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知识点整理(同名5962)

合集下载

刑法学知识点归纳

刑法学知识点归纳

刑法学知识点归纳一、总则部分1、刑法的概念、分类、性质、任务和功能2、刑法的解释3、刑法的基本原则(重点复习)4、刑法的适用范围(重点复习)5、犯罪的概念、特征(重点复习)6、犯罪构成的概念、特征、分类(重点复习)7、犯罪课题与犯罪对象8、危害行为的概念9、不属于危害行为的几种情况10、不作为犯罪的成立要件(重点复习)11、不作为的分类12、危害结果的概念、分类13、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14、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重点复习)15、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的规定(重点复习)16、论单位犯罪(重点复习)17、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18、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19、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20、简述刑法上的认识错误21、正当防卫的概念、成立要件(重点复习)22、紧急避险的概念、成立要件23、无防卫动机的情况(重点复习)24、防卫过当的成立要件及处罚原则(重点25、特殊防卫的概念与成立要件(重点复习)26、犯罪预备、中止、未遂的概念、法律规定、成立要件、处罚原则27、犯罪未遂的分类(问答或名词辨析)28、共同犯罪的概念、成立要件(重点复习)29、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及各自的特征、处罚原则(重点复习)30、共同犯罪的形式(问答或名词辨析)31、实质的一罪、法定的一罪、处断的一罪各自包括?32、继续犯的概念、特征以及与状态犯、即成犯、接续犯的区别(重点复习)33、想象竞合犯的概念、特征及与法条竞合的区别34、结合犯与集合犯(重点复习)35、惯犯与连续犯(重点复习)36、连续犯的概念、特征(重点复习)37、连续犯与继续犯(重点复习)38、牵连犯、吸收犯的概念、特征(重点复习)39、刑事责任与刑罚的关系(问答或辨析)40、刑事责任的根据(问答)41、刑罚的目的(重点复习)42、罚金的执行与缴纳(问答)43、剥夺政治权力刑(问答)44、没收财产与罚金45、非刑罚处理方法(问答)46、量刑的原则(问答)47、量刑情节与定罪情节48、累犯的成立要件(重点复习)49、自首的成立条件(重点复习)50、一般缓刑与战时缓刑(重点复习)51、缓刑的成立要件(重点复习)52、假释的成立条件(重点复习)53、追诉时效的延长(问答)54、我国特赦制度的特点(问答)55、法定刑与宣告刑二、分则部分(主要以罪名的比较为主)1、罪状的概念、分类2、事后抢劫的概念、成立要件(重点复习)3、斡旋受贿概念、成立条件(问答)4、如何理解公共安全?(重点复习)5、法条竞合的概念、特征、处罚原则6、间接走私的类别(重点复习)温馨提示:1、考试中往往会出现诸如比较两个相近的罪名的比较题或论述题,但两个罪名之比较未必各项均有不同,故我们应当按顺序逐一比较,相同点亦需做出说明,不同点则是重点比较之处。

刑法的小知识点总结

刑法的小知识点总结

刑法的小知识点总结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刑事法律的适用原则、法定刑原则、罪刑法定原则、刑事法律责任原则、刑法非罪原则、刑法公正原则等。

这些原则为刑法的适用提供了基本指导。

一、关于刑法的基本原则1.刑事法律的适用原则刑事法律的适用原则是指在适用刑法规定时,要根据事实和法律,适用应当适用的刑法规定。

刑事法律适用原则是刑法基本原则之一,科学合理的刑法适用是刑事司法实践的重要保障,也是维护法律尊严和司法正义的关键。

2.法定刑原则法定刑原则是指国家依法对刑事犯罪所规定的刑罚必须明文规定在刑事法律之中,具体刑罚的种类和量刑标准等都要有规定。

法定刑原则保障了法律的确切性和可预见性,确保了刑罚的公正和合理。

3.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是指适用刑罚必须在法律规定的刑事规定的基础上,且刑罚的性质和量刑标准等都要有明确规定。

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的重要原则,要求司法机关和执法机关只能依法从严处罚,不得随意制定刑罚。

4.刑事法律责任原则刑事法律责任原则是指违法行为的人应当负刑事法律责任的原则。

即刑法依法对违法行为应当负刑事法律责任的人进行管理,个人的自由和欢的冲突进行合理的管理。

5.刑法非罪原则刑法非罪原则是指对既未危害社会利益又没有违法行为的行为,不予追究刑事责任,这也是为了保护公民的人身自由和非犯罪的权利。

6.刑法公正原则刑法公正原则是指法律在对罪犯作处罚决定时应当公正、合理,不能有失公正的情形发生。

要求司法机关和执法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中要严格依法行使职权,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刑法的基本概念1.犯罪和刑事责任犯罪是指违反刑法的行为,应当依法负刑事责任。

犯罪的特征包括违法、过错和危害性。

刑事责任是指特定主体在特定时间、地点下所犯下的违法行为应当依法承担其刑事责任,在刑法中规定了不同的刑事责任形式。

2.前科和累犯前科是指一个人曾经被判过有罪的刑事记录。

累犯是指在规定年限内犯了两次以上的罪的人。

前科和累犯都是评定犯罪行为应当负的刑事责任的重要依据。

刑法学知识点整理讲解学习

刑法学知识点整理讲解学习

刑法学知识点整理讲解学习刑法学是研究刑事法律规范的基本理论、原则以及刑事法律规范的适用和解释方法的学科。

下面整理了刑法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供学习参考。

一、刑法学的基本概念与分类1.刑法学的定义和特点:刑法学是研究刑事法律规范的学科,具有规范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2.刑法学的地位和功能:刑法学在法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功能,是法学的重要分支之一3.刑法学的分类:刑法学可分为一般刑法学、特殊刑法学和刑事执行法学等。

二、刑法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1.刑法的法益保护原则:刑法的存在和实施是为了保护社会的法益,特别是与人的生命、财产、自由等密切相关的法益。

2.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学中的基本原则,要求刑罚的设定和适用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3.刑事责任原则:刑事责任原则要求刑法的适用应以行为人的过错为基础,建立在行为人主观意识和行为自由的基础之上。

4.刑事法律适用原则:刑事法律适用原则要求法律规定的解释和适用应当按照刑法的原则和精神进行,追求公正、合理和平衡。

三、刑法的基本构成要件和犯罪类型1.犯罪的客观要件:犯罪的客观要件包括犯罪行为、犯罪结果和犯罪客体等。

2.犯罪的主观要件:犯罪的主观要件包括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3.犯罪的构成要件:犯罪的构成要件是指组成其中一犯罪的必要条件,包括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

4.犯罪类型:犯罪类型是根据犯罪行为的特点和社会危害程度划分的不同罪名和罪种。

四、刑法的刑罚种类和刑罚适用1.刑罚种类:刑罚种类主要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主刑包括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等,附加刑包括罚金、没收财产和剥夺政治权利等。

2.刑罚的适用:刑罚的适用应依法定的刑罚幅度和具体情节进行合理的裁量,同时考虑刑罚的目的和效果。

五、刑法的法益保护和社会控制1.刑法的法益保护:刑法通过刑罚的教育、威慑和惩罚作用,保护社会的法益和个人的权益。

2.刑事责任和社会危害防范:刑法通过明确个体的刑事责任来防范和打击犯罪行为,保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刑法学知识点总结

刑法学知识点总结

刑法学知识点总结导言刑法学是法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国家对犯罪行为进行制裁的法律规范和制度。

刑法学知识点包括了刑法的基本理论、犯罪构成要件、刑罚种类和量刑原则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对刑法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刑法学的基本原理和规范。

一、刑法学的基本概念刑法是一部规定并制裁犯罪行为的法律, 它通过对犯罪行为进行规范和制裁, 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权益. 刑法学是研究刑法规范的形成、发展和适用的学科, 它包括刑法的基本理论、犯罪构成要件、刑罚种类和量刑原则等内容. 刑法学的基本概念包括: 法律权威性、罪刑法定原则、犯罪构成要件、犯罪过错和责任等.1. 法律权威性刑法是国家对犯罪行为进行制裁的法律, 它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性. 刑法规定了不同类型的犯罪行为和相应的刑罚, 并对犯罪行为的构成和证明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所有的刑法规定都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权威, 并且在法律范围内得到有效的适用和执行.2. 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它规定了国家对犯罪行为进行制裁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根据罪刑法定原则, 犯罪行为必须在法律上得到明确的规定, 并经过法定程序的犯罪认定和刑罚决定. 这种原则保证了法律对犯罪行为的规范和制裁的公平和公正.3. 犯罪构成要件犯罪构成要件是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 它包括了行为要件、结果要件、客体要件和主观要件等. 行为要件指的是犯罪行为的具体行为动作, 结果要件指的是犯罪行为所导致的具体后果, 客体要件指的是犯罪行为所针对的具体客体, 主观要件指的是犯罪行为的具体主观心态. 只有当犯罪行为同时具备了这些要件, 才能构成犯罪行为.4. 犯罪过错和责任犯罪过错是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所必具备的主观心态, 它包括了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 故意指的是犯罪行为实施时的故意目的和明知后果, 过失指的是犯罪行为实施时的疏忽和疏失.对于犯罪行为所导致的不良后果, 犯罪行为人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二、犯罪行为的构成要素犯罪行为的构成要素是指犯罪行为中必须具备的一系列要素,包括行为要件、结果要件、客体要件和主观要件。

刑法知识点整理

刑法知识点整理

刑法知识点整理政法大学苏惠渔第一编:总论第一章、概述:研究对象:刑法学是以现行刑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广义刑法学:研究有关犯罪与刑事责任的一切问题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实体的刑法规范、犯罪的原因与刑事对策、形式诉讼程序、刑罚执行等等;狭义刑法学:研究实体性法规范的学科。

我国刑法学研究对象:1、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刑法的基本原理和有关论述;2、我国刑法的本质、任务、制定依据、基本原则、适用范围;3、犯罪的概念、构成要件、各种犯罪形态以及定罪原则与方法;4、刑事责任尤其是刑罚的本质、功能、种类、适用原则与方法;5、各种具体犯罪的概念、特征与刑事责任;6、有关刑法的立法与司法解释、执行刑法的实践经验与问题以及刑法的适用规律;刑法学与临近学科:刑事诉讼学刑事侦查学犯罪学劳动改造学中国刑法史学外国刑法学国际刑法学研究刑法学的意义:1、对刑事立法具有指导作用;2、对刑事司法具有指导作用;3、对繁荣法学具有促进作用;刑法学的体系:刑法学体系的概念与建立依据:概念:研究犯罪与刑事责任的理论学说体系(刑法学体系与刑法体系基本相同);建立依据:1、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2、以中国实际为依据;3、以犯罪、刑事责任、刑罚为主线;4、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为原则;刑法学的研究方法:根本方法:1、阶级分析的方法;2、历史的、发展的观点研究刑法;3、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研究刑法;具体方法:1、注释研究法:对刑法条文进行逐句分析、解释使刑法的意义得以明确的方法。

也成分析研究法;2、历史研究法:对刑法条文进行历史的分析与未来的展望,弄清刑法的来龙去脉,了解刑法的动向的方法;3、比较研究法:对不同国家的现行法和不同时期的本国刑法进行比较研究,剖析优劣,评述利弊,从而吸取精华、排除糟粕的方法;4、社会学研究法:对刑法与社会现象的关系、刑法的社会作用与效果进行考察、使刑法理论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方法;5、案例研究法:运用典型的刑事案例研究刑法理论的方法;6、综合研究法:综合运用上述各种方法研究刑法学的方法。

刑法学基础必学知识点

刑法学基础必学知识点

刑法学基础必学知识点以下是刑法学基础必学的知识点:1. 刑法的定义和性质:刑法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权益而制定的关于犯罪和刑罚的法律。

刑法的性质包括公法性、一般普遍性、惩罚性和法律强制力等。

2. 犯罪和刑事责任的概念:犯罪是指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刑事责任是犯罪人员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刑事责任的要件包括主观方面的故意和过失,以及客观上的犯罪行为和法定刑。

3. 犯罪构成要件:犯罪构成要件包括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

客观要件是指犯罪行为的客观表现,如行为结果和行为方式等。

主观要件是指犯罪人员的主观故意或过失,如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等。

4. 犯罪过程与犯罪结果:犯罪过程是指犯罪人员从犯罪意图产生到犯罪行为完成的全过程,包括预备犯罪、犯罪和结束犯罪等阶段。

犯罪结果是指犯罪行为造成的实际后果,如财产损失、人身伤害和社会危害等。

5. 犯罪的刑事责任形式:刑事责任形式包括主体责任和从犯责任。

主体责任是指直接参与犯罪的人员应当承担的刑事责任,如主犯和共犯。

从犯责任是指未直接参与犯罪但协助、教唆或勾结他人犯罪的人员应当承担的刑事责任,如教唆犯和共同犯。

6. 刑法的刑种和刑罚:刑种是指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所适用的刑罚的种类,包括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是指法院判处的主要刑罚,如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等。

附加刑是指在主刑之外同时附加的刑罚,如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等。

7. 免除刑事责任和减轻刑事责任:免除刑事责任是指在特定情况下被认定犯罪人员不必承担刑事责任,如法定免责和非法定免责。

减轻刑事责任是指在判决刑罚时对犯罪人员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减轻,如情节轻微和自首等。

以上是刑法学基础必学的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应用刑法规定,从而更好地理解刑法的基本原理和制度。

刑法学知识总结

刑法学知识总结

刑法学知识总结【1】刑法的渊源答: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

(民族自治地方的省级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和刑法的基本原则制定的变通或补充规定也可是刑法的渊源。

但注意其没有普遍的效力只是在特定的地区适用)【2】刑法的机能1、概念:刑法机能是指刑法现实与可能发挥的作用。

2、分类:包括显在的机能与潜在的机能。

3、一般认为:刑法具有以下三种机能:○1行为规制机能,它是指刑法具有使对犯罪行为的规范评价得以明确的机能。

○2保护法益的机能,它是指刑法具有保护法益不受犯罪侵害与威胁的机能。

○3人权保障机能(即自由保障机能),它是指刑法具有保障公民个人的人权不受国家刑罚权不当侵害的机能。

【注意】:本书中认为刑法的机能只有两种即法益保护(推出刑罚目的)与人权保障(推出罪刑法定原则),行为规制机能基本上只是法益保护机能的反射效果。

(注意一下刑法第2条)【3】刑法的性质1、制定内容的特定性2、制裁手段的严厉性3、法益保护的广泛性4、处罚范围的不完整性5、部门法律的补充性6、其他法律的保障性【4】刑法的目的刑法的目的基本上有三个层次:○1刑法的整体目的即保护法益。

刑法的整体目的与宪法相符合,对宪法目的有服从、体现和保障实现的义务。

○2刑法分则各章规定的目的,是由分则的章名和有关规定体现的。

刑法分则各章的目的,贯穿在该章的全部刑法条文中,对分则各章具体条文的解释与适用必须体现该章的目的。

○3各个条文的目的,是由条文的具体规定体现出来的(这里的条文主要是指分则性条文)【注意】:○1除条文有特别规定或者应为立法缺陷导致具体犯罪存在具体归类错误的以外对各个条文目的的理解不应超出规定该条文的“章”的目的范围。

○2不同层次的目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底层次目的受高层次目的的制约,高层次目的依赖于低层次目的的体现与实现。

刑法的目的体系、结构与刑法文字是纲与目的关系。

【5】刑法规范1、概念:以禁止、处罚犯罪行为为内容的法律规范,就是刑法规范。

刑法学知识点整理

刑法学知识点整理

刑法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刑法概述一、名词解释:1、刑法:刑法是国家以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定一切有关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目的是维护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

2、刑法的性质:刑法具有规定内容的特定性、调整社会关系的广泛性和制裁手段的严厉性。

3、立法解释:立法机关对刑法含义的解释,包括对刑法术语的解释、法律起草说明或修订说明中的解释以及对发生歧义的规定的解释。

4、司法解释:最高司法机关对刑法规定含义的阐明。

5、扩张解释:扩张刑法条文字面含义,使其符合刑法规定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

二、XXX:刑法的渊源:刑法的渊源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一、名词解释:1、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的核心和精髓,能指导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适用,包括罪刑法定原则、平等适用原则和罪刑相当原则。

二、XXX: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罪刑法定原则、平等适用原则和罪刑相当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必须以刑法的明文规定为前提,刑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不处罚。

2、平等适用原则: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特权。

3、罪刑相当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的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一、名词解释:1、刑法的效力范围:刑法对什么人、什么地方和什么时间有约束力以及是否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犯罪构成的层次结构包括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两个层次。

主观方面包括犯罪的故意或过失,即犯罪人的主观意图或疏忽导致的行为。

客观方面包括犯罪的对象、行为和后果三个要素。

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针对的客体,行为是指犯罪人实施的具体行动,后果是指犯罪行为所导致的社会危害后果。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犯罪构成的总和。

在犯罪构成中,每个要素都必须满足一定的法律规定,才能构成某种犯罪。

这种层次结构的构成,体现了犯罪构成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下,犯罪客观要件的存在与否决定了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4、犯罪客观要件是刑罚的基本依据:只有当犯罪客观要件成立时,才能对犯罪行为予以刑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刑法学导论一、名词解释1、刑法学:广义上,是指以刑法的规范与实务为研究对象,研究刑法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及其适用中的问题的科学,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应用法学的范畴。

狭义上,是指以实体刑法规范为研究对象,对现行刑法进行解释,并阐述其哲学基础,研究其发展历史与立法根据,比较不同刑法的学科。

(刑法解释学、刑法哲学或理论刑法学、刑法史学、比较刑法学)2、刑法学的理论体系:是指依据一定的知识原理、原则,将刑法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加以排列组合,形成有机统一的理论结构形式。

二、简答题1、刑法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2、具体研究方法第一章刑法概说一、名词解释1、刑法:(1)指掌握政权的阶级即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在政治上的统治和在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并对犯罪人予以何种刑罚制裁的法律。

(内涵)(2)广义上,指所以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等;狭义上,仅指刑法典和刑法修正案。

(含义)2、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3、刑法体系:(1)广义上,指刑法的各种渊源及其相互关系。

(2)狭义上,指刑法典的体系,即刑法典的组成和结构。

(3)我国刑法典的体系,编、章、节、条、款、项、段、但书4、刑法解释:(1)指对刑法规定含义的说明。

对象是刑法规定,目的是为了准确理解和适用刑法。

(概念)(2)文字具有多义性和发展性、法律具有抽象性、立法者的思维局限造成的法律缺陷、刑法具有相对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

为了使刑法规定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需要对刑法法条进行规范化解释。

(必要性)(3)是连接立法与司法的桥梁纽带,有助于正确把握刑法规定的含义精神,有利于刑法的统一实施,有助于克服刑法自身存在的缺陷促进其发展完善。

(重要性)5、刑法解释:(1)根据效力: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2)根据方法:文理解释、论理解释(扩张解释、限制解释、当然解释)【各解释的相关概念】二、简答题1、刑法的性质?(1)阶级性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作为统治阶级的专政工具存在。

(2)法律性质:规定内容的特定性、调控范围的广泛性、制裁手段的严厉性、处罚范围的不完备性、部门法律的谦抑性。

2、刑法的分类?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形式刑法与实质刑法、伦理刑法与行政刑法、国内刑法与国际刑法。

(具体概念)3、刑法的创制根据?(1)上位法根据:宪法(2)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和实际情况。

4、刑法立法的目的、任务及功能?(1)惩罚犯罪,保护人民(2)惩罚是手段,保护各种法益是目的(3)保卫国家安全、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安定的生活局面。

(4)行为规制功能、法益保护功能、自由保障功能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一、名词解释1、刑法基本原则:(1)指贯穿整个刑法、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体犯罪的刑种与刑度。

5、“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这被称之为积极的罪刑法定与消极的罪刑法定,是否合理呢?答:(1)从罪刑法定原则产生与发展来看,罪刑法定原则就是消极的限制机能,即限制国家权力,保障个人自由。

(2)从国际公约的规定看,罪刑法定原则也是消极的(3)从其他国家的规定看,都只是从消极的层面规定罪刑法定原则。

如德国、法国、瑞士等。

6、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具体体现?(1)在立法上,立法者应主要根据犯罪性质、犯罪情节来规定法定刑,侧重一般预防,兼顾人身危险性。

(2)在量刑时,法官既要根据行为人的犯罪行为,同时也要考虑人身危险性来裁量刑罚。

特殊预防为主,兼顾一般预防。

(3)在执行时,主要考虑人身危险性,侧重特殊预防。

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1、刑法的效力范围:(1)即刑法的适用范围,指刑法在什么地方、对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内具有效力,以及是否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2)它包括刑法的空间效力和时间效力两部分。

2、刑法空间效力的概念:指刑法对地域和对人的效力,所要解决的是刑法在什么地方对哪些人适用的问题,即刑事管辖权的范围问题。

3、刑法空间效力的原则(1)对国内犯适用的原则:属地原则(领土原则)(2)对国外犯适用的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世界原则属地原则的一个补充性原则——旗国主义(1)单一的刑事管辖原则都有其局限性(2)现代国家都是以采用属地原则为主,兼采其他原则的混合刑事管辖体制。

(3)我国刑法有关空间效力的规定,采取的也是属地管辖为主,属人管辖、保护管辖、普遍管辖为辅的刑事管辖混合体制。

4、如何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答:指我国国境以内的全部区域,包括领陆、领水、领空。

“拟制领土”——我国领土的延伸。

也适用于本国刑法。

包括我国的船舶或航空器,我国驻外大使馆、领事馆。

5、关于犯罪地的标准:我国采用遍在说,即犯罪的行为地和结果地都是犯罪地,行为或结果有一项发生在我国领土范围内,就认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6、“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不适用本法”的情况?(1)《刑法》第11条关于“享有外交特权或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2)对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不适用大陆刑法;(3)《刑法》第90条关于“民族自治地方的制定变通或者补充的规定”;(4)《刑法》施行后国家立法机关所制定的特别刑法的规定。

真正属于属地管辖权例外的只有上述第一种情况。

7、外国刑事判决在我国的效力。

答:我国采取消极承认。

(《刑法》第10条)即不承认外国刑事判决的法律效力,但考虑其事实效力。

不管外国就本国有刑事管辖权的是否做出判决,做出的判决是有罪判决还是无罪判决,刑罚是否执行完毕,本国法院仍有权对该行为做出审判,但对外国判决及刑罚执行的事实予以考虑。

8、刑法的时间效力:指刑法从何时起至何时止具有适用效力,以及对生效以前的犯罪行为是否适用。

具体包括生效时间、失效时间、溯及力和限时法效力。

9、刑法的溯及力:指刑法生效后,对它生效前未经审判的案件或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具有追溯适用的效力。

如有适用效力,则有溯及力,反之则无。

我国采取从旧兼从轻原则。

(1)行为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刑法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不追究其刑事责任,即刑法没有溯及力。

(2)行为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但刑法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刑法,即刑法具有溯及力。

(3)行为时的法律和刑法都认为是犯罪,并且按照刑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刑法比当时的法律处刑较轻(对此应作扩大解释)的,则适用刑法,即刑法具有溯及力。

(4)修订的刑法施行以前,依照行为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

(5)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理的案件,适用行为时的法律。

10、刑法是否适用于已经生效判决的案件?各国的立法例大致有三种:其一、新(轻)法一律不适用于已经生效判决的案件。

其二、只要新法有利于被告人,不管是根据新法认为无罪,还是仅处罚减轻,都溯及适用于生效裁判案件。

其三、只有当依据新法行为不被认为是犯罪时,才可以溯及适用于生效裁判的案件,而如果仅仅是依据新法处罚减轻,则不适用于生效裁判案件。

“本法施行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我国刑法第12条第2款:继续有效。

”11、限时法:(1)限时法是明确规定只在一定时期内实施的法律,是特别法。

(2)限时法在时间效力上的特殊性表现在——对于在限时法规定的时期内实施的行为,在期限届满后(限时法的效力已终止)才发现时,通常仍按限时法处理。

(3)我国刑法中目前还没有限时法。

第四章犯罪的概念与构成1、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及特征:(1)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本质特征、社会属性)、为刑法所禁止的、应受到刑罚处罚(形式特征、法律属性)的行为。

(2)具有相当程度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2、犯罪的分类(1)理论分类:自然犯与法定犯(又称刑事犯与行政犯);隔离犯与非隔离犯;即成犯、状态犯和继续犯。

(2)法定分类:国事犯(又称政治犯)与普通犯;身份犯与非身份犯;亲告罪与非亲告罪;基本犯、加重犯与减轻犯。

3、我国犯罪构成的概念和意义(1)指刑法规定的、反映某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整体。

(2)具有法定性,主客观相统一性,反映了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程度,是认定犯罪的唯一法律标准。

(3)对犯罪构成的认定有助于指导刑事司法实践、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促进我国刑法理论的发展完善。

4、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1)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

(2)前者回答犯罪是什么的问题;后者回答如何认定犯罪的问题。

5、犯罪构成与犯罪构成事实犯罪构成是认定犯罪的法律标准,是抽象的法律规定;犯罪构成事实是符合构成犯罪的事件,是具体的事实。

6、犯罪构成、犯罪构成要件与犯罪构成要件要素7、犯罪构成的分类(1)基本的犯罪构成和修正的犯罪构成A 、前者是指《刑法》分则条文就某一犯罪的既遂状态所规定的犯罪构成(针对单独的既遂犯);B 、后者指为了适应认定故意犯罪过程中各种停止形态或数个行为人共同犯罪的需要,在以基本的犯罪构成为前提的情况下,通过刑法总则条文对基本构成包含的某些要件加以修改、变更形成的犯罪构成。

(针对共犯、未完成形态的犯罪)(2)叙述(完结/封闭)的犯罪构成与空白(待补充/开放)的犯罪构成A 、前者指刑法完整地规定了所有要件的犯罪构成;B 、后者指刑法指规定了部分要件,其他要件需要法官在适用过程中加以解释和补充的犯罪构成。

(3) 简单的犯罪构成和复杂的犯罪构成A 、前者指刑法规定的各个要件均属单一的犯罪构成。

如过失致人重伤罪,即构成本罪只要求侵犯的是单一的社会关系——他人的健康权利;实施的是单一的行为——致人重伤行为;主观上是单一罪过——过失。

B 、后者指刑法规定的构成要件的内容可供选择或者互有重叠的犯罪构成。

(4) 普通的/加重的/减轻的犯罪构成8、犯罪构成的体系犯罪构成的诸要件按照一定顺序和层次组成的有机整体。

首先,必须要确定犯罪构成要件的个数(4个);其次,要决定构成要件的排列顺序(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最后,要确定犯罪构成要件的层次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