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交通
中国古代交通系统的特征以秦汉文物资料为中心

三、水路交通
除了陆路交通,秦汉时期的水路交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出现 了许多运河和人工河,如郑国渠、都江堰、灵渠等。这些运河和人工河将各地的 水系连接起来,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网。
水路交通的兴起不仅方便了物资的运输,还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例如, 江南地区成为了重要的粮仓和手工业中心,与北方地区形成了密切的经济和文化 交流。
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为了进一步了解突骑在古代战争中的作用和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以下几个 方面:
1、深入探讨突骑的战术和战斗能力。可以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 分析突骑在战争中的实际表现和影响。
2、比较不同时期和地区的突骑发展。可以通过对比秦汉、南北朝以及其他 地区的突骑部队,了解其在不同时期和地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交通系统的特征以秦汉文 物资料为中心
01 一、引言
目录
02
二、秦汉交通系统概 述
03
三、秦汉交通系统的 作用和特征
04
四、秦汉交通系统的 历史影响
05 五、结论
06 参考内容
本次演示以秦汉文物资料为中心,探讨中国古代交通系统的特征。这些文物 资料为研究古代交通系统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有助于深入理解古代交通的发展、 演变及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关键词:中国古代,交通系统,秦 汉文物资料,特征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突骑部队
在秦汉时期,突骑开始崭露头角,并在匈奴入侵中原的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 用。为了应对匈奴的骑兵部队,汉朝开始大力发展骑兵,并将突骑纳入国家军事 体系。在汉武帝时期,汉朝的突骑部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和战斗力。
到了南北朝时期,突骑的作用更加显著。由于战争频繁,各国都致力于加强 突骑的建设。此时,突骑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而且在训练和管理方面也得到 了很大程度的改进。突骑部队成为了各国军事力量的重要支柱,并在战争中发挥 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中国交通历史演变

中国交通历史演变
中国交通历史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 先秦时期:古代交通初具规模,陆路修筑了许多通行战车的道路,沿途设有驿站,水陆交通不仅利用了黄河、长江天然水道,还相继开凿了胥河、邗沟、鸿沟等人工运河。
- 秦汉时期:水陆交通形成全国网络。
秦统一中国后,颁布了“车同轨”的法令,并建成遍及全国的驰道。
挖掘灵渠,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
汉朝开辟了汉帝国和罗马帝国的海上航线,西汉时期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 隋唐时期:古代交通进入高峰时期。
唐都长安成为国内外交通枢纽和中心,构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遍及全国的驿路系统。
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和沟通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使水陆交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交通由盛而衰。
明代出现造船高峰,郑和七下西洋,把我国古代航海活动推向顶峰。
但不久以后明清两朝相继实行了海禁,航海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中国交通历史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进的过程,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历程。
秦朝的交通发展

秦朝的交通发展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交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秦朝时期,交通运输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和发展,为中国带来了许多便利和机遇。
1. 道路建设秦朝时期,统一了六国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交通条件。
他下令修建了一条横贯中国北方的长城,这不仅是为了防御外敌,也为了方便军队和人民的出行。
此外,秦始皇还修建了一条东西向的主干道——秦汉大驿道,它连接了许多重要的城市和行政中心,成为了日后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2. 水陆交通在秦朝,水陆交通得到了大力发展。
秦始皇下令修建了灵渠,将巴蜀地区与中原地区连接起来,大大缩短了水路运输的时间和成本。
此外,灵渠还提供了一个便利的供水系统,为军队和民众提供了水源。
在交通发展方面,秦朝还开展了许多运河和航道的修建工作,使水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交通方式。
3. 驿站系统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控制交通,建立了一套高效的驿站系统。
驿站沿着主干道定期设立,为传递情报、运送货物和人员提供了方便。
这些驿站为行人和马车提供了驻足和换马的地方,让人们能够更快地到达目的地。
4. 马车濮阳轮秦朝时期,濮阳轮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
它是一种由四只马拉动的大型四轮车,可用于军事运输、贵重物品的运输以及高官显贵的出行。
濮阳轮在秦朝的统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统一六国后加强中央集权的象征之一。
5. 通航和船舶建设秦朝时期,船舶建设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秦始皇下令修建了许多大型船坞和码头,为船只提供了停靠和维修的地方。
此外,他还大力发展渔业,培育了大量的渔民和船工,为海上贸易和渔业带来了繁荣。
秦朝还广泛使用皮艇和竹筏等原始船只,以适应不同地理环境和水利条件。
总结:在秦朝的统治下,交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道路、水陆交通、驿站系统、马车濮阳轮和船舶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大力改善和发展,从而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
秦朝的交通发展为后来的历史时期奠定了基础,并对中国交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汉交通史稿

秦汉交通史稿秦汉打通南北交通大动脉,拉开了中国铁路交通发展的序幕。
秦汉时期的交通路线经过完善和发展,为后续的交通运输历史奠定了基础。
一、交通的现状与特点在秦汉时期,交通的现状主要是以水路为主,陆路逐渐发展。
尤其是黄河、长江、淮河等主要河流的交通发展较快,成为当时交通运输的核心区域。
同时,秦汉交通的特点是以“车、广、乘、队” 为主,道路发展水平不高,存粮力量和物流的运输并不完善,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交通状况更加恶劣。
二、水路交通当时中国水路交通的发展和利用是主流。
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区,阳江、珠江、海河等的河流交通发展迅速,大型的水库、堤坝和水上交通设施开始建设。
此外,通过修建运河,实现了江河之间的贯通,对南北交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时期,交通舟船的使用得到广泛推广,以大货船为主,小艇也较为常见。
三、陆上交通秦汉时代的重要的陆地交通方式包括了马车,步行,骑马等以及大量的运输的行人。
但是,道路并不是很发达,主要是连接城市中心和外地的大道和小道。
由于道路的连接困难和交通的落后,胡服骑射的游牧族人在这个时期占据了许多空缺的土地和没有经济功能的地段,对交通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和限制。
四、交通设施由于规模和技术的限制,秦汉时期的交通设施相比较现代交通设施显得简陋与底层。
但是,在这个时期,政府兴建了一些军用设施——驿站,作为交通运输中的寄存设施和信息交流的基础。
此外,为了适应水陆交通环境的运输要求,秦汉时期大量使用了轮船、获利綱索、货车等物资,并迅速发展了用以修建天桥和隧道的技术手段。
五、交通组织与管理在秦汉时期,交通的管理思路十分务实,设立“钉耙”等类似的特种营地,保证财物和信件的畅通,以及交通运输和物流的正常开展。
同时,秦汉时期政府也对运输和交通起到了控制和引导的作用。
例如,对商人的关税进行限制,作者需要发放奖励,以鼓励商人对交通的开发和创新。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的交通在现代交通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通过殷墟、姑苏、广州等重要城市的交通运输建设,翻开了中国交通历史的新篇章。
秦汉交通·水利

秦汉水利·交通秦秦灭六国后决心建立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下令筑驰道。
加强对全国各地的控制。
以咸阳为中心的,所修的驰道有有东方大道(由咸阳出函谷关,沿黄河经山东定陶、临淄至成山角),西北大道(由咸阳至甘肃临洮),秦楚大道(由咸阳经陕西武关、河南南阳至湖北江陵),川陕大道(由咸阳到巴蜀等),此外还有江南新道,南通蜀广、西南达广西桂林;北方大道,由九原(今包头)大致沿长城东行至河北碣石,以及与之相连的从云阳(今陕西淳化)至九原的长达900余公里的直道,等等。
据《秦始皇本纪》所载他五次巡游的路线,可知秦驰道遍布今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河北、山西、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湖南、四川等12省数万里之地。
其中主要有两条干线:一条自咸阳东指齐、燕海滨,一条从咸阳南向吴、楚之地。
道路皆用重锤夯筑,道宽50步,每隔3丈栽一棵青松。
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又令蒙恬等人修建一条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直道从咸阳以北的云阳出发,穿过陕西北部的山岭,进入内蒙古草原,跨过黄河,直达九原郡(治所在今包头市西南),全长1800里(约今700公里)。
这条直道一半修筑在山岭上,一半修筑在平原草地上,道路可并行二、三辆马车,工程非常艰巨,但前后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
为了打通南岭山脉的阻隔,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王朝又在湖南、江西、两广地区修建新道.新道将岭南的道路与秦驰道相连,加强了中原与南疆的联系。
公元前三世纪,秦国为了开发四川,就修筑了栈道,正如蔡泽所说: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另外秦始皇还命常頞在今宜宾直通云南曲靖附近的崇山峻岭间开凿了一条五尺道(见《史记·西南夷列传》,又《汉书·西南夷传》常頞作尝破。
),使西南边境的人民可由五尺道进入四川,到达关中。
于是,形成了全国以咸阳为中心的陆路交通系统,把中国各地联成一体。
在水道方面,秦始皇决通战国时代被雍塞的川防,使江河水道航行畅通。
秦汉时期的交通贸易

秦汉时期的交通贸易交通贸易是随着人类交往而不断发展的。
在古代的秦汉时期,人们通过不断地扩大贸易网络和加强交通运输,创造了繁荣的商业文化和经济体系。
本文将探讨秦汉时期的交通贸易发展及其特点。
一、陆路交通在秦汉时期,由于战争频繁,政治中心的变迁和部族迁徙等原因,陆路交通形式多样。
相对于水路交通,陆路交通可能更受限制,但其贸易网络的覆盖面更广。
秦汉时期的交通道路分为主干道和支路两类。
主干道通常由政府修建,以联通重要区域。
1. 主干道以秦始皇修筑的“万里长城”为代表,主干道的规模逐渐扩大。
在这之前,各个地区的交通都是自发形成的,鲜有政府规划。
但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方便军事行动和贸易往来,便开始大力推进交通建设,修建数量众多的道路。
主干道不仅为军队提供了掌控先机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成为了商贸活动的主要通道。
2. 支路支路指的是街道、小路、越戈、古路等。
它们通常是在主干道的基础上形成的,协助主干道联办各个较小的村庄、城市。
支路形式更为灵活而多变,一般由地方政府或商家修建。
此外,由于地形地貌的差异,不同地方的支路也各自有独特的特色。
二、水路交通水路交通是在江河、湖泊、河道和港口之间运送货物,是秦汉时期商业贸易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秦汉时期,水路运输形式主要有六种。
1. 船秦汉时期的船只主要有木船和竹船两种。
通常用于长途货物运输,如盐、铁、瓷器、丝绸等。
另外,货船上还常常配备有官兵、商人等人员,以保证货物的安全运输。
2. 叉子叉子类似于当代的拖船,担负着驶向长江、黄河、海南省等地区的责任。
其优点在于速度较快、运输量大、安全性高。
叉子由扁桨推进,旅行时间约为一两周。
3. 艏金艏金是指两艘木船拼接而成,主要用于河道或浅海的运输。
艏金的优点在于便捷灵活,可直接带入岸边码头。
也可调整至长程行驶。
为了舒适性优异,艏金一般舢板内部空间宽敞,可以装载更多的货品。
4. 五五船五五船是指船长和宽度相等的船,因此有一半空舱。
它通常是从岸边“倒入”或使用浮动设备拖入岸根。
秦汉时期的畅通交通与社会繁荣

秦汉时期的畅通交通与社会繁荣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秦汉时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时刻。
这段时期不仅见证了统一大一统的秦帝国的诞生,还孕育出了汉朝这一永恒的历史时代。
此时,交通的畅通和社会的繁荣成为秦汉时期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
首先,由于秦国采取了一系列的交通建设措施,交通在秦汉时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秦始皇修筑的万里长城贯穿了整个中国北部边境,不仅起到了防御的作用,还成为后世的旅游景点。
而在距离长城不远的地方,秦国还开凿了一条横贯东西的运河,称为秦运河。
这条运河使得北方和南方的货物互通有无,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此外,秦始皇还实施了统一度量衡和道路系统的政策,使得交通更加规范和便捷。
其次,秦汉时期的畅通交通也有助于社会的繁荣。
经济的繁荣往往与交通的畅通息息相关。
秦朝统一中国后,商业贸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货物的流通更加便利,商人的利益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秦汉时期还兴起了一批互市,如彭城、中山等地的市场,这些市场成为了商品集散地,吸引着各地的商人和农民。
通过秦运河和蜀道这样的交通要道,南北之间的商品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随着商品流通的频繁,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农民不再为生存发愁,城市居民亦享受到大量的商品和文化的带来的温馨。
再次,交通的畅通也改变了文化和知识的传播方式。
在交通不便的时代,文化的交流和知识的传播十分有限。
但是在秦汉时期,由于交通的畅通,书籍的流通范围更广,知识的传播变得更为广泛和深入。
儒家思想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开始受到重视,儒家经典也得以广泛传播。
同时,秦汉时期还发展起了汉字书写系统,使得文字的流通和传播更加方便。
这样,人们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宽,文化的繁荣也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综上所述,秦汉时期的畅通交通和社会繁荣是相辅相成的。
交通的改善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使得文化和知识也得以广泛传播。
正是这样的畅通交通才使得秦汉时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之一。
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致力于发展和改善交通网络,使之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秦汉交通运输能力提高的原因分析

用, 以及帆 的普遍 推广 。《 史 记 ・张 仪传 》 载: “ 秦 西有 巴蜀 , 大船 积粟 , 起 于汶 山 , 浮 江 以下 , 至楚 三 千 余 里 。舫船 载 卒 , 肪 五 十人与 三月之 食 , 下水 而浮 , 一 H行三 百余 里 , 里 数 虽
区域 经 济
秦 汉 交通 运 输 能 力提 高 的原 因分 析
夏 金 梅
( 信 阳师 范学 院经济 学 院, 河南 信阳 4 6 4 0 0 0 )
摘要: 秦汉 时期 , 交通 运输 能力得 到较 大提 高 , 原 因在 于 水 陆 交 通 网络 的 形 成 和 水 陆 运 输 工 具 的 改 进 , 全 国 四 通 八 达的 水路 交通 网加 强 了全 国各地 的经 济往 来 , 促进 了秦 汉贩 运 贸易的发展 。 关键 词 : 秦 汉 ;交通运输 ;贩 运 贸易
载重 量 。 以畜 力牵 引运车 是秦汉 时代 最先进 的 陆路运 输方 式 , 所 以, 马作 为 主要 运输 动 力 , 它 的数 量 与优 劣很 重 要 。两 汉政 府通 过一 系列政 策 , 诸如发 展官 营养 马业 、 鼓励 民问 养 马 、 限 制仪 仗车 列数量 , 以及 严禁 优 良种 马外 流 等 , 缓 和 了马 的缺 乏 。运输 动力 的发展 推动 了畜力 运车 的普及 。 2 . 水 路运输 工具 的改进 秦汉 时期 , 船 已经 被广 泛 使 用 于 内河 航 运 及 海上 航 行 。 船 只类型 多 、 规模 大 、 行船 动力 、 系泊 设施基 本齐 备 。 船 只因用途 不 同 , 在制 造 形 式 上划 分 为 许 多种 类 , 据 考 古史 料 记载 , 1 9 7 5年 ~ 1 9 7 6年 在广 州 发 现 了规 模宏 大 的造 船工 场遗 址 , 考古研 究结 果表 明这工 场是 当时 能成 批生 产 内 河 和沿海 船只 的大规 模造 船 中心 , 可 造 宽 6米 ~8米 、 长 2 O 米 ~3 0米 , 载 重数 十 吨的大 型船 只 , 船 型 为 吃水 较浅 的平 底 船, 适 合 内河和沿 海航行 。 秦汉 造船 技 术 的 发 现 , 还表现在橹 、 舵、 碇 的发 明 和 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封建时代,当时所谓之天下,事实上并不统一,社会在本质上是僵滞的,无数的诸侯彼此之问的往来不太多,而且因为在政治上尔诈我虞,所以在交通上,不但不谋沟通便利,反而常常极尽阻遏挠扰之能事。
到了战国时代,从前的无数诸侯逐渐归并成几个大国,每个国家境内的交通,虽则加意调整,但国与国之间的互相防范,则更变本加厉,谈不到互相便利的联系。
头一个替整个天下计划一种交通系统的是《禹贡》的作者。
这位地理学者内心蕴藏着当时一般知识分子所共同企望的大一统理想的热火,根据当时的地理知识,尤其是水利工程的知识,假托大禹,以帝都所在的冀州为中心,来替一个统一的中国设计出来一种水道交通网。
就表面看来,那篇文字所述说的,是一个原已统一的天下当中的贡道系统,而实际上,作者是希望以当时所可能实现或已经实现的交通上的联络,来促成大统一的局面。
这一个高贵而伟大的理想,在不久之后就实现了,而且直到现在,仍然值得我们珍视。
水利工程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已发达,应用到交通方面的建设,谅必不在少数。
到了春秋之末和战国初年,江淮之间,凿了一个邗沟,河淮之间,凿了一个鸿沟,在交通上都是极大的成功。
因为中国古代的河流,以四渎为主,而其流向,都是自西而东,所以南北的交通,要凭陆路,交通效率,依当时的交通工具和技术来说,自然是有限。
等到刊沟和鸿沟凿成之后,循南北的方向沟通四渎,这在中国交通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吴王夫差的运河工程,还不止于沟通江淮,而是更向西北延长。
据《国语》上的记载,他起师北征,“阙为深沟于商鲁之间,北属之沂,西属之济,以会晋公午于黄池”。
所谓西属之济,显然是沟通泗水和济水的渠道。
夫差的军队,是循了邗沟,由江达淮,再由淮入泗,由泗入济,一路乘船直到晋国的边界。
夫差的动机,不过是一时的争霸,但他这个工程,却有了永久的价值。
从此以后,长江下游和中原得以直接沟通。
吴越一带,虽然开发较为落后,但到了西汉时代,地方的发展,已经超过了长江流域的中部。
这一条交通线,成为联系南北的大动脉。
后来项羽所建立的王国,就是以这条通路为主干,彭城的位置之所以重要,也就是由于控制着这条干线的缘故。
鸿沟的开凿,也是极为成功。
淮河的几个支流,都是从西北流向东南,这一条人工河道,由黄河引水,同那几道天然河道横接,于是河淮之间,平添了几条运道。
这个工程,确是非常巧妙。
自从这条交通线开辟了之后,沿线的许多城市,如寿春、陈(宛丘)、睢阳、襄邑、陈留,都增加了重要性。
战国末叶,楚国从郅徙都陈(公元前278年),又从陈徙都寿春(公元前241年),就是因为循了鸿沟入颍通淮这条水道,上通三晋,下连吴越,交通便利的缘故。
这条通路,在中国交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者,为时颇久。
近人李仪祉曾有《华北水道之交通》一文①,建议引贾鲁河于荥泽,输于黄河,南端则在周家口同颍水相会,由颍入淮,这样沟通黄河同淮河。
这个计划,就是恢复鸿沟的旧道。
总之,沟通南北的水道,直到如今,仍嫌过少,这条水道的重引,现在还是极有价值的。
邗沟鸿沟之外,还有许多成功的人工渠道,而在当时交通上特为重要的,要算是沟通湘水和离水的灵渠了。
这道渠是秦始皇征南越时所凿,动机也是政治的和军事的性质,而在经济方面,却产生了重大的后果。
有了这道运渠之后,长江和珠江联系起来,南海的宝货,可以直航长江流域和中原各地,番禺这个商埠,因而也越趋于繁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文载《水利月刊》二卷五、六期合刊。
古代的人对于水道,虽然已经尽了利用之能事,但水道的大小和流向,究竟是受天然地形的限制,不能全如人意,所以仍然不能不修治陆路以济其穷。
尤其是在北方,交通路线,是以陆路为主。
等到入了战国,各国间交易的范围和战争的规模,日逐增加,道路也就越来越重要。
苏秦说魏襄王,有“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绝,鞫鞫殷殷,若有三军之众”的话,虽是说客夸张之辞,也可借以想像到当时路上往来之频繁,从而也可以推知道路的发达情形。
不过当时各国虽都留意于道路的建筑,彼此之间,则是不相为谋的。
大规模的道路网,乃是到了秦并天下之后才得实现。
为了维持一个统一的庞大的帝国,必须中央和全国远近各地的交通便利,形成一个网,然后中央才能控制如意。
秦始皇是一个材力绝人的统治者,他统一宇内的第二年,就“治驰道”。
驰道是天子所行之路,始皇几次出巡,西至陇西,南至洞庭,东南至会稽,东至海滨,东北至碣石,北至云中九原,足迹实遍天下,所走的路,除了一部分水道而外,自然都是驰道,只把他走过的里数合计起来,已是极为可观。
关于驰道建筑的情形,像贾山所说的,“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①,虽然不见得完全确实,但也没有理由目为完全虚妄。
这种布满天下的驰道,并不全部是始皇所创建的,他不过是就以前各国原有的大道,加以整理联系,把来归到一个系统之中,也如同把原来几国所筑的长城联系起来而成为万里长城是一样的。
秦代的驰道,无论是从规模、长度或路面的筑造情状来讲,都不逊于罗马帝国当年的军道。
只因始皇历来被认为罪人,更因为被同时另外一个更为伟大的工程——万里长城——所掩盖了,所以为历来的史家所忽视。
其实当时所创立起来的这个联通全国的交通系统,对当时和后世,无论是在政治或是经济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价值。
这个系统保持和破坏,是同全国的统一强大和破裂纷扰,以及整个民族的命运,是直接相关系着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见《汉书·贾山传》。
把水陆通道综合起来观察,秦汉帝国的交通系统,是以帝都所在的咸阳或长安为中心,借了几条干线通达全国以至国外,形成帝国的几条大动脉,另外无数的路线,都是从这几条干线分了出去,综合起来构成整个的交通网。
从帝城往西,经过云阳、回中,直到陇西,可以叫做西路干线。
从云阳折向正北,直到边塞,也就是蒙恬所修的直道,可以叫做北路干线。
这两条干线所网括的地带,是天水、陇西、北地、安定、上郡等富于畜牧的边区。
到了汉武帝立河西四郡以通西域,西路干线向西北方面大加延长,越过葱岭,同极远的西方诸国取得联络。
这一条沟通东西的要道,欧洲史家名之为“丝路”。
循了这条路而传播到西方去的,却并不只中国的特产丝织品,而是还有光辉灿烂的东方文明。
中国从这条路上,也输入了许多新的农作品种和其他的东西。
以后回教诸国的商队,也是顺了这条路来到中国贸易。
这一条国际路线,历经一千多年,始终是中西的主要通路,直到海路畅通以后,形势才改观。
敦煌是这条国际通路上的第一道关口,其余沿路的都市,也都不过是通过站,经济发展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河西走廊的空间价值在当时实在太低。
北路干线的经济价值,比较不如军事价值来得大,因为路的北端所通到的,是几乎不毛的砂碛地带,在经济上没有发展的可能。
从关中循褒科栈道而南,过汉中,再经剑阁广汉以达成都的一条路,我们名之为西南干线。
这一条路,是巴蜀汉中同关中的联络线。
巴蜀地方殷富,秦汉两朝的创业,都是很凭借了这个宝库,当时这条路上的交通,一定极为可观。
以后汉武帝通西南夷,更把这条路线延长到滇中。
当时张骞在大夏国看到经身毒国贩去的蜀布、邛竹杖,这种货品,当然是从滇中转贩过去的,从而可知,当时的西南干线,并不止于滇中,而是更远通到外国的。
《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注引《魏略·西戎传》称:“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与交址七郡外夷,北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故永昌出异物。
前世但论有水道,不知有陆道,今其路如此。
”所谓异物,乃是稀奇的货品。
根据这段记载,可以知道,这条路上的商贩往来,必是很盛。
西汉时代,这条商路已经是通了,到了东汉中叶以后,西羌叛变,直到帝国末年,兵争始终不息,西路干线被切断了,中国同西方的交通,大部分转移到西南方面,所以这条国际路线,越加重要,我们可以目为两千年前的“滇缅路”。
西南干线最大的商业都市是成都,其次是广汉和南郑。
成都平原的农业,极为进步,益州几郡的资源,又很丰富,工业也发达——成都和广汉两城,在汉代都设有工官的,又加上同西南夷的贸易,自然会有大的商业都市产生。
成都的繁荣,是一直向上增长的。
太史公列举天下的都会,还没有特别提到成都,但到了王莽时候,已经同临淄、邯郸、洛阳和宛齐名,合称五都之市。
再到了帝国崩溃之后,中原经过剧烈的破坏,往日的名都大城,多半丧失了本来的地位,而成都却依然继续发展,真可谓之得天独厚了。
从帝都往东,自蒲津渡河,转向北方,经过平阳而通云中代郡的一条路,可以叫作山西干线。
这条线上的商业都市是平阳和稍北一些的杨。
山西地方,除了河东一小部分之外,是比较贫瘠的,所以这一条路,主要也是供军事上的使用。
在汉帝国同匈奴处于休战状态之下的时候,长城之下有关市,汉胡双方的交易,集中在这里。
不过这种交易,没有能维持得很久,这条路线的经济价值,始终没有达到很大的程度。
另有一条极长的路线,从都城出武关,经过南阳、南郡,由江入湘,直到湘江的上源,由灵渠的联系,入了离水,转到南海的番禺,我们名之为南路干线。
番禺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很繁盛的商埠,中国同南海许多番邦的贸易,就是集中于此,中国人民所喜好的许多珍奇货品,像珠玑瑇瑁、犀角、象牙之类,都是先贩到这里,然后循了南路干线运到中原各地。
至于中国所输出到海外各国的货品,大概是丝织一类的制造品。
这一个吞吐口岸,一度曾是南越王国的首都,繁荣必是相当的可观。
有许多人到了这里都发了财①。
番禺和内地的交通,除了上述的这条路线之外,还有沿赣江通长江和沿西江通巴蜀的两条,不过这两条路的利用程度,似乎都是很有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见《汉书·王尊传》。
南路干线上有两个大的都市,一个是南阳郡郡治所在的宛,一个是南郡的首城江陵。
宛在战国时代,已经是一个大城,这里不只是一个铁冶工业中心,而且也是关中、关东和江南三方商贩的交会地点,当地的人,也多从事于商业。
到了东汉时代,又因为是皇室的发祥地和许多从龙功臣的故乡,地方的繁荣,特别可观。
不过宛的地位价值,较逊于稍南的襄阳,所以等到附近的铁业衰落,而长江流域大事开发之后,它的繁荣也就转移到襄阳了。
江陵就是古代楚国的故都郢,早就是南方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前汉时代,中央的注意力偏向西北方面,江陵的重要,是到了后汉末叶,长江流域逐渐开发之后,才慢慢显示出来。
当帝国崩溃的时候,关中和河南的移民大量流入荆州,地方经济猛进,接着长江流域树立起来几个政权,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不断的竞争,江陵的繁荣也随着蒸蒸日上,而且是长此发展下去,情形恰恰和宛相反。
由帝都向正东,经过函谷关到洛阳,这一条贯通帝国心腹地带的大动脉,可以叫作东路干线。
这是一条水陆双轨的大道。
因为除了穿过函谷关的陆路之外,还有黄河同渭河构成的水道,乃是山东粟米漕运到关中所走的路。
洛阳自古以来就是天下交易的中心,虽然附近没有什么出产,但它那在交通上极端优越的地位价值,足能弥补这方面的弱点而有余,所以它的重要得以历久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