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平均速度习题含答案
平均速度的测量练习题及答案

平均速度的测量练习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实验探究题1.如图所示,是实验小组的同学们用斜面和滑块做“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情形.当滑块自顶端A出发开始计时,分别滑至B和斜面底端C时依次停止计时,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1)除了数字钟,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______ .(2)滑块由A滑至C的过程中平均速度是______ m/s.(3)滑块在AB段的平均速度v AB和在BC段的平均速度v BC的大小关系是______ .2.某组同学在研究小车沿斜面运动时的速度变化,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把小车放在斜面的顶端。
(1)实验时把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用______ 测出斜面的长,又用______ 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达底端撞击金属片的时间,那么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______。
(2)把金属片移到斜面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中点处的时间,那么小车在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______(保留两位小数)。
(3)斜面的作用是为了让小车获得动力自由滑下,做_____直线运动。
(4)金属片的作用是能够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测量_____________ 。
(5)在测量过程中,发现小车下滑时间较难测出,可采用的措施是______ 。
3.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尺(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 AB=____________cm;t BC=____________s;V AB=____________m/s;V BC=__________m/s。
平均速度的测量练习题(含答案)

平均速度的测量练习题(含答案)第四节平均速度的测量练习B1.2003年8月10日,第8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200m短跑决赛中,美国选手琼斯荣获冠军,这表明在比赛全过程中:()A.琼斯用的时间最短B.琼斯跑的路程最长C.琼斯平均速度最大D.琼斯始终一马当先2.为了实现全球快速、简捷地通信,人类发射了各种各样的通信卫星,同步通信卫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同步通信卫星:()A.在高空静止不动B.相对于地球静止C.相对于月亮静止D.相对于太阳静止3.在公路上行驶的大货车与小轿车的速度之比是3:5,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是1:3,大货车与小轿车所用的时间之比是:()A.9:5B.3:2C.2:3D.5:94.下列物体运动速度最大的是()A.百米世界纪录是9.84s.B.手扶拖拉机每分钟行驶300m.C.某学生骑车速度20km/h.D.城区汽车10min行驶6km5.判断下述几个运动以地面为参照物的是()A、太阳从东方升起B、月亮躲进云里C、客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D、飞机里的飞行员看到大地向北运动6.某同学参加百米赛跑,跑前24m用了4s,跑完100m用了12s,该同学百米跑的平均速度是()A、6m/s;B、8.3m/s;C、7.15m/s;D、7.75m/s.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根据v=s/t可知,运动的路程越长,运动的速度越大B、根据v=s/t可知,运动的时间越短,运动速度越大C、物体在相等时间内,运动路程越长,运动的速度越大D、物体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越短,运动的速度越大8.袋鼠妈妈把小袋鼠放在育儿袋中后,在草地上跃进.相对于______,它们都在运动,相对于______,小袋鼠是静止的.9.如图,司机小李看到路旁路牌标志,标志中的“40”表示,则小李由此处到图中路牌标志地点最快需要小时.10.钢球沿20m长的斜面滚下后,又在水平地面上滚动25m距离才停止.钢球在斜面和地面上滚动时间分别是5s和10s,则钢球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m/s,在水平地面上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m/s,在整个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m/s.11.教室的长度为10m,开班会时坐在后排的小刚走到讲台上去做演讲,他走到讲台大约需要s.12.交通部规定: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速度不得超过120km/h.在京昌高速路上值勤的交通警察拦住了一辆正在超速行驶的汽车.交警对司机敬礼后说:“您的车速超过了120公里每小时的限制-------”,还没等交警说完,车内一位小朋友抢先说到:“我们只开了几分钟,既不到1小时,更不到120公里,我们没有违反规定啊”.如果你是那位交通警察,你该怎样向小朋友解释呢?13.运动会进行100m决赛时,同学们测量了运动员到达距离起点20m、80m、100m时各自所用的时间.其中三名同学的时间如表格所示.到达20m处(s)到达80m处(s)到达100m处(s)王小兵2.38.912.2刘磊2.48.311.8周伟2.58.411.4算出这三位同学分别在0—20m、20—80m、80—100m区间内的平均速度,设计表格将计算结果填入其中(不要求有计算过程).14.研究蚂蚁爬行的平均速度(1)问题的提出.蚂蚁在爬行过程中时快时慢、爬爬停停,爬行路线也很复杂,看似毫无规则,但可通过测定平均速度来粗略描述它爬行的快慢.在此基础上,可以在施放食物引诱后,测出蚂蚁抵达食物的时间,由s=vt,从而确定蚁巢在多远处.(2)研究方案一.研究器材:透明塑料管、尺、停表.选择不同的几只蚂蚁测试,求出v.此外还可研究在有食物引诱与无食物引诱情况下平均速度的不同,分别作记载.(3)研究方案二.在自由爬行状态下研究蚂蚁爬行的平均速度.建议组成小组,共同设计测量爬行轨迹的最佳方案,求出平均速度,且与方案一作比较.(4)研究方案三.“热锅上的蚂蚁”,在一端加热的金属杆上,研究蚂蚁逃生的平均速度.(5)写出实验报告.(除了对结果作出报告之外,还应总结研究方法、感受,以及此项研究有什么实际意义,包括其拓展应用)15.野兔在草地上以18m/s的速度向前方50m处的树洞奔逃,秃鹰在野兔后方110m处以45m/s的速度贴着地面飞行追击野兔.问野兔能否安全逃进树洞?(要求至少两种方法)参考答案:1、AC2、B3、D4、A5、A6、B7、CD8、地面袋鼠妈妈9、该路段汽车最高速度不能超过40km/h或该路段限速40km/h;0.210、4,2.5,311、8s,12、限速120km/h是指汽车在任何时刻或任何位置的瞬时速度都不能超过120km/h,而与汽车实际行驶的时间多少或路程的长短无关.13.0-20m处平均速度(m/s)20-80m处平均速度(m/s)80-100m处平均速度(m/s)王小兵8.79.16.1刘磊8.310.25.7周伟810.26.714.略15.方法一、野兔逃进树洞需用时间:t1=s1/v1=50m/18m/s=2.8s秃鹰追上野兔所用时间:t2=(s2+s1)/v2=(110m+50m)/45m/s=3.5st2>t1,所以秃鹰不能追上野兔.方法二、秃鹰在2.8s内飞行的路程:s3=v2t1=45m/s×2.8s=126m所以秃鹰追不上野兔.方法三、秃鹰要追上野兔,最小的速度为:v3=(s1+s2)/t1=(110m+50m)/2.8s=57.1m/sv2<v3,所以秃鹰追不上野兔.。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题-含有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题-含有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列数据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 .普通中学生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B .一名普通初中学生的质量约为1.5t C .正常人的体温约为36.5℃D .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0.8m2.某一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已知它在前一半路程的速度为3m/s ,后一半路程的速度为6m/s ,那么它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 .4m/sB .4.5m/sC .5m/sD .6m/s3.某物体做直线运动,前三分之一的路程速度为v 1,后三分之二的路程速度为v 2,则该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A .122v v + B .1223+v v C .121232v v v v +D .121232v v v v +4.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 -t 图像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4s 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3s 时甲在乙的后方℃0~4s 内乙的平均速度为2m/s ℃4s 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A .只有℃℃正确B .只℃℃有正确C .只有℃℃正确D .℃℃℃℃都正确5.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本次实验中,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约为0.27m/sB.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则可测出小车在BC 段的平均速度C.测量BC段的平均速度时要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开始滑下,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得出v BC>v AC>v AB D.选择较小坡度的斜面,是为了方便测量时间6.如图所示,是一个小球在相同时间间隔里运动情景的物理模型图,对这个小球的运动情景描述正确的是A.小球从高处自由下落B.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C.小球从斜面释放滚下D.小球沿斜面上下运动7.如图为百米赛跑比赛场景,第1跑道的小华前半程用时8s,到达终点时的速度为10m/s,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终点裁判员采用物理学中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对成绩排名B.小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为7.1m/sC.小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0m/sD.终点裁判员听到枪声后才开始计时,会导致同学们赛跑时间比实际偏长8.周日做完作业,小明和小芳同学在风景如画的柳叶湖畔骑自行车,如图所示是他们在某段路面上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 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题含答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题含答案(人教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如图所示,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车从带有刻度的斜面由A处静止下滑,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斜面应保持较大坡度,以便于测量小车运动时间B.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在AB段的平均速度C.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所测量出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大D.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2.把带有墨水装置的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纸带上,小车每隔相等的时间滴一滴墨水。
当小车向左做直线运动时,在纸带上留下了一系列墨滴,其分布情况如图所示。
设小车滴墨水的时间间隔为t,那么小车从图中第一滴墨水至最后一滴墨水的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车的速度逐渐增大B.小车的速度逐渐减小C.小车的运动时间是8t D.小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3.小红同学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将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小车从斜面的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到达位置B和位置C,记录下小车在米尺上对应的位置及对应的时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小车经过AB段的路程s AB为40.0cmB.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约为0.27m/sC.根据图示测量数据,可测出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D.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其在BC段的平均速度4.如图是小亮在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时,拍摄的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每隔0.2s闪拍一次。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B.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通过的路程为4.50cmC.小球从C点运动到E点的平均速度为0.15m/sD.小华在测量AF之间距离时,连续测量三次是为了避免偶然性,得出普遍规律5.在学校运动会上,小明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题-附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小明早晨骑自行车去学校上学,他前一半路程骑车的速度是6m/s,后一半路程骑车的速度是4m/s,则小明从家到学校全程的平均速度是()A.5m/s B.2.4m/s C.4.8m/s D.3.8m/s2.如图是一辆汽车做直线运动的s﹣t图像,对线段OA、AB、BC、CD所表示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B段汽车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B.前3小时内,汽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30km/hC.BC段汽车处于变速直线运动状态D.CD段汽车运动的速度为22.5km/h3.某户外运动爱好者去城郊骑行,他前24m路程的平均速度为4m/s,后24m路程的平均速度为6m/s,全程的平均速度是()A.5m/s B.4.8m/s C.6 m/s D.4m/s4.同方向运动的两辆小车,它们的s t 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A.甲车比乙车的运动速度慢B.乙车的速度为0.4m/sC.经过2s,乙在甲前1.12m D.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静止的5.一辆汽车在一段平直的公路上行驶,通过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花了相同的时间,这辆汽车的运动()A.肯定是匀速直线运动B.肯定是变速直线运动C.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上都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整段路程上的运动不是匀速直线运动D.条件不足,无法判定6.如图为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装置.A是斜面上可移动的小车,B为固定在斜面上一段的位置传感器.位置传感器B利用超声波可以测出不同时刻小车A与它的距离,这样就可以计算出运动的小车在不同位置时的速度.小车由静止自由滑下时,速度与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A.B.C.D.7.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东运动,它们的运动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分析,错误的是()A .甲、乙、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丙运动速度相同B .开始运动15s 后,甲在乙正西30米处C .图B 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丙在4s 内通过的路程D .若乙和丙运动的路程相同,则乙和丙所用的时间之比是5∶28.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完整版)八年级物理测量平均速度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八年级物理测量平均速度练习题及答案1.在公路上,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用30秒追上了前方450m处的一辆自行车。
求自行车的速度是多少?答案为B选项,即10m/s。
2.XXX讲了“龟兔赛跑”故事,其中兔子在半途睡觉,醒来后追上了乌龟,他们同时到达终点。
正确的说法是C选项,即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的平均速度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
3.关于速度,正确的说法是D选项,即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长,速度越大。
4.甲、乙是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路程之比为2∶3,时间之比是1∶2.求甲、乙的速度之比。
答案为A选项,即3∶2.5.关于平均速度,正确的说法是C选项,即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6.某同学从甲地到乙地,前200m以4m/s的速度步行,后1000m以10m/s的速度乘车。
求该同学全程的平均速度。
答案为B选项,即5m/s。
7.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规律,表示同一运动规律的是甲图和XXX。
8.一位同学骑自行车行驶在一段公路上,前5分钟行驶了1200m,然后又用0.5小时行驶了8km,最后用5分钟行驶了1000m。
求该同学骑自行车前5分钟的平均速度、中途8km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和整段公路的平均速度。
前5分钟的平均速度为4m/s,中途8km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为16km/h或4.44m/s,通过整段公路的平均速度为10.83m/s。
9.XXX设计了“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方框内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无法确定小车在不同位置之间的时间间隔,因此无法计算出小车的平均速度。
1) 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
2) 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小。
3) 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AC=20cm,t=2s,v=10m/s。
4) 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
如果在小车经过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影响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题(带参考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题(带参考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龟兔赛跑中,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跑出,兔子在中途睡起了大觉,醒来以后,飞速跑到终点,却发现乌龟早已到达终点.在整个赛跑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乌龟的平均速度大,运动快B .兔子的平均速度大,运动快C .兔子比乌龟运动的路程长D .乌龟比兔子运动的路程长2.用高速频闪照相机拍摄正在做直线运动的甲、乙两个小球,得到一张频闪照片,如图所示若照相机每次曝光的时间间隔相等,比较甲、乙两小球通过AB 过程中的平均速度A .v v >甲乙B .v v <甲乙C .v v =甲乙D .无法判断3.某运动员参加百米赛跑时,起跑的速度为7m/s ,中途的速度为9m/s ,最后冲刺的速度为10m/s ,若他的成绩为12.5s 。
则他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A .9m/sB .8.67m/sC .8m/sD .12m/s4.一运动员在一百米赛跑中,测得他在7s 内的平均速度为7m /s ,10s 到达终点,则他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A .15m /sB .11m/sC .10m /sD .9.7m /s5.“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
摄影在暗室中进行,闪光灯每隔相同的时间闪亮一次,底片就记录下这时刻物体的位置。
如图是甲,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从a 到b ,甲、乙两球运动的时间相同B .从a 到b ,甲球的平均速度比乙球小C .甲球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D .乙球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小6.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 、B 、C 三点的时刻,B 点是全程AC 的中点.小车从A 点运动到C 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B .小车对斜面的压力就是小车的重力C .小车AB 段运动所用时间与BC 段运动所用时间相等D .小车AC 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 段的平均速度7.小枫同学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得小车从斜面的顶端A 处由静止开始滑到B 处所用时间为t ,小车长为s 1,斜面长s 2,下列对这个实验的分析和说法错误的是( )A .小车由静止下滑,下滑的过程中在做变速运动B .小车从A 到B 的平均速度的数学表达式为 21s s v t-= C .为了延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可减小倾斜程度D .图象乙能准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情况8.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刚在操场上沿直线跑道跑步,如图所示是他们通过的路程s 随时间t 变化的图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前2s 内,小明跑得较快B.小刚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比后一半路程大C.两人的速度一直相同D.小刚全程的平均速度大于小明的平均速度9.小明家距学校1.5Km,一天,小明骑自行车上学,他以4m/s的速度行驶到刚好一半路程时,车扎带他只好停下来,补胎用了5min,接着又以6m/s的速度到达学校,则小明骑车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约为()A.4.8m/s B.5m/s C.2.45m/s D.4.8km/h10.甲、乙两人相距18m,同时沿同一直线开始做匀速运动,其中甲的s-t图象如图所示。
测量平均速度 习题(含答案)

答案: ; 。
12.两名同学在周长为 的圆形冰面上一起进行溜冰活动,活动规则如下:两人必须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圆形跑道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由于两人出发速度不同,速度大的同学超出一圈追上速度小的学生时向前推一把,于是双方正好“互换速度”;原先速度小的同学由于速度变大,从而会超出后面的同学一圈,此时也向前推一把,双方再次“互换速度”……,当双方都完成了活动规定要滑的圈数,最后到达终点的同学所用的时间将记为该组的成绩.假设这两名同学的出发速度分别为 米/秒和 米/秒,并且规定每人都要完成 米,则该组同学的成绩为多少秒?
D、由图象可看出:经过5s,甲车的路程是3.0m,乙车的路程是1.0m,若两车运动方向相同,则两车相距3.0m-1.0m=2.0m,若两车运动方向相反,则两车相距3.0m+1.0m=4.0m,故D错误。
故选C。
3.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是( )
A.甲、乙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C.若以乙为参照物,甲往东运动
D.经过4s,甲乙相距8m
【答案】C
【解析】
【详解】
A.由图象知,甲和乙的s−t图线都是正比例图线,它们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即甲、乙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B.由图知,相同时间内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所以乙的速度大于甲,故B正确;CD、两车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知,4s时间甲车路程为s甲=4m,乙车路程为s乙=12m,甲车在乙车的后方s=s甲−s乙=12m−4m=8m处,所以以乙为参照物,甲向西运动,故C错误,D正确。故选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平均速度习题(含答案)一、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120.0分)1. 小明做“研究气泡运动规律”的实验(1)在研究气泡运动的快慢时,依据的物理原理是,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2)实验中,小明设计的操作方案是:等气泡运动一段路程到达O点后开始计时,并在玻璃管上以O点为起点每隔 10cm处做一刻度标记,用秒表测出气泡从O点运动到每一个刻线标记处所用的时间(如图),算出各区间内相应的速度。
小华设计的操作方案是在玻璃管上每隔 5cm处做一刻度标记,其余操作与小明的相同。
你赞同同学的方案,理由是。
2.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用公式表示):__________.(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__________,(填“较小”或“较大”)其目的是:让小车下滑的时间__________(长、短)一些,这样能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__________(填“大”或“小”);可以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__________(匀速/变速)直线运动(4)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AB=__________m/s.(5)小车下滑过程中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AC=__________ m/s.3.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方框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是“小时:分:秒”)(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__(填“大、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 AB=________cm,t BC=________s,V AC=________m/s(小数点后保留两位小数)。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________(填“大”或“小”)。
4.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方框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是“小时:分:秒”)(1)测平均速度一般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两个物理量,所用的测量工具是 ________ 和(2)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V BC= m/s。
5. 学习《速度的变化》一节后,某小组利用如图装置探究教材30页“物体沿斜面滑下时,其中间一段的速度是否变化?”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2)他们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_______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距离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3)用_______测出小车在斜面顶端、斜面中间和斜面底端的示数如图所示.请将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填在表格中.(4)根据s1、t1,利用公式算出全程的平均速度v1填在表格中.(5)将金属片移至s1的一半处,算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填在表格中.(6)测出小车通过斜面上半段距离s2所用时间t2,算出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填在表格中.(7)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_________的坡度(选填“大”或“小”).使时间便于测量.6.7. 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2)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 (填“较小”或“较大”).(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v乙丙= cm/s.v甲丙= c m/s.8. 小明和小张同学想测自己跑50 米的速度(1)他们可根据公式进行速度计算。
(2)他们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和。
(3)如果他们想粗略比一比谁的速度快该如何做。
9. 某物理兴趣小组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1)读出小车从A运动到C经过的路程S AC= cm.(2)若小车从A到C用时3秒,则小车经过AC的平均速度V AC= m/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3)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选填“大”或“小”)。
10. 下图所示,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为120.0cm,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长 15.0cm)、秒表、木块.(1)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__________(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_______(填“大”或“小”).(3)一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到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1.2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m/s.(4)若保持斜面倾角不变,利用本实验提供的器材最多可测出_________组小车由静止释放到撞击金属挡板过程中的平均速度.11. 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_____.若秒表每格为1s,则该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12. 如图,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为120.0cm,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长15.0cm)、秒表、木块。
(1)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________(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______(填“大”或“小”);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________ (填“大”或“小”)。
(3)一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1.2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 m/s。
(4)若保持斜面倾角不变,利用本实验提供的器材最多可测出_______组小车从静止释放到撞击金属挡板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13. 某同学利用斜槽测小球滚动时的平均速度,如图。
其中B是AC的中点。
用刻度尺测得S AC=84cm,图上方的秒表每一小格代表1s,指针的转动未超过一圈。
请将表格中的空格填写好。
路段距离s/m 运动时间t/s 平均速度v/m·s-1AB 0.42 4 0.105BCAC 0.84 7 0.1214. 两位同学做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某次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1)实验中需要使用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选填“大”或“小”);(3)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1=_______m/s,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_______m/s。
(钟表每格为1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15. 在“探究速度的变化” 实验中,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请完成以下问题:(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实验必须选用_________测出长度;还要用_________ 测出时间。
(3)有同学设计了如下表格请你完成它的填写。
(4)通过比较v1 、 v2 我们得出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时的速度 ________________。
16. 34.慧慧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她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显示的数字(数字格式为“小时:分:秒”)(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2)实验中除了如图所示的器材外,还缺少。
(3)为了便于计时,她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应该(填“较小”或“较大”)。
(4)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BC= m/s。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导致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填“大”或“小”)。
17. 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1)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 。
(2)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些,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的电子表分别表示小车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不同时刻,则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_________m/s,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m/s。
(5)小车从斜面顶端到底端时,做_____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18. (6分)在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l)图中AB段的路程S AB=____cm,如果测得时问t 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____cm/s。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___________。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他的做法正确吗?_______,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如图所示,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自由下滑到底端的平均速度时(1) 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和_________,最后由公式_____________计算平均速度值。
(2) 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是在做运动。
(3) 在测量运动时间时,由于操作不熟练,停表时反应慢了一些,则所测结果与真实值相比较() A.偏大 B.偏小 C.相等 D.因真实值谁也不知道,无法比较20.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进行测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