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讲解学习

肖《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讲解学习
肖《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讲解学习

《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0620B4

学时:50 学分:3

适用对象: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类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

考核要求: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研

究方法及其应用

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肖笃宁李秀珍等编著,《景观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3.3

傅伯杰陈利顶等编著,《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科学出版

社,2001.7

邬建国编著,《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0.12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景观生态学》是我校生态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根据我校生态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要求,本课程根据地理学上的景观与环境学中的生态,把地理学对地理现象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对生态系统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集合为一体,以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物种流在地球表层的迁移与交换,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功能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景观的动态变化及景观优化利用和保护的原理与途径。通过教学使学员能够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为学生学习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工程、旅游生态学、园林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课程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在国土整治、资源开发、土地利用、自然保护、环境治理、区域规划、旅游开发和城市园林建设等方面的的工作提供理论和方法。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景观生态学这门新兴交叉学科的概况;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能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解决生态学等方面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学时分配

本课程总学时为50学时,本课程学时分配如下:

章节教学内容教学时数

第一章绪论 4

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框架

景观空间结构与景观异质性

反映景观功能的生态流

景观变化

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

景观数量化研究方法与手段

景观生态规划

景观生态学应用

景观与文化

6

8

4

4

6

6

6

4

2

合计50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应顺应生态学发展的新趋势,关注《景观生态学》发展的动态,随时将《景观生态学》的一些新理论、新技术引进教学内容,把正在发展且有价值的《景观生态学》新理论和技术推到学生面前。

2、教学内容应面向大生态,注意拓展知识的覆盖面。

3、增大教学内容中三基的内容含量,特别是新技术的含量。

4、注意把握好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统一的原则。可将部分教学内容作学生自学、讨论用。通过参与科研、调查和学术活动等形式促进学生独立获得知识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课程教学一开始就注意引导学生关心《景观生态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景观生态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1、基本内容:

(1)景观生态学的源流发展与学科特色

(2)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概念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景观生态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概况,熟悉景观生态学个学科地位;掌握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概念。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概念及其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4、教学建议:

讲解《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概念时,应由浅入深,并结合实际例子将抽象的概念进行直观的解释。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框架

1、教学内容:

(1)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

等级理论、

空间种群理论、

渗透理论、

源-汇系统理论

(2)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景观系统的整体性与异质性原理

格局过程关系原理

尺度分析原理

景观结构镶嵌原理

景观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

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原理

景观多重价值与文化关联原理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各种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景观生态学的各种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

4、教学建议:

应由浅入深,图标结合,并用实验例子讲解清楚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景观生态学的各种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

第三章景观空间结构与景观异质性

1、教学内容:

(1)景观空间单元

斑块

廊道

基质

(2)景观粒度与对比度

(3)景观边界与生态交错带

(4)网络

(5)景观异质性及其测度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斑块、廊道、基质等景观空间单元,景观粒度与对比度,景观边界与生态交错带,网络等的空间结构和联系;熟悉景观异质性的特点;了解景观异质性的测度方法。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景观结构和各种单元之间的关系,景观异质性的特点;教学难点是各种抽象概念和景观异质性的测度。

4、教学建议:

(1)注意讲清楚斑块、廊道、基质和网络的含义以及其联系和由网络所联系的景观整体结构。

(2)注意由浅入深、结合实例讲清楚各种抽象概念。

(3)景观异质性的测度只需从定性上讲清楚就行了。

第四章反映景观功能的生态流

1、教学内容:

(1)流的产生机制和林带的影响

媒介物和力

防护林与树篱的生态效应

重力作用

(2)相邻景观要素间的无机流

水流

养分流

(3)动植物在景观中的运动

(4)流的景观结构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反映景观功能生态流产生的机制;熟悉相邻景观要素间的无机流、动植物在景观中的运动的特点;了解流的景观结构。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反映景观功能生态流产生的机制。

4、教学建议:

结合实例教学讲解。

第五章景观变化

1、教学内容:

(1)景观变化的稳定性

景观变化的规律性及其判断标准

景观稳定性及其测度

(2)景观变化的驱动力

景观动态与干扰

人类在景观变化中的作用

(3)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

景观变化的空间过程

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

(4)景观变化的动态模型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景观变化的驱动力;熟悉景观变化的稳定性和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景观变化的驱动力和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

4、教学建议:

景观变化的规律性及其判断标准和景观稳定性及其测度主要讲清楚景观变化的规律性,而对于判断标准和景观稳定性及其测度只在定性上加以说明就可以了;

对于景观变化的动态模型可以不讲。

第六章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

1、教学内容:

(1)景观生态分类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

绪论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并掌握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教育学概念、教育学发展历史、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性质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教育学的概念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一)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二)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1、它是一门要运用到自然科学知识的社会学科。 2、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古代社会) (一)主要教育思想简介: 1、古代中国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守仁 2、古代西方 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昆体良、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二)主要特点 二、独立和成熟阶段(近代社会) (一)主要教育理论简介 1、近代西方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赫尔巴特、第斯多惠 2、近代中国 代表人物:张之洞、康有为、蔡元培 (二)主要特点 三、发展与繁荣阶段(现代社会) (一)主要教育理论简介 1、现代西方 代表人物:杜威、布鲁纳、根·舍因

2、前苏联 代表人物:马卡连柯、凯洛夫、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巴班斯基 3、现代中国 代表人物:杨贤江、陶行知、黄炎培(二)主要特点 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 (一)毛泽东的教育思想 (二)邓小平的教育思想 (三)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及方法 一、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充分认识教育的重要性,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二)有助于正确掌握教育的思想和技能,提高教育工作效率 (三)有助于培养教育科研的兴趣与能力,促进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 二、学习教育学的主要原则和方法 (一)要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 (二)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本课程是教育管理、行政管理专业的选修课。选用张厚粲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心理学》一书。开课目的是为了提高学员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其在教学工作中应用心理学和 研究心理活动的能力。 本课程主要涉及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本课程主要使学生理解心理学的基本 知识与理论,系统掌握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了解心理学知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为考 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提供有效的知识与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Ⅱ.选修课程要求:无 III .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心理学原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和辅导中,辅导教师可结合具体的生活和工作实 例进行教学。在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多采用课堂讨论和小组学习的形式。 Ⅳ.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 第一章概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心理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各学术流派, 了解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分支,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明确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与作用。 二、本章重点: 1 .心理学的概念及性质2.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三、考核要求 (一 ) 心理学的概念识记:心理学的概念领会:心理学的基本性质领会: (二 ) 心理学的分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意识的概念与不同状态,了解睡眠的阶段与失眠的种类,了解梦的心理学原理与研究,了解催眠的特征与理论。 二、本章重点:1.意识的概念2.意识的不同状态(层次 ) 三、考核要求 (一 )意识的性质识记:意识、无意识 (二 )催眠现象领会:催眠的原理,催眠与睡眠的区别

会计学的教学大纲

会计学2教学大纲 (64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会计学2》是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具备正确处理一般会计业务的能力和科学的工作作风,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1.了解企业财务会计的基础理论。 2.学习掌握企业有关资产及其分类的会计处理。 3.掌握企业有关负债及其分类的会计实务处理。 4.学习掌握企业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实务处理。 5.学习掌握财务报告的编制方法。 (二)能力培养的目标 1.具有客观、及时反映财务会计信息的能力。 2.具有正确企业财务报表的能力。 3.掌握企业会计和其他会计的异同。 4.把握我国会计改革的方向。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具有可以准确、及时、全面反映企业会计信息的意识。 2.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总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重点阐述会计的目标与特点、会计要素、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和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等。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对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有深入的认识。 教学内容: (1)会计的目的 会计的基本前提 (2) 会计的基本要素 3) 会计的一般原则 4) 5)会计的标准 教学重点与难点: 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会计核算一般原则。 第二章货币资金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重点阐述货币资金的组成,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的内容、管理与核算。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货 币资金的管理与核算。教学内容:2)银行存款 (1)现金

3)其他货币资金 重点与难点: 银行存款的转账结算方式。 第三章应收及预付款项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重点阐述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的内容、管理与核算。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各种应收及预付账款的管理与核算。教学内容:(1)应收票据 (2)应收账款 (3)其他应收款及预付款项 重点与难点: 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应收票据的贴现、预付账款的核算等。 第三章存货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重点阐述企业存货的核算。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存货 的核算。 教学内容: (1)存货的入账价值; (2)原材料; (3)商品; (4)其他存货;

《园林花卉学》课程教学大纲

《园林花卉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 2.课程名称:花卉学 3.学时/学分:50/3 4.开课系(部)、教研室:生命科学系,园林教研室 5.先修课程:植物学 6.面向对象:园林专业大二学生 二、课程性质与目标 1.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程 2.课程目标: 园林花卉学是园林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整个园林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一门主干课程,也是园林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等课程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有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园艺植物繁殖学、种苗学等。通过花卉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花卉的分类、识别、生态习性、繁殖、栽培管理及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为花卉的产业化栽培和经营和管理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园林植物的配植打下坚实基础,是培养合格的园林专业高级专门人才所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 本课程目标是以合理的教学方法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辅之以实验实习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花卉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理论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花卉分类原理及方法;花卉种质资源及分布特点:花卉的生态习性及花卉生长发育基本规律;花卉繁殖、栽培的原理;花卉应用的基本原则等。在实践技能方面,要求学生熟练识别250-300种,掌握各类花卉繁殖、栽培的方法和主要步骤,能够安排花卉的周年生产,动手进行花坛、花境等园林种植设计与布置。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绪论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1.理解花卉的概念; 2.了解花卉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及花卉产业发展的历程和趋势;

3.明确花卉学在园林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及其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4.明确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及基本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具体内容 1.花卉的定义与花卉学的研究范畴 2.花卉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3.中国花卉业的概况 4.世界花卉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花卉的基本概念; 2.花卉学习的意义。 难点:1.区分狭义的花卉、广义的花卉、本课程研究的对象; 2.中国花卉种质资源的特点。 (四)思考题 1.简述花卉学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2.花卉常识知多少:园林之母、中国十大传统名花、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 3.加入WTO后,中国花卉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章花卉的分布与分类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1.明确花卉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2.掌握花卉分布的气候型分区及其特点; 3.掌握花卉生产及应用中的主要分类方法。 (二)教学具体内容 1.世界栽培植物的地理起源 2.世界气候型及代表花卉 3.中国花卉的地理分别及其特点 4.花卉资源的多样性 4.1物种多样性 4.2品种多样性 4.3生态系统多样性 5.花卉的分类 5.1按生活类型分类 5.2按栽培方式的分类 5.3按观赏特性分类

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文):学前教育学 课程名称(英文):Preschool Pedagogy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实践性环节 课程类别*:■学术知识类□方法技能类□研究探索类□实践体验类 培养的核心能力和素养(多选): ■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发展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国际素养□信息素养□领导力素养 课程代码: 周学时:4 总学时:72 学分: 4 先修课程:学前教育史、学前心理学 开设专业:学前教育 三、课程简介 本课程属于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该课程旨在系统学习和掌握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与功能、目标与内容、课程与教学、幼儿与教师以及游戏、环境创设、幼儿园管理、家园合作等问题,基本涵盖了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全部内容。同时,该课程将着重阐释幼儿教育的宏观指导理论及其一般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方法、原则等,力图体现幼儿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规律性。 四、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学前教育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了解幼儿教育的实质,学会审视、分析当前幼儿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学习能力,以此奠定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为今后进入托幼机构从事教育和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具体目标如下: 1.专业知识方面: ?掌握学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念;

?熟悉国家的幼教方针、政策、法规和幼儿园保教工作主要内容; ?了解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 2.专业能力方面: ?掌握设计幼儿园教学、游戏、环境创设、区域活动的基本技能; ?具备与幼儿以及幼儿家长沟通的基本技能。 3.专业情感方面: ?具有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教师观; ?具有较强的专业认同感。 4.综合素养方面: ?能正确认识和分析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能运用科学的评价指标对幼儿园课程、教学方案、幼儿的发展水平、幼儿教师自身的各项工作做出恰当评价。 ?能合理分工,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具备搜集、查阅、整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五、课程内容与进度安排

01《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061801 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教育学 学时数:54学时学分数:3 执笔者:编写日期:2004年8月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普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主要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常识、常理去理解课程内容,切忌空洞的说教和照本宣科。课程讲授的内容以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介绍为主。在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通过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培养学生以辨证、唯物的观点,科学地描述、解释、预测和调节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该课程内容多,在教学中应突出重点,不太重要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整理思路,要求学生做笔记,以方便课下的学习和复习。

课程考试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主。考试题目既要有一定广度和覆盖面,也要有一定的深度。 二、课程教学要求及内容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4学时) (一)教学要求 A、了解:心理学的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及研究任务和领域。 B、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基本发展史。 C、掌握:研究心理学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等以及心 理学发展的主要流派及观点。 (二)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个体心理 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个体心理,可以分为以下三方面: 1、认知:这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 语言等。 2、情绪和动机 3、能力和人格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四、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领域 一、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地描述、解释心理现象,对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和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 2、实践意义:运用心理学揭示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从而 为人类不同领域的实践服务。 二、研究领域 通过介绍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了解其研究领域。

会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会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9020010 课程中文名称:会计学 课程英文名称:Accounting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理论必修课 考核方式:考试 开课专业:管理各专业 开课学期:3 总学时:64 (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16学时) 总学分:4 二、课程目的和任务 会计学原理是管理专业基础课,是管理专业后续课程的基础。通过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记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课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三、教学基本要求(含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1、掌握会计的基本前提、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及一般方法。 2、掌握会计科目、账户的概念及借贷记账方法。 3、会用借贷记账方法对企业主要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 4、掌握账户按经济内容和用途结构两种标准进行的分类。 5、会对原始凭证及记账凭证进行填制和审核。 6、会登记账簿并了解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7、掌握财产清查的方法及账务处理。 8、了解主要财务报表的概念、结构和用途。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6学时) 会计的基本概念及会计目标,会计的对象及任务,会计基本前提条件、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及一般方法。 第二章会计科目和账户(4学时) 会计六大要素的含义、分类,会计恒等式的经济含义及经济业务对会计恒等式的影响。会计科目的概念、设置原则及分类,账户及其一般结构。 第三章复式记账(4学时) 复式记账原理,借贷记账方法及记账规则,会计六大要素增加、减少的方向及余额含义,试算平衡及会计分录。 第四章企业主要经济业务核算(18学时) 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内容,资金筹集业务账户设置及会计核算,供应过程业务账户设置及会计核算。生产过程业务账户设置及会计核算和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销售过程业务账户

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教育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001001 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 课程学时:54 理论课学时:54 学 分:2.5 适用对象:2012级洛阳师范学院师范类本、专科学生 一、课程简介 教育学是研究如何教育人、培养人的学科,以人类特有的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和教育个案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本课程突出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注重宏观内容和微观内容的内在联系,在对教育基本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加强了对教育实践层面的探究;充分肯定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受教育者独立个性的发展和现代人才素质的培养;课程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读性。 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我校所有师范类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从培养中等学校教师出发,充分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加强为人之师的师德培养,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增强事业心、责任感以及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师范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学会从教育学科的视角分析、研究教育现象,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 论(3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教育学的概念;了解教育学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联系实际分析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的历史发展;教育学的学科价值 1.什么是教育学 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3.教育学的学科意义

4.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3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识记教育广义、狭义的概念;理解教育活动的特点;了解教育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历史形态特点 第一节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1.教育的概念 2.教育的本质属性 第2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措施 第三节 教育的历史形态 1.原始的教育形态 2.古代的学校教育形态 3.现代的学校教育形态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5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识记人的发展、遗传素质、环境等概念;理解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掌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及条件;分析教育如何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各自作用;教育的主导作用 第一节 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教育要适应年代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结合实际分析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本课程是教育管理、行政管理专业的选修课。选用张厚粲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学》一书。开课目的是为了提高学员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其在教学工作中应用心理学和研究心理活动的能力。 本课程主要涉及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本课程主要使学生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系统掌握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了解心理学知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为考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提供有效的知识与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Ⅱ.选修课程要求:无 III.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心理学原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和辅导中,辅导教师可结合具体的生活和工作实例进行教学。在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多采用课堂讨论和小组学习的形式。 Ⅳ.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 第一章概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心理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各学术流派,了解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分支,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明确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与作用。 二、本章重点: 1.心理学的概念及性质2.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三、考核要求 (一)心理学的概念识记:心理学的概念领会:心理学的基本性质 (二)心理学的分支领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意识的概念与不同状态,了解睡眠的阶段与失眠的种类,了解梦的心理学原理与研究,了解催眠的特征与理论。 二、本章重点:1.意识的概念2.意识的不同状态(层次) 三、考核要求 (一)意识的性质识记:意识、无意识 (二)催眠现象领会:催眠的原理,催眠与睡眠的区别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要求理解感觉和知觉的基本概念,感觉和知觉的关系。了解视觉系统和听觉系统的基本构造,以及视觉听觉产生的机制。理解社会知觉与一般知觉的异同,了解社会知觉的特殊性和基本规律。 二、本章重点: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2.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三、考核要求 (一)感觉概述识记:感觉的基本概念、感觉阈限 (二)视觉系统了解:视觉适应,颜色的特性领会:视觉产生的机制,色觉理论 (三)听觉系统领会:听觉产生的机制,基本的听觉现象 (四)知觉——感觉的整合识记:知觉的概念,知觉的特性领会:知觉的机制 简单应用:感觉的整合——知觉的形成

国际会计准则课程教学大纲

《国际会计准则》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国际会计准则是会计专业硕士学位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开课学期在第二学期。先修课程有高级财务会计专题、税务会计专题等课程。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国际范围内会计准则的基本模式和内容,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国际会计准则变迁的背景和过程,了解国际范围内会计准则的主要模式和主要差异,对比国际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概念框架、具体准则的差异相同点。 三、教学要求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及学时安排,采取课堂授课、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相结合方式组织教学,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完成相关的学习、讨论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独立研读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五、授课方式、课程考核及成绩评定 授课方式采用学生参与方式教学方式。要求对具体准则部分分小组讨论、小组课堂讲解,其他学生和老师提问方式构成。 考核方式为课程论文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比例为30%,期末考试占70%。 平时成绩的构成:课堂小组讨论占平时成绩50%,平时作业占50%。 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七、教学具体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引言 一、基本要求 了解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基本内容和发展情况。 二、授课方法 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 三、教学内容 (一)国际会计准则的界定 1.广义国际会计准则 2.狭义的国际会计准则 (二)课程安排和教学过程设计 (三)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和变迁过程 1.国际会计准则的产生 2.国际会计准则的变迁 (四)正在进行的全面修订 四、重点难点 1.国际会计准则改组的原因; 2.国际会计准则的变迁过程。 五、思考与讨论 1.国际会计准则与美国会计准则是如何握手言和的? 2.你如何理解我国的国际协调化? 3.你如何看待协调化和差异化问题? 第二章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与变迁 一、基本要求 了解国际会计准则中国际准则、美国会计准则、中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基本内容和发展情况。 二、授课方法

621植物学

2015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植物学) 学科、专业:食品科学(097201),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097202),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097203),林木遗传育种(090701),森林培育(090702),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090706),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090707) 一、考试大纲的性质 植物学是园林植物、园艺、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农学、植物保护、草业、城市规划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报考有关学科研究生的业务考试科目之一。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出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本科《植物学》教学大纲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 绪论 植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多样性;植物学的研究内容及分科。 第一章种子与幼苗 种子的构造;种子的主要类型;种子的萌发条件、过程和幼苗出土类型,种子休眠类型及机理。 第二章植物细胞与组织 植物细胞概念;植物细胞的显微和超微结构;各种细胞器的结构特点和基本功能;植物细胞的后含物种类及其结成;细胞壁的结构和植物细胞间的联络结构;细胞周期的概念;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及其主要变化过程。 组织和组织的概念;组织的类型及特点;维管组织、维管束、维管系统的概念。 第三章被子植物的营养器官 1. 根的基本功能;根和的根系的类型;根尖的分区及其生长动态;双子叶和禾本科植物根的初生构造及其特点;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生长及次生构造;侧根的形成过程;根瘤和菌根及意义。

2. 茎的基本功能;芽的类型及分枝方式;茎尖的构造与发育;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构造和次生生长与次生构造;禾本科植物茎的结构特点及其增粗生长方式。 3. 叶的基本功能;叶的发生与生长及其组成;被子植物和禾本科植物叶的结构及其特点;叶的生态类型与形态结构的关系;叶的寿命及落叶原因、变化等。 4.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变态的概念和变态的种类) 5.营养繁殖的繁殖方式: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概念、营养繁殖的概念及营养繁殖的形式、解剖学基础。 第四章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 1. 花的概念、组成和类型;花芽分化的基本过程; 2. 雄蕊的发育与结构(花药的发育与结构,花粉粒的形成、发育过程及其形态结构)。 3. 雌蕊的发育与结构(雌蕊的组成和结构、胚珠的形成发育与结构、胚囊的形成与发育及其结构)。 4. 植物的开花、传粉与受精过程;被子植物双受精的概念和意义;种子的形成(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胚、胚乳的发育);果实的发育与结构及单性结实与无籽果实概念。 第五章裸子植物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略考) 第六章植物界的类群与分类 1. 植物分类的基础(植物分类的方法;植物的分类单位;植物命名法;植物检索表的表达方式和使用。) 2. 掌握现代植物的基本类群的特点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低等植物:藻类;菌类;地衣类。高等植物:苔藓;蕨类;种子植物。(本课程采用两界系统)各大类群的主要特征和各大类群间的区别要点。(进化的观点) 3. 被子植物分类的形态学基础知识(基础知识:茎、叶的形态学术语;单叶与复叶的区别及复叶类型;花序概念及花序的类型;花冠类型;雄蕊类型及花药着药和开裂方式;雌蕊类型;子房位置;胎座类型;胚珠类型;花程式、花图式表达方式;果实类型) 4. 被子植物分科概述:常见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各科的识别要点;蔷薇科、豆科、菊科、禾本科等大科的亚科之间的区别。 5. 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及区别点:恩格勒系统、哈钦松系统、塔赫他间系统、克朗奎斯特系统。(主要是前两个系统) 三、考试要求

幼儿教育学教学大纲

《幼儿教育学》 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1、课程性质 《幼儿教育学》是幼儿教育学的一门专业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2、课程目的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幼儿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主要是理解和掌握什么是幼儿教育学;为什么学 习幼儿教育学;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教师和幼儿;幼儿园全 面发展教育;幼儿园环境,课程;幼儿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幼儿教学活动设计;幼儿的游戏活动、 一日活动;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让学生构成一个综合的知识体系;理论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学以致用;培养初步的教育、教学能力; 为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热爱儿童、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提高思想品德修养的 自觉性;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树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念。 3、课程任务 1、提高学生对幼儿教育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培养她们热爱幼儿教师职业的思想感情,具备幼儿教师应具 备的职业素养; 2、使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观,掌握当代教育科学的最新成果,使学生掌握从 事教育工作,尤其是幼儿教育工作必备的教育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注意补充反映教育规律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注意课堂教学 实操演练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教学理论组织教学的能力;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使学生热爱幼儿教育事业,乐于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基本了解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和幼儿园组织管理,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和幼儿教育的一般理论,掌握幼儿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并能运用在教学活动实践中。 三、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 1、教学中讲授和练习结合,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在课程是结合教学方法上,注重实用性,教学案例的设计、习题的操练,都尽可能地真实化,加强学生 的实际教学能力。 3、注意启发式、引导式教学。 4、对学生的习题和作业及时批改与反馈,使学生能纠正错误,不断进步。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幼儿教育学概说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幼儿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及幼儿教育的意义; 2.掌握幼儿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学习幼儿教育学的方法 第1页共4页

心理学教学大纲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码: 二、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 三、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本科音乐教育专业必修课 四、学时与学分: 周学时:2 总学时:24(一学期) 总学分:2 五、开课单位:音乐教育学院 六、内容简介: 普通心理学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教育理论必修课,也是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初步体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学科意蕴,进而产生学科兴趣并形成对人心理与行为的探索态度。为将来从事教师职业打下好基础。 本课程共分九章,包括: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脑与心理、需要与动机、认知过程、情绪、智力与创造力、人格、个体心理发展、学习心理。 七、教学形式: 本课程以讲授法为主,同时结合演示法、图式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问题诱导法等方法和手段进行讲解。遵循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创造发展原则等进行教学。 八、课程教材: 《心理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3月九、参考教材: 陈录生等主编《新编心理学》(修订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8月 叶奕乾主编《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年8月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8月 张春兴著《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5月 十、考查与考试: 每学期末,结合课程教学内容采用闭卷考试。 十一、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和意义 (三)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1、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2、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四)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1、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2、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第二章脑与心理 (一)神经系统 1、神经元 2、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二)反射和反射弧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BOTANY TEACHING PROGRAM) 执笔者:洪宇 审核人:曹毅刘家友卢博彬 编写日期:2017年8月 二、课程简述 植物学是园艺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系统性地介绍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发生和发育的一般规律,使学生掌握构成植物有机体的基本单位——细胞、组织、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及与发育等有关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植物界的基本类群,了解植物界进化的基本规律,初步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技能,及一部分被子植物常见的科、属特征,并能识别常见的植物种类,为识别、利用和改造植物打下一定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1. 使学生系统掌握植物体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知识,了解植物类群的基础知识以及植物界演化规律,了解植物个体发生、发育、生长、生殖等生命活动规律。2. 使学生了解植物与环境条件关系的基础知识,及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为学习后续的专业基础课和

专业课以及从事园艺产业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3. 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掌握研究植物学的基本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一)考核目标 掌握植物种子的结构和主要类型,掌握植物组织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掌握被子植物营养器官的结构与发育过程,掌握雌蕊和雄蕊的结构与发育,掌握被子植物传粉与受精的过程,掌握被子植物基本类群与分科。 (二)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三)成绩评定 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 平时成绩:占30%。其中: 出勤考核:占10%。 作业成绩:占20%,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定。 期末考试成绩:占70%。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1、课程基本名称:植物学 2、课程英文名称:Bontany 3、课程编号:011192 4、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5、课程性质:必修课 6、适用层次:汉族本科 7、适用专业:动植物检疫专业 8、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9、学时:5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数44,实验学时数10) 10、学分:3.4学分 二、课程教育目标 植物学是农林院校植物生产类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学习和研究植物学,必须以辩证的观点,正确地认识植物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等一系列生命活动,联系专业和地区实际,着重介绍基本要领及基本理论,较系统地学习被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掌握植物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育的一般规律,有性生殖等基本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后续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如植物生理学、作物栽培学与育种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和准备必要的条件。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和农业科学研究,扩大知识面,培养和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1、理论课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论 教学内容: 植物界的特征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生物界的划分,植物学的分支学科,学习植物学的目的、要求以及学习植物学的方法。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植物学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学习目的及学习植物学的方法。

教学重点:为植物界的特征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第一章植物细胞 教学内容: 细胞的基本概念、原生质(化学组成、物理和生物学特性)、原生质体;植物细胞的形状和大小、植物细胞的显微结构(细胞壁和原生质体)及细胞器的主要功能;后含物的概念、类型及其作用;细胞分裂、细胞生长和分化、细胞死亡。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细胞的概念,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器的功能,细胞的分裂;理解原生质的概念,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了解植物细胞后含物及细胞的死亡。 教学重点: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细胞器的功能。 教学难点:细胞的分裂方式及细胞分化。 第二章植物组织 教学内容: 植物组织概念、组织类型(分生组织、机械组织、保护组织、基本组织、输导组织、分泌结构)及其功能;植物组织的演化、复合组织及组织系统类型。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组织的概念,各类组织(分生组织、薄壁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保护组织)的形态、结构及功能;理解组织系统的类型、分布规律及功能;了解分泌结构的类型及复合组织。 教学重点:组织的类型和功能。 教学难点:各组织的结构特征。 第三章种子和幼苗 教学内容: 种子的基本结构(种皮、胚和胚乳),种子的基本类型(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种子萌发的条件、过程及种子休眠;子叶出土幼苗、子叶留土幼苗。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种子的基本结构和类型,种子萌发的条件;理解种子休眠的原因和打破方法,种子萌发的过程及幼苗的类型。 教学重点:种子的基本结构,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难点:种子的休眠。

(完整版)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

学前教育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1.《学前教育学》课程性质: 《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之一,它涵盖了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全部内容,偏重于研究幼儿教育的宏观指导理论及其一般教育活动规律等问题,在完成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中起着核心作用。 2.《学前教育学》课程作用: 本课程的学习在帮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幼儿教育实际,学会审视、分析当前幼儿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同时,注重促进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为今后进入托幼机构从事教育和研究工作以及学前教育学专业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学习目标 (1)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精神;具有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教师观,有较强的奉献精神和较高的个性修养。 (2)知识获得目标:掌握学前教育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念;熟悉国家和地方幼教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学前教育学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 (3)教育技能培养目标:具备观察了解幼儿的技能;与幼儿家长沟通的技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的技能;创设与课程目标相适应的环境的技能;设计与组织幼儿园教学、游戏、活动、娱乐等活动的技能。 (4)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目标:能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特点制订班级各类教育计划;能科学合理编制幼儿园课程,选择和运用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指导方式和教学方法;能正确认识和分析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能运用科学的评价指标对幼儿园课程方案、幼儿的发展水平、幼儿教师自身的各项工作做出恰当评价。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及主要流派 学前教育的年龄对象;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现代学前教育的主要理论流派 第二章、学前教育的社会因素分析 环境与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政治与学前教育;文化与学前教育;人口与学前教育;社会基本群体与学前教育 第三章、现代社会与学前教育 现代社会特点;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学前教;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比较 第四章、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执笔人:编撰日期: 一、课程概述 课程性质:职业基础课 计划总时: 学分: 实践课时比例(%): 是否专业核心课程: 适用专业: 二、教学内容描述 消费者心理与行为是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为市场营销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本课程主要学习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对学生运用心理学有关理论,分析、评价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指导广告策划活动有一定实际能力方面的要求,是一门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性同能力同步发展的课程。 开设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根本目的与任务,是引导学生了解心理与脑的唯物关系以及人脑对客观现实反映的能动性,进而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增强抵御机械唯物主义和各种各样的唯心主义对心理曲解的能力,了解有关消费者消费心理与行为领域的各种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规律和特点,使学生了解、熟悉、掌握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基本理论、原则、策略和方法。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应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公共关系学〉〉、〈〈市场营销学〉〉是该学科的基础课。

五、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重点难点 消费者心理与行为教学大纲是本专业“消费者心理与行为”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经

过反复研究总结教学实践,并综合分析相关课程关系的基础上,制订本大纲。 本大纲将教学基本内容按照对学生要求的熟练程度依次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各章节具体内容、要求及教学重难点说明如下: 第一章消费心理学入门 第二章教学内容: (1)心理的表现形式及相互关系 (2)几个很重要概念 (3)消费者行为的基本模式 (4)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对象 (5)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形成与发展简史 (6)费者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方法 基本要求: (1)了解:消费者、消费者心理、消费者行为等几个重要概念,人类心理活动产生的基本规律,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形成与发展简史 (2)理解:心理的表现形式及相互关系,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间的关系 (3)掌握:影响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因素,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方法,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对象 教学重点: (1)心理的表现形式 (2)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 (3)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对象 (4)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 (1)心理现象的相互关系 (2)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关系 第二章消费者信息获得 教学内容: (1)消费者的注意 (2)消费者的感觉 (3)消费者的知觉 (4)消费者的学习与记忆

中职学校《会计学》教学大纲

《基础会计学》 教学大纲 ( 1. 2.了解会计知识的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 3.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掌握主要账户和借贷记账法的运用。 2.能正确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3.能根据会计凭证正确登记账簿,并掌握错账的查找和改正处理技术。

4.能编制简要的财务会计报表。 5.能够掌握会计基本实务操作程序和技能。 6.具有更新知识的自学能力,适应会计改革发展需要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了解财务、会计基本法规制度,树立法制观念。 2. 3. ( 1. 2. 了解会计各要素的具体内容。 3.账户和复式记账 了解会计科目的概念及分类。 理解会计账户的概念及设置原则。 掌握账户的基本结构。 了解会计科目与账户的联系与区别。

掌握复式记账的概念及基本原则。 掌握借贷记账法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理解账户的对应关系和对应账户。 4.借贷记账法的运用 了解工业企业的主要经营活动过程。 5. 6. 7.成本计算 了解成本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了解成本计算的一般程序。 理解成本、费用的概念。 掌握材料采购成本和产品制造成本的基本构成和主要费用的基本分配方法。理解成本、费用的区别与联系。

8.财产清查 了解财产清查的意义。 掌握财产清查的概念和财产物资的盘存制度。理解财产清查的种类。 9.财务会计报告 理解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理解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了解会计法规的组成。 了解会计法的基本内容。 了解会计档案的归档和管理。 (二)会计核算基本方法

1.账户和复式记账 理解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原理。掌握账户的平行登记方法。 能编制基本业务会计分录。 2.借贷记账法的运用 3. 4. 5.成本计算 掌握材料采购成本的基本分配方法。掌握工资费用的基本分配方法。 掌握制造费用的基本分配方法。 了解产品制造成本的计算方法。 6.财产清查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植物学 课程类型: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45 讲课学时:45 实验学时: 学分:2.5 适用对象: 生物技术专业 先修课程:无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植物生物学是植物生产类农学专业及生物科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以两界系统为依据,研究植树物界中物种形成和种系发展、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生理代谢及形态建成、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以植物的发育和进化为主线,从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层次上系统扼要地介绍植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生命活动、分类演化、与环境间的关系,揭示植物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具直观性强,教学内容多,概念抽象难以理解等特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1、认识植物的组成基础、结构和功能; 2、揭开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 3、控制、保护、利用和改造植物,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使学生掌握植物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思维的能力和习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要求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植物各类群特别是被子植物的外部形态与内部构造及其主要功能,建立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念;植物分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植物分类的原则和分类系统),使学生掌握和识别植物界各大类群的主要特征,并了解各类群间的亲缘关系,从而建立生物进化的概念;了解植物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及环境对植物的作用,树立植物生态的观念。注意体现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植物体与环境的统一关系。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绪论 重点: (1)植物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2)植物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 第一章植物的细胞和组织 重点: (1)植物细胞的结构、功能及有丝分裂过程和意义。 (2)各种类型组织的结构特征及其功能。 难点: (1)细胞分化是植物组织形成的基础。 (2)植物体的复杂结构和生命活动。 第二章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发育和功能 重点: (1)种子的基本构造及种子的类型。 (2)种子休眠的原因及如何打破。 (3)幼苗的类型及形成的原因。 (4)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构造、次生生长过程及次生构造。 (5)掌握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构造、次生构造与各部分的功能。 (6)明确年轮形成的原因。 (7)掌握营养器官—根、茎、叶的变态类型。 难点: (1)幼苗的类型及形成的原因。 (2)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构造及次生生长过程。 (3)双子叶植物茎初生构造的具体组成。 (4)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生长过程及次生构造。 (5)叶的结构与特点:双子叶植物叶柄和叶片的结构;单子叶植物叶脉维管束的类型。(6)叶的生态类型:旱生叶的结构特点,水生叶的结构特点。 (7)如何区分根、茎、叶的变态类型。 第三章植物的无机营养 重点: (1)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 (2)植物体对矿质元素的吸收,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3)影响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外界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