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人物深度解读
《史记》中的人物刻画与历史解读

史记中的人物刻画与历史解读一、引言《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被誉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司马迁通过对各种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和评价,展现了丰富多样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人物形象。
本文将就《史记》中的人物刻画与历史解读展开讨论。
二、《史记》中的人物刻画1.细致入微的外貌描写:司马迁善于通过生动具体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例如,他对汉武帝进行了详细而准确的肖像描写,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2.情感与性格真实表达:司马迁善于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和行为方式的真实描述,展示出各个历史人物丰富多样的情感和性格。
例如,在记录项羽与虞姬相见时,他充分表达了项羽内心的无奈与悔恨。
3.对人物特点独到剖析:司马迁注重从各个角度分析人物的特点。
他对于不同历史人物的优点、缺点和行为动机给予了深入剖析,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每个人物。
三、《史记》中的历史解读1.多角度的历史观点:司马迁在《史记》中通过呈现各种历史事件和人物,提供了多元而立体的历史观点。
他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并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反映当时社会和政治环境。
2.对历史背景的把握:司马迁基于自己对历史资料的调查研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背景做出了准确把握。
他通过详细描写当时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制度等方面,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特定时期的历史背景。
3.思辨与评价:司马迁具有敏锐洞察力,在《史记》中经常进行思辨和评价。
他试图从丰富灵活的视角去挖掘人物内心深处以及其行为背后所代表的意义,透过他独特的历史解读,使史事更富有深度和内涵。
四、结论《史记》中的人物刻画与历史解读堪称经典。
司马迁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深入剖析,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历史背景和复杂多样的人物形象。
他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记录与思辨评价相结合,使得《史记》成为了一部把握人物与历史的精彩之作。
参考文献•司马迁(2018). 《史记》. 北京:中华书局.。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重点字词注释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重点字词注释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重点字词注释1. 史记在古代我国文学史上,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巨著。
这部史书以其精湛的文学艺术和丰富的历史资料,成为了我国史学史和史学理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在《史记》中,司马迁通过生动的叙述和深入的分析,描绘了当时各个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状况,为后人了解历史、探索史实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本次撰写的文章中,我们将以《史记》为主要史料,深度解析孙子吴起列传的重点字词,以此展现古代我国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
2. 孙子孙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其提出的兵法思想影响深远,被誉为我国古代兵学宝库中的瑰宝。
孙子的兵法思想注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和谋略,深受世人的推崇和尊重。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对孙子的思想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解读,探寻其在孙子吴起列传中的体现和影响。
3. 吴起吴起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孙膑的主要战争合作者。
他精于用兵,懂得变化,深明军事要道。
在孙子吴起列传中,对吴起的评价和描述非常突出,其中对他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才华和执着精神的赞扬更是引人入胜。
本文将对吴起的军事和政治才能进行全面评估,并思考其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
4. 列传列传是古代我国史书中的一种记载人物事迹的方式。
在《史记》中,列传以精短的篇幅,深刻地描绘了各种历史人物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生平和作为。
有些列传中还运用对比的方法,对其主人公进行评判和归类,展现了作者的文学修养和历史眼光。
在本次文章中,我们将以《史记》中的孙子吴起列传为主要素材,通过对其中的重点字词进行注释和解析,探索我国古代政治与历史的精神内涵和价值。
5. 注释注释是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和阐释,以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孙子吴起列传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详细注释和解析,剖析其在历史和政治上的含义和价值。
通过注释,我们将使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史记》中孙子吴起列传的精彩内容,领略古代我国政治与智慧谋略的奇妙魅力。
史记中的对比衬托塑造人物例子

史记中的对比衬托塑造人物例子史记,作为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史学著作,通过对比衬托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
以下是史记中对比衬托塑造人物的几个例子,分别从才智、品德、命运、性格、社会背景、人生观和人物关系等角度进行说明。
1.才智对比在史记中,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才智水平,突出了某些人物的智慧和谋略。
例如,在《项羽本纪》中,通过项羽和刘邦的才智对比,展现了项羽英勇善战、勇猛果敢的一面,同时也突出了刘邦的智慧和谋略,为读者呈现出一个更加立体的人物形象。
2.品德对比史记中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品德进行对比,突出了某些人物的崇高品德和道德风范。
例如,《孔子世家》中,通过孔子与其弟子颜回的品德对比,展现了孔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3.命运对比史记中经常运用命运对比的手法,通过对不同人物命运的描述和比较,突出了某些人物的坚韧和毅力。
例如,《淮阴侯列传》中,通过韩信和项羽的命运对比,展现了韩信在逆境中的坚韧和不屈精神。
4.性格对比史记中通过对不同人物性格的描述和比较,突出了某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
例如,《高祖本纪》中,通过刘邦和项羽的性格对比,展现了刘邦机智、狡猾的性格特点。
5.社会背景对比史记中通过对不同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进行描述和比较,突出了某些人物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
例如,《管晏列传》中,通过管仲和晏婴所处社会背景的对比,展现了两人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
6.人生观对比史记中通过对不同人物的人生观的描述和比较,突出了某些人物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
例如,《屈原贾生列传》中,通过屈原和贾生的人生观的对比,展现了屈原追求真理、献身国家的人生观,同时也呈现了贾生重视个人利益的人生观。
7.人物关系对比史记中通过对不同人物之间关系的描述和比较,突出了某些人物的性格和品德。
例如,《萧相国世家》中,通过萧何和曹参在刘邦建国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关系进行描述和比较,展现了萧何的忠诚、智慧和曹参的豪爽、直率的性格特点。
2023全国甲卷文言文深度解读

2023全国甲卷文言文深度解读摘要:一、2023 全国甲卷文言文阅读背景及文章概述二、难词解析与翻译三、句子翻译与理解四、全文深度解读与思考正文:【2023 全国甲卷文言文深度解读】一、2023 全国甲卷文言文阅读背景及文章概述2023 年全国甲卷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讲述了孟子与告子辩论仁义的故事。
文章难度适中,背景知识丰富,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难词解析与翻译1.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2.告子:名不详,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曾向孟子请教仁义问题。
3.仁义:儒家学说的核心概念,仁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义指社会伦理秩序。
4.辩论:争论、探讨问题的过程。
三、句子翻译与理解1.孟子曰:“仁义者,天下之正路也。
”翻译:孟子说:“仁义是天下通行的正道。
”理解:孟子认为仁义是社会伦理的核心,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循的准则。
2.告子曰:“仁义固所以为贵,然而有力者疾走得之,有势者溢价得之。
”翻译:告子说:“仁义固然是宝贵的,但有力的人可以迅速得到它,有势力的人可以高价得到它。
”理解:告子认为仁义虽然宝贵,但现实中往往被权力和财富所左右。
3.孟子曰:“有能一日用力于仁义之中,天下归之矣。
”翻译:孟子说:“只要有人能在仁义上付出一天的力气,天下人都会归附他。
”理解:孟子强调仁义的力量,认为只要真心付出,就能得到天下人的认同。
四、全文深度解读与思考本文通过孟子与告子的辩论,展现了仁义在战国时期的重要性。
在天下大乱、道德沦丧的时代,孟子提倡仁义,强调人应该遵循道德准则,关爱他人,维护社会伦理秩序。
虽然告子认为仁义被权力和财富所左右,但孟子坚信仁义的力量,认为只要真心付出,就能得到天下人的认同。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思考在现实社会中,道德和利益之间的关系。
面对诱惑和压力,我们是否能够坚守道德底线,秉持仁义之心?。
史记的总结

史记的总结史记,中国古代历史著作,是东亚古代史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作为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史记以其独特的文学形式和卓越的思想深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就史记的创作背景、文学风格和学术价值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史记的创作背景,与作者司马迁的经历息息相关。
司马迁是西汉名将司马错之子,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
他亲眼目睹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壮丽景象,但却也深感秦朝的暴政和苛刻统治。
司马迁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治乱兴衰有着深刻的认识,并有着撰写一部全面、客观史书的梦想。
受到这样的启示,司马迁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创作历程,最终完成了这部史书的杰作——史记。
然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史记的文学风格。
作为一本历史著作,史记并没有采用枯燥的编年体形式,而是以逸闻趣事为主线,采用了一种生动的叙述方式。
史记中融合了大量的民间传说、谚语、典故等,使得整部著作更具有亲和力和可读性。
此外,史记还注重表达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感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和对历史背景的描述,使读者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仅填补了中国历史上许多细节的空白,还以其独到的观点和犀利的笔触,使得整个史代笔墨充满了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色彩。
史记的学术价值不可忽视。
史记以史事为主线,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又从多个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在司马迁的笔下,历史变得活灵活现,读者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深入。
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本人性哲学的启蒙书。
司马迁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和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认为历史是由人的因素所决定的,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目标。
史记以其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独立思考,让后世学者在研究历史时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的真相。
最后,史记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史记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史学的鼎盛时期的开始。
它不仅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准确的资料,也为中国历史学界奠定了基础。
阅读史记后的总结与心得

阅读史记后的总结与心得《史记》是我国古代历史学的重要著作,它由司马迁所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该书分为十二篇,涵盖了从上古时期到秦汉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并以其鲜明的叙事风格和独到的思想见解,深深地吸引了我的注意。
在阅读《史记》之后,我不禁产生了一些总结与心得,下面就是我对《史记》的总结与心得的一个大致概括。
首先,我对《史记》的总体印象是其丰富的内容和详实的记载。
司马迁以叙事的方式,生动地记录了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他的叙事风格通俗易懂,同时又不乏深度思考。
通过《史记》我能够了解到上古时代的传说故事,如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也能够了解到各个朝代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演变。
《史记》的内容涵盖了广泛的领域,使我受益匪浅。
而在内容的详实性方面,《史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广泛搜集了各种历史文献和资料,并且采用了许多校勘的方法,力图追求真实和客观。
阅读《史记》给我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它让我仿佛亲眼目睹了古代历史的风云变幻,使我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同时,《史记》中记载的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启示和思考。
在读完《史记》之后,我也有一些个人的感悟和体会。
首先,我深深地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
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史记》通过对过去的回顾和总结,使我明白了历史对于我们现在的影响之深远。
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观察和研究历史,我们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面对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史记》中的各个历史事件和人物都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启示,使我认识到历史的无穷魅力和深度思考的重要性。
其次,我也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史记》中所记载的历史事件往往并非黑白分明,而是充满了各种矛盾和争议。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体现。
在阅读《史记》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存在争议,不同的历史学家、学派有各自的观点和解释。
论《史记》中“女主”的形象

毕业论文课题名称论《史记》中“女主”吕后的形象学院人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班级 2012级2班指导教师邹文贵学生姓名于洋学生学号 12020240228佳木斯大学摘要后妃,是帝王的妻妾。
由于帝王处于国家的最高统治地位,所以即使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平民女子,一朝选在君王之侧,便有可能进入政治中枢。
作为君主贤内助的后妃,历史上不乏其人,如周宣王之姜后、辽萧太后等等。
但也有些后妃常常走到政治舞台的最前沿,直接参与朝政,形成后妃专权,汉代的吕后、唐代的武则天以及晚清的慈禧太后即为其中的佼佼者,而武则天更是煌煌赫赫,成为中国历史上引人注目的女皇帝。
因而,深宫重幕里的白发哀歌,飞檐广殿下的明争暗斗,以至于挟制君王、临朝弄权,给中国的历史增添了几多波折。
本文认为中国封建制度及其相关意识形态对女性权益的压制是女性一旦得势即残酷狠毒,贪婪攫取个人权力的根本原因,女性争取权势、地位的内在驱动力正是特殊社会意识对女性压力的一种转化。
关键词:吕后;悲剧;经历;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bstractHou Fei, is the emperor of Qiqie. Because the emperor in the country's highest ruling position, so even a little-known civilian woman, once kings of the side in the election, is likely to enter the political center. As the monarchy-Neizhu Hou Fei, the history of Bufaqiren, such as Zhou Xuan Wang Kang, Liao Hsiao queen mother, and so on.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Houfei often come to the forefront of the political arena, directly involved in Zhaozheng, the right to form Hou Fei, the Han Dynasty Lvhou, Wu Zetian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late Qing Dynasty Empress Dowager Cixi is one of the best, and then - Huanghuanghehe days is to become China's history,striking a female emperor. As a result, Shen Gong-screen, the white-haired Elegy, His Royal Highness the widely Feiyan tinge, so Xiezhi kings, Linzhaonongquan, to the history of China added how many twists and turns. This article holds that China's feudal system and ideology on women's rights and interests related to the suppression of women is that once Deshi brutal vicious, greedy grab the root causes of personal power, women fighting for power, status of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of social consio- usness is unique to women of a pressure Conversion.Key words:Lvhou; tragedies;experience;characte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I II 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古代经典《史记》探究性研读

古代经典《史记》探究性研读古代经典《史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由司马迁所著,收录了从夏朝到秦朝的历史记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一个人独立撰写的通史。
其内容包括了文字记载,志和表等多种形式,内容广泛而丰富,对中国历史学发展影响深远,具有重要的独特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对史记进行探究性研读,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更能够拓展我们对古代社会和历史人物的认识,提升历史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一、史记的特点《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一个人独立编纂的通史,其史料来源广泛,包括了从夏朝到秦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
其中司马迁在构思和撰写上着重于综合史料、分析历史脉络、厘定史实等方面,体现了较高的历史思想水平和文学艺术价值。
《史记》不仅是历史学经典著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史记》的形式多样,分为24篇,内容包括记、表、志等多种形式,大大提高了其资料的可读性和可研究性,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意义。
这也为后人的研读提供了方便,使得史学研究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进行。
《史记》对事件和人物的描述较为客观,特别是关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释,表达了司马迁独特的历史观点。
在选材和叙述、评论方面,显得比较独特,这正好反映了作者具有较高的历史学造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得史记的研读更具有挑战性和深度。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通过广泛的历史资料、独特的构思和深刻的思考,将古代历史变成了生动的故事,揭示了历史的规律和道理,是中国历史学研究中的珍贵文献。
二、《史记》的研读方法《史记》是一部全面的中国古代史书,研读时应该注意多层次的分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才能更全面地领悟其中的内涵。
需要把握《史记》的整体脉络,了解其编纂思路和主题框架,这样对于史记的整体结构和构思可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后续的研读奠定基础。
对于文字记载、志和表等多种形式的内容要进行分类、比较和整合,从而深入了解其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关系,以及作者对历史的观点和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仲與鮑叔牙---管鮑之交你聽過這句民間流行的俗語嗎?1命2運3風水4積德5讀書。
這是強調一個人只有命是天生的,誰也改變不了,生在富家,你就是小姐少爺,生在貧寒之家,你就是為奴為婢。
但如果你能運用現有的條件(運),選擇適當的環境(風水),多做好事(積德),努力讀書(上進),就能改變你的命。
可見一個人的一生,只有五分之一靠天生,五分之四仍然是操之在自己的,成功的機會是很大的。
現在我們就來看看這不同「命」的兩個人是如何攜手走過這完美的一生的:一、合夥經商,賺錢好友用:鮑叔牙生在富裕之家,管仲家境貧寒,但小孩子是不分貧富的,彼此喜歡就是朋友,而且還成了好朋友。
漸漸長大了,管仲才華出眾,智慧超人,鮑叔牙對他讚賞不已。
最初兩人曾在一起做生意,賺錢`對富有的鮑叔牙來說已不是目的,不願管仲因家貧而煩惱才是他內心的想法,所以賺的錢管仲可以多多取用,外人看來以為管仲貪財,鮑叔才吃了大虧。
好朋友就是貴在相知,貴在默契,外界的說法一點也影響不到兩人的友誼,彼此也深信對方都不是池中之物,營商不過是生活的一環,生活無憂,才行有餘力,規劃人生。
二、捨商從政,輔佐齊公子:齊國當時很亂,公子小白出奔莒國,以鮑叔牙為師;公子糾出奔魯國,以管仲為師。
管鮑兩人說好,現在我們盡力教導培養兩位公子,將來不論兩個公子誰做了齊國的國君,我們都要合力輔佐他使齊國成為最強的一國。
齊襄公死了,管鮑兩人各陪著公子小白和糾飛奔回齊國。
路上四人相遇,管仲護主心切,使了壞心,素有神箭手之稱的他,舉箭射向小白,小白一死,就無人與糾爭君位。
小白應聲而倒,口吐鮮血,管仲一樂,不再飛馬快奔。
真是人算不如天算,這一箭其實並未射中小白,聰明的小白,假裝被射中,咬破舌頭,倒地不起,騙過了聰明的管仲。
就這一瞬間的反應,其聰明就非常人所及。
等管仲和糾一行,到了齊國,小白早已登上了君位。
三、鮑叔牙力薦管仲:面對一個要射殺自己的兇手,小白要殺之而後快的心情,是值得體諒的。
但鮑叔牙站在曾輔佐過小白的立場,力加勸止,認為建國之初,得一人才不易,何況當時各為其主,情有可原……。
又說,如果國君胸無大志,只想把齊國治好,我鮑叔牙就有這個能力,如果你想稱霸稱王,則非管仲不可。
小白最終接受了管仲,但並未加重用。
四、代魯大敗:魯是一小國,自知不敵齊國,但齊國既主動來犯,戰是敗,不戰也是敗,這時有一鄉野村夫曹劌者自薦稱懂兵法,魯王情急亂用醫,就用其為三軍統帥,戰埸上齊軍一再擊鼓攻擊,曹劌皆不出戰,即使齊軍極盡辱罵挑釁,曹劌仍不下令出擊。
直到齊軍三通攻擊鼓起,曹劌乃下令擊鼓迎戰,大敗齊軍。
魯王大喜,曹劌說,這就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
齊軍丢盔卸甲大敗而歸,齊國民眾扶老攜幼在城門口翹首以待親人歸來,迎到的卻是一具具屍體,頓時人們喊天呼地,呼喚陣亡將士的名字,那哭聲,父哭子,妻喊夫,子喚父,那副景象,撕人心肺!五、金台拜相:這一戰齊軍死了三千將士,桓公深感無法向國人交待,這時他想起當時只有管仲一人反對出兵,以為以大代小,勝之不武,有損國威。
桓公乃親自去拜望管仲,有對他致歉之意。
其實桓公出兵之時,管仲就病了,他心灰意冷,他氣桓公剛愎自用,聽不進忠言,管仲覺得他現在唯一可做的就是寫下他的治國策略交給鮑叔牙,自己有離開桓公之意,他從牧民、形勢、權修、立政、到法法、兵法、到霸形、霸言。
桓公看後更驚訝管仲的奇才,乃特向管仲請罪,而有金台隆重拜相之舉,正式拜管仲為宰相,更以仲父稱之。
同時拜鮑叔牙為亞相。
墊定了桓公稱霸的基礎。
六、管鮑之交:聽聽管仲口中的鮑叔牙:“曾經替鮑叔牙策劃事情,反而使他更加挫敗,陷於困境,鮑叔牙不認為我愚笨,他知道時運有順與不順。
我曾經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國君驅逐,鮑叔牙不認為我無能,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機。
我曾經多次打仗多次怯戰。
鮑叔牙不認為我膽小,他知道我家裡有老母需要贍養。
公子糾失敗,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鮑叔牙不認為我沒有廉恥,知道我有胸懷天下的大志。
真所謂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啊!”管仲病危時,齊桓公問管仲,何人可繼宰相位?鮑叔牙可以嗎?管仲卻說,鮑叔牙太正直,見不得人身有一點瑕疵,這種性格,律己則可,責人則不可,水至清不養魚啊!鮑叔牙聽後笑說,管仲公而忘私,不講私人交情,這正是我尊敬他推薦他的原因。
鮑叔牙對管仲那種知賢、薦賢、讓賢從不為流言中傷的友情,實屬鳳毛麟角,難怪管鮑之交能一直流傳後世!可作為大家交友的典範。
汉之飞将军——李广后人评价: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李广评价很高,曾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两句话来赞美李广。
蹊,小路。
意指,桃树、李树并不会说话,但提供美味可口的果实给人,其树下自然形成一条小路,喻意真诚待人,自能感召人心。
日本东京成蹊大学即以此为名。
唐朝诗人对李广多有赞颂。
王昌龄在《出塞》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中“飞将”即指“飞将军”李广。
《滕王阁序》中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也是为飞将军不能封候而感慨。
卢纶在《塞下曲》中则描写了一个传奇故事:“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故事原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说的是有一次李广见到草丛中的石头,以为是老虎,于是引弓去射,结果发现是块石头,而箭头已经没入石块,再发箭去射,却再也射不进去了。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高适在《燕歌行并序》中写道:“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感慨自己没有遇到像李广一样身先士卒、体恤将士的将军。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描写了一个善射的武将名叫花荣,人称“小李广”。
历史上对李广的欣赏多出自文人,兵家少有对李广的赞誉之词。
李广一生对匈奴大小交战七十余次,能够拿上台面的胜仗却屈指可数,史书记载的更多是个人英雄主义的行为(如夺马出逃、神弓怯敌、力射石虎等等),而损兵折将、兵败不敌的次数却也不少。
李广自己也承认“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从不落在别人后面,却没有半点够封侯资格的军功)。
宋人黄震《史记评林》说:“李广每战辄北,因踬终身。
”司马光也认为:“效不识(即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
”此外李广心高气傲,常常意气行事,甚至有为了追杀三个匈奴兵,率百人追赶,结果被数千敌军包围的事例。
在上谷作太守时,典属国公孙昆邪就曾经上书汉景帝说李广虽然“才气天下无双”,但是“自负其能”,担心他冒然与匈奴交战会吃大亏(李广因此被改调到上郡做太守)。
自古兵家向来崇尚治军严谨,而李广治军宽松,部队纪律性很差,甚至行军不列队、部营不设岗哨,平时也不练兵,军队管理的表册文书一律简化,军队行军整修时也只是吃饱而已,并不充分补给。
虽然他因此得到了士兵的支持和爱戴,犯了兵家大忌,但是他依然能够时时掌控敌人的动态。
在当时与李广齐名的另一名将程不识因为治军严格,士兵们不喜欢到其帐下服役,而更愿意到李广部队。
而程不识对“李广军极简易”的评价则是:虽然“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士兵们高兴,也愿意为他卖命),但是“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一旦匈奴人来攻打,就顶不住了),“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我们虽然辛苦点,但匈奴人也占不着我们便宜)。
对此宋人何去非认为:“自汉师之加匈奴,广未尝不任其事,而广每至败衄废罪,无尺寸之功以取封爵,卒以失律自裁(者),由其治军不用纪律。
……广之治军,欲其人人自安利也,至于部曲顿舍,警严管摄,一切驰略,以便其私而专为恩,所谓军之纪律者,未尝用也。
”明代黄淳耀也有评论:“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
太史公叙广得意处,在为上郡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此固裨将之器也。
若夫堂堂固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谋反,只惮卫青与汲黯,而不闻及广。
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出口,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
”评价李广虽为名将,却非良将。
陈仁锡则说:“子长(司马迁)作传,必有一主宰。
如《李广传》以‘不遇时’三字为主,《卫青传》以‘天幸’二字为主。
”认为司马迁光仅从李广豪情飞扬的个人魅力方面着眼,过度抬高了李广,并且淡化了出身低贱、谦逊低调但真正有功于社稷的卫青。
明代大儒王夫之则更是评论李广“获誉于士大夫之口,感动于流俗之心”。
李广终生不能封侯,以至于被后人评为“数奇”(运气不好),其实和他治军不严、缺乏战略眼光导致军功不够是脱不了联系的。
国士无双——韩信韩信(前230年-前196年),淮阴(今江苏淮安)人,军事家,是西汉开国名将,汉初三杰之一,留下许多著名战例和策略。
韩信是公元前三世纪的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
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
“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
“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出世”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韩信为西汉立下汗马功劳,历任齐王、楚王、淮阴侯等,却也因其军事才能引起猜忌。
刘邦战胜主要对手项羽后,韩信的势力被一再削弱;最后韩信被吕雉(即吕后)及萧何骗入宫内,处死于长乐宫钟室。
司马迁对此评价为:“……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
夷灭宗族,不亦宜乎!”(《资治通鉴‧第十一卷》)明代茅坤论韩信:“予览观古兵家流,当以韩信为最,破魏以木罂,破赵以立汉赤帜,破齐以囊沙,彼皆从天而下,而未尝与敌人血战者。
予故曰:古今来,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诗仙也;屈原,辞赋仙也;刘阮,酒仙也;而韩信,兵仙也,然哉!”(《史记钞》)韩信轶事∙今天在淮安还有汉韩侯祠、胯下桥和漂母祠,纪念韩信及其事迹。
∙民间传说韩信发明赌具,可带给民众偏财运。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是以韩信的典故为名的成语。
刘邦曾问他:“你觉得我可带兵多少?”韩信:“最多十万。
”刘:“那你呢?”韩:“多多益善,越多越好”刘:“那我不是打不过你?”韩:“不,主公是驾驭将军的人才,不是驾驭士兵的。
”∙“漂母进饭”一词说的是韩信早年穷困潦倒,在淮阴曾受过一个替人洗衣为生的妇人(漂母)的餐饭接济。
韩信曾表示将来必定报答。
漂母怒道:“大丈夫自己都不能维生,我是可怜你才帮你,哪里是为了报答!”韩信被封为楚王后,回到淮阴,找到了漂母给了一千两黄金。
∙韩信在淮阴还曾受到过重大侮辱。
淮阴市井有人生事,找到韩信说:看你一直带着剑,但是我猜你是个胆小鬼。
你有胆量就刺我一剑,没胆量就从我胯下爬过去。
韩信看了这人很久,最后甘受“胯下之辱”。
韩信封楚王后,找到了这人,封他为中尉,并对众人说:“这是一个壮士。
当年他侮辱我时,难道我不能杀他?杀了他也不会扬名,所以就忍了下来,是为了做大事啊。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语,指韩信一生成败,从被刘邦重用到最终被处死都源于萧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