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研究性学习——以“秋”为题材的中国古代诗歌研究
秋天的古代诗词鉴赏

秋天的古代诗词鉴赏古代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记录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思考。
而秋天,作为四季中最有诗意的季节之一,更是让古代文人墨客们写下了一些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文将带您一起欣赏古代诗词中关于秋天的美妙描绘。
一、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秋夜的到来让人们感受到了凉爽的气息,也唤起了人们对温暖的怀念。
这首诗词以秋夜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对曾经的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思念。
诗中有句:“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样的描写让人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古代乡村秋夜的静谧与美好。
二、李白《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八首》古代文人李白以其豪放不羁的个性和超凡脱俗的才华而著名。
他的诗词常常表现出对自然景物的独特感悟。
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八首》中,李白以诗人的情怀及对自然的痴迷,描绘了一个美丽的秋夜。
通过对月光、清风、夜色等元素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三、柳宗元《秋夕》《秋夕》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秋日夜晚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有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样的描绘让人们感受到了秋日夜晚的清凉与宁静,同时也勾起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杜甫《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四首》杜甫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常常承载着对社会现实的探讨与对人民苦难的关怀。
而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四首》中,杜甫以“诗酒趁年华”的写作手法,将对秋夜的感叹与对国家动乱的思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诗中表现出对时代变迁的忧虑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白居易《秋中寄远》白居易是唐代官员、文学家,他的诗词作品充满了思乡之情和对自然景物的赞美。
《秋中寄远》这首诗表达了白居易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有句:“白门寒日静,孤客悲秋社。
”这样的描写让人们感受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怀念之情。
六、王之涣《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鹳雀楼建筑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视野的开阔和胸怀的壮观。
立秋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题材

立秋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题材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出现在公历的8月7日或8日。
对于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们来说,立秋代表着夏天渐渐过去,秋天的脚步将要到来。
他们对于立秋这一节气的感慨和思考,通过他们的诗词作品得以表达。
在这篇文章中,将探讨立秋这一节气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题材中的表现。
一、秋意初显立秋作为节气的开始,意味着秋天即将到来。
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中,他们常常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变化来表达对秋天到来的期待和感受。
他们描述了秋风送爽、天高云淡、气温逐渐降低等现象,将秋天第一抹凉意带入了人们的视野。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提到秋天,但描述的秋风带来的视觉感受,令人联想到秋天的来临。
二、田园生活秋天是农业丰收的季节,也是田园生活的重要时期。
古代文人墨客们常常通过描绘农田的景象,来表达他们对秋天的热爱和对农业丰收的欢欣之情。
他们描述了农民们丰收的笑脸、金黄的稻谷、丰满的果实等,展现了一个繁忙而充实的农耕场景。
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写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首诗通过描绘清净的乡村景象,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怀念秋天有些文人墨客在描绘秋天的同时,也带有某种怀旧的情感。
他们通过对秋天的描摹,来表达对往事的思念和对流逝时光的感叹。
他们用凄美的词句,将秋天与离别、寂寞等情感联系在一起,给作品增添了一丝忧伤之感。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十袖舞红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以秋天的夜晚为背景,表达了离别的心情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对时间的感慨秋天意味着一年的逝去,也意味着时间的流逝。
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中,他们常常通过描绘秋天的特征,来表达对时间的感慨和思考。
他们借助落叶凋零、草木凋敝等景象,暗示着人们衰老和生命的有限。
立秋题材的古韵诗歌范本

立秋题材的古韵诗歌范本立秋,作为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夏季的结束,秋季的开始。
在中国诗歌中,立秋题材的古韵诗歌不仅有着丰富的意境和文化内涵,也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自然和人类的历史文化。
宋代诗人晏殊的《青玉案·元夕》中有“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的诗句。
这首词描绘了元夜的情景,通过对灯与月的对比,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以及人生苦短、时光流转的感慨。
而立秋的到来,则表示了春夏之季的离去,以及人们逐渐进入秋冬季节,时间的流逝是不可逆转的,我们应该抓住时间,好好珍惜当下,不要有所遗憾。
唐代名士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诗句。
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为主题,表现了大自然在不断地冷却、枯萎,又复苏的变化过程。
在秋天,不少树木的叶子逐渐变黄,代表这它们即将凋谢;而草上和树上的果子们则展示出了他们的最后的果实,为了保持生命能量。
诗人白居易通过这首诗歌,让我们思考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应该如何和自然和谐共存。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的诗句。
这首诗描述了相遇和离别的痛苦,揭示了人生的苦难和感伤。
在这个秋天里,人们往往会有更多的离别和分别,和别离的感慨。
因此这首诗可以让我们想起我们自己经历的离别和分别,并给我们一盏灵魂的慰藉。
此外,唐代杜甫的《秋夜寄邱员外》、宋代王安石的《元日》、宋代苏轼的《赤壁赋》等等,它们都是以秋季为背景,反映着不同的主题和感受。
在这些古韵诗歌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人生、自然、存在等问题的深刻思考,进而感悟到时间的无情以及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真谛。
总之,立秋这个古老而浪漫的节气,无论是在现代还是古代,都有着无限的思考空间,而立秋题材的古韵诗歌则为我们抒发感情、思考人生、表达文化提供了一个绝妙的平台。
在我们读这些诗歌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们对自然、人文、时光的感悟,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和力量,理解自己的生命和人生的真谛。
立秋的文学作品与诗歌赏析

立秋的文学作品与诗歌赏析立秋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炎热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
这个节气具有独特的意义和魅力,激发了许多文学作品和诗人们的灵感。
本文将着重探讨立秋这一主题在文学作品和诗歌中的体现,以赏析其中的文学价值和意境。
一、立秋在文学作品中的描写1. 杜甫的《秋夕》杜甫是唐代著名的文人,他的《秋夕》一诗以立秋这个时节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家庭团聚、平淡温馨的情景。
诗中描述了浓郁的秋意,以及人们在这一天聚餐、赏月、观赏桂花等习俗,使人感受到秋天的宁静和祥和。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杜甫成功地将立秋的气息融入作品中,给读者带来了深情厚意的触动。
2. 鲁迅的《秋》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短篇小说《秋》让人对立秋有了全新的理解。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年轻人追求爱情的故事,通过对秋天的描绘,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立秋的凉意和枯草的凋零成为了主人公心境的写照,形成了与自然景观相互对应的意象,彰显了鲁迅独特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
二、立秋在诗歌中的表现1. 李贺的《秋风引》李贺是唐代诗人,他的《秋风引》以风的引导为主线,以描绘立秋的景象为背景,展现了丰收的季节带来的喜悦和祥和。
在诗歌中,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将秋风在大地上托起落叶的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中的意象和对立秋的赞美,使该作品成为了唐代诗歌中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
2. 白居易的《立秋日怀旧》白居易是唐代文人,他的《立秋日怀旧》一诗中表达了对立秋的怀念和对逝去时光的思念。
诗中以对比的手法,将立秋的寂静和自然景物的凄凉与作者内心的孤寂和无奈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对时光流转和生命短暂的沉思。
这首诗中含蓄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深度思索,使得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共鸣。
三、立秋的文学价值和意境立秋作为节气,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意义,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
在文学作品和诗歌中,立秋往往象征着变迁与转折,同时也呈现出秋天特有的气息和景象。
通过对立秋的描写,作家和诗人们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感慨,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思索。
《中国古代诗文中的秋》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诗文中的秋》教学设计前言:这堂课是对半学期以来有关课文的总结和研究。
教学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把有关内容形成知识体系,进行总结分析。
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料,并且要进行有深度的分析。
经过思考,我利用网络解决了资料收集的问题,利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总结的方式解决了分析归纳问题。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1、学习目标:(1)在本学期所学的古代诗文基础上,了解“秋”这一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文中的象征意义及其来由。
(2)体会中国古典文学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3)了解意象对诗歌情感表达的作用。
2、学习内容与任务:(1)整体把握本学期所学古代诗文中“秋”的意象所表达的情感。
(2)上网搜寻前人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书评或论文)或搜寻包含“秋”的意象的古代诗文,简要评述“秋”在所选诗文中表达的情感。
(3)在(1)(2)的基础上,讨论总结出“秋” 这一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文中的象征意义。
(4)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简要分析“悲秋”的原因。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1、授课对象为我校高二理科班学生,语文成绩在年级中属中等水平。
2、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强,在形象思维方面表现一般。
3、在语文学习上有一定积极性,能够在课前进行简单的预习。
4、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的通过协作讨论解决问题。
5、能够较为熟练的运用网络工具进行搜索、讨论,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简单问题。
三、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1、学习环境选择:在学校WEB教室,利用校园网和Internet资源进行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辅以POWERPOINT课件。
2、学习资源类型及简要说明:(1)POWERPOINT课件。
教师自制,与自制WEB网站链接,出示讨论的主要问题和一部分材料。
(2)教师自制WEB网站。
用网络门户的形式,链接Internet上有关的资源,并提供部分网上没有的关键内容以及课堂讨论的问题。
(3)学校WEB讨论版。
BBS形式,学生可自由发帖,教师进行管理。
(4) Internet上的有关资源。
中国古代“悲秋”诗词主题探究

帝里风光好 , 当年 少日, 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
侣, 遇 当歌 、 对酒竞留连 。别来迅景如梭 , 旧游似梦 , 烟水程何 限。念利名 、 ( 或作为 “ 名利” ) 憔悴长 萦 绊。追往事、 空惨 愁颜 。漏箭 移、 稍 觉轻 寒。渐呜
咽、 画 角数 声 残 。对 闲窗畔 , 停 灯 向晓 , 抱影 无 眠。
宋玉悲感 , 向此临水与登 山。远道迢递, 行人 凄楚,
倦 听陇水潺泼。正蝉吟败叶, 蛩响衰草, 相应喧喧。
收稿 日期 : 2 0 l 4 —0 2 —2 O 作者简介 : 徐 晓楠 ( 1 9 8 8 一 ) 。 女, 吉林 白城人 ,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 硕士在读 , 研究方 向: 中国古代文学 。
2 0 1 4年第 o 4 期 第3 O卷 ( 总3 6 4 期)
吉林省教育学 院学报
J OUR N AL OF E DUC A T I O NA L I NS T I T U T E OF J I L I2 0 1 4
“ 念利名憔悴长相伴 ” 。这首词将作 者希望跻身仕 途 的理想和现实中的羁旅情愁、 身世之感相对比, 进
一
步抒发 了“ 士不遇 ” 的悲慨。像此类 悲秋的诗词
还有很多 , 辛弃疾 的《 水龙 吟 ・ 登 建康赏心亭》 、 杜 甫的《 登高》 、 李煜的《 相见欢》 等。他们通过对秋景 的描绘来抒发内心郁积的悲情 。
状态。下片今昔对 比, 昔 日的暮宴朝欢 和今 日的未 名未禄相 对照 , 揭示 了今 日“ 空惨愁 颜” 的原 因是
中国古代文人 大都把“ 致 君尧舜上 , 再使风俗 淳” 的治 国平天下 的政 治理想 作为 自己的人生 追 求, 所 以他们大多积极人世。把仕途之路 当成实现
秋天古诗词研究报告

秋天古诗词研究报告秋天古诗词研究报告秋天,是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季节。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通过古诗词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
本报告将从古人的视角出发,研究秋天古诗词的表达手法和主题,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和哲理。
首先,秋天古诗词在表达手法上常常采用描绘自然景物的方法。
例如,清代文人袁枚的《秋思》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通过描绘银烛秋光和流萤等自然景物,表现了秋天的静谧与凉爽。
另外,唐代文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描绘了秋天夜晚的露珠:“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种描绘手法使读者可以感受到秋天的清凉和宁静。
其次,秋天古诗词的主题多样,既有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唐代文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同时表达了人们追求更高远目标的意愿。
而宋代文人苏轼的《秋词二首》中则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思考:“自觉年来独上游,闲中怅望子陵秋。
人事堂前柳暗时,历代同兴圣贤某。
”这种对人生的思考使读者更加体味到秋天的深意。
最后,秋天古诗词所蕴含的文化和哲理丰富多样。
例如,唐代文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这句诗表达了自然界万物变幻的规律,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敬畏。
而宋代文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图南楼》中写道:“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句诗则形容了寂静的秋夜中的独特景色,同时也抒发了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和思索。
综上所述,秋天古诗词表达了人们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思考人生哲理,传递了秋天的深意和韵味。
通过研究古诗词中的表达手法、主题以及所蕴含的文化和哲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秋天的美妙之处。
秋天的意象在唐宋诗词中的体现与演变

秋天的意象在唐宋诗词中的体现与演变引言秋天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季节,不仅因为秋天的自然景色美丽动人,更因为秋天给人带来的情感和思考。
在唐宋时期,许多诗词家将秋天作为他们作品的主要主题,用丰富的意象和深远的思考描绘了秋天的美丽和内涵。
本文将深入探讨在唐宋诗词中秋天的意象体现以及其演变的过程。
1. 秋天的特点和意象秋天是四季中最独特的季节之一,它的特点和意象使得它成为诗人最喜欢的题材之一。
1.1 丰收和成熟在农村社会,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大地上金黄的禾苗和丰厚的果实给人一种丰收和成熟的感觉。
诗人们通过描写丰收的场景和农民忙碌的身影来表达他们对于秋天丰收和成熟的赞美和喜悦。
1.2 余辉和凋零秋天的特点之一是金色的余辉和凋零的景象。
当太阳落下,天空中弥漫着一片金红色的光辉,像是给大地披上了一层温暖的袈裟;同时,秋天也是植物凋零的时候,树叶渐渐变黄并从树上落下来。
诗人们通过体验这些景象,表达了对于光明和温暖的追求,以及对于凋零和离别的思考。
1.3 清寒和寂寥秋天的空气变得清冷,大地也变得寂静。
这种清寒和寂寥的感觉给人一种沉思和落寞的情绪。
诗人们利用这种秋天的气息和氛围,借此表达他们的感伤和思索。
2. 唐代诗词中的秋天意象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许多优秀的诗人将秋天作为创作的主要题材之一。
他们通过独特的意象和丰富的表现手法,描绘出了唐代秋天的美丽和内涵。
2.1 杜牧的秋天杜牧是唐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中多次描写了秋天的景象。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意象,将秋天的美丽和悲凉完美地表达出来。
例如,在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通过这样的描写,他让读者感受到秋天的清冷和寂静,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于辛勤劳动的农民的思念。
2.2 白居易的秋天白居易是唐代最著名的爱情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中也有许多关于秋天的描写。
他将秋天的景象与爱情的美丽和痛苦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研究课题名称:以“秋”为题材的中国古代诗歌研究
研究者姓名所在学校
所教年级高二研究学科语文
联系电话电子邮件
设计日期指导教师
课题组其他成员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
高中阶段,我们在学习古代诗歌中发现,诗人喜欢借用秋景来抒发感情。
一切景语借情语,诗中赋予秋特别的情感,是和诗人的情感世界,人生经历有密切关系的。
诗人们笔下的秋形态各异,意蕴深刻,引发了我们强烈的探求欲望。
于是决定把他作为一个课题来进行研究。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1)掌握研究古代诗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深入了解祖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培养创新能力。
(3)把握诗人赋予自然环境的人文特色,诠释中国文人的恋秋情结。
3、课题介绍
本课题安排两个课题:第一研究借秋来抒发“喜”的情感:第二研究借秋来抒发“悲”的情感。
通过找资料访问专家编写提纲,研究古代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和方法的阐述)(配上思维导图)
助学导师提示:
以上表格的内容不能为空,课题要求与本人所教学科相关,思路要比较清晰,内容要比较充实完整。
注意本次培训的三个作业围绕同一个主题,所以,研究性学习所选的课题要有利于进行网站设计。
研究性学习方案中一定要附有思维导图和评价量表1-3个。
(以下要求附上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量表1-3个)
(表1)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的评价量规
上传作业的文件名是:“姓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