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研究之风骚传统

合集下载

骚体诗的发展史

骚体诗的发展史

骚体诗的发展史骚体诗是中国古代主要的文学体裁之一,是屈原开创的。

相传屈原在流放期间,“闻渔父诵歌,见舞者咏舞,听稚子谣诗,睹学者唱言,思自伤之”,乃作《离骚》。

骚体诗是介于楚辞和汉赋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

它句式参差,灵活多变;形式复杂,大体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结构大多是总分或者并列结构。

最早的骚体诗集为《楚辞》,而后来出现的《九歌》、《九章》等也属于骚体诗。

其中著名的是战国时代楚国屈原的《离骚》,所以骚体诗又称为“骚”体诗。

与散文一样,骚体诗也有着丰富的语言艺术。

骚体诗长于铺陈和用典,通过叠字、重章、复沓等手法表达诗人真实的内心世界,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骚体诗出现以后,影响深远。

曹丕说:“楚辞者,古诗之流也。

”刘勰说:“《骚》以自贵,非《风》《雅》之旨也。

”汉乐府、汉魏诗、建安风骨等都深受《楚辞》的影响。

以后,骚体诗成为唐代的主要诗体之一。

唐代诗人中的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等,都留下了不少骚体诗名篇。

同时,骚体诗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例如明清之际,出现了以《离骚》为代表的“骚体”小说,发展到近代,出现了不少具有近代意义的作品。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骚体诗曾被认为与“柔靡”、“萎弱”相连。

但自清代以来,骚体诗的地位逐渐被人们认可。

曹雪芹就极为推崇《楚辞》,《红楼梦》开篇即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的这段话,既是对《楚辞》的推崇,又是对其他优秀作品的推崇,更是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推崇。

当然,古代骚体诗中不乏思想性、艺术性俱佳之作,如屈原的《离骚》,杜甫的《春望》,苏轼的《前赤壁赋》,陆游的《书愤》等。

由于朝廷对骚体诗的提倡,加上《楚辞》本身具有的无穷魅力,骚体诗盛行起来。

南北朝时,梁元帝萧绎编选《金楼子》、《丽人赋》,至唐代则出现了《文选》、《文苑英华》等骚体诗选集。

中唐以后,随着《楚辞》学研究的兴起,宋代则出现了骚体诗词的专集。

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诗歌文化呈现出各种繁荣的景象。

研究性学习:追溯诗歌与源头——《诗经》艺术探究》

研究性学习:追溯诗歌与源头——《诗经》艺术探究》

追溯诗歌的源头——《诗经》《诗经》的研究内容摘要《诗经》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四言体为主的句式,重章迭句复沓的章法,丰富、生动、简练、形象的语言特色,筑成了一座文字的丰碑。

《诗经》丰富的思想、高尚的审美情操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哺育了历代作家和诗人,影响至为巨大而深远。

在新世纪来临之际,《诗经》研究出路何在,已成为学界关心的话题之一。

关键字:诗经思想研究语言特色第一部分前言谈一谈“风骚”“风”是《诗经》的精华,“骚”是《楚辞》最高成就的体现,“风骚”并称,既显示了我国先秦文学在思想精神、艺术表现上的最高成就,又标志着一种不同凡响的风神、情韵与才华。

《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的先河,两者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巍然耸立的两座高峰。

现实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发展▪上古劳动诗歌→《诗经》→汉乐府民歌→建安文学→北朝民歌→盛唐杜甫→宋金王禹偁、元好问→元明清戏剧与小说:关汉卿、曹雪芹浪漫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发展▪上古神话→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汉代贾谊、曹植、阮籍→两晋左思、鲍照→南北朝《木兰诗》《神弦曲》→唐代李白、李贺、杜牧→宋代苏东波、辛弃疾→元明清《西游记》《聊斋志异》。

《诗经》的流传过程▪1、先秦时期——研究的萌芽期。

▪2、汉学时期——经学的形成与极盛时期▪3、宋学时期——研究的变革时期。

▪4、清代——研究的振兴鼎盛期。

▪5、“五四”以来时期——研究的新时期。

我们的研究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诗经》的情感内容,二是浅析《诗经》爱情诗的价值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三是古典诗歌中的现代因素——《诗经》中的女性意识。

第二部分《诗经》的情感内容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我们发现,《诗经》中反映徭役的诗很多,这些诗的内容纷繁复杂,背景也各不相同,但其中所表现的感情却有共同性,概括起来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深切的思乡、念亲之情。

周民族是一个安土重迁的民族,而徭役破坏了安定的生活,迫使很多人远离家乡。

“风骚”一词,泛指文学,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

“风骚”一词,泛指文学,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
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是中国文学
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 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 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 《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 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 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 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 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第十七页,共四十四页。
忽奔走(bēnzǒu)以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第十八页,共四十四页。
急匆匆,我为王朝的复兴前后奔波,希望跟上前 代明王的脚印。君主啊,你不能体察我的一片衷 情,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大发雷霆。我明明知道 直谏忠会招灾惹祸,但我怎么能看着祖国沉论! 我敢手指苍天让它给我作征,我对你完全是一片 忠心!想过去,你与我披肝沥胆(pī gān lì dǎn),定下约言, 可后来,你却另作打算,不记前情。我和你分别 并不感到难堪,伤心的是你的为人太不守信!
第二十九页,共四十四页。
夏桀经常违背正道,终于落得个亡国丧身。殷纣把自己 的忠良剁成肉酱,他的王位因此颠陨!成汤和大禹都严 明而又谨慎,周文武都任法而讲仁。他们都凭德才选用 贤臣,遵守绳墨而不差毫分。皇天啊!光明正大不存偏 私偏爱,看见有德的人就设法让他成为辅弼之臣。只有 那德行高迈的圣人贤哲,方才让他享有天子那样的尊称! 回顾前王而又观省后代,再仔细考察天下的民情。不曾 有过不义的人可以重用,不曾有过不善的事可以推行。 即使死神已经向我步步逼近,回想起初衷我也毫无悔恨。 怎能将方榫塞进圆孔啊,古代的贤者正因此而碎骨粉身! 我泣不成声啊满心悲伤,哀叹自己是这样生不逢辰。拔 一把柔软(róuruǎn)的蕙草揩拭眼泪,眼泪涟涟沾湿了我的衣 襟 。”

《诗》四家名词解释

《诗》四家名词解释

《诗》四家名词解释1、风骚: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2、政治美刺诗:是指《诗经》中由周朝贵族卿大夫所创作的,对统治阶级进行颂美赞誉和讽喻怨刺的诗歌。

如《假乐》、《板》等。

3、《九歌》:就是屈原汲取楚地民间的神话故事,并利用民间祭歌的形式译成的一组风格清爽迷人的抒诗,共十一篇。

4、采诗说:先秦古籍中并没有明确提出,但是根据相关的记载,可以推断采诗制度是存在的。

在古代言语不通、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这种有目的的采集,《国风》、《小雅》中那些遍布黄河、长江流域的民歌才能够汇集到王廷中来。

5、孔子删帖诗说道: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述,孔子将和古《诗》三千篇删至篇。

这种观点影响非常大,但是我们已经存有很多有力的论据证明孔子虽然对《诗经》的健全、传播和留存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未曾删诗。

《诗经》的最后古颚编订者必须就是周朝的乐官。

6、四家诗:汉代传习《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即四家诗。

鲁诗创建最早,影响也最大,创始人是鲁人申培,特点是以诗训诂,将《诗》作为《礼》的说明;齐诗的创始人是齐人辕固,他采用阴阳五行学说,以《诗》来解说《易》和律历;韩诗的创始人是燕人韩婴,特点是断章取义,割裂诗句作自己论文的脚注;毛诗是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创,特点是以诗论史。

7、今文三家(三家诗):四家诗中鲁齐韩三家为今文学家,在汉代公存有博士,沦为官学,故称“今文三家“或“三家诗”。

8、《毛诗传笺》: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所作《毛诗传笺》,及集古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主要为毛诗的《诗故训传》作注。

9、《毛诗正义》:在《毛传》、《郑笺》之后,唐代孔颖达承继汉学的研究方法与成果,集前代汉学之昌明,将《诗经》经学统一于汉学,策划Roadste《毛诗正义》70卷,就是唐代科举考试的标准《诗经》教本,代表了当时《诗经》经学研究的最低水平,在当时具备绝对的权威地位。

“风骚”还是“艳情”--论李商隐无题诗多维解读成因

“风骚”还是“艳情”--论李商隐无题诗多维解读成因
2 叙事与抒情的紧密结合
李商隐绮艳题材的无题诗往往汇具体与普遍 为一体,融形象与抽象为一炉,集叙事与抒情为一 身,这是造成李商隐无题诗“风骚”还是“艳情”争 议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也是构成李商隐无题诗 美学特质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如《无题》(昨夜星 辰昨夜风):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 听 鼓 应 官 去,走 马 兰 台 类 转
运用,并将其缀合成为李商隐个人的艳情史。之 所以产生这样的分歧,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李商隐 无题诗文本本身的特点,尤其是在绮艳题材的无 题诗中,“风骚”还是“艳情”的争议愈演愈烈。其 实,这恰是李商隐无题诗不同于传统准无题诗之 所在。本文拟就李商隐无题诗的美学特质进行探 究,分析李商隐绮艳题材无题诗的新变,剖析其多 维解读成因。
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美学特质;叙事;抒情;心灵书写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645(2020)01-0106-07
0 引 言
“风骚”与“艳情”是古代文论中常用的两个 术语,代表了两种泾渭分明的诗歌传统、两种截然 不同的审美趣味。然而在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无题 诗中,“风骚”还是“艳情”的争议一直不绝于耳。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1]22,元好问 一语道破了玉溪生诗的朦胧特质,同时隐含了读 者必然会 为 其 作 出 多 种 “郑 笺 ”的 反 应。 在 一 千 余载的接受史中,读者对无题诗大略有两种读法。 “一种基 本 上 是 就 诗 论 诗,一 种 是 将 这 些 无 题 诗 和其他许多有关的诗联系起来,加上自己的想象, 然后对它们作出小说化的阐发。”[2]71前者虽能够 紧扣题面,避免穿凿附会,却难免沦于窠臼,或失 于肤浅;后者启用联想、考据本事,虽能够独备一 说,却总会陷入索隐猜谜。当两种解释方式聚焦 于同一首无 题 诗 时,便 见 仁 见 智,怅 叹 “一 篇 《锦 瑟》解人 难 ”[1]24。 实 际 上,这 两 种 阐 释 方 式 分 歧 的核心在于李商隐的无题诗究竟有没有比兴寄 托。显而易见,后者否定了无题诗中比兴寄托的

楚骚传统在唐诗中的体现

楚骚传统在唐诗中的体现

楚骚传统在唐诗中的体现王贺雷【摘要】"风"、"骚"作为中田古典文学的两大源头和传统一直是中国文学创作的典范.但事实上,自汉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站在"宗经"的立场上来"辨骚"到了唐代,由于作者人生遭通和现实政治的关系,詹代文学在创作中自觉地吸收了楚骚传统,这在唐诗创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期刊名称】《延边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5)002【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楚骚传统;唐诗;屈原;楚辞【作者】王贺雷【作者单位】延边大学师范分院,吉林,延吉,1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风骚”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名词,客观上说明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主体和源头是以十五国风为代表的《诗经》和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

然而在居于正统的儒学面前,“风”一直作为正统文学的典范而得到提倡,“骚”却因鲜明的地域特色、浓郁的骚怨精神而被疏落。

虽然如此,也不能否认其在历朝历代文学中的传承与影响。

以唐立论,虽然仍是儒居正统,“风”为雅音,但“骚”的传统也在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唐代文学,这突出地表现在唐代的诗歌创作之中。

文学史习惯将唐文学划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

那么,唐代诗歌对于楚骚传统的态度似也可这样划分。

各个时期,对于楚骚传统的接受不同诗人表现也不同,我们仅以有代表者为论,即初唐四杰、盛唐李杜、中唐后期李贺和晚唐李商隐。

当然,唐代接受楚骚传统影响的并不仅限以上诗人,陈子昂、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创作也很明显受到了楚辞影响。

总体上初、盛唐社会较安定,自觉接受这种传统影响的诗人相对较少,进入中唐,由于政治、社会原因,有这种创作倾向的诗人渐多,渐入晚唐,国患日深,楚骚传统遂为主流。

唐初文坛承继了六朝以来的浮艳文风,而初唐诗歌创作对楚骚传统的接受首先是建立在批判六朝浮艳文风的基础之上的。

以四杰为论,他们力反齐梁浮艳文风,倡导革新,给初唐文坛带来清新雅健之气。

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研究之风骚传统

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研究之风骚传统

四、婚恋诗
(一)代表 相恋与欢会:《召南·野有死麕》、《邶风·静女》、 《郑风·野有蔓草》等。
追慕与苦思:《周南·关雎》、《秦风·蒹葭》、 《陈风·月出》 、《郑风·子衿》等。 爱的受阻:《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等。 婚嫁:《周南·桃夭》、《召南·摽有梅》等。 弃妇:《邶风·谷风》、《卫风·氓》等。
(三)内容
《生民》:讲述后稷诞生的神奇及他对农业的贡献。
《公刘》:歌颂周远祖公刘率部落从邰迁豳之事。 《绵》:写文王祖父古公亶父率其部落从豳迁岐山
的过程,这是周部落再次创建国家。
《皇矣》:记周文王伐崇、伐密的战争事迹。
《大明》:记载的是周武王牧野伐商的战绩。
生民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 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 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 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 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 訏,厥声载路。
(三)《诗经》的时代: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 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四)《诗经》产生的地域:
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 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即黄河、长江、 汉水、渭水流域。
(五)《诗经》的作者: 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 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
(二)代表作讲析 卫风· 伯兮(节选) 伯兮朅(qiè)兮,邦之桀兮。 伯也执殳(shū),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王风·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其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中国古代文学考试之一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考试之一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诗经楚辞部分1、风骚传统[诗骚传统]:“风”指《诗经》中的《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

后世诗人,或受《诗经》现实主义影响,或受《楚辞》积极浪漫主义影响,使诗歌创作沿着《诗经》或《楚辞》所开辟的两条道路前进。

因此而发展、形成了我国诗歌的两种不同的优良传统,习惯上称“风骚”传统。

2、风骚: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3、献诗说:是关于《诗经》作品来源的一种主要说法。

先秦古籍中有很多对公卿献诗制度的记载。

他们献诗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诗歌进行讽刺或赞颂,表达对政治的评价。

《诗经〃大雅》、《小雅》、《国风》中的公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可能就是通过这条途径搜集起来的。

4、采诗说:采诗说也是关于《诗经》作品来源的一种主要说法。

采诗制度先秦古籍没有明确记载,但是这种制度应该是存在的,因为在古代言语不通、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这种有目的的采集,《国风》、《小雅》中那些遍布黄河、长江流域的民歌才能够汇集到王廷中来。

进行采诗的应该是周王朝以及各诸侯国的乐官。

《小雅》、《国风》中的许多诗便靠乐官采集而来。

5、制诗说:宗庙祭祀和燕享等仪式中的乐歌,应是乐官、或巫、史奉命创制的。

6、孔子删诗说:孔子删诗说是关于《诗经》的编辑的一种重要的说法。

这种说法影响很大,但是教材认为已经有很多有力的论据证明孔子虽然对《诗经》的完善、传播和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未曾删诗。

《诗经》的最后删选编订者应该是周朝的乐官。

7、四家诗:所谓的四家诗指的是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

鲁诗的创始人是鲁人申培,齐诗的创始人是齐人辕固,韩诗的创始人为燕人韩婴。

鲁齐韩三家为今文经学,故又称为“今文三家”或者“三家诗”。

毛诗晚出,创始人是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是四家诗中唯一的古文经学。

8、今文三家(三家诗):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中,鲁齐韩三家为今文经学,在汉代立有博士,成为官学,故又称为“今文三家”或者“三家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