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史记》中的人物塑造
《史记》人物塑造方法

《史记》人物塑造方法浅谈《史记》的文学价值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刻画人物的方法、叙事描写的艺术、悲剧气氛的渲染,抑或是抒情色彩、散文风格的体现,简洁、精练的语言技巧等方面,都为历代作家所推崇,沾溉后人,绝非一世。
本文试从《史记》在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上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是《史记》在人物塑造方面的重要方法。
先秦历史散文主要写历史事件,而《史记》则以记述人物为主。
通过人物描写体现历史事件,是传记文学的重大发展。
《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要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全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的机智和勇敢;第二个故事重点写蔺相如,而对廉颇,则穿插在故事的开头和结尾,表现他参与决策,对赵国无限忠诚和与相如密切配合等性格;第三个故事将两人合写,通过相如的先国后私、廉颇的勇于改过,把两人的思想性格统一到爱国这一基本点、共同点上来。
作者就是通过三个典型事件,集中反映了廉蔺二人的思想性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在《留侯世家》中,作者着重描绘了谏毋封六国,策划稳定韩信,阻止刘邦废太子等几次关键性的大事,令人信服地表现出留侯张良明形势,识大体,知进退,足智多谋,可谓胆识过人。
《项羽本纪》以反秦斗争和楚汉相争为基本事件,以中心人物项羽的军事活动为贯穿全文的主要线索,通过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他志大才疏、骄矜自用、沽名钓誉,性急暴躁的性格特征,形象地展现了他一生由成功到失败的历史过程。
救赵存魏是信陵君一生的重大事件,但《魏公子列传》中却没有过多地写他在这一事件中政治的军事的种种活动,而把描写的重心放在他如何和夷门监者侯嬴、屠者朱亥的交往以及“从博徒卖浆者游“的故事上,通过这些故事的具体描写,突出了他的仁而下士、勇于改过、守信重义、急人之难的性格。
史记的人物塑造艺术

史记的人物塑造艺术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司马迁所著的一部史学巨著。
在这部作品中,司马迁通过精湛的人物塑造艺术,生动地描绘了众多历史人物的形象,使他们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首先,司马迁非常注重对人物外貌、语言、行为等细节的描写,通过这些细节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风貌。
例如,他在描写项羽时,用“身长八尺,力能扛鼎”来形容他的勇武;在描写刘邦时,则用“隆准而龙颜,美须髯”来表现他的相貌堂堂。
其次,司马迁善于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他常常将不同的人物进行对比,从而更加鲜明地展现出他们的个性和特点。
例如,他在描写项羽和刘邦时,通过对比两人的性格和行为,展现了项羽的勇猛和刘邦的智谋。
此外,司马迁还善于运用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他们的情感、思想和信仰。
例如,他在描写屈原时,通过描写他的悲愤和无奈,表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总之,《史记》的人物塑造艺术是非常高超的。
司马迁通过精湛的描写技巧、对比手法和心理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众多历史人物的形象,使他们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史记人物形象塑造

史记的人物形象塑造《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
《史记》虽是传记文学,但它具有诗的意韵和魅力,对后代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与司马迁塑造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分不开的。
一、扩大了写人的范围,塑造了一大批称得上典型形象的人物。
《左传》、《战国策》记载人物时侧重政治、军事上的人物,而《史记》则上至帝王将相、皇亲国戚、文武大臣,下至市井细民、诸子百家、方士倡优,旁及少数民族首领、农民起义领袖等,三教九流、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都有记载和描绘。
在《史记》所记载的四千多个人物中,给人印象深刻的就有一百多人。
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往往代表了社会上的某一类人,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有的达到了一定的典型化的程度,如郭解、朱家是游侠的典型,聂政、荆轲是刺客的典型,杜周、张汤是酷吏的典型,邓通、李延年是佞幸的典型,叔孙通、公孙弘是阿谀奉承的典型,而张释之、汲黯则是刚直不阿的典型。
司马迁通过这些典型人物的刻画,表现出许多带有普遍性的东西,这些共性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并对后世的文学和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史记》突出了人物形象的鲜明性与完整性,增强了人物形象的艺术感染力。
先秦的历史散文重点在于叙事,这就难免使得人物刻画不够丰满,缺少整体感。
司马迁则是以人物为中心,人物刻画显得较全面、完整。
作者不是以流水帐的形式描写事件,而是突出历史人物的个性特征。
如“飞将军”李广一生经历大小七十余战,作者不一一描述,而是不惜笔墨着重描写其中的三次战斗:一是猝逢千余敌骑的遭遇战,二是伤重被俘、孤身斗敌的脱险战,三是冲破敌四万余骑的突围战。
作者仅仅通过这三次战役就体现出李广惊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略,塑造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形象,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
正如斋藤正谦所说:“读一部《史记》,如直接当时人,亲睹其事,亲闻其语,使人乍喜乍悟,乍惧乍泣,不能自止。
”《史记》中的人物能写得如此成功,和作者注意调动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有关。
简析《史记》的人物塑造

简析《史记》的人物塑造“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
这两司马之一就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汉武帝时太史令,其著作《史记》代表了汉代散文最高文学成就。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所谓纪传体。
就是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学著作,《史记》中相当多的篇目可以看作是我国最早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创作。
明代茅坤曾经这样说他在读《史记》时的感受:“……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生列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伟即欲俯彰;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这无疑是对《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较高的评价。
《史记》的人物塑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精心选材,采用互见法来塑造人物由于平行的人物各传在记叙同一事件时很容易交叉重复,司马迁不得不在叙及某人某事时用“事在某传”来避免行文的累赘。
这就是所谓的互见法,即把历史事件或者人物的生平分散在几篇之中。
有详有略。
互相补充。
如鸿门宴一事,在《项羽本纪》中记载最完整和详尽,在高祖、张良、樊哙等记传中。
只略微提了一下;诛诸吕在《吕后本纪》详述本末,而在《孝文本纪》和《陈平周勃世家》中只略有阐明。
运用互见法,使历史事件更加完整,既保持了各篇自身的统一和完整,倾向鲜明,又能使各篇之间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二、采用戏剧性的情节场面描写展示人物性格作为一部历史巨著,《史记》的作者往往把历史人物放在历史变革的背景中去刻画,通过人物一生中最富有戏剧性的事件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
不同性格的人物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解决冲突、处理问题的方式不一样。
作者正是通过再现历史事件,让人物自己解决历史冲突来展示人物性格的。
如作者写项羽,就是把他放在秦汉之际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的背景中再现西楚霸王的雄风,展示他在这一场政治斗争中显示出来的性格。
三、注意用典型的细节深化人物的性格在《史记》里,作者往往“推微知著”,用看来不经意的虚带描写着重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简要介绍司马迁史记人物塑造特点

简要介绍司马迁史记人物塑造特点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巨著,是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全书共计130篇,包含了从上古时代到西汉末年的历史内容。
《史记》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人物塑造而成为古代历史文学的典范之一。
在《史记》中,司马迁通过精心塑造人物,展示了他独特的人物塑造特点。
一、形象鲜明,性格鲜活司马迁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言行举止、性格特点等方面,使得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例如,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描绘了项羽的形象:“项王身长七尺馀,美须眉,瞳子黑而大,鼻阔口方,腰丈五寸,食腥不厌精饭,能食数斗,好饮酒。
”通过这样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项羽的形象和气质,使得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会到这个历史人物的特点和魅力。
二、心理描写,情感丰富司马迁在《史记》中善于通过心理描写来展示人物的情感世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
例如,在《史记·刘邦本纪》中,司马迁描写了刘邦在汉王位危急时刻的心理活动:“汉王以为约束不得,欲自刭。
”这样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刘邦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使得读者更加能够与历史人物产生共鸣。
三、言行表现,个性突出在《史记》中,司马迁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展示其个性特点。
例如,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描写了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的言行:“羽乃大呼曰:“天下之人,皆为我用也。
”羽左指而右出,右指而左出,使人难乘之。
”通过这样的描写,司马迁展示了项羽的果断和决绝,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到项羽的个性特点。
四、寓意深远,形象象征司马迁在《史记》中通过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传达深远的寓意。
例如,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司马迁描写了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其中刘邦的形象被描述为“逃亡之后,与草木同群,与禽兽同衡,不知所亲。
”这一形象的描写寓意深远,象征着刘邦身份的低下和他所经历的艰辛,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到刘邦的奋斗历程。
《史记》中的历史人物塑造技巧

《史记》中的历史人物塑造技巧1. 引言1.1 概述:《史记》是我国古代历史文献中的一部重要著作,由司马迁于公元前109年至前91年间撰写而成。
该书以纪传体的形式,详细记录了自黄帝时代至西汉末年的历史事件与人物,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
在《史记》中,历史人物的塑造是其核心内容之一,不仅呈现了各个历史时期及人物的生动形象,还展示出司马迁丰富的表现技巧和深入思考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能力。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对《史记》中的历史人物塑造技巧进行介绍,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艺术手法。
接着,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几位在《史记》中塑造得较为典型和成功的历史人物,探究其中所运用到的具体塑造技巧,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归纳出《史记》中用于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主要技巧,并阐述这些技巧对于读者理解历史和深入思考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史记》中的历史人物塑造技巧,探究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道德观念,揭示司马迁运用这些技巧所表达的历史观点和价值取向。
同时,希望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司马迁对于历史人物形象刻画的独到见解和塑造手法,以及他对于历史细节的关注和深思。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将能更好地理解《史记》中历史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之处,并进一步拓展对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认知。
2. 正文:在《史记》中,司马迁通过巧妙运用各种技巧,成功地塑造了许多历史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既栩栩如生又具有深刻的内涵,为读者揭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的性格特点。
以下将对《史记》中常见的几种历史人物塑造技巧进行介绍。
首先,司马迁经常运用对比描写来突出历史人物的特点。
通过将不同性格、行为和遭遇相对立的人物放在一起进行描述,使得他们之间的差异更加明显。
例如,在记载楚汉相争时,司马迁将项羽描绘成豪放不羁、英勇无畏的形象,与刘邦刻意埋藏着智谋、忍气吞声相对立。
这种对比描写使得读者可以清晰地感知两位主要角色之间的个性和取舍。
《史记》中的人物塑造与历史记载

史记中的人物塑造与历史记载引言史记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最为重要的一部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作为一部全面记录了中国历史的巨作,史记不仅在历史事件的记载上有着重要价值,还在人物塑造方面做出了出色贡献。
本文将对《史记》中的人物塑造与历史记载进行详细探讨。
1. 人物塑造手法1.1. 忠诚与奸诈《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常常以忠诚或奸诈来衡量其品德。
例如,在赞美忠臣的篇章中,司马迁通过细致描写角色行事表现展示他们对国家和君王的忠心;相反,他也严厉批判那些奸诈之徒。
1.2. 善恶并存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史记》中人物塑造呈现了善恶并存。
无论是英勇善良者还是凶残邪恶者,在《史记》都能找到他们存在的痕迹。
这种复杂性使得人物塑造更加真实,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
1.3. 英雄与凡人《史记》中不仅展现了众多的英雄豪杰,还描绘了广泛的普通人物形象。
通过对那些在历史舞台上默默无闻的普通人进行描写,司马迁成功地传达了广大民众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2. 历史记载2.1. 真实性《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力求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
司马迁将各个时期的事件和人物进行统一编年,并添加自己对这些事件和人物的看法,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
2.2. 权威性由于作者司马迁具有丰富的学识和深厚的历史知识,他在《史记》中提供了大量独到见解和评价。
因此,《史记》成为后世研究者重要的参考文献之一。
2.3. 缺陷与争议虽然《史记》被公认为中国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通史之一,但它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和争议。
例如,由于司马迁的主观态度和个人偏见,他可能在对某些历史事件进行记载时存在一定的扭曲。
结论《史记》中的人物塑造与历史记载既有其独特之处,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的发展。
通过细腻的描摹和权威的资料,司马迁成功地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
尽管在一些方面存在争议,但《史记》在推动中国历史研究以及对中国文化产生影响方面依然是无可匹敌的。
论《史记》的人物描写

论《史记》的人物描写
《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人物描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特色。
以下是对《史记》人物描写的几点论述:
一、人物形象鲜明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等方面的描写,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例如,项羽的英勇善战、刘邦的机智多谋、韩信的忍辱负重等,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
《史记》中的人物性格各异,作者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
例如,勾践的卧薪尝胆、吕后的残忍无情等,都展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三、注重人物命运的描写
《史记》中的人物命运各异,作者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
例如,韩信的命运多舛、项羽的英雄末路等,都让读者感叹人生的无常和历史的无情。
四、注重人物形象的对比和衬托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往往通过对比和衬托来展现其个性特点。
例如,项羽和刘邦的对比,展现了两位英雄的不同性格和命运;吕后和戚夫人的对比,展现了两位女性在政治斗争中的不同表现。
这些对比和衬托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总之,《史记》的人物描写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命运的描写,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
同时,《史记》的人物描写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历史人物的重要途径,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中国典范的传记文学著作《史记》的写人艺术:一是将人物放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去表演,将人物置于时代和生活的环境中去描写;二是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的场面中写人;三是用典型的细节来写人,旨在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四是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五是运用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传记文学;史记;人物描写《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
在“本纪”、“世家”和“列传”中所写的一系列历史人物,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越的见识,而且通过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活动,生动地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因此,两千多年来,《史记》不仅是历史学家的学习典范,而且也是文学家学习的典范。
鲁迅曾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在文学上最伟大的成就是它那形神兼备、跃然纸上的人物描述,开拓了我国传记文学作品的先河。
它的成功在于采用文学手段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丰满灵性的人物形象。
其所记载的人物形形色色,众态纷呈;其所刻画的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司马迁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将人物放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去表演,将人物置于时代和生活的环境中去描写;二是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的场面中写人;三是用典型的细节来写人,旨在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四是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五、运用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将人物放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去表演传记文学的写人,只有打上时代的烙印,才显得深刻丰满。
《史记》中的伍子胥,作者就是把他放在吴越之争的历史大背景下来展示他的激昂形象。
他不怕背不忠不孝的罪名,借吴兵报父兄之仇,鞭楚平王之尸。
当伍子胥在吴国受谗言陷害,被赐死的时候,他再一次发出了复仇的抗争。
他仰天叹呼,数落吴王夫差的背德,“听谀臣言以杀长者”(《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这和写项羽抗争“天亡我”是一个笔法。
不同的是伍子胥不是把头颅砍下来送给敌将,而是告诉家人,“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扶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
说完伍子胥也自刎而死。
同一死法.而艺术形象截然相反。
伍子胥喷发的是复仇的火焰,即使死了也要看到吴国的覆灭。
他预言,墓上梓材成器之时,就是吴国灭亡之日。
伍子胥的悲剧结局和语言特色十分切合伍子胥所处的历史环境和其本人的性格特征。
作者所要揭示的是无论何时何地,人的尊严高于一切的信念。
司马迁通过伍子胥形象的塑造,使叛逆精神得到了最崇高的艺术再现。
《史记》中的项羽,作者就是把他放在秦末农民大起义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来刻画的。
项羽在那个用拳头说话的时代,不学书,去学剑,又不成,认为剑一人敌不足学,要学万人敌的兵法。
他凭八尺之躯,扛鼎的力气,斩尉起义,带八千子弟兵破釜沉舟,钜鹿鏖战,一举消灭暴秦的生力军,分封诸侯,自号霸王,他是这个时代的骄子,地道的英雄好汉。
他与刘邦争天下“愿与汉王决雌雄”。
只要他出马,敌人眼不敢视,手不敢发,千人皆废,即使到了末路,仍突围斩将、刈旗。
告别爱姬、赠乌骓,直到把头颅交给朋友领赏。
项羽从24岁起事到31岁乌江自刎,正是那个狂飚式的时代象征。
“驰骋、冲决、豪气、追求无限、苦闷、深情,这是那一个时代的共同情调。
”项羽只有在这样的历史舞台上表演,才显示出虎虎生气,展示出一个失败的英雄本色。
二、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的场面中写人如果说时代是一个大舞台,那么场面就是人物展示形象的小舞台,司马迁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原是“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他有智有勇,能言善辩,且热爱国家,不畏强暴。
在《史记》中,“完壁归赵”一节最能表现他的性格特点。
秦王提出以十五城易璧后,赵国君臣陷入了“予”与“勿予”的矛盾之中,而蔺相如一出场几句话,就把“予”和“勿予”的利害分析得清清楚楚,并自愿出使,保证“臣请完璧归赵”,何等智慧,何等胆略!到了秦廷,他先是礼貌地把璧给秦王,其实这是他捕捉住了秦仗势骗璧的心理而故意为之的。
秦王见他如此,果然赶快“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这当然骗不过他,他假装受骗,暗中派人送回璧,自己却勇敢地留下。
在秦设九宾之礼准备受璧时,他出人意料地告诉秦国,“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为暗中送璧回国提出了有力的理由。
接着又表面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送璧来,秦选割十五部予赵,赵岂敢留璧得罪于大‘王乎”,不得不让人心服口服!最后坦然表示“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事已至此,秦王又能奈何?结果“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蔺相如“毕礼而归”。
就在这样一个又一个险象环生的矛盾冲突中,在这样的紧张气氛中,蔺相如镇定自若,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又讽刺了秦王的贪婪。
紧张的行动场面使蔺相如的冷静、机智和勇敢怀一一凸现。
《史记》写荆轲刺秦王的场面同样令人惊心动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
“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日:‘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
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锯以骂⋯⋯”这里肉搏惶急的场面,语言急促,气氛热烈,在一片慌乱情急的场景描写中,刻画出了荆轲深入虎穴,视死如归的孤胆英雄形象。
试想,若没有了这样的场面描写,荆轲的英雄豪气,壮士雄姿是无论如何也表现不出来的。
三、用典型的细节来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任何一篇文学作品中,无论是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是故事情节的展开,典型环境的描绘都离不开真实而生动的细节描写.一个细节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肩负着同样的作用。
所谓“于细节中见精神。
“而司马迁就是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使人物有血有肉,性格鲜明,形象栩栩如生。
《史记》的项羽形象就是最好的体现。
垓下之战,四面楚歌,项羽被刘邦逼至绝境。
项羽“自度不得脱”,对仅存的二十名骑兵说:“此天下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但同时又对天的给定性发出了挑战,他重排阵式,再度冲锋,斩将刈旗。
“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项王瞠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
项羽的“大呼”、“瞠目而叱”、“斩”、“杀”等神态动作写出了项羽的勇敢善战、气势压人。
而当乌江亭长劝他“急渡”时,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发出了勇者豪迈的笑,“天之亡我,我何渡为?”这一笑,是高傲,是不可战胜的韧性,是不与现实调和的霸气。
一笑,自刎而死,何等壮烈、威严。
作者用这一个“笑”字向我们展示了一代英豪临死前的风姿。
项羽死前又一次强调“天亡我”,而非“战之罪”,这自然是他凭一己私智征服天下而失败的症结所在。
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传神,逼真,项羽以豪迈的意志、骄傲的尊严、无畏的勇气超越了到来的及未来的悲剧。
诸如此类典型的细节描写,在《史记》人物传记中比比皆是。
《史记·陈涉世家》写陈胜躬耕于垄上嗟叹的细节,是为大泽乡揭竿起义奠定了思想基础;《史记·留侯世家》写张良为圯上老人进履的细节,突出了张良所以能辅佐刘邦平定天下的修养和心计;《史记·陈丞相世家》写陈平为乡党均分社肉的细节,表现出陈平的干练之才;《史记·李斯列传》写李斯见鼠而叹,表现出了李斯志在窃取高官厚禄的精神世界。
司马迁正是用这种细节描写的手法,才使人物形神毕肖的,有许多人物,也正是由于这些细节故事才借以流传后世,成为人们的佳话。
四、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传记文学写作的成功与否,全在于语言的运用,而个性化的语言最能表现传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史记》作为传记文学的典范,不仅叙述语言简洁,而且精心锤炼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善于用人物对话去表现人物独特的思想、性格、心理、神态和身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性格特征,为传记文学的写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的毛遂,原是平原君门下的食客。
秦围邯郸,赵国危在旦夕。
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四十万军队,唯一的希望是外来援助。
于是平原君欲合纵于楚,下定决心要“歃血于华屋之下”。
本想从数千门客中取‘‘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却仅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
这时毛遂挺身而出,据理力争,说明自己并非无能,而是“未处囊中”,使平原君口服而让其成行,其余十九人则是“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似乎等着看他的笑话。
“得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议论,十九人皆服”,则说明毛遂的才能的确出众。
到了楚国,先介绍会盟情况,“日出而言之,日中而不决”,平时藐视毛遂的十九人说“先生上”,既说明了他们的一筹莫展,也说明他们想看看毛遂有什么本事。
毛遂挥剑而上,首先质问楚王:“从之利害,两言两决耳,今日出而言之,日中而不决,何也?”足见他的聪明和外交才华。
从一门客身份,本是无权与楚王对话,直接责问,自是无礼,所以他说得较含蓄,但言外之意甚是明显。
而楚王不假思索地质问“客何为者”,并叱之:“胡不下?吾乃与尔君言,汝何为者?’,此语一出,反被毛遂抓住把柄:“吾君在前,叱者何也?’’取得了第一回合的胜利。
“按剑而前,‘十步之内,王不得持楚国之众也’’,足见他的胆量。
列举“汤以七十里之地王灭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说明实力也必须以正义为后盾才能秦效,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继而历数强大的楚国,三战而受制于秦,这种百世之怨,赵国也感羞愧,楚王却“弗知恶焉”,激起了楚王对秦国的仇怨。
最后晓之以利:“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一席话说得楚王“唯、唯”,当即承诺合纵。
毛遂以辞折服楚王的过程,是最能反映毛遂性格的一部分。
在整个过程中,他示之以威,责之以礼,明之以理,晓之以义,请之以利,充分表现了毛遂出众的胆量、见识和辩才。
司马迁用人物个性化语言来摹写人物,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生动活泼,真实感人,人物的个性十分鲜明突出。
五、运用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侧面描写在内容表达上委婉含蓄,简洁精炼;;在艺术效果上能达到韵味无穷,流传不衰的功效.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也采用了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他笔下的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有血有肉,生动丰满。
如《李将军列传》中的几段。
“广居右北军,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里,不敢入右北军”,通过匈奴的反应来反衬出李广的影响力,他英勇善战、战功显赫。
而当李广引刀自颈时,“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足见李广深受爱戴,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李广的高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