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楚雄牟定左脚舞
楚雄彝族左脚调的传承

彝族左脚调的传承云南民族大学和庆国楚雄牟定彝族左脚舞是世居土著民族的代表性舞种,是楚雄州民族舞中唯一有清·康熙《定远县志》史料记载的民间舞。
在两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就有了自己的雏形,并在约一千年多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相对固定的跳法、唱法和伴奏;由于牟定彝族是世居土著民族与古代西北地区南下的氐羌部落及东来的昆明叟部落中哀劳部落长期分化融合后而形成的乌蛮、白蛮,由此形成了大聚居小分散的格局,其主要分布在牟定县境内的西北山区。
彝族左脚调的形成牟定的璠猫乡和凤屯乡是彝族左脚舞的主要发源地,这两大彝族支系现存的倮倮颇、俚颇左脚舞与传统的“三跺脚”、“摆八仙”从跳法、音乐上具有很多相似之处。
根据清、康熙四十一年《定远县志》的记载:“三月二十八日,城外南郊东岳庙赶市,贾汉彝买卖衣具货物……至晚,男女百余人吹芦笙、弹彝琴、吹口弦、唱彝曲,环围跺左脚,至更余方散”。
文中所说的“彝曲”既现在的左脚调,“彝琴”指的是现在牟定彝族龙头四弦琴,“跺左脚”即现在的左脚舞。
我们还可从许多的资料中看出,当时远近的商人、各民族对“三月会”是十分向往和感兴趣的。
而璠猫乡和凤屯乡不同的跳法、唱法、奏法不仅各具特色,每而且每首曲调都配有相应的步伐及舞蹈(璠猫乡的左脚调许多都配有歌词),又因都是先踮左脚出右脚,因此叫“左脚舞”,也称“左脚调”。
一、左脚调形成与地域文化(一)关于左脚舞和三月会的传说在远古的时候,牟定城南郊东岳庙旁有一个黑龙潭,潭内有条恶龙常常出来兴风作浪,使牟定坝子年年洪水泛滥,灾害不断,彝族小伙啊里和彝族姑娘啊罗决心惩治恶龙,为民除害,众乡亲在他两的带领下,在农历三月二十八这天,将烧红的火炭、石灰投向龙潭,又用石头和土将龙潭填平,他们担心镇不住恶龙,便燃起熊熊烈火,手拉手围起圈边跳、边唱、边跺,一连三天三夜终于将恶龙制服。
从此以后,洪水退去,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为欢庆胜利、纪念勇敢的啊里和啊罗,每年的三月二十八这一天,牟定各族人民便自发的聚集到东岳庙旁的龙潭上,白天进行贸易交易、走亲访友,晚上则燃起熊熊篝火,竭尽所能唱歌舞蹈,连续三天三夜不间断,从此“千年跳一脚,百年赶一会”的“三月会”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楚雄牟定彝族左脚调与左脚舞浅析

楚雄牟定彝族左脚调与左脚舞浅析摘要:左脚调与左脚舞是彝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标志,蕴含了彝族社会发展历史及生活方式的文化积淀。
牟定是左脚舞的故乡,左脚舞是牟定彝族的代表性舞种,在牟定传承千年,经久不衰,是红土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
现在,这源于一千多年前的悠久彝族歌舞文化,正以最耀眼的姿态向世界散发它的光芒。
关键词:左脚调;左脚舞;婚俗;艺术特征;发展一、牟定彝族左脚调与左脚舞的人文历史牟定县地处云贵高原,地处滇中腹地。
这里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而且具有浓郁厚重的文化底蕴。
虽然没有名山、名水和名人,但有样东西却不能让人忘怀,那就是跳了上千年的左脚舞和唱了上千年的左脚调。
从远古传说起源的左脚舞,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发展,已经成为牟定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紧密的与牟定人联系在一起。
同时也成为彝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标志,蕴含了彝族社会的发展历史以及生活方式的文化积淀。
1、牟定彝族节庆活动与左脚调左脚舞的历史渊源在牟定左脚舞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以正月十五赶猫街、二月八、三月会、火把节等传统节日作为重要载体,与左脚舞相依相伴,成为左脚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在众多民间传统节日中,当数三月会的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气氛最热闹、名气最响。
一年一度的三月会是彝族左脚歌舞的盛会,也是左脚舞以及其他彝族歌舞的海洋。
成千上万的彝族群众弹起弦子,男女和声或齐声唱起左脚调,手牵手肩并肩,围成一个个几十人至上百人的大圆圈,欢跳左脚舞。
在县城广场和主要街道上,三月会期间每晚跳脚圈数在50圈至100圈,可谓盛况空前。
在史实记载方面。
据考证,牟定左脚舞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并散见各种史志。
其中,要数康熙四十一年的《定远县志》及道光十五年的《定远县志》最为权威。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修定的《定远县志》记载:“三月二十八日,城南东岳宫赶会,卖棕笠、毛毡、麻线,至晚男女嘘葫芦笙、弹月琴、吹口弦、唱彝曲……环围跳左脚至更余方散。
云南楚雄牟定左脚舞

4、《正月十五赶猫街》作为第十三届全国青年 歌手大奖赛上的参赛曲目,夺得了原生态组的银 奖,为云南省争得了荣誉。
(二)形成:
左脚舞产生于2000多年前土著彝族时 期的原始社会。经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历 程,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左脚歌舞乐跳法和 唱法。左脚舞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 活中形成的。
(三)目的:娱乐、交往、健身等。
(四)内容:以歌、舞乐活动为内容,
并包含了彝族人民对天、地、日、月、火、 虎、原始、自然崇拜及诸多文化表现形式 的代表性传统舞种。左脚舞等为表现形式 的彝族左脚舞文化,千百年来深受牟定彝 家儿女所喜爱。
“正月十五赶猫街,我在猫街等着你……不来就 说不来的话,莫让小姝空等着…… ” —— 《正月十五赶猫街》 视频分享:第十三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原生态 唱法)决赛《正月十五赶猫街》
四、经验借鉴
—— 牟定县如何保护和传承彝族左脚舞
一、有关部门先后多次组织收集、整理、 编排左脚舞影像资料,共整理出左脚调一 百余首,出版多套录影光碟及丛书。
猫 街
名字虽然 改了,但 大家还是 习惯称它 为“猫 街”,直 到今天。
2、“猫街”改 为“安乐”
大概是嫌“猫街” 叫起来不好听, 之后这猫街就被 改名为“安乐” 了。
安 乐
3、最热闹的节日——赶正月十五
这里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就是赶正月十五,方圆 一百多里的男女老少都会来此赶会,即物资交流 会,年轻人则弹弦子,跳左脚舞,谈情说爱。
5、利用好县文联创办的文学杂志《山茶花》, 办好“左脚舞之乡”专栏。
牟定彝族左脚调浅析

牟定彝族左脚调浅析作者:张莹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17期摘要:牟定彝族左脚调是楚雄彝族自治州流行的一个有代表性的、非常盛行的歌种,随着彝族左脚舞的广泛流行而发展,本文就其产生、继承、发展及其调性特点作简单分析介绍。
关键词:牟定彝族左脚调产生继承与发展调性特点牟定位于滇中腹地,地处楚雄彝族自治州中部地区。
东接元谋、禄丰县,南连楚雄市,西靠南华、姚安县,北依大姚县龙街乡,全境面积1490多平方公里。
全县总人口约十八万四千多人,其中彝族人口约三万多人,约占总人口的六分之一,主要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属“罗罗颇”支系。
牟定的彝族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1978年在新甸乡福土龙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羊角纽编钟(这套编钟呈长椭圆型,顶部有羊角纽,共六个,属六声音阶编钟)说明:彝族先民在两千多年前就己经掌握了比较完整的音乐。
从流传至今的古歌谣“梅葛”(谐音,又称“蜜郭”)和反映彝民狩猎生活的“打猎歌舞”说明:彝族先民在远古时期就有着自己的歌舞艺术。
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牟定是彝族“左脚舞”的故乡,左脚歌舞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
这在现存的康熙定远(即现今牟定)县志上就有着祥尽而生动的记载。
这段记载较详细地描述了彝族先民古老的童婚俗和喝酒跳左脚舞的情景。
现今彝族举行童婚礼的习俗已不存在,但青年男女举行婚礼时仍要在院心搭一青棚。
设一火塘。
至晚,贺喜的亲朋好友和当地男女老幼总要围着火塘喝酒跳左脚舞直到次日太阳升起方歇。
关于牟定左脚舞,康熙定远县志还有另一段记载:“每年三月二十八赴城南东狱庙赶会,卖蓑笠羊毡麻线至晚,男女百余人嘘葫芦笙、弹月琴、吹口弦、唱小曲至县署二堂跪拜官长,就阶下环围坠左脚至更余方散”。
这段记述中的“每年三月二十八赴城南东狱庙赶会”,就是延续至今的牟定大型传统节日“三月会”。
牟定“三月会”,是彝族人民仍至全县人民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是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七至三月二十九日,介时,牟定县城张灯结彩,商贾云集。
浅析楚雄彝族“左脚舞”变迁与发展

民 间劳作 中创 作 的一种 舞蹈 ,是 当地 民族 自娱 自乐 的一种 文 化活 动 。“ 左 脚舞 ”源 自彝族 的生活 ,与生 活息息相 关 ,不仅反 映彝族 生活现状 ,还 能够彰 显彝族 的精神 文化。“ 左脚舞 ”传承千年彰显 彝 族强悍 的生命力 。在经济 不断飞速 发展的今 天,“ 左脚舞 ”依 旧没有
失 去 以 前 的风 采 ,反 而 受 到 广 大 居 民 的 欢 迎 , 不 仅 融 入 多 元 化 的文 化 潮 流 当 中 ,还 与 各 种 文 化 进 行 新 的 融 合 ,创 造 出 新 的风 采 。 近 几
、
“ 左脚 舞”的变迁
( 一) “ 左 脚舞”从彝族独创 走向多民族共享 “ 左 脚舞 ”本 是 彝族 先 民根据 劳动 内容 创作 的一种 歌舞 。在 “ 左脚 舞 ”产生 的初 期旋律 简单 , 内容 多以劳作 的为 内容为主 。舞
入一 个新 的阶段 。“ 左 脚 舞 ” 在 省 级 、 国家 级 一 系 列 的 文 化 比 赛 当 中 脱 颖 而 出 ,获 得 艺 术 界 各 类 人 士 的 赞扬 ,也 获 得 老 百 姓 的 喜 爱 。
节 日和迎 亲嫁娶 。随着 各 民族之 间文化交流 的 日渐密切 ,彝族人生 活水平 的提升 , “ 左脚舞 ”的歌 曲以及舞蹈 内容都 得到拓展 ,其 内 涵也在 不断的加深 。彝族 “ 左脚 舞 ”深化是创 造性 的,在 于其他 民 族交往 的过程 中不 断深 化本 民族文化 的 内涵 与人文价值 。在 文化格
经成为一种 文化产业 的代表 。左脚舞在进化 的过程 中成 为经济 发展
的一员 ,在 促进紧急 发展 的同时,也为 自身的发展创造 机会 。左 脚 舞文化产业的壮大 ,带领服饰 、民族习俗 、民族乐器 、节 日、工艺、 美食等产业的发展。经济发展 的内涵逐渐深厚 ,产业链 日渐成熟。
彝族左脚舞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
神和原则 ,让世界人 民都 了解 到左脚 舞的特色和彝族人 民的 精 神面貌。 ( 二 )左脚舞在 由独创文化 向多元文化发展 左脚舞 在最初 的创作 时 ,歌曲内容 比较单一 ,而且作为 传 统歌舞形式 ,它只用在逢年过节 或嫁 娶等重要 日子时 ,是 关 系相近的本村男女老少 聚集 在一起欢 快的跳左脚舞。现在 则是每到婚庆和节 日的时候 ,附近的各个 村落的男女老少都 会 聚到一起跳属于 自己民族 的舞蹈—— 左脚 舞 ,这样各个村 落之间 的交流 的机会也就 多了 ,也 就使 得左脚舞文化受到了 其 他民族文化 的冲击 ,不断地交融 ,彝族人 民再 不断地创新 改造 ,使得左脚舞从词 曲 、 调 子 、动作 、服饰等都有 了新的 变 化 ,不断地与时俱 进 ,促进了 民族文化的进步 。 ( 三 )左脚舞逐步转 向政府 引导 南于改 革开放 的实行 ,近几十年来 ,外出务工人员越来 越 多 ,而左脚舞没有 因此 而消失 ,而是 被这些务工人员带到 了都市 , 在都 市中的每个 角落都 有左 脚舞 的足迹。最 近几年 , 政 府也开始非常重视彝族 文化 的发展 ,逐步引导着 民族文化 的发展 。如在 2 0 0 8 年 ,牟定被 命名 为 “ 彝族左 脚舞之 乡”; 并且在电视台也会醒 目的 m现 , 2 0 1 0年央视第 十四届 “ C C T V 青歌赛 ”获得原生态 唱法银 奖的 “ 云南楚雄阿乖佬彝歌队”; 2 0 1 1 年元 宵 晚会上 的 《 正月 十五 赶猫街 》等 ,现在彝 族左 脚舞已经在学校课间操中广泛推广 。 目 前 ,被列 入 “ 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建设项 目 之一 的 楚雄彝族 自 治州 ,为彝族左脚 舞的发展和传承创造 了良好的 契机 。也有利于彝是云南楚雄地区至今流行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古老的彝族舞蹈,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
左脚舞——彝族文化的“活化石”

左脚舞——彝族文化的“活化石”
鲁子花
【期刊名称】《云岭先锋》
【年(卷),期】2016(000)006
【摘要】<正>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是牟定县彝族传统的歌舞盛会,俗称"三月会",素有"千年赶一会,百年跳一脚"之说。
盛会期间,牟定县城流淌着欢快的弦子声,到处都是跳左脚舞的身影。
成千上万的各族群众穿上节日盛装自发来到县城,以左脚舞狂欢的形式来庆祝这一盛会。
"弦子一响,双脚发痒;调子一唱,浑身舒畅。
"这是牟定群众对左脚舞的热爱;"高山跳成平场地,平地跳起灰窝窝,阿哥跳破千层底,阿妹跳烂绣花
【总页数】1页(P50-)
【作者】鲁子花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722.22
【相关文献】
1.彝族左脚舞文化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J], 陈祥伟
2.彝族左脚舞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J], 刘文洪;黄忠阳;
3.牟定彝族左脚舞文化的多元开发浅论 [J], 安会文
4.彝族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左脚舞 [J], 谭春
5.牟定彝族“左脚舞”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J], 杨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左脚舞”的故乡 ——牟定

“左脚舞”的故乡——牟定作者:杨甫旺石莉来源:《华夏地理中文版》2014年第05期初识“左脚舞”汽车一转弯,整个牟定县城尽收眼底。
城很小,人口不多,没有车水马龙,没有汽车尾气,没有大城市的甚嚣尘上,显得祥和宁静。
之前,从未进来过牟定。
牟定县城地偏一隅,除非专门进来,否则不会有顺车。
不过,正是在这个地偏一隅的地方产生了“左脚舞”。
这里一年四季歌舞不息,甚至冬天的夜晚,只要有空地,多少有几个人聚集,三弦、月琴声和着人的脚步马上就形成规模,边唱边跳……太有意思了!当地人这样介绍说。
“左脚舞”在楚雄其它地方也跳,不过牟定是“左脚舞”的发源地,是“左脚舞”的故乡。
我们已经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地有关部门的同志说。
初到牟定县城的当晚,我们在县城来来回回地走了几趟,为的就是证实“左脚舞”的魅力以及群众的自发性。
夜幕笼罩,九点多了,大城市的人群一般已经匆匆归家歇息了,而三三两两的当地群众才开始聚集到一起,不用招呼,来了就可以进圈子,手拉手跟着月琴、三弦“呵里罗……阿里罗……”的边唱边跳。
圈子越跳越大,人越来越多,很自然地又分出去一个圈子,县委门口小小的广场上一个小时左右就跳出三个大圆圈。
有的妇女背上背着孩子;有的男人手中牵着会走路的小孩;有大一点的孩子手拉手在大人中间再围一个小圈圈学着跳、跳、跳;有七十岁的大爹大妈;有二三十岁的青年男女;有四五十岁看得出是新学跳的生手;也有外地出差忍不住加入舞队的陌生人……可惜歌舞之处的灯光不够亮,我们不能拍到这些民间的自发的精彩的场面。
看来牟定“左脚舞”故乡是名不虚传。
牟定自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就置“西濮州”,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改称“髳州”;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取“牟州、定远”之首字更名为牟定县至今。
县城东有白马山,西有化佛山,南有柜子山,北有寨子山;有明嘉靖年间建盖的保存完好的文庙;有将军肖克亲手为清代建筑题写的“三清阁”;有高28米、塔基边宽4米的八级方形密檐砖南塔;有始建于明朝天顺元年(1457年)高30米、四面设龛的九级方形密檐砖白塔,至今550余年……但是,最有名气的还是千年一跳的“左脚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脚舞教程》
二、汇编了左脚舞元素的课间操音乐,在 该县中小学习进行了普及推广。
三、自发组织左脚舞表演队14支,这也让
(三)目的:娱乐、交往、健身等。
(四)内容:以歌、舞乐活动为内容,
并包含了彝族人民对天、地、日、月、火、 虎、原始、自然崇拜及诸多文化表现形式 的代表性传统舞种。左脚舞等为表现形式 的彝族左脚舞文化,千百年来深受牟定彝 家儿女所喜爱。
(五)跳左脚舞的场合及特点:
1、场合:农历正月十五、十六和三月二十七、二十八、
《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郑发贵 2012年10月16日
屏蔽泵
பைடு நூலகம்
仉睿聪奌
六、丰富左脚舞民族文化的内涵,提升发展 层次。
不断挖掘和保护现存的、散落在民间的民腔、民调,对搜集到 的左脚调和左脚舞进行系统地整理和编辑。注重对原有曲调和 唱词的创新,在尊重左脚舞特有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的前提 下,更多地融入时代发展的元素,创作一些具有牟定韵味、体 现彝族特色、紧跟时代脚步的左脚调,实现古朴音符与时代韵 律的有机结合。
5、利用好县文联创办的文学杂志《山茶花》, 办好“左脚舞之乡”专栏。
6、与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相衔接,制作一些反 映左脚舞民族文化的扑克、名信片、电话铃声、 挂历等普及的日常商品,通过行政指导的方式走 向全县各级组织的公务接待中,通过身边的小事 进一步凸显浓郁的文化氛围。
八、重视左脚舞民族文化的传承,培养后继人才。
一、左脚舞简介
(一)名称由来:
彝族左脚舞,彝语称“咕遮”,古名堕 左脚。道光年《定远县志》称:“谓堕左脚, 盖以左脚先起故也”。
(二)形成:
左脚舞产生于2000多年前土著彝族时 期的原始社会。经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历 程,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左脚歌舞乐跳法和 唱法。左脚舞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 活中形成的。
(六)《彝族民间歌舞——左脚舞》构成
(六)《彝族民间歌舞——左脚舞》 构成
《高山顶上茶花开》 《莫给小妹白等着》 《彝山松毛绿茵茵》 《青菜心白菜苔》 《我们团圆在今晚》 《昙华山好地方》 《阿哥阿妹跳脚来》 《赶会调》 《小哥小妹去玩耍》 《歌唱丰收年》
……
左脚调节奏明快,通俗易懂,纯朴自 然,表现力丰富,为高八度声腔演唱, 清脆悦耳,高亢热烈,具有浓郁的地 方文化特色。目前,牟定县境内共整 理出广泛流传的左脚调有300多首,其 中,彝族祝酒歌的代表《喜欢不喜欢 也要喝》为左脚调的代表曲目。
二十九三天(民族传统盛会“三月会”,届时,既是彝族歌舞的海洋,又 是商贸活动的热浪。 )或有人家娶妻嫁女,夕阳西下之时,远远近近的
彝族和其他民族群众不邀而到,弹起龙头弦子,男女和声或齐声唱起左脚调, 手牵手、肩并肩,围成一个个几十乃至上百人的大圆圈,欢跳左脚舞。
2、特点:伴着铮铮作响的弦音,和着高亢清脆的歌调,
1、艺术表演人才 ;2、民族工艺品制作人才 。
九、转化左脚舞民族文化的价值,发展文 化经济。
1、在民居建筑、城市建设、旅游景点设计等方面充分体现牟定左脚 舞的特色。(eg:牟定“彝和园”)
2、把左脚舞文化融入到旅游商品的设计和公务接待中,把彝族刺绣 的小包作为旅游商品和馈赠礼品的外包装,再把特色食品油腐乳、 喜鹊窝酒、玫瑰汁等放入其中,这对于刺激消费,提升礼品档次将 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正月十五赶猫街,我在猫街等着你……不来就 说不来的话,莫让小姝空等着…… ” —— 《正月十五赶猫街》 视频分享:第十三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原生态 唱法)决赛《正月十五赶猫街》
四、经验借鉴
—— 牟定县如何保护和传承彝族左脚舞
一、有关部门先后多次组织收集、整理、 编排左脚舞影像资料,共整理出左脚调一 百余首,出版多套录影光碟及丛书。
左脚舞在牟定流传得比较广泛。
四、在县城发科屯步行街兴起了一批集制 作、表演、展示、销售为一体的民族民间 工艺品商店,形成了一道展示、宣传左脚 舞民族文化的风景线。
五、明确左脚舞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政府和 群众取得共识,坚定了发展信念。
通过政府引导、社团主导、群众参与的方式,挖掘和调动 一切有利于发展的资源,凝聚起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发展合 力,为牟定民族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云南牟定彝族人万人齐跳左脚舞
1、时间:2009年4月22日(“三月三”); 2、人数:一万七千多人; 3、曲目:《高山顶上茶花开》
资料1:彝族萬人左腳舞跳進健力士(香港 文汇报) 资料2:云南牟定彝族人齐跳左脚舞(中新 社) 视频分享:云南牟定彝族万人左脚舞(现 场拍摄)
猫 街
名字虽然 改了,但 大家还是 习惯称它 为“猫 街”,直 到今天。
2、“猫街”改 为“安乐”
大概是嫌“猫街” 叫起来不好听, 之后这猫街就被 改名为“安乐” 了。
安 乐
3、最热闹的节日——赶正月十五
这里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就是赶正月十五,方圆 一百多里的男女老少都会来此赶会,即物资交流 会,年轻人则弹弦子,跳左脚舞,谈情说爱。
他们时而蹉脚闪腰,时而折步跌脚,时而甩腿对脚,时而摆 手转身,舞步整齐统一,舞姿轻盈健美。
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这三天,牟定 境内外的成千上万彝、汉、苗等各族群众穿上绚 丽的节日盛装不约而同来到县城赶节,他们一起 手拉手,肩并肩,围起数十个大圆圈,伴随着铮 铮作响的四弦声和清脆悦耳的左脚调声跳一起欢 快的左脚舞,时而闪腰跌脚,时而拆步合脚,舞 步整齐统一,气氛非常热烈。夜晚,则燃起篝火, 围火而舞。整个牟定县城成为了歌舞的海洋,场 面十分壮观。对于多数彝族青年男女来说,赶三 月会的目的就是跳左脚舞合谈情说爱。
农村文化生活枯燥,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姑娘小伙啃块 麦粑粑或饭团,就能通宵达旦跳一天一夜。“跳脚跳得 黄灰落,只见黄灰不见脚,跳出黄灰做得药。”“阿哥 跳穿千层底,阿妹跳烂绣花鞋。”便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4、《正月十五赶猫街》作为第十三届全国青年 歌手大奖赛上的参赛曲目,夺得了原生态组的银 奖,为云南省争得了荣誉。
十、结合现代因素。
1、流行歌曲彝话唱;
2、左脚舞跳进
的高厅
……
最后,附上小小打油诗一首。
《感谢》
在此感谢李老师,给我机会上讲台。 上到讲台来介绍,家乡“非遗”左脚 舞。 同时也谢同学们,耐心听我讲述完。 由于水平太有限,差错漏洞难避免。 其间讲得不妥处,还望大家多包涵。 (郑发贵)
2008年入选国务院批准 文化部确定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传统舞蹈(民间舞蹈)
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670 Ⅲ-73 彝族左脚舞 云南省牟定县
内容提要:
一、左脚舞简介; 二、云南牟定彝族人万人齐跳左脚舞;
三、正月十五赶猫街;
四、经验借鉴 —— 牟定县如何保护和传承彝族左脚舞。
(七)左脚舞的故乡——牟定
2006年6月, 云南省政府把 牟定县命名为 “彝族左脚舞 之乡”。
(八)左脚舞的地位
左脚舞是彝族传统优秀文化的 重要标志,蕴涵了彝族社会发 展历史及生活方式等全部深层 的文化积淀,是目前彝州流行 最广,影响最深的彝族物种, 被誉为彝族文化的活化石。左 脚舞文化节是一项融文化活动、 旅游活动、学术活动、经贸活 动于一体的大型地方性节庆活 动,其起源于一年一度的传统 节日“三月会”。
七、加大左脚舞民族文化的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1、以一年一度的左脚舞民族文化节为龙头,精心设计、组织三月会、 正月初一朝山、正月十四赶戌街、正月十五赶猫街、六月六赶江坡、 赶秋会、情人会等传统民族节日,用浓郁、欢庆的节日文化感染前来 观光的外地游人和前来投资的外地商人。
2、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更多的民间艺人参加各级媒体、 各种层次的歌舞比赛,通过广泛的参与,让更多的人了 解这种原生态歌舞。 3、把左脚歌舞的艺术元素充分融入地方主流媒体,用左 脚调代替县广播电台和县电视台每天的开播音乐;把带 有彝族刺绣元素的服装作为县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的职业 装;并在县广播电台和县电视台开办一个专门编播左脚 调的《每周一歌》栏目,用耳濡目染的方式熏陶受众。 4、在县政府门户网站开辟左脚舞民族文化专栏,开设左 脚歌舞及左脚调铃音下载专区,努力扩大宣传范围。
三、正月十五赶猫街
猫街——我的家乡,一个并不富裕的
小乡镇,它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也是 我土生土长的地方。
1、“猫街 ”名称由来:
云南彝族天生崇拜虎,视虎 为神灵,把虎的同类——猫, 当作家中的活祖先,常年祀 奉,禁忌杀戮。彝族喜欢养 猫,猫街过去是以卖猫出名 的地方,街上一溜儿都是卖 猫的店面,俗称“猫铺子”, 有众多的人家以卖猫为养家 糊口的营生。 故称“猫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