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转子间骨折46例治疗分析

合集下载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如何治疗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如何治疗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如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系指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发生的骨折,多发于老年人,随着人口老龄化,该病越来越常见,如何有效治疗,是改善患者远期预后的关键。

一、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表现。

大部分患者外伤史明确,以低能量创伤为主,多为跌伤所致,多有髋关节疼痛,部分有膝关节疼痛表现。

若为移位性骨折,则所表现出的疼痛较为严重,受伤侧肢体无法活动,且伴有患肢短缩及外旋畸形,诊断比较简单。

而未发生移位的骨折,疼痛可能相对较轻,个别患者还能勉强下地行走,需细致检查,避免出现漏诊事件。

二、临床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所需遵循的原则。

针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而言,不管是应用非手术方案或手术方案治疗,均有一定风险性。

因应用非手术方案,有较高致残率、死亡率,故对于大部分患者而言,多以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案。

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依据个体情况,对内科合并症要引起充分重视,若有严重基础疾病,需由医生对两种治疗方案的获益和风险进行充分评估,并与患者和家属深入沟通,最终对治疗方案进行确定。

三、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常用骨牵引(胫骨结节或股骨髁上骨牵引)或皮牵引治疗,经临床实践表明,采用卧床牵引的方案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治疗,对生理功能未构成明显干扰,可避免应用手术方案造成的损伤,且利于骨折断端血液供应恢复。

但应用保守方案,也有较多不足之处存在,如在采用牵引开展治疗期间,需长时间(10-12周)保持在卧床的状态,故有较高的并发症率,在进行严格制动处理时,易增加骨质疏松、膝关节僵直、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不良事件风险。

据相关研究示,相较应用手术方案治疗的患者,应用非手术方案治疗者,有更高致残率、死亡率,故非手术治疗仅在机体基础状况极差,有极大的手术风险,或预期生存期限较短的病例中适用。

四、手术治疗针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而言,需尽早实施手术,提倡手术尽量在患者入院后48h内进行。

分析原因,因在此时间范围内完成手术,效果更为理想,可明显减少并发症,降低由手术延迟引发的病死率。

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治疗分析

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治疗分析

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治疗分析目的探讨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及围手术期的并发症。

方法2010年1 月~2012年5月手术治疗60岁以上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229例。

随访149例,男45例,女104 例;年龄60~96岁,平均77.5岁。

有5例分别合并肱骨骨折(3例)、Colles骨折(1例)和尺桡骨骨折(1例)。

112例并存内科疾病,占75.2%。

内固定物包括角状钢板、多枚斯氏针、Gamma钉、Ender 钉、加压螺纹钉和Richard钉。

随访4 个月~5年,平均30个月。

无住院期间死亡的病例,共19例有并发症发生,其中肺部感染4例,脑血栓2例,伤口感染2例,深部静脉血栓3例,术后螺钉脱出2例,肠炎、腹泻1例,髋内翻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2.8%。

结论老年人各脏器机能衰退,多同时合并各种内科疾患,手术治疗存在危险性。

但只要术前准备充分,采取有效措施治疗内科合并症,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能够取得满意疗效。

标签:股骨骨折;内固定器;手术期间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之一。

随着内固定物与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国内外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越来越趋向手术治疗。

2010年1月~2012年5月,我们手术治疗60岁以上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229例,随访149例,现将其围手术期的治疗总结分析如下。

一、一般资料本组149例,男45例,女104例。

年龄:60~69岁者32例,70~79岁者56例,80~89岁者53例,90岁以上者8例。

年龄最大的96岁,平均77.5岁。

二、治疗方法入院后进行详细地查体和理化检验,了解患者受伤前的全身情况及生活能力、情绪和精神状态。

积极治疗内科合并症,如将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在6.5~8.0mol/L;高血压患者应用降压药物使收缩压控制在20.0~22.0kPa (1kPa=7.5mmHg),舒张压控制在11.0~12.0kPa;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者应用抗生素静脉点滴控制感染;全身情况较差者应予以支持疗法,合并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者应予以纠正。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48例临床分析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48例临床分析
敖立国 , 冯达 周
( 江 市 人 民 医 院 骨 科 , 东 阳 江 5 9 O ) 阳 广 2 5 O
摘要 : 目的 : 析 A 空 心针 治 疗 股 骨 转 子 间 骨 折 的 治 疗 效 果 。方法 : 2 0 年 以来 采 用 AO 空 心 针术 式 治 疗 的 4 分 O 对 00 8例 股 骨 转 子 间骨 折 患 者进 行疗 效分 析 。 果 : 折 愈 合 时 间 为 1 ~ 1 结 骨 2 8周 , 关 节 活 动 功 能 满意 4 髋 O例 , 8. 。 论 : 占 33 结 本 手 术 方 法 简 单 , 固定 牢 固 , 适 用 于 老 年 股 骨 颈 骨 折 。 内 尤 关键词 : 老年 患者 ; 骨转 子 间骨 折 ; 术 股 手 中图 分 类 号 : 8 . R6 18 文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10 —4 9 2 0 ) 404 —2 0 82 0 ( 07 0 —7 60 而 加 重 病 情 , 无 影 响 伤 口愈 合 。 亦
2 结 果
患 者 术 后 第 1天 取 半 卧 位 , 定性 骨 折 患 者 术 后 3 稳 d开 始 下 床 活 动 , 稳 定 性 骨 折 2周 下 床 活 动 。术 后 x 线 片 检 查 提 示 不 骨 折 复 位 满 意 , 固 定 牢 固 。 例 空 心 钉 活 动 后 有 松 动 、 尾 退 内 1 钉 出改 变 , 迟 负重 时 间 , 骨 折 愈 合 无 影 响 。本 组 病 例 均 得 到 延 对 随 访 , 访 时 间 0 5 5 , 均 1 个 月 。 折 愈 合 时 间 1~ 1 随 .~ 年 平 2 骨 2 8
周, 平均1 4周 。 髋关节 活动功能满意4 例 , 3 3 , o 占8. 4例轻度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o1.16 No.77230·经验交流·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林洋,胡建,陈杰,戴富仁(江苏省泗阳县人民医院,江苏 泗阳 223700)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以不同手术方法进行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老年患者75例展开回访性研究,将患者随机平均分配为A组(共25例)、B组(共25例)、C组(共25例);其中A组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C组患者采用动力髋螺钉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均对三组患者进行随访,时间为14~26个月,平均为20个月。

其中,A组患者的疗效优良率为72%,B组患者的疗效优良率为92%,C组患者的疗效优良率为60%.三组患者的疗效优良率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研究发现,以上三种手术的治疗方式均能有效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但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从而获得最佳效果。

关键词: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股骨近端髓内钉;动力髋螺钉中图分类号:R27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77.1930 引言当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加之社会交通事故频发率日益增加,老年人因直接性或间接性原因发生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机率也随之增高。

通常来说,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因受到低能量的暴力引起的,其中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极易发生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人一旦发生骨折,要及时就医接受恰当的治疗,否则将会引发各种严重并发症,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目前临床上主要以手术的方式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以利于患者能尽快进行相关的功能锻炼,降低并发症发生的机率,减小死亡率。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方法探讨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方法探讨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方法探讨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及疗效。

方法2004-01/2009-04,收治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108例。

男41例,女67例;年龄70~89岁,平均74岁。

走路跌伤53例,骑车摔伤34例,交通事故伤21例。

骨折按Evans分型,Ⅰ型21例,Ⅱ型19例,Ⅲ型31例,Ⅳ型20例,Ⅴ型17例。

合并心脑血管疾病86例,高血压78例,慢性支气管炎56例,糖尿病72例。

姑息治疗43例,动力髋螺钉固定38例,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27例。

结果获得随访103例,随访时间1~4年,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价。

姑息治疗平均住院时间48d,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9周,发生不同程度髋内翻18例,优良30例,优良率73.1%。

动力髋固定平均手术时间85min,术中出血平均260ml,住院时间平均24d,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5周,优良32例,优良率88.8%。

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平均手术时间90min,术中出血平均220ml,住院时间平均18d,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3周,优良24例,优良率92.3%。

结论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应根据患者全身状况和骨折类型选择个体化的方案,积极手术治疗。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交通伤的增加,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呈上升趋势。

因老年患者常伴骨质疏松和其他内科疾病,若采用姑息治疗,长期卧床,,易引起心肺功能下降、泌尿道感染、褥疮和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因此现多主张早期手术治疗[1~4] 。

2004-01/2009-04,采用姑息治疗法及内固定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08例,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08例中男41例,女67例;年龄70~89岁,平均74岁。

致伤原因:走路跌伤53例,骑车摔伤34例,交通事故伤21例。

骨折按Evans分型,Ⅰ型21例,Ⅱ型19例,Ⅲ型31例,Ⅳ型20例,Ⅴ型17例。

合并心脑血管疾病86例,高血压78例,慢性支气管炎56例,糖尿病72例。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分析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分析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 微创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旨在分析合理手术方式的选择标准。

方法回顾性分析对我院2009年1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80例62岁以上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PFNA组4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临床疗效、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时间。

结果PFN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优于股骨头置换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髋关节的优良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PFNA治疗老年人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骨折固定牢固、并发症少及术后患者可早期离床负重等优点。

是一种较为的理想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全髋置换术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发生于髋关节囊线以外至小转子下方区域内的骨折,好发于65岁以上老年人。

死亡原因:病人年龄较大,本身存在不同程度的内科疾患,骨折创伤较重,骨折后失血量大。

同时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难度较大,由于骨折引起髋关节病残率较高,治疗方法不当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随着内固材料与手术技术的改进以及围手术期管理措施的完善,抗旋转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骨折,以其创伤小、固定可靠、术中出血少和患者恢复快等优点[1],己被越来越多的骨科医生所认同。

我院2009年1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40例62岁以上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PFNA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根据我院2009年1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80例62岁以上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患者骨盆X线片及患侧髋关节侧位X线片,按Evans法进行骨折分型,选择Evans III、IV型为研究对象,共80例,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66—88岁,平均62.4±4.8岁。

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40例治疗体会

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40例治疗体会
经 验 交流 ・
手术治疗体会『_ J贵州医药, 0 ,11 2 . 】 2 73 () 5 0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普通 接骨板 和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 效 比较
肖信 约 ,丁 帅 ,尹 广位 ,王 俊 ,姜 波 ,施 祥 飞 ,李枝 杨 ,杨春 荣
宣威 650) 540
( 市中医院 骨伤科 ,云南 宣威
随着 骨科 内 固定 材 料 的更 新 改 进 ,对 股 骨 转 子 间
验 ,了解患者受伤前全身情况及生活能力 、情绪 、 精神状态 ,积极 治疗 内科合并症 ,如将糖尿病患 者血糖控制在 6 ~ . m l L . 8 m o/ ,高血压患者应用 5 0 降压药使收缩压控制在 10 6 m H ,舒张压在 5 ~10 m g 7 8m H ,慢性支 气管炎 应用 抗 生素静 脉点 0~ 0 m g 滴 ,控 制 感 染 ,全 身 状 况 较 差 者 应 予 支 持 疗 法 。 D S内固定 2 例 ,其 中 I 4例 , Ⅱ型 l H 8 型 2例 , Ⅲ型 9例 ,Ⅳ型 3例 ,患侧臀部垫高 ,取髋关节 外侧切 口,以显露大转子和股骨上段及骨折部位 , 直 视下 复 位 。在 C形 臂 x线 机 透 视 下 沿 股 骨 颈钻 人 导 针 ,扩 孔 ,攻 丝 后 ,取 相 应 长度 滑 动加 压 钉 拧人 ,接套简钢板及螺钉固定 。股骨近端 解剖钢 板 固定 1 2例 , Ⅱ型 8例 , Ⅲ型 2例 ,Ⅳ 型 2例 , 患者平卧于牵引床上 ,在 c臂 x光机 的透视下复 位 良好 ,于 股 骨 大 转 子 外 侧 作 一 合 适 直切 口 ,切 开 阔筋 膜 张 肌 ,植 入 股 骨 近 端 解 剖 钢板 ,在 C形
关键词 :肱骨干骨折 ;内固定 ;普通接骨板 ;锁定接骨板 中图分类号 :R 8 . 61 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 - 11 ( 1)0 — 5 4 0 0644 2 1 60 9—3 O

中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疗效分析(附145例报告)

中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疗效分析(附145例报告)

11 一般 资 料 .
本 组 15例 ,右 侧 股 骨 转 子 间 骨 折 5 4 3例 ,
髋 切 口 长 1 ~ 2 m, 平 均 1 m; 鹅 头 钉 切 口 长 1 ~ 2 2 4c 6c 2 4
左侧 9 2例 ,均 为新 鲜 闭 合 性 骨 折 ;其 中 男 8 9例 ,女 5 6例 ,

例 ,重 物砸 伤 3 7例 ,跌 倒 所 致 6 9例 。9 3例 伴 有 各 种 并 发
到 十 分 之 一 ,牵 引 初 始 重 量 偏 大 ,一 般 为 七 分 之 一 ,3d
症 ,包 括糖 尿 病 6 9例 ,脑 卒 中 后 遗 症 1 6例 ,高 血压 心 脏 病
5 例 ,神经 系 统 疾 患 1 1 1例 ,慢 性 支 气 管 炎 1 例 ,慢 性 肾功 1 能 不 全 3例 ,骨 质疏 松 症 3 1例 ( 前 及术 中 证 实 ) 本 组 病 术 。 例 分 组 情况 及 骨 折 分 型 见 表 1 ;伤 后 至 手 术 时 间 2 h 1 , ~ 0d 采 用 骨 牵 引技 术 治疗 ,牵 引 3 ~5 ,平 均 4 。 5 5d 7d
维普资讯

68 ・ 7
C IE EJ U N LO O EA DJ N 3 R o2 . O壁 u. HN S R A FB N N O OITI 『 YV 1 3N .. g NU .

临 床 论 著 ・
中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疗效分析
年龄 4 ~8 5 7岁 ,平 均 6 8岁 。 致 伤 原 因 :车 祸 撞 击 所 致 3 9
c m,平 均 1 m;冲 洗 切 口 ,放 置负 压 吸 引 ,逐 层 关 闭 。 7c 13 牵引治疗 . 采 用股 骨髁 上 牵 引 ,患肢 置 于 布 朗 氏 架 上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人转子间骨折46例治疗分析目的探讨老年人转子间骨折治疗方式选择及疗效分析。

方法2005~2011年,本院收治46例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患者自身条件及骨折分型不同,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动力髋螺钉固定术、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3种不同手术方式,术中均应用C型臂透视。

术后成功随访。

结果46例患者,平均随访16个月(12~24个月),术后1、3、6、12、24个月接受X线检查,其中,接受关节置换患者22例,术后12个月功能评定优良率为91%(20/22);接受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16例,优良率为75%(12/16),骨折愈合率为94%(15/16);接受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8例,优良率为75%(6/8),骨折全部愈合。

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多合并骨质疏松及其他内科疾病,综合考虑患者自身条件、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是手术成功的前提保障。

标签:转子间骨折;内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转子间骨折的发生率呈全球性增加的趋势[1]。

由于老年人多合并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围术期各种并发症发生率高,早期手术可以避免因长期卧床导致的坠积性肺炎、静脉血栓形成、压疮及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

目前治疗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式主要包括板钉结构(角钢板、DHS、动力髁螺钉)、髓内固定系统(Ender钉、Gamma 钉、PFN等)、外固定架系统等。

笔者在诊疗过程中选择创伤小、固定稳定、手术时间短的方式治疗转子间骨折。

笔者对2005~2011年本院诊治随访的46例患者进行骨折分型、手术方式、术后评估、并发症等进行总结、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46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24例;最大年龄88岁,最小年龄62岁,平均73.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损伤12例,步行损伤30例,高处跌落伤4例;按照EV ANS分型标准,Ⅰ型8例,Ⅱ型7例,Ⅲ型19例,Ⅳ型12例。

本组病例合并糖尿病28例,合并高血压24例,骨质疏松44例,心血管疾病18例,其中同时合并2种及以上疾病患者32例。

入院时间为1~5 d,平均2.5 d,入院至手术时间1~9 d,平均3.5 d。

接受关节置换患者22例,接受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16例,接受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8例。

1.2 治疗方式所有患者均采用全麻或者连续硬膜外麻醉,对于年龄大于75岁、合并2种以上基础疾病、骨折为Ⅳ型及部分为Ⅲ型的患者,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其余患者随机选用动力髋螺钉或者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治疗。

(1)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麻醉成功后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以患侧大转子为中心,取长约10 cm 髋关节外侧纵形切口,依次暴露,切断臀中肌在大转子附着点,保留股骨大小转子,钢丝捆扎固定,摆锯常规切断股骨颈,取出股骨头,清除小的骨折碎块,安放水泥型人工股骨柄假体及人工股骨头。

术后2~4 d助行器辅助下,下床活动,逐步进行功能恢复锻炼。

(2)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对于稳定骨折(Ⅰ型、Ⅱ型)行闭合复位,Ⅲ型骨折类型进行切开复位。

复位满意后,135°DHS固定。

患者取平卧位,取长约12 cm股骨近端外侧纵行切口,暴露大转子及股骨近侧段;确定进针点后,量角器135°引导下插入导针,X线透视满意后,扩张器扩大皮质进针孔及钉孔道,攻丝后旋入动力髋拉力螺钉。

调整钢板位置使之与外侧骨皮质完全贴合,螺钉固定钢板与骨皮质。

再平行于动力髋拉力螺钉上方钻孔,拧入1枚6.5 mm拉力螺钉防止旋转。

对于稳定骨折术后3周可不负重下地行走,Ⅲ型骨折术后四周下地无负重行走。

根据X线表现确定弃拐时间。

(3)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患者仰卧于骨科牵引床上,C型臂X线影像增强器透视下闭合复位,复位满意后,透视下于大转子尖处切口1~2 cm,一直切至大转子尖骨质,空心钻于大转子尖向髓腔方向开口,扩髓器于开口处扩口,取相应型号PFN,经大转子尖插入髓腔,将瞄准器摆正,保证前倾角10°~15°,经瞄准器分别于股骨颈下1/3及中1/3穿入2枚导针,于两导针之间切口,长约1 cm,沿两导针分别拧入相应长度的两枚股骨颈螺钉,再经瞄准器行PFN远端近侧锁定。

术后4周开始下床无负重活动,术后8周逐步开始负重训练。

1.3 围术期处理患者入院后,常规下肢骨牵引,牵引锤重量5 kg左右;完善常规心、肺、肝肾功能等术前检查,对于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疾病患者,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调节血压、血糖,保证围术期安全;常规X线检查,了解骨折部位骨质情况,必要时行CT检查;术前1 d备血浆400~600 mL,浓缩红细胞4 U;术前0.5 h应用足量抗生素预防感染;术中请有经验麻醉医生确保患者心肺安全;术后及时补液,及时纠正低蛋白血症、贫血等症状,给予多模式镇痛,继续基础疾病控制,利伐沙班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每2~3天更换敷料,术后14 d拆线。

出院后继续基础疾病控制及预防血栓形成。

1.4 评价标准采用优、良、中、差4个标准,对临床统计结果进行评定。

优:髋关节无疼痛,活动正常,生活完全自理;良:髋关节活动度达正常80%以上,疼痛轻微、不影响正常生活及工作;中:髋关节活动受限明显,中度疼痛,对生活及工作影响较大;差:髋关节活动严重受限,重度疼痛,内置物失败[2]。

1.5 观察指标本研究观察指标主要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负重下床活动时间、术后12个月优良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1.6 统计学方法基本计量统计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的方式给出。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比较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应用卡方检验。

P 0.05)。

而动力髋螺钉组与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组在各相关统计数据无明显差异,可以认为两种术式差异不大。

3 讨论老年人是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多发人群,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出现,转子间骨折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3]。

目前认为,对于能够耐受手术,且能达到骨折满意复位的患者,手术治疗是首选[4],McGuire KJ[5]等研究表明,此类骨折每延迟2 d手术,死亡率就会明显增大。

同时可以减少因长期卧床带来的包括压疮、肺炎、深静脉血栓、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6]。

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多数同时合并有严重骨质疏松,高血压、糖尿病等内科疾病[7],在笔者随访的46例患者中,同时合并两种及以上疾病的患者多达32例。

因此,一期手术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应以尽快恢复伤前功能为目的。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转子间骨折的方式主要包括:板钉结构[角钢板、DHS、动力髁螺钉(DCS)]、髓内固定系统(Ender钉、Gamma钉、PFN等)、外固定架系统等。

选择创伤小、固定稳定、手术时间短的方式对于老年患者有重要的意义[8]。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主要选用DHS、PFN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方式。

对成功随访的46例患者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优良率、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表明,动力髋螺钉组与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组在各相关统计数据无明显差异,可以认为两种术式差异不大。

术后优良率及骨折愈合率均达到较高水平。

1例DHS骨折延迟愈合患者二期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术后恢复良好。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尽管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方面较其他两种术式有明显劣势,但是其并发症发生率有明显降低,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较短,经统计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目前文献报道,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有以下优点[9—11]:(1)固定牢靠,避免了内固定松动、脱出,有利于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2)术后可早期下床活动,能较快恢复肢体功能;(3)术后卧床时间短,减少因长期卧床所造成的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4)免去二次手术对老年患者造成的损伤。

总之,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病率高、术前合并疾病多,应充分评估及治疗术前疾病,早期行手术治疗,减少因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降低致残及致死率。

还应根据患者自身条件及骨折类型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1] Gullberg B,Johnell O,Kanis JA. World—wide projections for hip fracture[J]. Osteoporos Int,1997,7:407—413.[2] 莫子丹,陈鸿辉,梁伟国,等. 滑动加压鹅头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9,5(6):331—333.[3] 贾育松.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8,29(5):727—730.[4] Adams CI,Robinson CM,Court Brown CM,et al.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r an intra medullar nailversusdyna micscrew and plate for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of the femur[J]. J Orthop Trauma,2001,15:394—400.[5] McGuire KJ,Bestein J,Polsky D,et al. Delays until surgery after hip fracture increases mortality[J]. Clin Orthop,2004,(428):294—301.[6] 孙永刚,余福德,李文,等.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J]. 职业卫生与病伤,2008,23(4):206—208.[7] 董纪元,李国宏,胡永成,等. 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治疗分析[J]. 中华骨科杂志,2000,20(8):476—479.[8] 张保中,邱贵兴. 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J]. 中华创伤杂志,2005,21(8):582—584.[9] 王新民,李琼,黄小强,等. 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30例[J].陕西医学杂志,2007,36(6):708—709.[10] Chan KC,Gill GS. Cemented hemi—anthrop sties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inter tachometric fractures[J].Clin Orthop Relate Res,2003,317:206.[11] Roerdink WH,Aalsma AM,Nijenbanning G,et al. The dynamic locking blade plate a new implant for intracapsular hip fractures: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with the sliding hip crew and Twin Hook[J]. Injury,2009,40(3):278—2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