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中医诊疗规范2011终极版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疾病,主要特征是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红肿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痹证”范畴,主要表现为“风湿痹痛”,属于“风邪侵袭”、“湿浸筋骨”,“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等证型。
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会采用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从而达到缓解炎症、改善症状的效果。
以下是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具体方法。
一、辨证分型1、风寒湿痹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手脚发冷等症状,疼痛感较重,多在天冷加重。
舌质胖大,苔白滑。
脉象偏缓、沉紧。
2、风湿湿痹型此型病变多见于寒湿外侵而引起的风湿湿痹。
病变多累及肢体关节,其特点是疼痛多于肿胀,疼痛酸痛或楚痛较多。
有时疼痛之处可见有红肿,不大,常有厌风怕冷,口舌粘滞,大便不解,小便清长等症状。
舌质胖大,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浮缓。
3、湿热湿痹型此型病变多见于湿热客于经络而致的湿热痹痛。
病变病变伴有关节疼痛、肿胀,疼痛剧烈,热重,热痛凶猛,红肿明显。
舌质红、苔黄腻或黄干,脉象滑数。
4、血瘀湿痹型主要表现为关节变形、疼痛剧烈、活动受限,多在天气湿重时加重。
舌质暗紫或青,苔紫黯或白腻,脉象沉细。
二、中医治疗方法1、针灸疗法(1)风寒湿痹型治疗重点在于祛风散寒,舒筋活血。
常用穴位有风池、大椎、太冲、阳陵泉等,主要配伍取穴配伍为大椎、风池、太冲、阳陵泉。
(2)风湿湿痹型特点是抑制风湿、舒筋活络。
常用穴位有风池、曲池、阳关、养老等,主要配伍取穴为曲池、风池、阳关、养老。
2、推拿疗法通过推拿按摩,调理气血、舒筋活络,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炎症,改善关节功能。
适用于风寒湿痹型、风湿湿痹型。
3、草药疗法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会配制不同的中药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常用的中药有羌活、细辛、川芎、桂枝、桑枝、乌药、乌梅、当归、川芎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中医会选择不同的中药组方来调理身体,促进疾病康复。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可以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的疾病,中医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可以调理气血、舒筋活络,缓解炎症,改善症状,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治疗指南 (摘自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_好大夫在线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治疗指南 (摘自: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 全网发布:2011-06-23 04:27 发表者:杜明瑞 (访问人次:6094)来源: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概述】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中年女性,我国的患病率约为 0.32-0.36%。
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
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造成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临床表现】1、症状和体征病情和病程有个体差异,从短暂、轻微的少关节炎到急剧进行性多关节炎均可出现。
受累关节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肩、膝和足趾关节最为多见;颈椎、颞颌关节、胸锁和肩锁关节也可受累,并伴活动受限;髋关节受累少见。
关节炎常表现为对称性、持续性肿胀和压痛,常常伴有晨僵。
最为常见的关节畸形是腕和肘关节强直、掌指关节的半脱位、手指向尺侧偏斜和呈“天鹅颈”样及钮扣花样表现。
重症患者关节呈纤维性或骨性强直,并因关节周围肌肉萎缩、痉挛失去关节功能,致使生活不能自理。
除关节症状外,还可出现类风湿结节和心、肺、肾、周围神经及眼等内脏病变。
2、实验检查多数活动期患者有轻至中度正细胞性贫血,白细胞数大多正常,有时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多,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可升高,血清补体水平多数正常或轻度升高,60%—80%患者有高水平类风湿因子(RF),但RF阳性也见于慢性感染(肝炎、结核等)、其他结缔组织病和正常老年人。
其他如抗角质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APF)和抗环瓜氨酸多肽(CCP)等自身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敏感性在30%~40%左右。
3、 X线检查为明确本病的诊断、病期和发展情况,在病初应摄包括双腕关节和手及(或)表1 类风湿关节炎X线进展的分期I期(早期)1* X线检查无破坏性改变2 可见骨质疏松II期(中期)1* 骨质疏松,可有轻度的软骨破坏,有或没有轻度的软骨下骨质破坏2* 可见关节活动受限,但无关节畸形3 邻近肌肉萎缩4 有关节外软组织病损,如结节和腱鞘炎III期(严重期)1* 骨质疏松加上软骨或骨质破坏2* 关节畸形,如半脱位,尺侧偏斜,无纤维性或骨性强直3 广泛的肌萎缩4 有关节外软组织病损,如结节或腱鞘炎IV期(末期)1* 纤维性或骨性强直2 III期标准内各条标准前冠有*号者为病期分类的必备条件双足X线片,以及其他受累关节的X线片。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诊断及治疗

气血两虚证
• 独活寄生汤加减。常用药物如寄生、独活、防风、
秦艽、细辛、当归、白芍、川芎、熟地、党参、 茯苓、甘草、杜仲、牛膝、桂枝、黄芪、灵仙、 鸡血藤等
肝肾虚损证
• 偏阳虚证:用右归丸合阳和汤加减。常用药物如
熟地、山萸、山药、枸杞、杜仲、肉桂、附子、 菟丝子、当归、鹿角霜、白芥子、麻黄、炮姜、 黄芪、党参、寄生、独活、威灵仙、鸡血藤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诊断及治疗
病因病机
• RA属中医“历节病”、“尪痹”的范畴,其
• 病程多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 病因病机 • 肝肾不足,气血亏虚 ,正虚邪恋,感受风寒
湿邪,寒热错杂 ,痰瘀互结,阻滞经脉。
辨证分型
• 风寒湿型 • 风湿热型 • 分型论治 • 寒热错杂型 • 气血亏虚型 • 肝肾亏损型
合理的调摄和饮食
• 情绪要乐观,避免出现抑郁或焦虑,要有战胜疾 病的信心,才能提高依从性;
• 合理饮食,避免出现营养不Fra bibliotek。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 早诊断早治疗(发病3月内,治疗效果和预后相对较好)。
• 根据患者的身体、经济状况制定一个安全、有效、经济的 治疗方案。
• 治疗方案要个体化,不能千篇一律把诊疗指南的用药都用 上。
• 越婢加术汤
• 多用于类风关急性发作期,表现为风湿热痹者。
• 防已黄芪汤
• 适用于气虚湿阻之RA。
• 麻黄细辛附子汤
• 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合越婢加术汤治疗类风关风 寒湿型。
• 独治寄生汤
• 治类风关日久,正虚邪实者
• 三痹汤
• 适用于RA肝肾气血不足夹风寒湿痹的治疗。
• 宣痹汤
• 适用于RA湿热痹型,湿热较重者,可与二妙 散同用。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辨证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辨证治疗标签:类风湿性关节炎;辨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以多关节(主要是小关节)滑膜慢性炎症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种可能导致严重残疾的疾病,发病最初两年的正确诊断和治疗是决定疾病转归的最重要阶段。
1发病机制RA属中医痹症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热邪乘虚侵入人体,流注经络,留于关节,使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和,闭阻不通而出现疼痛、关节肿大、关节周围结节、屈伸不利等症状。
故本病病机以正气虚弱为本,邪滞关节为标,其基本病机为肝肾亏虚、风寒湿热之邪闭阻经络,不通则痛。
如寒性凝滞,寒邪偏胜,则其痛多较剧而痛处不移,此为“痛痹”;若因素体阳盛或阴虚内热,感受风寒湿外邪,郁久化热,或脾湿内蕴,复感湿热外邪,热邪与人体气血而致使关节红肿疼痛、发热,此为“热痹”。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支原体、分枝杆菌、肠道细菌、EB病毒感染有关。
主要病变发生在滑膜,可累及关节软骨、韧带、肌腱及全身组织,引起关节畸形、骨骼肌萎缩、功能活动障碍,最终导致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者可以导致残疾。
家系研究提示:本病有遗传倾向,HLA-DR分子第三多变区的特定氨基酸顺序,是易患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遗传因素,因人体HAL-DR分子中的决定性成分具有能识别启动类风湿关节炎疾病的抗原的能力。
类风湿因子是一种大分子免疫球蛋白IgM、IgG、IgA、IgE,是一种自身抗体,见于70%的患者血清中,其滴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
2临床表现四肢远端小关节出现晨僵、呈对称性、肿胀甚至畸形,晚期可影响大关节,病痛可累及腕部、肘部、肩部;踝部、膝部、髋部。
还常累及颈项部、背部、腰部及骶髂关节等。
一般参考世界公认的国际诊断标准是: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1)晨僵至少1 h,且持续时间≥6周;(2)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胀,且持续时间≥6周;(3)腕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肿胀,且持续时间≥6周;(4)对称性关节肿胀,且持续时间≥6周;(5)皮下结节;(6)X线改变(骨质疏松、间隙变窄、囊性变);(7)类风湿因子1∶32。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
其特点是以多发性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常伴有全身症状,如疲乏、失眠等。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痹证”范畴,其病机主要为风寒湿邪侵袭关节,阻滞经络,引发气滞、血瘀,导致关节功能受限、疼痛不适。
在中医的治疗下,除了常规的调理身体、舒筋活络的治疗方法外,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疗效最佳的目的。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介绍一下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一、辨证分型1. 风寒湿型主要症状: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疼痛较重,病情反复加剧,乏力,喜温喜按。
舌质:舌苔白腻,脉象沉紧。
治疗原则:祛风散寒,活络舒筋。
2. 湿热瘀阻型主要症状:关节红肿热痛明显,局部渗出,腻腻不渴,病情重,易出现皮肤溃疡,口腔溃疡等。
舌质: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祛瘀通络。
二、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和病情特点,中医医师会进行个性化的中药处方,常用的药物包括:防风、羌活、红花、当归等,用于祛风散寒、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还会根据患者的辨证情况加减药物,以达到最佳疗效。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方法,通过针刺穴位,调理经络,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从而缓解疼痛,恢复关节功能。
常用的穴位包括:四神聪、风池、合谷等,搭配适当的针刺手法和灸法,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通过按摩治疗来调理气血、舒筋活络的方法,适用于轻度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的患者。
按摩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法和力度,既可以缓解疼痛,又可以起到舒筋活络的作用。
三、饮食调理在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过程中,饮食调理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一般来说,患者应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易于消化的清淡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
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大豆制品、海鱼等,对于帮助康复也非常有益。
四、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对于改善关节炎症状,增强身体免疫力有着重要作用。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指南-2011中华医药学会

第9卷第11期·总第115期2011年06月·上半月刊150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标准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1.11.101 文章编号:1672-2779(2011)-11-0150-02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关节的进行性破坏为特征。
主要表现为对称性关节肿痛,晚期可关节强直或畸形,功能严重受损。
目前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感染、遗传、雌激素水平等有关,环境因素(如寒冷、潮湿等),以及劳累、营养不良、外伤、精神刺激等可以诱发本病。
该病属于中医“痹证”、“历节”“尪痹”等范畴。
1 诊断依据1.1 临床表现1.1.1 症状常缓慢起病,有乏力、纳差、体重减轻及低热等。
最常见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腕关节为主的对称性、多关节、小关节肿痛,活动受限,指关节呈梭形肿胀,晚期可畸形。
晨僵的持续时间常与病情活动程度一致。
关节外表现常见有类风湿结节、血管炎、胸膜炎、间质性肺炎、心包炎、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全身各个系统的损伤。
1.1.2 体征对称性的关节肿胀、变形,活动受限,以四肢小关节多见,或可见皮下类风湿结节等。
1.2 理化检查1.2.1 一般检查轻、重度贫血,活动期血沉(ESR)增快,C反应蛋白(CRP)增高。
1.2.2 免疫学检查血清免疫球蛋白升高,早期IgG增高有参考意义。
抗核抗体(ANA)有10%~20%患者呈阳性。
类风湿因子(RF)有60%~80%患者呈阳性。
类风湿性关节炎特异性自身抗体:抗RA33抗体、抗核周因子抗体(APF)、抗角蛋白抗体(AKA)、抗聚角蛋白微丝抗体(AFA)、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等检查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敏感性在30%~40%,免疫复合物(CIC)阳性者表示疾病呈进行性。
风湿性关节炎诊疗规范

风湿性关节炎诊疗规范
简介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关节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
活质量。
制定适当的诊疗规范对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至关重要。
诊断标准
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应基于以下标准:
1. 关节痛和肿胀,在至少一个关节持续6周以上;
2. 体检发现关节炎特征,包括关节红肿、活动受限、压痛等;
3. 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等炎症指标;
4. 排除其他类风湿关节炎、感染性关节炎等可能疾病。
诊疗规范
1. 基本治疗:
- 了解病情、提供疾病知识和心理支持;
- 躯体活动和关节功能锻炼;
- 管理并改善疼痛;
- 提供适当的辅助器具。
2. 药物治疗:
- 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缓解疼痛和炎症,长期使用需要注意副作用;
- 糖皮质激素:短期内缓解炎症和疼痛,副作用较多请谨慎使用;
- 疾病修饰性抗风湿药物(DMARDs):具有改善关节炎症和结构损害的作用,如甲氨酸制剂、免疫抑制剂等;
- 生物制剂:用于治疗严重的关节炎,如抗肿瘤坏死因子生物制剂。
3. 外科治疗:
- 关节镜手术:用于关节清理和修复;
- 关节置换手术:对于无法保留的关节,可以考虑关节置换。
随访和评估
患者治疗后需要定期随访和评估,以确保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以上是风湿性关节炎诊疗规范的简要介绍,详细的诊疗规范应由专业医生根据最新临床指南制定。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尪痹由风寒湿等邪气客于关节,气血痹阻,导致以小关节疼痛、肿胀、晨僵为特点的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和2010年 ACR/EULA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1)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①晨僵至少1小时(≥6周)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区的关节炎(≥6周)③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炎(≥6周)④对称性关节炎(≥6周)⑤皮下类风湿结节⑥手X线改变⑦类风湿因子阳性有上述七项中四项者即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2)2010年ACR/EULAR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A:受累关节- 1个大关节(0分)- 2~10大关节(1分)- 1~3小关节(有或没有大关节)(2分)- 4~10小关节(有或没有大关节)(3分)- 超过10个关节(至少一个小关节)(5分)B:血清学(至少需要1项结果)- RF和CCP(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阴性(0分)- RF和CCP,至少有一项是低滴度阳性(2分)- RF和CCP,至少有一项高滴度阳性(3分)C:急性期反应物(至少需要1项结果)- CRP和ESR均正常(0分)- CRP或ESR异常(1分)D:滑膜炎持续时间- <6周(0分)- ≥6周(1分)注:在A~D内,取病人符合条件的最高分。
例如,患者有5个小关节和4个大关节受累,评分为3分。
总分≥6分者可诊断为RA。
(二)证候诊断1.风寒湿痹证:关节疼痛、重者,或有肿胀,风邪偏盛者痛处游走不定,寒邪胜者关节冷痛,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濡或滑或弦紧。
2.湿热痹阻证: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3.痰瘀痹阻证:关节肿痛日久不消,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结节,舌暗紫,苔白厚或厚腻,脉沉细涩或沉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1年版)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1版)一、疾病名称定义 (1)二、中医辨证分型和辨病特点 (2)1、辨证分型 (2)2、辨病特点 (4)三、中医治疗 (4)1、辨证治疗 (4)2、辨病治疗 (7)3、其它治疗 (8)四、中医疗效评价 (9)五、中医治疗难点分析和解决措施 (17)1.难点分析 (17)(1)急性期的炎症控制 (17)(2)防治变证 (18)(3)中医疗效评价 (18)2.解决措施 (18)一、疾病名称定义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 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
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造成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类风湿关节炎在中医学中没有对等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尪痹”、“痹病”等范畴,在中医文献中也有“鹤膝风”、“痛风”、“历节”、“白虎历节风”等病名类似,一般是指由于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痹阻经络及筋骨关节,气血不通,出现关节及周围肌肉的疼痛、肿胀、僵硬,甚则关节变形、骨质受损的一类疾病。
二、中医辨证分型和辨病特点1、辨证分型辨证论治是临床诊疗风湿病的重要原则。
类风湿关节炎的辨证应首先辨别关节表现,然后结合全身症状和舌象、脉象,来辨别疾病的寒热、虚实、阴阳和表里,并且判断疾病的病势、病情和病机,据此进行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常见以下辨证分型。
(1)湿热痹阻证主症:关节肿胀,疼痛,触之发热,皮色发红。
次症:关节屈伸不利,晨僵,发热,口渴,咽痛,汗出,小便黄,大便干。
舌脉: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或弦滑。
(2)热毒炽盛证主症:关节疼痛剧烈,触之发热,关节肿胀,皮色发红,高热。
次症:关节屈伸不利,晨僵,口渴,咽痛,烦躁,汗出,小便黄,大便干。
舌脉: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或弦数。
(3)瘀热互结证主症:关节刺痛,疼痛夜甚,肿胀,甚至关节强直畸形,自觉发热。
次症:关节屈伸不利,晨僵,皮下硬节,或有发热,口渴,关节局部肤色晦暗,肌肤干燥无光泽,或肌肤甲错。
舌脉:舌质黯红,或有瘀斑或瘀点。
苔薄黄,脉弦或涩。
(4)寒热错杂证主症:关节肿胀,疼痛,局部发热,恶风寒。
次症:关节屈伸不利,晨僵,身热不扬,口渴,汗出,阴雨天加重,肢体沉重。
舌脉: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5)肝肾亏虚证主症:关节酸痛,或隐痛,肿胀,或有关节变形。
次症:关节屈伸不利,晨僵,腰膝酸软,乏力,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盗汗,头晕耳鸣。
舌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数。
(6)痰瘀痹阻证主症:关节疼痛,夜间明显,肿胀,按之发硬,关节强直畸形。
次症:关节屈伸不利,晨僵,皮下硬节,关节局部肤色晦暗,肌肤干燥无光泽,或肌肤甲错,妇女月经量少或闭经。
舌脉:舌质黯红,有瘀斑或瘀点,苔白腻,脉涩或弦滑。
以上除寒热错杂证外,中医辨证诊断均需满足以下条件:每个辨证分型的3项主症兼见4项次症,参考舌脉,可诊断为相应证型。
寒热错杂型需满足主症4项,兼见4项次症,参考舌脉,可以诊断。
2、辨病特点RA的辨病治疗首先应该明确疾病的活动期和缓解期。
活动期主要有关节的肿胀、疼痛、局部皮色发红、扪之发热、或伴全身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等表现,以湿热痹阻为主要特征,还有部分病人表现为热毒炽盛、寒热错杂、瘀热互结证。
而缓解期多以正虚伴邪实为特征,关节症状中肿胀不明显,以酸痛、僵硬为主,兼见相应证型的全身表现,其中以肝肾亏虚、痰瘀痹阻证等多见。
三、中医治疗1、辨证治疗(1)湿热痹阻证治法:清热利湿,通络除痹方药:四妙丸加味。
苍术12g,黄柏12g,川牛膝24g,薏苡仁24g,忍冬藤24g,土茯苓30g。
伴发热者,加连翘、板蓝根、生石膏,高热者加羚羊角粉;关节肿胀明显者,加防己、泽泻、秦皮、车前草;局部皮色发红,加丹皮、赤芍;咽痛者加玄参、板蓝根。
此证型常用的中成药有湿热痹颗粒、清开灵颗粒、清开灵注射液、肿节风注射液、苦参碱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炎琥宁注射液等。
(2)热毒炽盛证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药:清痹饮忍冬藤24g、红藤20g、生石膏30g、连翘15g、板蓝根15g、玄参15g,赤芍15g。
高热者加羚羊角粉;关节肿胀明显者,可加猪苓、茯苓、泽泻、防己、车前草;局部皮色红热,加丹皮、赤芍。
此证型常用的中成药有自制清痹片、湿热痹颗粒(片)、清开灵颗粒、清开灵注射液、肿节风注射液、苦参碱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炎琥宁注射液等。
(3)瘀热互结证治法:清热凉血,活血通络方药:清络饮加减双花20g,连翘15g,知母15g,秦艽15g,石斛15g、牡丹皮15g 阴虚内热者加生地、玄参、白薇、青蒿,瘀血明显者加桃仁、红花、土元、全虫。
常用的中成药有痰热清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炎琥宁注射液等。
(4)寒热错杂证治法:祛风散寒,清热通络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桂枝 12g,知母 15g,白芍 15g,白术12g关节肿胀明显者加猪苓、土茯苓、苍术;阴雨天加重、恶风寒等寒象明显者加羌活、独活、防风、细辛等;局部皮色发红、口渴、低热等热象明显者,加丹皮、赤芍、忍冬藤、红藤等。
(5)肝肾亏虚证治法:补益肝肾,强筋通络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 20g,寄生 20g,防风 12g,川芎 12g,熟地 15g,当归 12g,白芍 15g,肉桂6g关节肿胀明显者,加车前草、茯苓、防己等;关节冷痛明显、畏风寒者,加细辛、羌活、桂枝;腰膝酸软明显者加怀牛膝、狗脊、补骨脂、炒杜仲等。
常用的中成药有益肾蠲痹丸、痹祺胶囊、附桂骨痛胶囊等。
(6)痰瘀痹阻证治法:祛痰逐瘀,通络止痛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桃仁12g,红花12g,赤芍20g,川芎12g,当归12g,秦艽15g,羌活15g关节肿胀明显者加猪苓、土茯苓、苍术、泽泻;阴雨天加重、恶风寒等寒象明显者加羌活、独活、细辛等;局部皮色发红、口渴、低热等热象明显者,加丹皮、赤芍、忍冬藤、红藤等。
常用的中成药有舒筋活血片、通痹片、尪痹片、复方丹参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等。
2、辨病治疗辨病治疗主要根据RA活动期和缓解期的不同特点,选用不同的中药。
如活动期以湿热为主要病机特点,在治疗时应适当加入清热解毒、利湿通络的药物,如双花、连翘、土茯苓、红藤等;缓解期正气亏虚者,根据阴阳气血亏虚的侧重点不同,适当加入相应的补益正气的药物,如果已有关节强直变形的,应适当加入活血化瘀、化痰通络的药物,如白芥子、王不留行、桃仁、红花等。
在临床用药时,也应根据病变累及部位的不同,选用相应药物。
上肢可选用片威灵仙、羌活、桂枝以通经达络,祛风胜湿;下肢疼痛者可选用独活、川牛膝、木瓜以引药下行;累及颈椎,出现颈部僵硬不适,疼痛,左右前后活动受限者,可选用葛根、伸筋草、桂枝、羌活以舒筋通络,祛风止痛;双膝关节肿胀,或有积液者,可用土茯苓、猪苓、薏苡仁、泽泻、猫爪草以清热利湿,消肿止痛;四肢小关节疼痛、肿胀、灼热者,可选用土贝母、猫眼草、蜂房、细辛、漏芦等以解毒散结,消肿止痛。
另外,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具有明确的抗炎、镇痛和免疫调节作用的中药,如雷公藤、青风藤等,可以在RA明确诊断之后应用。
已经使用雷公藤成药制剂的(如雷公藤总甙),不宜在水煎剂中再使用雷公藤。
有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者、未生育者及儿童,临床医师均需权衡利弊,斟酌使用。
3、其它治疗(1)中药提取物及疗效明确的中成药①雷公藤:雷公藤多甙30~60mg/日,分3次饭后服。
主要不良反应是性腺抑制,导致精子生成减少男性不育和女性闭经。
雷公藤还可以引起纳差、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可有骨髓抑制作用,出现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并有可逆性肝酶升高和血肌酐清除率下降,其他不良反应包括皮疹、色素沉着、口腔溃疡、指甲变软、脱发、口干、心悸、胸闷、头疼、失眠等。
②青藤碱:青藤碱20mg,饭前口服,每次1~4片,每日三次。
常见不良反应有皮肤瘙痒、皮疹等过敏反应,少数患者出现白细胞减少。
③白芍总甙:常用剂量为600mg,每日2~3次。
毒副作用小,其不良反应有大便次数增多,轻度腹痛,纳差等。
④火把花根片:每次3~5片,每日3次,饭后服。
主要不良反应有恶心、畏脘不适,伴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或拟生育的青年男女慎用,儿童慎用。
(2)针灸针灸治疗RA,一般以患部和循经取穴为主,也可取阿是穴。
湿热痹可用毫针泻法浅刺,并可用皮肤梅花针叩刺。
寒湿痹多用艾灸或深刺留针,疼痛剧烈的可用隔姜灸。
取穴应根据病变部位选择,常用的穴位有:肩关节:肩髃、肩髎、腘俞。
肘关节:曲池、合谷、天井、外关、尺泽。
腕关节:阳池、外关、阳溪、腕骨。
膝部: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
髋关节:环跳、居髎、悬鈡。
踝部:申脉、照海、困仑、丘墟。
寒湿盛者加肾俞、关元;湿热痹加大椎、曲池。
灸法中常用的有瘢痕灸、温和灸或雀啄灸、隔姜(蒜)灸、无瘢痕灸。
其它还可采用的针灸方法有梅花针、穴位注射等。
(3)推拿取穴参照针灸取穴,常用手法有点、压、扣、揉;循患肢经络采用推、拿、弹、揉、摩等手法。
四、中医疗效评价为了更加客观的观察中药对RA的疗效,明确、系统的中医症状评分机制十分必要。
1、湿热痹阻证(1)关节肿胀0分:关节无肿或肿胀消失2分:关节轻度肿、关节的骨标志清晰可见4分:关节中度肿,皮肤纹理基本消失,骨标志不明显6分:关节重度肿胀、或有关节积液,关节肿胀甚、皮肤紧、骨标志消失(2)关节疼痛0分:关节不疼或疼痛消失;2分:疼痛轻,能忍受,或仅劳累或天气变化时疼痛,基本不影响工作;4分:疼痛较重,工作和休息均受到影响;6分:疼痛严重,难以忍受,严重影响休息和工作,需配合使用止痛药物。
(3)局部发热0分:关节局部皮肤触不热1分:触之微感发热2分:触之灼热(4)局部皮色发红0分:不红1分:发红(5)关节屈伸不利0分:关节活动正常1分:关节活动轻度受限,关节活动范围减少<1/32分:关节活动明显受限,关节活动范围减少≥1/33分:关节活动严重受限,关节活动减少≥1/2甚至僵直(说明:关节疼痛、肿胀、压痛、关节屈伸不利以症状最重的关节为主评分。
)(6)晨僵0分:<15分钟1分:≥15分钟<60分钟2分:≥60分钟<120分钟3分:≥120分钟(7)发热0分:体温正常1分:体温37℃~38℃2分:体温38.1℃以上(8)口渴0分:无口渴1分:有口渴(9)咽痛0分:无咽痛1分:有咽痛(10)汗出0分:无汗出1分:有汗出(11)小便黄和/或大便干0分:无1分:有(12)舌脉供参考,不计分值。
2、热毒炽盛证关节肿胀、僵硬、屈伸不利、晨僵、口渴、咽痛、汗出、小便黄、大便干及舌脉评分参见湿热阻络证。
(1)关节疼痛剧烈0分:关节不疼或疼痛消失;3分:疼痛较重,工作和休息均受到影响;6分:疼痛严重,难以忍受,严重影响休息和工作,需配合使用止痛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