愈为热药治疗疑难痹症别开径庭。

(4)附子用至30~50 g时,加用了炙甘草60 g、防风30 g、黑大豆30 g、蜂蜜60 g同煎以解附子之毒性。

蜂蜜为百花之精华又为附乌毒性之克星,防风在《本经集注》中记载“杀附子毒”,《本草求原》中记载“解乌头、芫花、野菌诸毒”,黑大豆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煮汁解砒石、甘遂、天雄、附子……百药之毒。

”(5)患者治愈后用培元胶囊,血肉有情之品培补真元以收全功。

4 腱鞘囊肿案腱鞘囊肿是关节附近一种囊性肿块,病因尚不太清楚。

慢性损伤使滑膜腔内滑液增多而形成囊性疝出;或结缔组织黏液退行性变可能是发病的重要原因。

患者,男,38岁,2005年12月7日初诊。

右肘关节外侧触及一块状物3年,2月来增大至小鸡蛋大小,质硬推之不移动,边缘光滑,局部无红肿热痛,但屈伸不舒,即日B超示:右肘部背侧肌肉内可见大小约3.6 cm×1.9 cm×1.4 cm 囊性无回声团,诊断为腱鞘囊肿。

苔白腻、脉弦滑,以往局部有外伤史。

分别在西医外科及骨伤科门诊,认为囊肿太大无法压碎,必要时手术切除。

患者要求中药治疗。

予从痰湿瘀阻之痰核论治:生牡蛎先煎30 g、浙贝12 g、玄参12 g、白芥子10 g、片姜黄12 g、胆南星12 g、姜半夏12 g、茯苓30 g、泽泻30 g、留行子12 g、莱菔子21 g、猫爪草15 g、莪术12 g、海藻12 g、夏枯草15 g、郁金12 g、楮实子30 g、威灵仙15 g、生黄芪15 g、穿山甲10 g、枸橘李12 g 10剂。

12月13日复诊述:服药7剂后明显缩小,服至10剂时自觉块状物消失。

原法出入,12月24日B超复查提示:囊肿大小1.5 cm×0.9 cm×0.5 cm,1月14日再次B超复查为0.8 cm×0.6 cm×0.4 cm,症状消失,但囊壁消除不了。

该患者至今未再出现可触及之腱鞘囊肿。

治疗中曾加减用过僵蚕、天葵、干姜、玄胡、刘寄奴、黄药子、猫人参等。

1月下旬以下药研细末,每日15 g,煮沸服汤:生黄芪30 g、党参30 g、茯苓30 g、炒白术30 g、穿山甲30 g、片姜黄30 g、郁金30 g、浙贝30 g、刘寄奴30 g、莱菔子30 g、白芥子30 g、姜半夏30 g、楮实子30 g、威灵仙30 g 1剂。

思路辨析:(1)《丹溪心法》:“百病多有挟痰者,世所不知,人身中有结核,不痛不红不作脓,痰注也”,腱鞘囊肿作痰核论治,实为中的。

(2)患者超重矮胖,肥人多气虚多痰湿,《灵枢·口问》“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患者原有外伤史,局部曾有骨折,局部虚弱,最虚之处即是留邪之地,加之脾虚气滞,痰湿内生,痰气交阻挟痰挟瘀而成大痰核。

(3)方中牡蛎、浙贝、玄参为消瘰丸,软坚散结;楮实子、威灵仙为化铁丸,一攻一补,一刚一柔,能治一切坚硬难化之肿块;莱菔子消导化痰有推墙倒壁之功;白芥子温化寒痰祛皮里膜外之痰,痰核非温不消,片姜黄下气最速,可用于肩部及上臂痰核;猫爪草、海藻、莪术、夏枯草活血化瘀消除痰核;穿山甲、留行子穿透祛瘀;黄芪益气,气行则痰行瘀消,朱丹溪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4)后以益气健脾化痰作散剂,治本以固疗效。

4个案例广义上讲均属结缔组织病,中医中药对这类疾病,更具其特有的辨证论治规律,临床表现虽不一,却均为素体亏虚、感受外邪,具有寒、湿、痰、瘀之症,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治疗采用扶正祛邪并用,单纯中药治疗显示了奇特的效果,而目前西药却无法取代。

中医的个体化疗效,在其他同类患者中,随症加减应用亦有效,但仍需研究其量化的标准。

参考文献:[1] 孟济明,邹和建.2005结缔组织病新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