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岔河镇中心小学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养成教育可谓源远流长,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认为,习惯贵在从小培养。做人是挺难的,一定要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态度,在小孩子时代受了良好的教育,青年时期,自然可以减少许多问题。

由此可见,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其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标志,更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一、目前我校学生的现状

我校学生普遍来自农村,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差异性较大,家长普遍重视度不够,教育方法简单,况且有许多学生属于留守学生,长期得不到家庭教育,导致学生普遍行为习惯差,有的不但没有“良好习惯”,反而养成了不少“恶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化冰解冻”“重头再来”岂是易事

因此,近年来,我校以“立德树人”为目标,重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精细化管理”,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校训,“狠抓学生三大习惯的养成教育”,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讨,以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我校德育工作向纵深发展,使我校校风、教风、学风有极大的好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设想

!

所谓习惯,《辞海》是这样解释的:“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指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通过反复地、长期地培养和训练而逐步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心理学也告诉我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明确养成教育的目标和重要意义,达到情感的共鸣,从而提供无穷的动力,通过意志保证,最终成为自觉

的行动。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时要坚持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以教育为先导,以行为训练为基础,以制度为保证,以检查督促为抓手,从小事抓起,从现在做起,从自我抓起,注意积累,逐步提高,最终实现习惯的内化与养成。具体如下:

(1)通过“文明习惯”教育,使学生逐步养成尊敬长辈、礼貌待人的优秀品质,提高分清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

(2)通过“生活习惯”教育,使学生养成讲秩序、讲效率、讲公德、有理智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3)通过“学习习惯”教育,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实施教育目标:

第一“学”,实现“知”与“情”的统一。通过宣传习惯养成的内涵,以及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愿意去改正“坏习惯”,培养“好习惯”。通过学《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八荣八耻”、校纪班规,学校行为习惯要求等,明确行为规范的内容,知道在学习和生活中如何做,怎样做。

第二“做”,实现行动上的强化。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指导学生行为,通过各种活动,强化训练。通过自查互纠,共同进步,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第三“管”,实现意志保证。坚持长期恪守正确的行为习惯,掌握方法,自理自律,自主管理,自我管理,使好习惯得以养成。

}

第四“行”,即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通过长期的养成训练,通过自律、他律的保证,最终形成良好习惯的自觉行动,用行动来检验教育的效果。

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宣传“规范”,明确目标,进行“知”的教育。

古代著名大学者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因此,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该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并抓住先入为主的规律,向学生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将新学期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充分利用班会、队会、宣传手册等手段向学生们宣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学校文明礼仪歌》等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根据学校的特点,增补制定有针对性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让学生明确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让学生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如用完的东西要放回原处、别人帮助了你要说声谢谢、见到老师要问好……在学习的同时,要求每个学生写出学习心得,详细阐述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以及学校习惯养成教育的奋斗目标,并说明达到目标的具体要求,使他们做有标准,学有样子,有章可循,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

(二)、加强引导,不断强化,落实“行”的要求。

“百说不如一练”,“习惯”要“习”才能“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寄望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

强化训练是必须的过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意识的严格的反复训练。比如根据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班会加强对学生行为的训练,如:出操训练,礼貌待人的训练,整理个人用品的训练,读写姿势的训练……为了加强训练效果,有时可采用展演的方式,讨论会的方式,比赛的方式。通过这些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落到实处。

对有些目标的达成,要让学生一下子养成不容易,所以我们必须把这个目标化为几个具体的目标,呈阶梯式上升,这就是阶梯式训练。它让学生在训练中踏着这一个个阶梯,不断进步,最后达成质的飞跃。如在进行“认真完成作业”这个目标的训练中,组织学生进行阶梯式的分解,第一阶段为认真完成作业,第二阶段为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第三阶为认真及时正确完成作业。这样,不仅给了学生训练的阶梯,更给了学生前进的阶梯。

开展互补式训练,它是根据学生成绩、个性特点、个人意愿相结合,合理安排学生的座位,使同桌在某些方面产生互补。比

如爱讲话的同学与安静的同学同桌,作业速度慢的与作业认真的同学同桌。平时,同桌可以有意识地自己选择时机进行某方面的互补训练,有利于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

要让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围绕良好习惯的行为要求,反复进行行为训练。训练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活动的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理解和规范自己的言行,达到行为被动到主动的过渡,从而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训练,学生就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继而多数学生才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再而经过继续的深化实践,最终才能变成自觉遵守。

(三)检查督促,赏识激励,强化“意”的训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久而习之才能惯”,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所以我们必须制订各项制度保证学生习惯的养成,实施检查评比,建立健全监督网,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坚定的道德意志。

在班内,班主任实行同学之间“互比互查,互纠互评”,班干“监督考评”,任课教师“实践考评”,由学生本人、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开展周评、月查、学期总评,班级学生轮流做好监督员,这是监督,更是警示,在平时有自律和他律的作用,并进行“专人帮扶教育”。在校内,由值班领导、老师抽查点评,每周对班级文明习惯遵守情况进行评比,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在这种监督之下,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进入“良好习惯”的轨道.

(四)、家校联手,构建“社教“,突出“情”的培养。

好习惯,并不是说在学校一个样,走出校门,回到家却是另一个样。为了让养成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在学校,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在家里,要求家长对孩子也要严格要求,不断督促和强化,防止他们坏习惯的滋生,以继续深化养成教育。我们采取通过“家长会”,给家长上课,找家长谈心、电话交流等方式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使家长明白“要成才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