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印玺(1)

合集下载

考古文物价值排序

考古文物价值排序

考古文物价值排序第1名:传国玉玺,价格:万亿以上,上榜理由:统治国家几千年的象征,在人民心中地位非同凡响!得到者号令天下!“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传国宝”,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

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嗣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

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

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

由此便促使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2000余年,忽隐忽现,然终于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辄令人扼腕叹息。

第2名:夏禹九鼎价格2000亿以上,上榜理由:象征九州得到得天下啊,想逆袭先找到这9个鼎!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

这样,九州就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九鼎成了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第3名:清明上河图,价格1000亿以上,上榜理由:赝品都能成镇馆之宝真品价位?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第4名:后母戊鼎,价格800亿以上,上榜理由:被看做镇国之宝!后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原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

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是中国国家一级文物。

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第5名:兰亭序原本,价格:760亿以上,上榜理由:先听故事!有遗憾才珍贵,不多说了都懂。

第6名:兵马俑,价格:700亿以上(集群价格不准确只体现地位)上榜理由:如果是单体那排名更靠前。

第7名:青囊书,价格600亿以上,上榜理由:神书在手,天下无忧据陈寿的《三国志》记载,华佗倾毕生经历所作之书为《青囊书》。

中国玺印基础知识:玺印各部位名称!

中国玺印基础知识:玺印各部位名称!

中国玺印基础知识:玺印各部位名称!对于中国玺印各部位的名称,各家的分歧意见不多,其中有的有历史文献依据,有的是为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称呼。

1.印面。

除无文无图印(又称光面印)之外,为显现印文或图形之处,为玺印文化或印章艺术的核心所在。

单面印的印面向下;双面印的印面相背;多面印的印面除向下者外,印台、印背上均可以有。

2.印台。

又称印身,一般指纽以下部分。

如印台有一定高度,其四面又称作印墙。

有的多面印常在印台上作出印面。

朱元之后印台上有时刻款识。

战国以来,在有的印台上有装饰纹样。

3.印纽。

印台以上凸起部分,原为系带处,后演化为具有装饰及表示等级的用途。

4.印鼻。

实际为印纽的一部分,常在纽式的顶端,为系带处。

5.穿銎。

又称穿孔、穿带。

在附纽印上,为纽的一部分。

在无纽的双面印上,常置于印侧中部,为穿带的孔洞。

6.印背。

与印面正相背处,双面印、多面印常将此处作又一处印面。

隋唐之后,印背上有时刻款识。

印背一般较平,但对于台纽、坛纽玺印,则印背作成四坡状或阶级状。

少量玺印印背上有纹饰刻花。

7.绶。

自玺印起源直至秦代,绶本是玺印的系带。

自汉而后,绶的质地、颜色被赋予政治等级意义,例如东汉光武帝时规定:诸侯王赤绶,公侯紫绶,中二千石以上青绶,千石至四百石以上黑绶及黄绶。

因丝织品易于腐朽,故现代很少见到隋唐以前的印绶实物,有些古玺印纽间的印绶往往是宋以后收藏家的添加物,另在东汉“琅邪相印章”龟纽上见银环,亦具有相似于绶的功用。

8.款识。

最早见于东汉一私印印台上的记年款识,但仅此一例。

隋唐之后,公印常在印背、印台刻款,其内容有记印文内容、记时、记铸造颁发官署、记序号,有时刻为防倒盖的“上”字,等等。

这类公用印的刻款虽对后来流派印章的款识有很大影响,但与其艺术性质是截然不同的。

南宋“张同之印”上见到隶体款识。

9.印囊、印函。

从战国到两汉,有些公私印配以丝织“印囊”,又称“印衣”,考古发掘中有时得见痕迹,随葬“遣册”中也往往记录。

中国古代玺印历史

中国古代玺印历史

中国古代玺印历史玺印,《释名》解释为:“玺,徙也,封物使可转徙而不可发也。

印,信也。

所以封物为信验也。

亦言因也,封物相因付”。

先秦前,玺、印是一物为格言玺。

秦始皇后,只有皇帝印才可称“玺”。

官吏及一般人称“印”。

印有官印和私印,作为官府书信往来和私人交往的凭证。

汉代印又称“章”和“印信”。

唐以后又将印称“记”或“朱记”,明清又称“关防”。

但通称仍称印。

古印有钮,可以系绶。

印钮形式有覆斗钮、鼻钮、龟钮、蛇钮、虎豹钮等,印文有阳文和阴文。

字体依时代变化。

先秦时代是六国古文;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是篆字;隋唐以后多隶书、楷书。

战汉玺印,只古就有神权仅在方寸之间一说。

中国印(篆刻),连同书法、绘画、诗歌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艺术。

如果以字释意,“印”字的左半部是个“爪”字,即手,右半部是个“节”字,就是符节,也就是凭证,合起来就是手持符节,代表诚信。

至于中国印产生于何时、何地,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几千年来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很多内容只能是待考余推测,从最早富有神奇色彩的传说到近代具有科学精神的理论探讨,渐渐演绎出一个漫长的认知过程。

玺印的传说关于中国印的起源,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文字记载是在汉代编写的纬书《春秋运斗枢》和《春秋合诚图》。

《春秋运斗枢》说:“黄帝时,黄龙负图,中有玺者,文曰‘天王符玺’。

”《春秋合诚图》描绘的更是绘声绘色:“尧坐舟中与太尉舜临观,凤凰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厚三寸,黄玉检,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

上述两种说法,显然把中国印的起源归之于神灵的创造与赐予了,今天看来当然是十分幼稚和荒谬的,但在我国古代,由于社会和文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人们对于许多问题都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解释,所以这样的说法大家还是笃信不移。

此外,还有把中国印说成是起源于殷墟甲骨的契书和青铜铸造的铭文,这就比较现实一些。

把中国印与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的刻制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是不无道理的,因为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和中国印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从材料的制作、镌刻一直到书法艺术的表现,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古代官印的识别方法

古代官印的识别方法

古代官印的识别方法印章,特别是官印,作为特定的权力凭证,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历史演变,至今仍在发挥它的作用。

过往的印章,虽然已经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却留给后人无尽的艺术享受。

为了便于了解古代官印,简单归纳了各历史时期官印的识别方法。

一、战国古玺战国古玺通常分为官玺和私玺。

文字为六国古文,即大篆。

印文布局自由灵活,印材质没有限制,有玉、青铜、金、银等,但大多数为铜质。

印纽多为鼻纽。

官玺大多数是白文,正文方形,约2.5厘米,常有边栏和界格,多为凿刻,印文用六国古文,不用“印”字。

朱文官印一般比白文官印小,约1.5厘米见方,大多有边栏,无界格,多为铸款。

战国古玺细分为齐、楚、燕、三晋(韩、赵、魏)和秦地区。

(一)齐玺齐国主要包括山东大部、河南东部、河北东南部及江苏北部。

齐玺的主要特点: 1、正方形印面有边栏界格,上侧或上下侧有突出的方楞,印面呈凸状;2、印台普遍较薄,鼻纽较宽,跨度略大;3、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官职,如者币(褚师)、漆币(漆师)等;4、印文中玺,常写为金+尔,或信金+尔,如“闻司马玺”。

(二)楚玺楚国主要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河南等地区。

楚玺的主要特点:1、印面大小不定,印台厚薄不一,印文布局自由;2、纽形多细窄似弯绳,也有长柱形纽。

3、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官职,如连尹、莫嚣、莫敖、职室、职岁、军计等;4、“玺”字的金字旁写法较为特别,如“连尹之玺”。

(三)燕玺燕国包括河北北部、辽宁大部、山西及内蒙等部分地区。

燕玺的主要特点:1、印纽多为坛纽,也有鼻纽,还有窄长长柄侧环;2、白文官印,2.1-2.4厘米见方,多含都字,习称“都官印”,如“平阴都司徒”、“雷旦都司工”等,且都字下面的写法也有区别;3、朱文印,1.4-1.5厘米见方,多自铭“危”;最大的朱文印“日庚都萃车马”,7.5厘米见方; 4、长条形朱文燕玺,印文直排,最后一字带金字旁“瑞”。

如“外司炉瑞”。

闻司马玺连尹之玺雷旦都司工楷书,如“合水县印”,便于识别。

古代玉印(战国秦汉时期)精选,高清印面、印蜕、印拓、释文

古代玉印(战国秦汉时期)精选,高清印面、印蜕、印拓、释文

古代⽟印(战国秦汉时期)精选,⾼清印⾯、印蜕、印拓、释⽂战国时期各国玺印都有极强的地域性和⽂化特征。

战国玺印可分为齐系、燕系、晋系、楚系和秦系,5⼤体系的玺印各有明显的特征。

战国时期,各国⽂字虽有差别,但⽆疑均已成熟,表现在玺印上的印⽂同样如此。

此时的印⾯从⽂字布局看,更注重单个的⽂字结构,整体上不如汉代规整标准。

战国玺印的印⾯⼴泛采⽤边框,宽阔的边框往往与纤细的阳⽂相配,⽽阴⽂则多增加复栏。

这些组合的出现,说明在印⽂不变形的前提下,当时已考虑到印⾯整体布局的修饰。

先秦前,玺、印是⼀物。

古印有钮,可以系绶。

印钮形式有覆⽃钮、⿐钮、龟钮、蛇钮、虎钮等,印⽂有阳⽂和阴⽂。

字体依时代变化,先秦时代是六国古⽂,秦汉则是篆字。

秦国在古玺印的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不仅制定了完整的官印制度,且⼀改战国玺印神秘怪异、杂乱⽆章、各体纷呈的状况,采取统⼀秦篆⽂字,为秦以后玺印的发展制定了模式。

秦印的形状⼤致可分为⽅形和长⽅形,其中⽅形玺印影响到汉以后玺印的主要形制,⽽长⽅形玺则是今天所说的“半通印”。

⽅形玺印多作“⽥”字格,长⽅形玺印多作“⽇”字格,印⽂排列顺序格式较为⾃由。

但秦代民间私印则有战国古玺遗风,形式各样,异彩纷呈,⽣动活泼,别有⼀番情趣。

玺印发展的⿍盛时期是汉代,完备了战国⾄秦所建⽴的官印制度,从质料、形制、款识上加以规范,对东汉以后的玺印风尚影响深刻。

汉玺印有鲜明的时代特⾊,出现了各种式样的龟纽,随后⼜有⽡级,玺印的厚度宽度⽐案印增⼤。

不再⽤“⽥”字格“⽇”字格。

西汉中期出现具有代表性的王宇印,开“章”字使⽤于印⽂之中的先河,艺术风格多以沉稳平实为⼤宗,印⽂不竞巧、不尚奇,以朴实稳健的线条和儒雅平正的形体取胜。

汉代流⾏的鸟⾍篆⼊印,为⼠⼤夫和⽂⼈所推宠。

秦汉期间的⽟印体式多为简洁易制的覆⽃,即上⼩下⼤,如⽃倒合。

初期系绶的孔眼只在⽃底穿过,继⽽⽃底四边琢界,分作⼆层,覆⽃为⼀层居下,⽃底⼀层演化为矮平台,孔眼⽣在这矮平台的边壁。

中国古代玺印发展之唐朝前篇

中国古代玺印发展之唐朝前篇

中国古代玺印发展之唐朝前篇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

印章在当时不论尊卑贵贱,皆称为玺。

那时还没有印这一名称。

秦兼并六国后,规定天子的印章称玺,臣民的印章皆称印。

玺印属于官署长官工作职能的印证,是凭证工具之一。

汉承秦制,皇帝的仍称玺(皇太后、诸侯王的也可称玺)。

在汉代的官私印中还出现印、印章、信印、印信等名称。

到了唐代一度改玺为“宝”,以后历代帝王玺、宝并用。

官私印在历史上有过记、朱记、关防、图章等名称。

秦私印秦以后,玺为封建帝王权位的象征,印成为官吏权力的凭证和百姓在社会生活交往中的信物。

玺印的产生与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它的用途也极为广泛。

在先秦古籍中曾多次出现“玺”和“玺节”的记载。

《周礼·地官·掌节》有“货贿用玺节”的记载,郑玄注解为“玺节者,今之印章也”。

汉刘熙在《释名》一书“释书契”中也说:“玺,徙也,封物使可转徙,而不可发也。

”“印,信也,所以封物为信验也。

”可见玺印最初是在货物转徙、存放和文书、简牍及物品的封存过程中,起安全、保密和防伪杜伪的保险作用的。

此外,陶器上钤盖的玺印是工匠用来表明制作的标记。

烙马的,称为烙马印。

古代的玺印有一种是用来殉葬的。

唐、宋以后,盛行一种收藏印,是收藏者或鉴赏者钤盖在书画上的标记。

这时还有闲文印、斋馆印等不同形式和用途的印章。

而玺印的用途更为广泛,种类也更加繁多。

中国的玺印多以文字体现。

早期的玺印发现于商周之际,到东周时有了广泛的发展。

社会结构的变化,使个人的作用直接与社会活动相联系,于是私人印记大量地出现。

玺印是凝文字书体之美和雕刻技巧于一体的艺术,在中国流行了二千多年。

从十六世纪的明代开始,印章艺术又和文人书画相结合,乃至成为作品的构成部分,于是出现了明清两代五百年间具有革新精神的文人篆刻艺术,改变了篆印艺术的漫长进程。

先秦时期的玺印战国中国古代玺印发现于商周之际,早期玺印的功用,与工官器物制作及其铭记有关。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各国政权分工的全面施行以及个人信誉在社会活动中的作用增强,官署和私人的玺印大大发展,印文书法结构丰富多样,并出现了印纽和印文具有差异的地域特点,所谓的“六国文字”在印文中表现颇为明显。

古代官员的印玺分类和级别

古代官员的印玺分类和级别

古代官员的印玺分类和级别是根据官职大小和官员品级来决定的。

具体来说,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级别:1. 皇室印玺:这是皇帝的御用印玺,材质多为贵重的金、玉、象牙等,形状一般为正方形,文字为阳文。

在古代文学中,皇室印玺被形容为“御玺”,用于皇帝的亲笔签名和重要诏书。

2. 中央官员印玺:包括三公九卿等高级官员的印玺。

三公的印玺一般比九卿的印玺尺寸大,而且制作材料更珍贵。

三公的官印一般以帝国的鸟兽名命名,如龙、凤、虎等,而且上面一般有该官员的姓名、官职和官阶。

3. 地方官员印玺:地方官员的印玺一般分为刺史、太守等较低级别的官员印玺和县令等高级官员印玺。

地方官员印玺的大小、材质和雕刻文字通常会根据官员的级别和任职地区进行调整。

除了印玺的材质和尺寸外,还有各种不同形状和图案的印玺,例如禁卫军的印玺一般采用方形,象征兵权的稳定;而龙虎纽龟鱼纹印章则寓意权力、权威和地位。

此外,不同的官员还可能使用其他特定形状和图案的印章,例如汉代官印中有一种被称为“谒者章”的形状类似小瓦当,四周多用柿蒂纹样。

另外,不同时期的印玺也有所不同。

比如汉代多铸有文字于印面,称为“铸文”,而唐朝开始则普遍使用“凿刻”的方式在已经加工好形状的半圆型玉玺上刻字。

到了隋唐时期,朝廷开始使用一种称之为“鱼符”的东西,作为身份和等级的象征。

此外,还有一种专用的令印,常用于签署军事命令和重要文书。

在古代官场等级制度中,官印不仅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也代表着朝廷对其管辖区域和行政权威的正式认可。

其大小、材质、雕刻图案、形状等各个方面都反映出当时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

因此,对于古代官印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也可以丰富中国历史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古代官员的印玺根据官职大小和官员品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和级别,不同的印玺材质、形状、图案和文字都反映出当时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

北京故宫珍藏乾隆玺印大全,尽显帝王风范!

北京故宫珍藏乾隆玺印大全,尽显帝王风范!

北京故宫珍藏乾隆玺印大全,尽显帝王风范!秦以前,玺只是各诸侯、卿大夫、从吏的印章。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和氏璧为玺,后历代相传,成为帝王“受命于天”的信物。

秦始皇为了维护专制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规定只有皇帝的玺印才可称玺和用玉制作,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后世多把皇帝用玺称为“玉玺”。

汉代张衡在《东京赋》中云:“冠通天、佩玉玺,纡皇组、要干将。

”玉玺和通天冠、皇帝所佩的丝带、宝剑一样,都是皇帝的专用之物。

乾隆皇帝博雅好古,印玺特别多。

据《乾隆印薮》著录,乾隆皇帝用印数量多达1800余枚,清宫收藏的书画或古籍往往盖有其印章。

乾隆帝所用玺印,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材料精美,体量巨大。

印材质地多采用田黄、羊脂白玉、水晶等世间稀罕之物为之,而且形制规整,其他材料主要有铜、石、玛瑙、象牙、文竹、蜜蜡、澄泥等。

其中,玉材所占领比例偏多,包括碧玉、青白玉、青玉、墨玉、汉玉等品种。

不少玺印体量较大,有的大如手掌,因此可以看到他在内府所藏历代书画上钤印,特别是一些手卷、册页之类的小幅作品,仅盖上一枚“乾隆御赏之宝”的印章,就足以毁掉这些娇小的作品。

其次,印文工整、笔画匀停。

印文在分朱布白上对比强烈,朱文印的边框很厚,文字线条也较粗,转折处多取小篆的圆润流转,刀法以切刀为主,用双刀和多刀刻制完成,如拉锯一样反复切出均匀圆润的线条,而非齐白石等人快意劲爽、单刀直入的冲刀技法。

再次,数量众多,重复品多。

据考证,入关以前,太祖努尔哈赤有一方玺印,是明朝皇帝所赐的“满洲建州卫印”,而皇太极有两方满文金印。

其他的皇帝的数目大致是:顺治约20方、康熙约120方、雍正204方、嘉庆400多方、道光不到100方、咸丰30方、同治20多方、光绪70-80方、宣统约50方。

而据《乾隆宝薮》及现藏实物估计,乾隆一生所用玺印多达1800余方。

而同一内容的印文有时多达几十方,如“古稀天子”和“古稀天子之宝”共刻过42方,“犹日孜孜”24方,“八徵耄念”和“八徵耄念之宝”63方,“自强不息”45方,“十全老人”和“十全老人之宝”13方,“太上皇帝”和“太上皇帝之宝”20方,“乾隆宸翰”22方,“飨用五福”15方,“三希堂”13方,“奉三无私”11方,“惟精惟一”11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战国官玺
战国印章自名“鉨”、“□”、 “尔”,都是玺字故体,因此,战国官 印通称为官玺。
目前所见官玺约有300余方,这些印 章绝大多数镌有官名,古印学家称这类 印为官名印。其镌刻形式有:
1.仅刻官名。如 “左司徒”、“司寇之鉨” 等。
2.官名下镌刻品位较低的官名。如 “余子 啬夫” 鉨,表示两种职官之主属关系。
二、古印学发展与形成阶段
时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今。 特征:继续广泛收集资料,编 辑古铜印谱;向古印学研究的纵 深发展。
1.继续广泛收集资料,编辑古铜印 谱。解放前出版的印谱,著名的 有:
罗振玉《隋唐以来官印集存》;
黄濬《尊古斋印存》;
陈汉第《伏庐藏印》;
陈宝琛《瀓秋馆印存》。
解放后的印谱绝大多数是近十年来出 版的,其中综合性的有: 《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
《上海博物馆藏印选》、《天津艺术博物馆 藏印选》;编《古玺汇编》,《秦汉南北朝 官印征存》;
罗福颐、李范文编《西夏官印考》; 景爱编《金代官印集》;
叶其峰主编《故宫博物院藏肖形印选》。
这个时期出版的古铜印谱,所选印 章之精,数量之多,种类之广,断 代之准,编纂之系统都超过前代。 多数印谱加了释文,有的每方印下 还加简单考释,而把印章形制照相 附于印文之侧,更属前所罕见。这 个时期,除大陆出版的印谱外,还 有香港王人聪先生编纂《香港中文 大学文物馆藏印选》、《新近出土 的古玺印集录》,也有相当高的资 料和学术价值。
总之,肇始于明代的古印学, 经过几代学者的共同努力,至这 一阶段终于形成为独立的学科, 作为古印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古玺 印鉴定学也日臻成熟了。当然, 在古玺印鉴定方面还有不少问题 没有解决,这门学问还需后人不 断地深化和发展。
第一章 历代官印及其基本特征
古玺印分为官印和私印两大类。 自春秋战国始,历代都使用官印, 各代官印形制不尽相同,但却互相 联系,成一系统。官印的遗物多, 伪品也多。把握每一历史阶段官印 的基本特征,以及构成官印各要素 的演变规律,是鉴定官印的根本方 法。
清中晚期受金石学盛行的影响,集古印谱 渐成风气,著名的古铜印谱有: 张廷济《张氏清仪阁古印偶存》; 吴式芬《双虞壶斋印存》; 吴云《二百兰亭斋印存》; 高庆龄《齐鲁古印捃》; 吴大瀓《十六金符斋印存》; 陈介祺《十钟山房印举》。
《十钟山房印举》集何氏吉
金斋、潘氏看篆楼、叶氏平安馆、 李氏爱吾鼎斋、吴氏双虞壶斋、 吴氏二百兰亭斋、吴氏十六金符 斋、李氏石泉书屋、鲍氏臆园藏 印以及陈簠斋自藏印等凡十家, 钤印精致,资料宏富,蔚为大观, 为历代印谱之冠。
中国古代印玺
导言
古玺印是古玺(先秦印章)、秦汉 印章、隋至清官私印章的总称。
古玺印是古代人们用以昭明信用的 凭证。刘熙《释名》称:“印者,信 也”。《说文》称:“印,执政所持信 也”。作为古官印,它还是国家行政机 构行使职权的象征与工具。
古玺印鉴定是对遗存至今的数以万 计的古玺印的时代和真伪进行鉴定的一 门学问。
一、资料准备阶段 时间:明中叶至民国初年。
特征:收藏古印并编纂古铜印谱以及对 古玺印鉴定的探索,为古印学的形成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所见印谱是明代的。传世明人古铜 印谱以隆庆五年顾从德《顾氏印薮》、 万历二十八年范大澈《范氏集古印谱》、 万历三十六年郭胤伯《松谈阁印史》最 为有名。
清初著名的古铜印谱有: 吴观《稽古斋印谱》; 程从龙《程荔江印谱》; 汪启淑《汉铜印丛》。
印章起源的几种观点:
董作宾首先主张殷代已有玺印。那志良、 林素清、黄盛璋、裘锡圭等持相同观点。
高明、马国权对殷代已有玺印持否定态 度。
罗福颐、王人聪认为玺印是春秋战国时 代政治、社会变革的产物,不可能早到 商代。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支持了商代已 出现玺印的可信性。
古印学的形成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印章自春秋战国,(一说商代)出现以
后,几千年来绵续不断,以至遗存甚多。这 些印章不但对研究我国古代官制演变、地理 沿革、汉字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其 中有不少精品,特别是先秦古玺和秦汉印章 中的精品,还是我国篆刻艺术宝库中的典范, 因而历来受到学者重视。明朝以后,收藏古 印、研究古印、学习古印的篆刻艺术渐成风 气,一种专门的学问——古印学。古玺印鉴 定就是古印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清代古印学家的主要贡献:
其一,从大量的铜印中辨认出秦汉印,并 对古官印进行了初步的断代和研究。前者表现 在清人编纂的古铜印谱中,后者例证则为瞿中 溶之印学专著《集古官印考》;
其二,识别出战国玺。明代及清初的古印 家均不认识古玺,在他们编纂的印谱中,古玺、 秦汉印掺杂不分,直到清代道、咸之际,古印 家始辨认出有一种比秦汉印更早的印章,张廷 济称之为古文印,吴式芬、陈介祺称作古玺。 至光绪初年,陈介祺进一步认出古玺官名乃出 周秦之际,民国初年,王国维作《桐乡徐氏印 谱序》,又断定古玺文字乃六国古文,这样, 古玺的时代才真正确定下来 。
3.地名下刻官名。均为县、邑等各级地方 行政机构官吏所佩。如 “文安都司徒” 鉨等。
官玺中还有一些是不镌官名,而 镌官府名称的,这类印古印学家称为 官署印。如“州鉨”。
还有一些为职能官署之特殊用印, 如烙马印“日庚都萃车马” 鉨。又 如管理木材的机构之烙木印“右桁正 木” 鉨。
战国时期,使用官名印的都是 具有一定品位的任官。这种印章不 仅代表着使用者的权力,而且还代 表着他所在机构的权力,因此都另 发类似现今公章的官署印。只有权 力甚小的诸如州、县、亭等地方行 政单位,库、廪等职能部门,才能 使用官署印。这一制度沿续至秦汉 南北朝,所以,遗存下来的隋以前 的古官印,绝大多数都是官名印。
2.向古印学研究的纵深发展。 这个时期出版了多种古印学专著, 如: 马衡《谈刻印》; 王献唐《五灯精舍印话》; 罗福颐、王人聪的《印章概述》; 罗福颐《古玺印概论》。
这些著作,涉及古印学的各个方 面,对古玺印的分类、断代、辨伪、 纽式演变等有关古玺印鉴定的问题论 述尤多。至此,古印学已具规模。近 年,随着我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的蓬勃 发展,古玺印学专著——罗福颐《汉 印文字征》、故宫博物院《古玺文 编》、王人聪《新出古玺印集释》、 王人聪与叶其峰《秦汉魏晋南北朝官 印研究》、叶其峰《官印》亦先后出 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